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炮发射炮弹后,弹壳怎么处理?回收还是扔海里?
相信大家都看过这样一个画面,我国730或者1130舰用近防炮开火的时候,弹壳如流水般的落入大海中,不少网友都心疼道“有点钱了,就这么败家,这掉海里可都是钱啊”,难道我国舰炮弹壳不回收?
▲730近防炮弹壳如雨点般落入海中
但是也能看到这样的画面,舰艇主炮开火的时候,在主炮射击时弹壳抛出的方向附近有专门的垫子或者网子,免得弹壳落到甲板上弹飞了,所以网友们也蒙了了,难道大口径的就回收,小口径的无所谓?
▲我军76毫米舰炮射击是对弹壳的处理
其实对于舰炮弹壳是否回收并不是取决于炮弹口径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弹壳的材质。
比如在一二战时期,炮弹一般采用黄铜制造,铜价格较高,无论海军还是陆军对炮弹弹壳都是有要求的,各国能回收的还是要求回收的(当然战斗正酣或者逃命的时候就不管了)。我国在钢壳炮弹研发出来之前,对舰炮弹壳同样也是要求回收的,毕竟我国铜资源稀缺,回收后重复利用,可以节省资源。
▲铜壳,铜是一种比较贵的有色金属
我国在钢壳弹研发成功后,舰炮炮弹一般采用镀锌钢壳炮弹或者覆铜钢壳炮弹,这类弹壳成本就低的多了,对于回收并没有特别的要求,掉海里就掉海里了,我国钢产量全球第一,真不心疼,而且就是专门回收了,带回去也不能用重复利用,因为钢壳炮弹发射后因延展性差变形严重是无法重复使用了,只能当废铁回炉。这也就就是为何730或者1130射击时弹壳如雨点般落入海中不回收的原因。
▲730/1130近防炮的镀锌钢壳穿甲弹
▲航母1130射击的时候弹壳落入海中
▲舰炮的钢壳弹
至于主炮为何要在抛壳方向垫垫子或者拉网兜也并不是为了回收弹壳,而是防止又烫又重的弹壳砸坏舰体甲板涂层,算是对甲板的一种保护,当然战时是不可能这样的,这样的情况只会出现在训练中。至于弹壳掉海里也就掉海里了,落在甲板上的能带回去的还是带回去,并不刻意回收。
▲100毫米舰炮设计,用网兜接住弹壳,不是为了回收,是防止砸伤甲板
▲土豪如美帝,也要垫个东西保护甲板,至于弹壳从来不在乎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有壳弹将会被慢慢淘汰,比如现在的小口径无壳弹,美国正在研发的可燃烧弹壳炮弹,还有我们的电磁炮炮弹等等,这些新型弹药装备后就更加不存在弹壳回收的问题。
答案:回收啊!当然要回收啊!都是钱!不回收你家里有矿啊!
其实现在军舰的主炮遇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各国海军都不知道这个主炮到底在未来战场上是否还有用武之地?甚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英美有好几款军舰都取消了主炮,不过后来发现主要在对付小艇,或者与其他国家海军对峙的时候还有那么一点点用,比如对峙时态度要强硬一点怎么办?主炮炮口对准“敌方”军舰,表达自己的态度。还有就是主炮在近防防空还能勉强用用!
现代军舰真的就不怎么用主炮了,当然训练不能荒废,有时候还得打上几发!至于军舰的近防速射炮,这玩意自动化程度很高,基本都是在演习或者演练打击空中目标时才会用到!不可否认,中口径以上火炮使用的炮弹,尤其是定装速射炮炮弹绝大多数都是使用的铜质弹壳,这些炮壳都是钱,可是不便宜的!
铜作为弹壳的好处我们大家都知道,相比钢,铜有更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而且非常柔软。在炮弹送入跑堂内完成闭锁后,铜壳相比钢壳更不容易对坡膛造成损害,而且在抛壳的过程中也不容易出现损伤,因此精度更高。
图:炮壳回收的兜网,兜网下还有一层橡胶垫,防止铜壳抛出对军舰造成损伤!
常规状态下舰船开火一般都是训练,这个时候有足够的时间回收炮壳,中国军队向来讲究节俭,能省则省,挂两网收收弹壳不费多大劲,毕竟我们不是中东的土豪王爷们,得勤俭持家!
战时就不一样了,轮到主炮和速射炮开火得时候,军舰都快保不住了(主炮10公里近防,速射炮5公里近防,能让导弹打到这个份上基本这船快凉了),这时候怎么快就怎么来,那里还管得着炮壳回收的问题,保住军舰才是至关重要的,炮壳那都是小钱!
子弹和炮壳其实原理都是一样的,使用铜壳得子弹不容易磨损枪机,并且精度更高,比如家里有钱又有矿的美国就喜欢使用铜壳的SS109弹药。
中国铜矿匮乏,进口一点铜都得用在刀刃上,比如建设用的各种砼电缆,各种电机的线圈、电子元件等都得用铜,铝线可以代替一小部分,但是性能不可靠,只能用来临时设施代替,唯一可靠的替换是银,但是这种贵金属可是以“克”来计算价格的,中东土豪们也不敢这么奢侈!
但是中国产钢,产量世界第一,全世界的钢铁都快一半是中国产的了,还大量进口铁矿石来炼。因此我们的子弹基本都是用钢芯弹,而且陆军炮弹能用钢壳的就用钢壳,因此铜壳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能回收重复使用就得回收,就连美国这么大户不也回收铜壳吗?正好铜要用在刀刃上。
图:这是典型的“败家玩意”
不过对于速射炮,尤其是1130和HPJ-26这种速射炮,由于对射速和抽壳力度的要求,必须使用铜壳才能保证可靠性。也正因为如此,海军用的炮弹弹壳基本都要回收(国外有钱的咱比不了)
两个阶段,二战期间当然是回收了!到了现在海战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在二战期间,进行海战的全靠舰炮,海战进行的时候每个人都在坚守自己的战斗岗位,除了损管分队和救援分队,没有几个人会到处乱跑。而一般战列舰上的主炮是不会产生弹壳的,因为它们的炮弹太大直接靠发射药发射,也就是弹体分离模式,所以能产生炮弹壳的大多是203毫米口径以下的副炮和防空炮。
射击完毕的巡洋舰,甲板上堆满了炮弹壳
军舰上的水手在战斗完毕后或战斗间歇期间就会开始回收自己甲板上的炮弹,实际上每一个炮座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用来存放弹药和空弹壳,只是有可能战斗强度确实太高、时间又长,才会发生弹壳堆积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这种激烈海战鲜有,不至于将甲板打满炮弹壳。到了二战期间发生战舰之间的炮战远远低于对空防防御作战,而更多时间都是在对陆上目标的打击中度过。总之只要是战斗期间就不会有人去理会这些弹壳,除非战斗完毕。
二战期间,即便是陆上作战也会根据战事发展尽可能的收集炮弹壳。
至于为什么要回收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炮弹壳一般为铜材料制作,这可是很重要的战略资源,尤其是对一些原材料匮乏的国家来说,更舍不得浪费。而舰炮炮弹普遍比陆军用的贵很多,所以在一些舰炮实弹射击演练中,这些炮弹壳一般会被回收起来,其实最后还是扔掉。而在现代化实战中舰炮能“出场”的概率非常低,除了索马里能打击海盗外,更多的是象征作用。这就好比一名战士配发了突击步枪,在配发上手枪和匕首,和敌人近距离短兵相接能用到的情况很少。
现在舰炮在实战中很少情况下能被用到,所以产生的弹壳的概率就已经很小了,弹壳回不回收都无伤大雅,但是炮弹壳在甲板上会来回滚动,也不会太多,还是直接扔掉比较合算。
为什么说直接扔掉比较好,因为现在本身舰炮弹壳产生的就少,再将它收集、存放,然后上岸后重新运回炉,这还不够折腾钱的,把它们直接扔海里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至于现在军舰上的近防炮,还是直接将弹壳抛到海里最好,省的还得重新收集处理掉。
一战二战期间的高强度战争吞噬着大量资源,所以炮弹壳回收都是各国比较上心的事情。
到了现代战争,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战场上讲究的就是一个字“快”!所有与这个字背道而驰的行为都可以舍弃,没有人会在意产生的弹壳,尤其是在野战情况下。而且现代战争产生的炮弹壳也开始相对较少,牵引火炮大多数也开始采用发射药发射,比如M777榴弹炮。而最能产弹壳的“大户”坦克,也不会因为一些弹壳而影响作战任务。
现代战争中“弹壳”只能成为拖累作战的“累赘”。
我是军武奇兵,第501条问答,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现在的舰炮炮弹为了提高射速用的都是定装弹,定装弹就是发射药跟弹头是预装的,一体的,需要用弹壳作为外包装把它们箍在一起,因此就存在弹壳的回收处理问题。
而制造弹壳最好的材料是铜,它的延展性,耐腐蚀性、可塑性都比较理想,但是铜资源太少了,它在地壳中含量仅为0.01%,与铁相比非常稀有,所以造价特别高。而且铜在别的领域的作用也很大,铜弹壳因延展性、可塑性好,容易再利用,因此它有很大的回收价值。
1130速射炮开火时用下面的一张网回收弹壳
与铜弹壳对应的是钢弹壳,钢与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常把含碳量少于0.02%的铁叫熟铁,大于2.11%到4.3%的铁叫生铁,含碳量在二者之间的铁被称作钢。铁是地壳中含量第二高的元素,供应量充足且廉价,但钢弹壳完成射击后的抽壳退膛动作不如铜弹壳顺畅,容易发生卡弹或卡壳现象。而且钢材料因为延展性不佳,变形后很难进行翻修,因此钢弹壳的回收价值不大。
材料不同的弹壳有不同的光泽
但能否回收不光要看弹壳的材料,还得看具体的作战环境。
各种野战火炮,一般需要在高速机动中作战,就算有时间收集,也很难携带,就算能够携带也会影响机动性,所以它们在实战中即使是铜制弹壳也不会收集。但在训练中,即使没有再利用的价值,出于统计需要即使是钢制弹壳也是要回收的。
舰炮虽然回收弹壳的条件比各种野战火炮好一些,但军舰空间局促,回收储存能力也是有限的,实际上,在实战中根本是顾不这些的。
舰上空间并不宽裕,弹壳回收能力有限
全球陆上铜储量大约在7亿吨左右,而这7亿吨我国仅仅占有不到3000万吨,而且即使是这仅有的3000万吨整体开采难度也很高,开采价值低,所以中国是一个非常缺乏铜资源的国家。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才有了美军在我国沿海声纳浮标上“声纳无铜,收之无用”的标语,令人叹息!
但是一些高端的炮弹还必须用铜弹壳。如射程上百公里的火箭增程滑翔制导炮弹和每分钟射速上万发的1130速射炮弹,它们对精度的要求极高,这就导致机械公差很小,对可靠性的要求极高,绝对不允许出现卡弹或卡壳的现象,只有用铜弹壳才能达到设计指标,我国有限的铜矿资源要优先满足这方面的需要。
紧缺的铜资源要用在1130“万发炮”这样的刀刃上
因此为了节约成本,我国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覆铜弹壳作为铜弹壳的代替品,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的产钢大国,钢可以说要多少有多少,覆铜弹壳既节省了宝贵的黄铜资源,同时也避免了战时进口铜中断的潜在风险。但这种弹壳对枪械的射击和使用寿命会产生一定影响。而且要把这两种材料分离开,并且保证纯度是很困难的,因此覆铜弹壳回收利用的价值很小,甚至可能再利用的成本比新造还要高。
早期各国均采取回收,现代很多国家由于工艺技术的更新不在回收直接到海底去了。
以前回收是为了成本,是为了资源。众所周知,早期由于受技术限制,特别是材料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各类火炮的药筒都使用铜质材料为主,当然并不是纯铜,而是按照一定比例加入铁等不同材质后的黄铜。
这种黄铜虽不是纯铜材质,但是铜作为价位较高的有色金属一直是一种比较少的矿产资源,但是铜的延伸性好,加工难度小,较好塑型,能更好的贴合火炮炮筒,加入铁等材质后又提高了其硬度,所以这种黄铜药筒一直是各国军队火炮在用的主要材质。缺点就是材料成本高,所以往往陆军在使用后就直接回收了,而海军也进行了回收,但较为麻烦,毕竟占用空间。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开始研制钢质药筒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铜质药筒,目前我们军队已经经过各类实验突破了钢质药筒所存在的刚性过高加工难度高,对火炮又有一定要求的技术难题。现在我们的海军早已全面用钢质药筒取代铜质药筒。
综合,现在我们海军全面使用钢质药筒,这种材质价格低,所以打完也就直接进入大海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765条回答。
这要以前还是现在,战时还是训练,具体是哪个国家,不能一概而论。
很多人说舰炮弹壳是铜制的,价格很贵,所以要尽量回收。
这话本身没错,但我们也要分别来看。
首先是以前还是现在。
一二战时期,舰炮是作战的主力,但携带炮弹仍然是有限的。
以二战超级战列舰俾斯麦号为例,最多携带960发主炮炮弹,1800发150毫米副炮炮弹,6720发105毫米高射炮炮弹,3万2000发37毫米高射炮炮弹,20毫米炮弹若干。
看起来很多,但其实主炮每门可以分到120发炮弹,副炮为150发, 105毫米高射炮为420发。而正常来说,任何激烈的海战,二战战列舰也是不可能射光炮弹的,消耗三分之一就是奇迹了。
其实二战时候,炮弹已经很多了。
放在今天,055大驱的主炮炮弹有限,就连H/PJ-11式30mm近防炮备弹量却只有少得可怜的1280发炮弹!
显然,当年还有大量炮弹可以收集,今天收集的意义已经不大。
一二战时期,战列舰武器主要就是炮弹,炮弹壳虽不太值钱,毕竟炮弹价值也有限,还是值得回收一下的。
但是今天就不同了。现代化弹药的费用极高,比如鹰击12反舰导弹单发价格就近200万美元。相比起来,区区几个炮弹壳才值几个钱,根本没有什么回收的意义。
再次,看战时还是训练。
解放军有勤俭节约的传统,所以以往训练时候确实有收集弹壳的传统。
萨沙桌上有一枚37毫米舰炮炮弹工艺品,就是这种收集改造的产品。
不过,这也仅仅是日常训练时候。
任何国家在战时,哪怕是战时的训练,也绝对不会考虑回收炮弹。
因为任何战斗唯一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战时一切都为了尽快消灭敌人,减少己方损失,根本不会考虑任何性价比问题。
比如对空炮击时,即便明明不可能集中,高炮也会发射大量炮弹,拦阻敌机靠近。
这些炮弹尚且不考虑费钱,更别说区区弹壳。
况且战时大量的弹壳会影响作战,只要一有空挡,弹药手就会将炮弹壳丢入海中,减少甲板上的阻碍。
况且,海军全部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位置都有自己的人,一旦战损就难以补充。打仗尚且没人,哪里还能有人去收集弹壳,有这个精力,还不如帮着搬运弹药。
所以,战时任何国家,哪怕贫穷的朝鲜,也绝对没有收集弹药一说。
不过,解放军以前训练时候,确实有收集炮弹壳的传统。甚至以前步兵打靶射击后,也要将铜弹壳尽量捡回去。
今天的军舰两侧的速射,炮弹壳直接丢入海中,以免大量弹壳堆积。
不过处于甲板中间的主炮和速射炮的弹壳,想要收集还是可以的。
还有,还要看是哪个国家。
对于欧美来说,海军弹壳一般是不收集的。这倒不是说欧美财大气粗,主要是一个性价比的问题。
欧美的人工费很贵,收集弹壳也是费时费力的工作,送回工厂回炉重练,无非是节省一些黄铜的材料费。欧美海军很多都是远洋部署,难道将这些不太值钱的弹壳,万里迢迢运回国内,这太不合算,反而会赔钱。
电影《战争之王》之王中,说美军往往不愿意把战区用旧的轻武器运回去,因为运费太贵,还不如买新的。道理就是这样了。
以往解放军海军主要在近海活动,训练往往就是一两天,带回炮弹也谈不上什么运费,所以炮弹壳收集是完全没问题的。
对于这个问题,老鹰航空来回答吧:
简单直接的回答就是,炮弹弹壳不会回收,也没有必要回收。
现代水面舰艇和二战期间的舰艇不同,进入到战斗状态时,战斗人员并不是全部跑向甲板上的各个战位,而是跑向舱内的各个战位。因为,现在的军舰都是全封闭式的,配合全自动操作和控制系统,战斗人员在舱内的岗位就可以对舰炮进行遥控操作。而且,现代舰炮无论大小口径都是全自动装填,无需人工介入(当然紧急情况也可以进行人工装填模式)。因此,战斗过程中整个舰艇甲板上看不到任何一个人,炮弹弹壳当然也无法回收。
况且弹壳这个东西,对于海军大国而言,成本不过是芥末子大小,回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况且只要击中目标,用经济学的观点,那就是“赚到”了。
但是,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那就是平时训练时,由于事先知道炮击大致方向,舰艇上士兵会提前用缆绳或者毡布铺设好一片区域,用来承受炮弹弹壳跌落时的撞击,这样有利于保护甲板,延长寿命,毕竟发射之后的炮弹弹壳属于高温物体。
一旦是战时状态,无人知道炮击方向和位置,因此也没有比较采取这样的措施。炮弹弹壳直接抛射到甲板或者海面就可以了,谁也没有心思还忙着去搜集炮弹弹壳。
OK,关于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如需获取更多军事、航空科技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问题,不做任何复制粘贴。
二战期间的大口径舰炮是没有弹壳的,一般使用丝绸包裹的药包进行发射。现代战舰的主炮口径不大,射速不高,一般会使用网兜接住抛出的弹壳。
这么做倒不全是为了回炉再造,如果是铜壳倒还有些价值,然而我们舰炮用的可是铁壳啊,回炉重造还不如直接造新的来得划算。
真正的原因可能让人非常惊讶:怕砸伤甲板上的防护涂料,怕弹壳四处滚动伤到士兵。首先甲板上要涂刷防护涂层,战时倒不必在乎。但平时训练不注意收集弹壳的话,肯定会被砸的坑坑洼洼。重新修复可谓费力不讨好,因此不如提前预防,不让它磕碰甲板为宜。
如上图所示,甲板上的破布片就是专门放在抛壳口下方做缓冲用的,图中显示的是备用品。
现代战舰主炮口径也有一百毫米左右,硕大的弹壳在高海况条件下难免四处滚动,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很容易伤到士兵。这也是必须收集的原因之一。
当然,像密集阵这种近防系统,射速高,弹壳不大,又一般位于舷,直接抛入海里是最好的选择。
舰炮发射炮弹后,弹壳怎么处理?回收还是扔海里?那肯定是回收后再交给兵工厂,进行冶炼再利用。冶炼成铜坯后,可以做电导线、变压器铜芯等。因为我国的铜矿产业匮乏,每年还的进口大量的铜,来制造各种产品。
舰炮平时军训演习时,在舰炮的出炮壳处装有一个大网兜,兜的底部辅一层海棉类的软制品,防止弹壳把舰甲板损坏,用网兜回收了大量的弹壳后,进港口靠岸时再上交。海战时就顾不得回收炮弹壳了,比如一九七四年我国海军战舰在保卫西沙群岛时,炮管打红了,那还顾的捡回弹壳?战时以保战舰、保生命放在首位。如果战舰被敌人击沉,那炮壳还有何用,也就随着战舰,石沉大海了。所以说不能因小失大。
总之平时舰炮弹壳应该回收,以节约为主。战时以战斗为主,在战火硝烟中战胜敌舰,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综合上述是我对舰炮发射炮弹后,弹壳怎么处理?回收还是扔海里的认识。
军舰上打出去的炮弹壳不扔了,还想干嘛?
你当所有国家都是土鳖么,当时土鳖没资源没工业的,只能拣弹壳,然后复装。
工业国家,对于炮弹壳的这点铜消耗是一点都不在意的。
扔了,再造就行了。
难不成你还打算把这几百个炮弹盒子带回去?
打算放哪啊?军舰上面寸土寸金的,也没提到这点儿垃圾。
所以嘛,现在扔了就行了,而是因为捡弹壳的时候有人掉进海里,那可就亏大发了。能看到,甭管是什么装备,是粟树弹炮合一近防系统,
还是兔子的h/pj-12
弹壳都是直接扔海里,当然了,我寻思着还是因为海上没人收废铁,卖不了钱,所以还是扔了吧,要是有人收废铁,战士么估计也不介意卖了这些东西。
重复一遍,回收蛋壳这种事情。只有土鳖和脚盆才会出现。土鳖复装,脚盆是为了不让土鳖复装,至于意大利,他没有参考价值!
一般都是回收,也有丢在海里的情况。
以我海军H/PJ-87型100毫米单管半自动舰炮(也就是有名的法100毫米舰炮)、H/PJ-38型130毫米单管半自动舰炮与H/PJ-26型76毫米半自动舰炮而言,这些舰炮的抛壳窗口均位于炮管正下方,自动机将定装弹壳退膛后掉到抛壳通道上,再前推将弹壳推出炮塔,同时下一发炮弹自动上膛待发,弹壳被推出炮塔后自然就掉在甲板上了。
由于射击后的弹壳外部温度较高,可能会灼伤甲板的耐磨层,因此在日常训练时往往会在火炮预定射击方向的甲板上另外铺一层帆布或者防火棉用来接弹壳。
由于弹壳的材质多为铜制,所以,在射击训练结束后这些弹壳都要被收集起来带下舰回收,一方面可以拉回去复用,一方面也便于统计与考核射击成绩。
相比较主炮弹壳往往都要回收,舰上的副炮——一般指的是B炮位或者两舷侧炮位的730、630或1130型速射近防炮——的弹壳回收要随性一些了。
一方面这些副炮的射速太快,打完一轮就要丢出上百个乃至几百个弹壳,一方面舷侧炮位的副炮距离舷墙太近,打出来的弹壳容易掉进大海。所以对于副炮的弹壳就没有必须回收的要求。
但是在训练结束之后搞的小扫除上,掉在甲板上的副炮弹壳也必须收集起来,然后待军舰靠港后带下舰统一处理。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相信大家伙都看过近防炮发威的视频,那炮管子一转,喷出的火苗子都有两米长,点个烟啥的这都不费劲。
还有那哗啦啦如同流水一样往下淌的子弹壳,叮呤咣啷砸到甲板上,给人一感觉,用不了多久就能把甲板给铺满了似的,看着就过瘾。
所以题主问这弹壳咋处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这炮弹壳子是回收?还是直接丢海里头喂鲨鱼呢?
这绝对是要要回收的,您要知道那黄澄澄的全是铜啊,家里头有矿,咱也不能这么糟蹋吧,这可全都是钱啊!
咋说呢?咱现在是有点钱了,但您也不能全丢大海里头,这么败家不是。
别的不说,拿回去当废铜烂铁的卖,那也是好,一斤铜都十几块。当然拉回去不会真当废铜烂铁的给卖咯,这就是个比喻,拉回去重新回炉重造一下,还是一炮弹壳不是?
全球铜的储量也不是很多,这属于贵重金属了,别人咱就不说了,就说咱家的铜,虽然咱打古代就有拿铜当钱使唤的传统,但那完全是建立在铜这东西在咱家的地盘上不好找的。
这么说似乎不形象,咱说几个数据您就明白了,全世界陆地上铜的储量也就是七亿吨而已,咱家才三千万吨,而且就这三千万吨您要是想去开采,这难度还很大,这要是搁到经济效益上衡量,体现不出太高的价值水平来。
这就更进一步的造成咱家缺铜的局面。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中国铜储量不是排在第七位吗?”
是第七位,您感觉这个排位高吗?问题是您要感觉一下,整个地球陆地上的铜他就不多,你第七位就更加不多了。
别的不说,老美在他们家舰艇上挂着横幅:“声呐无铜,捞之无用的话吧!”
当然这个例子搁这里似乎不太妥当,毕竟咱大天朝的渔民伯伯不是冲着他那点子铜去的,要的就是他那声呐。
美国军舰往咱大海里靠,咱家大渔民排着队在后边跟着,一旦瞅见有东西从美国军舰上下来,那大网兜撒下去可劲的捞。
说道这里,小编脑补这画面就想乐,哎,委屈咱家渔民伯伯了,鱼不打了,改打声呐了。
不管咋说,美国人能打出铜这个概念,多多少少您也能感觉出铜这玩意确实贵啊。
所以回收那是必须的。
勤俭持家,能省则省这也算是咱的优良传统,你前头开炮,咱后头弄一网兜,炮这么一打,炮弹壳一个不少全能落网兜里头,也不费劲不是?
再说收集炮弹壳,还可以对这次射击发射了多少炮弹做一个很好的实物证明,对于入库出库的弹药有一个佐证不是。
当然这么做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军演,训练的时候发生,这要是赶上战场,小编说的是现代化的战场,收集炮弹壳,这似乎就没那必要了,毕竟战争开打了,首先要保护的是军舰不挨炸,炮弹壳这是次要问题。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你说现代战争,那是不是过去的战争,他就要回收?”
还真就是这样的,咱别的不说,就说二战那会,铜可是战略物资,没这东西炮都不好发射。
您别说舰炮了,陆地上的大炮,打完的炮弹壳子这都的回收,有这操作的,您也别太过惊讶。
咱有时候,看网络上的图片,那火炮打完的炮弹壳子一堆又一堆的,到处都是,那其实就是回收回来的。
当然,在作战的情况下回收炮弹壳,也得看情况,比如战斗打的太激烈了,那就没有那个必要,完全可以在打完了之后进行收集,当然被打跑了,那就没有收集的必要了。
咱在说这舰炮,咋说呢?过去的巡洋舰上,这要是开炮打仗,那甲板上就会堆满炮弹壳,水兵就会在战斗完毕,或者战斗间隙的时候,把这炮弹壳回收。
其实在每一座炮座里头,他不仅仅有放弹药炮弹的地,他还有着一个放置空弹壳的地方。
当然要是遇到那种大粗管子的主炮,他是没有弹壳的,就是一截加一截的发射药,前头怼一颗炮弹的情况,这个时候,你绝对回收不了所谓的炮弹壳。
咋说呢?如今的舰船,其实火炮这东西已经退到了一个次要的位置上了,在上个世纪的时候,就有打算让军舰实现无炮的地步,完全由导弹来替代。
为嘛呢?导弹的速度快就不说了,他的射程还远,精度也高,开打的时候,咋也轮不到炮来发挥他的威力。
后来在实践中证明,火炮还是有一定的作用,您比方说,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双方对峙的时候,把火炮的口子对准对手,你发射不发射炮弹先丢一边不说,打中打不中的也不用管,至少可以表明你的一个强硬态度。
再有就是,这炮对上小型舰艇的话,他还是很靠谱的,毕竟你一发导弹是多少钱,你炮弹是多少钱,这价值就突出了。
咱别的不说,就说遇到海盗,他们都扛着枪驾着小艇跑过来,你拿导弹鱼雷打他一下,太不值得了,但拿这速射炮来这么一下。
就算是不想打他,还是可以做到一种威慑效果不是?
还有就是对岸上一些个小型目标,打那么几发炮弹还是可起到一定的作用,这可比导弹来的效果要好。
但不管怎么说吧,炮这东西,在现代化的军舰上,价值已经不是很高了,可以说是退居二线了,不然现代化的军舰为嘛都装了一门炮,再多了都不愿意,嫌占地方。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