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孩子抑郁逃学、叛逆自杀,是真的在替父母生病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3关键词:孩子,父母,抑郁

孩子抑郁逃学、叛逆自杀,是真的在替父母生病吗?

问题补充: 孩子抑郁逃学、叛逆自杀,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们,看不到活着的意义,什么都不想干,于是厌学、谈恋爱、自残、暴跳如雷等就出现了。那到底家长该怎么办呢?

点赞1、那曲市 网友:初阳予葵

不好说是什么原因,出现系列问题的原因可能很复杂,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直指父母可能不够客观。如果非要说找个原因的话,那可能是孩子生活的系统“病”了。

现在确实很多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主要的原因是孩子们的生存环境艰难了,他们感受到不安全了,压力太大了。这也是社会的问题,因为一些成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也算是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吧,解决了温饱后,人们更关注精神生活了,有更高的需求了。

确实孩子的问题通过家长的成长或者调整可以帮到孩子。比如,理解孩子的不容易,正视并重视他的情绪,多给予支持和温暖,少讲道理多聆听,自己有情绪问题或者生活困扰先解决,必要的时候求助专业人士,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

有病不怕,不管谁病了,有病治病,没病预防。祝福更多孩子们得到心理学的护佑!

点赞2、保定市 网友:流浪的鱼

孩子抑郁逃学,叛逆自杀,看不到活着的意义,这就是现在讲的“空心人”的状态,严重的还有个人的软件卡顿了,灵气严重不足,同时心门关闭,心灯熄灭。

就跟电脑中毒一样,需要重装系统软件,就能重新启用,人也是需要重塑软件,高维修复,点亮心灯,有了希望的源泉和热情,就会好起来。

当然,抑郁一方面是孩子有这样的种子,另一方面是父母提供了这样的环境,促使了种子发芽。更多的时候,父母还意识不到,总觉得是孩子的问题而不自省,造成孩子越来越严重。

可以看看我置顶的文章,孩子抑郁休学了,帮帮他吧。


点赞3、东营市 网友:宿命。

是的。孩子抑郁本质是否定自己,这肯定是家长长期的养育环境,一直在否定孩子,孩子潜意识认同了这份否定。但是,孩子是成长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这种否定的力量会扼杀孩子生命力,孩子就会对这种否定进行对抗,孩子不喜欢谁,就是因为谁没有支持到他的生命力成长,就会最反对谁,叛逆谁。这种扼杀生命力的力量太强的时候,孩子承受不住,就会选择自杀逃避。

这一切不是家长的责任吗?家长自己有问题的时候,就会把内心的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家长否定自己,就会否定孩子。孩子就承受了来自家长的生命力摧残,而这种摧残实际上是家长潜意识在摧残自己。这变相说也就是孩子承担了家长的自我摧残。因为孩子生命力旺盛,承受不了这种摧残,才会表现出来。越是生命力强大,反抗的越厉害。

家长可能会觉得冤枉,明明孩子有错,还不能说吗?告诉你,说和说不一样,带着爱说他,是关心,是引导。这样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带着评判,期望,担心说他,就是压力,长期的就是折磨,这样的孩子就容易叛逆,成为熊孩子。

为什么要说孩子呢?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心头肉,孩子真的没有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原谅的。有些家长埋怨孩子不专心学习,爱玩。我接触过很多这类的孩子,发现没有一个不是家长的原因的。比如,家长经常中断孩子游戏,造成孩子不能割舍玩具,上学也要拿着,上课偷偷玩。家长打架造成孩子上课分心,想要承担挽救家长的责任。还有孩子身体有问题造成不能专心的,医院查不出来,但是,孩子身体就是有问题,先天能量不足的,或者胎儿期母亲焦虑难安,生气大的,母体宫寒的,都会影响孩子专注力和学习能力。

孩子没有错,会有先天的性格不同,十个手指还不一样齐呢,为什么对孩子要求那么高?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按照天然的自己去生长,展现,也许不如家长所愿,但谁能代替孩子自己呢?家长也不可以!

点赞4、银川市 网友:椿鬼私域

很多回答都聚焦到父母的身上,依据是依恋关系、早年教养方式或者是行为主义学说等等。其实这都是后天心理学的论述。

我经常在想,为什么我们会对后天影响这么看重,一个原因是先天无法改变,一个原因是后天的改变更有实用价值。但是寻找问题的原因,不能全部归于后天。

同样的家庭,同样的父母,甚至是同时出生的双胞胎,性格大相径庭的案例太多了。一个家庭中出现的不同的孩子也是很多。先天与后天论战百年至今没有输赢,我的观点是,首先孩子自身气质(先天特质取向)会占很大因素。

我的判断一部分是来自我的工作经验,从临床实践案例中,我发现不少家庭苦难、家庭困难的孩子具备很好的自我疗愈能力和韧性发展天赋;我也发现不少父母教养、学识很高的家庭,孩子依然出现各种严重的抑郁症、空心症、强迫症等情况。很多并不是原生家庭能解释的。

同样的世界,我们主观选择和第一互动是不同的。孩子和这个世界链接的第一时刻,他的行为可能造成了父母不同的回应,或者是微笑喜悦、或者是厌恶无奈、或者是没有感觉。进而形成了主体间互动,在关系的反复摆荡中,形成了人格。

强调父母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我也很支持,但也不需过于强调父母的问题,在当下社会,强调父母确实有一定的益处,这是一种报复性补偿前面数十年的父母教育缺失和匮乏,但也同时需要留意父母的过度焦虑紧张。

很多时候,孩子已长大,其实父母能参与的决定因素真的没有那么大,尤其是青春期及以后的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还真的需要为自己负责。

如果按照我的个人经验,我认为孩子出现上述教育困难、叛逆、抑郁等问题,孩子本身先天气质占40%, 父母占40%,社会占20%。

父母过度焦虑和内疚自责,会制造连续次发的恶性循环。很多家庭问题改变不是一日之功、其根深蒂固的部分很难消除。我经常遇见孩子们说父母学了某些家庭教育课程以后,开始说话奇怪了,装腔作势了、不太正常了。这是只学外在技巧、内在变化缓慢的原因。

把谁的问题归于谁很重要。承认自己的孩子先天气质,会更加客观理性的“因材施教”而不是过于纠结自己、过于完美的强调自己的教养方式。

说实话,我认为不少市面上的父母教育缺乏基本的心理知识,这是需要警惕和留意的。教育尤其是父母教育、家庭教育商业化是很需要理性面对的事情。

对于高度个体化的孩子,我认为只有1对1的个性评估和咨询,才能更清楚客观的评估,不是共性知识能决定的。

让人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习惯以自己学到的一些知识,快速的套到自己和孩子身上。

这种看似高度经济化的方式、其实最可能产生误判和掩盖了真正的问题。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感谢您点赞并关注!如有其它问题,请关注公众号“scyyhd”,有专人,第一时间回答您的问题~~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