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知名作家,现在还有靠稿费养活自己的作者吗?
就我知道的,很少很少。陕西著名的女作家 周瑄璞,记得二零一几年,她诚实地晒过她一年的稿费收入,包括人民文学那样的大刊,也包括地方约稿的内到,以及报纸稿费收入,我记得是二万三。那一年,我的稿费收入是二万五。
但我的名气比周小很多。我是报刊杂志都写,故事,小说,散文,诗歌,随笔,杂文,美文,哲理文,小品文,励志文,家教文,各种征文,只要有稿费,我都不拘细流。因此在很长的时间里,圈内人把我归入写手之内。我基本认同。但说实话,我阅读的,都是纯真的中短篇长篇,各种杂志样刊我翻都不翻。好文劣文我还是分得清的。
最近十年来,我一年的稿费也就二到三万之间,相对比较平稳,也很难再突破,所以我现在正向自媒体转,谋求长期收益。纸媒这一块,作为根据地,我会继续守住。
我的年发表篇次在二百篇以上,刊物杂志八十篇左右,报纸一月发十篇以上。一直渴望能够稿费自养,就离职回老家种田。但是不行啊,二三万块钱怎么生活?
所以说班还得上,工作还不能丢。这是我的真实状况,供文友们参考。
写作是长跑,急不得。文人,得体面地活着。奉劝文友们平静写作,且莫意气用事,把自己逼入绝境。

底层写作者,通过写作\码字,不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甚至过上优渥生活的,如今比比皆是。据统计,单单在今日头条写作的,去年就有45个人翻身为千万富翁级 ,有近1万人年入超过10万。如此庞大的写作群体,在过去是前所未有,码字敲键盘能挣这么多钱也是难以想象的。

最早挣到钱的“草根作者”当年明月
因为纯文学不值钱,沦为极小众的特殊爱好,反倒是“名作家”们日子不好过起来,财富指数绝对甘拜下风。为什么,因为那些名重当代的大作家,比如韩少功毕飞宇苏童残雪诸位,收入来源反倒更为单一,无非是作协工资+作品版税+期刊稿费,是名副其实的“煮字”与“笔耕”。既是名作家,作品就多严重的盗版侵权,文人又多清高,还不擅钻营投机做生意,每月能有个两三万足以喜出望外。
可这点钱,在许多不知名的自媒体作者那边,往往只是一天的收入,真正可怜兮兮。名作家司马相如,一赋值千金,如今固守书斋的王安忆们,想都别想。是的,是有个例外的刘慈欣,一年版税就达1800万,可偌大中国,有几个刘慈欣这样的“名作家”?贾平凹号称最勤奋中国作家,每年都一部长篇,中短篇不计其数,可还主要靠卖字过上优越生活。

当代“名作家”,最有名的莫过于莫言。他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国际级大作家,1981年就名噪一时了,尽管勤奋写到患上严重胃溃疡,可直到30年后的2012年,才终于靠着722万人民币的奖金,得以买下一套120平米的房子。他的夫人杜勤兰女士,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还说,过去一直有很多邻居问她,“莫言老师那么大的作家,挣那么多钱,怎么看你很少买肉,每次都买一大堆蔬菜”,真是一把辛酸泪有谁能知?
前些年,余华出版长篇小说《兄弟》,在名气加持与市场运作下,一度热销35万册,据传也没给他带来太大的变化,仍旧住在十几年前的老破小房子里。

传统的“稿费”,早就无法支撑起一个人的生活,这已是近20年来的常态。一个“专业作家”,如果没有其他生财门路,单单靠爬格子靠出书,大可能生存下去了。
1980年代,发表文章还是很高大上的一件事,所得酬劳也很优厚——据一位师长追忆,1984年他在学报上发出平生第一篇论文,2000多字稿费76元(他当时每月工资才48元),这钱彼时可买大米300斤或猪肉70多斤,夫妻一个月生活费靠一篇文章就能解决了。但这个时段,是“稿费时代”最后的余光了。

1957年.作家于黑丁的稿费收据
大概自2000年起,我们的实体报纸与期刊,爬格子酬劳已经20年都没涨价过。1992年的《新民晚报》,一篇千字文可以有80元稿费,30年后的当下,我们的报刊大体还是维持在千字50—200水准,仿佛人间岁月的流逝独与稿费无关,很多甚至干脆没有稿酬,令人咄咄称奇又无可奈何。
这些年,我自己不知天高地厚,也凑趣投稿发过一些随笔。印象中,所获最高稿酬是千字150元左右,那是西南的一家晚报。还有至少三分之一,事先毫无声明、事后避而不谈,是完全“义务劳动”的,摆明了“能给你刊发就是瞧得起你”嘴脸,不说稿费了连样刊都懒得给发一份,能邮箱捎个电子版就算是人情味十足了。都说南方报系稿酬高,以我所知实际也并非如此,反倒是《环某日报》向来比较优待作者。

对于一个绝大多数严肃作家来说,下笔是有节制的,作文灵感也是时有时无的,本杰明·贡斯当那种为了一本小册子可以琢磨上30年,这并非鲜见;报刊更不是自家所办能予取予求,正经文章一月能发十篇八篇就不错了,三天一篇已是高产。但稿酬如此菲薄,绞尽脑汁换来的这点钱,还够塞牙缝吗?老实说,如今再有名的作家,他纯粹的稿费收入,多数都远不如一二线城市送外卖的,更别去攀比一天工资六七百的农民工大叔了。1950年代,名作家赵树理们,靠一部书的稿费就能在北京买三间大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西方的一些大报,比如《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走的是精英路线,付稿费也是如此大方,所以能延续200多年风靡全球。而国内目前的稿费制,真的只是“润笔”而已,难出世界级的大报大刊,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原《上海泰晤士报》报社旧址.英国文人莫理循早年穷困潦倒,一经其聘用写稿,竟然购置起大房产,佣人都有6位
最近10多年来,随着网络文学与自媒体的联袂兴盛,真正挣到钱的反倒多是草根作者。如果有点历史感,就能知道,这是草根作者的黄金时代。
网络和自媒体的发达,让“全民写作”理想成为现实,也让“一字千金”的神话往往立即变现。有无数这样的普通作者,就散落在你我生活中间。他们下楼来扔垃圾,其貌不扬名声寂寂,可回家随手敲敲键盘,几小时匆匆而就的一篇10万+,往往就足抵咱们一个月工资。就写作环境而言,鲁迅们的时代,是“内容为王”的年代;而眼下这个时代就是自媒体流量时代,拼的主要不是质量而是热点,咱羡慕嫉妒恨没有用。

可以说,在当代中国,不是“写作”没出息,而是写作渠道更加多元化了;更不是“稿费”不值钱,而是稿费的内涵无限扩充了。写作本是很清高、很文雅之事,如今可以彻底成为一桩市场化行为,作品完全等同于商品。有些朋友不明就里,总误以为“非著名作者”如何穷困潦倒,恨不能掬一把同情之泪,显然就是隔行如隔山,那份怜悯心终究还是错付了。
网络文学及自媒体,让写作的门槛突然变得如此之低,也让有才情、有耐力、懂热点的草根作者们大发其财,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绝非“骗人入坑”那么简单。有名的像唐家三少,1981年出生的“网文大神”,当初大学毕业后工作数年月薪才4000多钱,为生活所迫干脆辞职写起了网文,这几年间单靠“稿费”可统计到的收入都超过了5亿,这是“名作家”们敢想的吗?

我的一位报社朋友,前几年本职工作薪资实在捉襟见肘,不得已写点小说“补贴家用”,不料第一部就火了,第二部刚上架就有粉丝打赏10多万,他索性下海全职写作,看他如今也是生活的不亦乐乎,精神面貌早非过去“小职员”可比了。实际上,我身边就有好些这样的作者。
他们或者初中毕业,历经磨难后写网文挣了钱;或者名校硕士毕业没找到工作,在头条写写图文一年净挣80余万;或者在体制内工作不顺心挂冠而去弄起公号,如今也是车房皆有,10万+不断,日子过得如鱼得水。网络和自媒体,给普通写作者带来的改变力量,无论是力度还是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至于说,现在的生活什么都讲究个“快”字,快餐快递快车快文,网络越繁盛,文化似乎越失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沉重话题。这是一个名副其实众声喧哗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虚假繁荣的时代,这是当前全人类的困境。

而当代中国文坛,其实早已严重“内卷”,你要靠写作跻身主流文人圈,实际希望近乎渺茫。事实是可以验证的:近30年来,撑持文坛的,似乎永远都是那几张老脸,你何曾听说推出过什么文坛新人?那些名见经传的所谓“新生代作家”,诸如葛亮、葛竞、刘轩、笛安、叶子、那多、蒋方舟、贾浅浅、管笑笑、童天米、戴萦袅等等,几乎都是“写二代”出身。数量如此庞大的“文青”难道都是文学的“不合格品”?文学素人要突出重围,何其难哉!
网络社会是带来更大的精神迷乱,但普遍人确实又得感谢网络带来的机遇,尤其是那些草根写作者。至于说,总有人抱怨说什么“你说写网文写自媒体这么挣钱,可我拼命一月稿费还不抵一顿饭钱”云云,其实也是不值得辩论的。这个,只能说明一个事实:任何行业都有壁垒——即便是门槛最低的自媒体,也不可能所有人都轻易就能挣钱,能挣钱的毕竟至少也是千分之一乃至万分之一,只是概率比以前扩充巨大就是。你我的失败,只能证实,自己不适合吃这碗饭这个惨痛事实。任何人要全身投入,都需要估量代价和后果。

说穿了,任何一个时代,无论那个时代昌盛还是黑暗,都会有能赚钱的人、能活得如鱼得水的写作者。区别只在于,你我到底是不是那种人,如此而已。
手稿变铅印,青年时的梦想。那时的看法写作不仅仅是谋取生活的权杖,是种职业,更是一种荣耀,对于一个普通人,特别是生长在农村的普遍人,这份荣耀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令人望而生畏,令人向往而又无法攀登。青年时代对作家和可以铅印文章的一类人,简直与我隔着千万里的鸿沟,我只有做梦的份。
改革开放了,不知道是普通人社会地位提高了还是文人作家放下身段,总而言之,作家及作家活动与普通人近了很多,不再那么神秘,那么髙高在上。现在尤为理性,摇笔杆子就是一种职业,一种使人完善生活的倚仗。
现在经济高度发迖,而且行业纷繁复杂,不过都是围绕一根主线延伸,用普通人的话说,不管世界上有多少种职业,都逃不出挣钱的圈圈境界。所以,文人,作家都一样参与到建设社会,挣钱养家这条统一战线上来了。统一战线,过去讲是一家,所以,文人,作家的外套就脱掉了。
恐怕没有,因为不可能。
中国现在读书的人已经很少了。各省原来比较著名的刊物,现在几乎办不下去了,就连人民文学、小说月报等国家级的刊物发行量也一减再减。
如果这些纸质刊物没有国家补贴,我想很难继续办下去。
再说作家圈子的人,大部分靠工资养活,因为他们写出一本书,即使出版,即使有稿酬,可能只是大腕明星及一些网红一时一刻的收入。更可怕的是出版社将书出版后,又返给你,让你自销售,你不赔才怪。
虽说书也仿效电影电视剧一样,也开始炒着热着出售了,还有作家亲自签名销售,但前来购书的,有多少是奔着读书的目的来的。我敢说,多半是来蹭热蹭书、沽名钓誉的。
作家作者的模样是不敢和明星大腕的比的,不说别的,光人家那一身行头你可能就买不起。更何况你那老态龙钟布满沟壑沧桑的老脸,怎么也比不过人家那艳靓,人家都是小鲜肉,你一身老肉……
弄得好一点,有某个大款的企业赞助,但那不是卖书,是赤裸或隐秘的交易,保不准钱付给你,书一拉回去便置于杂物间晾着。
亲耳听一中国非常著名的作家,见到一收破烂的收到他一签名销售出去的书。
作家穷也清高,往往不拉关系,不卑躬屈膝,高洁高冷,可并没有人买你的账。
也许一些网络作家收入能高一点,但你永远比不过直播,亲眼见一个小学没毕业的直播每晚二个小时收入二三百元,可作家二个小时的收入可能还买不到一包烟。
再说各平台,不是以质付酬,而是什么展现量、阅读量、粉丝量、点评量、点赞量……机械呆板分析什么粉丝分布……
这样一来,只是给那些网络枪手,网络文艺文学活动家制造了投机捞钱的机会,更可笑的是连小学生作文也写不好的这些人还厚颜无耻地在平台卖自己的教程教材,谈自己的爆文体会,真是一群网络流氓。
最可怜的是那些网络盲流,看不清事物的本质,还在傻听傻买这些付费的教程教材,期盼着跨过千粉大关,获得收益。可一旦到了那地步,收益无非是三角二分的,谈不上养家生活。
可气的是一些文艺刊物,老在过去老牛拉石磨一样的圈内转,周围的人也基本是固定的,好像只有圈内的人才是运动员,才能上场似的。虽说不是针扎不尽,水泼不入,但好像总怕别人抢了自己的饭碗,占了自己那点地盘。
文学文艺属艺术品,艺术品和商品不一样,价值不是一时一刻可以确定的。
但现在,艺术品在商品市场销售,作者作家焉能靠稿费养活自己。
现实逼仄作家,不生产艺术品生产商品,可作家作者这方面,恕我直言,还天赋不足,修炼不到,故很难养活自己。
一些著名作家肯定要除外,那是因为你的名,如果你没有那么大的名,你的作品或叫艺术品,和普通人一样,也很难刊发。即使想办法刊发了,还一样有喷子在喷。
感谢邀请:我的一个堂叔就是作家,书法漂亮,好像他就靠稿费养家糊口。具体就不太清楚。因为我们很少联系。而且不是一个城市,只知道他最近几年发达。

靠稿费养活自己的作者,而且不是
知名作家,我认识过一个。
这个人在我们区里。大约十几年前,他靠稿费买了房子,养活自己老婆孩子。
他是怎么写的呢?
听人说大致程序是这样操作的。
他每天关注各种新闻,然后找到新闻由头,写个时事评论,大约几百字,然后,通过软件投稿,什么傻博士之类的,撒向全国各地各大大小小的报纸。然后,他的老婆,专门负责给他收稿费单,跑邮局取钱。就靠这个,他买了自己的一套房子。他们夫妻都没有工作。
不能不说他的运气特别好。那时候用软件投稿的人不多,而且那时候纸媒还很发达,尤其官方媒体,需要写时评的文章。他连一些小小的县级报纸都不放过,苍蝇大腿也是肉,积攒起来就可观了。
写了四五年之后,市级日报看中了他,招聘他进了报社,从此吃起有编制的饭了。
至于现在靠稿费能不能养活自己,那肯定是难了。
首先,纸媒自己都难撑,不得不转型搞什么融媒体。地主家都没有余粮了,佃户只能饿死。
其次,稿费十几年不涨价。多年前我们发一篇报纸副刊文章200元稿费,现在还是200元,想一想性价比能一样吗?十年前一年搞三四万稿费能养活自己,现在能吗?
不说了,我也是其中一个。写的副刊杂志文章,自娱自乐罢了,不为稿费,为防止老年痴呆,也不错。
相比唐宋元明清的诗人作家,人家写诗歌散文小说从来就拿不到一分钱,像曹雪芹,最后都穷死了,我们现在好多了。
应该有吧!你说司马彦的钢笔字帖全国就卖了几亿,这还不包括盗版。出书现在要与市场接轨,要有市场,更要实用价值!
出版社能赚数百万,作者书稿就能卖数十万!出版社能赚千万,作者稿就有百万!
科技书籍国家有赞助金费,学术著作国家也有赞助金费!当然要拿到赞助金的人也并非等闲之辈!
替别人代言写作,能挣钱也可以,当然是有价值的作品!关键要能写!写作挣钱很不简单,一年写一部作品相当难,卖出好价钱更难!
坐在写字台前写出作品难,写出的作品卖出好价钱更难!市场与能力缺一不可!
一个女写手,一年挣一辆车没有问题。
我在工作之余,偶尔登登新浪博客。在博客上闲逛时,无意中来到了一个女写手的博客。这名女写手在报纸副刊及杂志发了很多文章,有成千上万篇吧。她原先也是一名上班族,后来单位效益不好,她下岗了。下岗后,她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拿起笔写起了文章。令她感到吃惊的是她写文章竟然有稿费可拿,她终于又可以挣钱养家糊口了。她写的文章很杂,几乎所有的文体她都有所涉猎,什么小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报纸副刊需要什么她就写什么。
她很谦虚,也很聪明,报纸副刊需要什么,她就写什么,这一点令人钦佩!作为一名写手,她靠写作改变了人生。据她撰文说,她靠写作买了车,还供儿子上了大学,她不愧为一名实力写手。但我不认为她是一名成功的作家,因为她还没有写出一部震惊世人的文学作品。这名女写手是快乐的,日子过得很滋润,手里从不缺零钱花的人是幸福的。
前几日去了这位女写手的博客,发现它有一段时间没有更新博客了,也许她累了,需要放松一下。
(小司马讲史文,图片转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