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之前的皇帝要把兄弟赶到封地,而清朝的皇帝却把兄弟们都摁在京城?
所谓的封藩制度,就是指皇帝分封自己的儿子、兄弟以及部分皇族、功臣为诸侯王。皇帝会让这些诸侯王享有封国内的统治权。在地方上掌管军政大权的藩王们,经过几代人的繁衍,诸侯王们会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到皇帝的统治。
秦始皇在创建帝号的同时,也将封藩制度改为郡县制度。秦始皇此举就是为了削弱地方诸侯,世家大族的势力(周朝开始),强调中央集权。但在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以后,刘邦却又恢复了封藩制度。刘邦为何要将兄弟,儿子们封为藩王呢?因为刘邦对所有的异姓王都不信任。刘邦想让宗族势力延伸到地方,帮助刘家子孙监督、管理天下。因为没有比血脉关系,更能让人信赖的了。但不想随着外戚、宦官干涉朝政,几代繁衍过后的刘氏旁支子孙,也与刘氏嫡系子孙的关系,逐渐疏远。因此到了汉景帝执政时期,便爆发了七王之乱。
有鉴于西汉七王之乱的爆发,此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不断削弱诸侯藩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藩王分封制度,还是成为了一种传统。到了唐朝时期,皇帝开始利用地方节度使制度来取代封藩制度。不想这一制度的应用,使得李唐皇族的实力大幅度被削弱,随之便出现了武则天篡位,地方节度使(安禄山)叛乱的一幕。实力强大的藩王既可以帮助皇帝维护统治,但也会对皇帝的统治构成威胁。
有鉴于此,后来聪明的赵匡胤想到了一个办法,来避免地方武将的势力做大:以文臣来制衡武将。利用文臣来制衡武将,虽然没有让宋朝出现,藩王、地方节度使势力做大的局面,但却让宋军战力变得羸弱不堪:将不知兵,临敌作战时宋军缺乏变通。
朱元璋在建国后,依然采取了封藩制度,但大明的分封制度却不同于西汉时期的封藩制度。朱元璋的儿子们在被朱元璋分封到封地的同时,他们只拥有限定的兵权,并没有管理地方的权力。朱元璋的做法很聪明,在大肆屠戮功臣武将后,朱元璋希望在地方上具备一定武力的儿子们,能为皇帝戍边,拱卫京师。在朱元璋利用儿子们管理地方的同时,他也限制了儿子们管理地方的权力。可以说大明的藩王们空有被限定的兵权,却没有财权。这样的藩王们,是便于皇帝约束、管控的。
朱元璋将一众儿子封为藩王,都带来了哪些好处呢?一、巩固边防,防备元蒙余孽袭扰大明边境。二、节制、削弱功臣武将们所掌握的军权、强化专制皇权,维护了朱家皇权。三、军政分开,藩王和地方官员相互监督。朱元璋的愿望虽然美好,但朱棣的谋反却打破了朱元璋的设想。朱棣谋反成功后,明廷又开始极力打压地方藩王,随之后来的皇帝,朝中大臣便不再担心藩王作乱。随着明廷内部党争不断(阉党和文官集团),被忽略的藩王们又得到了恢复实力的机会。随之明武宗执政时期,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相继爆发。可以说明朝的灭亡和三个原因有关:一、党争,二、地方藩王势力做大,庞大的开支让明朝国库变得空虚,三、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百姓流离失所,随之农民起义军在各地作乱。
清朝皇帝之所以不将兄弟赶去封地,而是将兄弟养在身边,还是因为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后,曾先后处死了,准备叛乱的弟弟舒尔哈齐以及长子褚英。为了防止兄弟、儿子们势力做大,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努尔哈赤对立下军功的皇族一律只给予相应的俸禄、爵位而不赏赐封地。没有封地的皇族,只能依赖皇帝给予的俸禄生活,随之这些皇族就必须依赖于皇帝生存。
虽然代善、多尔衮、豪格等亲王分掌各旗(军队),但没有封地的他们,却是无法割据地方的。随之清朝藩王们对皇帝的统治就构不成威胁。满族入关时,其实是担心自己,不能长久统治中原的。他们生怕人数处于劣势的自己,会被汉人赶出关外,因此清朝皇帝便希望皇族之间能够抱团。随之就出现了清朝有亲王,但不就藩的局面。等到豪格平定四川叛军后(张献忠),情况又发生了改变。此时皇帝(福临),想要管理好天下,不但要得到亲王们的支持,还要安抚汉人,联姻蒙古。因此福临便开始提倡,满族融入汉人,满族加强与蒙古联姻。
在这个问题上我感觉还是清朝皇帝做的比较英明。
因为把宗室都放在京城很容易控制,当时皇帝的兄弟们只要没有野心,当朝皇帝顾念兄弟之情还是会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的。
而前朝皇帝把兄弟们赶到封地,确很容易留下隐患,因为在封地有野心的兄弟可能会暗中发展势力,一旦有机可乘就会造反,这是很麻烦的事,汉朝有七国之乱,西晋有八王之乱,明朝有朱棣造反,这都是给皇子封地的隐患。
相比较而言,还是清朝皇帝做的比较好,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清朝没有藩镇割据,也很少有皇室内乱,不得不说清朝做不确实不错。
一
清朝之前的皇帝要把兄弟赶到封地,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之前有分封同姓王的制度,皇帝把自己的后代分封出去,有自己的封地,足够养活自己。
其次是因为,皇帝的兄弟在京城是不稳定的因素,容易拉拢朝臣,有造反的可能性,对皇位接替制度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比如朱棣在确定要让自己的大儿子朱高炽接班时,二儿子朱高煦就在京城不老实, 朱棣一怒之下逼迫他去了自己的封地,并且让他的封地离京城很远,让他断绝了结交朝臣的想法。
最后一点,在一个国家刚建立时,把自己的兄弟分封出去,对国家的稳定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如果交给自己的那些权臣,就更有可能造反作乱,交给自己的儿子去当王爷,安全系数会高一点,至少从短期内看是如此。
二
到了清朝的时候,中国的皇权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更加严密,更多的吸取了前朝的教训。
从汉朝开始分封同姓王开始,到了景帝年间就爆发了七王之乱。之后的晋朝也是建国没多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明朝开国先是分封了同姓王,然后就在建文皇帝时就开始了削藩,最后朱棣造反成功当了皇帝,就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同姓的权力。
清朝开国时,被迫分封了几个汉姓王爷,之后在康熙年间就爆发了三藩之乱。清朝皇帝吸引了前朝的教训,就把自己家的王爷们放在京城,供养起来。有事时就放出去办差,没事就在京城养起来。没差事办的时候,就手上也权力,不会产生多大危害。
当然问题总是有的,前朝的分封是王爷不得随意入京,禁止内外勾结。到了清朝因为阿哥们都在京城,很容易勾结大臣,组织一些参悟夺权的事情,因此清朝的皇权争夺战一直是比较激烈的。但是相对而言,比分封出去产生的问题要小的多。
三
在秦汉建立皇权制度之前,夏商周都是采取了分封制度,来巩固国家的安全。
和西欧的分封差不太多,把天子封国周边的土地分给王族和功臣,让他们屏藩中央;再把那些手上有些实权又不太听话的放在最外一层,让他们远离中央和天子,尽量同化他们和隔离他们。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到了最后,分封出去的王国都会对抗中央。商朝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到商朝建国400年的时候,商纣王的王国外围的这些亲戚经过几百年的变化,都感觉和他并不亲,不愿意听他的指挥。外边又有其它的王国在造反,西边有周文王姬昌,东边有山东夷族东夷人。
最后商纣王不得处罚了一些亲戚的王国领导人,被人骂成没人性。他出兵镇压了东夷人,正在东部和东夷人决战时,周武王的人马从西边杀进了朝歌,商朝就这样灭亡了。最终周朝也是同样的原因灭亡了。
没有一个社会制度是没有问题的,采取一个制度时都是反复权衡利弊。
关于这个问题,为什么清朝之前的皇帝要把兄弟们赶到封地,而清朝的皇帝却把兄弟都放在自己的身边?我认为这是权力的斗争,清朝的皇帝为了防止自己的兄弟跑到封地上与自己作对,所以把兄弟们放在身边。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个是上面我们提到的可以防止兄弟们叛乱,第二个原因就是如果兄弟们有能力的话。还可以帮助自己处理政务,毕竟也算是自家的兄弟,兄弟还是自己可以信任的人,如果兄弟都不能信任的话,还可以信任谁。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多多包涵,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
关于这个问题,为什么清朝之前的皇帝要把兄弟赶到封地,而清朝的皇帝喜欢把兄弟放在身边?我的看法将是以下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因为清朝之前那些王爷被赶到封地之后,权力过于大,而且很多王爷还自己招募军队,时常和朝廷发生斗争,所以这些王爷就有很多造反,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在元朝,都有这样的事例发生。
所以到了清朝,清朝的皇帝为了避免这样的事发生,就把自己的兄弟放在身边,时时刻刻注意着他们,所以在清朝,王爷发生叛乱的事就比较少。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
大家好,关于这个问题,我十分了解。因为我平时比较喜欢看清朝宫斗大剧,我下面就把我自己的看法分享给大家,如果觉得我还写的不错的话,就为我点个赞吧。
清朝之朝的皇帝都是把兄弟们赶到封地去,而清朝的皇帝都是把兄弟们放在京城,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满族人和汉族人的传统区别,因为满族人的传统就是把兄弟们都在皇帝的身边,这样可以互相帮助。
还有一点就是可以避免皇帝的兄弟造反,所以清朝的王爷造反特别少,因为在皇帝眼皮底下,很难造反。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
大家好,我是小丞相,很高兴回答题主这个问题。
清朝之前皇帝把兄弟赶到地方,这源自于从西周开始的分封制,分封,简单的说就是分给你一块地方,封你一个王做。
这样做的目的,原本是为了巩固王朝统治,就是说让你去管理守卫一方,但是地方割据、诸侯称雄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而且一直困扰着封建王朝。
那么清朝为什么没有采取这种做法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几个:
1.清朝没有经历过长时期的封建社会。
清朝是从东北女真族发展壮大而来,而这个游牧民族长期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与中原王朝相对独立,没有经历过像关内这么久的封建社会。
而分封制的出现恰恰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没有参与关内王朝变迁的女真族自然对分封制也没有兴趣。
再加上一千多年封建社会实行分封制导致的地方割据、诸侯争霸,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皇权专制,给清朝带来了教训,让他们很干脆利索地就放弃了这种制度。
2.明朝的藩王分封给清朝了警示作用。
我们历史上常常讲“清随明制”,清朝很多制度都是沿用明朝,但是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趋利避害、取长补短,有所改变,王爵制度就是其中一项。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让儿子们到各地,他坚信朱家的天下要朱家人守,但是没过两代,自己孙子的皇位就被儿子抢了。
朱棣造反成功后,开始削弱藩王兵权,只给食邑和俸禄,不给兵权,不允许进京。
但是这么个做法也不好,各地藩王在地方常常是无事生非,甚至横行乡里,滋扰地方官府和百姓。再加上每个皇帝都要把儿子分封到地方。最后地方藩王对于实在太庞大,也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于是清朝吸取教训,干脆不允许藩王赴地方,直接把他们关在北京附近,给他们发俸禄,保他们衣食无忧,又监控得到,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3.清朝的八旗制度这一创举解决了藩王的问题。
八旗制度是清朝结合入关前女真族的实际而创设的一项制度,这个制度对王爷管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具体怎么个作用呢?其实很简单,朝廷如果是公,那么八旗内部就是私,把包括爱新觉罗氏在内的所以满洲人都纳入到八旗这个组织体系上来。
八旗各有旗主,但这些旗主王爷都是效忠皇帝,时刻监视住了皇室的王爷门,这样一来实际上皇帝从私的渠道可以监管他的兄弟和皇室王爷。
这样一来,当然就不能把皇室王爷扔到地方去了,扔到地方等于脱离了皇帝的视线,毫无意义,还是让他们在北京好。
以上就是小丞相的观点,欢迎关注,一起学习讨论吧
清朝统治者很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虽然入关后统治者沿用了明朝的许多制度,但却唯独没有按照明朝的习惯分封皇室子弟到地方上为王,而是把这些王爷们留在京城里养起来,其中一些有本领的人还会被皇帝启用。
比如,雍正皇帝就曾经启用过廉亲王胤祀和怡亲王胤祥,而这两位亲王也的确很称职。再比如,慈禧太后执政的时候,也曾经启用了一些王爷帮助她处理政务。
为什么清朝在对待“王爷问题″上,会和以前的王朝截然不同呢?
因为,清朝统治者已经识意识到了,以前的王朝那种把王爷们派去镇守地方,试图使其发挥镇守一方,屏卫中央的作法弊多利少!
历史上,汉朝出现"七国之乱”,晋朝出现"八王之乱”,明朝出现“靖难之役″,无一不是由藩王做大引发的!
所以,清朝才会反其道而行之,把王爷们留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虽说这样做也会出现一些弊端,但却总比把王爷们分封到地方,待其势力做大之后对朝廷构成威胁好得多!
况且,清朝在各个重要城市和战略要点上驻扎了大批八旗军,八旗军可是皇帝自己人,对皇帝忠心耿耿。
由他们镇守地方,可比分封藩王划算得多!因此,清朝根本就没有分封藩王镇守地方的必要!
既然没有分封藩王的必要,而且把王爷们留在京城更便于控制,清朝皇帝又怎么会干那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呢?
于是,清朝的王爷们就都被留在京城了。
清朝之前皇帝要把兄弟赶到封地,是实行的分封制,各皇族兄弟都可分享一部分皇权,可以建立自己的军队。其目的就是为了拱卫京师,一旦京城有个风吹草动,有人图谋不轨,各皇族兄弟可以发兵来救援,所以,这种分封制,实际上是皇帝开国后,为预防开国功臣谋反或有人有异心想要暴乱,而设立在外的一种保护机制,也意在震慑那种有异心之人不可妄动。如果各皇族兄弟都在京师,很容易被谋反者一锅端,那样就全军覆没了,而没有了翻盘的机会。
而清朝的皇帝却把各兄弟摁在京城,就是看到了这种分封制的弊病所在。清朝之前是明朝,大明朝发生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夺取了皇位,正是祸起萧墙。因此,在清朝把防外改为防内,各皇族兄弟都在京师,只有爵位而没有兵权,这样就有效防止了皇簇内部的谋反,这也是前车之签吧。
所以,随着朝代的更迭,制度也在变化,皇权也不例外,但在古代,无论怎么变,都是为了巩固皇权,只有皇权才是至高无上的。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谢谢邀请,我是小逸。其实原因很简单呐,前者是为了更好管理国家,后者是为了加强统治。
在清朝之前,只要是皇帝的兄弟就会有封地,小逸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利益平衡,哪个皇帝不是儿女成群(赵构除外),但是老皇帝去世后皇位只能给其中一个儿子,其他儿子怎么办?他们就不想当皇帝吗?所以新皇帝给他们分配地方,这也是为了让其他兄弟心理平衡:我虽然不能做皇帝,但我也是一个“土皇帝”了。兄弟们心安了,新皇帝的位子就坐得稳了。
第二,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在唐朝之前,是没有三省六部制的,皇帝一个人就要管理那么政务,怎么忙的来?你看看雍正,一年只给自己放假两天,一天只睡四个小时,最后把自己给累死了。
皇帝除了政务就不要享乐了吗?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皇帝把手中的权利分配出去了,让自己这些兄弟帮忙管理,每年只要按时来京城汇报工作就行了,但是这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
弊端是什么呢?就是藩王手中的权利太大了,他们能在自己的封地搞建制,能自己组建军队,一旦藩王发展起来了,就会威胁到皇权,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乱就是最好的说明,还有明成祖朱棣,朱元璋一死,立马就起兵谋反了。
所以清朝的时候,历代皇帝为了避免这种隐藏的祸乱,直接把一众兄弟绑在了京城,只给个爵位,不给他们封地,至于政务,自然有六部分担。
其实,还有一种藩王是异性王,一般封的都是开国功臣,但没有一个是好下场,封了之后就削,削了之后干脆杀了以绝后患,刘邦是这样,朱元璋也是如此。
这要从我国的分封制说起。
分封制,我国古代国君分封诸侯的制度,从西周开始实行。周人在灭商和东征胜利后,为便利于对征服地区的控制,也为了拱卫周王室,乃大规模地分封王室子弟和亲戚、功臣到征服地区,授予他们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使其按照周朝中央政权的结构形式,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各地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是对周天子有服从命令、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分封制的推行有效地稳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扩大了王朝的统治范围,同时也为中原各古老部族的进一步交融提供了机会,从而为我国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代以后,历朝也都程度不同地实行过分封,但其制度与西周不尽相同。
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晋朝的宗王官于京师的制度。藩王不就藩地方,没有爵土。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袭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