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为什么灭亡鲁国的是楚国不是齐国?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0关键词:楚国,齐国,鲁国

为什么灭亡鲁国的是楚国不是齐国?

点赞1、吴川市 网友:你的坏

春秋时代中期,其实就和二战之后的国际社会是差不多的。有超级大国(晋、楚),有一流强国(齐、秦),有中等酱油国家(郑国、宋国、鲁国),还有无数个给大国、强国当小弟的袖珍国家。那时候的国与国之间关系也和现在类似,当一个大国有什么军事行动时,必然会遭到其它大国的干涉。

因此,当时的大国、强国并不是想灭谁,就一定能灭掉谁。关键还得看外交博弈,看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灭掉像鲁国这样的中等酱油国家,更要看大国之间的博弈,并不是大国想灭就能灭的。

后来到了战国时期,经过百年混战。超级大国只剩一个了,就是秦国。但是一流大国的数量有所增加,就是除了秦国之外的战国六雄。而在春秋时代还属于中等酱油国家的郑国、宋国和鲁国,就已经自动降为了袖珍小国,变成了大国的盘中餐。当时的楚国和齐国都有能力灭鲁!但是齐国没有灭,最后让楚国灭了。

至于说,紧挨着鲁国的齐国为什么没把鲁国给灭了,反倒是让楚国把鲁国给灭了。这主要是因为鲁国有三大优势,让齐国不敢小视他。后来这三大优势没有了,楚国也就毫无顾忌的把它给灭了。

优势一、鲁国的硬实力

春秋初期,鲁国的硬实力不弱。当时齐、鲁都是千乘大国,并且还各组联盟,相互之间打的不亦乐乎,难分难解。

甚至到了齐桓公继位后,鲁国还干涉齐国的国君继承人问题,派兵入侵齐国,齐、鲁之间又是大打几仗,互有胜负。因此在这个时期,齐国没有灭掉鲁国的能力。(著名的曹刿论战就是这一时期的齐鲁战争)

优势二、鲁国的软实力

鲁国虽然不大,但它是西周文明的三大中心之一。这三大中心分别是周天子的镐京、卫国的国都、鲁国的曲阜。当时的鲁国国君有周天子御赐的天子仪仗,可以享受准天子的待遇。用现在的话说,当时的鲁国就是罗马城内的梵蒂冈,虽然弱,但是不能碰!

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后,虽然齐、鲁之间的国力有了差距。但齐桓公的称霸口号是『尊王攘夷』,他需要鲁国这个吉祥物吉祥物给自己充门面。于是齐国也就没理由再去打象征周天子的鲁国了。

后来,齐、鲁两国和解,鲁国承认了齐国的诸侯霸主地位,齐国则变成了鲁国名义上的保护国。至于当时的楚国,离鲁国还远着呢,八竿子都打不着。



优势三、外交能力强

管仲死后,齐桓公晚节不保。在他的各种作死下,齐国发生了内乱,最终连诸侯霸权也给弄丢了。

这个时候的鲁国立马转换门庭,紧抱晋国的大腿。由于鲁国和晋国并不接壤,不用担心晋国会吞并它。于是鲁国抱晋国大腿这一妙招,可谓是神来之笔。

后来齐国的齐孝公、齐倾公、齐灵公、齐庄公和齐景公在位时,都对鲁国有想法,可奈何齐国侵鲁,晋国就侵齐。最终,鲁国就靠着晋国的庇护,撑到了春秋后期。

齐景公之后,田氏崛起,掌握了齐国军政大权的田氏又准备伐鲁。可是鲁国也不傻,接连派出使者向吴国、越国、晋国求救。结果吴国派出救兵救鲁,并打败了齐国。随后吴王夫差乘势北上,与晋国会盟争老大。齐国则躲到一旁瑟瑟发抖,不敢惹吴国。鲁国因此又躲过了一劫。

再随后的几十年,齐国田氏因为要专注于谋朝篡位,无暇吞并鲁国。于是,鲁国因此又撑了几十年。



到了战国时代的中期,楚国的势力第一次发展到了淮北,开始与齐、鲁接壤。

楚国是什么样的国家,不用多说了。不管是春秋还是战国,都是巨无霸般的存在。当楚国与齐国接壤后,齐国怕的要死。于是齐国开始修长城,这便是历史上的齐长城。就是专门用来防楚国的。

除了修长城之外,齐国还积极扶持鲁国。因为这个时候,齐、鲁已经不是对手了,而是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它们都需要防备楚国的领土侵蚀。而鲁国本身就是齐国挡住楚国北上的一个很棒的屏障!如果齐国灭掉了鲁国,等于增加了它自己的防御压力,齐国还要自己修鲁国那一段的长城防楚国。

因此,这个时候齐国吞并鲁国,就变成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当然了,楚国想灭鲁国,也要先问一下齐国答不答应。

于是,鲁国夹在齐、楚之间,靠着大国外交博弈,又挺了几十年之久。



几十年后,秦国强势崛起,这让当时的齐国很动心。它也想搞扩张,通过吞并小国的方式增强自己的力量。

公元前286 年,宋国发生内乱,齐国看到这个绝佳的时机,便联合楚国和魏国对宋国一通暴打。宋军抵抗不住,四处逃散,宋康王在逃跑过程中被齐军抓获,并被处死。于是齐楚魏三国便共同瓜分宋国的土地。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齐国就遭到了以燕国为盟主的魏、韩、秦、赵的五国联军对它的联合打击。齐国因此一蹶不振,元气大伤,跌出了一流强国之列。

差不多是同时间,秦国发动了对楚国的强势打击。秦军在白起的率领下,强势攻破了楚国的首都郢都。楚顷王被迫东迁至陈地,把楚国的重心从湖北移到了离齐、鲁两国很近的河南地区。

楚顷王十九年(公元前 261年),楚国决定伐鲁,想通过吞并小国恢复实力。而当时的齐国已经风光不再,无力干涉楚国对鲁国的兼并战争。

五年后,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从西周就立国的鲁国,便灭在了楚国人的手上。


因此总的来说,齐国没有灭鲁,主要是因为它的实力还不够强,鲁国也不是鱼腩。并且鲁国的外交水平很高,经常能抱到大腿。并靠着大腿的庇护,在齐国眼皮子底下存活了将近三百年。

后来楚国的势力发展到齐、鲁地区,齐国需要鲁国制约楚国,于是鲁国就靠着制衡齐楚的价值,又存活了一百多年。直到公元前261 年左右,齐国因为国力下降,楚国在齐鲁地区一家独大的情况下,鲁国失去了通过外交手段游走于大国之间的空间,便被当时急于需要吞并小国以恢复自身实力的楚国所灭。


另外,山东省的地形,也是齐国一直无法灭掉鲁国的原因之一。

山东省的东南部,有一块面积比较大的山地丘陵地貌。鲁国恰好在山地丘陵的南侧,齐国在北侧。

当年的交通没有现在这么的便利,齐军想要灭鲁,翻山越岭是少不了的。齐桓公时期的长勺之战,曹刿大败齐军,战场其实就在齐鲁之间的山地丘陵展开的。(下图红色箭头所指处)

当然了,齐国也可以绕过山地丘陵,从旁边的平原迂回包抄鲁国。齐桓公之后,齐国也确实用包抄的办法迂回攻击过鲁国。但是鲁国的命好!它抱晋国、吴国的大腿,齐国无论是直突山地丘陵还是绕道鲁西南平原,都会受到第三国家的打击。于是鲁国和齐国也就这么相持了几百年。

鲁国和齐国之间有山地阻隔,然而鲁国与楚国之间没有这个优势。当楚国彻底搞定了淮北地区后,入侵鲁国简直是一马平川。

点赞2、合肥市 网友:清羽墨安

楚国比齐国更有时机,齐国称霸的时候,不灭鲁国。齐国不称霸的时候,闭关锁国。于是,给了楚国可乘之机。

鲁国在春秋时期熬过了春秋五霸时代(不灭国只称霸)、弭兵之盟(国际休战)、吴越争霸(与吴越结盟对抗齐国)、战国争霸前期(魏、齐、楚、秦、赵),但最终没有挺过战国末期(二等小国灭亡)。

一、齐鲁近八百年的渊源

山东又叫齐鲁大地,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齐国、鲁国。其实这些原本都是东夷人的地盘,周武王为了能统治这里,派了两大助力前来统治这一区域,一位是灭商最大功臣—姜太公,封齐国;一位是亲弟弟周公旦,封鲁国。在开国初期,两者实力相当,甚至鲁国比齐国还高一个级别。鲁国的治国理念以周礼为核心,繁文缛节甚多,对于东夷之地治理效率十分低下。而齐国简化礼仪,顺应民俗,以铁血手腕治理。从西周时代,两国的国家效率就拉开了差距。



但随着姜太公及后代的开发,齐国兼并了附近小国部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而鲁国初期不过百里,也走对外兼并战争,导致山东只剩下两个大国。一山不容二虎,再加上与齐国挨得近,两者本质上就是死敌,这是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博弈。双方发生过不少次战争,打打合合,倒是也能过下去。

很多人以为鲁国一直是被齐国欺负,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鲁国在桓公、庄公、僖公三代最为强盛(公元前771年—公元前627年),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霸主,所以导致了双方战争不断,闹得很不愉快。这一时期,除了齐桓公时期比较稳定,齐国内政也处于公室与卿家相斗的局面。



但从僖公之后的三百年里,鲁国内政不稳,以三桓为代表的卿家与鲁国公室政权夺利,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祸起萧墙”。卿家与公室的斗争,直接损耗的是鲁国的国力,与齐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以往的鲁国还能与齐国一搏,还不至于亡国。春秋末期,齐国已经有了灭鲁国的信心与实力,但鲁国攀附吴越,借吴越之力打垮齐国,使得自己苟延残喘。可以说,吴越北上争霸,替鲁国挡刀来的。

战国初期,七雄变法,中山国、宋国也曾小霸,只有鲁国在内耗,在原地不动,错过了变法的最佳时机。可以说,战国时代的鲁国,已经沦为春秋时代的小国,与七十余城的齐国、方圆五千里的楚国相比,简直是蚍蜉与大树的区别。鲁国的灭亡,只是早晚问题。



鲁国所幸的是,齐国忙着争霸大事,头号对头是魏国、秦国这些国家,鲁国反倒是做一个安分的小弟。所以说,战国时代的篇章里,鲁国出现的篇幅寥寥无几。此时的鲁国,早已经过齐国蚕食。战国中后期,五国联军攻齐,齐国元气大伤,复国后闭关锁国,不问世事,鲁国又是逃了一大劫。

二、楚国的势力扩张结果

楚国的发家在几百年里,从方圆五十里的小国一跃成为方圆五千里的大国。春秋时代,兼并了数十个小国,势力范围扩张到了淮河流域。战国初期,灭掉了越国,占领了淮北地区。不久,宋康王夺取淮北长达数十年。随着齐国灭宋,五国攻齐,淮北又回到了楚国手里。楚国与鲁国做了近百年的邻居。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故都,汉水绝大部分地区成为了秦国郡县。楚王逃到了河南陈地,开始将重心转到淮河流域。公元前261年,楚国攻打鲁国,取得徐州,占据了淮河流域全部地盘,楚国要重点经营江淮地区。但鲁国大部分地盘还在淮河流域内,尤其是济宁一带。为了国防安全,鲁国实在是一颗定时炸弹。公元前256年,春申君领兵攻灭鲁国。



在我看来,楚国灭鲁还有两个原因:一是立威,当时除了七雄,只剩下鲁国这个次等国家。而楚国在西面被秦国打得节节败退,灭鲁能将国家颓势和国内矛盾转移出去。二是春申君的私心,想立功劳稳固权位,另外就是鲁国离他的封地淮北十二县太近,不大安全。

点赞3、商洛市 网友:爱在天边

鲁国和齐国紧密相连,齐国是周王朝为了表彰姜子牙的功绩而分封的。鲁国是分封给周公旦的地方。姜子牙是位周王朝打下了江山,周公旦是所有王朝礼制的创造者,所谓“周公之礼”,就是这样来的。

所以,鲁国是周王朝礼制正统的国家,当时所有的诸侯国,都是周王朝分封的,这些规矩的制定者是周公旦。所以,齐国如果消灭鲁国,那一定会被认为谋逆反叛周朝,会被认为是僭越礼制。

后来,楚国消灭了鲁国,并不是楚国真的比齐国强大多少。而是因为,当时秦国已经将周王朝消灭,楚国为了捍卫周王朝的权威,捍卫周朝分封的礼制,出兵救援周王朝。

楚国被秦国接连打败了两次,楚国人打仗有一个宗训制度,就是打仗失败了,就要马上再打一次。或许是彰显楚人的勇敢,也或许是为了找回面子。楚国转而消灭了鲁国。

其实,楚国消灭鲁国,并不是所谓的面子。而是,周王朝被秦国攻打时,楚国也是跃跃欲试。想以勤王之名去救周朝,结果被打败了。楚国西部大部土地被秦国夺走,楚国不得不东迁。就是因为东迁以后,鲁国就在眼皮下了,楚国为了自己有更好的战略展开,于是消灭了鲁国。

点赞4、遂宁市 网友:南彤。

齐国,春秋首霸,春秋四强国,战国七雄,“徐州相王”,秦齐并称“东西二帝”,厚厚的一摞荣誉证书,称雄东方。

鲁国,当然也很厉害,比如……好吧,鲁国文化软实力很强,“周礼尽在鲁矣”,出了个孔圣人。

齐鲁大地

如果我们把周朝分封在山东地区的诸侯集中到一个“班级”,齐鲁“双子星”的职务应当是这样的:

齐国,男,屌丝出身,家财万贯,武力强大,舍我其谁,“班长”;

鲁国,女,血统高贵,书香门第,学习优异,众望所归,“学习委员”。

齐国对貌美如花的鲁国,有过小心思,动了几次手,无功而返,甚至被鲁国请来的外援强人晋国、吴国凑的鼻青脸肿,只能任卧榻旁的鲁国睡美人一般的恬静午睡。当历史的时钟指向世道沦丧、灭国不断的战国,秒针指向公元前256年,社会上的流氓“楚国”闯入教室,抱得美人归,可此时的齐国陷入神游天外的状态,早已不理人间之事!

血统高贵的鲁国

姜太公草创齐国,立足未稳之际,莱人来袭,虽胜却也不得不退避三舍,立国艰难。其后,武庚谋反,东夷骚乱,周王室命齐国 “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权势滔天,却远不及出身名门的鲁国。

太公垂钓

鲁国,姬姓“宗邦”,诸侯“望国”,周公旦的封地,周成王后赋予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政治优势无可动摇,号召力之强,远不是有功外臣所封诸侯可比。

周公辅政

背靠大树好乘凉,强大的周王室就是鲁国的依仗。历史的齐哀公,因为齐国死敌纪候的谗言,被周夷王烹杀。以此推论,外人的齐国自然不敢动鲁国一根毫毛,那可是周王室“血浓于水”的亲戚。

带刺玫瑰的鲁国

鲁国文化氛围好,礼乐兴盛,并不意味着武力不强。鲁国 “封土不过百里”,后吞并极、项、须句、根牟等方国,掠夺曹、邾、莒、宋土地,发展成占地百里的千乘之国。

鲁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难与晋、楚、齐、秦争雄,自保倒是绰绰有余。一头武装到牙齿的“羊”,足以蹦碎齐国的一口好牙。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势力一落千降,威望不再,鲁国的护身护也随之失效。艰苦创业、强国发家的齐国,在新任国君小白的领导下,终于可以大展神威,而倒霉的第一个对象就是鲁国。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发兵征讨鲁国,战于长勺。鲁庄公听取曹刿之策,后发制人,临阵疲敌,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鲁国大胜。

自证实力的鲁国,让齐国不敢小觑,齐鲁息兵言和。

大哥庇护的鲁国

鲁国,弱国,生存之道,在于外交站位。春秋时期,晋楚“两极争霸”格局态势明显,书香门第的鲁国自然瞧不上南方蛮夷的楚国,坚定不移地站在同为姬姓的晋国阵容,鲁国国防安全自此无忧。

齐桓公故去,齐国春秋霸业一去不返,但后继者无不以“复霸”为己任。作为齐国的近邻,同处山东之地,共享渔盐之利,晋国的鬼腿子,鲁国自然是齐国的眼中钉。齐顷公、齐灵公在位期间,屡屡骚扰鲁国,侵占城池,鲁国力不能敌,忙向晋国求救,结果齐国被晋国一败再败,只能屈意附庸晋国。

公元前589年,齐顷公率齐军在鞍之战中被晋军打败。

公元前555年,齐灵公遭晋国帅鲁、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共十二家诸侯围殴,大败。

心灰意冷的齐国

“田齐代姜”一个战国大幕开启的标准性事件。田齐太公、齐废公田剡、齐桓公田午当政的齐国无心对外争霸,忙于国内权力交接过渡,对外希望得到诸侯认同、周天子认可,鲁国因此受益,免遭齐祸之苦。


五国伐齐

后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三代争雄中原,无暇顾及鲁国,败魏,伐燕,灭宋,战秦,连战连捷的齐国自信膨胀,目光盯在九州,选择性遗忘了盘中之餐的“鲁”菜,结果五国伐齐,齐闵王身死,齐国仅剩即墨、莒二城,虽田单复国,但国本元气已伤,争雄之心丧失,心灰意冷的齐国关门自娱自乐,自此消失在战国争霸的舞台上,甚至是楚国灭鲁都没正眼看一下。

点赞5、东莞市 网友:第六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这篇《望岳》中的齐鲁,意指现今山东半岛,又称齐鲁大地。“齐鲁”一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两国,后来齐鲁两地文化也逐步融合为一体,成为一个统一的“齐鲁”文化圈。

然而作为同属一域的两个国家,身处争霸乱世之中,为什么灭亡鲁国的却是楚国而非数次称霸的老邻居齐国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阶段聊起。

春秋初期的鲁国并不弱

春秋初年,列国延续了西周时期以战车评判诸侯国实力的标准,齐、鲁皆属于千乘之国。当时鲁国在纪国的牵线下,于鲁隐公二年解决了同邻国莒国之间的矛盾,三国在莒国举行了会盟,史称“鲁莒会盟”。就在鲁莒会盟后的第二年,春秋早期霸主郑庄公与齐国齐僖公会盟,并由郑庄公引荐齐僖公朝见了周天子,齐僖公在这次朝见中提出了尊王主张。齐、鲁两国在春秋早期分别展开联盟邦交,双方实力相差并不大,齐国自然也不可能吞并鲁国。

鲁国的军队实力,在春秋早期发生的曹刿论战(长勺之战,对手还是齐桓公时期的鲍叔牙)的故事中得到了体现。但更为特别的地方在于,鲁国还是当时周朝天命观体系的中心之一。作为周公旦的后嗣,鲁国是周朝姬姓诸侯中地位最高的国家,并且能够享有周天子御赐的天子仪仗,受准天子待遇,直接祭祀周公。当时鲁国的曲阜是周礼法典的重要圣地,文化地位不容小觑。

齐桓公称霸和尊王攘夷

自郑庄公之后,东周列国争霸愈发激烈,齐桓公在管仲的帮助下进行国政改革,国力迅速崛起。然而此时的齐桓公延续的是由齐僖公定下的国策,他称霸的口号是“尊王攘夷”,此时周公封地的鲁国,作为周礼象征之一,自然不在齐国的征伐范围之内。南方的楚国和北方的山戎才是齐国攘夷的重点。

齐桓公称霸期间,先后举行了16次诸侯会盟,其中鲁国参加的有11次之多,可见此时的鲁国是齐国霸权的坚定拥护者。正因如此,春秋时期齐国势力最大之时,不论从法理上还是外交上,都不能对鲁国下手。

优秀的邦交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剧烈变动的年代,被学界部分学者阐述为“周秦之变”。作为变革之中的鲁国,向来以守旧迂腐著称于世,但在邦交层面却表现出极强的灵活性。早在春秋初期的鲁莒会盟中,鲁国国君便能亲自屈身千万存在边界纠纷的莒国参加会盟。而在齐桓公去世之后,此后几任齐国国君都想吞并鲁国的时候,晋国崛起了。晋国自从晋文公之后,在中原维持霸主地位百余年,中间仅被楚庄王(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那位)北上问鼎中原,打断过一次。晋国崛起之后,鲁国继续延续事大原则,寻求霸主晋国的庇护。从春秋中期到后期,一旦齐国入侵鲁国、晋国就入侵齐国。不同于齐桓公在东方一隅称霸的格局,晋国的霸主地位是全方位的,故而此后鲁国就依靠着晋国的庇护,维持到了春秋末年。

春秋后期,晋国内部六卿势力相互倾轧,国力大损。而齐国在齐景公之后,田氏崛起且掌握了齐国大部分军政权力,又一次伺机伐鲁。正当此时,孔子的弟子子贡代表母国出使列国,通过一番连环计策崭露头角,维护了鲁国周全。子贡首先来到齐军大营见到齐相田恒(又称陈恒)说服其放弃伐鲁,转而通过伐吴,削弱齐国内部反田势力。继而子贡又来到吴国游说吴王夫差,说服其亲率精兵北伐齐国,并愿意让越国一同北上,以解吴国后顾之忧。当夫差同意之后,子贡辞别吴王来到越国之后,然而在说服越王勾践出兵助吴北伐之后,却又返回吴国劝谏夫差将勾践留下,以做日后牵制吴国之用。由于预料到吴军大胜之后将会称霸中原,于是又前往晋国提醒晋定公早做安排。最终齐军战败求和,吴王夫差主张齐鲁两国盟好,以鲁国牵制齐国。最终鲁国未发一兵一卒,危局消弭。

卓越的地缘优势

战国初年,鲁国周围有齐、越、魏等强国,但却并不能算作是四战之地。鲁中南丘陵山地将齐、鲁两国分隔开来,导致齐国如若入侵鲁国,最好的路线就是从泰山之东的莱芜山口进发,长勺之战时的齐国鲍叔牙军队就是走的这条路线,结果大败而归。这就导致齐国虽然是距离鲁国最近的强国,却也是战场条件最差的诸侯国。

自魏文候招贤纳士,推动李悝变法,支持吴起兵制改革建立魏武卒之后,开启了魏国百年霸业。此时的齐国经过了田氏代齐,前期政局不稳、后期则直面魏国威胁,无力挑起与鲁国的争端。直至战国中期,齐威王、齐宣王时期,齐国的国力再度增强,而魏国经历了马陵、桂陵之战后,元气大伤。然而此时的战国格局演变为了秦、齐、楚三强并列,蚕食韩魏的形势了。鲁国并不在齐国的首要战略打击范围之内,相对广袤的魏韩和富庶的宋国成为齐国更为看重的目标。正是此时,发生了“五国相王”事件,其中中山国称王导致齐国极大不满,此时中原合纵连横频繁,也因此限制了齐国对鲁国的想法。

秦国强大加速鲁国灭亡

战国中后期,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迅速强大起来,这引发了两个严重后果。一方面,是为了对抗伺机东出函谷的虎狼秦国,中原诸侯在公孙衍的策动下,发起了“五国相王”的合纵策略。五国相王严重打击了周王室的礼法权威,也促使鲁国丧失了奉周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则是,秦国强大之后,不断对韩魏和楚国发起蚕食策略,先后通过丹阳之战、蓝田之战等将楚国从地理第二阶梯(即东亚大陆海拔三级阶梯)排挤出去,并南下巴蜀取得了长江上游的优势。最终楚国被迫战略逃避,东进吞并了越国之后又挥师北上,不断染指淮泗一带。

楚国的东进不仅给鲁国造成了极大的战略压力,同样威胁到齐国的边境安全。战国后期齐国曾先后攻占燕国和宋国,却均未能长久守卫。齐湣王伐宋之后,更遭到伺机复仇的燕国携五国联军灭齐,导致齐国元气大伤。此后齐国甚至需要在南方与楚交界之处修筑长城,更不会主动入侵作为天然屏障的鲁国了。然而鲁国面对齐国的防御地形,对于南侧的楚国来说并不存在,最终被急切寻求恢复实力的楚国消灭,也是势在必行之事了。

综上所述,鲁国之所以没被毗邻的齐国覆灭,却在战国后期被秦国的手下败将楚国灭亡,是有道理的。鲁国自春秋初期之后,和其他强国之间的军事实力的差距越来越远。原本存在的政治优势、地缘外交优势和地理优势,随着战国后期列国争霸的日趋激烈,均逐渐丧失了。最终被楚国灭亡也仅仅是因为此时鲁国周边以楚最强,不然也会被其他强国吞并。

作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鲁国凭借各种先天优势,在春秋战国的修罗场留存了数百年之久,实属不易。然而打铁还需自身强,身处乱世之中还是需要依靠自身的硬实力,才能长治久安。

点赞6、昆明市 网友:盛夏尉蓝

鲁国是齐国的宗主国,仆不伤主,楚是南蛮国,没有宗法道义的拘束,谁国弱就灭谁。

点赞7、蚌埠市 网友:居奇啞女

楚国一直顺风顺水 只是后来变法失败 而已!

点赞8、本溪市 网友:小鸡蛋

战国中期后,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小国或大一点的中等国家逐渐沦为板上鱼肉,任强国宰割。但是因为国际关系很复杂,迁一发易动全身,还要等待好的时机。赵武灵王三次攻打中山国,才彻底吞并 ,就是一例。

齐闵王先灭宋,极有可能下一个目标就是鲁国,虽说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是随后五国伐齐,齐国损失惨重,后虽因田单火牛阵才得以复国,但元气大伤。齐襄王在位时修身养息,基本很少介入其他六国纷争。随后的齐王建更是成为秦国的盟国,不搭理五国。

齐闵王的身死国破给了其他国家吞并鲁国以机会。尤其是南方的楚国,迁都陈以后,原来的统治中心湖北已经被秦占领,统治中心已经转移到中原江淮地带。为了攫取更多领土和人口,趁齐国元气未复之际,楚考烈王发兵灭了鲁国。

点赞9、晋中市 网友:弦上的舞

齐鲁一家,渊源很深,既是兄弟之邦又是姻亲之好。两国第一代开国君主姜太公和周公旦是一对老搭档,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周武王之妻)又是周公旦的嫂子,关系不一般。

齐国虽然没有直接灭掉鲁国,但一直不断蚕食鲁国。春秋时代不流行灭国,等到战国时期礼坏乐崩可以吞并了,齐国却惹来五国联军,被打的一蹶不振,此后一直安分守己,不愿惹事,把鲁国当成了缓冲地带,受礼制等原因的约束,到最后齐国也没吞并鲁国。

鲁国是姬姓诸侯国,以礼仪立国,政治影响力很强,齐国打鲁国师出无名,打了影响不好,还容易拉仇恨,齐国就是因为吞并了宋国引来了五国联军。但楚国根本不鸟礼制,也不怕影响不好,直接就给吞并了,谁都没办法,楚国当年可是敢跟周王朝对打的主。

楚国灭鲁国其实也是运气好。当时鲁国的头号防御对象是齐国,鲁国军事设施几乎都是面向北方,主力也都驻扎在北部。楚国从南面突袭了鲁国,打了鲁国一个措手不及,楚国占了鲁国国都,鲁国精锐降的降跑的跑,鲁国就那么没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