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当皇帝批奏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是不是只要写“朕已阅”就好了?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0关键词:皇帝

当皇帝批奏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是不是只要写“朕已阅”就好了?

点赞1、营口市 网友:觅音少女

当皇帝批奏折是怎样的体验我不知道,毕竟我没当过,但从史书记载来看,肯定不是只写“朕已阅”就好了,频率更高的词是“朕安”和“朕知道了”。

(图片来自网络)

奏折的名气很大,仿佛臣子向皇帝的上书都叫奏折,但其实奏折始于清朝顺治年间,真正形成制度还是在康熙雍正年间,总共也才两百多年。

奏折不同于正式文书,它是严格保密的,官员写好奏折后密封,通过驿站送到京城,重臣的奏折直接送到皇宫门口,非重臣的奏折由皇帝指定大臣转交,只要皇帝发现奏折到手后有开启过的痕迹,严查!

奏折完全绕开了通政使司和内阁,皇帝朱批认可后直接原路返回,官员再写正式报告,实际上奏折已经成为官方文书。

奏折制度对清朝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它最初却是为了皇帝跟亲信聊天用的,因此最开始没人去管它,官方也不存档。

满人非常讲究请安,尤其是家奴对主子,请安更是必不可少的,相对于皇帝而言,他的亲信奴才(不是大臣)都有向他请安的必要,所以奏折最初的功能是方便亲信给皇帝请安和谢恩。

请安其实就是问皇帝身体好吗,谢恩就是谢主隆恩,对于这些内容,内阁没有讨论的必要,皇帝也只能回复“朕安”、“朕知道了”。

顺治皇帝是奏折的开创者,可他不怎么感冒,他的儿子康熙帝开始也没在意,直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之后,一连二十多年里,康熙帝开始喜欢上这种跟亲信一对一的密信沟通,奏折的保密加严。

皇帝跟臣子聊天,总是会谈到国事,于是奏折的内容也从单纯的请安谢恩的废话,逐渐带上了具体事务,保密程度更上层楼。

康熙帝和雍正帝父子俩见奏折这么好用,都下旨将上奏折的官员范围扩大,使得其由亲信奴才扩大到部分高级官员再到二品以上官员,也是在雍正时期,奏折制度正式形成,奏折格式固定,奏事折和奏安折要分开上等等,规矩分明。

奏安折就是满族传统的体现,完全是废话,此外由于官员水平不一,奏事折水平也参差不齐,也有大量废话。因为地方官没有那么多正跟皇帝说,只能瞎扯,而奏折作为大臣和皇帝的密信,理论上没有第三个人能看到,所以内容可以很随意,可以越职说别的部门的事,可以跨地说外地的事,甚至可以说你听说的的事。

正是这种一对一的秘密奏折交流,使得皇帝可以获得来自全国各地的信息,同时以此来制衡大臣,比如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都有上奏的权力,两江总督就不敢乱来,万一江苏巡抚偷偷报上去咋办?反过来也一样,这两个封疆大吏就成了中央手中的乖乖仔。

为了获得足够的信息,清朝皇帝对官员的上奏折频率有严格的要求,在京的监察官员更是天天要上,没事说也得上奏说明为什么没事。

外地的官员要求没这么频繁,但有些官员为了博得皇上欢心,奏折是一封接一封,比如康熙年间的奏折数量冠军赵弘燮,因为试图隐瞒水灾,被康熙帝臭骂一顿,之后经常向康熙帝报告各地天气,一副改过自新的样子。

皇帝忍受批这些奏折的原因就是为了了解地方情况,所以如果官员在奏折里写官样文章,不透露地方情况,大概率会遭一顿骂。

当然,如果皇帝高兴,也会多写其他字,比如雍正帝那句著名的“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翻译过来就是:你们不辜负朕,朕也不亏待你们,加油!

点赞2、丽水市 网友:凉心怎暖

这个问题蛮有趣的。我们知道,皇帝是要批阅奏章的,如果是一个勤政的皇帝,那每天要处理的公文相当地多,可能要从凌晨一直忙到晚上。


这本来也可以理解,但如果要批阅的有许多是垃圾奏折,就有点郁闷了吧?


下面是台湾网友整理的部分清代皇帝奏折和回复,大家感受下:

闽浙总督: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皇上您

康熙:知道了,这种东西没什么用,不要再送了

过了一个月...

闽浙总督: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皇上您

康熙:知道了,以前没看过芒果,本来想看看,看了之后似乎没什么用,以后不要送了(让你别送了你他妈还送什么送)

福建水师提督:禀告皇上,台湾有个妇人拾金不昧

雍正:已读(这点破事也发奏折?)

杭州织造:禀告皇上,朱一贵聚众起兵了!

康熙:你说话没头没尾的,什么鬼

其实皇帝这么回复已经很客气,因为这个杭州织造报告的消息,其实是个旧闻,早在之前两个月就有人报告过

闽浙总督:禀告皇上,台湾有奸民聚众起事了!

康熙:这件事有点大,正在写招抚谕旨

按照历史记载,朱一贵当年4月底起事,闽浙总督5月初上报,6月中旬清军登录,6月底局面平息。然而这个杭州织造孙文成却在7月跟皇帝说“台湾有人聚众起兵啦”..

可以想象皇帝的心情...

杭州织造:法雨寺住持圆寂,还有个叫仇兆鳌的文人前段时间也死了

康熙:你把向朕请安的褶子和这个奏折放在同一个封套里面,欠收拾吗?

这位官封杭州织造的孙文成不仅糊涂,还特别喜欢向皇帝请安,下面是他给雍正写的请安奏折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又胖了一点

可能是因为孙文成的请安奏折太多,皇帝都被搞糊涂了,比如下面这样

杭州织造:这是天气和粮食价格报告,请皇上过目

雍正:朕很好

这个直隶总督也很莫名其妙,已经上奏过的内容,翻来覆去地发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况

康熙:到处都下雨,报告雨晴的奏折太多了,而且京城和京北的情况我早就知道了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况

康熙:已经回复过了啊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况

康熙:已经回复过了啊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况

康熙:京城和京北12日又下了大雨我已经听说了,不必再报告了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中旬下雨的情况,河道状况安好没有蝗灾

康熙:(尼玛....)27日的雨我知道了,不要再继续报了(啊啊啊)

本来以为终于消停了,第二年又来了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永平府等地下雨充足的情况

康熙:雨水早就充足了,你的报雨奏折也太密集了(你他妈是在刷屏吗?)

这还是那位直隶总督(当时是巡抚)

直隶巡抚:我可以回京城给皇上过生日吗?

康熙:不必上本

直隶巡抚:3月13日那天我来给皇上庆生?

康熙:不准来!

此数据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属公开可查数据。

来开个脑洞,如果把康熙雍正批复的奏折生成一下聊天记录:

对话1

对话2

对话3

对话4


皇 上:我 真 的 够 了。

分享一些评论:

@ UHA特浓抹茶牛奶糖

其实杭州织造和皇上有点甜啊!

“你好吗?”“我很好。”

知道你好就好……

@ Guri阿

直隶巡抚网卡了吗?

@叶藏本人

直隶总督在干嘛啊,怎么像个水军?

@雨聲細

那位其实不是反复发,网卡的时候可能就会那样儿

@_天天天黑了

每条都回复,感人


果然当皇帝有当皇帝的苦啊!


内容来源:综合 / 公众号 :大叔爱吐槽(dashuaitucao) 微博 @数知实验室 @七英俊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点赞3、舟山市 网友:斯文败类

长居深宫大院中的皇帝,想要了解自己的江山,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读大臣给自己的报告——就是这一份份的文书。奏折是到清代才有的一种特殊文书形式。

毕竟像明万历皇帝那样数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并不多。自古勤政的皇帝,都会勤勉政务,批阅这些从全国各地发来,历经条条驿道,最终汇聚到全国最高权力中心的文书。

秦始皇用石量书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每天要批阅够一百二十斤的奏折,才能休息。当然,如果是现在的一百二十斤纸张,估计秦始皇这个皇位坐不了两天就累趴下了,当是的一百二十斤是竹简,就相当于二十万字左右。秦始皇这么辛苦治理国家,还被一些人骂作对权力太过贪婪,秦始皇若在天有灵,必定气的拿一卷子竹简摔他一脸。

勤政治的雍正帝

清代最为勤政的皇帝当属雍正皇帝了,据统计,雍正在位的13年间,共留下朱批奏折四万余件,有的奏折上的批语,竟然比奏折本身的内容还要多,最多可达一千余字。再加上其他的一些文书,算下来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平均一天要写3000多字!诚可谓是古今中外少有的勤政的皇帝。正如雍正皇帝自己有言:

“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批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言。”

雍正元年朱批

当皇帝也不是想象的那样容易呢。

此外,清代的皇帝并不是只用汉语批阅,必要时还用满文批阅。

康熙皇帝的满文朱批

这样看来,清代的皇帝至少都懂双语了,真是不容易!

朱批的形式与含义

常见的朱批形式有三种

一、知道了

各种按程式走的奏报,如雨雪粮价、河流水位、每年需要呈报的数据等这些奏报,只需要皇上留个底,万一哪天犯什么事,中央有据可查。这类奏报,基本上回复就三个字:知道了。意思就是,你可悠着点,我这里门清。

二、该部速议

该部就是指立户礼兵刑工六部,若大臣的奏折中有争议的事情需要定夺,皇上也拿不定主意,就会交给相关的部门,讨论后再做决定。

三、具体的指示

康熙回复曹寅的朱批

如果是皇帝可以直接下指示的,就会直接附上简短的朱批。

综上所述,在古代当皇帝也不是一个好活,全国各地的事情都要操着心,很多事情并不是“知道了”或“朕已阅”就能解决的。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敬请关注@熊二History。

点赞4、河源市 网友:夜神风

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有趣,虽然没当过皇帝没见过皇帝,

但可以从历史记录里大概推测。



一般皇帝分两种,一种职业皇帝,比如雍正,还有一种业余皇帝,比如宋徽宗。

业余的就不说了,他的理想根本没在皇帝上,所以写不写朕已阅已经无所谓了,估计内容都看不全。

主要说说职业皇帝——雍正,这个人绝对是皇帝教材,不过他批复的不是朕已阅,而是"知道了""



雍正在位13年,有人统计过他批的奏折字数,平均每天5000余字,这什么概念,那还是毛笔字,赶上现在的一个网络写手了吧。

当然,雍正的批复也是极为有趣的,不乏为一个皇帝中的段子手。批复中从家庭生活到兴趣爱好都有询问。有的甚至批复比奏折写的都多。



每天晚上子时相当于现在11点到12点左右睡觉,每天早上卯时起床,估计也就5点多,你觉得这种皇帝批奏折是一种什么感受,我只想说这个职业皇帝是被活活累死的

点赞5、威海市 网友:抱紧我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每个皇帝批阅奏折的回复其实都不一样,具体回复什么,还要看奏折具体上报的是什么内容。皇帝会根据其中的内容再具体回复,如果不是很重要的事情,通常会写“知道了”!

康熙皇帝在批阅奏折的时候,回复最多的就是“朕知道了”、“知道了”!这个回复似乎成了传统,清朝后来的皇帝有很多多喜欢回复“知道了”。不过这只是对一般的事情,表达皇帝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会处理的。

而有些奏折写的内容比较特别的,皇帝就会给出具体的答复或者写上疑问。其中不乏很有意思的回复。

比如雍正年间,有次朝廷要往江南卖一批小米,结果巡抚田文镜上奏折说江南那边不吃小米,不如弄点小麦吧。然后雍正就回复夸奖田文镜,原文如下: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
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雍正的意思是他是个恩怨分明的皇帝,有功自然会赏。不过朕就是这样汉子这句话,确实非常有意思。

还有次年羹尧上奏折说自己在西宁打战的事情,说自己已经很多天没睡好觉了。雍正的回复是:好心疼,真正社稷之臣。

有些大臣文化水平不好的,写的奏折不清不楚的让皇帝看不明白,皇帝也会直接写上自己的想法。比如有个叫朱一贵的大臣曾经给康熙上过个奏折,写的让康熙看不明白。康熙就回复说:你这没头没脑的话真看不明白!


更多历史故事,欢迎关注点赞!

点赞6、黄山市 网友:蓝色忧郁

我写论文的时候查阅过一些关于山西右卫的朱批奏折,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奏折始于清代顺治年间,是最重要的官方文书之一。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奏事官员写好奏折送往京城,皇帝批阅后由他人抄一份副本留存,再把奏折原渠道送回,官员遵照皇命办理执行。

雍正之前,官员可以留存朱批奏折,但雍正帝为了强化皇权和信息保密,便要求官员事后将朱批奏折送回军机处统一管理,遂成为定制。也就是说,清代奏折有原件和副本,这为后人研究清代历史留存了非常详实的资料。

那皇帝都是如何批阅奏折的?

其实他们用的最多的是三个字“知道了”,连“朕”都懒得写。当然,这不是因为清朝皇帝们偷懒,而是许多奏折根本没必要回复,看看就可以了。

比如新官到右卫赴任,一般会写一道谢恩折,对这种类型奏折的朱批一般都是“知道了”。

再比如官员上报右卫兵丁的练兵情况,有多少枪支弹药,花了多少银子,对这种折子的朱批也是“知道了”。

当然,如果是官员请示具体的事项,比如营房损毁需要申请拨款修缮,出租营房增加收入,皇帝们会批一个“着户部议奏”,意思是这件事发给户部具体讨论执行。

当然,皇帝也会用朱批骂人。

有份奏折是右卫城守尉得知乾隆要来五台山,便写奏折要去朝见。乾隆批复,大意是右卫悬远,无需来见。

隔了几个月,这人又写了一道奏折,还是要来朝见。结果乾隆就火了,朱批大意是之前我已经说了不用来见了,你这是何意?难道用我说第二次?

还记得有份奏折是一个汉人副都统上奏的,结果落款的时候写的是“奴才XXX”,结果被雍正臭骂了一通,说你是臣,不是奴才,搞清楚规矩。

雍正为啥会生气呢?因为只有满族人才能自称奴才,汉人只能称臣,但偏偏有人想当奴才,可雍正不给他机会。

这样来看,其实皇帝是很忙的,一个小小的右卫官员无论大小事情都会写份奏折,再想想全国各地,这工作量还不是一般的大。除了他们关心的事情会用心批阅外,其余很多都是看看就完了。

点赞7、茂名市 网友:泽千天

奏折是清朝皇帝为加强中央集团,提高办事效率的产物。

清朝初年,文书采用明朝的“公题私奏”制度,但弊端很多,比如内容冗长,不易保密,程序繁琐等。为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皇权统治,康熙采用“密折奏事”,直接呈皇帝。雍正即位后,大兴秘奏之风,奏折得到大力推广。

批阅奏折是非常心累的一件事情,比如勤政的雍正,市场批阅奏折到凌晨两三点。而且雍正的回复往往不是“朕知道了”简单了事。如乾隆初年出版的《朱批谕旨》,是雍正检选即位以来亲笔批阅群臣的奏章,共有七千余件。

乾隆即位后,对奏折的秘密性失去兴趣,并且将批阅奏折的工作交给军机处,朱批内容大多为“知道了”、“另有旨”、“依议”三种。“知道了”是不回应,“另有旨”是待处理,“依议”是同意。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