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假如崇祯朱由检不在煤山上吊,而是前往南京,当时会不会出现两分天下?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6关键词:南京

假如崇祯朱由检不在煤山上吊,而是前往南京,当时会不会出现两分天下?

点赞1、济南市 网友:月孤悬

崇祯前往南京也不会和清朝平分天下!

首先看当时明朝末期的国家经济情况,杭州,北京及其他主要城市发生火灾,直接伤害了数十万的百姓与商家,致使多数人流离失所,甘肃平凉的大地震伤亡万余人,南直隶发生洪水泛滥成灾。严重的赋税,连年的战争消耗物资短缺,以及官场腐败,宦官当权,土匪及民间暴动起义等,当时的明朝经济已支撑不起崇祯皇帝再在南京建立任何政权,更何况清朝的军事实力与欲望也绝不会让其有这个建立的过程。

再次分析当时崇祯皇帝手下有没有忠心赤胆的文臣武将。崇祯继位初期,虽杀阉党,平反冤狱,重用袁崇焕,但是执政期间的内忧外患,旱灾瘟疫频发,农民起义屡灭不止。这时崇祯刚愎自用,生性多疑,遇事优柔管断的性格就暴露出来了。十三年的时间里频繁更换领军将领,致使镇压起义军失败,后随局势日益严峻,又滥杀总督及巡抚数人。关键时刻唯有对清军构成直接危害的袁崇焕又被离间计让其所杀!现在的崇祯是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还有什么能够支撑他到南京重新建立政权?答案是不可能!






点赞2、汕尾市 网友:乖囧貓

回答?清兵已兵临城下,贪钱如命的各架王爷,又不肯拿银子充实部队所需,崇祯朱由检万念俱恢才吊死媒山的,他能去得了南京吗,?

点赞3、商丘市 网友:霸の战

崇祯若南逃,南京现成已有一套六部班子,完全可以应付战乱与重组武装力量的能力。而且淮河一带,有黄立功部,左良玉部等勤王部队共十几万人马,可力阻闯王及清兵南下。所以南北分治是容易做到的,明祚延期将是可能的。

点赞4、济南市 网友:殺戮跟蹤

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深究和探索的问题,虽然历史已经发生,但是不断的推演和探究往往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以之指导我们在当世的生活,就这是我们常说的“鉴于往事,以资当今”。在此,笔者仅就两个大方面来略述本人的观点,还望大方之家不吝赐教。

一:在《明史》中的一段话

在《明史》“庄烈愍皇帝本纪”中有这样一篇赞语:“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虽说是清王朝官修的史书,但对于崇祯一生事业的总结却大抵还算客观。就该赞语而言,我们能看到崇祯继位之初。就所面临着数百年所未有的危局。

首先:沈机独断,刈除奸逆。

继位之初,面对权阉魏忠贤把持朝政,霍乱超纲的局面,他先是虚与委蛇,示之以弱,然后协同外庭朝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猝然发动进攻,弹指之间,气焰嚣张的阉党灰飞烟灭,彼时天下,刚刚十七岁的崇祯所表现出来的手段和能力曾叫天下百姓何等期待?但是就像赞语中所说的:“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铲除了阉党之后的明王朝并没有起死回生,反而病的更重了,因为随着阉党的消失,三权制衡的局面被打破,外庭朝臣所组建的文官集团开始强势反弹,并且最终压迫到皇权,在当时的朝堂之上,东林党人一党独大,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他们一方面尽力压制内廷的崛起,钳制皇权的独断,另一方面对昔日的盟友,朝中的党和浙党发动猛烈攻击,力图使东林党成为真正执政天下的第一大党。而事实就是这群风花雪月的书生,除了个别确实具有治国理政的能力之外,绝大多数不过是善于吟诗作赋的酸腐秀才而已。此外,僻居边关的骄兵悍将由于常年执掌兵权,以至于国家军队变作私人武装,养寇自重,趁势要挟,行军作战未必能行,催要粮饷确实轻车熟路。国事如此,年仅十七的崇祯皇帝即使慨然思有所为,却也是无能为力,垂死挣扎了。

其次:天灾人祸,接踵而至

明朝末年恰逢“小冰河时期”当时天下灾害屡现,天下苍生饥馑相荐,尸横遍野,僻居东北的满清王朝为了求得生存,不惜通过大规模屠杀汉人,搜刮粮草来集聚势力寇盗大明边疆,而关中地带和西北地区更是因为天灾人祸出现大规模的农民军起义。很多人习以为然的将这一切归结于崇祯的责任,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去寻求掩盖在历史尘埃之下的事实,我们会看到最初的王二起义爆发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之后起义军的队伍不断壮大发展,一直到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才被彻底破灭。换言之,爆发于明朝末年的起义军和明王朝斗争了17年,之后又和清王朝斗争了15年,前后时间持续了整整31年才结束。而在天启七年的时候,崇祯皇帝才刚刚继位,要说他的施政有何问题,这未免也太过牵强了。就如同现代历史学家所说的明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冰河时期”特定的自然环境造就的。而这也就是赞语中所说的:“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

最后:君王若肯过江东,卷土重来未可知

就我们目前所能接触到的资料而言,对于崇祯的评价都是比较高的。他“勤政爱民,洁身自好”;他“戒慎知惧,殚心竭虑”;他“沉毅果敢,志宏心大”。考究整个明朝末年的历史事实,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继位之初的崇祯终究只是一个年仅十七的少年天子,少年人的心性是最不稳定的,在面临如此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式时,崇祯依然能够坚定不移,寸步不让,这是非常不易的。至于他后来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重启内廷,重用太监,都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的。“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使他不得不“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就此而言,崇祯的亡国与历代昏君亡国有着本质的区别。“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公元1644年,为国操劳17年的崇祯在留下这番话之后黯然自杀。时至今日,很多人从这段话中看到的依然是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执迷不悟”但是,有谁知道彼时重新心中的痛苦和无奈?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如果崇祯不执拗于当年成祖皇帝定下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不是对“当今天下彻底失望了”。愿意“忍辱包羞”的渡过江东,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然后以霹雳手段行雷霆之诛,学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选贤与能至之要津,劝课农桑,修养生息,以窥天下,趁势而动。那么天下大势最终如何实在是还有待考量的。

宵衣旰食明天子,身死国灭犹忧民。固恨君王心雄烈,不能甘心学勾践。


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一家之言闻见实寡,还望大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感激不尽。

图片系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作者,当及时更正,谢谢~

点赞5、雅安市 网友:白蔷薇

肯定会出现两分天下的局面!

为什么这么说呢,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强调一点,朱由检在煤山上吊其实是不得已而为。各方既得利益的士族阶级不愿意为抵抗满清提供物资,甚至不愿意朱由检南撤。力荐朱由检死守国门,这才把皇帝逼死。



假若朱由检能够顺利撤退到南京,说明朱由检手中有足够的势力支持他南迁。支持朱由检的治国方针。

到了南京后,朱由检凭借以下几点绝对可以保住大明江山。

  • 据长江之险,守护江南

众所周知,满清军队主要以骑兵为主,在狂野可能一个牛录的满清骑兵就能把上万的明军冲击的七零八落。但是满清军队可不擅长水战,从历史的来看,明朝覆灭的原因之一是己方军队的倒戈。如果朱由检提早撤退到南京,统筹江北四镇,依靠黄得功、刘良佐等人的军队实力,必定能守护长江。



  • 联络江南士族,筹集钱粮准备长期抗清

实际上到了明朝以后,江南地区已经成为最富裕的地区,每年不知有多少雪花银被上交给国库。不论经济、文化和思想等都远超他处。比如朱元璋举行开国第一次科举考试时,居然前五十名全部是南方人,可见南方读书人数量之多,社会富裕程度。

所以,朱由检只要能够团结到大多数的江南、岭南等地的士族等,为自己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绝对能够把多尔衮挡在南京城外。

  • 联合李自成,共击外敌

朱由检离开北京城时,李自成还在山西到进京的路上,暂时不会威胁到自己。而且李自成曾经也想朝廷投降过,朱由检完全可以派人再次与李自成接触,许诺高官厚禄,联合二者的力量夹击满清。



大明占据江南、李自成盘踞西北,不论谁先受敌,另一方都可以及时援手。多尔衮占领河北等地,又是遇上灾荒年间,根本坚持不了多久,就只能退回关外。再不济朱由检也可学三国魏蜀吴,暂时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在从长计议,凭借江南的自然环境优势,以及沿海对外贸易的收入。总有一天朱由检还是能回到北京城的。

综上所述,朱由检只要能做好以上几点,二分天下是底线,一统天下都不无可能。

点赞6、江阴市 网友:影伴人久

我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因为崇祯帝根本不是一个开疆扩土的皇帝。

崇祯上位后,明朝的江山虽然被他的几个前任皇帝折腾得千疮百孔,不过对于崇祯来说还是有很多机会反败为胜的。

可惜崇祯没有抓住机会,崇祯跟前几任皇帝最大的不同是崇祯有心重现祖宗朱元璋时的辉煌,前几任皇帝是自顾自己享乐,完全无心治理天下。

不过就治理江山,知人善用,选贤任明,运筹帷幄这些方面,崇祯和他的父兄们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自毁长城

崇祯上台后,明朝能征善战的将军还有很多,明朝的部队也并不是丝毫没有战斗力。

可是崇祯是怎么做的呢?

任用袁崇焕这个书生气十足的将军,导致袁崇焕因为私怨擅自杀掉了抗金名将“海上长城”毛文龙。

而后又因为中了后金的反间计诛杀了边关主帅袁崇焕。

任用庸才邵捷春为主帅,导致闻名天下的秦家军全军覆没,杀的后金闻名色变的秦良玉将军居然死在了国内起义军的手里。

这三位只是崇祯时期大部分将领的缩影,崇祯登基之时如果能准确地任用贤明人才,后金和国内的农民起义军根本不足为虑。

可惜崇祯一系列的错误决策最终葬送了明朝的江山。

不懂取舍

闯王李自成在攻入京城前曾派人和崇祯谈判,要求裂土封王,并可以派兵协助崇祯剿灭国内其他的起义军,并且出兵抗金后金的部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对于濒临灭亡的明朝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可是刚愎自用的崇祯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这个条件,恼羞成怒的李自成率领大军直接攻入京城,崇祯这才被迫自缢。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然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不过成大事者应该能屈能伸,韩信也曾受胯下之辱。

毕竟明朝江山的存亡应该远远高于崇祯帝自己的面子,可惜一生都刚愎自用的崇祯明显不可能明白这个道理。

就算崇祯没有在煤山自缢,去了南方,就凭他的本事和性格也是不可能逆转天下大势的。

如果把崇祯换到一个和平的年代,也许崇祯会缔造一个盛世,可是身处乱世中的崇祯能力不足,有心无力。

点赞7、内江市 网友:疯婆纸*

都说明朝是一个藏富于民的朝代,这么说对也不对,明朝时期财富确实大量流向民间,而非被朝廷掌握,但主要都集中掌握在地主、商人的手中,一般普通百姓和其他朝代区别并不大。

到了崇祯一朝,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毕竟如果生产力得不到发展,经济体量始终就那么多。


盛世大明

百十年的贪腐和官商勾结,已经让朝廷的财政压力难以支撑,不凑巧的又遇上了小冰期,粮食减产,北方少数民族不得不南下想办法维持生计。

后金的南下无疑让本就岌岌可危的明朝财政更加雪上加霜了,最终崇祯帝不得不穿打补丁的衣服来替国家省钱。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其实无论朱由检是否去南京重振旗鼓,都无法改变当时的局面,因为根本问题在于他无法撼动当时的大地主和商人们。


沈万三

?撤离北京就不可能

且不说这是朱棣一朝就定下的规矩,天子守国门嘛,朱由检他不敢违背祖训。

就是当地的商人和地主也不会同意朱由检撤离北京,毕竟他们的全部身家可都在北京,朱由检不走,至少还有点保卫力量。


朱棣剧照

李自成当年给这些人留下的阴影可还没有散去,所以他们知道简单的选择投降是保不住他们财产的。

而这些大地主都是什么人?基本都是在明朝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那么他们会同意朱由检拍拍屁股走人吗?

至于商人,他们有的是钱让官员们在这个问题上走动。而且商人和地主比起来,流动性比较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崇祯帝走不走对他们的影响到不是很大。


李自成

?撤到南京

接着上述逻辑来说,你朱由检在北京深耕了那么多年都撬不动大地主和商人,突然跑到南京就能撬动江浙一带的土豪了?

答案同样是撬不动,江浙一带的这些土豪,虽然很大一部分在朝廷已经不是什么实权人物了,但人家的关系还在啊,随便走动一下,朱由检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陪都应天

既然去南京也捞不到钱,那么去南京也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只是也就是苟延残喘一时罢了。

而且人家江浙一带的土豪让不让你崇祯来南京还两说,毕竟崇祯想要去南京至少在当地得有支持他的势力或集团。

对于这一点,还真不好说,毕竟南京是明朝的龙兴之地,应该还是有一部分遗老遗少心中还挂念着大明的。


地主家余粮多

所以就要看这一部分遗老遗少还剩下多少能量了,是否能够压制住新兴的土豪们,如果可以,那么崇祯还有可能在南京立足。

不然就算到了南京,崇祯被饿死的可能性或许更大,要么南京就只能作为一个中转,住几天继续往南边跑,直到有地方接纳这个名存实亡的皇帝,并支持他东山再起。

当然,这样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最好的结果也就和建文帝一样,隐姓埋名,去一个没人知道的地方安享晚年。


至少不至于这个下场

?想要破局只有一条路

破而后立,彻底把明朝末年的那堆烂摊子彻底打破,重新建立一套领导班子,说白了就是改革。

当然,这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基本上没有可能性,尤其是朱由检优柔寡断的性格,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都知道,朱由校是不慎落水后吃了点“仙丹”后就英年早逝了,走得很突然,也没有给明朝留下一点血脉。


朱由校

所以朱由检的上台可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很突然的事,他根本也就没有时间来考虑自己上台后要如何挽救大明。

因此,朱由检也就不可能早早暗中扶持一股属于自己的力量来和东林党和阉人较量,他之所以能除掉魏忠贤主要幕后推手还是东林党人。

以至于朝堂权力平衡被打破,东林党人最终做大,甚至架空了崇祯的皇权。


魏忠贤

换言之,如果崇祯手上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力量,除掉魏忠贤的也是自己的这股力量,那么至少平衡不会被打破,此后在伺机推翻东林党人的压迫,那么崇祯也就取得了改革的初步胜利。

有了一群为自己马首是瞻的人,此后要做什么就容易多了,先把大地主手中兼并的土地收回且重新分配给百姓,先一步解决内部矛盾。

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对朝廷的财政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朱由检还必须学学朱元璋。


朱元璋

对付商人有对付商人的办法,威逼利诱商人们把这些年从大明朝身上薅的羊毛给交出来,这样就基本解决了燃眉之急。

紧跟着就是整顿吏治,明朝吃空饷这个问题可能没有哪个朝代可以比,这个问题甚至不仅在官员中有,在军队中都有。

所以必须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但由于涉及保卫自己的主要力量军队,所以这事还不能操之过急,只能循序渐进,不然必将适得其反。

从最高级别将领开始换血,逐步换下去,直到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军队系统解决后,朝堂上那些官员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再是问题。

把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解决了,那么崇祯也就能成为那个扶大厦之将倾的中兴之主了。


《聚宝盆》剧照

?结语

崇祯帝想要翻盘,基本上没有可能,尤其是从他把魏忠贤除掉之后,东林党人彻底放飞了自我,崇祯也自此之后感觉做啥事都力不从心了,根本没人听他的。当然,有利于东林党的人决定还是可以被接纳的。

点赞8、北海市 网友:风中凌乱

这个问题分两点作答:第一是崇祯有没有可能安全转移到南京;第二,如果朱由检安全到达南京,他是否可以以江南为基地而自保。

实际上,崇祯要跑到江南,在后期是没什么可能性的。首先,由于崇祯本人的性格,他是个很要面子的皇帝,所以他不会不顾群臣反对而做出这种重大决断。但崇祯本身又对大臣极为暴虐,所以大臣在这件事情上必然不会支持他(实际上也的确如此),因此,他拉不下这个面子。

而且,当时的河南,山东一代都已经爆发了农民起义,这些地方都是南下的必经之路,崇祯根本无路可走;至于说走海路,第一,明朝当时的海上力量已经被郑家垄断,且集中在东南,走海陆的危险极大,且带不了多少人。

所以说,崇祯难逃,是没有现实的可实现性的。

再说第二点,如果他成功到达南京,是否可以抵御住清朝的入侵。实际上,这也是非常困难的。第一,明军真正有战斗力的部队,在当时有两支,第一是吴三桂的关宁军,第二则是孙传庭的军队,这些军队都不是清军的对手(松锦之战明军关宁军几乎全军覆没可看出);第二,明朝没有足够的军饷和财政支持大规模作战,虽然说明朝末期江南地区的工商业比较发达,但多数都是通过走私,明朝难以将这些钱转化为财政;第三,明军的战斗意志薄弱,其实清军南下的大多数先头部队,都是明军的投降部队,这些军队可谓是一见清军就投降,掉头去打明朝很来劲,可见军队对其之失望。

最后,因为元明两代为了防止有政权划江割据,所以加强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建设,长江的战略地位日益下降,根本不足以抵挡清军。

因此,即使崇祯南下,在江南另起,那也是难以阻挡清军的统一之路。

点赞9、淮南市 网友:弯刀眉

假如崇祯不上吊而是前往南京继续坚守,不仅可以守住明朝的半壁江山,也许还会打败满清重新夺得天下!

前往南京对崇祯来说是最佳选择,南京前面有长江,满清的骑兵不能打水战,而南方的士兵适应水战。崇祯只要统筹江北四镇,依靠黄得功、刘良佐等人的军队实力,必定能守护长江抵挡住满清的骑兵,只要挡住了满清的南侵势头,明朝就有希望不灭亡了!南京地处南方,当时的经济中心就在南方,南方有着巨量的财富,也是重要的产粮之地,有钱有粮就可以跟满清打消耗战,这对崇祯是非常有利的!满清占据北方,那里可是没有多少财富和粮食啊,持久战对崇祯是绝对有利的!所以崇祯去到南京就要团结南方所有的地主士族,大家共同抵抗满清,南方对满清抵抗之心是很强烈的,毕竟南方都是文化之地,科举考试士子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士子对华夷之辩是很强烈的,只要崇祯号召大家一起反清,聚集起来的力量足够抵抗住满清!

还有就是和李自成组成攻守同盟,崇祯去了南京,那么李自成就占据了北京,李自成就成了顶在前线直接面对满清兵峰,而崇祯就在后方相当安全!这时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崇祯需要做的就是和李自成达成和解,有什么愁怨暂时放下,大家组成攻守同盟。崇祯可以封李自成为王,给钱给官爵,相信李自成也的愿意和崇祯结盟!毕竟唇亡齿寒这么简单的道理李自成是懂的,满清攻打李自成,崇祯也出兵侧面捅满清一刀,满清攻打南京,李自成也侧面牵制满清,总之崇祯和李自成联合对双方都有利,满清打一个都难何况是两个啦,所以三足鼎立的局面就会维持比较长的时间!这时的崇祯利用难得的平衡局面,加快生产,努力种田,扩展海外贸易,多练兵,只要做到这些,那么崇祯的实力必然会慢慢的超过李自成和满清,只要忍辱负重,也许几十年后就能收复京城,就算最差也能三分天下不是嘛,总好过明朝灭亡啊!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