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周秦汉隋唐”全部开创于陕西关中?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周秦汉隋唐”全部开创于陕西关中,是因为陕西关中有一下优势和特点:
第一、陕西关中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是炎帝和黄帝的发源地,也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又是中华大版图的地理中心。渭河从关中西一直向东流淌而过,滋润和灌溉着这片大地,这里自古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之国”,关中有充裕的粮食和水源做保障,是伟大的“周秦汉隋唐”开创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
第二、陕西关中南依大秦岭,东有潼关、函谷关,北有金锁关、萧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这些天然的屏障,构成了关中战略上易守难攻的地理特征,是伟大的“周秦汉隋唐”开创发展强大的地理位置优势。
第三、陕西关中也叫八百里秦川,这里气候温润,有秦岭的庇护和渭河的滋润,远离大海,没有台风的侵扰,也不会出现干旱,四季分明,风调雨顺,夏天不热,冬天不怎么寒冷,一块难得的宝地,为伟大的“周秦汉隋唐”开创发达奠定了基础。。
我是沁园春:愿就“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周秦汉隋唐”全部开创于陕西关中?早就想翻转五千年纵横云烟事,观渭河静静地流淌,千百年来,在它身边演变了十三个朝代。力尽周秦汉隋唐,以了却心中所愿,谈点身在“庐山”所见所闻的古老的锦绣山河。
[玫瑰][玫瑰][玫瑰][心][心][心][玫瑰][玫瑰][玫瑰]
周秦汉隋唐时期,地处陕西关中渭河流域,南靠秦岭,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发源地,人口密集地,这里天然条件优越,农耕发达,“八百里秦川”,支撑起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这里要说的是,为何周秦汉隋唐王朝都要在关中建都,原因有五。
一、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关中平原地处四关之内,在这建都占据着独特的地理优势,且关中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大旱大涝等天灾人祸现象,为建都“长安城”是最佳的选择,意指“长治久安”的悠远美意。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北方有很多民族,如:匈奴、鲜卑、女真、蒙古?等强大民族,统治者定都关中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不仅可以稳固朝廷根基,也能稳定发展经济自给自足。
若发动战争,这样,进可攻退可守,虽北方民族强大,只要守住四关,基本上就可稳操胜卷。曾经,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民族入侵关中,都是朝廷的腐败和统治者的昏庸而酿成的恶果。,“烽火戏诸侯”就是典型。他们主要以骑术射术发展壮大,经常羡慕中原王朝的富庶;一旦有可乘之机就举兵南下,掠夺财富。
可以看出,自唐朝之前的开国君主之所以定都关中,只是考虑到北方民族的灭国危险。一是陕西本身不好打,沟壑纵横,迂回婉转。关中自古帝王都,易守难攻,强打的话太费劲了。二是西北民风彪悍。"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陕西兵自古以来就打仗很猛。三是有黄河天险的阻隔。这个因素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了。
二:在中国地缘政治史上,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是一块界碑。在这以前的中国,“力量的自然位置”在西部,政治军事方面占优势的西部力量,总对经济方面占优势的东部力量采用进攻态势。在二者的较量中,每个大回合,都是西部力量打败东部力量,西部地区把东部地区整合掉。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重心在西部,长安是它的心脏或大脑。
三:华夏龙脉与风水宝地,古代人都是非常迷信的,就连皇帝登基之时都要祭祖告天,更别说下面的那些官员与百姓了。而在关中秦岭一代都有着“华夏龙脉”之说,这座巍峨的大山横贯东西,直接将中国一分为二,人们在饮食、住所、习俗等方面产生了两种差异,形成了“南方人”和“北方人”。在秦岭山脉之中,有一座“终南山”,终南山不仅在道教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在佛教也是如此,历代都有许多高人来这里隐修,如:姜子牙、老子、尹喜、张良、孙思邈、王维、陶渊明,还有西域高僧等。
真隐是带着信仰而来的高人,而假隐就是追求功名利禄,为了拜相封侯才选择在终南山隐居。比如——姜太公(子牙)钓鱼。
四:为什么定都关中?因为周王,秦王,汉武帝, 唐太宗, 隋文帝都是生于陕西长于陕西的陕西人!所以定都关中,不无道理。陕西出的几个代表帝王如: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唐高宗与武则天。都是中国最强悍和有才能的皇帝。陕西人最早是从天水东迁而来的。
至于说是风水宝地那就不必详解了,“龙”,被我华夏民族奉为图腾,而皇帝更是以“真龙天子”自居,那“华夏龙脉”就更不必说了,绝对是华夏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开国皇帝的首选之地,更别说是道教佛教之地。正是周秦汉隋唐的功底和历史成就,才主宰了中华的命运,为后继者唐宋元明清的一脉相承,从不间断,开启了方向。虽然后继者最终定都北京(元明清),也依然是周秦汉隋唐之风。
五:滔滔渭水东流去,黄河入海不复回,近代陕西人,承前启后,也是创造改写历史的人群。
1;只要你回顾中国古代史,你会发现,如果没有陕西人,中国历史一定会改写,而且会写得苍白而平淡。
2:如果没有陕西这块宝地和陕西人,就不可能有秦统六合,发展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繁荣昌盛的强国
3:如果没有陕西人就没有震惊世界的汉唐之治,更不可能有中华文明响誉世界。
4:近代史中,当毛泽东主席带领中央红军从江西到陕西的延安,战斗了十三个春秋,为中国革命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5: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这关键时刻,以民族利益为重,在陕西发动西安事变,把蒋介石扣留,以中国共产党促成全民族的统一抗日,取得最后胜利。
? ?6:陕西人是中华文化的开源人群。十三朝古都有陕西人的文化贡献,农耕文明源自陕西,农历的卄四节气,对应的都是陕西的农时气候。陕西人比较内敛,不显山露水,但是每逢历史的关键时刻都有陕西人闪亮登场。
? 7: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是从陕西开始的。
8:中国的三大教派都从陕西发源,儒家文化的初源是周文化,孔子就是复周公之礼,周公庙在陕西。
9:道教的圣地在陕西,老子在陕西终南山发展并传播了道教。
10: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佛教的六大祖庭都在陕西的终南山。
11: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兵马俑是秦王的陪葬品,里面埋有各种各样的俑,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也是华夏民族的骄傲。
回顾历史,展望近代,陕西关中在中华大地上闪耀着熠熠光芒,陕西关中是神州之宝地,陕西关中是民族之魄魂。我想,这也就足够说明,“周秦汉隋唐”开创于陕西关中最充分最有力的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2021.2.15日于长安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中华历史豪华繁杂,万头千绪,但总有轨可循,有章可依。
有人说周秦汉隋唐是中华文明史的主躯干,也有人说是神州的灵魂,更有人说是三大里程碑。
周礼,秦汉长城丶文化之一统,隋唐运河丶科举之一统,奠定了中国文明礼仪之邦,建立了名扬世界的秦汉帝国丶隋唐帝国!而这一切,全部建都在西安和咸阳,这是如此巧合而又不可思议的!
陕西是华夏民族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如今还保留着神密的神龙架,流淌着母亲河的宝贵乳汁。秦始皇丶汉武帝丶隋文帝丶唐太宗,中华史上4大皇帝,为华夏民族锻造了金刚不败之身和永不散架的脊梁。历经千难万险而不倒,久经生死考验而不绝。
陕西西安等是民族的福地和世界王都。
正是周秦汉隋唐的功底和历史成就,才主宰了中华的命运,为后继者唐宋元明清的一脉相承,从不间断,开启了方向。虽然后继者最终定都北京(元明清),也依然是周秦汉隋唐之风。
近代中国再一次陷入列强宰割灭亡的危机,西安事变,中共促成抗日统一战线。而陕西延安又作为中华民族抗战的宝塔山,向着新中国大一统前进。不能不说陕西是神州之宝丶民族之光!
对于陕西关中的地理范围有很多种说法,现在一般认为关中地区是以陕西以东至黄河西岸、秦岭以北的泾渭流域。 自周以后,关中地区就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必争之地。除大如“周秦汉隋唐”这样的盛世王朝外,小如三国蜀汉争霸,明朝闯王起义这样的“小打小闹”在初期都是围绕着关中地区展开的。这些伟大或不伟大的封建政权都开设于陕西关中并不是因为机缘巧合,而是因为关中地区对他们有最够的吸引力,是他们主动争夺的关中。这些过往的伟大争夺关中并起于关中的原因大致和关中地区的先天自然优势、秦朝统一对关中地区的典型开发以及后世对秦朝“关中模式”的争相效仿有关。
一、关中地区先天就带有适合政治、经济发展的自然优势
关中地区为广泛的平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富庶潜力的地区。它不但地理位置优越、更是易守难攻,其所属如长安、成都等地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的特点,是历代统治者发展本国政治、经济的绝佳之所。
(一)关中地区土壤肥沃、气候宜人,适合发展农业
在关中平原地区坐拥渭、洛、泾三水 ,而这三水在古代的支流很多 ,又产生了许多的沼泽、湖泊等 ,相互调节之下,使关中地区变得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耕地面积很多。而其宜人的气候更是给广袤的耕地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据相关资料记载,西周以后的关中地区气候十分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这样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遇见了刚好适合大面积种植农作物的耕地自然产生了发达的农业生产基础。早在先秦时期,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关中地区就是有名的粮食产地,《战国策·楚策》形容关中地区是“积粟如丘山”。司马迁更是将关中之地认定为天下最富庶的地区。
“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记·货殖列传》)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适合农业发展的关中地区有成为“天下最富”的先天优势,它的富庶更是能为统治者提供逐鹿天下的坚实物质基础。
(二)关中地区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为统治者提供了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关中地区虽是平原,却是被山包裹着的平原,其南为秦岭 ,西为六盘山、千山 ,北为尧山、黄龙山等,素来有“四塞之国”之称。 北、西、南三面环山,大多数地方都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只有东面一面与广阔的东部大平原相通连。这种“围三缺一”的地势格局正好符合了“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理想军事基地形态。占据了关中就是占据了一道进可易攻退易守的天然屏障 ,统治者在军事斗争中就有了随时可以出击的主动权,就算不出击,也可固守关中,依靠其强大的天然优势而发展经济、稳固统治,伺机而动。秦朝以函谷关为界东拒六国,六国苦于强秦却始终不得灭,最终为秦所灭,就是最好的证明。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史记·河渠书》)
关中“沃野千里”的自然条件" 和“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的险要地理位置决定了关中是封建政权兴国强权,开创伟大朝代的根据地。
(三)关中地区交通便利,靠近边陲,可促贸易,可抵异族
关中地区因其优渥的自然地理环境吸引了古代统治者到此经营,该地自西周时期始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发,拥有了较为便利的交通路线。周文王迁都于丰,称为丰京。周武王登位以后,国都从丰迁到镐,丰京和镐京隔着沣河相望,相当于一个城市的两个分区,是关中最早兴起的第一个大城市。 由于开发较早,在西周时期,镐就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称誉。至秦朝“车同轨”以后,关中地区形成了以秦都咸阳为中心的完整的交通体系。
从咸阳西行,通过陈仓道或褒斜道,以达巴蜀;从咸阳东行,出函谷关,以达齐、燕之地;从咸阳东南行,出武关,以达楚、吴之地;咸阳东北行,过临晋关,经太原郡以达平城。水路方面,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使内河航运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历史地理间论》1987年刊。)
秦朝以关中为中心而开发的水陆交通体系至汉唐时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此后,关中地区的交通内可接通运河发展航运,外可连通欧亚大陆,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大大促进了古代社会国内外贸易的发展。此外,秦朝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强汉得以封狼居胥,诛匈奴于千里之外与关中地区靠近异族、交通发达的优势都有紧密关系。
小结:
关中地区先然的自然环境优势就决定了其具有开设一个伟大王朝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和军事基础,占据关中是逐鹿天下的第一步,是故历代统治者中定都关中者极多,关中地区的长安、成都等都是古代王朝定都的热门城市。然而,先天的优势强大只是逐鹿天下的基础,关中地区之所以成为伟大王朝发创设地不只是自然优势的原因,而是自秦以后历代占据关中地区的政权不断实践的结果。
二、秦朝倚仗关中地区完成一统,打造了逐鹿天下的“关中模式”
处于边陲之地的秦国何以由弱变强,扫清六合?其中原因多样,优势的地理位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从关中之地起家的秦国,很清楚自身优越的地理优势,并一种都在主动扩大这种优势,最终形成了“以关中为统治基础,又以关中治理天下”的“关中模式”。
(一)有意识的占领关中地区,统一“秦地”
秦朝“关中模式”的开启是从其主动意识到关中地区的重要性开始的。公元前316年,谋士司马错向秦惠公上谏到:“ 得蜀 ,则得楚 。楚亡 ,则天下并矣 ”。秦惠公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于当年便出兵灭掉了蜀地 ,继而又攻取巴地 ,从而形成了真正战略意义上的 “ 秦地 ”。
“秦地”就是由关中地区 、 黄土高原 、 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这四部分组成并以关中地区为主导 的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战略的意义上看,“秦地”处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第二阶梯,地势比六国所在略高,这使得秦朝可以俯瞰六国,占尽地理优势。更重要的是,在“秦地”的七代经营下秦国养成了刚烈、豪放、勇武的国家性格。
“ 其百姓朴 ,其声乐不流污, 其耕作粟粒、其服不佻, 甚畏有司而顺 。”《荀子·强国》
此种性格的养成无论是对内改革还是对外征战都对秦国大有裨益。有意识的占领关中是秦国“关中模式”形成的第一步,其充分体现了关中地区在天下动乱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有意识的经营关中地区,无论统一前还是统一后
秦国乘东方各国征战之际 一举,扫除关中地区的离异势力,在“秦地”站稳了跟脚,伺机称霸。但由于初期经济实力较弱,秦国没有足够的实力统一六国,故而围着着关中地区经营了很长时间。秦孝公时 ,秦国用商鞅进行变法 ,废井田 ,开阡陌 ,奖励耕织 ,充分利用肥沃土地 ,发展经济势力 ,使关中的农业很快发展起来。
此外,秦还开凿了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使关中地区首先成为一个大的经济区。而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和长江中下游的东方诸国由于开发比较早 ,土地潜力很快就被耗尽,此消彼长之下,各国的经济实力慢慢的被秦国反超。眼看着秦国一天天强大起来,想要合纵灭秦却又总是越不过函谷关,只能看着秦国做大,通过对关中地区的合理经营,秦国逐渐养成了统一六国的实力。
而秦国统一天下后,无论是在关中地区建设交通还是修建长城、抗击匈奴都是为了保存关中地区的富饶,让关中地区成为支持全国经济发展和军事行动的大后方,关中地区的建设为秦国扫清六合、北击匈奴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朝统一前后对关中地区的经营开发以及关中地区在秦朝统一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后世的统治者认识到了关中地区在逐鹿天下中的重要性。自秦朝以后,这种“以关中为统治基础,又以关中治理天下”的关中模式就一直为后世多数统治者所效仿。关中地区成就伟大王朝的故事是从秦国的统一开始的。
三、自秦以后历代王朝对“关中模式”的效仿
最早认识到关中地区重要性学习秦朝“关中模式”的便是汉朝。楚汉战争中,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邦在决战之前控制了关中地区 ,在关中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 ,并以关中作后方东进,走了秦朝一统天下的老路。汉朝一统后,对迁都何处的问题又进行了一次讨论。因为刘邦是山东(崤山以东)人,所以想将国都定在洛阳,但是张良却上奏建议刘邦定都关中:
“夫关中左靖函 , 右陇蜀 , 沃野千里 , 南有巴蜀之饶 , 北有胡苑之利 , 阻三面而固守 , 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诸侯安定 , 河渭潜挽天下 , 西给京师, 诸侯有变 , 顺流而下 , 足以委输 。 此所谓金城千里 , 天府之国, 刘敬说是也 。 ” (《汉书·张良传》)
张良全面分析了定都关中的政治经济优势,他指出关中不但经济富饶、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关中之地可以制约诸侯,只要以关中之地为后方,就算诸侯叛乱也后稳定的根基支持平叛。张良充分认识到了关中在争夺天下与稳固天下中的重要作用,西汉最终由洛阳迁都于长安,而他关中地区可以平诸侯的理论也在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中得到了实践。汉朝成功学习了秦朝的“关中模式”。
汉朝的成功为“关中模式”提供了值得学习的实际范例,自汉以后,历朝都有学“关中模式”而逐鹿天下者。隋唐两朝都是先得关中而后得天下的。唐朝地方藩镇割据,自安史之乱始共发生了四次皇帝出逃事件,四次出逃中,有三次都是逃往关中地区,并于关中地区重整旗鼓,再回京都。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就可以得出,关中地区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其先天的可以促进经济政治发展的自然优势。正是因为此种优势的存在,关中地区可以发挥为逐鹿天下积攒力量,为稳固天下提供后方的重要作用。“关中模式”的形成是对关中地区的善用,“关中模式”的成功与普及则是伟大出于关中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虽然关中地区对欲逐鹿天下者有强大的吸引力,“关中模式”也为实现天下一统提供了可行的实践方向,但占领关中也并非一定可以称霸。三国蜀汉的诸葛亮北伐七年,皆以占据关中为目标,但终究寸步难行。明末闯王李自成率百万大军出关中,最终确被关外清军赶出北京,不知踪迹。凡此种种,历史未载者,不知凡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天下形势不一样以外,还因为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关中地区的过度开发,关中地区已然失去支撑一国政治的经济能力,为历代逐鹿者追捧的“关中模式”最终难逃过期的命运。
“周秦汉隋唐”不过区区五指,历史上的关中地区造就了少数的伟大,也造就了多数的喋血。
汉高祖灭项羽,部下多建议建都于洛阳。只有刘敬和张良主张建都于关中。
刘敬分析了政治形势之后说:"且夫秦地背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其美膏腴之地,此所以为天府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刘邦犹豫不决,又问张良。
张良先否定了洛阳,而后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长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于是刘邦当天就起驾,西向建都关中。
刘敬和张良的话大体相同,都从军事和经济两个方面,肯定了关中的优势地位。关中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俯瞰中原,在军事上十分有利。再有关中连接陇蜀,沃野千里,又有渭水黄河之便,在经济上十分有利。这是周秦汉隋唐开创并建都关中的重要原因。
另外,也有历史原因。
周和秦的祖先最初都被封于关中一代。关中是他们的老家。他们世代在这里生活、经营,根深蒂固,自然也会以此为打天下的基础和统治天下的中心。
刘邦集团本是山东人。但项羽分封诸侯,把刘邦封去汉中为王,本意是扼制刘邦。却反而成全了刘邦。关中成了刘邦的根据地和大本营。楚汉相争五年,萧何留守经营关中,为汉朝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故刘邦定都关中。
隋朝是杨坚取代北周而建立,根基也是在关中。
唐朝李渊父子被封于山西,当然知道关中的重要,故起兵以后先占关中,而后东向逐个消灭诸侯而一统天下。
所以,周、秦、汉、隋、唐五朝创立和定都关中,是历史、经济、军事三个方面的综合原因造成的。
欢迎点评。
因为你不要脸,才能得出这个结论。
————
周朝八百年建都洛阳。周朝甫一建立就迁象征正统象征王权和国家的九鼎到洛阳。并置宗庙,部署周朝主力军队周八师(关中宗周六师)。成王五年,王室正式迁往洛阳,居洛阳双城之一的王城(成周城住殷商首都遗民),“宅兹中国”,从天下之中治理人民。至平王彻底放弃关中让与犬戎。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春秋时期更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局面,是我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西汉建都洛阳,迁都关中。在从汉高祖刘邦移都关中到驾崩的七年时间里,其七次亲临洛阳。诸如翦灭异姓王,分封同姓诸侯,封赏功臣等重大内政都在洛阳进行。终其一朝没有停止还都洛阳的争论。
东汉建都洛阳。第一次打通了到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创了我国科学技术文学文化医学等大繁荣时代。诸如经学郑学的发展和开创,造纸术、地动仪、浑天仪的发明和改进,佛教的传入等。军事上迫使北匈奴西迁。在东汉影响下,朝鲜半岛直接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日本国王遣使入洛阳进贡,愿为汉臣藩,求汉皇赐名。汉赐名“倭国”,赐其王“倭奴王”。在越南北部设置三郡。甘英出使罗马帝国,大秦商人来洛阳觐见汉帝,西罗马东洛阳,贸易频繁,形成当时世界上两大帝国格局。
隋文帝在洛阳置东京。隋炀帝迁都洛阳,开创了科举制度,修凿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
唐朝是事实上的两京制。关中国都六失,天子九逃,就食洛阳的窘迫不时上演。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颁布《建东都诏》定洛阳为东都,实行两京制。唐睿宗光宅元年(684年)改东都为神都。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改唐为周,定都洛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东京。李治、李显、李旦、李隆基、李晔、李祝都洛阳,武周都洛阳。唐朝盛世的一百多年以洛阳为首都不下于五十年。中原地区更是出现了大量的诗人,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李贺、元稹、岑参等。
隋唐洛阳城的地位。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605年,是隋唐时期全世界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相继成为隋、唐、五代和北宋时期的都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沿用530余年。隋唐洛阳城“中兹宇宙,均朝宗於万国”,是当时的世界中心。分为宫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外郭城(神都城),含嘉仓城、东城和上阳宫,占地49.3平方千米,开有城门8座、3市109坊。里坊区在东北和南部,有109坊。商业贸易集中在南市、西市、北市,三市皆依傍河渠,直通大运河,是国际商品的主要集散地。隋唐洛阳城按“天人合一” 理念设计,以皇宫紫微城为核心,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宫,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是北京故宫的六倍,奠定了中国宫城的基本格局,是隋唐以后宫殿建筑的范本,被宋代皇宫、元朝皇宫、明清故宫所仿效。
感觉这个问题应该是为什么陕西关中开创了伟大的“周秦汉隋唐”?相关的优质回答很多,就不重复描述了。
如果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如何回答为什么开创于陕西关中?我觉得不应该像事后诸葛亮去分析,应该从当时真实的处境来考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有没有别的选择,例如秦,统一六国之前,经过9次迁都,基本没有超过函谷关,所以这个时候秦之所以开创于陕西关中,那是因为他没有别的选择,它想开创于河南或者北京,魏国和燕国不会答应。
第二个是有别的选择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别的地方。例如统一六国之后的秦,有了更多的选择,秦始皇为什么要开创于陕西关中,主要是因为陕西关中他待习惯了,再说,天下初定,开创于别的地方,不安全。邯郸虽然是其出生地,算是故乡,但由于3岁就回到了秦国,也不熟悉,所以排除了邯郸。
依次类推,周朝击败商朝前,之所以开创于陕西关中,主要原因是没有选择,选在河南,商朝不答应;击败商朝后,也在洛阳建了都城,大搞分封制,应该说周朝开创于祖国大地,后来出了著名的战国七雄。
秦朝已经做了描述。
刘邦建立汉朝后,因为刘邦接见了娄敬,发生了著名的长安和洛阳都城之争,因为长安易守难攻的特点击败了无险可守的洛阳,所以西汉开创于长安。刘秀建立东汉后,开创于洛阳,之所以没有定都长安,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洛阳离家近,开国功臣们不想跑的那么远,东汉后期,董卓胁迫朝廷迁都长安,主要原因是反对董卓的关东联盟的声势太大,洛阳太危险。
而以关陇贵族为主体力量的隋唐更是如此,他们之所以开创于陕西关中,主要原因是他们都是陕西关中人,实在是没有理由不开创于陕西关中。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周秦汉隋唐)全部在陕西关中?其实我也不知道,只好胡说八道一番:古人热衷于迷信,陕西地理位置好呀!天高地厚,山脉延绵,秦川黄河更象龙脉起舞,那个皇帝不想荣华富贵万万年,十二分野,西北为乾,乾又为天,坐位青龙,好意象,好的龙脉,所以,每个朝代的封建帝王都看重陕西境内,可是时代变迁,天象变化无穷,气势都是西北往东移动(看天气预报形势也是这样,哈哈)!没个朝代衰落,不找自己的原因,却怨地势没了,于是就出现京都东移~(咸阳~西安~洛阳~汴梁)~明朝老朱偏不信邪,人家趁黄河,我老朱趁长江,于是,他定都金陵(南京),屁股没坐稳,不知哪位老几私下说,金陵是坐不长久的,因为治理天下,都是面南登基才对,坐金陵有种头脚颠倒的感觉!结果,老朱的子孙真的从金陵迁到燕京。扯远了!再扯跑题了!(调侃一下,赶走诸位一切烦恼)
元朝定都大都,为了消弱长安在历史上的影响力,改长安为安西。到了明朝朱元章徐达攻破了安西,改安西为西安。因为长安在历史上名气太大,在其发展的极盛金价段,是对外交流的中心,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着大批外国使节于朝拜者的到来,西有罗马东有长安,是其在世界历史地位真实写照,向世界展示了文明中国拥有的自信、开放、大气、包容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永远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以世代相传的雍谷、儒雅、满复精纶,博学智慧,大气恢弘,成为中国历史的底片,中国文化的名片,中国精神的芯片。当今成为两百多位国家元首访问中国的必经之路。西安创造了中国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确定了汉民族,汉字、汉文化。又将唐人街带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西安不仅影响了古代,也影响了当今,它将继续影响着未来。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朝代,夏商周,汉魏隋唐都在洛阳定都
宋朝在开封定都
明朝在南京,北京定都
清朝在北京定都
《国语 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根据考证,姬水是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境内的漆水河,这是黄帝出生的地方,姜水是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的清姜河,这里是炎帝出生的地方,黄帝与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始祖,他们的后代就是炎黄子孙。
黄帝与炎帝出生的地方都在今陕西省境内,从陕西的地形来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陕北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地,而黄帝与炎帝出生在关中平原一带,这里也成为华夏族最早的活动区域之一。
陕西关中平原不仅孕育了黄帝与炎帝这样的人文始祖,而且有不少大一统的朝代开创于此,比如周朝、秦朝、西汉、隋朝、唐朝,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强盛的朝代为何都开创于陕西关中之地呢?
黄帝出生于姬水
一、周朝
周人很早就生活在陕西境内,根据《史记》的记载,周人的祖先后稷是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后稷的特长是农业与种植,被帝尧任命为农师,教天下百姓种植庄稼,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到了帝舜朝代,后稷被帝舜分封在邰地。
邰地在今陕西省武功县的西南一带,这里离姬水很近,当时有用地名作姓的习俗,于是周人姓姬,这既是黄帝的姓,也是华夏最古老的姓之一,后稷于是开始在陕西关中一带生活,他的子孙后代也是如此。
后稷的第十五世孙姬发在公元前1046年发动了牧野之战,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内的考古学家开始对西周都城丰镐遗址进行考古,并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周人祖先后稷被封在关中
如果从后稷被封在邰地开始算起,到周平王迁都洛邑(河南洛阳)为止,周人在陕西关中平原居住了1600多年,如果从周武王姬发灭亡商朝开始算起,周人在陕西关中平原居住了276年。
周人开创于陕西关中主要有两个原因:
1、祖先被分封在陕西关中。
后稷是黄帝的四世孙,标准的炎黄子孙,祖先被分封关中,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变故或者自然灾害,后世子孙当然也会生活在此。
2、地理因素。
水是生命的来源,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都是在水边诞生的,比如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当然还有长江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
关中平原就有很多河流,比如渭水、泾水、沣水、潏水、滈水、涝水、浐水、灞水,其中姬水是渭河支流石川河的支流,而渭河又是黄河的支流,水源充足是周人生活在此的原因之一。
位于关中平原的丰镐遗址
有了水就能大规模种植庄稼、养殖牲畜,再加上关中平原肥沃的土地,周人当然要居住在此了,有了这些硬件,周人慢慢强大起来,最终取代了商朝。
二、秦朝
秦人的祖先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女儿女修的后代,女修有个孙子叫大费,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给他一块黑色的玉圭和一副黑色的旌旗垂饰。
大费的后世子孙中有一个叫中潏的,居住在西戎地区,负责保卫西垂,也就是陕西关中一带,此时已经是商朝了,中潏有个儿子叫蜚廉,有两个孙子一个叫恶来,另一个叫季胜。
其后世子孙中有一个非子的人,居住在犬丘,其地据考证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与咸阳市之间的沣西新城一带,非子善于养马,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周孝王把秦地赐给非子,秦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
秦人祖先非子被封在秦地
非子的三世孙秦仲被周天子封为西垂大夫,到了西周晚期,秦仲的后裔秦襄公因为发兵救援周平王和护送周平王迁都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并把岐山以西的土地都赐给了秦襄公,岐山以西包括陕西省西部宝鸡市以及甘肃省南部的天水市。
这就是秦国作为诸侯国的最初封地,从这之后,秦人一直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奋斗,直到秦始皇嬴政时期,也就是公元前221年才统一了整个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秦朝。
为什么秦人开创于陕西关中?
1、历史原因,秦人生活的足迹主要在关中一带。
根据史书的记载,秦人一直生活在周朝的西垂地区,所谓的西垂指的就是西部边境,周朝当时最西边的疆土就是秦人的封地,也就是今天甘肃省的天水市,然后在长达上千年的历史中,秦人一直向东边发展。
秦国成为诸侯国的封在岐山以西
秦国作为诸侯国的封地就是在岐山以西,这里算是半个关中,秦人的周围居住着大量的戎人,与秦人在长达上千年的历史中,不断进行战争与融合,这也造就了秦人骁勇善战的风格,也是中原诸侯国眼中的蛮夷。
即使是到了春秋与战国时期,秦人最主要的战略仍然是东出函谷,进入中原,这是秦人在上千年历史中形成的发展方向,但他们生活的核心区域仍然是陕西关中。
2、地理原因,关中易守难攻。
关中既是平原,又是盆地,四面都有雄关,北有萧关,南有武关,东有函谷关,西边有大散关,秦人只需要守住四个关口,外敌就很难进来,这是防守的风水宝地。
秦人只需要发展生产,对内发展经济,鼓励耕种,就能强大起来,同时还能主动出击,反正敌人很难打进关中,整个春秋战国长达800多年时期,函谷关只被攻破过一次,还是秦人面临内忧患的情况下被攻破的。
关中易守难攻
这样的地理位置对于秦人来说,是发展的风水宝地,也是秦人开创于陕西关中的原因之一。
三、西汉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与项羽联手灭亡秦朝,刘邦被项羽分封在汉中,同时还拥有巴地与蜀地,刘邦趁项羽陷于齐地,还定三秦,并灭亡了项羽分封的三秦王,占据了关中,并且东出函谷关与项羽争夺天下。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地盘与当年的秦国一模一样,其中的陕西关中是刘邦主要的大后方之一,即使刘邦在前线把军队打光了,后方的萧何坐镇关中,也会马上给刘邦送来一批新兵,这也是刘邦打败项羽的主要原因。
说刘邦建立的西汉开创于陕西关中也是说得过去的,之所以如此,有以下几个原因:
1、项羽的分封。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汉中的汉,核心封地在陕西汉中,这里离关中只隔着一个秦岭,非常近,如果项羽把刘邦分封在关东,那么刘邦就很难在关中开创西汉。
项羽把刘邦封在了陕西汉中
2、关中平原是粮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春秋战国800多年的乱世中,经常发生战争,越往后,战争越惨烈,到了战国时期,基本上就是灭国之战了。
想要在战争中赢得胜利,最主要一条就是要有大量的粮食,而关中平原当时是著名的粮仓,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农业生产,还有秦国修建的郑国渠等水利设施,直到今天还存在,关中为秦国输送了大量的粮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硬性条件。
2、关中平原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刘邦想要统一天下,唯一的出路就是北上夺取关中,再东出函谷关,夺取天下。就像当年的秦国统一六国一样,所以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第一战就是夺取关中,收复三秦之地。
刘邦有了关中,就有统一天下的根基,再加上关中平原易守难攻,可以有效抵御敌人的袭击,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也就是说关中平原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这也是张良、娄敬劝刘邦迁都的原因。
项羽分封天下图
四、隋朝
隋朝是杨坚篡夺了北周的政权建立的,北周是鲜卑人政权,北周的前身是西魏,西魏的前身是北魏,北魏是拓跋氏鲜卑人建立的,鼎盛时期统一了中国北方,都城在洛阳。
北魏衰弱后,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灭亡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公元581年,杨坚接收了北周静帝的禅让,称帝建立隋朝,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
为何隋朝也开创于陕西关中?
1、历史原因。
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后,西魏实权由宇文泰掌控,并且定都陕西西安,宇文泰是鲜卑宇文部,生活在内蒙古武川一带,宇文泰参与了六镇流民起义,跟随贺拔岳驻防陇西一带,后来贺拔岳被杀,其手下群龙无首,宇文泰挺身而出接手了贺拔岳的军队。
北周、北齐与南朝对峙
不久,宇文泰攻占了关中,并且迎立了孝武帝,建立了西魏,与高迎建立的东魏对峙,宇文泰形成了自己的政权基础,并以关中作为大本营,宇文泰的后人取代了西魏建立了北周,仍然以关中为核心,并定都西安。
杨坚取代了北周之后,继承了北周的政治遗产,仍然以关中为核心区,并定都于此,所以隋朝就开创于关中。
2、家族势力。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后人,杨忠跟随过尔朱氏与独孤信,后来又跟随宇文泰,在军队中立下了不少战功,并一路升迁,最终被封为随国公。
西魏的统治阶层主要是八大柱国与十二大将军,这是后来关陇贵族集团的前身,杨忠就是西魏大将军之一,妥妥地勋贵阶层,杨忠去世后,杨坚继承了随国公的爵位,到了北周后期,人才凋零,杨坚作为新一代的领军人才,逐渐成为北周的大丞相,并控制了朝政。
隋文帝杨坚
杨坚还是北周武帝的岳父,贵族阶层再加上外戚的身份,使得杨坚地位超然,再加上杨坚有能力,有作为,有野心,很快掌控了北周政权,逼迫北周静帝禅让帝位。
由于家族的势力强大,所以杨坚才能步步高升,杨坚的爵位是随国公,随字不好听,建立政权后,杨坚将随改为隋,由于杨坚家族的势力来源于陕西关中,当然会开创于关中了。
五、唐朝
唐朝的创始人是李渊,李渊是陕西成纪人,他的祖先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虽然西凉早就灭亡了,但是李渊的家族一直很强。
李渊的家族比杨坚的家族还要强大,杨坚的父亲只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但李渊的祖父李虎直接是八柱国之一,后来李渊袭承了祖父唐国公的爵位,李渊的家族也同属关陇贵族集团,这个集团是西魏到北周时期的顶级统治集团。
隋末农民起义
李渊的母亲与杨坚的皇后独孤伽?是亲姐妹,算起来杨坚是李渊的姨父,所以李渊也是隋朝的外戚,凭借家族的荣耀,李渊身居高位。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利用家族地位很容易就一呼百应,拉起了一支队伍,再加上他有李世民这个天才儿子,在隋末天下大乱之时,李渊集团很快崛起并成功统一天下,建立了唐朝。
由于李渊的家族世代居住在关中、陇右,其势力根基也在关中、陇右,虽然他被任命为太原留守,但是起兵反隋后,李渊仍然要回到他的势力范围,也就是关中,才能发展壮大,李渊建立的政权仍然定都陕西西安,开创于关中。
首先是经济文化上,我国五谷之中最早普遍种植的黍和稷属于高旱地作物,容易耕种、产量也高,其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一带的丘陵地带,周之前国人的主食就是黍和稷(依据:早期的史书如《诗经》、《左传》、《公羊传》、《论语》等均多次提到黍和稷,甲骨文也多次提到黍和稷)。这相对丰盛的物质就孕育了华夏早期的文明,所以说渭水流域才是华夏最早的文明发源地,而不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原)。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就决定了这里的部落比较强大(军事因素上受游牧民族影响也比较强悍),商、周就占据上风了。
春秋至战国主要农作物渐渐的由高地作物到低地平原作物转变,也就是主食由黍稷变为栗麦(因更好吃,耕种技术和水利的进步),所以经济文化的中心转到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关中平原也有发展,但整体上已经不如中原地区,所以春秋战国东方诸侯的经济和文化底蕴明显要强于西方和南方。再往后国人的主食又变为稻和麦了,东部、南部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充足的日照和水资源等)就决定了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和南移是挡不住的。
那么政治中心为什么不随着经济、文化重心移动呢?主要是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占据一定的优势,西部部落在长期的与游牧民族(犬戎、匈奴)作战中一面受其影响,军事实力强(有些就直接让游牧民族骑兵为雇佣军,一直到唐都有);一面又不断吸收东方部落的文化,文武结合,秦就如此。这也是游牧民族不行的地方,文明不开化,游击战而没有战略,当然也跟游牧生活习惯有关。
建国后定都的地方就要考虑军事和经济上的因素了,最后军事上的因素占据了上风,国防上最重要的还是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所以天子守国门的传统在周、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往后最为强大的游牧民族由匈奴、突厥变为契丹和蒙古之后,国门的位置也会随之改变,这是后话了。
当时关中平原虽经济、文化上已不如东方,但整体还不错,加上运输基本能满足,再加上政治传统的优势,还可据关中一防匈奴,二可据险自保,以免陷入东部的混战中,所以秦还是定都关中,汉的情况也差不多,但人才西进和经济依靠东部补给的局面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再往后的隋唐,军事上的因素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东、西部经济上的差距就更大了,并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单纯靠关中平原已经不太现实,因冷兵器时代军事国防战略上影响更直接的缘故,隋唐还是定都长安一带,并通过其他方式加以弥补经济上的不足,如修运河,营建东都洛阳等。我想冷兵器时代军事上主要靠骑兵和蛮力的优势,这应该是历代大多由北方统一南方的主要原因吧。
再隋唐往后,历朝代就不能定都关中了,经济上已经衔接不上,加上由于契丹和蒙古的崛起(匈奴与突厥已经被同化或者西迁了),国门位置也变了,政治中心东移就势在必行了,可石敬瑭这家伙把国门都卖了,造成了往后中原几百年的被动,所以说这家伙应该算是史上最大的汉奸了。
到了近现代,早已经不是冷兵器时代那种刀剑直接相拼的局面了,南北经济上的差距仍然在拉大,国门的位置也变了,但为何政治中心仍在北方呢?
有建国初受国际政治因素和历史政治传统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应该是考虑到南北经济与政治文化的一种平衡,试想如果政治中心也南移了,因北方经济本就不如南方的缘故,文化重心定也会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那北方岂不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荒漠,北方就会全方面的落后于南方,南北脱节,在幅员如此辽阔的中国,是极其不利于国家的均衡发展与统一的。这就是我们和一些小国不能一样的,政治、经济、文化不能完全统一。
如今我们不正是靠北方的政治中心形成文化重心,加上现代交通工具的链接、辐射带动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的吗?虽然比不上南方,但政治上的纽带作用可以加强北方和南方联系,巩固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