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带了五大谋士上阵,为啥在赤壁之战一点忙没帮上呢?
曹操率大军南下于赤壁,发展官兵水土不服而多疾病,便命令自焚战船,撤回北方,以待时机再战。这是《三国志》中的记载。
曹操的五大谋士分别是: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而郭嘉早在前一年就去世了,五大谋士只剩下四个,而赤壁之战发生时,荀彧和荀攸留守后方,程昱和贾诩随曹操在前线出征,赤壁之时,真正起作用的谋士就是程昱和贾诩两人。
曹操是在208年7月开始南下征荆州刘表的,8月的时候,刘表病死,其子刘琮在蔡瑁、张允等人的支持下即位荆州牧,不久蒯越、韩嵩、傅巽等人劝说刘琮投降曹操,9月曹操到达新野,刘琮投降。
刘琮投降的时候,没有告知刘备,而且曹操南下的消息,刘备也不知情,当时的刘备屯兵樊城,是荆州的最北边前线,当曹军到达新野的时候,刘备一片恐慌,当即南逃。
当时荆州的治所在襄阳,刘备从樊城南逃时,兵分了两路,一路是关羽的水军,乘船沿汉水南下,另一路是刘备自已率领的陆军,从樊城渡过汉水,经襄阳南下,刘备原来的计划是前往江陵城(今湖北省荆州市)。
曹操率领大军到达襄阳接受刘琮的投降,知道刘备准备前往江陵城的计划后,曹操放弃步军及大部队,亲率5000虎豹骑精锐,轻装上阵,追击刘备军,刘备由于随行的十万百姓行军速度太慢,一天只走十几里路,而曹操的虎豹骑骑兵一天一夜行军三百多里,曹操终于在当阳长坂(今湖北省宜昌市下辖的当阳市玉阳镇)追上刘备。
当阳一战,刘备军仓促应战,被曹操大败,刘备抛妻弃子逃走,向西逃到汉津(今湖北省荆门市东北的汉水边)与关羽会合,一同乘船逃往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曹操没有继续追赶刘备,而是南下到达江陵城,接收江陵城的物资人员。
曹操到达江陵城已是208年的10月,之后曹操在江陵城休整、准备了2个月时间,然后开始沿江东进,接着就发生了赤壁之战,曹操的谋士们也就是在这2个月时间,向曹操提供了一些建议。
先说程昱,程昱虽然是曹操的五大谋士之一,但也是五大谋士中唯一文武全才的人,不仅有谋略,有胆识,而且多次能带兵打仗,程昱曾在官渡之战期间,带领七百兵兵守着鄄城,曹操欲派2000援军,程昱觉得兵力不宽裕,没有接收,说700人足够。
程昱曾经亲自征兵数千人,所征士兵均为山间民众及亡命之徒,与曹操会师黎阳,讨伐袁谭、袁尚,程昱是五大谋士中唯一有带兵打仗经验的人。
在官渡之战前夕,曹营大部分人都认为刘备逃到东吴,会被孙权所杀,就像当初公孙康杀袁尚、袁熙兄弟一样,会将首级送给曹操,唯有程昱与其它人的意见不一样,程昱认为:
孙权上任没多久,现在还不为人所忌惮。而曹公无敌于天下,首次拿下荆州,就威震江表,孙权虽然有谋略,但不能独自抵挡。刘备则向来英名,关羽、张飞又是万人敌,孙权必定援助他们以防御我军。
程昱的意思就是建议曹操早做好打算,做好要同时面对刘备与孙权的打算,但是曹操觉得不以为然,即使孙权与刘备联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此曹操还给孙权写了一封恐吓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大概意思就是:最近奉命讨伐罪人,旌旗指向南方,刘琮束手投降,现在治理水军80万人,准备与将军在东吴会面。
也许孙权正是看到了这封信,才决意与刘备联合,坚决抵抗曹操,最终导致曹操的失败,事前程昱可是提醒了曹操,但曹操不听,程昱也没有办法。
再说贾诩,贾诩最早是董卓女婿牛辅手下的校尉,董卓及牛辅被杀后,贾诩劝说李傕、郭汜等人聚集兵力攻打长安,之后李傕和郭汜成功拿下长安,但是贾诩却不愿意跟随他们,后来投靠了段煨,不久转投张绣,正是在张绣手下,曹操因为大意,被张绣杀了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及猛将典韦,这里面肯定有贾诩的谋划。
后来贾诩力劝张绣在官渡之战前夕投靠曹操,因此得到曹操的重用,曹操似乎也没有计较杀子之仇,毕竟曹操是政治家,首要大事是政治,对于私分,曹操看得没有那么重,并且贾诩为人也是相当低调,对曹操也表现得比较忠心,因此也得到曹操的重用,成为五大谋士之一,并且是从敌人投降过来的唯一一个。
贾诩在赤壁之战前,也曾劝过曹操不要急于发动战争,贾诩是这么对曹操说的:
明公您当初攻破袁氏,现如今收复汉南,威名远扬,军事实力已经十分强大。如果利用过去楚国的富饶,来招揽贤才良士,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就可以不用兴师动众而使江东地区俯首称臣。
贾诩的言外之意就是现在发动战争不合适,曹操到江陵城只停留了2个月就贸然发动战争,荆州当地的百姓及民心还没有归附,应该继续安抚百姓,招揽人才,稳定荆州局势,那么江东就会不攻自破。
贾诩的说法非常有道理,曹操这个时候已经占了荆州,再加上原来的北方八州,势力如日中天,荆州又地处长江中游,掌控了荆州,就等于控制了半个长江,而东吴赖以生存的天险就是长江,曹操等于掌握了东吴的命门,只要继续发展,东吴根本无法攻破荆州,别说曹操,就是当初刘表在世时,东吴攻打江夏郡都打了六七年,才杀了黄祖,拿了三分之一个江夏郡,要是曹操在,东吴更是没机会。
可惜那个时候的曹操头脑发热,谁也劝不住,荆州得来的太容易了,曹操没费多少功夫就占据荆州,如果进一步拿下江山,趁热打铁,那么统一整个中国已成定局,关健时刻曹操飘了,骄傲轻敌了,任何人的话也听不进去了,纵有再多的谋士又能如何呢?
赤壁之战失败的首要责任人就是曹操本人,虽然曹操在赤壁大败后说过一句话: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这不过是曹操为自已责任开脱的理由而已,怪不得其它谋士。
赤战前夕,曹操没有以前各战役那样的“军事民主”。先由荀彧、荀优、郭嘉、程煜等人的献策,然后再拍板;而是相信蒋干等人的小人另谋。充满着虚假与谎言!
题主提的这个问题说实话难让人回答啊,因为以正史而言就曹操帐下五大谋士不能确该是那五人人,但又不能不回答题主的问题,所以先只能按照《三国演义》的露脸次数来排出五人了,然后再说说他们帮没帮上忙。
绝大多数公认的在《三国演义》曹操帐下五大谋士荀彧,荀攸 郭嘉,贾诩,程昱五人吧,因此就这五人在赤壁之战前后的表现来看看他们到底帮上忙没有。
荀彧(公元163年--公元212年)
先说荀彧。荀彧这个人呢,是作为萧何,诸葛亮式的人才,大局观极强,具体到谋略也很厉害,在曹操和袁绍交战的时候提出了著名的“四胜四败论”坚定了曹操的信心,而对于曹操南征荆州刘表这事呢,荀彧是持的支持的意见。“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也拿出了具体作战战略,但这只是针对的南征荆州提出来的,没说是对江东孙权且荀彧作为王佐之才,史书中没记载他跟着曹操南征,更有可能是坐镇后方,所以赤壁之战的责任荀彧是没有的。
再说荀攸。荀攸这个人呢,正儿八经的军师谋士,曹操曾说过“公达,非常之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这句话,接着就把他纳为军师,其在曹操征讨张绣,吕布,袁绍的战争中都有准确的判断。那么他作为军师应该是随同曹操南征荆州的,但正史无记载,更不要说记载其在南征中提供过什么建议了,倒是三国演义中写了他支持过程昱向曹操提出防范刘备火攻的判断,因此以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为标准,荀攸也尽到了一个谋士的责任。
三说郭嘉。郭嘉在曹操北讨乌桓的战争途中就死了,跟公元208年爆发的赤壁之战相隔1年,所以郭嘉在曹操对孙刘两家的赤壁之战失利中肯定的没有责任
程昱(公元141年--公元220年)四说程昱。程昱这个人在对形势上的判断是很有见地的,且自己还能带兵打仗,基本上算是文武双全了,其在曹操接收荆州后对孙刘两家联合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正史中却无记载其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倒是《三国演义》中写了他看出了孙刘两家的计谋向曹操提出了建议,只是曹操一直认为冬天没东南风而没有采纳,既然意见提出来了而作为主公的曹操不采纳,那么这个失败的责任也就不能摊到程昱的头上。
五说贾诩。贾诩是可以确定随同曹操南征荆州的,但是贾诩在曹操受降了荆州刘棕一干后想顺势灭到江东孙权这事中持的是反对意见(‘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既然他一开始就已经做出了准确的判断,所以他也尽到一个谋士的责任。
总上所述,按《三国演义》的标准排出来的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都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利一事摊不上责任,所以曹操赤壁之战中失败最主要的责任人就是老天和其本人了,本来也是,按当时的态势曹操对孙刘联军的优势已经是“飞龙骑脸”的优势,是谁都想不到会输,但天意不可测,两军交战前曹操的军队发生了瘟疫,再加上曹操确实有些骄兵,最终导致赤壁之战的失败。
曹操带了五大谋士上阵,为啥在赤壁之战一点忙没帮上呢?
曹操自从迁都许都以百,灭了吕布,招降了张绣,在官渡之战一举夺得冀州,平定了河北,占据了辽东,西边击.败了马超,灭了张鲁,攻下了汉中,荆州刘琮又降了,北方既定,兵精粮足,号称曹兵八十三万!此时的曹操已不象从前,刚腹自用,根本听不进别人的建议,要亲临铜雀台以观江东。
当时东吴的总兵力约五万人,刘备加上从刘琦手上的兵力总数也就是一万左右,所以曹操认为消灭孙吴易如反掌。
由于轻敌,故有赤壁之败。
赤壁大战,曹操携八十三万大军,号称百万之众,征伐江东,这绝对是三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战,若胜,则天下必归曹操,提前结束三国乱局。
曹操的谋士还是很厉害的,荀彧,荀攸,程昱,贾诩,郭嘉等。荀彧荀攸稳固后方能力超群,贾诩贾文和也是绝顶谋士,郭嘉世之鬼才,程昱也算是中规中矩的谋士。
赤壁大战时,郭嘉郭奉孝已经去世,赤壁大败后曹操还感叹若郭嘉在绝不能有此败。其余荀彧荀攸应该是留守后方。贾诩未见到出场,只有程昱一直跟在身边。
赤壁大败并不是谋士未识破火攻之计,当时周瑜黄盖行苦肉计,阚泽献诈降书,庞统授连环计之后,徐庶徐元直是个明白人,他是完全识破这一连串计谋的人,只因为感念刘备恩德,并未告发,只是在庞统处求一脱身之策后奔散关避过此祸。
除了徐庶之外,还有一人提醒过曹操要提防火攻,这人便是程昱,其实程昱都能看出来,那么其他几个谋士如果在场肯定也能想到,就连曹操也说过若是十月来攻完全会提防火攻。由此可见,曹操一方并不是愚钝,而是无人识天时而已。
赤壁大战双方,想到火攻的有很多人,有诸葛亮,周瑜,庞统,甚至还有黄盖,程昱,徐庶等,计策简单,但除了诸葛亮庞统外,恐怕都没想到风向,就连周瑜在想到天时时也是气血攻心一病不起,可见不懂天时,曹操赤壁大败早已注定。
谋士,在三国演义的吹捧下,被现在一些为吸眼睛的影视剧编剧和自媒体作者一通吹,给捧上了神坛,其实,谋士起的作用,不过是提供各种各样的建议,说啥都行,说啥都有,最后起作用的,还是决策者,就是演义里的各路主公们。
先举个例子,东吴方面,坐谋士头把椅的是张昭,有“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之说。可孙权继位后,并不太采纳张昭之谋,最后也就沦为了了,几无大的建树。
再看曹操集团的首席谋士荀彧和刘备集团的首席谋士诸葛亮,他们只是动动嘴皮子,出出主意吗?错了!他们功成名就是因为即务虚又务实,把战略方针落到实处,除了出主意,还为君主提供稳定的后方,保证扩军及粮草军械的供给,否则是坐不到首席的!东吴的周瑜亦是如此,不但坚定抗曹,还能亲率部队实现目标。
集思广议,是好君主必备的能力,还各种方案都得听,最关键在于决策,找到最合理的策略去坚决执行。能够把这做得好的,终成一方大势力,如曹、孙、刘。做得不好的,就会不断衰退,那怕曾经称霸一时,如袁绍袁术兄弟,刘表、刘璋、吕布等。
夸大了谋士作用,而忽略君主的决策核心地位,是本末倒置的错误历史观,当故事、当演义看看,纯属娱乐。分不清历史与演义差别的,在三国这段最甚,可能是三国演义太成功了,流传太广泛的原因,以至于许多人傻傻分不清楚了。
三国演义里,被贬最厉害的是刘备,为把诸葛亮塑造成儒家圣人,刘备被描写成了只会哭和摔摔孩子的笨蛋。其实这不是真的,就看看演义,仔细点就能发现,有了诸葛亮以后,刘备集团的所有重大军事行动,还是刘备亲历亲为的,比如入西川、夺汉中,以及亲征东吴。有为的君主怎会把命运轻意寄托在别人身上?
所以,谋士并不能底定天下,只是个提建议的角色,别神化他们!这才是历史!
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望风而降,志得意满的曹操企图一举平定江南,一统天下。但是最终却失败而去。在南征荆州时,曹操尚且号称猛将如云,谋士似雨。既然曹操的谋士如此之多,如此之强,为什么还会遭遇赤壁惨败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赤壁之战时,曹操的谋士都去哪儿了。曹操从创业开始跟随他征战沙场的著名谋士主要有荀彧,荀攸,郭嘉,贾诩和程昱这五人。但是这五个人在赤壁之战时却没有一个人跟在曹操身边。那么这五个谋士此时又都在哪里呢?
一、稳定后方,心有余而力不足
首先是荀彧。史书中说荀彧有王佐之才,曹操更是形容荀彧为“吾之子房”,也就是将荀彧必做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张良。但是相比于张良,荀彧其实更像是刘邦的萧何。
“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三国志·荀彧传》
在曹操听从荀彧的谋略从洛阳把天子迎接到许都后,曹操因功升为大将军,而此时的荀彧则为汉侍中。此后的荀彧就很像曹操的萧何。每次曹操出兵在外征战,荀彧就负责留守后方。
而代替荀彧出谋划策的则是他推荐的戏志才,郭嘉和钟繇等人。而此后的官渡之战中,荀彧就在后方留守。所以此次的赤壁之战,曹操同样将荀彧留在后方。
虽然荀彧一直是留守后方没有随军出战,但是在为曹操制定大的战略分析时,荀彧的大局观很好,除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外,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大的战略思想也是出自荀彧的谋划。
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三国志·荀彧传》
官渡之战中曹操因为粮草将尽,想要撤军,便向留守后方的荀彧寻求意见,荀彧便以汉初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之争为例,指出此时一旦退兵,便将兵败如山倒。最好的方法应该是耐心等待战机的出现,一战定乾坤。可以说正是荀彧的谋划让曹操等到了机会,奇袭了袁绍的粮草。
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三国志·荀彧传》
同样在公元208年,曹操想要南下征讨荆州,想灭掉刘备、孙权一统天下,曾征求荀彧意见。而荀彧也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曹操采用急行军,出其不意的速攻战略。而曹操南征、讨伐刘备的闪电攻击成功也证明了荀彧的意见是不错的。
如果没有诸多偶然因素让曹操败于赤壁,荀彧的谋略必然成为天下统一的首功。但是没有跟在身边的荀彧不可能随时的像曹操提出自己的谋略,而此时的曹操面对江东也没有当年面对袁绍时的谨慎。再也不会像当年那样特意去询问远在许都的荀彧。
其次是荀攸。荀攸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地位仅次于荀彧。在辅佐曹操的过程中,多次使曹军绝处逢生或出奇制胜,而且此人言行谨慎,可以说是曹操行必求计的谋士。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让曹操无数次转败为胜的谋士,《三国志》中却没有荀攸参与赤壁之战的身影,那么他去了哪里呢?
(建安)十二年(赤壁之战的前一年)……(荀攸)转为中军师。——《三国志·荀攸传》
昔魏武帝(曹操)使中军司荀攸典刑狱。”——《晋书》
从《三国志·荀攸传》和《晋书》可以看出,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的前一年,曹操任命荀攸为中军师,负责处理刑狱事务。
其实不仅荀彧和荀攸在后方处理政事,不在参与曹操的对外征战,此时的曹操的谋士刘晔,司马懿,蒋济等也没有参加赤壁之战,而在留守后方。
为什么赤壁之战时有这么多谋士没在曹操身边?
主要是因为曹操当时已经统一了北方,管理的区域扩大了,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处理后方的事物。荀攸出任中军师,蒋济在淮南任扬州别驾,就是例证。但这并不是曹操不带谋士的主要原因。
那么,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据《吴书》记载,刘表去世时,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并派人持节去迎接曹操。曹操手下的诸将都怀疑其中有诈,于是曹操问娄圭。“子伯曰:‘天下扰攘,各贪王命以自重,今以节来,是必至诚。’曹公曰:‘大善。’遂进兵。”
这段记载反映出当时的一种真实状况。刘琮投降时,除了娄圭之外,曹操的部将们普遍不太相信,就连曹操自己也有些不敢相信。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曹操心中,刘表虽然没有开疆扩土的雄心,但是他仍然拥有十几万的兵马。
羡(张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表(刘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三国志·刘表传》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三国志·武帝纪》
从上面可知,刘表强盛的时候,有兵马十几万,而当年的袁绍拥有四州之地,也不过如此。因此,在曹操心中,自己平定荆州也会像平定袁绍一样,打上个七八年。
因此,虽然有荀彧的速战策略,但曹操也仅仅希望但是出乎曹操意料的是刘表一死,刘琮望风而降,自己基本兵不血刃的拿下荆州,这样一来,就让曹操自然而然地想到同样地处南方的孙权在见到自己的数十万大军后也会不战而降。正是这种心态导致了曹操没有把荀攸、刘晔、司马懿等许多谋士带在身边。这不能不说是曹操的一个失策。
二、英雄已逝,想帮忙也帮不上
在赤壁之战前,郭嘉已经去世了。在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后,曾发出“若使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感叹。曹操认为郭嘉若是能够随军出征,必然能够帮助自己解决战时的问题。那么郭嘉究竟能帮曹操什么忙呢?
(曹操)又与彧(荀彧)书曰:“追惜奉孝(郭嘉),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傅子》
赤壁之战中,曹操虽然最终败给了周瑜的火攻和黄盖的诈降计,但是在此次南征中,曹军遭遇的疫情,使曹军减员严重,战斗力下降,被迫撤退。
对比《傅子》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其实郭嘉早就意识到“南方有疫”这一情况,并且经常和曹操讲自己如果去南方必会因疫情而死。
可惜曹操一直以为这只是郭嘉担心自己的身体,没有放在心上,当南征遇到疫情时,才想起当初的话,倘若郭嘉再世,那么肯定在出征前就会提醒曹操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这样一来,曹操即使失败也不会像现在这么惨。
三、虽然南征,可惜年老不在前线
除了没参战和去世的谋士,跟随曹操出征的主要是程昱和贾诩两人。
“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三国志·程昱传》
这段记载了程昱在曹操拿下荆州后推测刘备和孙权将会联合抗曹。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三国志·贾诩传》
这是曹操南征荆州,占领江陵之后,谋士贾诩劝其不要顺江进攻孙权的记载。
虽然程昱和贾诩都跟随曹操南征荆州,并且在兼并荆州后对孙刘双方的发展进行了推断。但是根据《三国志》记载,程昱判断孙刘会联盟抗曹,是在当阳之战后;而贾诩劝曹操不要进攻孙权是在曹操顺江东下前。况且,史书上并没有贾诩、程昱和曹操一起顺江东下,参与赤壁之战的记载。
而且在赤壁之战时,贾诩和程昱两人都已经六十多岁。曹操从江陵顺江东下,一直走的水路,需要坐船,这对常年深处北方的两人来说,那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两人有可能一直待在荆州处理政务。
曹操的这次南征根本没有想到会占领荆州,更没有想到要顺江去进攻孙权。因此,南征荆州也仅仅只是带了贾诩和程昱。曹操占领荆州后,收编了刘表余部,准备顺江东下。而贾诩和程昱因为年纪太大没有跟随。
在曹操看来,刘表和孙权的实力差不多,而自己现在收编了荆州余部,实力大增,又占有地利上的优势,可以顺流而下。这种轻敌的思想让他认为平定江南也就是顺手的事,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带领谋士。
总结
在曹操的智囊团中,荀彧、郭嘉、程昱、贾诩、荀攸五大谋士都可以称之为“算无遗策”。但是随着曹操地盘的增大,人才的不足让曹操不得不安排自己的谋士来处理日常的政务,导致了自己身边的征战的谋士越来越少,而一时的胜利也让曹操开始轻敌,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失败。
彼时之曹操,别说有5大谋士,就是有500万大谋士也是白搭。他完全失智了,用东北话叫"懵圈"。他的自信,就是谁也不信只信自己。还好,赤壁之战后,他终于清醒,而得三分之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