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水浒传》为什么含有苏州方言?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1关键词:水浒传,苏州,方言

《水浒传》为什么含有苏州方言?

点赞1、厦门市 网友:伊浅亦陌

《水浒传》水浒传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它是四大名著当中唯一一部古白话文著作。

古白话文跟如今的白话文不完全不一样,听起来很多词汇,让人觉得很夹生。但是很多情节用苏州方言读起来,那就顺畅多了 ,盐城、兴化一代的苏北人笑而不语。


比如“史进又不肯务农,只要寻人使家生,较量枪棒”(第二回)。

其中“家生”是典型的苏州话,这个词本身有赖以生存的武器或者器具以及本领的意思。苏州话说被人打了,就叫“吃家生”;表示吃饭家伙,叫“吃饭家生”。

盐城话的在这里面的对应的词叫“家活”,发音“噶胡”。其实这个本身也是吴语的因素,“家生”和“家活”表达的都是“一家靠这个来生存的意思。

再比如“又做这等短命促掐的事”(第四十一回)。

其中“促掐”就是“促狭”的意思,表示气量狭窄、刁钻。但是因为吴方言的发音因素,“掐”其实发“客”音。这个词汇在盐城话里是一样的,不过是发的“看”音。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元末明初的时候,从苏州到苏北进行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苏北一带的江北官话,曾经被吴方言彻底改造过。

先是很多跟着张士诚一起创业的人从苏北苦寒之地搬到了苏州,后来明朝初年持续几十年的“洪武赶散”,大量的苏(苏州)松(松江,指上海)世家又搬到了苏北的苦寒之地。就好像近代很多苏北人坐小船又去了上海,如今上海的第二方言恰恰就是盐城话。

施耐庵当时正经历过那个关键时期。施耐庵创作水浒传的三个关键地点,分别为苏州阊门施家桥、江阴祝塘镇、白驹场(现在属于盐城大丰区,在那个年代属于兴化),而这三个创作区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吴方言的影响。


施耐庵并没有把《水浒传》写完,甚至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之前也不叫《水浒传》,而是叫《江湖豪客传》。

后半部分截然不同的写作手法,以及立意主旨完全体现了罗贯中的忠君爱国、豪华阵容、大场面风格,但是与施耐庵的行文风格和要体现的主旨完全是两码事。

然而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恰恰是充分的肯定了施耐庵的写作。而施耐庵写作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喜欢和认可,那完全是因为行文里,充满了大量的生活化的语境和场景。而这一点吴方言功不可没。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点赞2、双鸭山市 网友:笑尽往事

据说作者施耐庵,本就是阊门外施家巷人,是在“洪武赶散”中,被朱元璋赶到苏北去的。元至顺年间,施耐庵考中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看不惯官场的黑暗,又不愿对当权者逢迎拍马,因此弃官回乡从事著述。传说他曾参加过元朝末年的张士诚起义军,在苏州生活了一个阶段。直到张士诚失败后,施耐庵又逃回苏北兴化,继续隐居著书。 《水浒传》虽成书在六百年前,当时语言和现代语言已有很大差异,但苏州方言的特性,还是保留了不少。

在书中找出以下的几处,这是老苏州人至今仍在沿用的方言。 “家生”。例:“史进又不肯务农,只要寻人使家生,较量枪棒”(第二回)。“家生”在书中是指刀枪等武器。在吴地一般是指家具,苏州话中又泛指器具,譬如“吃饭家生”“锣鼓家生”“吃家生”(被人打了)等。 “奢遮”。例:“晁保正敢有件奢遮的私商买卖,有心要带挈我们,一定是烦老兄来”(第十五回)。“奢遮”这里指了不起。苏州话中“奢遮”一词(音“辖扎”),是夸人聪明能干、非常出色之意。

“杀”(这里不作杀戮之意)。例:“这个便是与我衣料的施主官人,亏杀他!”(第二十四回王婆语);“你惊杀我也!”(第六十六回时迁语)。“杀”也作“煞”,书中还有“想杀”“折杀”“吓杀”“害杀”等,“杀”字在苏州话中,大部分用来表示“彻底、极度”,如:“杀勃”(厉害)、“杀念”(过瘾)、“杀根”(到底)等。

有些在市区已听不到,大市范围如常熟等地,还有如“杀有趣”“杀好看”等词语。 “吃茶、吃酒”。例:“娘子,怎地不过贫家吃茶?”(第二十四回王婆语);“一同和二哥去吃杯酒”(第十五回吴用语)。茶和酒是液体,北方话用“喝”的,而苏州话则是用“吃”的,甚至连香烟也“吃”。 “回”。例:“唤酒保回些米面来打饼”(第九回);“主人家,你真个没东西卖?你便自家吃的肉食,也回些与我吃了”(第三十二回武松语)。“回”,苏州话读作Wei(音喂),为转买、转让之意。苏州人有时碰到急需的东西一时买不到,花钱跟人家匀一点,就叫“回”。

“促掐”。例:“又做这等短命促掐的事”(第四十一回黄文烨语)。“促掐”是形容刻薄缺德,暗中使坏捉弄人。《现代汉语词典》虽有此词,但是按北京音定为了“促狭”,《水浒传》中的“掐”比“狭”字更接近苏州话,“掐”意为用手指用力夹、用指甲按或截断,苏州话读“客”音。 “日脚”。例:“大哥休怪。正是要紧的日脚,先说得明白最好”(第十四回店小二语)。“日脚”即日子。老苏州人常会讲:“扳仔指头勒过日脚”,意思就是要勤俭节约地过日子。

“没脚蟹”。例:“我又是个没脚蟹,不是这个干娘,邻舍家谁肯来帮我?”(第二十六回潘金莲语)。苏州俗语又称“无脚蟹肚肚”。螃蟹没了脚就不能走动,比喻无依无靠,苏州人常用来比喻没有后台、没有帮手的人。 “面盆”。例:“(潘金莲)慌忙去面盆洗落了胭脂”(第二十六回)。苏州话中“脸”称“面”,如“揩面”“修面”“面盆”即洗脸盆。 “漏”。例:第二十七回武松语“因此特地说些风话,漏你下手。那碗酒我已泼了,假做中毒,你果然来提我”。“漏”在这里作“引诱、哄骗”,也写作“搂”,现在苏州话中还常讲,有寻开心之意,如“搂搂白相相”。

点赞3、苏州市 网友:小七情

是因为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在苏州生活过有关。

点赞4、衡水市 网友:热情有限

因为作者施耐庵就是苏州人,后来有苏州迁到兴化。

咸丰四年(1854年)陈广德(字懋亭)所撰《施氏谱序》云:

“吾兴氏族,苏迁为多,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生于明洪武初由苏迁兴化,复由兴化徙居白驹场。其第二世处士君,扬一鹤先生曾为作墓志铭。及于施氏之自苏施家桥来迁,即场之田庐复名以施家桥……清咸丰四年岁次甲寅处署后二日赐进士出身浩授奉直大夫户部主事加一级陈广德顿首拜撰。 ”

点赞5、宜春市 网友:巅峰飞跃

#施耐庵# #水浒传# #西游记#

因为作者施耐庵虽然出生于兴化,祖籍却在苏州,他年轻时还曾在苏州为官,晚年卒于淮安。

他写作《水浒传》用到苏州方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毕竟当时也没有普通话,即没有标准的通用语言,施耐庵自也不能免俗。把日常生活中的言语带进写作里,是很自然的,不过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水浒传》那么多人物,如果他们在说话的时候猛然吐出一句苏州方言,即便他从未去过苏州,这样的事肯定让读者想不通。等想通了也不过是哑然失笑罢了,毕竟人无完人,作家也是人嘛。时代的局限性施耐庵很难避免。

同样有趣的是四大名著中的另一本《西游记》,网上传有一个小女孩发现了《西游记》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漏洞——唐僧师徒四人经常吃的是“淮安菜”,一路从东土大唐到印度天竺,竟然吃的都是吴承恩的家乡菜!这个够好玩吧。

所以《水浒传》中有苏州方言并不矛盾,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多包容,学习欣赏对我们有益的部分就好了呀!想想“武松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拳打镇关西”,多么刺激,多么深刻啊!

#我要上头条#





点赞6、黄石市 网友:女情人

施耐庵原藉苏州,曾在钱塘为官三年,后弃官回原藉。张士诚起兵反元,施耐庵曾任军师,因反对张士诚降元而弃官到江阴祝塘教书,朱元璋围攻张士诚时,施耐庵为避战乱移居兴化。因此《水浒传》中会使用江南方言。

另外江南自古富庶稳定,本地人口很少外迁,所以几百年来方言变化不大,至今有些乡镇的方言中所用的词汇可追溯到宋朝时期。因此现代人能在《水浒传》中读到江南方言也并不奇怪。



点赞7、东莞市 网友:绿竹猗猗

苏中话喝酒都叫吃洒。江苏大部份古代本身就属于春秋时期的吴国。苏中苏南词汇相同再正常不过了,本来就是一家。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