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不效仿司马懿家族架空皇帝?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人称卧龙先生。常自比管仲,乐毅。众所周知,管仲尽心尽力辅助齐桓公理财执政,在他管理下,齐国日渐强大,国运昌盛,率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开历史先河,其丰功伟绩,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诸葛亮以此为榜样,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忠君爱国思想根深蒂固的融入在他脑海里。刘备乃中山靖王之后,当今天子认定的皇叔,跟随刘备,匡扶汉室,创一番轰烈烈的的事业,是诸葛亮一贯的想法。即使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这位久经考验,足智多谋的丞相信任有加。
知子莫若父,刘备知道扶不起来的阿斗,难成大器,能保住西蜀江山就不错了。最有可能取而代之是诸葛亮,然后,诸葛亮压根没这样想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其人生生动写照。赵云在百万曹军中,左冲右突,拼命保住阿斗性命,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诸葛亮篡权。最主要的是封建社会,特别重视皇族血脉,大家公认的皇族势力,在社会上一呼百应,诸葛亮乃山野村夫,名不正,言不顺。背信弃义,为天下人唾弃,昔日王莽,前车之鉴,怎能忘记。近有董卓废立天子,天下群起而攻之,最后董卓身首异处,不得善终。
刘备放心闭眼,驾鹤西去,刘禅自知才疏学浅,技不如人,尊诸葛亮为相父,处处小心谨慎,不自作主张,诸葛亮放开手脚,一展平生抱负,蜀汉大地生机勃勃,人们安居乐业。刘禅形如虚设,不对诸葛亮构成任何威胁,废掉他只能是天怒人怨,百害无一利。
反观司马懿,三朝元老,顾命大臣,位高权重,曹芳和曹爽削其兵权,当有名无实的太傅,作为长期统领三军,号令天下的主帅,自然是莫大的污辱。大智若愚,装憨卖傻罢了,曹爽身为大将军,只知吃喝玩乐,花天酒地。曹氏后代个个游手好闲,实足玩绔字弟。司马懿叹息大好河山,不久将轻易易主,作为长年累月,南征北战,特别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挖空心思,才保住这片土地,于其葬送曹魏之手。不如自己改玄易辙,凭司马懿个人金色王牌,曹魏易位,一呼百应。(原创)
在刘备临终的时候,把自己的儿子刘禅留给了诸葛亮,让诸葛亮辅助他,但是刘备的原话是如果能辅助就辅助,不能辅助你可以废了刘禅,自己做皇帝。诸葛亮一听,赶紧跪下,说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也就安心的去了。
刘备死后,蜀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全部都由诸葛亮说了算。无论事情大小,事必躬亲。就连偷鸡摸狗的小事,也都要一一过问,而刘禅提出了什么意见之后,诸葛亮都一一驳回,弄的刘禅以后啥意见也不提,啥也不管。
辅政重臣李严曾经问过诸葛亮,让他加九锡,晋封王爵,而诸葛亮的态度是既不同意也不反对,而是表达等灭了魏国后可以考虑,要知道,王莽和曹操都是加九锡晋王爵的,这其实就代表着要篡位了,所以当时诸葛亮并没有否认有这种打算。
但是为何诸葛亮到死,都没有篡位呢?原因是儿子不行。
诸葛亮即使真的篡位了,那接班人肯定是自己的儿子,但是他的儿子诸葛瞻却不成大器,并且年龄太小。诸葛亮死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不仅年龄小,还不成器,所以诸葛亮即使当了皇帝,没人接班,在乱世的三国,那结果多半就是死。所以诸葛亮不想赌博,也不至于让蜀国产生内乱。
再来看看诸葛瞻,其实刘禅对诸葛瞻是相当好的,当是邓艾疲兵入侵,而诸葛瞻带着儿子诸葛尚,大将张遵,黄崇,李球迎敌,由于不听黄崇的建议,没有占领险地对抗邓艾,而是在平原和邓艾接战,完全没利用好地形,所以导致大败,命丧当场。
而反观刘禅,他却是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足足有四十一年,在乱世的三国,能在位四十一年,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手段和用人之道,刘禅比诸葛瞻强多了。别人时时刻刻惦记着他的皇位,他还能处变不惊,更何况还有魏国和吴国在外,所以说,刘禅并非庸碌之辈。
况且,
诸葛亮做什么事都是小心谨慎,而且非常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如果稍微有一点点风险,他都会事先算计,妥善处理。没有把握绝不出手,面对“废帝”这个问题,诸葛亮不仅不能算计周全,也不能把握统筹全局,更不能践踏自己忠心。所以他只能忠心耿耿,留名声与天下。
诸葛亮仿效司马懿,这话从何说起?
诸葛亮死的时候,魏明帝曹睿还活着呢,司马懿哪来的架空皇帝的勇气?诸葛亮需要向他学习?
事实上,在从白帝城托孤始,到五丈原归天终。刘禅的权力确实处在被诸葛亮架空的状态。
当然,这不是诋毁武侯的人品,而是国家实际形势的需要。
刘备为了尽可能获取大义的名分,仍然沿用了“汉”作为国号,但这依然无法改变蜀汉国小民弱的现实。
从刘备开国开始,蜀汉政权就背负着沉重的政治包袱:
既然自诩为大汉正统,那何时北伐中原,复兴汉室?躲在犄角旮旯里的汉朝那就不是汉朝;
你是汉家正统,那无形中就把魏、吴两家摆在了篡逆者的位置,注定很难和两国和睦相处。
在这种情况之下,蜀汉内部面临的外交、军事、内政的压力是可想而知。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强力人物来总揽这一切。
显然,当时的刘禅并不具备这个能力。虽然刘禅的资质还是不错的,只是那个时代确实不是他的舞台:
1.年龄问题。刘禅继位的时候只有16岁,这么一个娃娃皇帝如何统领一群的骄兵悍将?如何平衡荆州派、益州派等等之间的矛盾?
2.资历问题。刘备的义子刘封,刷走了大量的资历光环。而刘禅呢,在这些年里名字就出现了两回。一回是“长坂救阿斗”,一回是“截江救阿斗”。
只要出场就是被救,这份资历能坐稳江山?对此,刘备也是深感怀疑,甚至不惜临死玩了出“白帝托孤”。
3.能力问题。刘备留下的这个摊子确实太烂了:夷陵一战,蜀汉精锐损失殆尽,与吴国的关系也达到了冰点。此刻的蜀汉就如同是,在群狼环饲下,而瑟瑟发抖的小姑娘。
修复对吴外交;平息国内怨气;恢复损失的人口;弥补损耗的国力……直到完成“克复中原”的目标。
真要把这一切都交到刘禅的手里,任由一个16岁的小屁孩“乾纲独断”,那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当时的蜀汉内部,有资历,有能力面对这一系列问题的,除了诸葛亮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了。
不架空刘禅,别说是克复中原了,恐怕就连益州这一州之地都难保;架空刘禅吧,又违背传统的君臣道义。
作为一个传统文人的诸葛亮,想必在架空刘禅的过程中也是无比纠结的,甚至都纠结到了不知该怎么说的地步。
大概《出师表》中那一句“不知所云”,就是诸葛先生此种心情的最好写照了吧。
司马懿和诸葛亮所处的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诸葛亮根本没有必要架空刘禅,其次诸葛亮也没有能力完全架空刘禅。
先说说诸葛亮
首先,我觉得诸葛亮完全没有必要架空刘禅。原因在于,在诸葛亮掌权期间已经是位极人臣了,作为早期就跟随先主创业的核心人物,他在蜀国的分量甚至要大于刘禅这个皇帝,官至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刘禅对于这位相父也是恭敬有加,言听计从。
而蜀国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国,偏安一偶,又刚刚经历了荆州之战、夷陵之战两次打败,国内精锐力量损失无数,外部又有吴国、魏国两大强国虎视眈眈,蜀国已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面对这种国情,国家重心应该放在抵御外敌之上,而不是争权夺利,诸葛亮架空刘禅除了得到骂名之外什么好处也得不到,所以他完全没有必要去架空刘禅。
其次,诸葛亮如果真的想架空刘禅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蜀汉集团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内部可以说是派系林立,有跟随刘备创业的嫡系北方派系,还有在荆州收复的荆州派系,还有刘璋留下的西川派系。
刘备的嫡系部队虽然很服从诸葛亮,但是不要忘了,他们之所以服从诸葛亮是基于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一旦诸葛亮要谋夺刘氏江山,比如赵云这些同样跟随刘备创业的老人可能第一个就不会答应。
至于西川派系不给诸葛亮添乱就不错了,更不可能去帮助诸葛亮搞内乱,而只剩下荆州派系了,荆州派系虽然能人辈出,但是以一己之力对付另外两个派系恐怕也没那个实力。
而且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的十年时间里一直忙于处理国事,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再去培养自己的亲信嫡系了,而没有自己的亲信想要彻底架空一个皇帝是根本不可能的。
再说说司马懿
司马懿真正掌握魏国军政大权是在高平陵之变以后,高平陵之变事后清算时牵连者达五千余人,曹氏政权核心人物基本被屠戮一空,曹氏家族从此次事变之后基本上是名存实亡,司马家族得以登上权力巅峰。
首先,司马懿发动这次政变更多的是保命之举。与诸葛亮在蜀国的待遇不同,司马懿在魏国一直是不受待见的。曹操、曹丕父子二人对待司马懿的态度一直是“萧何之用,不赋兵权”,明面上是身边留用,实际上是监视大于利用,生怕司马懿造反夺了自家皇位。
直到魏国的第三位皇帝曹芳登基,司马懿被另一位托孤大臣曹爽排挤到彻底失去朝堂之位,可以说是迫于无奈之下为了保命才孤注一掷的发动政变,如果不是曹爽太过愚蠢,司马懿这次行动必败无疑,必然落个满门抄斩、夷灭九族的下场,可以说司马懿能架空皇上也是有着一定的运气成分在。
其次,曹魏政权在三国中相对稳定,吴国。蜀国的攻击对魏国的威胁并不大。而且魏国的土地是曹操一手打下来的,至曹丕称帝,朝廷里的人可以说都是曹氏的家臣,根本没有那么乱的派系。而司马懿发动政变距离曹丕离世已经有了二十三年的时间,这二十三年的时间足够司马懿这个三朝元老发展自己的势力了,而且司马懿发动政变只需要应付曹氏一族就可以了,所以司马懿架空皇帝要容易的很多。
最后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诸葛亮不同于司马懿的就是,诸葛亮是忠心,而司马懿是野心,诸葛亮能在刘备最落魄的时候出山相助,这份忠心日月可鉴,他的理想是帮助刘备一统天下,匡扶汉室,而不是自己登上皇位。
反观司马懿其实是一直有野心的,而曹叡的临死托孤彻底激发了司马懿的野心,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那三千死士可不是散豆成兵变出来的,这三千死士足以证明司马懿是经过了长期的准备才发动政变的。高平陵之变虽然是保命之举,但也是司马懿步步为营为自己制造的一个登上权力巅峰的良机。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不能忽视古人的政治操守。历史上既然不乏王莽那样“大奸似忠,大伪似真″的政客,那么自然也不会缺乏像周公姬旦那样竭尽忠诚辅佐幼主的政治家。
如果说司马懿类似于王莽那样的政客,那么诸葛亮就是周公这样的政治家!
为什么这么说?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诸葛亮忠诚于汉室,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为“统一天下,兴复汉室”而奋斗。
其次,诸葛亮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刘备的知遇之恩让他感激涕零,从而才会竭尽忠诚辅佐刘备父子,“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哪!
第三,刘备临死前托孤时,交给诸葛亮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刘禅,还有蜀国的江山社禝。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相父”孔明已经名正言顺的成了蜀汉政权的事实上的“一把手”!
诸葛亮的一切政治理念和施政措施都能得到贯彻落实,刘备叮嘱刘禅要听相父的话,而刘禅也的确对诸葛亮言听计从。
因此,诸葛亮也根本没有必要背负恶名架空刘禅哪!
司马懿与诸葛亮不同。
司马懿既受曹氏家族重用,又受其猜忌甚至是排挤和打压,而司马懿又素有政治野心。
双方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司马懿迟早会与曹氏家族决裂!
终掉打落悬在司马家族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并将此剑反架到曹氏家族的脖子上!
这就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不同之处,也是司马懿必须架空魏国皇帝,而诸葛亮却不必架空蜀国皇帝的原因。
诸葛亮不必要架空皇帝,蜀汉的江山他想拿就拿,为何要效仿司马懿家族,后主刘禅说过,葛氏主政,寡人祭祀,大权都在诸葛亮手上,他想怎么就怎么,刘禅这个皇帝和傀儡有什么区别,还需要架空吗?
先主刘备并且在托孤的时候也说过,我的儿子你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你就废掉他,自己坐成都之主。话都说到这个份了。刘备也没有必要去担心这个皇帝谁来做,已经不重要了,只要你不把我的子嗣赶尽杀绝就行了。
诸葛亮是圣人,他的聪明无人能及,权臣和皇帝有什么区别,不就是一张窗户纸,捅破了没有任何意义,何况曹操就是这么干的,当一辈子丞相有什么不好,大权在握,又落一个好名声。一生光明磊落,不篡位,不欺主,死后千古流芳。
权臣就是不一样,诸葛亮想干什么事,就可以干什么事,写一道奏折上交皇帝,不需要你同意不同意,我尊敬你,我上报了。这样既能表忠心,又能鞠躬尽瘁,这就是诸葛亮做的最完美的,在外场还落一个好名声。
司马懿家族就不同了,魏国是一个大国,有家族,有帮派,关系复杂,家族和家族之间争斗,帮派和帮派之间有分歧,虽说是权臣,其他的势力也不能忽视。司马懿家族要想成事,只能抽丝剥茧一层一层的来。慢慢架空其他势力,把权利集中到自己手里。
蜀国却不同,国家小,家族也单调,帮派只有荆州派和益州派,诸葛亮在先主在世的时候,基本上就化解了益州的权势。而且诸葛亮跟随刘备多年,政权主要领导人都是他培养的,刘禅虽然贵为皇帝,身边没有自己培养的党羽。他没有能力扼制诸葛亮的权势,最后只能让诸葛亮掌管军政大权,就是在诸葛亮要死时,后来的官员任免还要请示诸葛亮。你说这样的一个君主,还要诸葛亮架空吗?
诺葛亮掌握的是绝对的权力,根本不需要架空皇帝。刘备死后,诸葛亮为托孤大臣,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对诸葛亮绝对相信,把一切都托付给诸葛亮,因此诸葛亮绝对掌控朝中的军政大权,特别惩办完另一托孤大臣李严后,诸葛亮可以说就是蜀汉的实际掌权人。
这个时候诸葛亮要想架空皇帝很简单,蜀汉这时候的政治势力分两股,一股是荊州派,一股是益州派,荊州派诸葛亮就是代表,益州派本身就对刘备的认可度很低,也绝不会忠于刘禅。
司马懿所面临的朝政局势根本不同,魏明帝曹叡死后指定两位托孤大臣,一位是曹爽,另一位就是司马懿,而且曹爽是大将军,权力比司马懿大的多。曹爽掌权对司马懿排挤打压的很厉害,否则司马懿不会装病躲家里不上朝。
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懿虽然清除了曹爽的势力,掌握了朝政,但是反对势力照样还不少,小皇帝曹芳照样不信任他,甚至十分恨他,因此司马懿随时还面临被皇帝复辟的危险,所以司马懿必须架空皇帝。
有句话说“政治家没好人,好人当不了政治家”,“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政治家都是根据局势制定决策,诸葛亮也不例外,他若是遭遇不利于他的政治局势,一样会架空皇帝。
同样,司马懿若是死在了西边的秦岭前线,照样也是个忠臣。霍光怎么样?是忠臣吧!可最后也变成权臣。诸葛亮要是活到八十岁,刘禅若是个精明强悍的人,不愿受诸葛亮摆布,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就是对诸葛亮的真实写照。
“夷陵之战”之后,刘备大败退至白帝城 ,本是想为二弟关羽报仇的,想不到自己率领的几十万大军所剩无几,至使蜀汉大伤元气,刘备悲愤交加。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急忙命快马找来诸葛亮等到白帝城托孤事宜。
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自己儿子不行的话可以取代他儿子,诸葛亮听后悲伤疼哭,并对刘备说,他绝不会做那些不仁不义之事,肝脑涂地也难报知遇之恩,协尽全力辅佐好少主刘禅,为恢复汉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去做的。
刘备死后,虽然荆州已失,“夷陵之战”之后蜀汉损兵折将,但三国鼎立局面在当时还是比较稳固的。总的来说,谁也不敢打谁。
这时作为丞相的诸葛亮已经有很大的权力了,其实也可以享受一下荣华富贵了。但他并不是这样想,已准备再招兵买马,囤储粮草,为了刘备生前遗愿,准备北伐曹魏。
就这样诸葛亮再次走进你死我活的沙场,先是平定西南边境孟获 ,再六出祁山北伐 ,千里迢迢,也不知打过多少次仗,可以想象当时诸葛亮是多么的劳苦,最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
蜀国北伐雄图大业也最终失败。
至于为什么诸葛亮不走司马懿那条路,我只能说他们的经历和道德都不同。
不管怎么说,诸葛亮的一生对刘备是忠心耿耿的。虽然诸葛亮在决策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错误,不能实现刘备遗愿为蜀汉一统江山。刘备死后,诸葛亮是有很大的权力,但他并不夺权。
诸葛亮能够千古流芳最有人格魅力的就是他忠于刘氏的锲而不舍,无论是素有英雄之能的刘备,还是昏庸无能的刘禅,他始终矢志不渝,不忘初心,有始有终。司马懿架空曹氏其用心不良,包藏祸心,为的是阴谋夺取曹魏的天下。直到后来他儿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都是一丘之貉,奸臣的篡权行径。这就是忠奸善恶的区分,但凡篡权者均在于私欲膨胀和野心的使然。留下的是奸臣的丑恶形象和千古的骂名。历史上权倾朝野,威望极高的臣子象伊尹、姜尚、周公旦、管仲、霍光等都有自立的可能,但这些人秉承的是忠心为国为民,不为私家利益盟生异心,祸国殃民。道德人品是他们不能放弃的立身之本。圣人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不配位,即使篡权得成,也不会长久。纵观史上篡逆得成者,无一不是被别人用同一方式夺走,这是报应,天道循环,报应不爽。曹魏、两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莫不如此。可见歪心用不得,人算不如天算,天算终胜人算,叫作万事由来天定,空多神算奇谋,管教他到头总是一场空。
这就是诸葛亮能流芳百世而司马懿不能的原因。
一、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诸葛亮知恩图报
二、两人在品德方面,诸葛亮远胜司马懿。司马懿心真歹毒,诸葛亮对后主忠心耿耿
三、诸葛亮各方面及权力自己达到顶峰,他也不需要篡魏,再加上诸葛亮和刘备一起励精图治建立的蜀汉政权,两人感情非常深厚。当然了这也离不开刘备对诸葛亮忠心的培养。
综上所述,这就是诸葛亮不愿意效仿架空皇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