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那么多有名的战役,哪些可以称得上军事上的奇迹?
挺进大别山,是军事上的一个奇迹。
很多人在看解放战争的时候,觉得挺进大别山将当时中原大地上实力最强劲的一支野战军,拖垮、拖瘦, 军队主力从最初的14万,到出大别山的7万人,损失不可谓不小,所以很多人单从数字上就将挺进大别山作为一个失败的战例。
这些都是没有从战略上进行考虑,或者不能通晓当时中国的解放形势,而产生的错误观念。解放战争进行的第二个年头,国民党在全面进攻失败之后,改为重点进攻,而关内最重要的地区是山东和陕西,这两个革命根据地在国民党的进攻之下,不断的压缩。到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占延安,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辗转陕北的大山之中。山东野战军在国民党南北夹击之下,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战略迂回空间逐步被压缩。
此时的延安和山东都面临比较艰难的情况,比军事更困难的是经济。由于解放战争初期都是国民党进攻解放区,虽然我党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为战略目标,但是战争持续在解放区进行,解放区本来面积小,加上战争对经济的压力就更加大了,很多根据地都面临吃饭难的问题。
面对战略被动的情况,毛主席决定打破这一被动的局面,蒋介石应该不会想到,当毛主席在陕西的山沟沟里面转悠的时候,他已经想到了如何打破这一被动局面的高招。毛主席这次将目光集中在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得中原这的天下,中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又是蒋介石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
中原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北枕黄河,南临长江,东起运河,西迄汉水。占领中原就可南扼长江,东摄南京,西逼武汉,直接威胁蒋介石南京政权,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战略眼光,敏锐的发现了国民党的咽喉,既薄弱又重要,这个区域就是中原,而要立足中原,就需要到大别山建立根据地。
大别山是我军历史上的一个伤心之地,解放战争开端就是由此爆发,当时国民党调集30万之众,围剿我中原野战军的6人,最后中原野战军被迫撤出大别山。晋冀鲁豫解放区到大别山又千里之遥,若是南下大别山,就需要跨越国民党控制的区域,而且要与数个国民党集团军擦肩而过,是一件极为困难的行动。
毛主席将这一重担交给了晋冀鲁豫野战军,也是后来的“刘邓”大军。刘伯承元帅知晓毛主席的意图之后,认真的研究了南下大别山的军事路线,他深知这是一次极为冒险的军事行动,也是一个收益巨大的军事行动。作为我军的高级指战员,刘帅深感此行的责任重大,若少有不慎,则不仅仅是十几万将士的性命,更有可能整个解放战争都会受到影响。因为此次南下毕竟是太凶险了、太凶险了。
这也是我军主力第一次跳出外围作战,是属于没有后方支持,没有伤员安置、没有弹药补给等等,是一个尖锐的矛,锋利,但是易脆。面对这样的情况,毛主席也对进入大别山又过三种前途估计:一是没有到达大别山,被打回来了;二是到达了大别山,站不住脚,被打回来了;三是到了大别山,也站住了脚。
毛主席一向是一个“自信人生两百年”的人,在他的人生中很少出现这样的悲观估计,从这也可以想象到挺进大别山的困难。刘邓二位首长同样对大军的生存产生了担忧,但是在1947年6月的一个晚上,当刘邓首长收到毛主席从陕西发来的一份电报,上面写着“陕北已由为困难”的字样,看到这些,二位首长没有犹豫,开始了南下挺进大别山的征程。
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四个纵队12万余人,在山东省的临濮集至张秋镇150公里的地段上,一举突破天险,强渡黄河。而后刘帅命令部队在黄河虚晃一枪,声东击西,搞得蒋介石昏头转向。之后刘邓率领大军南下,甩开了在后面的国军,等到国民党醒悟的时候,刘邓早已大踏步南下了。
从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开始行动;11日,越过陇海路;17日,通过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4日,渡过汝河;27日,刘邓大军全部渡过淮河。开启了大别山的新征程。
刘邓大军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突破了敌人的数道封锁线,安全的到达了大别山。大别山的形式比预计的更加严峻,当时桂系统治大别山,对辖区内实行了严格的压迫政策,使得我军进入之后,很难建立根据地,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刘邓大军的努力下,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
挺进大别山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反攻,也是经济和政治上分反攻,它将战争引向了敌占区,减轻了陕西和山东的压力,同时减少了解放区的战争,使解放区的经济的到缓解,从政治上也开启了反攻的号角,给了国民党很大的震撼。
“挺进大别山”从战略上是变被动为主动,是战略反攻的开始,是毛主席高超战略思想的体现。从战术上,“挺进大别山”是我军在这段时间唯一一次成功的大兵团外线作战,是在没有后方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次大胜仗。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上都可以称之为奇迹。
“天下已定蜀未定,天下未乱蜀先乱”,巴山蜀水,自古天险,抗战八年四川和重庆始终未破,得以成为抵抗日寇侵略的政治经济中心。而解放战争后期第二野战军的席卷大西南,几乎是教科书一般的经典战例,国民党军队试图构建的“大西南堡垒”和90万部队,居然被50万解放军一举荡平,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一次战役的歼敌最高记录,无与伦比。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第三、第二和第四野战军约170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注意这三个野战军的进军位置,是陈粟的三野在左,渡江后直取浙赣及淞沪地区;刘邓第二野战军在中,攻击目标从表面看是江西、湖南及远方的广东地区;林彪第四野战军在最右侧,以盘踞在华中地区的白崇禧集团为作战对象。
而实际上,第二野战军还担负着秘密西进,从湘西直插川东进而解放大西南的战略任务。
国民党军队在四川的布防与抗战时期类似,主要在两个方向,其一是拱卫川北的“陕甘边区绥署主任”胡宗南所部(西安已经丢了),其二是防守鄂西和川东南的“川湘鄂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所部,这两位黄埔一期生已经成为蒋介石最后可以倚仗的嫡系。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判定解放军必然从川北发动进攻,因此胡宗南的防区成为重点。
宋希濂根据形势也同意这一判断,但对防守四川信心不足,企图联合胡宗南先逃滇西,遭到蒋介石严斥,从战争结果看,貌似宋希濂是对的。
(胡宗南剧照)
为了掩护第二野战军的秘密进军,解放军各部进行了南北两个方向的战略佯动,在西北地区,第一野战军发起“扶眉战役”,打垮了胡宗南与“马家军”的联合部队,胡宗南率残部退入秦岭、大巴山防线,兵力只剩下14个军16万人,贺龙随即赶到前线,亲率第十八兵团周士第部10万大军不断佯攻胡宗南,造成要夺取川北和陕南的假象。
在中南地区,第四野战军发动“宜沙战役”,将宋希濂的部队(8个军10万人)从鄂西的宜昌等地彻底赶了出去,同时割裂了该部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
(宋希濂剧照)
四野仅留下第47军监视退往川东南的宋希濂兵团,主力则大踏步南下寻歼白崇禧的桂系部队,摆出一付对宋希濂不理不睬的态度,国军上下更坚信贺龙麾下才是进川主力。然而刘邓大军以陈赓第四兵团伪装主力继续南下,野司指挥杨勇第第五兵团从江西上饶秘密开进湘西,陈锡联第三兵团也由郑州集结南下,在四野的身后隐蔽西进,完成了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布局。
1949年11月1日,第二野战军突然发动川黔作战,以第三兵团两个军及转隶刘邓指挥的四野第42军、47军、第50军和湖北军区部队组成左右两个集团,一榔头砸向毫无准备的宋希濂所部;以第五兵团附第10军迅猛杀入贵州,然后马不停蹄调头向北攻击,完成了对重庆的三面包围。宋希濂惨败于川东,12月19日在大渡河畔被俘,增援而来的罗广文兵团亦被打垮。
(宋希濂被活捉)
蒋介石为保卫重庆,下令胡宗南部队放弃秦岭和大巴山防线入川,解放军第十八兵团随即跟踪追击进入川北,国民党军队已经是顾此失彼,11月30日重庆解放,所有国民党残余部队全部退往成都平原,四川南北两个大门洞开,云南卢汉起义后,四川敌人已无处可逃。
在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国民党部队开始了争先恐后的“起义大潮”,随着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四川军阀的起义,紧接着是罗广文兵团起义、郭汝瑰兵团起义、赵子立兵团起义、孙元良兵团起义(孙本人逃走),而胡宗南部署完“成都决战”后离开部队擅自飞往西昌,又造成所部裴昌会兵团起义、李振兵团起义,西南国军已是兵败如山倒。
胡宗南最后的残部被歼后,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西南战役结束,刘邓首长指挥的所有部队为:二野6个军、四野3个军、部分地方部队,加上贺龙率领的一野3个军大约50万人马。
总计消灭国民党军队10个兵团部、49个军、133个师共计93万余人(其中起义40万人),完成了中国战争史上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彻底解放大西南,堪称军事奇迹。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万里长征真奇迹,主席伟大世代传!
仅看如下一组数字,长征便无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不仅是最伟大的军事奇迹,而且是最伟大的革命奇迹、意志奇迹。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曾统计过,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整整两年时间里,中央红军辗转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突破10个军阀的重重包围,进行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高级干部430余人,击溃国军数十万人,行程2万5千里,平均每天行军71里,实现了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
万里长征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深远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
强渡乌江。
1935年1月,在朱德总司令指挥下,红军强渡乌江江界河渡口成功,占领遵义,赢得宝贵的休整时间,为遵义会议召开创造良好条件。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会议开始确立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四渡赤水。
1935年1月至3月,毛主席指挥红军在近3个月内6次反复穿越3条河流,转战川贵滇3省,将国军数十万重兵玩弄于股掌之中,堪称史上空前绝后的战役奇迹。
巧渡金沙江。
1935年5月,毛主席指挥红军一部到处绕圈子,牵制敌人主力,红军主力靠着7只小船在7天7夜内悄然渡江,当敌人追兵赶到时,红军早已毁船封江,逃出生天。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毛主席指挥红军在四川越西强渡大渡河。红军18勇士一马当先,飞舟强渡,一举跨越天险;红军接着又组织22名敢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踩着危险的铁索,硬生生夺下封锁严密的泸定桥,堪称军事史上的战斗奇迹。
翻雪山。
1935年6月,毛主席领导红一方面军先后翻越5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红二方面军由于进军时间晚,翻越了玉龙雪山等20多座雪山;红四方面军最早进入雪山,在雪山停留时间最长,累计翻越雪山超过20次。多少红军战士牺牲在茫茫雪山上!
过草地。
1935年8月,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艰苦跋涉过草地。这个草地名为草地,实则是高原湿地,泥潭沼泽,到处都是陷阱,像一群猛兽,时刻择人而噬。在这个充满死亡陷阱的草地上,红军三大主力牺牲了近2万人,但仍挡不住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万里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是人类史上难以超越的最伟大奇迹!长征精神永不过时,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原创)历史上哪些战役称为军事奇迹?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著名的战役,其中有些战役因为某些原因而被广为人知。在这里,我就选两个战役做解说。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用兵如神,运筹帷幄。在长征途中,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毛主席提出了很多著名的军事思想,采取适当的作战形式,实行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相结合的打法。
在四渡赤水的过程当中,毛主席充分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灵活改变作战部署,驰骋与川滇黔边界地区,巧妙的穿插于敌人的重兵包围之间,然后寻找有利时机,阻击敌人,牢牢地掌握了战场主动权,顺利完成了红军的战略转移,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上甘岭战役,打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势,削弱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在约3.7公里的土地上,美军出动了大炮飞机,坦克,进行狂轰滥炸,我方地头都被削平两米,战火密集度超出了二战水平。然而,令麦克阿瑟领导的王牌军没有想到的是,中国志愿军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还是取得了胜利。后来板门店谈判,麦克阿瑟刚开始拒不同意,彭德怀的说出有气势的一句话:“谈不拢,咱们就接着打!”正是这场战役,让我们在美帝国主义面前扬眉吐气,他们也不能小瞧我们中国军队。
希望大家点赞留言、谢谢各位!
说起军事奇迹,我想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为了保存实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红军不畏艰辛,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坚持自己的信仰,完成了长征。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日至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参与长征的部队: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长征真的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向老一辈革命家致敬,没有你们的奉献,哪有今天的生活。
毛主席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就是一个军事奇迹。
1927年8月的八七会议虽然纠正了陈独秀的错误方针,但会议确立的“中心开花”的激进方针显然是极度错误的,而对此心知肚明的毛主席决定摸索出一条自己的路,他主动请缨,去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但中央给他定的攻打长沙的冒进方针,还是让毛主席的这次努力蒙上了层层阴影。
这次起义的主力是隶属于铁四军张发奎部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卢德铭毕业于黄埔军校,出身于叶挺独立团,是我党根红苗正的骨干成员。在南昌起义时,警卫团奉党组织命令参加却未及时赶到南昌,在南昌起义失败后,这只队伍就滞留在江西境内,团长卢德铭只身赴武汉寻找党组织,群龙无首的警卫团形势不容乐观。
但代理团长余洒度完美解决了问题,他虚与委蛇暂栖赣军朱培德部,并先后收编了王新亚领导的萍乡工农武装、苏先俊领导的浏阳农军以及丘国轩率领的黔军余部,队伍发展成一个师。虽然余洒度在日后叛变革命,但本人在这里一定强调一下,在秋收起义中,余洒度居功至伟,他的功劳仅次于毛主席,在卢德铭之上。但他在这里却有一个致命失误,差点葬送了军队,幸好荧屏毛主席力挽狂澜。
余洒度收编的丘国轩部匪性不改,起义刚一发动就袭击警卫团为主的钟文璋部,钟文璋部直接被打垮,随后王新亚团亦被湘军打垮,四个团的兵力只剩下毛主席、卢德铭、余洒度所在的苏先俊团 这时中央的命令再次下来,让毛主席率军攻打湘军重兵驻守的长沙城,这无异于羊入虎口。
这时候毛主席显示了自己天才的战略能力,在卢德铭的支持下,毛主席力排众议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率军进入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毛主席不愧为中国革命的领路人!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1948年10月14日,林彪下令对锦州发起总攻,仅仅用了30个小时,锦州的城门就被攻破。林彪问被俘的范汉杰;对于攻打锦州有何看法?范汉杰答道:打锦州这一步棋,非雄才大略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 ,如果把锦州比作一条扁担的话,那么一头挑的就是东北,一头挑的就是华北,现在扁担断了。全国的解放形势也就明朗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锦州之战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奇迹,它关乎着整个辽沈战役(东北战场)的成败,而东北战场的成败则关乎着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我们的是幸运的。因为在此之前毛泽东与林彪,蒋介石与卫立煌都曾因为锦州的去留问题产生过严重的分歧。幸运的是毛泽东与林彪率先达成了统一,促成了锦州之战的战果。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答锦州之战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1948年初,当解放战争的脚步大踏步前进之时,毛泽东却对东北战场的形势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倘若蒋介石放弃东北,挥师入关,就会对全国的解放进程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因为东北地理位置有着得天独厚的特殊性,这是我国领土向东北方向延伸出来的一片相对独立的区域,与华北地区接洽的仅仅是一片走廊般的狭长地带。辽东湾则处于这片狭长的地带中。让这个被称为“鸡形国土”的颈部最窄处不足300公里,从战场的态势来看。东北地区地大物博,物资丰富,但是如果这个关键部位一旦被占领。整个东北的大门就会被关上。到那时,整个东北,华北甚至于全国战场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更确切的讲就是谁掌握了东北这扇大门的开关,谁就占据了战场主动权。双方都把目光聚焦于此时,这片狭长的区域就显得令人各位瞩目。
无独有偶,美国人也看出了东北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性,因为这一片地区和苏联接壤。从长远的战略目光看,东北是美国在远东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美国期盼借助东北与苏联在此形成对峙状态,以便更好的分割中国的利益。在日本投降后不久,美国就大肆蛊惑蒋介石出兵东北。并派出大量军舰和飞机向这一地区运送国民党军。目的就是为了将解放军赶走。
但是,随着国民党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蒋介石对于东北的统治已经每况愈下。尤其是在1948年初,林彪率东北野战军取得连续大捷后。美国对于东北地区的军事较量发生了徒然转变,并建议蒋介石主动放弃东北,将部队全部撤回关内。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东北地区的国军有被分割歼灭的危险,美国的驻华顾问给上峰的报告上说:“在满洲,几个重要城市依旧处于被包围中,而自山东经海路运到葫芦岛的那支装备精灵,作战勇猛的援军,又一直无法打通该港与沈阳地区的陆地交通。一切的物资补给和武器弹药均依靠空中运输,其部队因为防御作战的需求,物资和弹药以日渐枯竭,如果不及时撤退,局势将发生重大转变“。
其次,美国已经无力承担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日常消耗和物资补给了,美国的军事顾问给五角大楼的报告中说:“深信国民党军继续在此地坚守的徒劳的,这些城市的军民的日常开销都依赖于空运,而中国民航的运输能力总和已接近饱和,但仍不能满足需求,这与我方利益是不符的,我建议立即撤退。”
应该说,美国顾问的这一建议是极具战略性的,但是对于解放军和毛泽东来说,蒋介石一旦采纳此建议从东北撤军,那么解放战争的进程将大大受阻。因为,尽管蒋介石在东北地区的作战受到严重打击,但是,蒋介石分布于东北、华北、中原、华东和西北的五大集团中国,仍属中原和东北两个军事集团的兵力最多,装备最优。如果蒋介石将部队全部撤回关内,这势必会增加国民党军在华北和中原地区的作战力量。而且,这种增加意味着巨大作战集团的战略移动。必会对中原战场的形势产生严重影响,给长江以北战场带来不可估量的军事压力.
深知问题严重性的毛泽东于1948年2月7日,给林彪发电,要求林彪从全国的解放形势思考,力争将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予以各个歼灭。如果我军尚不具备足够的力量阻止其撤退,应在其撤退后将其控制在锦州、承德、北平、天津四角极其重点地区,并打通津浦路北段,断其给养,使其士气低落。当然也要充分的考虑到国民党军死守东北部退的可能性,此概率较小,但也要做充分准备.
毛泽东的作战意图清晰明了,在冬季攻势结束之后,东北野战军的作战目的不以攻占大城市和巩固现有据点为主,而是要从松花江方向南下,迅速插到锦州,承德一线。彻底堵住国军从东北撤至华北的道路,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予以逐个歼灭。但是林彪并未领会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对于攻打锦州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犹豫,一直拿不定注意,为此,双方虽不至于产生“争执”,但意见不同争论是肯定的。无独有偶,关于东北国民党军的境况,蒋介石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优柔寡断。
首先蒋介石的部队在东北处于极其被动的状态,他的几十万大军被分割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区域内。而且长春到沈阳,沈阳到北平,沈阳到大连的运输通道全部被切断。几十万人是生活物资全部依赖于空运。官兵为此产生了严重的畏战情绪。
再有国民党军的部队想来矛盾重重,地方部队和嫡系部队互相掣肘,使坏是常有的事情,这也使许多国军显露出了投诚的意图,从军事上来讲,东北地区的部队已经失去了主动出击的能力,只能选择固守。
最重要的是现在民怨鼎沸,由于长时间的封锁和战乱,沈阳的各大工业几乎全部停产,这导致了物价飞涨,大多数人吃饭都成了困难。国军统治下的东北已满目疮痍。基于此,毛泽东明确指出,东北地区的决战时机已完成成熟。而林彪虽然认同毛泽东国民党军歼灭于东北的战术构想,但他却坚持要先打长春,并表示在十天半月之余即可解决战斗。
很显然,率先攻打长春与毛泽东的战略构存在着严重的差异,因为攻打长春极可能会产生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打下长春之后。蒋介石会因此卸下一个沉重的包袱,从而加速了他从东北撤退的决心,但是林彪又表示他能在十天半月左右拿下长春,便同意的林彪的作战计划。
同时电令东北局和林彪: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计划,但你们提出先打锦州的顾虑被不完全符合时机,我之所以同意你们先打长春,是因为长春相对于他处更利于作战,但并不表示攻打他处就存在困难。你们所提到的打沈阳附近的苦难,打山海关锦州之路段的困难,以及入关之后面临的困难,有些只是你们假想的困难,事实也不一定就是如此。在你们打开长春南下作战时会遇到一些苦难,尤其是长春久攻不下时。因此,你们内部干部要统一口径,强调目前的状况打长春更为有利,但不应该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东北局上下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但是长春之战并未像林彪设想的那样顺利进行,东北野战军“十天半月左右”拿下长春的计划落空,刹那间东北的局势突然变得渺茫起来,5月29日,林彪致电军委和毛泽东,提出将“拿下长春的决心,改为对长春以及一部分兵力久困长围,在其撤退的途中予以歼灭,然后我军主力运动至热南承德、古北口一线作战;或者主力仍坚守于长春,沈阳一线,以部分兵力进行围困,待时机成熟时,再对长春发起总攻。
攻击长春不成,何时再行作战,攻打锦州计划落空,关门的设想还怎样去实现?可见毛泽东此时心里的感受,而且林彪和东北局给出的时间十分的模糊,待时机成熟?什么时候是成熟的时机呢,这恰恰是毛泽东最担心的,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蒋介石对于东北的局势做出重大调整的话,那么东北的局势就会变得更加困难的。此前诸多的部署也就全部落空了。
而此刻,粟裕在中原战场上已经连战连捷,东北战场上却安静的吓人,但我们是幸运的,因为蒋介石并没有采纳美国顾问从东北撤军的意见。他决心“力保东北”原因有三,首先蒋介石再次当选了大总统吗,东北是工业重镇,是国家力量的象征。如果东北丢了,那么他总统的颜面何在,他怎么向数万国军高层交代。这对自己的政治声誉会产生恶劣的影响。
其次,蒋介石害怕林彪挥师入关,只要东北的守军还在就能对东北野战军形成有利掐牵制,如此华北尚有一战。最后东北国军政要的压力,上东北政要全体请愿要求蒋介石确保不从东北撤退。所以蒋介石决定不从东北撤军。
但是在东北的兵力部署上蒋介石、卫立煌、三人都持不同的意见,美国顾问建议将国军主力从长春撤到沈阳,集中兵力防守沈阳和锦州地段。但卫立煌长春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因为他可以牵制林彪的主力以解沈阳之危。蒋介石也表示支持卫立煌的作战建议,东北不但要守,而且一定能守得住。卫立煌说:“目前东北面临的困难之是暂时的,但是如果我军集中兵力,在战略上积极主动,机动作战,扭转战局并非不可。”
但是蒋介石和卫立煌在如何派兵驻守上爆发了严重的分歧。其核心问题正是毛泽东所担心的:是否加强锦州地段的兵力。
蒋介石多次电令卫立煌打通沈阳至锦州的通道,将主力从沈阳撤到锦州。但卫立煌均拒绝执行命令。他坚持己见,一旦从沈阳撤退势必会给林彪创造战机。致使国军在撤退的路上被全歼。其实卫立煌的担忧是有道理的,此刻林彪正因为他的坚守而寻不到战机。如果此刻卫立煌大肆机动。定会叫林彪寻得有利战机。
从军事层面讲,蒋介石做出从沈阳主力撤退到锦州的这个决定,确实有高明之处。蒋介石深知锦州大门的重要性,谁掌握了锦州,谁就取得了进出东北大门的钥匙。只要锦州不丢,林彪的数十万大军只能在关外作战,华北战场才能出现有利的转机,而且锦州这条扁担北可支援整个东北战场,南可支援华北战场。在目前全国兵力匮乏, 物资紧缺的情况下,这的确是一个完美的战略构想。
奈何,国民内部向来不团结。蒋介石至此失去了唯一 的机会。而在蒋介石和卫立煌为锦州问题争得不可开交之时,毛泽东和林彪却率先达成了统一。塔山阻击战激烈作响。林彪指挥大部队顺利拿下锦州,关上了锦州的大门。至此,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理的条件。也为日后的平津战役创造了有利战机。锦州之战不仅是军事上的奇迹,更显示出毛泽东异于常人的军事目光和超高的战术构想。
抗美援朝时期的铁原阻击战,志愿军在兵力劣势,装备劣势,后勤劣势情况下,顶住了美军十几天的疯狂进攻,取得了胜利,称得上是军事史上的奇迹。
志愿军战士
1951年4月下旬,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由于前期进攻的太猛,战线拉得过长,导致后勤补给十分困难,攻击乏力,很难再维持有力攻势。而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则抓住机会,开始全面反扑,欲将志愿军主力歼灭在三八线以南。于是,从战略层面上考虑,志愿军决定将战线收缩,撤退到三八线以北,重新构筑防线。美军利用机械化优势,紧紧咬住志愿军不放,同时,李奇微命令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拿下铁原,切断志愿军后路。形势十分危急。
铁原位于三八线上,是志愿军在三八线附近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铁原落入美军之手,那北面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将会对美军敞开大门,美军的机械化优势将会发挥的淋漓尽致。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命令杨得志麾下19兵团的63军在铁原阻击范弗里特的追兵,为志愿军主力在三八线构筑防线赢得时间。彭德怀在给63军军长傅崇碧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坚守15到20天,没有命令决不能撤退。
时任63军军长傅崇碧,1955年授少将衔
对范弗里特来说,铁原似乎触手可及,胜利就在眼前,他的信心并不是毫无由来的。此时的63军已经连续战斗一个月,减员严重,下辖的187、188、189三个师,人数都只有7千人左右,全军人数只有2.4万人,算上迫击炮也只有240门火炮,炮弹并不多。而来势汹汹的范弗里特集团军,拥有四个美军师,总人数5万,火炮1300多门,坦克300多辆,另外还有强有力的空中支援。而且范弗里特还是个疯狂的火力痴迷者,他常常在一次战斗中就将数倍于美军作战标准的弹药倾泻到对方阵地上,短时间内就能摧毁所有的地表工事,为此还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范弗里特弹药量”。
兵力劣势,装备劣势,后勤劣势,注定这是一场十分艰难而惨烈的阻击战。虽然任务艰巨,但是63军将士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军长傅崇碧立下军令状:我们决心打到最后一个人,绝不让范弗里特前进半步。
傅崇碧知道,要想弥补志愿军的优势,只能在战术上下功夫。他将全军三个师布置成倒品字形,左翼为189师,右翼为187师,188师作为总预备队坐镇后方。整体采用纵深梯次配置,兵力前轻后重,以减少敌军密集火力对我军的杀伤。并且派出战斗小组在前沿阻击敌军,使敌军过早展开,无法接近我军主阵地,在夜间则不断派出小分队袭扰敌军,迟滞敌军前进步伐。
美军的战术十分粗暴,先用高强度火力覆盖我军阵地,然后坦克发起冲锋。开战一个小时,189师阵地上就遭到了4500吨炸弹的轰击,阵地上顿时成为一片火海。
面对美军疯狂进攻,189师师长蔡长元一反常态,他不是集结兵力,将部队攥成拳头抵御美军,而是将全师打散,分成200多个作战单元,分布在20多公里宽的正面防线上,每个单元依托地形构筑工事,抵抗美军。这等于是在美军前进道路上洒下了200多枚钉子,让美军寸步难行。想要通过我军阵地,美军只能一个一个的拔除“钉子”,但往往在拔一个钉子时,边上其他的作战单元马上从四面夹击,大量杀伤美军。
这种打法说来容易,但是对战士的要求极高:
1、每个作战单元上的小部队都要有很高的战术素养,能够对敌情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2、每个单元要具备较强的战斗力,否则无法起到迟滞敌军的作用;
3、战士们必须要有悍不畏死的精神,死守阵地的决心。
时任189师师长蔡长元,1955年授少将衔
尽管战术安排得当,但是在美军波浪式的疯狂进攻下,志愿军战士不断牺牲,各个作战单元的人数都在急剧减少。为此,师长蔡长元不断调整编制,尽量使各个作战单元人数保持一致,同时,将师部机关人员全部投入到一线部队,使士兵战斗力保持旺盛。但即使如此,仅仅三天,189师就仅剩一不到个团的兵力了,无力坚守阵地。这时候,军长傅崇碧果断下令,188师上去,换下189师。
188师师长张英辉是名地道战专家,他发现铁原有当年韩军留下的许多防炮洞和战壕,于是他将这些防炮洞和战壕改造成堑壕,藏兵于堑壕内。这一招取得了奇效,美军的机械化推进被堑壕挡住,1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一头栽进堑壕内,动弹不得,被志愿军用简陋的反装甲武器击毁。
188师563团8连连长郭恩志充分发扬了军事民主,和战友们一起研究出了“三朵金花”战术。迫击炮班在敌军冲锋道路上左右各打一炮,叫做“梅花”,将敌人赶到中间,然后重机枪对敌军密集队形进行扫射,叫做“一串红”,迫使敌军再次向两侧分散兵力,最后反击小组再从阵地两侧迅速出击,形成“合花”,将敌人包围歼灭。在这套打法下,只有40多人的8连,在郭恩志的带领下,以伤亡16人的代价,阻敌两天,打退了美骑一师一个加强团的进攻,毙敌800多名。郭恩志也因此被记特等功,一级战斗英雄。
抗美援朝中,一级战斗英雄郭恩志
不过,美军也表现出了强军姿态,善于总结和学习。范弗里特发现志愿军擅长土工作业,于是调来了大量的凝固汽油弹,倾斜到志愿军阵地上。志愿军战斗意志再高,也不是钢铁做的,血肉之躯怎能抵挡火海炮弹。而且,凝固汽油弹能将一切都点燃,将空气中的氧气吸俄一干二净,很多志愿军战士不是被烧死的,而是窒息死的。
战局持续到第九天,188师的损失已经超过三分之二,作为全师头号主力团的563团,更是仅剩十分之一,连番号都快打没了。
军长傅崇碧知道188师没法支撑了,命令该师撤下,由187师上去接防。此时傅崇碧心里是极度焦虑的,10天还没到,两个师已经完全打残了,如果187师在顶不住,那只能他这个军长带着人上去做最后的抵抗了。
前面说过,傅崇碧将三个师布置成倒品字形,其实187师也一直在防御美军进攻,只不过不是美军重点进攻方向,在此期间,187师还不断抽调兵力支援另外两个师,所以,真正等187师全面接管防线师,兵力也已经所剩不多了。
187师师长徐信同样也是个战术大师,他认为,此时兵力有限,防御空间极为狭小,守是很难守住了,既然守不住,干脆就主动出击,打出去。
时任187师师长徐信,1955年授大校衔,1988年晋升上将
还记得前面说过63军还有200多门火炮吗,在连续几天的战斗中,63军并没有动用这200多门火炮。这倒不是说傅崇碧舍不得用,而是根本不敢用。美军的火炮的比志愿军数量多,口径大,射程远,只要志愿军火炮一露面,,马上迎来的就是美军排山倒海般的炮击和空中打击,得不偿失。
但是徐信决心要发挥这200多门火炮的用处了,他趁着夜色将这些火炮集中到前沿阵地,准备给美军一个惊喜。而此时美军还在有条不紊的搬运弹药,校正火炮,准备等天亮后继续进攻。徐信一声令下,200多门火炮开始怒吼,榴弹炮、火箭炮、迫击炮如雨点般砸到美军阵地上,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打光了所有的炮弹,然后迅速后撤,不给美军反击机会。
美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轰炸打蒙了,他们似乎忘了对面也有火炮这回事。更要命的时,志愿军的火炮引爆了美军堆积的弹药,然后就像放爆竹一样炸个不停,美军在大爆炸中东奔西窜,毫无头绪。没等爆炸停下来,志愿军就端着刺刀冲上了美军阵地,美军完全组织不起有效的反击,像赶羊一样被赶出去老远。
经此大败后,美军一连三天才缓过劲来。具备了重新发起进攻的能力。而此时形势已经发生了转变,在这十来天里,志愿军已经在三八线构筑起了新的防线,从后方调来的数万大军都已经补充到各个部队,志愿军十几个齐装满员的军正在三八线上严阵以待,静候李奇微的到来,63军光荣的完成了他们的任务,撤出了此时已是空城的铁原。
战争史上能称作奇迹的,只有红军的长征。
长征中,红军进行了400次战斗,攻占700多县城,击溃国民党军几百个团,跨越14省,翻越18座大山,24条大河,雪山草地,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红军长征的这一大奇迹,是有多个战争小奇迹早就的。
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诗来概括就是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奇迹一——四渡赤水出奇兵。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重新掌握军事指挥权的第一战,他指挥中央红军在3个月内,6次跨越3条河流,转战四川、贵州、云南三省,把十倍于己的敌人玩得团团转,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实现了以少胜多、反客为主的战争效果。
2,奇迹二——强渡金沙显神威。
此次战役的主要指挥是红军中的战神刘伯承,刘伯承元帅在云南省禄劝县甩掉敌人,并且一昼夜行军100公里,率先控制渡口,消灭了敌人的江防大队和2个团。展现了毛主席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3,奇迹三——彝海结盟播火种。
红军到达四川西南的凉山地区,那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方,红军提出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这是我党第一次成功处理民族问题。同时,我军将领刘伯承元帅与彝族治基家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彝族和汉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生死弟兄。
后来,伟大领袖毛主席给彝族改了一个更好的名字,原先彝族是“夷族”,是汉代的西南夷,有贬义,毛主席“夷”改为“彝”,彑代表房子,米和丝代表吃穿,意味着彝族的兴旺发达。
长征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细细说来,长征里面包含了很多勤劳、勇敢、善良、坚强、团结的故事,而知事君今天用三件事告诉你,长征是智慧的胜利,是勇敢的胜利,是团结的胜利。
永远怀念为我们带来幸福安宁生活的革命先烈们!
这是一场惊人的战役,这是一场光耀千古的战役,这是一场无可比拟的战役,这是一场近乎神迹的战役。
这就是项羽长达八年军事生涯里的巅峰之作,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彭城之战。
三月的城阳(今山东莒县)春雨绵绵,细细的雨丝与柔柔的微风令人昏昏欲睡,感受着春的温柔,项羽心静如水,古井无波,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曾在这片土地上对这里的人民进行过残暴至极的杀戮。
一转眼,项羽在齐地已经耗了足足三个月了,齐地的叛乱还没有平定,刘邦已经违约出关,在洛阳集结了近六十万诸侯联军,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朝彭城攻去。三晋之地的诸侯已全部叛楚,项羽所封的三位楚地之王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竟也坐山观虎斗,态度暧昧不明。可怜的项羽,明明是最佳男主角,风头却被最佳男配角刘邦完全抢光,六十万群众演员,也全成了刘邦的旗下拥趸。
现在的情形,项羽当年所封的十八个诸侯王要么已然背楚投汉,要么存心观望,简直是在拿项羽当从前的暴秦来办。
短短的一个月,项羽已从天下霸主变成了天下公敌。
然而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易怒的项羽却出乎寻常的冷静下来,那是暴风雨之前的碧空如洗,那是核弹爆炸之前的天高云淡。
有时候,极端的冷静,是极度愤怒的,另一种面具。
——是,全天下的诸侯是大多背叛了我项羽,但是,只要我还没有在战场上被敌人击败,回头一个胜仗,我就能夺回我所有的东西,你们看着吧。
项羽短暂的一生打过七十多仗,除了临死前最后一战,其他全都是胜仗,但是当时,天下没有一个人认为项羽能打赢这场战争,因为刘邦有近六十万大军,项羽手边只有十万,且散布在三齐各地平叛,能够调动的机动兵力并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做出了一个震骇天下古今的决定:他命令麾下诸将若无其事不动声色,督率大军继续平定三齐;而自领精锐骑兵3万,日夜兼程,秘密回救彭城,闪击诸侯联军。
可怕的勇气,疯狂的计划,近乎变态的战争艺术!
有史以来至楚汉,天下间的战争不知凡几,实力悬殊仍能取胜的不是没有,如孙武与伍子胥率三万吴兵大破楚军二十万,攻破楚之郢都;又如阴晋之战吴起以七万魏兵击败秦军五十万,守住河西;但像项羽这样妄图以三万破敌六十万真是前所未闻,而且空前绝后——日后虽有昆阳之战两万胜四十万,淝水之战八万胜八十万,但那都是以守为攻、以逸待劳——而西楚军却需要长途奔袭、夺回老窝,其难度系数绝不是同一个数量级的。项羽的军事能力就算再强他也毕竟是人,人是不可能创造神迹的。
所以,不但刘邦与诸侯们不相信项羽能赢,就连张良、陈平这样智计无双的“半仙”也没料到项羽在这种情况下还能翻身。
总之,当时天下人都不信项羽能赢。
但是,项羽信。
只要项羽信,三万楚军就信,因为项羽就是他们的神,战神。
正是他们主帅带给他们的这种近乎不可理喻的自信,让他们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别说六十万,百万千万又如何?
图:宿迁项王故里,项羽塑像——英雄盖世
另外,彭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万人以上的骑兵突袭,在此之前骑兵通常与步兵车兵配合作战,很少担任单独作战的任务,更别说千里突袭了。
这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惊人创举,要知道与之同期的汉军,此时连支像样的骑兵部队都没有!
城阳(莒县)距彭城只有200多公里,兵贵神速,军情如火,但项羽骑兵并没有急着走兰陵这条最短直线,而是到启阳后突然向西进入浚河河谷,在鲁中山区秘密穿行直至鲁县(项羽始封之地、今山东曲阜,对项羽绝对忠诚),然后又突然转而向南、闪电般穿越胡陵(今山东省鱼台县),从北至南直插彭城侧背,只一个昼夜便兵抵萧县(今安微省萧县)。
图:项羽如神鬼般莫测的行军路线
这时候,刘邦的六十万大军正在北面大举进攻彭城,彭城破在眉睫,按照通常的做法,项羽应该立刻东进援救彭城才对。
但是项羽并没有这么做,他决定放弃彭城,而就在彭城西南面的萧县悄无声息的潜伏下来,等待诸侯联军占领彭城后防备松懈,再绕到彭城后方突然袭击,打他个措手不及。
这个决策可不是一般指挥官都敢做的,万一被诸侯联军提前发现,项羽这三万骑兵除了被围歼外,不可能有其他的结局。
但是项羽敢,他就是猜准了刘邦不可能想到这一点,才做出了这个疯狂的决定。
谁能想到,前几天还在齐地坐镇指挥平叛的项羽,能在数日之间溜到楚地来。
谁能想到,急性子的项羽会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潜伏下来,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老巢被端而按兵不动。
谁能想到,即便天下都背叛了项羽,但鲁地和楚地的百姓绝不会将楚军的行踪暴露。或许在秦人与齐人的眼中,项羽是位暴君,但在鲁人和楚人眼中,项羽是他们的雄主,他们的偶像,他们的神。
果然,刘邦在占领彭城后,只在东、北两线构建起防御工事,防御楚军从齐地南下。他万万没想到,项羽早已在他的后方埋伏了下来,悄悄的打量着志得意满的刘邦,眼中写满了不屑。
——刘季,你得意的太早了,竟敢在我项羽的地盘撒野,小样儿,看我不把你的鸟蛋捏爆!
毛主席教导我们:“凡是开始打了胜仗,兴高采烈,深入敌境,就打败仗。”
公元前205年四月某日拂晓,当诸侯军还在睡梦之中呓语,项羽的三万铁甲骑士已经出动,马不停蹄直奔彭城。
楚人尚赤,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火神祝融的嫡嗣。所以项羽这三万楚骑均着红盔红甲,一眼望去简直如火如荼。这些楚国最勇猛的战士,在出发的那一刻起,就早有了战死沙场的觉悟。
死不过是洒一腔鲜血,抛几根白骨,这有何可惧?
经当年巨鹿一战,项羽的军事天才已为天下公认,但巨鹿之战毕竟只是十万对四十万,且有二十万诸侯联军策应。可是这一次,项羽却是独以三万骑兵面对六十万诸侯军,还是那句话,除非有穿越人士将每个楚军士兵装备上一把机关枪,否则谁能相信最后的胜利者竟是项羽?
但这道数学题不能这么算。十个骑兵也许打不过二十个步兵,但一千骑兵绝对能击败数千步兵。当骑兵方阵的数量达到三万,它对步兵的冲击力将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这三万骑兵还不怕死的话,那简直就是无敌了。
偏偏项羽的这三万楚军,个个都不怕死;偏偏刘邦的这六十万步兵,个个都怕死。
在战场上,在生死关头间,愈怕死的人,反而死得愈快,就好像赌场上,愈怕输的人,通常都会输得最多。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都是这样子的。
所以,当彭城城下六十万怕死的诸侯军被震天的马蹄声吵醒,发现眼前一片楚骑组成的红色海洋,漫无边际的朝自己涌来,他们不由心胆俱裂,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就立即朝彭城内溃去。
秦末汉初,天下万户的大邑屈指可数,彭城即便是西楚草创的国都,相信城池也不会有多大,忽然间要有数十万败军涌入,其拥挤状况可想而知。刘邦此时方从昨日庆功宴的宿醉中醒来,他听到外面吵吵嚷嚷,便光着屁股走到窗户边去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彭城内到处都是慌不择路的各国败兵,那情景,简直比大学生人才招聘会还混乱。
刘邦听到乱军中分明在喊:“霸王来了,霸王来了,快跑啊……”
这时刘邦的大军师张良冲了进来,慌道:“楚军已兵临城下,大王请速速登城守御。”
刘邦一屁股坐倒在地:“楚军何其速也?”
刘邦问张良,张良问谁去,两人只好大眼瞪小眼。
他们很快发现,眼下这情形,再集结人马坚守城池不可能了。城外数十万败军往城里涌,士兵找不着伍长,伍长找不着什长,什长找不着队率,队率找不着屯长,屯长找不着军侯,军侯找不着校尉,校尉找不着将军,将军找不着各诸侯王,这仗还怎么打下去!
刘邦一声长叹,命令道:“四开城门,各军分路突围吧。阿婴,备车,寡人也要走为上计!”
阿婴就是刘邦的车夫太仆夏侯婴,三国时夏侯惇这一族的祖先。
刘邦是个权谋大师战略大师,却显然在战术指挥上段位太低,韩信后来说他只能将十万兵,多了他控制不了,然也。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地图。你会发现彭城不但是一个四战之地,而且竟是一个死地。其城三面被山,独其西平川数百里,可西走梁、宋。兼且三面阻水,以汴、泗为池,独其南可通车马。这样的地形,适合坚守,也只能坚守,如果弃城而逃的话,三面为河水所阻,通通都是死路,相信项羽选择这里作为都城,就从未想过会弃城而逃。
图:水网密布的彭城
偏偏这一次,刘邦的诸侯军不得不逃了,而在这样的死地逃,当然只能死的更快。
项羽进攻的方向是由西向东,诸侯军只能朝东、北、南三个方向败逃。项羽见此,也不入城,竟直接将三万楚军一分为三,分路追杀。
三万人追杀六十万,也端地是可笑的紧。
结果,向北向东逃的诸侯军,没跑多远就遇到了瀔水阻隔,无船可渡,只好回身接战。
几年后,有一个叫韩信的人(他这会儿还在关中平灭章邯余部),曾背水一战,大破赵军二十万。
然而,韩信不是谁都能做的,无能之辈碰上背水一战,只有死路一条。
可怜的诸侯军,颤抖着立在风萧萧兮瀔水旁,眼睁睁的看着项羽的铁甲骑兵,已经排成了密集冲击阵形,朝他们猛冲了过来。
秦汉之时马镫还没有发明,所以骑兵的冲击速度没有后世那么快,但当万人的骑兵密集方阵死命前压,那威力也足够惊人了,问世间谁能当锋,何况胆魄已丧的诸侯军。
结果,一战下来,十几万诸侯军,不是被斩杀在瀔水之滨,就是被逼入滚滚浪花之中,随波逐流,梦残魂断。
向南逃入山地的刘邦直属汉军也遭受到了同样的厄运,他们在灵壁(今安徽淮北市南)东面的睢水之滨被项羽亲自率领的一万骑兵追上,两军对阵,汉兵不断后却,楚骑不断前逼,杀气腾腾,空气为之凝结。
两位老友,竟在这样的情况下尴尬重逢了。
项老弟,放我一条生路吧!我们毕竟曾是好兄弟。
住口!兄弟就是兄弟,兄弟绝不分好坏,因为兄弟只有一种。如果你对不起我,出卖了我,你根本就不是我的兄弟,根本就不配说这两个字。
霸王,放我一条生路吧!我保证退回关中,再也不踏入中原一步。
住口,要么就投降,要么就死战,我不会再相信你的花言巧语!
谈判破裂,项羽于是下令一万楚骑对汉军再次发动强有力的集团冲击,汉卒不能抵挡,前阵一退,则阵阵后退,一阵压一阵,一排排的被挤进睢水之中。十几万汉军的尸体几乎筑成一道肉坝,竟使睢水为之不流。
加上前面丧生的十几万诸侯军,近三十万条年轻的生命竟在一日之内就成了孤魂野鬼,为大汉王朝的奠基做了炮灰。呜呼,哀哉!
这三十万野鬼,本都是些好青年,如果不是生逢乱世,他们会娶妻生子男耕女织,过上安静祥和的日子,但现在却只因刘项二人的恩怨与野心白白断送了卿卿性命。呜呼,哀哉!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无依。呜呼,哀哉!
只遭到三万名楚军的袭击,一支刚刚还在夸耀阵容强大的诸侯联军,转眼之间就如狂风吹袭般灰飞湮灭了。黄昏时分,彭城四周战事已基本结束,三万楚军在睢水之畔集结,里外三层,密不透风地把刘邦手下仅存的万余残军团团围住,就是插翅也难逃了。
雄图霸业一朝丧,望着夕阳下的睢水河,刘邦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残阳如血,什么叫穷途末路。
——不,我不甘心,我不能就这么认输,我是赤帝之子,我是神之所使,我是地之所载,我是天命所归,你们谁也杀不了我!
刘邦对着手下仅存的万余残军,大声命令:“今日之战有进无退,有我无敌,后顾者必杀之!”
命令一下,樊哙、周勃等大将遂手持长剑,亲至前线督战,前进者赏金拜爵,后退者必斩无赦。
困兽犹斗,其势也勃,万余汉军在生死存亡之际对楚军展开了疯狂的反扑,他们不顾性命的冲入楚阵之中,有的抓住楚骑的长矛,生生将其拖下马来用短剑刺死;有的则窜到楚骑的马下,猛刺马腹。一时之间,楚骑纷纷落马,战局似乎有了转机。
眼见此景,项羽却突然大笑起来:“好,好,看来刘季还有些骨气,仗打成这样,才有意思嘛!!”继而回过头去,命令亲兵在指挥台挂上了代表弓弩的狗旗。
楚人虽上了马,但数百年前大楚第一神射养由基传下来的擅射传统并没有忘,后阵万名楚骑于是将长矛置于马上,取出背负长弓,弯弓搭箭,一齐朝汉兵射去。
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万箭齐发,一个巨大的阴影遮天蔽日的朝汉阵袭来。只听得哗哗哗哗……几阵箭雨下来,万余汉兵顿时倒下大半,樊哙周勃胳膊上也各中的一箭,无奈只好暂退。
万馀残军只剩下不到一千,且战气俱失,又无人救援,刘邦这回真的死定了,除非有天助。
无数的回忆潮水般涌上刘邦的心头,从沛县到薛县,由彭城到霸上,由鸿门到汉中,由三秦再回到彭城,刘邦只觉自己的人生在世间转了一个大圈,一切回到原点。到头来,只不过从人间逛到天堂,再从天堂掉入地狱,一觉醒来,一切成空,一切只当做了一场春秋大梦。
我真的是神之所使,天命所归吗?真若如此,老天,你为何还不来助我?
老天听到刘邦的深情呼唤,竟然真的来救他了!
公元前205年夏天,一场多半发生在中国北方靠近沙漠地区冬春之际的沙尘暴,竟然奇迹般的在苏北山区之中爆发了,大风从西北方向席卷而来,一时间,战场上黑雾弥空,黄尘四塞,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飞沙走石,树木摧折,楚汉两军都被吹了个东倒西歪,你看不着我,我看不着你,项王即便有拔山之力,却也奈何不了飓风来袭。
风停了,沙散了,项羽缓缓睁开双眼,发现战场中央的汉军已经消失了个干干净净。
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是的,刘邦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逃走,如果不是巧合的话,我只能说他真有神助。
煮熟的鸭子居然也会飞?项羽暴跳如雷,即命手下大将季布、钟离昧、丁公各领兵三千,连夜分路追击,搜擒刘邦。得汉王者,赏金二十镒!
丁公暗道了一声项王小气,便自带部曲往北边沛县方向追去,他想刘邦肯定舍不得沛县的家小,往那边追肯定有戏。
说句后话吧,数年后垓下决战,刘邦派灌婴领兵五千去追项羽,悬赏是千金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