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如果韩信不死,刘邦可以避免白登之围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2关键词:韩信,刘邦

如果韩信不死,刘邦可以避免白登之围吗?

点赞1、临夏回族自治州 网友:蔻岑魄

如果韩信不死,刘邦可以避免白登之围吗?

答案是不可以!

因为韩信死于公元前197年,而白登之围发生于公元前200年,也就是说发生白登之围的时候,韩信还没死呢……

那如果韩信来指挥这次作战,还会发生白登之围吗?

咱们先从军事角度来看看白登之围具体是咋回事。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为了防备匈奴的进一步南下,就想设置一道缓冲地带。于是刘邦将太原郡和直至北部边界的三十一个县划给韩王信(与击败项羽的韩信重名,因为他被封为韩王,所以史称韩王信)作为封地,作为一个分封的属国去抵御匈奴。可是当年秋天,匈奴来攻的时候,韩王信却和匈奴约定好共同攻打汉朝。韩王信献出了国都马邑,投降了匈奴,并率军攻打太原。

勃然大怒的刘邦,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反击。战役的初期,汉军进展顺利,连续击败韩王信的叛军,以及叛军和匈奴的联军,甚至还击败了冒顿单于的先头部队。此时已经是冬季,天降大雪。而棉花这样的重要御寒物资要到一千多年后的宋元时代才开始推广。因此,当时汉军士卒自然缺乏足够的御寒服装。普通汉军战士多被冻伤,甚至有20%到30%的士兵被冻掉了手指。汉军的行动越来越迟缓,各部队之间也出现了脱节。

同时,刘邦在连胜之后,中了冒顿单于的示弱诱敌之计,产生了轻敌冒进思想。当刘邦亲率先头部队进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南30里的白登山。主力二十万汉军则还停留在楼烦、马邑一线。冒顿单于抓住汉军的这一漏洞,调集整个匈奴帝国的三十多万骑兵,将刘邦和汉军先头部队合围在白登山。汉军苦战7日不得突围,情况十分紧急。

后世人绘声绘色地演绎了刘邦脱困的过程:无计可施的刘邦向随行的谋士陈平求助。陈平建议派人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皇后),让她劝说冒顿解围。汉高祖采用此计,派使者用重金贿赂求见阏氏,并送上一幅美女图。使者说“汉朝有这样的美女,现在汉朝皇帝的状况非常困厄,打算把这位美女献给单于,以求脱困。”阏氏见图,担心单于得此美女,夺走冒顿对自己的宠爱,便劝冒顿解围撤兵。她说:“汉、匈两主不应该互相逼迫得太厉害。就算你夺取汉地,可能也会水土不服,无法长住。汉帝被围了七天,军中没有什么慌乱,想必是有神灵在相助,不如放他一条生路。”冒顿听后决心动摇,于是将包围圈放开一角,汉高祖刘邦这才顺利逃脱。

其实为后世所多为津津乐道的使者与匈奴阏氏对话,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并没有提及。相反,司马迁强调“其计秘,世莫得闻。”那个对话的版本,出自东汉哲学家、经学家、琴家桓谭的《新论》一书。至于桓谭是如何能将一件将近两百年前,当事人都不晓得细节的事情,描绘得如身临其境一般,这就不得而知了。

更有意思的是关于白登之围的记述,同一本《史记》中都展现了不同角度的细节描写,堪称汉匈历史当中的“罗生门”。

《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至平城。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後罢去。”

《史记·陈丞相世家》“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史记·韩(王)信列传》“汉令车骑击破匈奴。匈奴常败走,汉乘胜追北,闻冒顿居代谷,高皇帝居晋阳,使人视冒顿,还报曰‘可击’。上遂至平城。上出白登,匈奴骑围上,上乃使人厚遗阏氏。阏氏乃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厄。’居七日,胡骑稍引去。时天大雾,汉使人往来,胡不觉。护军中尉陈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请令彊弩傅两矢外乡,徐行出围。’入平城,汉救兵亦到,胡骑遂解去。”

《史记·匈奴传》“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於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 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竟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而去。”

但是如果我们综合各方面历史记述,从军事角度而不是从简单的宫斗角度分析整个“白登之围”。那么,我们就能拨开历史的迷雾,发现被后世文人所演绎和想象所层层遮盖的历史真相。

刘邦因为轻敌冒进,与汉军主力脱节,导致整个指挥中枢和前锋被匈奴主力合围。汉军苦战7日不得突围,所带的粮食也要耗尽。在这窘迫之时,刘邦派使者贿赂匈奴阏氏,阏氏劝说冒顿单于,冒顿单于将包围圈放开一角,这些事情都确有其事。但是如果我们只按事情表面的现象去理解,就明显背离了冒顿单于的为人性格和军事常识。

冒顿在当太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头曼单于喜爱后妻所生的孩子,就想废了冒顿。于是头曼派冒顿月氏国当人质,然后却故意发兵攻击月氏国,以此借刀杀人。冒顿偷得了月氏人的千里马,才逃脱了月氏人的追杀。

头曼单于见冒顿如此勇壮,就让他当上了万骑长。冒顿也没说什么,就是制造了一种名叫“鸣镝”的响箭。然后冒顿规定:“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出猎时,冒顿射出鸣镝,随从有不随鸣镝射往同一目标的皆被斩杀了。后来冒顿用鸣镝射自己的宝马,随从有不敢射者,也被立斩。再后来,冒顿又用鸣镝射自己的爱妻,随从仍有不敢射者,又被斩杀。最后,当冒顿用鸣镝射父亲头曼单于的宝马,冒顿的随从都没有一个人敢不射了。

这时,冒顿才显露了他的真实目的。当冒顿随父亲头曼单于出猎时,冒顿用鸣镝射头曼。冒顿的随从神经反射般都随之放箭,于是就射杀了头曼单于。随后,冒顿又诛杀后母及那个差点取代他的弟弟,杀光了不服从自己的大臣,自立为匈奴单于。

冒顿刚当上单于,东胡王乘其立足不稳,派使者来索要头曼单于的千里马。冒顿不顾群臣反对,将千里马送给了东胡王。东胡王又索要冒顿单于的阏氏。结果,冒顿不顾周围大臣的反对和气愤,把自己的妻子也送给了东胡王。东胡王认为冒顿软弱可欺,不再将其放在眼里,自然也放松了警惕。过了一段时间,东胡王又来索要匈奴与东胡之间的一块荒弃地。匈奴有大臣认为可以出让。结果冒顿却大怒,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人”。冒顿杀掉了主张让地的大臣,发兵突袭东胡。东胡猝不及防,东胡王被杀,其民众及畜产尽为匈奴所得。

可见冒顿是一个性格隐忍果敢,下手毒辣凶狠的枭雄。别人珍视的宝马爱妻,他是说杀就杀,说送就送。只要碍到他了,别说随从大臣,就是后母、异母兄弟,甚至亲生父亲,他杀起来也毫不留情。这样一个枭雄,现在调动了全国的兵力与汉帝国进行战略决战,并且已经包围了对方的整个指挥中枢。他怎么可能因为在他看来可以随意杀掉,随意送人的女人的几句话,就中止这么庞大而关乎国运的军事行动?如果冒顿是这样一个视军国大事为儿戏、耳根子软的人,估计早就死在了月氏国,更别说成为“草原苍狼之王”,建立如此强悍的帝国了。

所以,冒顿主动将包围圈放开一个缺口,明显是一个反常举动。从心理学角度,当一个人有突然的反常举动,那么他一定有更深层次的需求。其实我们综合前面的史料,同时换个角度考虑,就能发现其中的端倪。匈奴面对被包围的刘邦,可谓占据了天时:天气寒冷,汉军非战斗伤亡增多,战斗力下降;地利:将汉军重重围困;人和:兵力上的绝对优势。

虽然被围的汉军无法突破匈奴人的包围,但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匈奴人同样也无法突破汉军的防御。这就等于,冒顿单于动员倾国之兵,将刘邦和汉军前军包了饺子。但这个饺子夹生了,吃不掉。同时,后续汉军主力也在源源不断地赶来。等到第七天的时候,被包围的汉军、包围的匈奴人、前来解围的汉军主力,三方形成了一个僵持状态。之前占尽优势的匈奴人反而要担心被汉军内外夹击了。

本来冒顿单于也在等待韩王信叛军的支援,但韩王信的叛军却迟迟不到。背叛者从来都是得不到信任的,韩王信的叛军也是如此。冒顿甚至都开始担心叛军和汉军重新联合起来。因此,冒顿单于的战役决心不可能不发生动摇。但冒顿用兵一贯喜欢用假想欺骗敌人,使敌人出现误判,从而打破僵局占据主动。比如他对付东胡人就各种委屈求全,然后突然一击必杀。冒顿对汉军同样也是如此。之前匈奴和汉军的前哨战中,面对汉军战车与骑兵的正面突击,匈奴总是处于下风。因此,冒顿故意进一步示弱于敌,面对着汉朝的使者,故意将精锐隐藏起来,只显露老弱病残。于是成功欺骗了久经战阵的汉高祖刘邦,最终促成了白登之围。

因此,冒顿单于听从阏氏的劝告,主动放开围困一角,最大的可能是一个假象和烟雾,背后有着更大的杀招。《孙子兵法》曾经说过“围师必阙”。强调包围敌人时,为防止敌军产生拼死作战的决心,要虚留缺口,以动摇敌军指挥官的意志,涣散敌军士兵的斗志。更重要的是,虚留缺口并非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敌人逃跑时,发动致命一击,使敌人在仓促逃跑过程中陷入覆灭。冒顿单于够呛读过《孙子兵法》,但大草原上残酷的生存竞争无时不刻在教授在他这种战争哲学。

草原上的群居猛兽,如狮子和狼常常会进行类似的围猎。比如狼群捕猎鹿的时候,会先分散于鹿群的四周,全部隐蔽,逐渐逼近鹿群。当靠近之后,一部分狼采取骚扰或追赶的方式,把目标赶往隐蔽好的头狼附近。当鹿奔跑到埋伏的头狼身边时,头狼便开始以偷袭的方式发动必杀一击。一来鹿已经开始慌乱,二则出乎其意料,故而比简单的追赶更加容易获得猎物。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很早就学会了这种需要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的群体作战伏击作战方式。13世纪波斯史学家志费尼(Ala-al-Dn‘Aa-Malik Juwain)记载有关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远征国外的历史著作《世界征服者史》一书中记载到:“凡从事战争者,必先训练使用武器,必须熟于围猎,如何迫近野兽,如何遵守秩序,如何依人数多寡,包围兽类。

联系冒顿灭亡东胡之前给东胡的“甜头”,从军事角度分析,冒顿在白登之围中给刘邦的这个解围一角的“甜头”,更像是鱼饵。但当时僵持的战局,逼迫着身经百战的刘邦只能硬生生吞下这个“鱼饵”。这时候,陈平的身影出现了。历史上的陈平不是那个后世描写的谋士般的形象。当时他的官职是护军中尉,汉帝国军队里的高级军官。历史上记载的陈平奇计,也不是那个“宫斗奇计”,而是一个重要的战术建议。陈平建议:士兵手持强弩,以战斗队形,徐徐撤出围困。

草原上的哲学,面对强壮的敌人要主动退让,以减少己方的损害。野狼捕猎时也是让开最强壮的猎物,只攻击病弱者。匈奴的哲学更是如此。面对着围而不乱、退而不溃,严阵以待的汉军阵列,匈奴人找不到发动致命一击的契机。同时,前来救援的汉军也赶到了。因此,冒顿单于只能撤兵北返,汉匈两大帝国的第一次碰撞就这样落下了帷幕。虽然没有最终的结果,但双方也在这次碰撞中,体会到了对方的实力。

在正面战场上,匈奴对面汉军的车骑突击处于下风。面对严阵以待的汉军,匈奴也无法突破其防御,讨到什么便宜。但匈奴则可以通过机动力上的绝对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决定在什么时候打,在哪打,或者通过袭扰、围困来拖垮汉军。

总之,这就是两大势力在不够了解对方情况下发生的一次主力会战。

刘邦如果不是太过轻敌冒进,不管有没有韩信,都不会发生白登之围。

而如果是韩信来指挥作战,就算不发生白登之围,汉匈这种实力对比依然存在。奇谋与决断是无法短时间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实力对比。

点赞2、南阳市 网友:苏薇儿

首先谢邀!韩信号称兵仙没错,让他和匈奴交兵,既是韩信提前发现了匈奴人的意图,也难以挽回刘邦白登之围。

匈奴军队都是马上骑兵,机动快速,作风彪悍,而汉军则主要以步兵为主,战略战术围绕步兵展开,在快速反应和机动能力上明显不如匈奴军队,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汉军战略战术执行上的难度,难以适应战场的瞬息万变,要摆脱匈奴军队的围困,势比登天还难。

匈奴军队的战略战术突出快速机动和大距离迂回,容易形成对汉军包围和歼灭,汉军由于兵种上的劣势,将很难适应匈奴军队的战法,常常处于被动挨打的态势。此所以汉军遭白登围困之后,长期不与匈奴交兵,而采取和亲纳贡、握手言和的主要缘故。

白登之困,非指挥不力,而败在兵种落后和战力不行上。就象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并不是萨达姆无能,主要输在美军现代化水平太高上。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改变了旧的作战样式、作战理论和作战方法,再用步兵对步兵的那一套来对待骑兵部队,就很难在双方的较量中取得优势。

这个问题直到很多年后,被汉武帝及卫青与霍去病破解,他们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用匈奴人当年对待汉军的办法以骑制骑,以快制快,大量使用运动战法,大距离穿插迂回,直捣匈奴老巢,打得匈奴人从此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所以,既是韩信不死,汉军也难以摆脱白登之围。谢谢!

点赞3、泸州市 网友:万宠而娇

公元前201年,匈奴进攻汉朝马邑,韩王信直接投降了匈奴,韩王信和匈奴合兵攻到了晋阳城下。刘邦得知消息,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前去迎敌。刘邦是真的想扫平匈奴,去掉这个心腹大患,但总是事与愿违。

史料记载:

“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

起初,汉军连战连捷,就连刘邦本人就有了轻敌之意,索性派兵快速突进。匈奴冒顿单于并非等闲之辈,他先用老弱残兵,麻痹汉军,接着将刘邦的军队引入了包围圈。汉军兵力不少,但大多数步兵,机动能力较弱,而匈奴几乎全是骑兵,兵力也有四十万之众。

在行军的过程中,汉军遇到了暴风雪,气温骤降,很多士兵的手指都被冻掉了,严重影响作战能力。刘邦到了平城,匈奴伏兵四起,这回刘邦才意识到坏了,上当了。刘邦轻敌冒进,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是里无粮草、外无救兵,足足被围困了七天。

好在陈平在刘邦身边,为其想出一个办法,派人重金贿赂冒顿单于的妃嫔阏氏。阏氏收到好处,这才帮汉朝在单于面前说了几句好话,让冒顿单于放弃了围剿的计划。见匈奴稍有撤军,刘邦率众这才突围出去,捡了一条命。

在把刘邦被困在白登山之时,韩信还活着,并没有死,那么如果韩信在军中,能帮刘邦避免白登之围吗?

首先,匈奴的实力要强于汉朝!

就算真的韩信在刘邦军中,很可能也无济于事,想要战胜匈奴,极其困难。

史料记载:

“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彊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其世传国官号乃可得而记云。”

在楚汉争霸之际,匈奴冒顿单于杀死了头曼单于,夺取了政权。而且在冒顿单于的指挥下,匈奴军队击败了东胡、月氏、楼烦等部落,统一了匈奴各部,于是匈奴实力大增,到达鼎盛时期。

我们反观汉朝,楚汉战争持续多年,刘邦接收的也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度,国家没钱、百姓贫困,按照国力,根本无法和匈奴抗衡。纵使韩信的统兵水准再高,可能也无法抵得过匈奴强悍的骑兵部队。

从白登之围后,刘邦就转变了对匈奴的态度,既然打不过,那就选择妥协,以和亲、送礼等方式,维持和平。刘邦去世后之后,吕后、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一直以和亲为媒介,维护两国的安定,不是说不想打,而是没有实力打,所以只能选择韬光养晦。

等到汉武帝即位,汉朝是的实力已经积累到顶点,府库钱币推挤如山,粮草甚至腐烂发霉,加上卫青、霍去病等几位猛将,这才敢于和匈奴一较高下。

由此可见,以韩信一人之力,无法解决两国巨大的实力差距,况且让韩信再上战场,也是刘邦不会允许的。

更重要的是,刘邦根本不信任韩信 !

刘邦和韩信的关系,就好比是贸易伙伴关系,刘邦让韩信为其攻城拔寨,而韩信通过刘邦这个平台飞黄腾达。韩信对刘邦是有感激之情的,否则当初蒯通劝其三分天下,韩信就可能直接同意。然而韩信和刘邦的关系一直是不温不火,甚至经常产生矛盾。

公元前202年,刘邦趁楚军缺粮,和韩信、彭越,约定一起进攻项羽,而刘邦到了固陵,却没有看到韩信、彭越的援军,刘邦反而被项羽杀得大败。韩信、彭越表面上是归附了刘邦,但同样都各怀鬼胎,想把利益最大化。

史料记载:

“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

刘邦本来是很窝火的,竟然被韩信、彭越两人耍了,但刘邦还是听了张良的计策,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并赐予相应的地盘。韩信、彭越见到了好处,这才和刘邦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在韩信的指挥下,才将项羽围到垓下,一举击败了楚军。

韩信有极高统兵才能,正是在韩信的帮助下,刘邦才能一统江山,但韩信经常搞一些小动作,让刘邦不胜其烦。刘邦对韩信不仅不信任,还慢慢生出了杀心。

项羽死后,他手下将领钟离昧投靠了韩信,而刘邦原本就非常痛恨钟离昧,果然,不多时,有人就举报韩信要谋反。谋反大罪在哪朝哪代基本都是死罪,只要沾上边,就算不死也得脱层皮。

史料记载:

“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

虽然楚汉争霸已经结束,韩信也是衣锦还乡,但是其野心一直没有泯灭。韩信一度想起兵造反,却又畏惧刘邦的权威,反复思量后,韩信决定用钟离昧的人头换取平安。韩信的不确定性,刘邦一直看在眼中,这次刘邦找不到实际证据,就饶了韩信一命,将其贬为淮阴侯。

从头到尾,在刘邦印象中,韩信早已经被贴上了不靠谱的标签。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在刘邦看来,杀韩信也就是个时间问题,一旦找到把柄,即刻就会将其斩杀。

公元前197年,陈豨举兵造反,韩信和陈豨约定里应外合,颠覆汉朝政权,不巧的是走漏了风声,被吕后得知了消息。萧何和吕后共同谋划,假意说陈豨已死,以祝贺为理由邀请韩信参加宴会。

韩信就这么着糊里糊涂被斩杀于长乐宫,当时刘邦率兵征讨陈豨,并不在京城,等他回来之后,知道韩信已经被杀,几乎是没有什么反应,只是问了一句:

“信死亦何言?”

仅此而已。

韩信和刘邦只是个互相利用的关系,根本谈不上什么兄弟情义。所以刘邦在率兵讨伐匈奴之时,根本不可能让韩信去统兵,他从里到外压根不信任韩信。

之所以在斩杀异姓王的战争中,刘邦总是御驾亲征,就是因为刘邦不信任所有人。而且韩信劣迹斑斑,早已经是黑名单的一员,无论如何,韩信都不可能再被重用。

其实,就算是刘邦有肚量,让韩信在军中,总指挥权还是在自己手中的,韩信也发挥不了作用。即使总指挥权在韩信手中,仍然是打不过匈奴,还是无法避免白登之围。

点赞4、西宁市 网友:痴守过去

笔才认为,如果韩信不死,刘邦当然可以避免白登之围。

其实韩信的军事才华在楚汉争霸中已经展示的淋漓尽致,楚汉归附于项羽的诸侯王几乎都是韩信一个人消灭平定的,剪除了项羽的羽翼,功不可没,特别是在垓下之战中,刘邦把军事指挥权交给韩信,使得韩信和项羽这两大超级人才得到一次终极PK的机会。结果在正面战中从没有失利过的项羽遭受最大的打击中,韩信布下的十面埋伏之阵让数万楚军竞折腰。此战过后,项羽的自信遭受到了前所末有的打击,楚军纷纷逃离的情况下,选择了乘夜突围,最终乌江自刎。

然而,刘邦一平定天下,马上把韩信的兵权夺回。随后一边治国安邦,另一边开始屠杀功臣,而为建汉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英布、彭越等人成了刘邦重点打击的对象。后来聪明的刘邦,假借吕后之手,成功除去了韩信这个心腹大患。这其中萧何也成了“郐子手”,引发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来。

韩信之死,便是功高震主的具体体现。其超级的军事才华无人能及,这让刘邦极为不放心,同时,韩信不懂得“藏锋”,立下赫赫战功后,依然很“高调”,这也成了刘邦枪打出头鸟的柄把。

回到匈奴的话题上来。匈奴一直侵犯汉的边疆,刘邦在忍不可忍的情况下,才决定亲自挂帅出征。结果因为冒敌轻进,而中了匈奴人的计,被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之后,在陈平的妙计下才侥幸脱险。一井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之后,刘邦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图和平共处。

其实,匈奴虽然彪悍,虽然勇猛,但并不是无懈可击。而如果韩信不死,他来对付匈奴,显然是不成问题的。项羽这样神勇的盖世名将都败在了他的手下,匈奴自然也不在话下。首先,如果刘邦第一次出征匈奴时,韩信在话的,肯定不会这么轻易中了匈奴的奸计。而颇懂兵法的韩信会针对匈奴制定很多灵活的战术和战略部署,而打败四脚发达、头脑相对简单的匈奴自然也不在话下。

总之,如果韩信不死,他随刘邦出征,白登之围自然是可以避免的。

点赞5、化州市 网友:平香。

当然避免不了,因为白登之围时,韩信就活着。

不过,哪怕韩信活着,在长安以列侯的身份“监视”居住的他,也没有跟随刘邦出征,自然也不存在什么力挽狂澜的可能性。

而从战役本身的角度来讲,刘邦的被围,其实是必然的,而战役的结果也是必然的。

白登之围的缘起是北迁晋阳的韩王信,再次迁都马邑之后,在匈奴的进攻之下,投降匈奴,并将兵锋直指晋阳,甚至蔓延向上党盆地。

面临今天整个山西省即将丢失的局势,刘邦不得不出征平乱,在樊哙、周勃等多路大军的合击之下,韩王信与匈奴联军,多次战败,不过也借着战败,用骑兵完成了迂回的布局。

等到刘邦统领32万大军,自楼烦、宁武北上进入大同盆地的时候,整个战役进入了第二阶段。

刘邦的大军开始直接面对在代郡、雁门郡区域内游荡的匈奴单于大军。

由于匈奴的战略欺骗,刘邦在北渡宁武之后,即亲统车骑,直奔平城,在平城附近被包围。

注意,此时的汉军步兵仍为周勃统帅,在刘邦的身后,进攻被匈奴和叛军迂回部队重新占据的楼烦三城,数天后,才转头北上,解救刘邦的前锋军。

事实上,刘邦本人自起兵之后,一直亲统郎中骑兵和太仆轻车部队,作为突击的矛头,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生命的最后几年,平灭英布叛乱中,甚至中了流矢。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这种习惯,本身就让平城之围成为必然,而另一个原因就是汉军车骑的数量,能不能独立撕开匈奴的围困?

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汉军大骑兵集团的组建,已经在彭城之战后,因为“楚骑来归者众”,也就是楚国的骑士投靠,而非秦国的旧骑士,恰恰相反,在还定三秦的过程中,汉军曾多次对抗雍王章邯的车骑部队,秦人车骑已经消耗殆尽。

所以,刘邦所部的车骑部队,实际上是秦人车骑的残部+楚骑残部+楼烦骑和其他零散的胡骑兵以及各地的轻车部队。

问题是,在平灭英布前,刘邦调动陇西、上郡、北地三郡车骑和巴、蜀材官及中尉卒卫长安,总数才3万人,而以上地区,已经是函谷关以西旧秦地的几乎全部,也就是说,三郡车骑可能只有“万人”左右,甚至以下的规模。

而郎中骑兵,只有左右二校尉,以一部五曲来计算,最宽裕的是1万骑,以一部二曲计算,则只有4000骑。

也就是说,刘邦在平城之战中所统帅的前锋中,骑兵,比照兵马俑中的骑、步比例,约为1.16%,32万人,约为3712人,略等于“一部二曲”编制的郎中骑兵数目。

至于轻车兵,则要多一些,以汉文帝时国力充裕时,10万人1000乘的比例计算,约有3200乘。

1乘去掉御手,战斗兵为1发弩、1甲士,则轻车士有6400人,加3712骑,则约为10000人。

也就是说,刘邦是以车骑10000人,被匈奴骑兵围困在白登山,而匈奴单于本部骑兵,按照《史记》、《汉书》中的记载,总数绝对到不了所谓的40万,往往是以8-10万的动员规模为一大骑兵集团。

则刘邦是被8-10倍的骑兵所围困,而匈奴骑兵的战斗力孱弱,以弓箭为主要武器,远不如汉军的轻车使用的强弩射程,所以,多日也啃不下这根硬骨头。

等到东方代郡的樊哙、陈豨部队来援助,周勃步兵也到了平城南面,匈奴骑兵,自然要集结防卫,放刘邦车骑离去。

综上所述,如果是韩信领兵,最大的可能是匈奴遁逃,歼灭匈奴主力,则是其兵种缺陷机动力缺乏的不可能任务。

点赞6、青州 网友:长亭旧雪

如果韩信不死,刘邦可以避免白登之围吗?答案是:不能。因为白登之围发生的时候韩信还活着,所以这个问题是个假命题。那么白登之围时韩信在干什么呢,他为何没有阻止白登之围的发生呢?

韩信受到猜忌,被人告发谋反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人称“兵仙”。起初投奔项羽,但没有得到重用,于是转而投靠了刘邦,受到重用,为其击败项羽,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不过在垓下之围后,刘邦就趁势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封他为楚王,都下邳。

即便如此刘邦还是不放心,在白登之围的前一年,也就是前201年,以谋反为名将其贬为淮阴侯,控制在洛阳。韩信气愤的说,刘邦这是“兔死狗烹”之举。可见韩信这时在刘邦这里已经失宠了,能保住性命尚属不易,哪敢再向刘邦提出建议,甚至领兵作战呢?

何况韩信对刘邦的做法是很不满的,据《史记》记载,韩信以身体不适为由多次拒绝同刘邦出行,而且耻于同樊哙、周勃、夏侯婴等人为伍,不满情绪非常明显。除韩信之外,和他同名同姓的韩王信(受封为韩王,为和韩信区别,一般称为韩王信)同样受到刘邦的猜忌,把他从韩国故地打发到太原以北的苦寒之地去对抗匈奴。

匈奴是活跃在北方的游牧民族,秦汉之际其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实力强大,经常南下骚扰中原地区。匈奴人精于骑射,来去如风,作战方式飘忽不定,让韩王信吃尽了苦头。

前201年,韩王信被冒顿单于重重围困,多次向匈奴求和未果,刘邦派援军前来。援军一到,看他被包围这么久还没啥事,刘邦便怀疑其和匈奴有密约,多次指责韩王信有二心。韩王信自知受到猜忌,死期将至,于是投降匈奴,一同进攻立国不久的大汉王朝。

刘邦求胜心切,遂有白登之围

韩王信投降匈奴,这对刘邦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前200年冬,经过一番准备之后,刘邦起大军北上平叛。韩王信和匈奴联军被汉朝的战车和骑兵部队打得落花流水,接连败退,刘邦乘势追击,一直到了平城(现山西大同)。

此时天寒地冻,汉军后勤补给出现了困难,所以刘邦只能速战速决,对方则不然。求战心切的刘邦登上平城东边的白登山视察地貌,勘探匈奴军情。没想到被早有准备的冒顿单于重重围困于白登山上。

汉军衣衫单薄,许多人的手指和脚趾被冻伤,情况十分危急。陈平建议刘邦用厚礼贿赂阏氏(单于的夫人),刘邦应允。阏氏被汉朝的财物冲昏了头脑,于是对冒顿说,我们虽然攻占了汉朝的土地,但一时半会无法居住,再说也没有君主相互围困的例子,我们还是撤围退兵吧。

冒顿经不住耳边风,再加上阏氏的私下安排,匈奴放松了对刘邦的围困。而当时天降大雾,刘邦便趁着大雾徐徐撤回了平城。等到冒顿反映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于是白登之围解除。

白登之围的教训与韩信的结局

白登之围虽然解除,但给了刘邦两个深刻的教训。一是汉朝初建,百废待兴,国力尚未恢复,不宜与匈奴正面交锋;二是异姓诸侯王不可靠。所以刘邦回朝后立即采取了相应措施。

首先,刘邦认清了现实,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以和亲手段来笼络匈奴,维护边境安宁,为汉朝恢复国力争取时间,咱来日方长,后会有期。

其次,剪除剩余的异姓诸侯王。韩王信投降匈奴,让刘邦对剩余异姓诸侯王彻底失去了耐心,于是接连以谋反之名处死了韩信、卢绾、彭越和英布这四个势力比较强大的异姓诸侯王。赵王和长沙王因没啥能力,刘邦就饶过了他们。

而韩信因受到刘邦的猜忌和贬斥,确实有谋反之心。前197年,陈豨叛乱,刘邦前去平叛。而韩信则早早和陈豨暗中商议,只要他举兵,韩信就作为内应。这个消息被吕后得知,便设计把韩信骗到长乐宫中放置大钟的地方,将其斩杀。

点赞7、海南藏族自治州 网友:≮痛楚≯

如果韩信不死,刘邦可以避免白登之围吗?当时韩信还没有死,只是已经不被重用了,没有随刘邦出征,如果韩信出征的话,一定可以避免白登之围的。

韩王信联合匈奴攻下太原郡,刘邦亲率32万大军前往征讨,汉军一路打得很顺利,到达晋阳后,刘邦觉得匈奴人不过如此,有些轻敌了,当时匈奴驻兵代谷(山西省繁峙县至原平市一代),刘邦派刘敬出使匈奴,想打探匈奴人的虚实,匈奴冒顿单于故意把精锐兵马和肥壮牛羊都藏起来,让汉朝使臣看到的都是些老弱残兵,所以刘邦派去侦查情报的使臣都认为匈奴实力弱小,可以攻打。

刘敬回来后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匈奴这样只是表象,是把精锐都埋伏起来了,目的是引诱汉军前去攻击。但刘邦打了几个胜仗认为匈奴不堪一击,于是不听刘敬劝告,还把刘敬关了起来,自己率轻骑去攻打匈奴,心想我打个漂亮仗让你们瞧瞧。

刘邦脱离主力部队,急于求成,被冒顿单于指挥四十万大军围困在白登山。刘邦这次是被匈奴单于算计了,他没有匈奴那边准确的情报,又有轻敌思想才导致被围。

如果是韩信就大不一样了,韩信获取情报的能力超强,又以智谋见长,他经常算计别人,自然不会被匈奴单于算计了。

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韩信怎么利用间谍获取情报,但以他每次战前就对敌方非常了解,证明韩信的确是这方面的高手,比如背水之战,谋士李左车建议陈余坚守不出,自己带一队人马去劫韩信的粮道,这样就能打败韩信了,但陈余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问题是这些发生在陈余大帐里的事韩信是怎么知道的,李左车献的什么计策,陈余计划用什么方法和自己对阵,韩信都一清二楚,这获取情报的能力实在太强了。

如果是韩信对阵冒顿单于,匈奴想埋伏四十万大军,这么大的动作怎么能骗得过韩信呢,韩信要知道匈奴有埋伏,还会带部队往埋伏圈里钻吗,白登之围自然就不会发生了。说不定韩信会将计就计把匈奴打败。

点赞8、昌吉回族自治州 网友:红嘴唇

白登之围时,韩信就还没死呢!

其实不一定非得韩信,如果刘邦能听娄敬的话,也不致于受到白登之耻。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铁骑大举南下,越过句注山,围攻太原,进逼晋阳。刘邦御驾亲征,在晋阳击退匈奴骑兵。灌婴指挥燕、赵、齐、梁、楚等封国的车骑部队,穷追猛打。胜利在望时,严寒迟滞了汉军的进攻。

是继续追击呢,还是等待来年春暖后再战呢?刘邦迟疑不决。

这时,一份情报让刘邦下定继续进攻的决心。汉军侦知冒顿的大本营设在代谷,若能突袭代谷,俘虏冒顿,便可一劳永逸解决北方边患。刘邦老成持重,连续派遣十批间谍潜入到代谷附近侦察敌情。冒顿将计就计,把精锐部队隐蔽起来,置老弱病残于军中。十批间谍得出相同的判断:代谷守备薄弱,不堪一击。

为慎重起见,刘邦派精明能干的娄敬潜入代谷,作最后一次侦察。

娄敬侦察缜密,断定代谷是个大陷阱。他迅速南返,打算制止刘邦进攻代谷。行至半途,他吃惊地发现,汉军已经倾巢而出了。刘邦等不及了,没等娄敬返回,就下令兵分两路:由周勃、樊哙率领一路人马,进击硰石以北,寻歼被击溃的匈奴残军;自己统领夏侯婴与灌婴的部队,即刻北进,直扑代谷。

娄敬紧急求见刘邦,认为冒顿乃是故意示弱,诱使汉军进攻代谷。他分析说,冒顿继位以来,灭东胡,破月氏,南下吞并楼烦与白羊,占领河南之地,围马邑,降韩王,威震天下。如今大举南下,定会耀其兵威,壮其声势,可代谷却只有老弱残兵,有悖常理,可见其中有诈。

刘邦以军队已经出发,无故回师会影响士气为由,坚持进攻代谷。娄敬拼命阻止,刘邦大怒,咆哮道:“你这死贼有何本事,不过靠着一张利嘴,才混得个官职,居然敢妖言惑众,扰动军心,该当何罪?”下令把娄敬抓起来,投入监狱。

由于不听娄敬之劝谏,刘邦最后倒了大霉,在白登山被匈奴人围了七天七夜。不过,刘邦这个人也有优点,知错能改。当他从白登山狼狈逃回后,把娄敬从监狱里释放出来,亲自道歉,并擢升为“建信侯”。从这点看,刘邦不失为明君。

点赞9、岑溪市 网友:空虚度

读史,不是让你违背客观事实地去替古人假设,而是让你从客观事实中正确地探究成因,从中汲取经验,获得智慧。

也许你认为,韩信是你心中的大英雄,大军事家,他能掌控历史的发展,真的吗?依我看非也。

后来的结果看,刘邦的才能远胜于他,不但立了国,还杀了韩信及其它大臣,那些所谓的英雄部不过是他手中的棋子而已,说到底,杀韩信者非刘邦,乃韩信自已,你不是才能出众吗?为什么看不出刘邦良弓藏,走狗烹的阴谋心机呢?

项羽为你所死,但人家死的光明,死的磊落,死的壮烈,被后人颂扬,而你呢,死的窝囊,死的可怜,……

历史就是历史,不可推倒重来,

如果可以假设,项羽是不是改变主意,一舟渡江而去,你认为刘邦和韩信能胜吗?谁敢说。

纸上谈兵,别当真,我们都不是主人。

点赞10、保定市 网友:吾欲纵横

感谢您的提问:我的答案是即便韩信不死,刘邦也无法避免白登之围。您的出题意图是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作为刘邦帐下第一勇将,他绝对会是匈奴的对手,可以护住刘邦安全。您的想法与事实有很大出入:1.当时韩信是叛军,正是他与匈奴人结盟的,刘邦来征讨的就是他们。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行贿,才得脱险。

2.即便韩信不是叛徒,他也不是匈奴的对手。游牧民族的厉害,全部以骑兵为主,汉人被欺负的不是一年两年,秦始皇這样的主,手上有白起、王翦、蒙恬,也只能在胜利后,筑起万里长城来被动防御。韩信的军队毕竟是步兵居多,再加上刘邦一直都防着他,处处刁难,韩信的势力无法壮大。所以韩信与匈奴交战,败多胜少。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秋季,冒顿单于亲率军队,以10万铁骑围攻马邑,韩信只得多次派使者与匈奴求和。

点赞11、辽阳市 网友:气质帅比

首先先说下,那时候韩信还没死,三年后才死。白登之围是发生在公元前200,而韩信则是在公元前197年死亡。如果是韩信领兵,那就可以避免白登之围。

先了解下白登之围的背景:

自从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打败匈奴以后,北方平静了十几年。到秦灭亡之后,中原发生了楚汉相争,匈奴就趁机一步一步向南打过来。 汉高祖的时候,匈奴的冒顿单于带领了四十万人马包围了韩王信(原韩国贵族,和韩信是两个人)的封地马邑。韩王信抵挡不了,向冒顿求和。汉高祖得到这个消息,派使者责备韩王信。韩王信害怕汉高祖办他的罪,向匈奴投降了。 冒顿占领了马邑,又继续向南进攻,围住晋阳。汉高祖亲自赶到晋阳,和匈奴对敌。 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汉军明显不敌 汉朝:主力军32万,前锋军1万6千余人 匈奴:主力军40万,前锋军不明 公元前200年冬天,天空下着大雪,气候特别冷,中原的兵士没碰到过这样冷的天气,冻坏了不少人,有的人竟冻得掉下了手指。但是,汉朝的军队和匈奴兵一接触,匈奴兵就败走。一连打赢了几阵。后来,听说冒顿单于逃到代谷(今山西代县西北)。 汉高祖进了晋阳,派出兵士去侦察,回来的人都说冒顿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残兵,连他们的马都是挺瘦的。如果趁势打过去,准能打胜仗。 汉高祖还怕这些兵士的侦察不可靠,又派刘敬到匈奴营地去刺探。 刘敬回来说:“我们看到的匈奴人马的确都是些老弱残兵,但我认为冒顿一定是把精兵埋伏起来,陛下千万不能上这个当。” 汉高祖大怒,说:“你胆敢胡说八道,想阻拦我进军。”说着,就把刘敬关押起来。 汉高祖率领一队人马刚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突然四下里涌出无数匈奴兵来,个个人强马壮,原来的老弱残兵全不见了。汉高祖拼命杀出一条血路,退到平城东面的白登山。 冒顿单于派出四十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周围的汉军没法救援,汉高祖的一部分人马在白登,整整被围了七天,没法脱身,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围。后来,刘邦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行贿,才得以脱险。 可以说,这次战役,刘邦和汉朝的脸都丢大了,竟然要靠向一个女人行贿才能逃出来。

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这次战役的主帅不是刘邦,而是韩信,结果会不会大不相同。毕竟刘邦打仗的水平太低,这位流氓皇帝除了在秦末反秦起义的时候与秦军作战捡了几个漏之外,只在平定英布叛乱的时候以多胜少打败了这个莽夫。刘邦的军事指挥能力与一生未败一仗的韩信比起来,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我们假设率领32万大军进攻匈奴的是韩信,有兵仙之称的韩信用兵向来擅长使用奇谋。韩信的一生在军事历史上留下了太多的奇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等战法在几千年来为人们所称赞。但人们大多只注意韩信的奇谋,而很少注意他在指挥作战时的谨慎小心,在韩信指挥汉军进攻北方的赵国时,选择了极其危险的井陉作为行军路线,但他并不是盲目的作此决定,而是在得到李左车的计谋没有被采纳的确切消息后才下令部队行进的。所以说,冒顿单于用诈败诱敌的计策来对付韩信的话,根本没戏。如果冒顿单于故意派遣战斗力低下的部队来做炮灰的话,估计韩信上当的可能性也较低,因为这是当年他使过的招。在垓下之战的时候,韩信就曾派遣偏师与项羽交战,然后命令主力部队进攻项羽的侧翼,最终击败了项羽。但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韩信可以像秦朝的蒙恬一样大败匈奴呢?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也较低。因为此时的匈奴军队远胜于秦朝时,秦朝时的匈奴只是北方草原的几股势力之一,还经常受东胡的窝囊气。而到了汉初,匈奴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雄才大略的冒顿单于消灭了东胡,赶跑了月氏,成为北方唯一的霸主。但此时的汉军,与当年秦朝的部队比起来更是差的没边。所以说,如果此时的汉军由韩信来指挥的话,虽然不至于落得像刘邦一样灰头土脸,但也别想一举消灭匈奴骑兵。可能会有人说,韩信可以采用诱敌深入的方法来引诱匈奴军队到有利于步兵作战的地区进行作战,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匈奴人可不好骗,当年,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可是装了十几年的胆小鬼才把他们骗上钩的。所以,汉军的统帅是韩信的话,他也只能采取占据险要地势进行防守的策略。

点赞12、海北藏族自治州 网友:悦悦不乖

白登之围差点要了刘邦的老命,多亏了陈平最终才得以脱险,虽然此次陈平的计谋有点卑劣,但效果还是不错的。

那如果韩信不死,刘邦还会发生白登之围吗?这个答案不唯一,跟着小默来一探究竟。



刘邦为何会被围困白登山?

将韩王信从颍川贬到太原,最后再允许他将王都迁往更靠近匈奴的马邑,这显然是刘邦在政治与军事上的双重失误。

当年秦朝兵力强盛犹胜刘邦的汉军,在对待北方匈奴的问题上,秦始皇依旧不敢大意,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这才确保了边疆的安全。

此后,西楚霸王项羽统帅天下诸侯灭秦,项羽与刘邦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击败项羽,夺取天下,建立了汉朝。

再此期间,匈奴也没有闲着。匈奴冒顿单于杀死其父头曼单于,自己做了单于。东边的东胡,西边的月氏,南边的楼烦、白羊河南王,先后被其征服。他不仅统一了匈奴,还夺回了当年被蒙恬占领的原本属于匈奴的土地。匈奴因此达到空前的强大。


当韩王信与冒顿单于屡战屡败,最终被匈奴围困攻马邑之后,韩王信投降了。他将马邑割让给了冒顿单于,双方相约一起南下,进攻汉军。

当然,所谓的一起进攻,其实还是韩王信冲在前边,冒顿单于跟在后边。

韩王信与刘邦交战,结果可想而知,韩王信败的一塌糊涂。刘邦在韩信眼中可是能统帅十万兵力的高级军事指挥官。

韩王信败,刘邦追,再败,再追,再败,再追。一直打得韩王信势力殆尽,冒顿单于不敢再打。

刘邦当然不傻,心中对匈奴的实力还是有个大概了解的,于是派出了大量士兵去侦查匈奴的虚实,结果得到的答案都是:“匈奴可以进攻”。刘邦对此还是不放心,又派了娄敬正大光明的出使匈奴,娄敬来到匈奴之后,看到的都是瘦弱的牲畜与老弱的士兵。


娄敬返回之后,将所见所闻告诉刘邦,并建议刘邦:“匈奴以弱相示,定是暗藏玄机,不可以进攻。”刘邦听后,大骂了娄敬一顿,并将他关了起来,然后就开心的率兵北击匈奴了。在刘邦心中,娄敬所见到的就是匈奴的真正实力。

在还没等到汉军主力跟上来的时候,刘邦轻敌冒进,结果被匈奴四十万兵力围困白登山。

陈平设计助汉军脱困

被围困期间,汉军多次想要冲出包围,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匈奴也多次想要攻上山来,结果也是无功而返。

双方就这样耗着,此时正值北方天寒地冻,将士们的手都冻僵了,刘邦自己也冻得很。第三天的时候,汉军军粮就不多了,第七天的时候,汉军饥寒交迫,随时都有兵变的危机。陈平看到与冒顿单于经常与阏氏(yanzhi)一起骑马进进出出,突然间计上心头。


汉军士兵趁雾下山,来到了阏氏的营帐之中,给了阏氏很多金银珠宝,告诉她这是汉朝皇帝陛下送给阏氏的。然后又拿出一幅画,告诉阏氏,这画中美女是汉朝第一美女,是皇帝陛下赠送给冒顿单于的。

阏氏打开画一看,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跃然于画上,阏氏当时就有点醋意,心想如果将这样的美人献给单于,此后自己的地位必定会受到威胁。

于是开心的留下了金银珠宝,然后将画还给了汉使,并告诉他,她会处理好这件事的。

冒顿单于归来之后,阏氏就开始做他的思想工作。她告诉单于,匈奴与汉朝不能相互逼迫的太厉害,汉朝的几十万援军也会马上就赶到的。而且,即便单于夺取了汉人的城池也会因水土不服,而无法长期居住的。


恰在此时,冒顿单于与韩王信的部将王黄和赵利约定好的会师时间,二人竟然没有按时到来。冒顿单于心中起疑,怀疑二人可能与汉军有勾结,于是便听从了阏氏的建议,将白登山散开了一个小口子,让刘邦的汉军下山。

刘邦返回之后,与匈奴订立了边境盟约,并将宗室女以和亲的方式嫁给了冒顿单于,娄敬作为使者陪同前行,自此双边关系暂时得到了缓和。刘邦回来之后,杀了十几名当初进言可以进攻匈奴的使臣,并赦免了娄敬,封他为关内侯,食禄两千户。

如果韩信不死,刘邦是否会让韩信率兵前往平定韩王信叛乱?

第一, 让韩信去

如果让韩信去平定韩王信的叛乱,那韩王信必定会败的更惨,而且匈奴可能会就此灭绝。此后汉武帝将不会有北击匈奴的功绩,史上的卫青、霍去病的威名恐怕也会大打折扣,被韩信的光芒所掩盖。


当然汉朝也将不会再有和亲的臭名,汉朝或许就成为了史上最完美的封建王朝。

第二, 不让韩信去,刘邦自己去

事实上,以韩信的军事才能,即便不死,刘邦也不会让韩信北击匈奴的。几十万大军都交给韩信统领,效仿秦始皇与蒙恬,显然不是刘邦的做事风格。

最终的结果就是刘邦将韩信留在长安,自己带兵去平叛韩王信,结果还是一样的。

结语

或许有人认为刘邦心狠,杀死了汉朝第一开国功臣韩信。其实设身处地,没有任何人当上皇帝之后,还希望有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韩信活着,那威胁实在太大了。

封一个楚王,划一块土地,韩信无疑就是天下最强者。只要他愿意,他可以迅速招募士兵,轻松夺取刘邦汉朝的江山,或许韩信未必会是最终的胜出者,但刘邦绝对会失掉江山。

区区一个白登之围,如果韩信不死,刘邦又愿意让他率兵北击,恐怕匈奴自此就不复存在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