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吴三桂造反前上交了平西大将军印,为何还能调动军队?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1关键词:吴三桂,将军

吴三桂造反前上交了平西大将军印,为何还能调动军队?

点赞1、化州市 网友:肆酒娼

历史上,吴三桂上交平西大将军印的时间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距离吴三桂起兵,发起“三藩之乱”的康熙十二年(1673年)还有十年的时间。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皇帝在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即将达到京畿地区的时候,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让他放弃关外的全部城池,回京勤王。但是此时的吴三桂却慢驰缓行,从宁远到山海关120公里走了14天,到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正统明朝灭亡,吴三桂仍未到达。

在这之后的吴三桂在清朝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之间首鼠两端,最终选择了在山海关大战的阵前向清军投降,同时引清兵进关,大破李自成大军。从这个时候开始,吴三桂正式成为了清朝的臣民,在此后追击李自成,还是同南明小朝廷的作战中,吴三桂异常勇猛,横扫西南半壁江山,为大清王朝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在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领兵攻入缅甸,迫使缅甸国王交出永历皇帝朱由榔,并在昆明将其绞死,在对大清王朝表达忠心的同时,也献上了一份厚重的“投名状”。

至此,吴三桂以及整个吴家到达了权势的最高峰。吴三桂本人从刚刚投降时的平西王爵位,被加封到了平西亲王,纵观清朝历史只有两位异性王能够被封为亲王级别,他是其中之一,另一位就是同为“三藩”的平南王尚可喜。吴三桂也被允许在云南开藩设府、世守云南,同时兼辖贵州。他的儿子吴应熊迎娶了皇太极的女儿,成为了“和硕额驸”,并且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衔。

然而,处于对吴三桂的防备以及不信任,当时的朝廷还是给予了吴三桂极大的限制。

第一步,在康熙二年(1663年)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理由,收缴其“平西大将军印”。

第二步,也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以“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收回其任免官员的权力。

第三步,康熙六年(1667年),乘其疏辞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之机,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朝廷中央,加强朝廷对于云贵地方事务的管控。

第四步,同年,下旨命“平西藩下逃人,俱归有司审理,章京不得干预”,收回了吴三桂手中的司法审判以及生杀大权。

这里特别说明一点,康熙皇帝智擒鳌拜、掌握大权的时间是在康熙八年(1669年),此时掌握朝政,并且施政执行的还是鳌拜等人,并不是康熙皇帝自己。


尽管当时的朝廷中央想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限制并且削弱吴三桂的权力及影响力,但是实际的效果确是收效甚微。

首先是在军权上。

尽管吴三桂已经上交了“平西大将军”印信,但是吴三桂对于他辖属军队的管控却不并不依靠这门印信。

印信之所以在古代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皇权对于兵权的管控和限制,特别是宋朝开始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印信成为了统御全军的重要凭证和身份象征。

但是吴三桂所统领的军队的班底,是他在明朝辽东战场上统领的那支“关宁铁骑”的最后力量,是跟随着吴三桂一同投降了清朝,经过二十多年的征战,这些人早已经是军队中的骨干和核心。而此时的他们与吴三桂不仅有着巨大的认同感与同理心,更是利益的共同体,他们对于吴三桂的认可与支持远远超过了清朝的皇帝与朝廷。所以印信对于吴三桂来说,并不重要,收回印信并不能阻碍吴三桂对于军队的管控。

与此同时更为严重的是,清朝收回了印信,非但没有能能够限制吴三桂,反而吴三桂依旧能够施展其影响力。

镇守云南的吴三桂,就曾以“构衅苗蛮,借事用兵”为名,要求朝廷允许其扩充军队,补充军饷,朝廷也只能答应。长此以往,使得当时的现实并不是“三藩之用半天下”,而是吴三桂之用“半天下”,因为当时清朝全年的财政收入约一千万两左右,而三藩的费用高达一千一百多万两,吴三桂一藩的开销就占据了一半,这也导致了清朝政府与吴三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其次是在行政权力上。

尽管清朝收归了其人事任免权,地方事务管辖权也开始逐步收回,但是依旧不能改变吴三桂是云贵“土皇帝”的现状。一方面,云贵地方的官员,仍然是以吴三桂的旧部或者经由吴三桂推举任命的官员为主,真正有朝廷指派的官员数量并不占有优势;另一方面,前往云贵的官员,皆为自己的前程,甚至可以说是为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到任后马上依附于吴三桂,因而吴三桂已经把持着云贵的官场势力。


最终,吴三桂与朝廷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逐渐发展为了叛乱。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遂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云贵的吴三桂也提出了撤藩请求,康熙皇帝也予以了批准。

实际上,三藩之中,真心实意想要撤藩的只有尚可喜,并且,也仅仅是尚可喜本人想要撤藩,他的家人特别是他的儿子尚之信也并不赞同。

然而此时的康熙皇帝也因为年轻气盛和急于求成,犯下了巨大的失误,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力排众议,决议撤藩。

康熙的这一举动,不仅极大的刺激了吴三桂,也刺激到了吴三桂手下的官员和将领们,特别是与他一同投降清朝的“关宁铁骑”的旧部,这些人反而成为鼓动并且支持吴三桂叛乱最为坚定的力量,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吴三桂军中的核心与骨干。

于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耿精忠、尚之信以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纷纷响应,一时间叛军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与清军隔江对峙。康熙皇帝则是立马组织兵力予以抵抗和反击,最终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点赞2、项城市 网友:哎呦喂

首先要说明,吴三桂可不是造反前才上交平西大将军印。早在康熙二年,也就是他驻守云南的第四年朝廷就收回了这枚印章。而直到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十年后吴三桂才造反。所以,这个印信对他本来也没起多大用处。


所以要看吴三桂调动军队靠的是什么。不是平西大将军的官职,而是自己带进云南的精锐部队和长期在云南自己经营,官员都是自己任命的,部下只知平西王不知朝廷,自然铁定跟随。吴三桂是不是大将军一点关系也没有。


吴三桂自从在山海关放清军入关,共同击败李自成后,获封平西王。此后,与其他投降清朝的明朝将领一样,为了表忠心,吴三桂南下清剿南明和各路起义军的残余势力。先后在山东驱逐李自成部下,随英亲王阿济格西征李自成大本营,镇守关中清剿反清势力,入川攻打张献忠余部。最后再率众南征云贵,攻打南明小朝廷。也就正是在这个时候,朝廷授予吴三桂平西大将军一职。也就是那枚官印的由来。


这就要说到吴三桂的兵马究竟从何而来了。首先,吴三桂有一支自己亲信的部队,是当年他驻守山海关时的精锐,也就是著名的“关宁铁骑”。虽然数量不多,但战斗力奇强。所以进入关内后无往不利。在关中时与李国翰共同作战。李国翰死后,也接掌了其部,势力更为壮大。而清廷为了更好的推进吴三桂进兵攻打南明,给予其充分自主权,“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简单来说,吴三桂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所以,当吴三桂进入云南后,这支部队基本已经成了他的私人部队。

吴三桂希望像明朝沐英那样世代作为藩王镇守云贵,朝廷自然不愿意,也做了一定的牵制。康熙元年,吴三桂追杀至缅甸杀死永历帝,兼管贵州,权力达到顶峰。云贵二省官员全部由吴三桂节制。于是朝廷以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为由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但那又如何?这些部队都是吴三桂带进云南的,部队得奖领也全都是吴三桂老部下,有没有这个印信,他都能调动。更重要的是吴三桂依然是驻守云南的平西王。他仍然肩负着剿匪的任务。于是,吴三桂以此为要挟,向朝廷要粮饷,要军需物资,朝廷不敢不给。


朝廷还剥夺了他的官员任免权。让云贵官员的任命都回归吏部,可惜一样没用。因为原本的官员基础都已经是吴三桂打好的了,新人官员即使是朝廷任命也必须巴结吴三桂,否则自然在云贵待不下去。吴三桂选派的官员称为“西选”,在云贵是真正的本土势力。外来官员都惧怕三分。而康熙六年,吴三桂假意上表以年老为由请辞总管云贵二省督抚之责,朝廷顺势准奏,但是云贵二省督抚却上奏请求挽留。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云贵官员不管朝廷如何,只是以巴结吴三桂为第一要务。

所以,当康熙十二年,三藩假意上表请求告老还乡的时候,年轻气盛的康熙顺势撤藩。吴三桂大怒,当即斩杀朝廷派驻云南的巡抚朱国治,联合各路人马起兵反叛。云贵二省奚听号令不说,南方半臂几乎云集响应。这与清朝的早期政策密切相关。清朝八旗部队多在北方,而南方用明朝降将带领自己的部队攻打。为了效率而不断提高他们自主权,最后一个个离心离德,尾大不掉。因此,康熙继位后对这些势力逐步削权,引发三藩之乱,也算是用了猛药,解决了一系列顽疾。

点赞3、陇南市 网友:浮华之海


由于吴三桂降清后在剿灭李自成、张献忠、诛杀永历帝、摧毁了南明最后残余势力的一系列战争中为清廷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平西亲王,除统帅云南外,还兼管贵州。仅仅一年后,清廷又下旨令云贵总督、巡抚皆受平西王节制。两省的文武官员皆由他任免,称为“西选(由平西王选用之意)”;两省的财赋也由他征收及支配。这样,云贵两省的财政收入、军队调动以及官员任免之事,全由吴三桂独断专行,就连清廷的兵部、吏部、户部都无权过问。

如此一来,平西王吴三桂在云贵二省一手遮天,成了不折不扣的“云贵王”。

这时,清军已经基本廓清天下,除零星抵抗外,已无太大威胁,派出四方征战的军队已纷纷奉命还军,由朝廷重新部署驻防地,只有云贵、福建、广东等地的除外。


原来, 除平西亲王吴三桂外,另两位同为明朝降将的耿仲明和尚可喜都为大清平定天下立有大功,耿仲明被封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尚可喜被封平南王,镇守广东。在这几位拥兵自重的藩王中,以吴三桂的实力最为雄厚。

康熙帝玄烨登基后,在孝庄皇太后的鼎力支持下,虽然年龄还小,但能力出众,识见过人, 因此极得人心。他一举除掉擅权跋扈的悍臣鳌拜,亲掌国事,处政英明,恢复了内阁制,并下旨为那些遭受鳌拜迫害甚至杀害的诸王大臣平反昭雪,下令禁止极不得人心、以至民怨沸腾的“圈地运动”。同时实行满汉官员同一品级,俸禄一样,以保护并调动汉官的积极性。

随着权力夯实、皇位稳固,康熙开始为统一政令、减轻朝廷财政负担而考虑撤除尾大不掉的诸藩镇。


原来,彼时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二藩大约拥兵十几万,平西王吴三桂麾下则有二十余万精兵,“三藩”虽然拥有在各自辖区征收财赋的特权,但养军的费用却由清廷拨付,三藩之兵每年所需军饷是一笔巨额开销。从财政上说,清廷早已不堪重负。因此,康熙逐渐开始策划、部署削藩。

在康熙绞尽脑汁谋划削藩具体步骤时,正好平南王尚可喜因为儿子尚之信忤逆不孝,与儿子关系恶化,父子势同水火,无法相处,遂主动上书康熙请求撤销他的藩封,让他解甲归田,回辽东故里养老。康熙大喜,正中下怀,立刻批准了他的奏请。平南王尚可喜被清廷撤藩给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彼时耿仲明已经病故,由其子耿精忠袭爵)出了个大难题。因为尚可喜主动请辞,已经打了个样在那,你撤是不撤?为了撇清嫌疑,他俩也只好上奏自请撤藩,其实心里万般不愿,亦属言不由衷。


吴三桂兵多将广,财赋充足,权倾朝野,云贵两省犹如吴氏的独立王国。原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五华山修葺的旧皇宫,已经被改建成平西王府,而且还在大兴土木,不断增修扩建。明国公沐天波的七万余田庄,也被吴三国所占。吴三桂风流成性,除了正妻张夫人、爱妾陈圆圆,还四处派人挑选、购买民间秀女,后宫里佳丽不下千人。在云贵,吴三桂就是一言九鼎的王者!

吴三桂麾下有大将吴应麒、夏国相、吴国贵、胡国柱、马宝、王屏藩等百战悍将,这些人都是原先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之核心人物,对他忠心耿耿,唯其马首是瞻,还有精兵二十万,名义上是朝廷经制之兵,实际上主力就是关宁军旧部,清廷根本调动不了,他们只效忠吴三桂一人,带有浓厚的吴家私属军性质。而且平西王的部下大都是“西选”之官,不知有朝廷,只认吴三桂,所以尽管吴三桂为避嫌而主动将平西王宝玺上交朝廷,但其军队仍旧接受他的节制与号令,随时能够调动起来。后来他竖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振臂一呼,驻扎云贵的二十万大军皆呼啦啦聚集在这面旗帜下,义无反顾地随他冲出云贵,杀向中原。


吴三桂手握重兵,财富堆积如山,位高权重,在云贵说一不二,他怎肯轻易放弃这好不容易得到的一切,回老家耕田种地,做个无职无权的退休将军呢?吴三桂上疏请辞只是装装样子,他戎马一生,经历复杂,以反复多变著称,因此狂妄地认为,清廷不敢撤除他的藩封,康熙年少,刚刚坐稳龙椅,当年随多尔衮入关扫灭群雄的八旗猛将基本已经凋零殆尽,无人能和自己一较高低,更没有能和自己手下那些经历无数恶战的虎贲对阵较量的满洲劲旅了。

但他小瞧了意志坚定、足智多谋的康熙帝了。康熙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作出决策:“藩镇久握重兵,犹如人体养痈,若不及早除去,何以善后”?随即下诏撤藩。吴三桂不甘心失去既得利益,便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日,将康熙派来监视他的云南巡抚朱国治诛杀于闹市中,随即自称大明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故明山海关总兵官,并蓄发易服,全军改换明军衣冠,旗用白色,声称奉明末帝崇祯三太子于军中,兴兵为明复仇,恢复大明江山社稷,并发布檄文,昭示天下,举起了举兵造反的大旗。

吴三桂本是明朝叛将,又曾用弓弦亲手将南明永历帝绞死,如今又竖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广大汉人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对其反复无常的为人早就心寒齿冷,均袖手旁观当热闹看,很少有人相信并帮助他,因此“三藩之乱”开始时虽闹得很凶,但最终失败的结局早已注定。




【插图源自网络】

点赞4、临沂市 网友:纷泪雨。

满清铁蹄踏入关内,平定中原,吴三桂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吴三桂的引狼入室,李自成在京城绝对不止只呆四十二天,如果假以时日,李自成加强战备,满清能否入山海关就是一个问号,更不用说进军中原了。而随着吴三桂的投诚,满清也有了开路先锋,不仅为清军南下]扫除障碍,还覆灭了南明王朝,让永历皇帝也死于非命。

满清进驻中原,吴三挂居功至伟,清朝中央加封他为平西亲王,执掌云贵两省,成为了当时汉人的三大藩王之一。

康熙削藩时,吴三桂坐不住了,他认为这已经严重触犯了自己的利益,于是率军谋反。但在他谋反以前,心细如发的康熙已经收回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玺。按理来说,他已没了兵符,不再有发号施令的权力了,但后来,他为何还能调动军队?

1.吴三桂有自己的嫡系部队。

我们一说“关宁铁骑”,就想到了铁血军团。其实,它的字面意义是 披挂铁甲的战马的骑兵或者是 借指精锐的骑兵。“关”是指山海关,“宁”指宁远,当时山海关、宁远、锦州一带是大明抵御后金的重要防线,因祖大寿和吴三桂的兵属于关宁军,后来也称其关宁铁骑。

袁崇焕下狱后,祖大寿成了辽军方面的军事首脑,吴三桂其父吴襄与祖大寿是姻亲关系,当属于祖大寿军事家族内的重要成员。祖大寿于松锦之战投降皇太极后,吴三桂即成为在明朝辽军方面的代表。就是说:在历史上关宁军最后的指挥官应该是吴三挂。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后,关宁军自然成了他的嫡系部队,吴三挂后来南下,一直攻到云贵两省关宁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后,吴三挂成了云贵军政首脑后,这支部队一直是要粮给粮给钱给钱,兵力 不断得到了扩充,这样经过了30多年,关宁军已经成为了吴三桂的家兵,一切看吴三挂的眼色行事。所以,没有帅印也无妨。

2.云贵两省的政府与军队官员都由吴三桂任命,吴三挂当时类似于云贵两省的土皇地。

由于山高皇帝远,顺治年间直到康熙初年,中原国事繁杂,朝廷无暇南顾,吴三桂的云贵两省俨然成为了独立王国。吴三桂可以提升自己的亲信到重要位置任职。这样经过三十多年的日积月累,吴三挂建立了庞大的关系网,能掌控整个军队,指挥起来得心应手!

点赞5、岑溪市 网友:灰色年华

吴三桂原本是明朝的边将,手中握有明军最后一支精锐“关宁军”。

“关宁军”实际上是脱离明朝朝廷的“自主经营”的准“雇佣军”,是吴三桂“乱世创业”的本钱。凭借着“关宁军”,吴三桂叱咤明末清初几十年。

崇祯17年(1644年)因为李自成的错误决定,导致了原本打算向李自成称臣的吴三桂降清,并且一路领着清军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也就在这个阶段,吴三桂被清廷封平西王,持平西大将军印。

吴三桂可谓在清廷创建之初,立下了汗马功劳,称其为清廷进关的开国功臣也不为过。因为此后吴三桂先后在山东驱逐李自成部下,随英亲王阿济格西征李自成大本营,镇守关中清剿反清势力,入川攻打张献忠余部,最后再率众南征云贵,攻打南明小朝廷。和其他两蕃一起,几乎替清朝打下了南中国半壁江山。而这些都是“关宁军”带给吴三桂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吴三桂虽然名义上属于清廷,但实际上是几乎独立于清廷的。

因为为了攻打南明,清朝给了吴三桂非常大的自主权限,吴三桂用人吏部不得干预;吴三桂打仗兵部不得干预;吴三桂要用钱户部不但不得干预,而且不得稽迟。也就是说实际是哪个那个时候,吴三桂要是想反,清朝只有断他粮饷一条路,别无他路。

一直到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彻底给清廷交了“投名状”。

清朝便封他为“平西亲王”(满清仅有的两个汉人亲王之一,另一个是耿精忠),其子吴应熊也选尚公主,号称“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允许吴三桂开藩设府,坐镇云南,兼辖贵州。吴三桂在这个阶段迎来了在清廷最大的荣誉和权势。

但是与此同时,清廷也在考虑着如何给吴三桂套上“笼头”。

到了康熙2年(1663年),南明已经彻底成为历史了,吴三桂在拥兵自重,就要尾大不掉了。所以清廷首先以军事已经结束,收回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而且在收回“平西大将军印”的同时,清廷有意识地开始收回吴三桂的官员任免权,希望让云贵官员的任免权都收归吏部;但是在粮草供应上,由于吴三桂仍然肩负着剿匪的任务,清朝妥协了,保持了现状。

但实际上,兵权和人事任免权清廷根本没有收回来,所以只能彻底保持现状。

清廷虽然收回了“平西大将军印”,但是根本无法收回实际兵权。因为驻扎在云贵的军队主体本质上仍然是“关宁军”,而且仍然保持着军事行动,所以实际控制权一直都牢牢掌握在吴三桂手里,这些人都是吴三桂从山海关带出来的,他们只认吴三桂,而并不认识年幼的康熙。更关键的是,清廷此事并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替代吴三桂;而且吴三桂只不过是“三藩”中最大的一个而已,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人事权表面上是收归吏部了,但实际上,也是然并卵。云南水泼不进,针插不进。几个新任官员,想在云南立足,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吏部实际上收回的也只是“手续权”,实际上的人事权还是掌握在吴三桂手里,这被称为“西选”。关键还不在于此,而在于吴三桂实际上手伸得比清廷想象的还要远,除了云贵以外的地方,还有很多吴三桂的故吏;朝廷里也有很多吴三桂的眼线。

当康熙12年(1673年),年轻气盛的康熙在解决了权臣鳌拜之后,寻找新的对手,要求撤藩,彻底打破了维持了10年之久的“现状”。

吴三桂斩杀了朝廷派驻云南的巡抚朱国治,扯起了“复明”的旗号,发布檄文,指责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并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结果是南方半壁江山一时间云集响应,而全国很多重镇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也开始加入了起兵的行列。吴三桂联合三藩和台湾的明郑势力,最辉煌的时候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兵锋所指,一直与清廷隔江对峙。

但是就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吴三桂一个“昏招”导致了自己最终的身败名裂。

康熙13年(1674年)11月初5,吴三桂在衡阳自立为“周王”,并且打算在有生之年过把皇帝瘾,于康熙17年(1678年)自立为帝,国号大周。显然读书不多的吴三桂并不知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他的这个决定,突然一下子就把自己陷入了一个孤立的境地。原本和吴三桂一起起兵的人,感觉都吃了苍蝇,自己是反对清廷,但又没打算做你吴三桂的臣子。于是很多人如陕甘总督王辅臣也开始作壁上观了,这就为康熙争取其他势力,赢得了机会。康熙15年(1676年)吴三桂的势力彻底走下坡路了,而清廷的势力开始出现了反转,

最终康熙经过8年的斗争,于康熙21年(1681年)全部平定三藩之乱,吴三桂被挫骨扬灰。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点赞6、安阳市 网友:谪仙大人

吴三桂军队的核心力量,都是吴三桂从山海关带出来的老班底。这些人跟随吴三桂多年,对吴三桂忠心耿耿,即使吴三桂被朝廷剥削了一切官职,这些人也会跟着吴三桂造反。平西大将军印只是吴三桂征伐西南的一个凭信,只要吴三桂的军队听从吴三桂的命令,吴三桂有没有这个凭信,都能够调动军队。


吴三桂的发迹历史

吴三桂本来是明朝的大将,在明朝灭亡之后,吴三桂率领数万兵马投降清朝,打开山海关将清军放入了关内。由于清军入关后农民军和南明残余势力仍然很强大,吴三桂投降清朝之后,清朝并没有收缴吴三桂的兵权,反而让吴三桂继续带领旧部东征西讨。

吴三桂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积蓄了很多力量,清朝对于吴三桂也十分的忌惮。在吴三桂攻占云南之后,清朝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准许吴三桂永镇云贵地区。不过清朝对吴三桂也有所防备,康熙皇帝继位后,清朝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并且收回了云贵地区部分官员的任免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吴三桂的势力。


吴三桂的身份不仅有平西大将军

吴三桂被剥夺平西大将军的封号,是在康熙二年的时候。当时的吴三桂不仅是平西大将军,还是清朝的平西王,管理着云南和贵州两省的军政要务。实际上吴三桂的权利远不止于此,清朝平定云贵川的战争,基本都是由吴三桂指挥进行的。吴三桂手下官员的任免升迁,也都是由吴三桂来决定。

因此在吴三桂造反之前,整个西南大部分的军官,都是吴三桂曾经的旧部。这些人能够跟着吴三桂投降清朝,也能够跟着吴三桂造清朝的反。在三藩之乱爆发前,吴三桂和清朝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合作”的关系。


吴三桂为什么能够造反

吴三桂造反之前,清朝已经对三藩的势力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削弱。清朝一方面减少吴三桂手下兵丁的限额,一方面公开要求三藩共同撤藩。不过清朝的这两个举动,并没有对吴三桂产生太大的影响,吴三桂在西南地区经营多年,早已经是西南地区的土皇帝,清朝朝廷的命令根本无法动摇吴三桂在云贵地区的统治。

在清朝朝廷提出撤藩之后,吴三桂就开始准备造反的事宜。虽然清朝朝廷只需要一道命令,就能够把吴三桂的身份变成平民。然而吴三桂在云贵地区的兵马,都是吴三桂一手带出来的老底子,不管吴三桂的身份变成什么,这些人都会跟着吴三桂造反。


总结

吴三桂能够发动三藩之乱,主要是因为吴三桂手下的士兵,都是吴三桂一手带出来的。清朝皇帝的圣旨,远没有吴三桂的军令更加好用。不管吴三桂是不是平西大将军,即使吴三桂只是一个平民,吴三桂手下的士兵,也都会听从吴三桂的命令,心甘情愿的跟随吴三桂造反。

点赞7、韶关市 网友:天辰孤月


所谓清庭赐予的爵位和大将军印什么的,其实对于吴三桂这种拥兵自重军阀来说,什么用都没有。

因为吴三桂的军队,名是清军,实为吴三桂的私人军队。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吴三桂是明末关宁铁骑的统帅,当时这支军队差不多就是他私人性质的军队了。明亡以后,吴三桂降清,这支军队也并没有被拆散,而是彻底成为吴三桂的私人军队。

清庭为什么没有打散吴三桂的军队呢?

因为吴三桂是清军入关投降的第一支军队,清庭还想以吴三桂为表率,招降其他明军的。

同时清军为了拉拢利用吴三桂,在明朝封其为平西伯的基础上,进封其为平西王。

清军入关以后,因为兵力缺乏,长期只能靠明朝降军开疆拓土。到了后来面对南明的反抗,已经是鞭长莫及有心无力了,所以其实已经是采用了类似于代理人的方式,让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南下消灭南明,默许他们半自治。

正因为这种半自治甚至近乎于完全自治的方式,使吴三桂的私人性质军队在吴三桂控制的云贵地区延续下来,使当地军队属于吴三桂的私人性质。一直延续到康熙年间,所以吴三桂造反的时候,压根不管清庭是收回他的大将军印还是要收回他的爵位还是什么的,只要振臂一呼,那些军队就会听他号令的。

其实吴三桂也够蠢,南明永历帝逃到缅甸以后,他还积极追杀,最后将其带回昆明杀害。

永历帝一死,虽然是吴三桂向清庭表忠心的投名状,但清庭最大的威胁没有了,就是对内问题了,虽然吴三桂因此升为平西王,但随着他统治的云贵地区的自治行为,引起清庭的猜忌,最后招来了削藩,吴三桂这个三姓家奴,在晚年又一次臭名昭著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点赞8、昭通市 网友:dota

印信这东西,其实没有太大用,它只是信物,本身不具备权力,只是他代表的人拥有权力罢了。

吴三桂是诸侯王,拥有地盘内的人口、赋税、军队、官僚系统,相当于土皇帝了,所以军队就是他的私人军队,他的私人军队他需要皇帝的将军印调动?显然不需要。

军队听谁的,看工资是谁发的,军队将领是谁提拔的,如果将领都是吴三桂的人,工资吴三桂发的,凭什么听皇帝的?

也正是因为吴三桂是诸侯王,有数十万的私家军,成为康熙的威胁,康熙才要平三藩,结果差点被打回东北了。

点赞9、济宁市 网友:嗜血飞龙

吴三桂的这个情况其实是当时八旗子弟管理整个中国的一个现状,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人少,实在是没办法,只能够这么凑合着用。

在满清政府在的时候,那时候管理天下使劲的一套办法便是将当时的八旗子弟的小部分分派到各个地区,组成一些小的部落和军队体系,一旦这些地方发生叛乱,新游这些驻扎在当地的八旗子弟组建军队,然后率军平叛,如果实在打不过,那就由中央调遣八旗子弟之中的精锐部队过来增援。

这样的话,事实上,这些放置于各个地区的小股的八旗子弟,就是满清政府设置在全国各个地区的眼线,也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眼线组成了满清政府管理整个中国的体系。

除此以外,为了防止地方派系做大做强,为了防止地方武装做大做强,满心政府还要求国家所收的所有税款全部归中央所有,不要跟我说当地的收的银子归当地军队,这样荒唐的话不可能这种事情绝对不可能发生,所以说每个地区的军队的军饷都是来自于中央,(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石塘网)你如果感动了地方上面的银根子,那简直就是和中央作对。

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想要在满清铜管的一个地区造反得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你手里面拥有一支独立作战的部队,这点吴三桂早就已经做到了,他手里面的关宁铁骑是随她从北方一路到南方的,这支军队只听她的话,你也对他最有认同感,所以吴三桂不需要担心军队指挥的问题,这周针对本就是属于他。

第二,吴三桂掌管云南的时候,虽然不清楚云南地区究竟还存在多少八旗子弟,从后来吴三桂造反清政府的反应上来看的话,云南地区即便存在着少量的八旗子弟,但也不可能对中央产生警示的作用,而且吴三桂执掌的贵州,云南本就是穷乡僻壤,在这些地方也少有几个八旗子弟能够到这个地方来受苦更多的人愿意得的是跑到北京地区天天遛鸟,喝着豆渣等等之类的事情。

第三,每年清政府要拨给三分的营养达到了1000多万了,这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清政府每年将近半数以上的收入,全部交给三分三分真的能养那么多士兵吗?肯定不是更多的钱是留给了三番自己去处理,而且吴三桂拥有着云南地区的官员任免权,而这些官员任免权利都落入吴三桂的手中,由此可见云南地区的财政大权也落入了吴三桂之手。

所以这一点我们可以预见的便是,吴三桂即便是失去了自己的将印也就是所谓的虎符,但这并不影响它去指挥自己的军队,即便是朝廷不给他派发营养,他也仍然有自己的银子来源,即便是清政府对他进行了警示或者是监察吴三桂也有办法绕过这些眼线去发展自己的力量。总而言之,吴三桂在云南就是一个地头蛇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清政府即便再费力也没有办法挽回一个已经要反判的判成贼子的心。

点赞10、阿拉善盟 网友:九卿臣

明清两朝基本沿袭了宋朝“以文制武”的方针,清朝提督是各省绿营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官阶为从一品。但提督却要受到同省巡抚,官阶为从二品的节制。但武官有一个职位,就是亲王见了,也要高一等,那就是清朝的大将军。

平西大将军,是专为平定西南而设,其有节制西南所有兵马的作用。吴三桂作为平西大将军,云贵两省的八旗兵,绿营兵,巡河兵,水师,乡勇都在其管辖之内。

若吴三桂上交了平西大将军印,其所能调动的部队只有自己的嫡系,也就是平定西南的主力野战军,关宁铁骑。而当地的驻防八旗,提督所属的绿营,总督的督标,巡抚的抚标,河道的巡河兵,州府的马卒乡勇,吴三桂都无权调动。




点赞11、克拉玛依市 网友:梦蝶之舞

康熙皇帝上台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扳倒权臣鳌拜。在扳倒鳌拜,把朝中的权力收归到自己手里后,康熙便着手解决地方上藩镇割据的问题。

地方上最大的藩镇割据问题,就是三藩割据。而三藩割据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吴三桂割据。因此,解决了吴三桂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三藩的问题。

(康熙皇帝画像)

康熙在解决吴三桂问题上是相当大胆。他在处理鳌拜问题上,可以说谨小慎微。为了不引起鳌拜的怀疑,他采用训练摔跤手的方式。这样做,让鳌拜以为这是新皇帝贪玩好耍,反而放松了鳌拜对康熙的警惕。康熙如此煞费苦心,就是害怕事情大张旗鼓,引起了鳌拜的注意。那样的话,很可能就无法扳倒鳌拜了。所以,康熙的做法要非常巧妙,争取用最小的代价,几乎不动用军队,就能解决鳌拜的问题。

但是康熙在处理吴三桂的问题上,与处理鳌拜的方式截然不同。他简直就是大张旗鼓地做,根本不害怕激怒吴三桂,根本不怕吴三桂动武力。他一上台,立刻就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接着又收了吴三桂的人事权,下令云贵两省的督抚不用听吴三桂的,直接听命于中央。接着又收缴了吴三桂的司法权,要求包括吴三桂名下的罪犯,都不再由吴三桂审理,而是直接由中央来审理。

吴三桂看到康熙步步紧逼,丝毫没有松懈,于是假惺惺向康熙提出,希望中央削藩。吴三桂这样做,就是在试探康熙的底线。看看康熙会不会稍微忌惮一下,对他稍作安抚。但是没想到,康熙根本就不在乎,非常“爽快”就接受的。

这样一来,实际上吴三桂简直就是万念俱灰,完全没有希望了。因此他才举兵造反。

(吴三桂)

那么,康熙为什么对吴三桂肆无忌惮呢?

应该说,康熙是做得完全没错的。他为什么要对鳌拜小心谨慎。因为鳌拜在中央,手中又有兵权,鳌拜要想发动宫廷政变,对康熙不利,是轻而易举的。如果康熙不谨慎,他就会非常危险。

但是吴三桂不一样。吴三桂在地方上,割据已经成为既成事实。由于多尔衮与顺治皇帝对吴三桂的纵容(实际上也是没有办法,多尔衮和顺治入关的时候,需要利用吴三桂对付南明及农民起义军),吴三桂手里已经具有了很大的权力。从前面所讲,其实我们已经看出来了,吴三桂手里既有兵权,又有人事权,还有司法权,完全是一个独立王国。

吴三桂这个独立王国已经形成,对他不进行削藩,他也要造反。与其将来等着他造反,不如早一点公开打击他。直接进行削权。

(网络配图)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康熙已经对吴三桂进行削权,收缴了他平西大将军的印章,又收缴了他的人事权和司法权。这样一来,吴三桂实际上已经没有能力了,他怎么还能调动军队造反呢?

实际上,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吴三桂实际拥有的权力,与朝廷给他什么权力,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可能一般的地方大臣,朝廷给他什么权力,他就有什么权力。朝廷要是不给他权力,他就没有。吴三桂不一样,吴三桂的权力不是朝廷给他的,是他在多年的经营中拥有的。也就是说,就算朝廷收了吴三桂的军权、人事权和司法权,对吴三桂也没有任何影响,吴三桂要调动那些军队,只需要一句话,那些军队就跟着吴三桂干起来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吴三桂的军队在造反的初期,才显得声势浩大。很快整个西南都归他所有。他带领这一片的军队,非常顺利就打到了长江边上。

吴三桂打到长江边上的时候,他犯了一个策略性的错误,没有及时继续攻击,因此给了清政府喘息的机会。让清政府一方面可以调兵遣将,另一方面又有充足的时间策反另外“两藩”,最终才把吴三桂孤立起来。吴三桂才因此失败的。

否则的话,说不定吴三桂就把清政府给灭亡了,或者把他们重新撵出关外了,那样一来,大约历史也就改写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