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业革命清朝知道么?当时乾隆皇帝为什么无动于衷?
“马车装上蒸汽机,岂不就省力了,马都省力了,人力不就更省了吗?人力一省,百姓们就会懈怠,就会生是非。”“主子高瞻远瞩,主子圣明。”
这是《大清盐商》当中,乾隆帝见到西洋蒸汽机的时候,说出的话语。
现代对于清朝的诟病之中,有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清朝自我封闭,错失了工业革命,导致了近代一系列的屈辱,让我国承受了上百年受到侵略欺压的岁月。
而事实上,当年欧洲发生工业革命的时候,清朝皇帝对此都是知道的,尤其是乾隆帝他从头到尾都了解甚深,但是处于江山稳固的考虑,清朝选择无视,拒绝进行工业革命。
所谓工业革命,就是近代西方以机器取代手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事件,以英国人发明的珍妮纺纱机为开端,以蒸汽机的改良为高峰的开始。
凭借工业革命,欧洲的生产力与实力急速上升,拥有了大规模对外扩张的能力。
不管从什么方面来说,工业革命对于文明的进步与国家的强盛,都是非常有利的。
对于这方面,清朝并非不知道,许多人觉得清朝闭关锁国,对外面的世界糊里糊涂,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顺治、康熙、雍正与乾隆帝,对于西洋了解非常深厚。
清朝虽然施行海禁,但却保留了广州对外通商,大量的西洋玩意儿通过广州进入国内,宫廷之内对西洋的自鸣钟、文化科技等,都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像是康熙帝与乾隆帝,对西洋的数学、天文等等,都有很深的研究。
清朝时期,有超过两百位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在朝中担任职务,他们也带来了西方的消息。
欧洲进行大航海、进行工业革命之类的,清朝的皇帝们从来都是知道的,晚清魏源等到处苦苦搜寻的西洋知识,其实在大内宫廷当中,堆积如山浩如烟海。
乾隆帝晚年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马嘎尔尼访华事件,当时英国人带来的,全都是工业革命当中最先进的成果,几乎什么东西都带来了。
就是这样的事情,能说乾隆帝不知道工业革命么?当然不可能。
乾隆帝不仅知道,而且了解很深,但是他的态度却匪夷所思,根本不屑一顾。
对于乾隆帝来说,西洋的玩意儿根本不值一提,非但不会带来好处,反而还可能造成江山不稳与天下的动乱,所以他与后来的皇帝,都对此无动于衷。
康乾盛世的落日余晖
不管康乾盛世到底真相如何,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乾隆时期的世界上,并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与清朝抗衡,正在发育阶段的英国,自然也还没到时候。
清朝当时拥有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土地肥沃广阔,而且各种物产的确丰富。
对外贸易的时候,清朝长期处于巨额顺差,外国需要清朝的东西,清朝却不需要外国的。
工业革命才开始,潜力尚未完全展现,对于乾隆帝来说,他所拥有的清王朝根本不需要那些西洋的玩意儿来锦上添花,工业革命,根本没什么用处。
对满洲旗人的维护
清朝是满洲人所建立的王朝,即便是算上汉八旗与蒙古八旗,旗人也没那么多,面对数亿的汉民根本就不占优势,这也注定了清朝某些方面的问题。
如果西洋那种能够大幅度提升生产力的技术传入,落入了汉民手中,后果难料。
西洋科技的传入,必然也带来各种西洋的学术思想,这才是真正关键的地方。
晚清时期,大量西洋的文化传入,对于清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实在是不用多说,而对于这方面乾隆帝等清代皇帝,也都是考虑到了的,他们知道后果有多么严重。
唯我独尊的天下观
过去的数千年岁月当中,中原王朝在东方简直就是个无敌的存在,根本没什么其他的力量能够与其长期匹敌,这也造成了中原“天朝上国”的想法。
在中原人的眼中,自己就是天底下最好的,尤其是清朝的皇帝也这么想。
乾隆时期,清朝达到了顶峰状态,而外部的威胁也基本完全被清朝给消灭了。
对于清朝来说,自己是天朝上国,从来都是最先进与最文明的存在,直到晚清西洋人都打上门来之后,清朝仍旧觉得西洋那一套都是花架子,不如自己的好。
从明朝的时候开始,中原与欧洲之间的往来就十分密切,宫廷之内对于西洋的了解也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样粗浅,反而非常深刻,皇帝们对于西洋发生的一切,都是了若指掌。
但正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事情,也知道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以选择了无视,选择拒绝。
工业革命带来的,必然是农民利益受损,工商业的急速兴起,而我国传统就是重农抑商才能维护封建的根本,所以工业革命注定是不能够被王朝统治群体接受的。
乾隆帝与很多的清朝皇帝,以及慈禧太后等都知道工业革命,但他们更知道如果清朝也进行工业革命会造成什么侯国,正因如此,工业革命被清朝人为给封了,被故意熟视无睹。
1722年,九子夺嫡随着康熙皇帝驾崩而宣告结束。龙庭易主,胜利者爱新觉罗·胤禛坐上了皇帝宝座。
“千古一帝”康熙离开了。
但盛世并未随之离开,而是延续了数十年,在雍正与乾隆的统治下,成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后的强音。
这一场绚烂在爱新觉罗·弘历登基后,辉煌灿烂到极致,却在他退位后急转直下。
不知不觉,世界正在发生了一个巨变,英国的工业革命悄悄地开始了。
有人认为,此后中国的历史再无辉煌可言。
而乾隆皇帝,他无疑便是这场剧变的开启者。
当时的乾隆皇帝为什么无动于衷?
乾隆皇帝是盛世的缔造者,他在位的六十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六十年正值西方工业革命开展得如火如茶之际,英国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
但是,乾隆皇帝既不鼓励科学发明,也不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使清帝国的科技水平停滞不前。
在西方国家相继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情况下,他还在不断加强皇权,使清王朝开始落后于西方。
事实上,正是在乾隆皇帝的统治后期,清朝与西方列强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转折,这种此消彼长在几十年后的鸦片战争中得到验证。
对乾隆皇帝的评价无疑是矛盾的。
以封建帝王的标准来评价,他可以算得上一代明君。
但是,乾隆皇帝拒绝开放大清朝。
大清王朝一共经历了十二帝,皇帝当得最滋润、最出彩、最悠然自得的当推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活到八十九岁,按照中国皇帝传位的惯例,他还可以当三年皇帝,创造中国皇帝之最。
但乾隆皇帝饱读诗书,通晓大义,他要做给后世看,他要做给历史看,因他爷爷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他不肯超越康熙皇帝,用列祖列宗皇帝帝龄的长短,来划定自己皇龄的界限,遍查古今中外也没有这样的举措,乾隆皇帝做到了。
其实,乾隆皇帝有一次“天赐良机”,他有机会为正在衰没的王朝,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
但他完全陶醉在“十全皇帝”的盛世之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乾隆已经做到极致,十全十美,他觉得没有必要向海外开放。
如果乾隆皇帝在英国特使马嘎尔尼访华时,就改变“闭关锁国”的国策,认真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把马嘎尔尼“送货上门”的先进的工业、科学、军事产品中的技术为我所用。
那么世界局势未必会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
- 大清朝有自己的贸易体系,天朝的规矩不可能改变
英国人本来想通过一些技术、设备在中国赚回一船又一船的真金白银,并换同英国、西方世界奇缺的中国商品。
英国想领先西方世界所有国家,在东方中国狠发一笔横财。
乔治三世信心十足,就像战胜拿破仑皇帝一样,他也想通过贸易彻底战胜中国的乾隆皇帝。
他也做足了功课。
他要拿下中国,为英国打开中国的市场。
从这一点讲,乔治三世比乾隆皇帝整整进步了一百年。
说到这里有一个英国人,咱们不得不说到他,他就是马嘎尔尼。
马嘎尔尼何许人也?
马嘎尔尼在中国介绍得不多,二百多年前只来过中国一次的“洋人”,谁还惦记着他?
但此人不凡,作为英国乔治三世的外交特使。
公元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秋天,乾隆皇帝接到了两广总督的一封紧急奏折。
奏折说,有一个名叫“英吉利”的陌生国家,派人到广州来送信,说打算要来朝贡天朝。
信中说,去年皇帝八十大寿,他们知道信儿晚了,没赶上,他们国王“心中十分不安”。
因此,就巴巴地赶着今年来给皇帝庆生日,如果皇帝肯赏脸见他,那么他们国王就会“十分欢喜”,还“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寿绵长”!
“真是懂得礼数!”这位大人在奏折里如是说。
他们还带了许多贵重的礼物,打算献给乾隆。
皇帝阅后极为满意。
这意味着他将收到大批“西洋景”!
乾隆皇帝命人搬来八年前调集中外所有博学者,一起修定的《大清一统志》这本书中已经记载了中国人所知道的天底下所有国家。
然而从头到尾翻了一遍。
虽然找到了传教士们常说的什么法兰西、意大利,却没找到英吉利三个字的影儿。
其实,乾隆皇帝本应知道英国这个国家。
因为很久以来,它是大清国最重要的外贸伙伴国。
具体地说,当时英国是中国第一大外贸出口国,也是中国第一大外贸进口国。
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输入值,已占西方国家总值的90%左右,输出值则占70%以上。
但是,英国人来清朝做生意却一直没有太大的动作。
事实上,乾隆二十四年,皇帝命两广总督制定了《防范外夷五条》,重新强调并申明了清政府关于对外贸易的一系列规定:
清政府拒绝与外国商人直接打交道。大清王朝不但没有引资办、招商局、外贸部,甚至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
所有外贸事务,都南“十三行”这个民间机构经手。
所谓“十三行”是清政府在广州指定的十三家中国商人,专门负责与外国人做生意。
外国商人到达中国后,所有的货物都只能卖给十三行,不管他们给的价格比别人低多少,采购所有东西,都必须经过他们。
所以,英国人越来越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贸易规则。
马嘎尔尼来中国就是为了形成有利于英国的贸易措施。
即使到了乾隆晚期,各种社会矛盾已经相当激化,清政府还能全面控制内外的形势,维持强大的外貌,屹立于亚洲的东部。
但是,在这盛世的背后,也孕育着清朝的衰亡,特别是来自西洋各国的威胁,这种威胁事实上越来越严重了。
然而,乾隆未能找到与西洋各国打交道的有效对策!
但是英国工业都慢慢地变为机械制造。
海外市场在英国的国计民生中一天比一天紧要,中国对通商的限制,英国认为最不利于自己的商业发展。
与此同时,英国在印度已战胜了法国,印度半岛全入了英国的掌握。
以后再往东亚发展也就更容易了,因为有了印度作发展的根据地。
事实上,当时的欧洲人还把乾隆皇帝作为一个模范的开明君主来看待。
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着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吏作梗。
倘若有办法能使乾隆皇帝知道贸易的具体情况,他必定愿意进行一些改革。
英国商人出于这样的预期,就促使国王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使团。
1793年,正是乾隆帝满83岁的一年,英国趁机派使来贺寿,这就成为一个交涉和促进中、英友谊的机会。
事实上,乾隆皇帝从小就喜欢西洋玩具。
这个兴趣显然与其父有关。
雍正以“工作狂”闻名于史,其实业余时间也是一个相当摩登的玩家,尤其喜欢西洋玩艺儿。
现在故宫博物院里,还保留着他好几张穿西装、戴假发的画像,以及他玩过的大量西洋钟表、望远镜甚至显微镜。
那些可以蹦出一只小鸟,或者走出一个小人报时的西洋钟表,乾隆从幼年到成年,一直都很有兴趣。
不过乾隆皇帝喜欢的是西方的玩具,至于扩大贸易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事实上,他要给外国商人设置一些阻碍,以免给自己的铁打江山添麻烦。
据说,当时曾经有不听话的外夷,想到中国内地进行自由贸易。
为此,乾隆还重申大清帝国的外贸规定,那是乾隆二十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北上宁波,直接采购那里的茶叶和丝绸。
这立刻引起乾隆皇帝的高度警惕。
乾隆皇帝治理天下的秘诀就是收紧缰绳,强化控制。
在他眼里,任何民间的自发性和主动性都是危险的。
大清王朝的千秋万代,固若金汤,是他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虽然重新启用宁波等港口,会带动浙江经济,却可能会给大清帝国的管理,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 英国的卫舰“豺狼号”从英国南部的朴茨茅斯港乘早潮出发了
为了敲开中国的大门,英国人确实动了脑筋。
多年来与中国官员打交道,他们深知清政府的骄傲自大和刚愎自用。
他们知道,如果以外交谈判的架式前往中国,很可能被拒之门外。
所以他们找了一个非常堂皇的借口:向乾隆皇帝祝寿。
当官不打送礼的,给皇帝拜寿,应该会受到皇帝的亲自接见。
对于使团的规模和座舰,英国人也是精心考虑。
马戛尔尼认为,要使中国对英国重视起来,必须使使团的外表非常令人注目。
作为不久前经历了工业革命的国家。
作为那时世界上最成功的市场经济国家。
英国当然无法接受大清的锁国闭关、禁止贸易的政策。
于是由马戛尔尼勋爵率团,以祝寿的名义,实为商谈贸易,远涉重洋来到了中国。
随团成员居然有七百余人,不仅有官员,还有天文学、物理学、外交与外贸等领域的专家。
船上所带大批货品,包括望远镜等天文观察仪、地球仪、天体运行仪、蒸汽机。
马戛尔尼给中国皇帝的礼物显示了英国工业化的成就,其中还有四轮马车、镶满钻石的手表、英国瓷器、出白雷诺兹之手的国王和王后的肖像画、热气球、望远镜和加农炮。
乔治·马戛尔尼爵士来中国,试图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更为开放地进入中国市场。
当年,这应该是规模最大、最具影响的一个使团。
在领略了都城北京和中国皇帝的颐和园至高无上的显赫之后,马戛尔尼被打发回家。
后来,中国乾隆皇帝致函英王乔治三世,回绝了英国人扩大贸易的请求,告诉乔治国王:“本天朝物产丰盈,疆域之内无所或缺”。
并命令英国人遵守大清的法律和习俗。
- 乾隆皇帝为什么敢拒绝?
因为虽然当时英国工业力量不断强大,但在亚洲却仍然不能与中国人抗衡。
当时清朝仍然闭关锁国,不接受外国思想,认为国外的“科学”不过是雕虫小技。
到了乾隆后期,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法国、英国了。
相比之下,英国本身地处欧洲西海岸的一个角落,地理面积和人口规模仅相当于当时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
因此,乾隆皇帝拒绝了英国的请求,乾隆皇帝告诉英国人,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英国人那些奇技淫巧,中国并不需要。
可见英国的工业革命,清朝当然是知道的,而且乾隆皇帝还见过英国的各种工业品,之所以无动于衷,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说白了,乾隆皇帝没有看到自己害怕的东西,对一个皇帝来说,敌人的强大主要还是军队的强大。
英国工业革命仅仅是完成了经济的发达,其军事装备的近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说白一点,就是你英国有本事就带兵来打,事实上那个时候的英国军事装备还没有实现“铁甲化”,铁甲舰队是1815年之后才出现,所以乾隆皇帝根本用不着担心。
这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大国、一个侵略成性的西方海权强国与一个古老的封建农业大国、一个传统东方陆权老大帝国的接触和碰撞。
不过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还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况且,乾隆皇帝知道八旗子弟的大刀打败了明朝的火器,也是劣势打败了优势,所以乾隆皇帝不太注重火器的发展。
- 英国为何要派使团来华为乾隆皇帝祝寿?
事实上,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大国,清政府对自己的经济盲目自信,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完全不需要对外贸易。
据说,当年乾隆帝的生日大典就在避暑山庄举行。为给乾隆皇帝祝寿,中外宾客云集于热河,规模空前。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除了中国属国如越南、缅甸、朝鲜等国的使臣外,还有远道而来的以马嘎尔尼勋爵为首的700人组成的英国使团。
这次英国使团的热河之行,正式开始了中英“外交”的第一次接触。
避暑山庄目睹了今后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幕。
1792年9月,英国组成以马戈尔尼勋爵为首的外交使团,在英国东印度公司资助下前来中国晤谈贸易事宜。
开始,双方争议的焦点在英国使团觐见皇帝的礼仪。
这是大清第一次与英国人面对面地接触,由于把英国和周边来进贡的附属国一样看待,所以要求他们在觐见皇帝时,也行三跪九叩之礼,这点是英国人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英国为何要派使团来华为乾隆皇帝祝寿,而不是派军队来打,就是因为当时英国工业革命仅仅是经济近代化了,军事装备的近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英国人在1793年跪求乾隆,而没有得到的东西,在1842年通过战争一条不少地得到了。
不过,乾隆皇帝认为准许英国来做生意,原是对外夷的恩惠,并不是为着本国的必要。
实在说,这并不是自夸,当时确实大清朝有经济独立的能力。而且大清朝的军事力量仍然可以抗衡刚刚完成工业革命,而没有完成军事装备“铁甲化”的英国军队。
一起聊一聊工业革命和乾隆皇帝!
作者|龚柳辉
乾隆不懂什么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不是突然爆发的运动,而是一场漫长、持续的工业化过程。
就拿英国来说。
乾隆统治中期,英国率先开启工业革命。历经八十余年,直到鸦片战争前后,即道光统治后期才完成工业化。
其它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也是如此。
乾隆、嘉庆交替之际,法国、美国也陆续开启工业革命。用时近六十年,均是至咸丰年间才大体完成工业化。
注意,这几十年时间只是工业化的过程。还没有包括工业革命之前,西方学者用了近四百年积累下来的研究成果,以及西方殖民者用了近三百年时间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原始资本。
如果没有这些原始资本积累和研究成果,西方国家不可能开启工业革命,也不可能最终实现工业化。
虽说乾隆生前,英国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的工业化,且成果斐然。但工业革命并没有在当时的欧洲全面铺开。诸如蒸汽船、蒸汽火车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研发成果,当时也还没有发明出来。这就更不提把这些发明成果应用在国计民生方面了。
所以说,乾隆其实不懂什么是工业革命。
他活着时,他本人,以及他身边的欧洲传教士们,也不可能预见到工业革命会在将来对世界造成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不过,虽然乾隆不懂什么叫工业革命,但这不代表他对西方一无所知。
实际上,乾隆身边的传教士,如法国人钱德明、蒋友仁等,一直都有向他介绍西方最新的发明创造和研究成果。
在乾隆的储藏室内,摆满了从欧洲购置的所谓的“奇技婬巧”。如最新式的火枪。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乾隆表现得很自大,对英国工业制品不屑一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国使团送来的玩意,乾隆早就见过了,他见怪不怪。
甚至于,西方的时事政治,比如法国爆发大革命,法王路易十六和王后遭到囚禁;英法俄之间有矛盾。乾隆也都是知道的。
用美国东亚史学家欧立德的话说:“乾隆不仅熟悉西方地理,同时也清楚欧洲法、俄两国内部的情势。”
既然乾隆什么都知道,那他还为什么对英国的工业化无动于衷,继续闭关锁国呢?
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乾隆当时年事已高,处于“心有余而脑力不足”的状态。无法真正理解固有价值观之外的新鲜事物。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叫“功能性文盲”。
也就是说,乾隆虽然收到了很多信息,知道西方的很多事情。但他当时的脑力,无法完全理解这些信息。
由于他不能真正理解,经常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所以对西方的很多事,乾隆仅仅只是停留在“朕知道了”的层次。
乾隆之后的嘉庆、道光也是如此。
很多西方的信息,他们是知道的。
比如英国是个岛国,这早在明朝的《坤舆万国全图》上就已经明确标示了。
康熙常年摆在御书房,摆了两百多年的地球仪上(由传教士制造),对“英吉利”的地理位置也有清楚的标示。
但是,由于不能完全理解派出的探子传递回的信息——远在大清万里之外的地方有个遍布红毛鬼子的英吉利国。与大清毗邻的印度有来自英吉利的红毛鬼子。大清治下的广州也有一群号称英吉利人的红毛鬼子。为什么到处都有英吉利人?难道我大清被英吉利人从四面八方包围了吗?
他们理解不了什么是殖民地,想不通这些红毛鬼其实一伙人,都来自英吉利。
因而,在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就说出了那个著名的三连问:
英吉利在何方?距我大清有多远?
与沙俄是否接壤?
与新疆有无陆路可通?
知道一点,但却受限于不同语言信息在中译上的整合困难,以及信息对固有价值观的严重冲击,导致难以完全理解。这也就使得乾隆、嘉庆、道光对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虽然谈不上是一无所知,但认识程度始终有限。
第二,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乾隆本能排斥西方工业文明。
前面说了,工业革命不是突然爆发的运动。
不是简单地引进几台机器取代手工业,就能称之为工业革命。
开启工业化,是要有基础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基础,就是“工”、“商”阶级,要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因为读四书五经的儒生,造不出蒸汽机。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要有人卖,同时也需要有人买。
在清朝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是富裕的,压根不需要用机器代替人工。
而也正是因此,乾隆从一开始就没有开启工业化的动力。
不仅没有动力,反而还排斥——如果都用机器生产了,老百姓岂不是无事可做了?一群多生事端的无业游民会干出什么事?如果工商的地位上升了,那岂不是要动摇既有的统治阶级秩序?
乾隆无法理解工业革命。但任由西方工业文明在大清土地上传播,动摇既有的统治阶级秩序,他是能隐约预见到的。
而既然这种预见是不好的,很可能导致大清如法国的波旁王朝一样,土崩瓦解。那么乾隆主动斩断大清与西方的联系,主观上对工业革命视若无睹,也就不难理解了。
乾隆的这种作为,可以用一句话总结——他并不愚蠢,他只是单纯的反动。
在国家、民族前途和巩固自己统治的两难抉择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的反动还不止于此。
比如早在明末时,就已经大量福建和广东的人在菲律宾、中南半岛、马来半岛,站稳了脚跟。论开拓南洋,中国人比西方殖民者早了一百多年。
如果清政府能在关键时刻能助推一把,东南亚的很多地方,都会被华人控制。很多地区也将会是我们“自古以来”的领土。
但就在西方殖民者进攻南洋,与南洋华人爆发激烈冲突的时候,清政府却认为下南洋的华人中,有大量天地会成员。皇帝视急需帮助的华人为洪水猛兽,认为这些人的存在,会导致既有的统治体系崩盘。因此故意不管不问。
而不管不问的结果,就是华人在南洋的开拓最终功亏一篑。
乾隆之后的清朝统治者,如慈禧,并不是愚昧无知,她也只是单纯的反动罢了。
可以说,清朝最后的120余年,统治集团其实已经注意到了欧洲的产业革命。但由于他们的内心深处,坚守着满汉之别。身处于中华却从未将自己当作过中华的一部分。害怕变革导致的阶级秩序松动,影响既有统治地位。
于是当西方各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工业化变革时,他们主动排斥,刻意不在乎,毫无作为可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被欧洲吊起一通爆打后。才不得不做出浮于表面的变革,这也就是后来的洋务运动。
但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后来的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最终都失败了。中国的国势不仅没有因为这些变革而转好,反而是继续滑落至深渊谷底。
如果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比作一场长跑,那么在古代大部分历史阶段,中国都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
直到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欧洲工业革命的发生,才让英、法、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通过“弯道超车”的方式奋起直追,第一次超过中国,并将中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毫不夸张地说,工业革命是中国和列强国力此消彼长的分界线。
那么,工业革命发生时,清朝对此是不是一无所知?
多数人认为,当工业革命在欧洲如火如荼的时候,清朝由于闭关锁国,对这场影响深远的变革运动毫不知情,真的是如此吗?
实事求是地说,乾隆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欧洲工业革命,因为欧洲人自己都不知道他们国家发生了工业革命。
首先,工业革命不是一夜之间爆发的,而是各种积极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一场漫长、持续的过程。
具体来说,它需要几个前提。
首先,英国在17-18世纪就已经完成了农业革命,轮作制推广、生产工具进步,尤其是肥料开始使用。
通过圈地运动,地主获得了大量成块的土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向城镇转移,去城里为资本主义农业服务,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
其次是欧洲受受瘟疫、饥荒的影响,人口锐减劳动力短缺,人力成本提高促使资本家进行机器取代人工的尝试。
还有,17世纪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解放了人民思想。
最后一点,资产阶级政府对发明创造的支持与奖励调动了劳动生产者的生产发明积极性,为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英国的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在19世纪40年代才基本完成,当时的欧洲人并未感觉到国内是在进行着一场革命,工业革命是后代史学界的提法。
欧洲人都不知道,万里之遥的乾隆皇帝如何知道呢?
当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允许对外交流,所以工业革命的成果无法给清朝带来变化,中国人包括乾隆皇帝,对工业革命是无法了解的。换言之,欧洲发明的新技术、制造的新产品,根本无法流传到中国。
所以,说乾隆知道工业革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但是,乾隆对工业革命的成果也并非完全一无所知,多多少少还是知道一些的。
从顺治、康熙时期以来,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批洋传教士到中国甚至到宫廷来。
顺治时期有汤若望,康熙时期有南怀仁,郎世宁。
其中郎世宁在宫中呆的时间最长,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而康乾时期在宫廷长期任职,担任钦天监等职务的洋人就有十多个。
这样传教士跟皇帝常有接触,有意无意会将西方的东西展现给皇帝。
其它洋传教士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将来自西方的“黑科技”如钟表、工艺品、药品、火器等工业革命的成果敬献给清朝皇帝。
康熙三十二年,皇帝被疟疾折磨得死去活来,并发症齐发,有生命危险,太医束手无策。
关键时刻,法国传教士洪若翰来到宫中,献上西药金鸡纳霜(奎宁),将康熙皇帝拯救过来。
而乾隆时期,曾经发生过一起引人瞩目的外交事件,即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正式任命马加尔尼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中国。
这是历史上西欧国家政府第一次向中国派出外交使节,规模庞大。
随员将近百名,其中有天文数学家、艺术家、医生。
他们远道而来,当然不会空手,带来了满满600箱贡品,里面全是高科技产品,涵盖天文、地理、军工、车船制造等多个领域。
如连发手枪、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天体运行仪等洋玩意。
看到这些产品,乾隆并不会感到太吃惊;因为在此之前,乾隆已经接触过西方的产品。
比如乾隆十六年(1751),为祝贺皇太后六十大寿,在京二十二名传教士送了不少生日礼物,其中名为“万年欢”的机械装置。
乾隆三十七年(1772) 传教士李俊贤、潘廷璋给乾隆进贡品两个宝贝“ 新法远镜” 和“验气筒”。
这两件宝贝,乾隆皇帝都笑纳了,而且非常喜欢,他当即下旨重赏。
所以说,乾隆对马嘎尔尼所带礼品,并没有抱太高期望。
但是当这些礼品呈现在他面前的时候,还是有点出乎他的意料,因为有些东西他是第一次见。
除了天体运行仪、地球仪、赫歇尔望远镜、帕克透镜气压计等科学仪器;还有蒸汽机、棉纺机和织布机等先进的工业机器;更有带有减震装置的马车和特种钢制作的刀剑。
更叫人耳目一新的,是那些军工产品,如榴弹炮、迫击炮、步枪、连发手枪等先进武器装备;不仅如此,还有一艘英国皇家海军最新准备的、装有110门火炮的巨舰模型。
英国人还用心良苦,送给乾隆一个与众不同的地球仪,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上面标注了英国人到达的欧洲之外的地方。
马戛尔尼还带来了一个大气球,这可不是普通的气球,而是一个氢气球,能将人带到空中。
马戛尔尼甚至打算在乾隆皇帝跟前做一场前所未有、别开生面的表演,让气球载人飞上蓝天,让东方人大开眼界。
但是他的设想没有实现,被一个和珅的大臣叫停。
和珅这样做,当然不是自作主张,只是转达乾隆的意见。
试想,洋人是在京城,是在大清土地上,怎么能高升到空中,飞行在皇帝头上,乾隆威严何在?
但是即使展出了,就真的能引起乾隆的重视,会进行改革开放,全面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让大清走上现代化道路?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当时乾隆皇帝为什么无动于衷?
当时马戛尔尼使团到中国,不是来朝贡的,而是负有特殊使命,跟中国通商。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马戛尔尼才带了那么多礼物,他并非是要取悦乾隆,而是要向他展示英国的先进:看看,我们英国的工业和军事多么发达,跟我们交往好处多多,不然会被远远甩到身后的。
如果乾隆答应了马戛尔尼的请求,中国有可能比日本更早开始变革,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就可能不会发生。
可以说这是大清追上各国的唯一机会,但是乾隆却错过了;换句话说,乾隆在装睡,对马戛尔尼带来的一切视而不见。
都说乾隆这时候已经八十多了,智力下降、昏聩无能,无法正确认识工业革命成果;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好像乾隆如果年轻,胸怀很宽广,和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似的;事实并非如此。
相对明朝统治者来说,清朝统治者思想更保守,心胸更狭隘,格局更小。
明朝时期党争激烈,党争增加了内耗,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恰恰皇帝包容和宽厚的表现。
王夫之提出了虚君立宪思想,他说:“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 “以法相裁,以义相制,……有王者起,莫能易此”。
“法”高于一切,连天子都不能改变;制定法律之后,后来的君王必须遵守。
王夫之还主张保护私有财产,天子也不可以随便没收私人财产,据为己有:“王者虽为天地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谈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
天文方面,1634年正式安装我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 ;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医学方面,发明了种痘应对天花; 1727年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中所写到的,“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 。
农业方面,1628年徐光启撰<农政全书>。
地理方面,1639年开始顾炎武编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地质开采方面,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7中记载了炼焦炭的方法:"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
军工方面,1558年造出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
而清朝大兴文字狱,万马齐喑,禁锢思想,科技大倒退。
汉字有4500年历史,满文在明末才诞生;民族之间本来就是相互学习,如果清朝统治者能取长补短,这也不是问题。
但是清朝统治者心胸狭隘,目光短浅,缺乏自信,无法敞开胸怀接受人类文明成果。
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必须要有宽松的环境,自由的思想,而清朝统治者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觉得如果不禁锢思想,江山就会不稳,政权就会丢失。
所以乾隆大兴文字狱(其统治时期有影响的文字狱140多起)坚决禁锢思想,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百姓非常恐惧,思想僵化,失去创新动力。
乾隆不仅要防止内乱,还要担心外患,不会放眼看世界,更不会接受西方文明成果。
乾隆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也是个很自恋的皇帝。
他自封为十全老人,“盛世”这个词在他的诏书中出现了一百多次。
他觉得自己的文治武功史上第一,无与伦比,自己打造出了盛世,国富民强,全世界在他眼里都非常渺小,不足挂齿。
因此,那些成果在乾隆眼中,不过是“奇技淫巧”不登大雅之堂。
西方枪支虽然先进,他也只能用来打猎,根本不会用于发展生产力、提升军队战斗力。
而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下,一帮大臣成为机器人,他们不但没有眼光,不会意识到那是西方的文明成果,也没有魄力向乾隆皇帝进言。
因此,马戛尔尼使团送来的工业革命成果被扔到冷宫;他提出的通商要求更是被严词拒绝。
也有人说,乾隆统治时期,西方的科研成果还没有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技术还不成熟,效果还没有展示出来,所以乾隆不会重视。
如果这种说法站得住脚,那乾隆之后的几个皇帝继续固步自封,直到英国人用强迫打开国门又该作何解释?
而且乾隆时期工业革命时期的新技术不成熟的说法也不符合事实。
1772年,英国的纺纱机就有了2万台。
英国使团到中国来的时候,时间又过去了20多年,怎么能说蒸汽机技术不成熟?
1766年前后,蒸汽机就在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冶炼、纺织、机器制造等行业中也都得以迅速推广。
从1766到1786的20年时间内,英国的纺织品产量增长了5倍,
总之,乾隆不知道工业革命是正常的,因为当时根本没有“工业革命”的提法;就像1945年之前的中国不知道八年抗战一样;但是这不影响他接受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
说来说去,清朝之所以被工业革命所抛弃,终究是以乾隆为代表的清朝统治思想愚昧、心胸狭隘且反动透明而造成的。
当然知道,甚至还很清楚,而且恐怕你们会不相信,当时清朝还打算联手法国对付沙俄呢,不过沙俄直接支持了准葛尔,算是间接参加了欧洲的七年战争。
为什么会那么清楚呢?因为那个时候欧洲大航海都已经结束了,都摸清楚了全球大概情况,早不是之前那么闭塞了,而清朝也可以从西方来贸易的商人和传教士们得到西方的消息。
在乾隆那个时代,还很重视来自西方的那些懂得技术的传教士,比如数学,医疗,种植,语言天文,地理……清朝的地图就是根据传教士的地理知识绘制的,是中国最完整的古代地图。
到了1793年,乾隆的五十八岁寿宴,欧洲很多国家都派出了使臣,其中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率领了500多人的庞大团队,带来了整整600箱礼物。
这些礼物包括了如蒸气机、棉纺机、最先进的榴弹铜炮、手枪,以及一批后装燧发线膛枪,卡宾枪,还有臼炮,西洋军舰模型,地球仪,望远镜,气压针,大挂时钟 座钟,减震马车,现代书籍,梳理机、走锭精纺机,甚至还有热气球……包括了数百本各种现代书籍和一大批工业革命成果的图纸,还有一批物理学家之类的学士……这些礼物几乎送来了整个西方工业革命成果!
这是一把十八世纪的英国手枪
当然英国也不是没有目的,原因就是中国那时候GDP来算,还依然占据全世界近三分之一接近一半程度,而英国由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进入了一个财政赤字,希望能通过和中国贸易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想让中国开放更多的港口进行贸易。
乾隆见到这些礼物是什么感觉?先不说礼物,仅仅是得到来自那么多西方国家的使臣祝福,乾隆自然感觉到了人生巅峰,心里暗暗惊喜大清强盛到已经威震四海蛮夷!
当然乾隆见到这些礼物成果后,心里也在担忧起来,要知道在176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就派过使臣面见过乾隆皇帝,后来清朝也打算派出使臣带大量礼物出使法国,只是碰到法国大革命才没有启程。
而正好在1793年1月21号,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脑袋就被民众砍了,消息自然也传到了乾隆耳中,引起的震撼可想而知了。
为什么引起震撼?因为那个时候法国拥军数十万,实力丝毫不下于沙俄,作为和沙俄交战过的清朝,乾隆也详细了解过北方的敌人。
沙俄和清朝双方差点发生的战争是在1787年因为土尔扈特部落的回归,整个沙俄上层都极为愤怒,而叶卡捷琳娜也想占领东北打通东方的出海口,开始调动和波兰和土耳其作战的十万军队准备对东方作战,由三千哥萨克先头部队前往中俄边境,乾隆知道后赶紧让福尔康带领五万八旗大军准备作战,同时还准备全国调兵遣将,只是第六次俄土战争爆发才没有对东方作战
所以怎么可能不理解呢,还很清楚沙俄和欧洲各国的详细关系,重要的敌人有那谁,发生过那些战役,作战水平如何,而正巧的是此时沙俄正是彼得-叶卡捷琳娜时期最强的沙俄。
虽然乾隆自认为不惧,毕竟沙俄的敌人有着十几个之多,其中法国和奥斯曼也是极为强大,但是也不敢轻易挑起战端。
然而没有多久法国皇帝却被民众砍了脑袋,这可是不下于沙俄的强国啊!
读过商君书和资治通鉴等大量帝王之术的乾隆认为,都是这些奇淫巧技让百姓懈怠,正所谓饱暖思淫欲,得到更多空闲时间让百姓思考,从而多生事端才会引发这等祸事,就容易动摇清朝统治根基,要知道清朝那个时候已经爆发出各地叛乱就不少。
特使马戛尔尼来中国的其中一个成员斯丹东留下了一篇对清朝当时的记录,也证实了清朝完全知道法国大革命的完整事件。
“近两三年的法国内乱消息在北京已有很多人知道,那里所鼓吹的种种破坏秩序颠覆政府的主张迫使清朝政府加以防范。为了避免这些东西传入中国,北京王朝虽然还没有下令驱逐住在广州的外国人,可是已经对在华外国人的行动注意监视。外国的工匠和天文学者们在北京仍然受到欢迎,但他们同欧洲的通讯则受到严格的检査。事实上这些外国传教士们依靠外国教会汇寄一些款项来维持生活,现在法国的平民统治者断绝了这笔款项来源,这些传教士们比任何人都更厌恶法国革命。虽然如此,他们还是受到小心而多疑的中国政府的提防。”
所以乾隆看了蒸汽机之后虽然心里震惊,但是好面子的他,却直接说出了我们千年前就拥有了木牛流车这种神奇的事物,这些蒸汽机虽神奇,不过对于大清来说不算什么。
其他的礼物也是,看似傲慢与偏见,其实乾隆甚至陪同的大臣也懂,但他担心这些东西普及了,就像法国那样,所以只能极力贬低这些东西,其中送来的一些书籍,思想类的翻译出来后,更是直接烧毁。
到了嘉庆时代,更是进一步加强了闭关锁国,因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已经全世界蔓延开来了。
当然知道,并且细节非常了解,所以才要关上大门,保住满清的统治地位。
对于清庭。汉满问题才是最致命的。所以才不能放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事实证明 当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新的思潮下 帝制就崩溃了。深圳清庭一手建立的新军 成了满清的掘墓人
我是小谈,有问必答。
工业革命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刚好对应清乾隆时期,这个时候又刚好内外发展都达成了一个极致。
国外,英国率先发起了工业革命,原因主要是劳动力不足,且成本高,又加上疯狂的侵略、殖民和扩张,使土地、资源成几何倍增长,所以开发起来就遇到了难题。
这个时候,就催发了机器代替手工的一场工业革命。因此,第一场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工具往往与生产有关,比如说蒸汽机、飞梭、纺纱机、织布机、各类机床机车以及蒸汽动力的船只车辆等。
而此时期的清朝在人口和疆土上达到了一个颠峰,康乾盛世时期,也进行重农抑商,这点从根本上就打击了工业和商业的积极性。
并且人口数量激增,劳动力富裕,也无需工业改革。这一点,乾隆看的还是很明白的,西方传教士早早的就把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进贡给了乾隆欣赏,而乾隆只能选择把这些束之高阁。
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因为一旦实施工业化,那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劳动力被挤兑的空闲下来,甚至会丧失收入来源,历史的教训是啥就不用我说了。
但是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和进步,对于资源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这个时候,富的流油的大清就开始被瞄上了。
当然,这就是清末时期的事儿了,简单说下就是鸦片战争爆发,大清国库几乎被掏空,这个时候有眼界的清朝官员发觉我们重新强国需要利用西方的科技,也就是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一过程中,确实是从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开始遍地开火全面发展。比如说张之洞等人联合创办了汉阳铁厂、江南织造总局等新型工厂。还进行公费留学等行为,试图从内而外的改变清朝命运。
最后却以甲午战争战败告终,洋务运动失败。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到顽固派的阻碍,另一方面还是因为他们的最终目的依旧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不是彻底的革新。
当然,积极作用也是有的,攒下了第一批工业地位,和新文化萌芽。比如说咱们抗战时期用的汉阳造,就是始于洋务运动的产物。
做为大清国的皇帝乾隆不会那么孤陋寡闻的,但要说清朝为什么没有改变,我觉得不全是乾隆的责任。
无论做为国家还是个人,要发生本质的改变必然是受到了重大的刺激,国家贫穷落后受到了外敌入侵,个人也是这样,如果这样家道中落连饭都吃不上了有责任心的男人必然要改变,可是康熙乾隆时期英国工业革命并没有给清朝带来太大触动,康熙乾隆时期清朝正是国力鼎盛期,从康熙到乾隆一百多年时间清军基本把周边国家全部打服,困扰中国千年的边患问题基本解决了,在骑兵能到的地方全打下来了,而且康熙乾隆都和洋毛子交过手,当时清军完全不输,远征雅克萨俄罗斯不是对手,这样一来,乾隆就没把洋毛子太当回事,这就是和中国历史开了个玩笑。
假设清军远征雅克萨被打得大败而归乾隆也没能消灭准格尔,那么不仅是乾隆皇帝康熙就会改变,可是历史不是这么走的啊。
最后举例说,我们家中的水龙头没坏,即使市场上有更节能环保的,那么我们会换吗?乾隆皇帝没改变什么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