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为何“一斤盐溶于一斤水是否得到两斤总重”这样的问题能引发热议?难道不是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11:15关键词:

为何“一斤盐溶于一斤水是否得到两斤总重”这样的问题能引发热议?难道不是吗?

点赞1、阜新市 网友:冷月葬花

首先要确认一件事:一斤水+一斤水是否等于两斤水?

如果有人连这个等式都要否认,那么就不必继续讨论一斤水+一斤盐是否等于两斤这样更复杂的问题了。如果有人真的去做实验,那么很可能他会发现一斤水+一斤盐的确不等于两斤,那么这时候应该怎么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思维逻辑的严谨程度。


对于,认同一斤水+一斤水=两斤水的人来说,当他做实验发现一斤水+一斤盐不等于两斤的时候,他会首先去检查秤是否出了问题,而不是首先去质疑质量守恒的基本自然规律被打破了。


然后,这道题中的“溶于”这个词也许是个陷阱,而“两斤总重”的说法也显得模糊不清,两斤总重的啥东西?是两斤总重的水还是盐水还是盐水和未溶解盐的混合体系,在问题中全都语焉不详,这就让该问题在讨论时,有了各种可以操纵利用的空间。


如果这里的盐,默认就是食盐。

那么,一斤盐是无法溶在一斤水中去得到总重两斤的盐水。

这是因为普通的食盐,在20摄氏度的情况下,溶解度为36克,即每100毫升水中最多溶解36克盐。而一斤水为500克,水的密度在20摄氏度的情况下近似为每毫升一克,所以也就是大约500毫升水,它最多只能溶解180克食盐。因此,把一斤盐放入一斤水中即使搅拌足够长的时间,依然会剩下许多盐无法溶解,那么此时都不用秤,凭逻辑我们就能判断,盐水的重量肯定不足两斤。


其次要考虑各种人为或其它原因造成的误差

这种误差有许多来源,其中一些可以被我们立即察觉,比如为了促进食盐的溶解速度,我们可以通过快速搅拌的方法来加速,可是这种做法也就可能让水或盐水飞溅到了杯子外。这种飞溅即可能肉眼能看到,也可能肉眼无法看到。

当然,有人会认为,既然人为操作容易引发误差,那么如果不搅拌,静静地放置在那里,等待食盐慢慢溶解呢?那也不行,随着时间的流逝,水会慢慢蒸发到空气中,在一个敞口的容器中,您要是放上三五天,可能连水都消失不见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得考虑到空气中也可能有物质会溶解到水或盐水中,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最终有多重。


所以,要想真的知道一斤水+一斤盐到底有多重的精确结果,您需要把它们装在一个重量已知的密闭的容器中去,而且容器本身不会快速和空气发生任何可以觉察的反应。比如一个简单的塑料瓶或塑料桶。


当你把一斤水完全倒入一个装了一斤盐的塑料桶中,然后关上瓶盖。看看重量是否为两斤,如果是,那么你可以每天称一次,看看重量发生了巨大改变(这是因为秤本身可能会有一定的测量误差,会偏多偏少一点点),如果没有,那么一斤水+一斤盐等于多少斤,这问题就被彻底解决了。

谁要是能在一个严密的实验中证明一斤水+一斤食盐 不等于两斤,那么他就一定可以拿诺贝尔奖,因为他用一个简单的实验的就推翻了质量守恒定律。


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无趣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足够有趣而严谨

谢谢点赞,欢迎关注

点赞2、乌鲁木齐市 网友:風繼續吹

“一斤盐溶于一斤水是否得到两斤总重?”这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不简单,想要得到两斤必须保证没有能量变化。下面由浅入深,吹毛求疵一下,看看爱因斯坦眼中的答案是什么。



错觉

在温度恒定的情况下,一斤水+一斤水=两斤水,这没人有疑问吧?如果有问题,肯定是秤坏了!水加水没有问题,为何水加了一斤其他的物质就会引发议论呢?



或许是“固体”的食用盐在水中溶解消失了,给了一些人错觉:盐是不是凭空消失了?那么质量是不是减少了,不守恒了?实际上很多时候,质量确实减少了。

理想状态下才能守恒

如果实验是在恒温,密闭的容器中进行的话,质量肯定守恒。例如:室温、水与盐都恒定在20℃,一斤盐倒入一斤水的容器,最终就是两斤。不过,有一半以上(约为320克)的盐沉淀在水底,无法溶解。



温度整个过程中没有发生改变是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限制,一斤水加一斤盐大概率不等于两斤,因为能量也需要守恒!

能量的坑

大多数人对质量比较清晰,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但是对能量就比较模糊了。我们感受到的光与热,本质都是感受到了能量,而质量的本质就是能量。



如果你有一把“神奇无敌”大砍刀,随便拿个东西,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这么剁下去,最后你会发现无论再怎么分也分不下去了。因为最终都被切割成不可分割的粒子。一开始我们以为这种粒子是原子,最后在高能对撞机下,科学家发现了61种比原子更小的基础粒子。



这些零维基础粒子,自身并不具备任何静态质量的。质量是不同粒子基于自身的特性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的。比如电子带电荷(负)与带正电的质子(复合粒子)会出现异性相吸的情况。它们并不相接触,就像磁铁“隔空”会出现吸引(排斥),这种现象的纽带是光子。



排斥现象就像湖面上有两艘船,上面各站着一个人,面对面互相传球,渐行渐远。吸引是他们背对背扔回旋镖,于是越靠越近。光子是回旋镖,还是球,取决于电荷,这种相互作用叫做电磁力。



宇宙万物的底层法则就是四种最基础的相互作用,除了电磁力扔光子,还强力(夸克扔胶子)、引力、弱力以及赋予粒子质量的希格斯机制(希格斯玻色子)。总之,质量源于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万物本无质量,一切源于能量。



回到盐和水的问题,如果发生温度变化或者能量的散失,那么质量肯定不等。例如:加盐过程中,发现密闭容器中盐溶解不了了,于是给盐水适当加热。最终,升温的盐水混合物质量绝对大于两斤。因为温度提升了,能量增加了,即质量增加了。同理,温度下降了,质量减少了。不过这种差别非常微小,可以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计算:



利用热量公式Q=c*m*△t 计算出增加(或减少)的能量,代入质能方程m=E/c^2得到变化的质量。由于水增加的能量很小,再除以光速的平方,得到的质量至少是小数点16位往后,这种微小的质量变化一般的电子秤,测不出来。



质能公式也预示着亏损少量质量能爆发出极大的能量,这就是原子弹威力的来源。

审题的坑

除此之外,题目也有问题。一斤盐并无法“溶于”一斤水,因为水温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36克食用盐。即使100℃,也就39.8克。因此盐无法完全溶于水中,那么题中的“两斤”指的是盐水?还是盐与水的固液混合物?盐范围很广,没有明确,如果不是食用盐(氯化钠),问题就复杂了。硝酸铵盐溶水会降温,有些盐会发生升温,能量变化会引起质量变化。

因此,能量变化会引起质量不守恒的假象,但质能必然守恒。

点赞3、武汉市 网友:乖乖兔

先讲个故事,法国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曾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盛满水的杯中放入一条金鱼,水不会溢出来?

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时学生们一脸懵逼,心里在想水肯定会溢出来啊,但老师是著名物理学家,这个问题中肯定蕴含了深刻的科学道理。于是,学生们给出了千奇百怪的答案,有人回答是这条鱼喝了杯中的水,有人回答是水的密度和温度在特定情况下产生了影响等,回答越来越离谱。

最后,郎之万说,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伪命题,盛满水的杯中放入一条金鱼,水当然会溢出来,之所以这样提问是想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科学没有真正的老师,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理,我们对待一个问题的看法,经常因为场景化而导致思维固化。

回到这个问题“一斤盐溶于一斤水是否得到两斤总重”,答案当然是两斤。很多人喜欢站在标新立异的角度回答问题,总想搞个“大新闻”,但其实问题本身很简单。一斤盐溶于一斤水,不管是什么溶解条件,总之盐完全溶解进水中了,要不然也不能叫“溶于”。评论区看到有人回答反应放热,涉及到了质能方程,能量和质量本质上是一回事,热量散失导致质量减少,所以总重量少于2斤,这也不是没有道理。但一定要这么说的话,一斤水中再加入一斤水,也不等于2斤。因为温度超过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电磁波,能量散失质量必定减少,但这样回答已经偏离了问题回答的本意,这不是在回答是在抬杠。

盐溶于水不会有气体逃逸,所以肯定是2斤。有科学作者和网友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列出了许多复杂的论据,让我们对原本非常简单的问题产生了怀疑。这类问题能引起人们热议,恰恰说明了我们对待一个问题的看法,会因为场景化导致思维固化。

点赞4、雅安市 网友:菰獨者

把一斤盐倒入一斤水中,最后得到的总质量还真的不是两斤,这个问题并非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即使是没有蒸发等质量散失,混合后的质量也不是两斤。

在经典物理学中,能量是能量,质量是质量,两者不能转化,质量守恒定律就是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不过这种认识在1905年发生了变化,爱因斯坦给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揭示了能量和质量的当量关系。

例如,在核反应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质量在这个过程中相应的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并且变化遵循E=mc2。

很多人就是通过核反应认识的质能方程,从而错误的认为质能方程只适用于核反应。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可以用多种方法推导出来,从推导的过程中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公式并没有限定特定的适用条件,也就是说只要涉及到能量的变化,质量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所以,化学反应中既然也会有能量的变化,所以质能方程在这里同样适用,这也早已在实验中得到了证实。只不过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不明显,在中学认识阶段会认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把一斤盐倒入一斤水中,这一斤盐或许并没有全部溶解,不过只要有溶解就会有溶解热,这样就会有能量的变化。能量变了,质量就会跟着发生变化。一斤盐倒入一斤水中,得到的质量真的不是两斤。

原创作品,禁止侵权,侵权必究。

点赞5、哈密市 网友:金牌萌神

我看到很多热门回答说这个问题是在抖机灵,故意引起争议,所以没有任何意义。

更有人搬出来来道听途说的“高考状元不会回答一加一等于几”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妄想的观点。

那我只能说,你的思维真的已经固化了——而固化的原因,不光由于无知,更是由于因此产生的傲慢与偏见。

那些说质量守恒的人,难道不知道,单说质量、早就不守恒了么?

而且,这个问题并非多数人想的那么简单,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考虑。

我曾在课堂上跟学生详细的讲过这个问题,这里就简单说一下说吧!

01

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

首先,这个问题是有由来的。

这个问题最早并非是什么无聊的路人提出的,而是物理学家提出的。

这个问题是另一个问题的变种或者延伸:1升水和1升酒精加起来,是2升么?

现在,我们都知道分子动理论的知识,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隙,那么“一斤盐”溶于“一斤水”的体积是比“一斤盐”+“一斤水”的体积要小的——因此,那些用1+1=2来说事儿和反问的人,完全就是没弄懂问题的所在。

比如下面这位,以为这是个三岁小孩就知道的问题:

对于这些围观群众(包括一些“专业”的回答者)的反应,本质上来说,是因为他们知道的东西,就很认同;不知道的东西,就很排斥。

比如上面的最早的那个问题:“一升水和一升酒精加起来,是2升么?”

这个问题提出来后,大家就不会觉得无聊,会有很多人来回答了,头头是道,把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大谈特谈,开始回避1+1=2的说法了——因为,回答者明确的知道这里1+1不等于2的原因。

那么“一斤水和一斤盐加起来,是2斤么?”这个问题,难道真的不需要深究?

真的像你想象的那么自然而然?

02

这个问题的本质

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质量是否守恒」的疑问,它是「体积不守恒」的一个延伸提问,它同样可以继续往外延伸。

体积不守恒:

“1升水和1升酒精加起来,是2升么?”

答案是:不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而且这个结论是经过试验验证的。

那么根据这个结果,可以得到结论:在不同物质混合时,体积不守恒。

是的,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方法!试验和理论相协调。

因此我们进一步提问:

“那么它们溶在一起后,质量是否也守恒呢?”

注意,这个提问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并不无聊。

从研究方法上,我们可以做个简单实验,重复一下这个过程,称量一下结果即可。

但是,就算称量结果是原来质量的总和,也无法证明质量守恒!因为,目前人类的仪器精度完全不够。

更进一步的:

由于问题中的“1斤”只是举例的一个数据,如果是换成10斤、100斤、100亿斤、是整个地球或者太阳的质量,那么结果又会怎样呢?

还像你想象的是1+1=2?

看到这里,是不是,你也动摇了呢?

如果动摇了,起码说明你真的动脑子了,也真的看懂了我上面的分析。

03

宇宙的质量

我讲这个问题,其实是穿插在讲「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课程里的。

我们知道宇宙最初是由一个奇点“爆炸”得到的,这个奇点爆炸(爆胀)的阶段,其实是质量分配、质能转换的过程(至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奇点的质量,和把现今所有星系混合在一起的质量,是否相同呢?

如果有差别,这个差别有多大呢?

这个差别,平均到每个星系、每个恒星、直到每个分子上,又有多少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一斤盐溶于一斤水是否等于两斤”这个问题来出发了!

你明白了么?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很火的原因了——

它既能让人觉得很简单,简单到嘲讽提问者,甚至是群嘲提问者;

它又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关系到人类对整个宇宙演化的认识。


我是宇宙物理学,这就是我的回答。

点赞6、清远市 网友:僵尸勿近

一斤盐溶于一斤水,得到的盐水是两斤重吗?如果不是等于两斤重的话,那么是否说明质量守恒定理是错的呢?

真的会有人去做实验,将一斤盐放入到一斤水当中,但是得到的结果往往不会等于两斤,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如果我们将一斤盐和一斤盐放在一起,基本上就会得到两斤盐,为什么放入到水里产生的结果会不同呢?这是秤坏了,还是质量守恒定理其实是错的呢?

盐的溶解

如果我们默认使用的盐是食用盐的话,那么一斤水能将一斤盐都溶解了吗?初中生都会告诉你这是不行的。在20℃的水里,100g的水最多只能溶解36g 的氯化钠(食盐),也就是说500g的水也只能溶解180g的食盐,还会有剩下的320g食盐在底部沉积。一般来说,温度对溶解度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氯化钠来说,温度的提升对溶解度的影响很小。

毫无疑问的是,加了盐的水,会比之前的水更重,但是重量并不会等于溶解前水与盐的质量之和,这是为什么呢?这有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吗?

质量与能量

有很多人会用质能关系来解释这丢失的质量,也就是认为一斤水+一斤盐=n斤盐水+m斤盐+ΔE。但是似乎用这种办法来解释的话,会让人陷入一种莫名其妙的境地。怎么说呢?按照这种说法,我们往一斤水中加入一斤水,我们得到的也很有可能不是两斤水,因为水可能存在温差,所以部分的质量转化成了能量。

按照这种说法的话,我们的生活不就乱套了吗?如果我们说万事万物其实无时无刻地辐射能量,难道所有物质的质量每分每秒都在变化吗?这让人感觉太不可意思了。

微观与宏观

微观粒子的行为我们是很难想象的,我们看到的是宏观的事物,却一定要用微观的粒子去锱铢必较,这就让人非常难受了。我们宏观上看这儿差不多,但是却有人非要说不行啊,微观粒子在运动的时候会产生能量,质量会损失的啊。把研究微观的不确定性原则彻底带到宏观的解释当中,这感觉就是量子疯魔了。

此外,还有的人会说实验条件不同会导致研究结果有很大差异的呀。我们不能否认温度、湿度很多客观条件是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所以我们应该也要接受我们在普通条件下完成实验的误差。很可能你在搅拌的时候就把水或者盐给损失了,很多因素还是有可能受到人为的影响的,无法做到100%的精准。

质能守恒定理

不仅质量守恒定理是正确的,能量守恒定理也是正确的。这是我们应该坚守的自然法则,是不可动摇的。我还是不建议大家用过分微观的角度去看事物,如果非要这么想的话,当你把一斤食盐放入水之前,食盐中的粒子是不是已经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了呢?被加入到水中的食盐可能都超过一斤了。或者你已经量好的水,其实已经蒸发了一点,也不是一斤了。

这就是我们用微观角度去评判宏观的问题所在,会陷入虚无的不确定性当中。1+1=2不好吗?非要说一斤水和一斤水加起来不等于两斤水,这是在挑战什么?一个橘子和另一个橘子加起来也不等于原来的橘子了?

一斤水+一斤盐,就等于两斤,怎么说都是两斤。

小结:

1+1不等于2了,挑战的是所有人的常识。科学家去研究微观的世界,这并不说明我们要用微观的现象来解释宏观,不然怎么都说不通。如果所有的物质都是由粒子构成的,那么每个粒子产生一点误差,从宏观上来看就完全不一样了。我并不接受用爱因斯坦的质能定理用在这种问题的解释上,顶不住啊。

关注麦克斯韦妖妖灵,带你了解最新最有趣的科学动态。

点赞7、镇江市 网友:三千妖杀


“一斤盐溶于一斤水是否得到两斤总重”,这句话其实是不太严谨的,因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一斤盐和一斤水在一起的质量肯定是两斤,但是100毫升水只能溶解36克盐,而且盐溶于水属于物理反应,不会发生气体逃逸,所以一斤水和一斤盐就是1-+1=2的问题。

很多人以为食盐溶于水质量会减少,这是因为他们把盐溶于水当成化学反应了,而实际上盐和水是物理反应,只是单纯的1+1=2,并没有牵扯到什么质量损失。


盐溶于水后自身的质量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氯化钠分子溶进了水里,而1斤水最多只能溶解180克盐,所以一斤水和一斤盐最后产生的盐水质量是680克,剩下的无法溶解的盐会沉淀到底部,因此从抬杠的角度来看 一斤盐和一斤水最后确实没有生成两斤盐水,不过盐水的质量加上盐的质量依然还是两斤。

如果再要较真一点的话,常温下一斤盐和一斤水会一直向外辐射能量,而质能方程告诉我们任何物体在释放能量后质量一定会减少,所以这两斤盐和水最后的质量一定是少于两斤的,只不过这种误差人类现在还测不出来。

科学虽然讲究细致和负责,但是用普通方法就能解决的问题是不需要用更复杂的方法去解决的,牛顿的理论在低速宏观状态下的精确度就足够用了,相对论虽然比牛顿的理论更加精确,但日常问题是不用相对论出手的。

点赞8、赣州市 网友:盼南。

老规矩,先说下答案:天塌不下来,一加一还是等于二的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一些人,因为他们的思路总是脑洞大开,可以天马行空的提出很多有趣但有暗含深理的问题,就像前几年那种“一公斤的铁和一公斤的棉花那个比较重?”,这个问题人们总会下意识的答到是一公斤铁比较重,但稍微一考虑过后会认为这个问题怎么答都不是,但往往这样的问题都很简单,那就是一样重。

佛罗格·德林博士曾提出过一个设想,他认为人是一种“逻辑敏捷”性生物,人在受到提问或者受到指令行动的时候,首先会在潜意识下经过大脑进行思考,尽管这种行为很难被人发现,这样也就造成了一个问题——人的思维疑虑性,人们总会在第一时间思考问题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所以将很对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这也是著名的佛罗格猜想。

回到正题,一斤的盐溶于一斤的水可以得到两斤的总重,一加一还是等于二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个很简单的定理——质量守恒定律,其中说明参加反应各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总和,也就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是时间史,如果喜欢请点上一攒,欢迎大家积极进行评论

点赞9、普兰店 网友:焦点家族

1斤盐无法溶于一斤水

实际上,水确实是很不错的溶解剂,但并不是说水可以无限地溶解盐,凡事都有一个度,水溶解盐也是这个道理。在20℃的情况下,100克的水(H2O)里最多可以溶解36克的食盐(NaCl),而我们知道一斤水其实是500克,因此满打满算,也就只能溶解180克的食盐,连半斤都不到。

如果我们非要往一斤水里倒入一斤盐,那么多余的盐会以结晶的形式存在,这就是因为溶液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所导致的。

质量守恒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称量整个系统的质量,大致上就会是2斤。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整个过程并没有任何的质量损失,也就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不仅如此,整个过程其实并没有涉及到化学变化,仅仅是物理变化过程。当然,即使存在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前后其实也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但是我们从微观地视角去看,实际上,整个过程的原子数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都是以原子为基本单位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到原子核层面的变化。因此,并不会损失质量。

变量对于系统的影响

不过,如果我们非要细究这个问题,大概率我们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整个系统的质量要么升高一点点,要么降低一点点。(这里的一点点指的是小数点后16位开外的变化。)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做实验时要控制变量。

在食盐溶解于水的这个过程中,有个变量几乎是不可控的。这个变量就是外界温度和系统的温度差异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温度的本质其实分子的运动的剧烈程度。分子的平均动能越高,温度就越高,反之,分子的平均动能越低,温度就越低。

如果外界和系统存在温度差,那有可能出现热传递。说白了就是,如果时间给的足够长,那系统的温度就会和外界的温度拉平。

当然,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整个系统是完全绝热的,不会跟外界有任何能量形式的交换。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系统没办法完全绝热,会与外界进行能量的交换。那如果最终系统的温度真的受到外界的影响,温度略微升高或者略微降低又会如何呢?

质能等价

话说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四篇划时代的论文,其中后两篇后来被我们称为狭义相对论。而最后一篇的内容主要就是质能等价。

那什么是质能等价呢?其实这个理论当中有一个科学界最具名气的公式:E=mc^2。看到这个公式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它和原子弹的关系。实际上,它其实并不是造原子弹的原理,原子弹的原理其实是核裂变,氢弹则是核聚变,这个原理的提出要比质能等价晚了30多年。而质能方程E=mc^2其实是具有普世意义的,不仅仅局限在原子弹的研发中。

不仅如此,我们常看到很多科普文章提到原子弹时都会说:质量转化为能量。实际上,这也是对质能等价的误读。如果我们现在翻看爱因斯坦当年的论文,或者随便找几本大学物理学教材,就会发现论文和书里压根不是这么说的。那准确的说法是什么呢?

准确的说其实是,质量和能量其实是一回事,是一个东西的两个面,质量里有能量,能量里有质量。这里可能并不太好理解。我常用一个物理学大栗博司举的例子,这个例子是这样的,假设你有一笔钱,你可以把它全换成美元,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全换成人民币,你还可以一部分换成美元,一部分换成人民币。我们可以把这里的美元看成能量,而人民币可以看成是质量,汇率其实就是c^2,因此,就可以有E=mc^2,因此,人民币可以和美元兑换,但是并不影响你这笔钱的多少。

因此,原子弹之所以威力这么大,其实是原子弹损失的一部分的质量,这部分质量以能量的形式释放了出来。那这和盐溶解于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刚才也提到,如果系统和外界有能量交换,这时候系统温度就会发生变化。要么高了,要么低了,本质上就是系统的总能量高了,要么低了。而根据上文解释的,能量和质量是一个东西,因此,能量变了,质量其实也就变了

那为什么我们测不出来这个变化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变化实在太小了,如果我们把质能方程进行移项,就会得到m=E/c^2,而c^2=9*10^16,多大的能量除以这么一个数都会极其小,这个变化的量比我们用来测量质量的仪器的误差还要小得多,我们又如何测的出来呢?

点赞10、本溪市 网友:不谈感情

不是两斤吗?或许我常识有误?质量守恒定律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识,在没有化学反应的情况下,质量必然是前后相等的,这可能是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的知识。

但为什么有人认为不是两斤呢?其实在我看来认为不是两斤也不能说错,只是在我们眼中感觉他们有些钻牛角尖,科学是细致的,是极限的。因此有些时候研究某些内容的时候确实需要考虑很多很多,但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细致是没用的!就好比牛顿力学与相对论的关系一样,现实中也可以利用相对论计算的非常细致,但并没有意义!

所以这个问题产生的分歧在于两个群体概念的不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不需要知道为什么会有细致的不同,工作不同、社会角色不同对问题的剖析是不一致的。

在我这里你认为是两斤我会肯定你,你说不是两斤我也理解你,(前提是有科学依据)但我的日常生活只会告诉我是2斤。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