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司马昭吞并蜀汉之后,孤立的东吴,为何还能坚持17年?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2关键词:

司马昭吞并蜀汉之后,孤立的东吴,为何还能坚持17年?

点赞1、南平市 网友:惊落梧桐

谢谢邀请,首先诚邀您关注头条号:市井讲史。

东吴后期政局混乱,国家政局动荡,但东吴之所以能坚守17年才被司马昭灭掉,是因为有长江天险作屏障,加之后期东吴出现了陆抗、陆凯等大臣全力支撑东吴,才使它得以苟延残喘,多维持了十多年。

东吴末帝孙皓即位后,曾一度实施改革,施仁政治国,并下令抚恤国内军民,得到吴国军民的赞誉,可由于东吴当时国力已经被他的前任孙亮等人消耗很多,所以,孙皓并未能坚持太久,就开始失望了,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难以彻底扭转吴国的颓势。于是,他开始挥霍自己的欲望,实行残暴统治,再次将东吴搞得民怨沸腾。

另外,司马炎这边刚灭蜀汉后,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休整和消化,才腾出手来去灭东吴。只不过这个过程时间稍微有点长,公元279年冬天,晋武帝派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浚、巴东监军唐彬等分六路大举伐吴。晋军伐吴可以说是一路高唱凯歌,所到之处基本都土崩瓦解,极少遇到抵御的人。第二年三月,孙皓见东吴大势已去,只得听从大臣胡冲的建议,仿效刘禅的做法: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两手反绑),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把棺材装在车上),率领太子孙瑾等21人来到王浚营门。晋将王浚接受了孙皓的投降,亲解其缚,接受宝璧,焚烧棺榇,并派人将孙皓一家送到晋都洛阳,孙吴至此灭亡。

至公元280年,魏蜀吴三国全部归晋。吴国灭亡时,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文/讲史论教)

点赞2、昌吉回族自治州 网友:你的谎言

其实说东吴能够坚持17年一说,乍听之下,貌似东吴实力强劲,挡住了晋国的兵峰,实则并非如此,东吴能够安然这么多年,实在是最大的原因出自于晋国自身,而与东吴原因不大。

首先,司马昭灭亡蜀国是在公元263年,蜀汉之亡对司马昭的晋王之路而有着巨大的帮助,从此司马昭称王,可是才过两年司马昭就去世了,到265年司马炎继位,他的主要目标是内政,对于接手蜀汉的管理以及晋国内部的朝政等一系列的问题。

其次,司马炎致力于皇帝之路,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令曹奂禅位于他,成为名副其实的晋武帝,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稳定司马炎的统治地位。

再次,晋国河西、陇西之地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连年的灾祸使得地处于河西边缘之地的鲜卑民族反叛了,接连这其它几个少数民族一起叛乱,一时间晋国朝野大震,最终整整九年的时间,晋国之内能征善战的兵将都派过去平叛,死伤不少,不少大将也死去了,就连司马炎也感叹,鲜卑等民族之乱比起蜀吴之祸也是不遑多让。

第四,东吴有陆抗、陆凯等大臣于孙吴的支持,陆抗曾经以三万全歼叛军并击败西晋的八万援兵也曾一度延续了东吴的国祚,再加上其长江天险。

孙皓是东吴末代帝王,为政残暴不仁,骄奢淫逸,一度引起朝政的混乱,如果不是因为综上所述的原因,特别是因为西晋被国内之事羁绊,那么灭亡蜀国之后,过不了多久吴国也将步入蜀汉的后尘,之所以能支撑17年还是因为其气运所致。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点赞3、双鸭山市 网友:倒了一圈

东吴在蜀汉灭亡后,已处于唇亡齿寒的危险境地。吴国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已看出晋国的下一个作战企图在与吞噬东吴,只是由于长江天险的阻隔,加上其水军实力暂时不够,正在整饬军武,休养待机。因而,这些有见识的文武大臣深深预感到局势的危险性,不断地进谏吴主孙皓(吴大帝孙权之孙) ,提出休养生息,清明政治,增强经济实力,同时整军备战的建议,请求孙皓增加长江中上游(荆州地区)的防御力量,以阻抗并遏止晋军顺流而下直扑东吴腹心的企图。

史载,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十年、吴凤凰三年(公元273年),吴国大司马陆抗(陆逊之子)上书吴主孙皓曰:“西陵、建平乃国家边陲,地处长江下游,且有两面受敌之虞,若敌水军顺流而下,昼夜疾进,难以抽调他处兵力驰援,此乃社稷安危之大事,非比遭受局部侵犯之小事,臣父陆逊也曾进言,称西陵乃国之西门,虽易于防守,但也容易丢失。若守之不住,非但失去一郡,荆州也会随之失守 ”。陆抗建议吴主,向长江中上游增派3万精锐,使整个防御力量增至8万人,同时他还建议省去各种杂务,削减不必要的开支,协力防守上游地区。否则,上游守不住,则门户洞开,晋军便可以毫不费力地顺流而下,直取江左了。

孙皓是个荒淫残暴的君主。他听不进忠臣良将的劝谏,对晋即将迫在眉睫的大举进攻之威胁,置若罔闻,既不增兵防守各处要冲,也不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也不加强应有戒备,而是整日沉湎于声色狗马中,还嗜杀如命,弄得朝臣人人自危,为晋军的胜利进击提供了难得机会。

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经16年精心准备,司马炎调集大军准备灭吴。自公元263年蜀后主刘禅举成都降魏后,蜀汉已经亡国16年。孤立无援的吴国,在昏君孙皓的把舵下,为何还能独自坚持这么长的时间?主要得益于长江天险这道天然屏障的阻碍,加上司马炎篡魏建晋后忙于整肃内部,夯实权力,晋军力量暂时不够,正在加紧积蓄粮草 ,打造战船,训练水军,还未到灭吴的最佳时机,所以东吴能苟延残喘这么长的时间。彼时的吴国国势虽已衰颓,但孙权打下的老底子还在,还有一定实力,特别是有陆抗这样的优秀将领主持军事,使晋军长期无隙可乘。加上晋国名将羊祜认为灭吴的最佳时机还没到,于是采取了韬晦之策,养军备战 ,两国间打打停停,关系时好时坏,遂使东吴在蜀亡后又延续了17年国祚。

274年秋陆抗病逝后,吴国再无良将。晋军等待已久的伐吴的时机已到。279年11月,晋军大举伐吴。


晋军灭吴之战,总的战略计划是兵分6路,从东、西、南3个方向同时向东吴发起攻击。

派镇军将军、琅琊王司马仙率徐州军数万人,从下邳攻涂中(今安徽寿县);以安东将军王浑率扬州诸军十余万众,自寿春向江西(今安徽和县)出横江渡,占据长江北岸地区;司马炎等制定的这一兵临吴都建业(今南京),攻取长江北岸的作战计划,如果能顺利实现,则其第一步便可沿长江对建业构成半圆形包围,待上游晋军乘胜顺江东下后,便可会师秣陵,攻夺建业。

在长江中游出动3路大军,从西、北两面水陆俱进,依次攻取西陵、江陵、夏口(今汉口)等地,然后乘势顺流而下,直捣建业。参战的晋军将领皆是彼时名将:镇南大将军杜预、安东将军王浑、楼船将军王濬、龙骧将军王戎、镇军将军司马仙、 平南将军胡奋、广武将军唐彬......这样在东西长约千里的战线上 ,西晋集中了20余万大军,水陆并进,同时出击灭吴。

为了统一诸军的行动,晋武帝司马炎又派太尉贾充出任大都督,行冠军将军杨济为副大都督,总领各路兵马。


翌年2月1日,王戎、唐彬等将领率军攻占丹杨城。3月,又攻克西陵,斩杀吴西陵都督留宪和征南将军王璩、监军郑广。5日, 王戎率军一举攻取夷道乐乡城(今湖北宜都西北),击杀吴夷道监军陆晏、水军都督陆景(均为陆抗子,陆逊孙)。17日,晋镇南大将军杜预率军攻陷江陵,阵毙吴江陵都督伍延。同日,平南将军胡奋率军攻拔江安城。晋军攻城拔寨,势如破竹,声势大振,各路乘胜前进。布防于夷道乐乡、荆门(均在湖北)一带的吴军士气涣散,纷纷弃城出降。18日,司马炎任命王濬指挥益、梁二州的所有军队,下令说:“王濬、唐彬率军出巴蜀顺流东下,扫灭巴丘(今岳阳)一带的吴国守军后,与胡奋、王戎会师,攻取夏口、武昌。之后,顺长江长驱东进,直抵吴都建业 ” 。

王濬率师攻占夏口、武昌后,乘楼船顺流而东,所到之处一一克复。江西路王浑、周浚率军与东吴丞相张悌的军队激战于板桥,晋军勇锐无比, 大破吴军。吴丞相张悌及部将孙震、沈莹均战死,其首级被送往洛阳。 吴后主孙皓走投无路,命人将国玺和印绶送到晋琅琊王司马仙大营中,请求其举国投降。

3月21日,王濬率部乘战船抵达吴都建业石头城下。见江面上晋军战船密密麻麻,旌旗蔽日,杀声震天,吴后主孙皓惊恐万状,命左右用绳索将自己五花大绑 ,用马车载着一口棺材,亲自前往王濬大营投降。王濬用节杖给孙皓松绑,将棺材焚烧掉,然后将亡国之君孙皓等押送洛京。

至此,魏、吴、蜀三国均被西晋扫进了历史垃圾堆。而称霸江东的吴国竟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




【插图源自网络】

剽窃必究

点赞4、安庆市 网友:念蓉。

先说答案,因为晋国在十几年中除了东吴还要对付另一个强敌,并且这个强敌对晋国政权的威胁丝毫不亚于吴蜀,甚至在此之上。

让我们回到公元268年,此时蜀国与魏国早已灭亡,汉魏之争已成为过去,刚刚登上皇座的晋武帝司马炎正在为河西、陇西连年的旱灾头疼。

河西地处晋帝国统治的边缘地带,在这里有大量少数民族——鲜卑人繁衍生息,自古以来,西北的游牧民族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出于稳妥考虑,司马炎派遣了素有悍将之称的胡烈去镇抚此地。

胡烈久为边将,当年灭蜀之役就有他的参与,但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却一窍不通,结果激化了汉胡矛盾,河西鲜卑秃发部首领匹孤的四世孙——秃发树机能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接下来的九年中,他将成为挑战晋帝国的最强者。

公元270年六月,秦州刺史胡烈率军镇压秃发树机能,这位参与灭蜀之战的悍将,竟然一战即溃,兵败身死,秃发树机能一举拿下高平,晋国的援军刘旂竟然畏敌不进,坐看高平城沦陷。

晋武帝司马炎没有时间为胡烈惋惜,他下诏命尚书石鉴行安西将军,都督秦州诸军事,与奋威将军田章率一起去收拾秃发树机能。石鉴与时任东羌校尉的杜预发生矛盾,杜预便是未来的灭吴总帅,他知道这个鲜卑酋长不好收拾,便反对贸然出兵,但被石鉴诬陷,被解除了官职。石鉴自己讨伐秃发树机能,依然无果而归。

西晋军队和鲜卑军队经过一年多的交战,秃发树机能不但没被消灭,反而联合了氐、羌、匈奴等部落共同反晋,紧接着,树机能又在青山击杀了同样参加灭蜀之战的老将牵弘,连败凉州刺史苏愉,一时间关中板荡,司马炎寝食难安。

到了278年的时候,晋国凉州军事糜烂到了极点,在武威晋军再一次被大破,扬州刺史杨欣战死,次年,秃发树机能攻下凉州,诸葛亮姜维几代蜀汉人没做到的事情,竟然被一个鲜卑异族实现了。

司马炎,这位以后将统一三国,开创全新时代的君主感慨不已道:

秦凉二境,比年屡败,胡虏纵暴,百姓荼毒。遂使异类扇动,害及中州。虽复吴蜀之寇,未尝至此。

司马炎认为,就算吴国蜀国加起来,也没有这一个鲜卑酋长的威胁大。公元279年,树机能与马隆激战,意外战死,这场秦凉之变才落下帷幕。第二年,晋国没有后顾之忧,才兴大军南下,灭亡了吴国

在历时九年的战争中,秃发树机能带领河北鲜卑屡挫晋军,为了镇压河西鲜卑,司马炎几乎将晋朝名将尽数派遣至西北战场,前后丧失了了四名驰骋西北的封疆大吏,可以说,树机能有效的消耗了晋国的力量,使得晋国无法从秦凉战争的泥潭中抽身而出,在客观上为吴国的延续提供了生存空间。



点赞5、如皋市 网友:南城殇

这符合历史实际情况。

司马昭吞并蜀汉之后,自己方也受到很大损失。伐蜀汉的两位主将钟会、邓艾都死亡,没有力量继续攻打东吴。再者,当时东吴力量也不弱,有能人。像宿将丁奉还在,曾参加了东吴救援蜀汉军事行动。曹魏进攻蜀汉,东吴接到蜀汉求救信息,立即组织救援活动,派军队直接支援蜀汉;还派军队攻打曹魏,采用围魏救赵战法。只是蜀汉刘禅投降太早了,东吴支援行动没有成功。

司马昭吞并蜀汉之后,树立了威信,但是,司马昭毕竟不是皇帝,“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司马昭在曹魏不可能完全获得人心,他还要继续巩固司马氏家族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没有精力组织攻打东吴。公元263年,司马昭吞并蜀汉,公元265年,司马昭就去世了,同年,他儿子司马炎篡魏建晋。这样的节奏,司马昭没有心思精力去考虑吞并东吴的事情。司马炎建立晋朝不稳定,需要稳定国内局势,也不会马上考虑进攻吞并东吴的事情。

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庆功宴上司马炎流泪了,说灭东吴是羊祜的功劳。羊祜驻守襄阳时与东吴陆抗对峙,两个人都是名将,惺惺相惜。公元274年陆抗去世,羊祜知道伐吴时机到了,因为吴主孙皓无道残暴,陆抗死后东吴也缺乏名臣良将,而且综合国力比不上西晋。羊祜提出平吴良策,指出应该乘此时机抓紧攻打东吴,如果东吴再出现一位名君伐吴就困难了。可惜,公元278年,羊祜去世了。

西晋伐东吴存在着困难,主要是长江天堑不利于西晋渡江做战。江东吴地多湖泊水网,不利于北方骑兵作战。东吴始终有杰出军事人才存在,像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这样定海神针的人物。陆抗是陆逊的儿子,羊祜曾经和陆抗交手过,深知陆抗军事水平很强,所以西晋对东吴没有釆取大规模军事行动,等到陆抗去世,羊祜针对东吴皇帝孙皓残暴昏庸,东吴又无顶梁柱一样的军事人才,所以建议西晋早做伐吴准备,可惜羊祜患病,临终前推荐杜预,杜预被称赞为“杜武库”,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先辈。经过准备,羊祜死后两年,公元280年,西晋派出杜预、王濬、胡奋等六路大军消灭了东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又重新统一了全国。

点赞6、九江市 网友:小小酥

从东吴的角度来看,一有长江天堑,二是国内有人才。尽管东吴内乱不断,但边境镇守的是有能力的将帅。

此处重点从曹魏内部说起,自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开始,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三人是曹魏朝廷的实际控制人。期间发生废少帝事件,淮南三叛等事件,它们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司马家族巩固势力。司马家父子三代一边清除反对自己的势力,又一边笼络人心;同时又一改曹魏集团外重内轻的军事部署,不断加强中央的军事力量,而地方都督也逐步更换为司马家心腹。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消化。

后来司马昭派出钟会、邓艾等人灭蜀国,应该来说政治目的比军事目的更重要。灭蜀前夕,司马昭发发兵攻打蜀国,但朝臣大多是不同意,只有司隶校尉钟会赞成。有了钟会的支持,司马昭告诉众人,大致核心意思是吴国难打,但蜀国国防部署出现了大漏洞,攻蜀更有利灭蜀。事实上司马昭分析的形势是正确的。那为什么说政治目的比军事目的更重要呢?

自平定诸葛诞的叛乱后,司马昭基本上完全控制曹魏的江山,于是第二任魏少帝曹髦送来了晋公、相国、加九锡。这三个加在一起,就是说明司马昭基本可以称帝了,但他进行“一辞”。

没多久曹髦忍受不了大权旁落,领兵袭击司马昭,反而被杀。因此司马昭又迎燕王曹宇的儿子常道乡公曹璜为帝,也就是曹魏最后一任皇帝。为了感谢扶立功劳,曹璜又送来了晋公、加九锡和相国,司马昭进行了“二辞”。

四年后,也就是景元四年,曹璜又送来了晋公、加九锡和相国,司马昭又进行了“三辞”。

古代历史上权臣篡位爵位由公到王,再称帝,但中间的步骤操作起来必须进行“三辞”。此处提一下,加九锡是皇帝才能享受的特权,除了皇帝特命,一般人是不能使用,但特命之人又往往是篡位的权臣。

回到问题内,司马昭进行了“三辞”,政治戏码做得差不多,但除了平定内乱外,司马昭发现并没多少功劳。碰巧蜀国国防部署出现了问题,司马昭又急需一场功劳来证明自己,所以司马昭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景元四年春二月,司马昭完成了“三辞”的最后一个环节,紧接着就与群臣讨论伐蜀。结果就是前面说的情况,只有钟会赞同司马昭的想法。于是钟会和邓艾等人奉命伐蜀。

中国古代王朝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事情:祭祀和战争。所以同年七月,司马昭在洛阳举行了盛大的誓师大会。大会期间发生了将军邓敦反对被杀的事件,也说明了司马昭的决心。灭蜀之战打得非常顺利,还是景元四年的十月,曹璜看到捷报不断,又再次的送来了晋公、加九锡和相国,同时公卿将校纷纷劝进司马昭。外有战功,内部劝进达到了高潮,司马昭终于接下了晋公、加九锡和相国,也就是说距称帝又进了一步了。

随后的几个月内,蜀国被灭,钟会和邓艾也先后被杀,而司马昭又顺利晋升爵位为晋王。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而司马昭的年龄也到了54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古人的寿命并不长,所以司马昭也就急匆匆想称帝。在最后一年的岁月内,司马昭忙着建立晋国,完善机构,分封功臣。然而司马昭并没有完成他的皇帝梦。仅差一步,他只能以晋王的身份去世。

这一系列的事件综合起来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司马昭灭蜀是他称帝过程中的一环,恰好蜀国给了个机会。换而言之,司马昭的政治目的比军事目的更重要。

司马昭去世,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晋王,而后者忙着完成司马昭未完成的工作,并为新生的晋国调整各种政策,自然给了东吴生存的机会。

(欢迎关注“夜读历史”)

点赞7、呼伦贝尔市 网友:半世迷离

感谢邀请!

三国末期这段,读的少,又重新翻了翻书。总结了几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吴国实力本身不弱

我们看《三国演义》后期描写的主要是蜀国和魏国的征战。甚少写吴国,不是他存在感低,实在是他北上发动战斗的次数太少。缺少战争。战争少,他内部发展相对来说还是不错了。要兵有兵,要粮有粮。还有名将陆抗坐镇,又有老将丁奉勇武不减当年。

二、晋国需要时间稳定内部

灭蜀之后,司马昭就死了。紧接着司马炎逼迫魏帝退位。自己建立了晋国。他的内部是不够稳定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巩固政权。虽说在这段时间没有发生过大叛乱,但是如果和吴国开战,会不会有人造反这很难说。所以他需要一些时间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三、名将的缺失


灭蜀成功后,先后杀死了邓艾和钟会。晋国这时候并没有很出名的将领出现。后期虽有名将羊祜(夏侯霸的女婿),却再没有出现另外有实力的统帅。最后组织灭吴的将领还是羊祜推荐的杜预。

只内部稳定和出现名将也不能轻易灭掉吴国,还得需要吴国内部发生变故。在羊祜推荐杜预之前,曾有这样的判断:

祜曰:“孙皓暴虐已甚,于今可不占而克,若皓不幸而殁,更立贤君,则吴非陛下所能得也。”

吴国的名将陆抗和丁奉也相聚去世,孙皓的残暴加速了吴国的灭亡,当以上条件都达成了(17年其实也不算多吧),灭吴就轻而易举。

我是虹猫大侠,喜欢的朋友加关注呦~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