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古代火炮炮弹是一个铁球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7关键词:古代

问题补充: 靠什么杀伤敌人?

点赞1、辽阳市 网友:命緷之錀

火炮自发明之后其实在弹药方面有过很多演变(我这里主要说欧洲火炮)

最早的欧洲火炮(大约14世纪)其实长得像花瓶,射的是箭矢。

大约在15世纪,欧洲出现了射石炮,主要发射石质圆球。

从16世纪开始,铁制实心圆形炮弹成为欧洲火炮的主力弹种。

这种炮弹其实就是一个固体的铁球。当时火炮的口径也由其决定,比如12磅火炮就意味着其发射一个重约12磅的铁球。在战场上,实心炮弹适于射击各类目标,不仅可以杀伤人员和马匹,而且可以破坏多面堡等野战防御工事。因为其弹道低伸,造成的毁伤呈线性。密集的步兵纵队和步兵方阵是实心炮弹比较有价值的射击目标。据记载,法军12磅炮的实心炮弹可以轻而易举地打穿20 排步兵的纵队。另外,炮弹落地后,遇到坚硬地面,经常还能弹起继续杀伤人员。所以,那时的炮兵喜欢平整开阔、地面较硬的地形,而制造出更多的跳弹也是炮兵炮术的体现。

由于实心炮弹不能爆炸,只能打一条线,不能打一大片,所以为了对付集群目标,欧洲人还发明了霰弹。

霰弹的名称(Canister)本意就是圆筒。它实际上就是一个装满了40多颗到120多颗铁质小弹丸的铁质圆筒。霰弹从原理上讲更近似于枪而非炮,开火后弹体离开炮膛的瞬间,火炮内外压差巨大,弹体外壳随即破裂,内装弹丸势必逬出,在空间中形成圆饼状弹幕。这一弹幕会逐渐散开,划过一个由炮口为定点的圆锥形空间,击中目标。霰弹适于杀伤展开的步兵横队和骑兵横队。

当时的炮兵还有一个双倍装填战术,即当敌人冲到极近距离时,同时装填一枚实心炮弹和一枚霰弹,或两枚霰弹,以起到最大杀伤效果。

大约在17世纪左右,欧洲人发明了能爆炸的榴弹。

榴弹外观是球形,内部中空,有装火药,靠插在弹丸开口处的引信引燃。它一般由榴弹炮发射,弹道较为弯曲,利用爆炸后的破片杀伤人员,理论上可以用来对付反斜面上的敌人。但当时黑火药的爆炸力有限,只能制造出有限的弹片,再加上当时的技术力量限制,榴弹的可靠性也不够好。


此外,还有海军用的葡萄弹(大号榴弹)、破坏船帆、桅杆和杀伤人员用的链弹和杆弹。

到了19世纪初期,榴霰弹被发明了。榴霰弹结构似榴弹,原理似霰弹,是当时英军所独有的一种弹种。它由英军中尉施拉普奈尔(Shrapnel)于1803年发明。榴霰弹将小弹丸装在近似榴弹的弹体内,同时装药。但是装药的量仅够刚好破坏外层弹壳。发射后弹体朝敌方飞行一段距离,装药爆破释放出小弹丸,继续按原弹体的方向飞行,从而延后了扩散的时间,较为集中地打击目标。因此榴霰弹可以在1400码的距离上有效地对付几乎除了散兵线以外的所有战斗队形。

点赞2、杭州市 网友:绾君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炮弹也不是一概而论,要分别来看。

第一:霰弹。

霰弹是最常见的炮弹,各国最初的火炮都是霰弹。

以中国元代的青铜炮为例,里面装有火药和大量碎石、金属颗粒之类。

一旦火药后,碎石和金属颗粒就发射出去,形成一个扇面,大量杀伤敌人。

这种霰弹的威力是很大的,其实今天也有类似的炮弹,主要用于炮兵近距离自卫。

在古代,霰弹虽然有射程不远的缺点,但一旦开炮,可以杀伤一个区域内所有目标,具有较强的杀伤力,敌人穿着铠甲也无用。



另外,霰弹不存在实心炮弹那样,还需要炮弹和炮膛紧密结合,对于制造要求不高,很常见。

中国的元代、明代甚至清代,发射霰弹的火炮数量相当多。

但是,这种火炮的缺点很明显,也就是射程太近,一般不会超过数百米,甚至只有几十米。

因为射程近,这种火炮只能在防御中起到一定作用,难以用来攻坚,所以逐步被淘汰。



第二,实心弹。

以前的就不提了,在明代的红夷大炮大多使用圆形实心弹。

今天看来,圆形炮弹并不是很适合的形状,会导致射程较近、穿透力不够。

但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圆形实心弹已经是最好的了。

因为当时火炮全部都是前装炮,需要炮弹自行从炮管滚入炮膛内,还要尽量严丝合缝。

圆形准确说球形,是最合适的形状,其他都不合适。



这种火炮发射以后,炮弹具有很大的速度,射程也很远。

在明代和满清的作战中,红夷大炮的作用很大,而且满清难以应付。

红夷大炮的炮弹射程超过1公里,而满清没有一种武器能够达到这种射程,成为单方面压制性武器。

一说努尔哈赤就是在攻城时,被红夷大炮击中导致受伤,因年龄太大而重伤不治而死。

另外,就是舰炮一般都是用圆形实心弹,以保证射程较远,以便于海战。



第三,开花弹。

开花弹有很多种,但本质相同。

发射的炮弹其实是一个炸弹,炸弹有延时作用,发射以后再爆炸,可以杀死大量敌人有生力量。


但真正意义上的开花弹,是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发明的。

点赞3、岳阳市 网友:夏尐沫

欧洲人最早发明的远程投射武器不是火炮,而是弩炮和投石器。


弩炮利用绳索的绞力蓄力,然后在短时间内释放,可以将弓矢高速发射出去。


而投石器运用了杠杆原理,将力放大,可以投放非常重的弹丸,对城墙等军事设施造成巨大伤害。


后来火药传入西方,外加铜的铸造技术成熟以后,欧洲有了热兵器,那就是火炮。


最初的火炮依然是为攻城服务的,最早出现的是臼炮。

这是一种炮身短(口径与炮管长度之比通常在1:12到1:13以下)、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线弹道的滑膛火炮。这个时候的铸造技术还不够生产较长的火炮炮管。

臼炮最初出现于13世纪,发射石弹。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攻城战、1489年苏格兰的Dumberton攻城战等战役中,攻城一方都使用了大口径臼炮用于破坏城池,臼炮的弹道很像今天的炮击跑,但是口径极大,破坏力极强,19世纪50年代以前的很多大口径火炮很多都是臼炮。


1832年法国制造的“Monster Mortar”。


臼炮一般发射的就是实心弹丸,或者开花弹,能够对敌方防御设施造成毁灭性打击。


后来铸造技术提高,有了较长的铸造炮管,可以将炮弹发射更远,弹道更为平滑,这种火炮也就是加农炮,加农炮最初的弹丸是实心圆球金属弹丸。


早期的加农炮是后膛填充的,就是类似于一个加长了的臼炮,最后面的一段可以拿下来,里面放火药,而前面的炮管里塞弹丸。发射一次,要拆卸后面的火药仓重新装药。


这种时候就只能发射球形弹丸,类似于一个加强了的投石器。


但是后来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可以铸造结实耐压的整体炮管,就有了前膛填装的火炮。



这种火炮炮管是全密封的,只有在尾部有个小洞,留出引信的捻子,发射时先将火药塞进炮管最底部,压实,然后再从炮口塞进圆形弹丸,发射时点燃尾部引信,火药爆炸,将弹丸弹射出去。



从此火炮的技术日趋成熟。


可以稳定发射弹丸以后,人们根据功能研发了不同的炮弹。一下例举几种。


1. 实心圆球弹

这是最基础的,均匀的金属圆球,发射出去以后具备巨大动能,主要是对工事、列阵、装甲骑兵、步兵、船只造成直接打击。


2. 葡萄弹

无数细小的弹丸被简易地包裹在一个弹筒里,发射喷射出去以后会造成一大片伤害,如果说实心弹类似于步枪点射,那葡萄弹就有点类似于散弹枪喷射,主要是对人员构成伤害,并且在海上被用于撕裂船只的帆,使其失去动力。


3. 链弹

这是在海战中广泛使用的,用金属杆或者金属链把2-3个铁球连起来。发射出去以后,这两个铁球会转起来,中间的链子起到切割作用,主要用于切断敌舰的主桅杆,使其失去动力从而被限制行动,便于进攻方的船只贴上去进行接舷战。


4. 开花弹或高爆弹


万能的人类为了杀戮不择手段,学会了铸造空心金属球,往里面填金属碎片和黑火药,然后插上一根木质的引信柱。发射的时候,炮管尾部依然是发射药,然后炮弹和发射药之间垫上一个木质弹托,然后那个引信朝前,防止被发射药点燃在炮膛内爆炸。火炮击发的时候,炮弹在出膛过程中,高温燃气会从炮弹与炮管之间的间隙泄露到炮弹前方,这样就可以引燃引信,炮弹在出膛过程中就被点燃,到达一定时间引信烧完,自动爆炸。


其实仔细想想,推动今天人类文明进步的,居然就是两种火辣辣的菊花喷射。


一个是喷射热气把我们送上蓝天和太空——




一个是喷射弹丸,把敌人轰得四分五裂——

点赞4、驻马店市 网友:安培依月

提问里的“铁球”,确实是15世纪后,欧洲重炮出现的炮弹。十五世纪末,法国查理八世在位时,统一了法国火炮的标准化生产规格。发射铁铸实心弹的火炮从此开始推广。另外还有后装的“弗朗机”火炮,成了航海时代欧洲殖民者掠夺亚洲各地时,常用的武器。这种武器也能发射“铁球”一样的大小铁弹,射速也比较快。但射程却相对有限。

也正是从十六世纪开始,欧洲以“铁球”做炮弹的重炮也越来越多:比如英国十六世纪“上帝的亨利”号战舰上,舰载的加农炮和卡尔福林炮,都是发射铁弹。特别是具有巨大破坏力的加农炮,,这种加农炮技术传到中国,就成了明清历史迷们熟悉的“红衣大炮”。

当然,虽说从十五世纪末起,铁制炮弹成了主流,但之前的欧洲火炮,也有石头炮弹等各种炮弹类型。相比之下,同时代明朝火炮的炮弹种类,那就“丰富”了。

虽说在十四世纪晚期时,明朝的火炮技术还是领先世界。洪武十年铸造的1000毫米铁炮(藏于山西博物馆),工艺还是非常强大。但从十五世纪起,明朝的火炮技术,还是被欧洲反超了过去:由于明军的敌人,主要是北方迅烈的游牧骑兵,攻坚战非常少。所以明朝的重炮技术,也就因此停滞。

所以,比起同时代欧洲的“弗朗机”等火炮,明朝开国后至明朝中期的大型火炮,主要有“神铳车炮”“千子雷炮”“将军炮”等,比如神铳车炮,发射的就是“生铁小弹丸半升”,还有“大铅子”。这一类的装备,在草原上覆盖面很广,对付游牧骑兵时有作用,可是在东南沿海,对付葡萄牙的“弗朗机”,却是吃了血亏。所以嘉靖年间起,明军开始积极学习弗朗机炮,开发出各种型号的“明朝版弗朗机”,其中大型的弗朗机,也是以发射铅弹为主。

明末时,明朝引进了加农炮技术,开发出了明清年间的“红衣大炮”,也是发射重型的“铁球”。清朝强大的红衣大炮,为清军取天下起了重要作用,而南明郑成功的红衣大炮,收复台湾时打出了24磅的重型铁弹,几乎把盘踞台湾的荷兰“热兰遮堡垒”砸塌。比起影视剧里,类似桥段一打炸一片的场景,历史上的这类“红衣大炮”,打出的都是硬生生的大铁球。

而除了这类铁球外,明清年间的中国火炮,也有一些别的炮弹类型。比如戚继光的虎蹲炮,既能发射数十枚小铅子,也能发射30两的铅弹,堪称杀敌砸墙两不误。还有九矢钻心炮,能在炮管里发射火箭。还有毒火飞炮,能够发射可以爆碎的生铁炮弹,以铁片形成杀伤。这一类炮弹,都是明朝当时对付倭寇与鞑靼的利器。

作战对象与目标的不同,叫当时东西方的炮弹,着实是各种不同的模样。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点赞5、新沂市 网友:落幕流苏

在机枪还没有诞生的17、18世纪,欧洲各国的火炮大多数都使用实心弹,也就是“铁球”。但那个时代的火炮并不是只有实心弹一种弹药,还有霰弹,榴弹,榴霰弹等等弹药。而实心弹的成本最低,应用面最广,十几斤重的铁球发射出去,一旦命中密集的线列步兵阵型,其杀伤力是不可小觑的。而且当时曲射火炮和臼炮刚刚被发明出来,其低下命中率和必须使用当时昂贵且极不稳定的榴弹才能发挥其威力的特性让这些新式火炮并不如平射的步/骑兵炮实用。因此,那个时代的炮兵标准弹药就是使用实心弹。

图为拿破仑时期6磅炮

实心弹在开花弹药没有发明出来之前,一直是远距离炮击的唯一选择,虽然精度不高,但命中后对目标区域的巨大杀伤是很恐怖的。这种实心弹对敌方士兵的士气打击要比真实伤害要高得多,不仅仅是火炮的巨响。实心弹命中步兵队列,其强大的冲击力几乎可以将一整列的士兵击碎。普通人见到这种血肉模糊的可怕场面第一反应都是逃离,就算是经过训练的士兵,其心理也会非常恐惧,对于新兵部队,战场上炮弹的呼啸声几乎是整支部队的噩梦。

图为滑铁卢战场还原实拍

那个时代的火炮弹药还有一种就是霰弹,在敌军骑兵或者步兵接近炮兵阵地的时候,实心弹只能打单点的缺陷暴露无遗,它对冲锋上来的敌军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这时候就是霰弹的舞台,霰弹是大量的小铁珠被炮身中的火药轰出。形成扇面大片的杀伤范围,在范围中的士兵和马匹非死即伤,这也是排枪时代火炮的唯一自保方式,炮兵可不是拼刺刀的好手。

图为俄军8磅火炮

还有一种攻击固定有生目标的燃烧弹药,但是稳定性和命中率都不高,有时很容易把自己的火炮也炸毁,在战场上灵活使用各种炮弹,也是炮兵为胜利所必须的行动。

图为古代的风帆战列舰

作者创作不易,军情系石塘网签约作者,求关注

点赞6、黄冈市 网友:你亲爹

古代的火炮并不只是用来发射实心铁蛋。中世纪的射石炮(bombard)发射的弹丸就是圆形的石弹。此类投射武器通常铁制或铜制,弹丸和火药通常通过炮口装填。巨型射石炮通常用来轰击敌方的城墙。历史上著名的巨型射石炮包括:1566年在莫斯科铸造的沙皇巨炮,该炮长5.34米,重39.312吨。此炮发射的是总重800kg的葡萄弹,而非巨型实心石弹。
此炮也是人类历史上铸造的最大的射石炮。



由哈布斯堡王朝于15世纪早期的奥地利铸造的Pumhart Von Steyr重8吨,长2.59米。该炮可装药15kg,在炮口抬高到10度的情况下可以将690kg的石弹发射出约600米远。此炮为生铁铸就。



其他著名的巨型射石炮还包括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攻打君士坦丁堡时使用的乌尔班巨炮。


随后出现的寇菲林长炮和加农炮则可以发射威力更为强大的铁蛋:

  1. 实心铁蛋。这种炮弹即可以用来摧毁城墙,同时也能在人群中开出一条血胡同(荷兰制48磅加农炮可以在130码的距离上击穿20英尺厚的夯土墙)。
  2. 葡萄弹。装在霰弹筒里或布袋里的小铁球,可在近距离的情况下大量杀伤敌方有生力量。

  3. 铁钉,铁片。类似于葡萄弹,炮手将搜集到的铁钉,铁块装到霰弹筒里发射出去。优点是易于搜集,缺点是射程不如葡萄弹远。
  4. 链弹(棍弹)。两个铁球或半球中间以铁链相连,主要由舰炮发射,用来摧毁敌舰的船帆,桅杆和缆绳。棍弹则是以铁棍链接两个铁球,形如哑铃,作用同链弹。

另外还有一种佩德雷罗炮,该炮比上两种炮更为轻便,可以发射重达50磅的石弹,主要用来轰击敌方的船只和防御己方的炮位。

点赞7、益阳市 网友:红唇爱

是,也不全是。

古代火炮使用的炮弹种类也是比较丰富多彩的。除了最常见的铁球,还有葡萄弹、开花弹和箭矢。

最早使用火炮的国家是中国,这点毋庸置疑。南宋末年,宋军为了抵御蒙古人,将早先发明的突火枪金属化(突火枪可不是单人武器,这个大竹筒超级大),使用的也并不是金属弹丸,而是石子霰弹,目的是在蒙古人上城或者巷战的时候一喷子喷死他们。

后来大元一统,元军对铜火器进行了改进和分类,小的叫火铳,大的叫火熕,火熕用霰弹或者石球金属弹。

差不多同一时间,欧洲人也学会了火药的运用,并且在14世纪左右发明了石射炮,用的是石弹。以及一种发射木箭的铜火罐,木箭上面用铁皮包裹,后来被用于海战。当然了,在东亚地区,中日朝三国都使用这种木火箭,在万历援朝战争中,三国军队把这个当作今天的舰对舰导弹,效果还是可观的。(想想帝国时代3里面日本的国崩炮)

到了16世纪后期,臼炮出现,炮弹可以进行抛物线攻击,效果如同以前的投石机。在中世纪一度称王称霸的爆破弹又重现江湖,这就是榴弹炮的始祖了。在中国和朝鲜,也有这种炮弹的存在,其中中国的古典开花弹成熟于康熙前期,改进者就是戴梓。当然了,早期的开花弹靠引线爆破,因此效果不是很靠谱,而且有这炸膛的高风险,因此运用较少。

至于铁球炮弹如何伤人,这个问题在BBC纪录片《古代大发明》上面做过实验,如果被炮弹直接击中,那当场gg。然后炮弹会进行二次三次弹射,继续直线或倾斜伤人。听起来威力不大?那为啥人还会倒一溜呢?专家们进行了场景再现的实验,发现高速运动的炮弹带动了一股强气流,会冲击到阵列里的士兵,然后大家都受了内伤,脏器出血,严重的当场就凉了。

所以说,古人是很聪明的,如果不好用,当然没人用了,我们并不比古人聪明,只是科技含量高,而他们那个时代还不具备这些知识罢了。

点赞8、普兰店 网友:岁月歌者

按照标准配置来说,那个时候大多数火炮肯定是标配着一个大铁球作为炮弹的。

后来在人类武装历史的不断发展之下,出现了其他一些东西作为大的铁球的替代品,比如说我们去看著名的海盗题材的电影加勒比海盗的时候不会发现,他们之间对战的时候,通常会把火炮里面发射出来叉子,这是在第一部里面一个特有的场景,不用怀疑,(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石塘网)这个叉子就是他们长官吃饭的时候所使用的那个叉子,原因就是在满长的海上航行的时候,铁球又大又沉,装备这个东西,打到敌方的战舰上面杀伤力只留下一个洞,所以为了节约空间,为了节省重量,当然在大海战的时候,双方都已经杀红了眼,这个时候会在火炮里面塞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

比如说我找一些叉子,筷子之类的尖锐物。裹成一个球状,然后塞到火炮里面,这样的话,火炮发射出去就成一个散弹的样子,杀伤面积更广,而且这些材料很容易得到。

当然在军方为了发扬这种海盗精神,特意制造的一种特殊的炮弹,炮弹本身是一个空壳弹,在中间塞满了火药和小的那种铁球,在炮弹的端口放有一个木头制造的引信,这个东西当火炮发射出去的那一刻,并不会立刻爆炸,反而这个引信处于一种燃烧的状态,当炮弹飞到目标上空,或者是砸到对方正地后,才会发生爆炸。

爆炸所产生出来的铁球雨,会杀伤附近的所有敌人,但是对于当时的陆军而言,他们对付的敌人都是排成一排儿的步兵,这个时候排队枪毙战术可以说是当时陆军作战的主流,所以某些时候,一颗炮弹一颗实心的炮弹就已经足够了,制造这种现代既费时间又费力气,而且效果有时候还不如实心炮弹来的好,所以装备数量并不怎么多。

点赞9、大兴安岭地区 网友:琉璃浅梦

明代的火炮为例!有三种炮弹,实心弹,霰弹,开花弹!先说实心弹,这种炮弹内部没有火药,是由铁或者铅来铸造,少量用石块打磨成球体,射程远,主要用来攻城射穿城墙工事,但杀伤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目标,或者击中建筑物产生碎片,造成间接伤害!第二种,散弹,在当时野战火炮威力还是比较大的一种炮弹!是由数斤铅球小丸构成!也有用碎石块装填!杀伤力比较大,主要用于杀伤人员,但是射程比较近,有说300米,也有说500米的!第三种!开花弹!这是爆炸性弹丸的别称,内部装有火药,因其炸开时犹如绽放的花朵而得名!

点赞10、锡林郭勒盟 网友:如此耀眼

如果火炮炮弹是一个铁球,那是不是可以往炮筒里放个菜刀,发射出去实现杀敌?那这算不算“功夫再高,也怕菜刀”?

周星驰:谁说没有枪头,就不能杀人了?

实际上,在历史上还真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同治年间,民乱四起,当时就有守城将士在被围困的情况下号召民间拿来铁锅、瓷碗啥的充当炮弹,最终击退敌人,等到了援军的解围。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的火炮都是一个铁球吗?难道真的像电影《加勒比海盗》里面经常依靠铁球凿穿敌方船只吗?其实,在古代火炮可以根据炮弹类型大概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实心弹,第二种是霰弹,第三种则是开花弹。

问题说问的铁球,其实指的就是铁制的实心弹。

实心弹的伤敌原理

如果从物理角度解释,实心弹属于动能武器,主要依靠的是自身动能释放来达到攻击目的。不过,由于具体攻击目标不同,所以还可以分为专门用来攻击敌方军事人员的野战炮和专门用来攻打城池的巨型攻城炮。

当然了,铁球只是实心弹的一种,实际上实心弹有很多材质,比如岩石制成的。

比如在15世纪,欧洲出现了主要发射石头材质的射石炮。大概又过了百年之后,又出现了铁球炮弹,并逐渐成为主流。


  • 专门用于杀敌的野战炮

所谓野外作战,也就意味着战场形势千变万化,这对于火炮的机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往往体型较小,一般一人至两人就可以推动。这种火炮往往以杀伤敌军或打乱队列为主,所以准心上倒不是非常讲究。

比如曾经横扫欧洲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就是运用实心弹野战炮的行家里手。在多次与反法联盟的交锋中,拿破仑经常利用精锐骑兵和机动性较强的野战炮兵来撕开敌人的防线,比如众所周知的“三皇之战”的奥斯特里茨之战,一下子打的联军措手不及,最后仅仅用伤亡7000人左右的代价就重创联军52000人左右。

这种野战炮的实心弹威力尤其适合对付密集陈列的步兵方阵。我们可以想想一下,当己方步兵正在举着盾牌防护时,突然对面来了一个重达十几斤的铁球,而且这个铁球伴随着每秒接近甚至超过200米的速度,是什么体验?

实际上,据历史记载,有枚实心弹贯穿了约26列步兵方阵,这一下子就得死伤几十号人,威力相当可观,而且极大地震慑了敌军步兵继续列阵的勇气。

不仅如此,这种实心弹在触地后还会想保龄球一样落地后弹起并继续前进一段距离,因此落地点不同足以应对射程内不同距离的敌人。那时候,能够制造更多弹跳的炮兵往往都是各个军队的优秀炮兵。具体弹跳与伤敌的情况可以看下图:

  • 专门用于攻城的攻城巨炮

尽管在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攻城炮,但就实心弹而言,最出名的大概就是奥斯曼土耳其的乌尔班巨炮。让我们将目光回到被西方称之为“东罗马帝国悲歌”的君士坦丁堡之战。

公元1453年,面对君士坦丁堡这座号称永不陷落的城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作为攻城方调动了900毫米口径的乌尔班巨炮,对君士坦丁堡的坚固城墙进行轰击。

这个炮整个的重量高达17吨,需要用几十头牛和几百个战士来运输。严格来说,它的炮弹并非是铁球,而是花岗岩炮弹,每个炮弹大概在500斤到600斤之间。

在这样强大的实心弹攻击下,君士坦丁城的城墙受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奥斯曼强大的地面部队,可以说东罗马帝国已经无力回天。

当然了,我国作为发明火药的国家,在大炮的使用上同样历史悠久,拥有种类不一的实心弹火炮,比如著名的“红衣大炮”就是如此。(也有的人认为红衣大炮并非全部是实心弹)。

这种红衣大炮的弹药同样不轻,一般有10斤乃至于几十斤左右,从材质上看主要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一般以圆形为主。当然了,我国的红衣大炮并不是只用来发射实心弹,诸如链弹、霰弹等弹药也可发射,整体上还是比较多功能的。

可以说,实心弹的出现和杀伤力颇有周星驰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里面的那句话:

谁说不会爆炸,就不能伤敌了?

可以说,实心弹在古代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大杀器!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