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仅是三品内史,却令满朝文武畏惧,他的权力真有那么大吗?
三品,内史,听起来级别也不高,官名也不大,为何狄仁杰却能令满朝文武畏惧呢?这其实是因为唐朝的官制与我们熟悉的明清官制大不相同,明清时一品、二品的官员一抓一大把,但在唐朝三品已经是实职中的顶端了,那么“内史”究竟是个什么官呢?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们简短地从头说起。秦始皇称帝之后,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地位最高的当然是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又以丞相的权力最大,比如大家熟悉的李斯。
汉朝建立之后,也沿用了秦朝的官制,设丞相,汉文帝时因陈平、周勃平定诸吕功劳太大,将两人都封为丞相,称为左相、右相。然而,随着丞相的权力越来越大,渐渐地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威胁,甚至在某些问题上可以强行违背皇帝的意志。因此,汉武帝时设立了“内朝”,提拔一些出身低微,但具有一定才干的近臣,组成宫中决策的“小班子”,逐渐取代了丞相,成为最高的中央决策机构。汉武帝封这些人为“尚书”,而负责管理“尚书”们的人称为“中书令”,一般由宦官担任。元帝时中书令权势最大,不过到了汉成帝时就废掉了。
刘秀建立东汉之后,不设中书令,而是成立了“尚书台”,负责的长官叫作“尚书令”,是全国最高行政决策机构。然而,随着尚书令权力的越来越大,很快也像当初的丞相一样,对皇权形成了威胁,于是三国时的曹丕就设立了中书令,以此削弱尚书令的权力。到魏明帝曹叡时,干脆在尚书台之外另设了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可以参与机密,位置隐隐在尚书令之上。之后都是乱世,但中书令的地位稳步上升,比如东晋时谢安就是以中书令的职位执掌朝政。
当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之后,对官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设立了一套新的制度,就是大家熟悉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简单来说,“三省”是决策机构,“六部”是执行机构,而“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部门,所以尚书省既可以参与决策,也可以具体执行,所以权利最大、地位最高。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隋文帝不放心让别人来干,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杨广。因此,尚书令的副手尚书左仆射就成了尚书台的实际长官,位列宰相之首。比如高颎任此职达十九年,综理全国政务。隋炀帝时,杨素也是以尚书左仆射的位置,执掌朝政。当杨广要除掉杨素时,就升他为尚书令,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实权。
中书省的长官叫作中书令。但是隋朝时,中书省叫作“内史省”,因为杨坚的父亲名为杨忠,为了避讳,将中书省改为了内史省,所以长官的职位名称也改为了“内史”。
然而,就这个官名,历史上改来改去的次数很多,隋炀帝曾改为“内书省”,李渊建立唐朝的时候,又改回“内史省”,过了几年又改为“中书省”,唐高宗改为“右相”(侍中叫左相平核文件和事务),而到了武则天的时候,花样就翻新了,她改中书省为“风阁”,改中书令为“内史”。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吧,“内史”这个官职听起来很陌生,其实就是“中书令”。
一国之中,当然是皇帝最大,但皇帝也不可能事事亲为,所以就需要有一个人来协助他处理国家政务。秦汉时这个人是丞相,但皇帝们觉得这样一来丞相的权力太大又不放心,于是渐渐地由一个人协助,变成了由一个班子来协助,通常这个班子的成员都称为“宰相”。
唐朝初期,这个班子的成员只有四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本是尚书令的副手,但因为唐太宗曾担任过尚书令这个职务,因此不设,所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实际最高长官,其中左仆射地位稍高。中书令即中书省长官,侍中即门下省长官。这四个人讨论工作的地方叫作“政事堂”,设在门下省。
以上四人(有时中书、门下不止一个长官,那就会超过四人)是当然的宰相,被称为“实质宰相”。唐太宗李世民后期,觉得权力分给四个人还是太集中,于是启用非三省长官也进入政事堂参与国家机密大事,而授予他们的职务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意思就是官职与侍中、中书令在同一品级上。后改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直译过来就是和中书、门下省长官一起断决处理政事。这些人被称为“第二级宰相”,地位上稍低于实质宰相。“平章事”就是宰相的代名词。
因此,狄仁杰所担任的“内史”一职,地位确实非常高了。但在电视剧中,如果狄仁杰对别人说自己的职务是内史,那么就搞错了,因为他担任内史的时候,距离他去世只有一年不到了。
狄仁杰第一次拜相是在691年,被任命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听起来很陌生吧,其实就相当于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前文说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相当于宰相了,所以这个时候狄仁杰的地位已经很高了。
但随后不久,狄仁杰遭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虽依靠机智保住性命,但仍被贬为彭泽县令。697年,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鸾台侍郎,是门下省的副职,但有“平章事”的身份在,其实这已经不太重要了。
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即中书令,这才是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右相”位置。同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
综上所述,狄仁杰虽然担任过内史,但时间很短,且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所以内史一职虽然地位很高,但却不是他令朝臣畏惧尊敬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狄仁杰的“平章事”的身份,这意味着他是宰相,可以参与国家机密大事,可以直接向武则天谏言。此外,狄仁杰深受武则天的信任,也是大小官员对他畏惧的原因所在。
那么,为什么唐朝的宰相只有三品呢?这其实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在唐朝,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和天策这七个官员是正一品官员,但是这其中的有些职位实际上并没有人来担任,有只是虚设的一个名头,比如太师、太傅等等,而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类的就是从一品的官职了。
再往下就是正二品的职位了,有没有呢?有!只有两个,一个是尚书令,一个是大行台尚书令,很可惜这两个职位李世民在当秦王时都担任过,他即位之后就再没有任命过,因此正二品的实职在唐朝也几乎是不存在的。
那么从二品呢?也有!除了太子少师、太子少保这些虚职以外,还有尚书左右仆射也是从二品。但是,自从李绩开始,左右仆射的地位就开始动摇,到了武则天时期,被改为文昌左右相,如果不加“平章事”三个字,那么就成了不理政事的虚职,反而不在宰相之列了。
再往下,可就是正三品了,这个品级的实职也不多,只有内史(中书令)、侍中、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等数个职位而已。
因此,在唐朝,实职的天花板就是正三品,是绝对的大佬。而“平章事”就意味着踏入宰相的行列,可以参与机密大事,手握重权。狄仁杰两者兼而有之,所以当他报出自己职务和名号的时候,其他官员无不十分畏惧。
提起三品,很多人都会想到清朝的文职正三品按察使、武职正三品绿营参将等等。的确,三品官在清朝虽然级别不算低了,但也高不到哪里去。如果非要套用现在的的话说,清朝的正三品按察使,差不多就相当于是现在的“副省部级”。但是,重要的是这个但是!唐朝它不是清朝,唐朝的正三品可不是“副省部级”……
唐朝的三品官到底有多大
这么说吧,在唐朝,正三品往上,除了从二品的尚书左右仆射是实职,其他基本都是虚职。再说直白一些,其实就是用来“加工资”、提高政治和经济待遇的,并不与实际权力直接挂钩。那么,唐朝的正三品又是多大官呢?简单说,文职正三品属于“宰相”级别;武职正三品则是十六卫大将军级别!没错,就是“元芳”的千牛卫大将军那个级别。
唐朝实行“群相制”,尚书省的尚书左右仆射、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都是“宰相”。当然,还有尚书令,但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干过,这职位在贞观之后基本都是空置。除偶有皇太子兼任,很少授予外人。所以,唐朝的尚书省虽然名义上的主官是尚书令,但实际上以尚书左右仆射为主官,都是从二品,而尚书左右仆射也是唐朝“宰相”中仅有的二品官!
除了尚书左右仆射之外,无论是中书省的中书令还是门下省的侍中,都只是正三品而已。说到这里诸君想必也应该知道唐朝的三品官有多大了吧?远不是清朝的按察使那些可比的!这还是唐朝最正牌的“宰相”,像其他一些“宰相”,有时候只给个“同中书门下三品”。什么意思呢?“跟中书省、门下省的三品官(中书令、侍中)差不多”,说白了就是“编外人员”享受“编内人员”待遇……都宰相了,居然还不给“正式编制”,由此也足见唐朝的正三品有多么精贵了!
内史到底是个什么官
前面提到了,唐朝的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门下侍中以及一众同中书门下三品等等都算是“宰相”,那么内史又是个什么官呢?其实就是中书令!隋唐时期,中书省的称呼并不固定,有时叫中书省、有时叫内史省。叫中书省时,它的主官就是中书令;叫内史省时,它的主官就是内史。换言之,在电视剧《神断狄仁杰》中,狄仁杰担任的内史,其实就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这可是唐朝最正牌的几个宰相之一,权力大不大?不言而喻……
顺带说一说,电视剧中狄仁杰担任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职位也同样是“宰相”。其实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只不过武则天玩“新潮”,把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名称改成了凤阁、鸾台而已,而尚书左右仆射则被改为了文昌左右相。说白了,换汤不换药,无非改个称呼罢了。
综上所述,唐朝的三品可不是清朝的三品。清朝的正三品虽然不低了,但也谈不上多高。但唐朝不一样,唐朝的正三品那可是妥妥的“宰相级”!电视剧《神断狄仁杰》中狄仁杰所担任的内史,正是正三品的“宰相”、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满朝文武惧怕宰相,奇怪吗?唐朝的“宰相”可不是明清的那些大学士,门下省甚至连皇帝的圣旨都可以驳回!
当然,武职正三品的含金量可能要略差一些。唐朝的十六卫大将军都是正三品,但权力仅限于军中,没有“宰相”之权。如果是像电视剧《神断狄仁杰》中李元芳的检校千牛卫大将军,变不多也就是个领高薪的闲职。所谓“检校”,最初是“代理”的意思,大将军出缺,由其他人临时代理,称“检校大将军”。后来,皇帝为了笼络大臣,索性直接给个“检校”之名,只给待遇、不给实权。李元芳的那个“检校”,大概其就是如此。虽然也是正三品,他却只能跟着狄仁杰这个正三品当保镖……不过,李元芳毕竟是正三品,场面上的东西狄仁杰还是要做起来的,著名的“元芳,你怎么看”就是因为这个。为什么狄仁杰从来不问“曾泰,你怎么看”呢?因为曾泰是下级,而李元芳跟狄仁杰是平级!场面上的“征求意见”,狄仁杰多少还是要做一下的……
三品的内史令,听上去似乎不大。但实际上,在武则天时代,这个官职基本上已经大到头了!
因为在武则天时代,基本上没有一品和二品的官员!就算偶尔有几个,基本上也都是虚衔,手里没有实权。而当时的狄仁杰,类比今天的话,大概就等同于一个国家的总理了。
至于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还得简单回顾一下,唐朝的官员体系。
很多人都知道,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原本是隋朝的高级贵族。而且,李渊和隋朝的皇帝还有亲戚关系,隋文帝杨坚是他的小姨夫,隋炀帝则是他的表弟。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层身份,隋朝末年的时候,李渊起兵之后,很快就得到了整个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所以才能迅速平定关中,继而统一天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了迅速接管整个国家机器,李渊基本上全盘接纳了隋朝的一切制度!从官员制度到军事制度,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朝其实就是另一个复刻版的隋朝。
而在政府机构方面,唐朝也完全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就是指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在这其中,中书省负责制定计划,门下省负责批评建议,尚书省则负责执行。另外,尚书省下面又分为六部,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
在唐朝政府正常运转的时候,三省的老大,基本上就是皇帝以下权力最大的官员了。
不过,唐朝开国之后,因为当时唐朝还没有统一天下,所以在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唐朝又把整个天下,划分出了几个行台。行台的存在,大致可以理解成近代的战区。
而行台的一把手,往往也是对整个行台具有统治权,军政大权一把抓。这个权力,也丝毫不逊色于三省的一把手。只是后来,随着天下逐渐平定,行台被逐渐取消,这类官职也就没有了。
按照唐朝的官员制度,正一品的官职,一共有七个,分别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天策上将。这几个官职,除了在唐朝开国的时候,李世民干过两个之外,后来基本上就没人干过了。偶尔出现,往往也是死后追封的!
而正一品之下的从一品官职,则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这些官职,基本上也都是荣誉头衔性质的官职。而在一个王朝正常运转的时候,大臣们一般也不会被授予,只有死后才有可能被追封这些官职。
从这些一品官职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些一品官职,正常情况下,基本上就不是给活人的。因为这些官职的权力,实在是太大。比如正一品的太尉,可以直接辖制整个国家的军队。只要不是极特殊情况,皇帝自然不会允许权力这么大的官员存在了。
而一品之下的二品官职,难度虽然同样很大,但却有了一丝获得的希望。
首先是正二品。按照唐朝官制,各大行台的一把手,基本上都是这个水平。但是后来,随着行台制的取消,这类官职也变成了荣誉职位。
不过,相比一品来说,这些二品的荣誉职位,往往就可以被生前授予了。比如唐朝名将李靖,因为功劳太大,晚年就曾被授予正二品的‘特进’官职。但这些职位,基本上也都是空有头衔,而没有实际权力。
当然,在正二品的官职当中,有一个是例外,这就是尚书令!尚书令是尚书省的老大,直接管辖六部。照理来说,三省的主官,应该是一样大的才对,但唐朝却有些特殊。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在没登基之前,就曾经干过这个官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原本应该是正三品的尚书令,被硬生生地改为了正二品。
但是,在李世民登基后,为了表示对李世民的尊敬,后来唐朝就再也没人当过尚书令了。
正二品之后,接下来就是从二品。从二品也分为两类官职,一类是荣誉头衔性质的官职,比如太子少师、太子少傅之类的职位。另一类是真正的实权官职,比如大都督、大都护之类的官职。这类实权官职,往往需要对一个地区全权负责,正常情况下,也不会被授予。
总之,一品和二品的官员,在唐朝政府正常运转的时候,基本上就不会被授予。就算授予,往往也是荣誉职位。只有在战时或者一些极特殊的时候,国家才会授予实权的一二品官职。但在武则天时代,这种情况却很少很少。
而接下来的正三品官职,往往才是真正的实权官职。而且,这些官职,在正常情况下也会被授予,当时的狄仁杰,就属于这种情况。
正三品官职是个什么概念呢?三省的主官,原本都是这个水平。唐朝各大军区的大将军,也都是这个水平。另外,六部尚书,以及那些有资格参与朝堂决策,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员,也都是这个层次。
简单来说,只有所谓的宰相,以及各大军区的大将军,才能称得上是正三品。
当时的狄仁杰,其实就是这个层次。狄仁杰被授予的内史令,其实就是中书令。这个官职,在唐朝其他时代,就叫中书令。不过,武则天时代比较特殊。因为武则天比较喜欢改名,所以在武则天时代,中书省被改名为凤阁,而中书省的老大中书令,则是被改称为内史令。
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影视剧当中,狄仁杰也被称之为凤阁阁老的缘故。
总之,被授予内史令的狄仁杰,就是当之无愧的宰相。他不但辖制了整个中书省,负责帮武则天起草诏命,制定整个国家的各项政令。同时还可以参与朝堂决策,给武则天提意见,帮武则天做决定。
最重要的是,狄仁杰深受武则天的信赖!而武则天的这种信赖,才是狄仁杰最可怕的地方。
不过,狄仁杰真正成为内史令,已经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年的事情了。在被封为内史令之后不久,狄仁杰就去世了。但这并不妨碍,狄仁杰在武则天时代的崇高地位。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狄仁杰死后,武则天才会发出‘朝堂空矣’的感慨了。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随着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的热播,让我们认识了大唐及武周名臣狄仁杰。历史上狄仁杰确实担任过并州法曹、大理寺丞等司法职务,但这并非狄大人政治生命的顶点,也非其终点!
(〈神探狄仁杰〉剧照)
狄仁杰出自太原狄氏,唐高宗李治时期,狄仁杰受到我们历史教科书上的另一位老熟人阎立本的推荐,担任并州法曹,后又担任大理寺丞。一年内快速处理大量的历史积案,涉及原告被告 17,000 多人,无一人冤诉。这种办事效率,不愧“神探”之名之名。
狄仁杰和包拯两位“民间神探”颇有相似之处,断案如神都只占二人政治生命的极少部分。两人都曾在行政,监察,财政,军事等系统任职,如包拯曾担任北宋财政部长之三司使,军委副主席之枢密副使。狄仁杰除了在担任多地刺史外,也曾担任侍御史,度支郎中,户部侍郎等,还曾统十万之兵远击契丹。
狄仁杰生于公元 630 年的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成长于唐高宗李治时期,辉煌与武则天时期。狄仁杰比武则天小 6 岁,两位算是同龄人。这对老家伙整体上关系不错,配合的还算默契。
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曾两次拜相,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宰相?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实则不然!准确的说,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宰相一职!宰相不过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长官等一类官职的总称。
有些官职从字面上我们很容易知道它是宰相,比如丞相、相国、相邦等,秦之李斯,汉之萧何,曹参,周勃,陈平,灌婴,曹操,蜀之诸葛亮都曾担任过上述职务之一,都是宰相。有些官职实际上是宰相,但我们却很难将其与宰相联系在一起,这就要说到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流星一样的朝代,短暂却光照万世。秦朝所开创的一系列制度政策,我们不再赘述。隋朝也是如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科举制而带来的人才制度的变革,二是三省六部制带来的官僚体系的革命,均影响千年。
三省者,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之门下省、中书省及尚书省,分掌国家政策制定、政策审核和政策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此所谓“三省,六部制”也。
三省长官分别为侍中、中书令及书令,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之长官及其副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仆射,共同参绝国家政事,这些人都是宰相。
相声有单口、对口和群口,宰相也是如此。历朝历代各不相同,,分别有独相、左右相及群相之分。三省六部制的一个重要结果,便是宰相由独相、左右相向群相的转变,这也是皇权分解相权的一种尝试和做法。
皇权与相权是一对千年冤家,此消彼长。三省六部制虽然一定程度上分解了相权,降低了宰相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三省长官及其副手皆由朝廷任命,人员有限,皇帝想要干预宰相之权,也非易事。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如何更进一步的瓦解相权,皇帝们一直在努力,唐太宗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人数越多,权力越分散,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唐太宗要安插人员进入宰相圈子,必须具有宰相的名分,于是便有了一个天才的想法和职位,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就是宰相。这样皇帝就可以把这个职位赐给自己心仪且信赖的人,让他们进入宰相班子,执行皇帝的意志。
公元 691 年,也就是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61 岁的狄仁杰任地官侍郎,即户部侍郎,兼尚书事,加“同平章事”。前文说过,同平章事就是宰相,所以这是狄仁杰的第 1 次拜相。
不过好景不长,四个月后狄仁杰遭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下狱。后虽平凡,但被贬为彭泽县令。这不奇怪,武周代唐初期,酷吏横行,酷吏政治也是武周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省的名称,在中前唐多次改变 。武周时期改中书省为凤阁,门下省为鸾台。所以严格来说,狄仁杰的官职并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有明确表述,但意义都是一样的,都是宰相之职。
公元 697 年,武则天再次起来用狄仁杰,拜鸾台侍郎,后又任纳言。公元 700 年,也就是狄仁杰生命的最后一年,任内史。这些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又是些什么官职呢?
前文说过,武周时期,改中书省为凤阁,中书令亦改成纳言,改门下省为鸾台,门下侍中改称内史。狄仁杰第二次拜相,先后任纳言与内史,即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也就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一把手,这可是根正苗红的宰相,比同平章事还要高级!
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经常带着李元芳,狄如燕四处私访,一些不长眼的知府县令经常口出狂言。一旦狄仁杰等曝出“这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朝国老狄大人”时,这些家伙立马就吓尿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是当朝宰相!相较于知府县令,这些芝麻官见到当朝宰相,当然只能尿了,没有夸张!
狄仁杰的官位摆在这里,资历摆在这里,和武则天的关系摆在这里,加上这位狄大人天不怕地不怕,性格刚直,不畏权贵,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大小官员要说不怕不敬,这事儿也说不过去!
到了元朝,废门下省,只设中书省。为了管理广大的疆域,必须在全国设置若干派出机构,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这也是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由来和开端。
三省六部制,早已退出华夏的历史舞台,省也成为我国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在日本,省仍然是国家的中央政府部门,如外务省等,小鬼子学东西还真不赖,遣唐使也没有白派!
狄仁杰担任的这个内史官职,虽然只是三品,但实际职权相当于宰相。
作为两朝官员的狄仁杰,以不畏权贵而著称,资历深厚,政绩卓著。而且此前他已经两次名列宰相阵营。
况且他还是女皇武则天身边的红人。
这样的人,满朝文武官员谁不畏惧?!
宰相的职权演变
宰相是对古代王朝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位高权重。但它在历代的称呼和职权不同。
从汉朝开始,为了防止宰相(丞相)权力威胁到皇权,就逐渐削弱、分解其职权。
到了唐朝,就更没有宰相这个官职名称了。
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这是封建国家中央官制日趋成熟的体现。其组织较完备,分工较明确,一直沿续到清代。
在“三省六部制”的组织架构中:“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尚书省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
中书省负责制订国家政策,门下省负责审议政策,尚书省负责执行。
于是,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职权形同宰相。
后来,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官衔者,都名列宰相。
也即在唐朝,职同宰相的同时会有多个人。
这是古代的集体政治智慧,以防止个人专断导致政令失误。
为什么唐朝“内史”的职权形同宰相?
这与武则天篡位之后创立的周朝有关。
内史是个古老的官职,从西周时就有,主要职责是掌管法令、拟订文书,是中央政府的中高级官职。
到隋代,设内史省,长官为内史令。
唐沿隋制,但不久就恢复改称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品级为正三品。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掌握国家机密,主持军国大政,非常重要。
例如唐朝建立后,李世民曾官居尚书令(后来改称中书令)。他即位皇帝后,多次称中书省为"机要之司",还重用房玄龄、杜如晦为中书令、尚书仆射,行同左右宰相。
公元684年9月6日,临朝称制的武则天改元光宅,大赦天下。这标志着武则天时代正式开启。
同时,武则天还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政令。其中就包括:改称尚书省为文昌台,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中书令为内史,侍中为纳言,左右仆射为左右相。
也即将“三省”及其长官的名称做了更改,职责和品级几乎没变。
三品内史狄仁杰究竟有多大权力?
根据唐朝官制,官阶最高的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其次是“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和“三公”一直都是尊贵的官职,是皇帝的左膀右臂。
但到了唐朝,只是虚职,类似于国策顾问,由官场元老、皇亲贵戚担任,没有实权。
于是,紧随其后的“三省”的长官,便是正三品。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第二年,狄仁杰由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这个官职,名列宰相阵营。
但仅四个月,因为受酷吏来俊臣陷害,狄仁杰被贬为地方官。
他先后担任彭泽县令、魏州刺史、幽州都督,政绩卓著,重新获得了武则天赏识。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升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从而再次名列宰相。
不久,兼任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狄仁杰德才兼备,在高宗、武则天主政期间历任很多官职,可谓两朝元老。
他以不畏权贵而著称。例如他曾弹劾高宗的宠臣王本立、韦机,将他们免官、治罪。他曾斥责上司、位居宰相的张光辅。
他还敢于与武则天的宠臣来俊臣斗争、羞辱男宠张昌宗。
同时,他还敢于对高宗、武则天犯颜直谏。尤其是他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皇脉得以延续。
而且他体恤民间疾苦,政绩卓著,受到百姓称颂。
因而,他在朝廷和民间的口碑都很好。
比他大六岁的女皇武则天,敬称他为狄国老,亲切地称他为怀英(狄仁杰,字怀英),所受恩宠冠绝当朝。
当时狄仁杰已经年近七旬,多次请求致仕退休,但武则天一直不予批准,还免了狄仁杰的跪拜之礼。
久视元年(700年),71岁的狄仁杰被任命为“内史”,成为中书省的长官,地位更加显赫。
遗憾的是,当年九月,他不幸病逝。
当获知狄仁杰去世时,武则天痛哭道:“朝堂空矣!”
随即,武则天诏令废朝三日,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可见狄仁杰的政治影响力,以及在武则天心目中的地位。
一,狄仁杰官居三品只是唐朝官制所限
笔者想说,如果不是唐朝官职限制,狄仁杰升二品甚至一品,根本不成问题。可惜的是,朝廷无法再给他升官了。
(狄仁杰剧照)
唐朝官制,文武职事官不设正一品。
根据唐朝史学家杜佑《通典?秩品五》记载:“大唐官品:开元二十五年制定。正一品:太师、太傅、 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亲)王爵。”
由此可看出,唐朝正一品“三师”、“三公”,全是荣誉性官职,并无掌握丁点实际权力。其实,李世民之前曾任的“天策上将”这个武职事官,就是正一品的,不过他称帝后,就不设立了。
另外,《通典》还提到,从一品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以及文散官的开府仪同三司,与武散官的骠骑大将军,还有爵位上的嗣王、郡王、国公等,全是虚职,没有一个是职事官。
正二品的官职有: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还有一些虚职,如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等。
(李世民剧照)
从二品的官职有: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镇军大将军(武散)、开国县公爵、柱国勋。(出自《旧唐书》)
从二品,除了尚书省的副职左右仆射外,其余不是地方大员(大都督、大都护)就是虚职。唐初时期,中央的职事官从二品,已经到顶,就是尚书左右仆射。
但是,尚书左右仆射官职这两个官职,免不了被虚化的命运。唐承隋制,为加强皇权,分化相权,采取的是群相制,以三省之长,尚书令、侍中(正三品2人)、中书令(正三品2人)同为宰相。
《新唐书?百官一》云:“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至此,左右仆射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形成二仆射、二侍中、二中书令的群相制。不过,随着唐朝群相制的发展,左右仆射的命运也和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令一样,也被虚职化了。
公元684年九月,武则天把尚书省改为文昌台,左右仆射改为文昌左右相;把中书省改为凤阁,中书令改为内史;门下省为鸾台,侍中为纳言;吏部为天官、户部为地官、礼部为春官、兵部为夏官、刑部为秋官、工部为冬官。
(武则天剧照)
公元691年,狄仁杰被武则天任命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是他第一次短暂为相。不久被来俊臣诬告谋反,被贬为彭泽县令。
二,狄仁杰权力大是因为他既是能臣又是宠臣
有能耐,总会出头,这狄仁杰就是个能臣。
公元696年,契丹孙万荣、李尽忠作乱,武则天想起了狄仁杰这个能臣,她把狄仁杰先提拔为魏州刺史,后又升为幽州都督,防范契丹。孙万荣听到狄仁杰被起复后,不战而退;后狄仁杰举荐李楷固、骆务整这两个契丹降将,彻底扫定了契丹部。
(狄仁杰、武则天)
公元697年闰十月,狄仁杰又被召回朝中当宰相,官拜鸾台侍郎(门下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700年正月,迁任内史(中书令)。这次为相,狄仁杰已经在武周朝内的职事官做到顶了,封无可封了。
这就是为何狄仁杰终生止步于三品官的原因。
狄仁杰是能臣,又出身寒门,人品更是过硬,很容易便做出政绩。如他在李治时期任大理丞,断案如神,处理公正,一年之内处理涉案人员17000人,皆无不服,受到朝野一致称赞。
(狄仁杰断案剧照)
除了断案,狄仁杰还能带兵打仗,他在698年时,打败突厥,收复失地,立下了大功。
此外,他还大量举荐人才,成为桃李满天下的“国老”,受到武则天的敬重。
据记载:“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入朝朝见时,免去其叩拜之礼,谓之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为了表彰狄仁杰的功绩,还赏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绣下“敷正术,守清功,升显位,励相臣” 12个金字。狄仁杰死后,她还哭曰:“朝堂空矣! 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
由此段记录可见,狄仁杰受宠到何种程度!
武则天内用酷吏来俊臣等打击异己,外用宰相狄仁杰治理天下,那时的狄仁杰可以说是权倾朝野了,权力能不大吗?
文/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