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高二学生成绩能定型吗?
高二成绩能否定型这个得从新高考改革后的两个变化谈起。
如果单纯从考试分数高低来说,高二成绩能否定型,肯定为时尚早。但是,高二成绩的高低却基本上能反映出成绩的整体状况。一般对于学习成绩一直优秀的同学来说,如果高二成绩突出,百分之九十的概率,高考成绩不会有大的起伏。同样,对于高一高二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的同学来说,想高三有个质的飞跃,几率也是很小的。可以说高二成绩,基本反应了一个学生成绩的走势。从这个角度,高二成绩高低大概率确定了高三的走势。至于说,高三经过一年努力,能否提高几个档次,这肯定是有可能得,而且可能性很大。但是,不会从本质上改变。不会说从学渣水平,忽然变成了学霸级别。
新高考选课制度,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高二成绩基本上定性了。选课从高二开始基本确定了,如果经过一年的学习,发现所选科成绩很烂,这时候,基本上很难再有改科的可能了,及时改了,得高分也会有很大的困难。因为一年时间已经没接触,而且其他同学已经系统学习了一年了。从这个角度,高二成绩基本上就确定了。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新高考改革下,很多原有的经验都会失效。
我是高中老师,对这个问题是比较了解的。
我的观点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到了高二成绩基本能定型了。
为什么呢?
高一打基础,高二要定型,高三要冲刺。
在实行新高考的省区,高一开设高中阶段的所有课程: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不管学生的喜好怎样,所有的课程都要认真学习。
因此在高一阶段,每次统一考试的成绩是9门文化课的总成绩。
或许有人发现了一种现象:有些学生在高一的时候成绩非常好,在班内名列前茅。但是一到高二,这种优势就不明显了,甚至出现了下滑。
什么原因?
在高一下学期的时候,学生们就开始选科了,多数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学科。
那些成绩下滑、优势不再明显的学生,多数属于这种情况:高一各学科比较均衡,都处于中上游,9门学科汇总起来,总成绩可能就很高。
而有些学生存在瘸腿科(主要在理化生政史地这几科中),在总分中给扯了后腿。
但是分科以后,这些学生不会选择自己的瘸腿科,而是选择自己的优势学科,这样一来,实现了优化组合,考试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到了高二,成绩就基本定型了。
还有一个原因,也能促成高二学生的成绩定型,那就是学习习惯的问题。
在高一的时候,有些学生还没有从初中阶段的学习习惯走出来,迟迟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成绩。
但是经过高中一年的时间,绝大多数学生已经适应了高中的学习特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进入高二的时候,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了。也就是说,对于学习方法等,不会再有多么大的改变了。
因此,高二是高中的关键时期,但是我认为这个关键期离不开高一的基础期,高一打下一个什么样的基础,直接影响到高二这个关键期、分化期。
所以说,我想告诉所有的高中生,不要轻视高中三年的任何一年!
我是朗月寒雪,感谢阅读,欢迎关注,一起聊教育。
不能,但也基本差不多了。
我就是例子,高二选的理科,因为爱看小说,浪费了很多时间,成绩一差再差,后来再想奋起直追,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为什么很多人高二是转折点?定型期?
首先,高一的时候你得学习文科+理科,成绩区分不是很明显,因为有的人文科强,有的人理科强,到了高二文理分科后,你不用再分心去学习其他科目了,成绩不就在慢慢趋于稳定了吗?
其次,高二是整个高中知识点重点学习的时间,高三只有选修和复习啦,这个阶段的努力基本注定了后期学习的效率,人家简简单单的复习完去刷题,而你还需要啃书本,理解知识点,区分不就很明显啦。
当然万事都有例外,毕竟少数,我反正没见过高中考上985/211的在高一高二高三不牛皮的,理解能力就比你强太多,其次还比你更努力,因为往往你抄的作业就是他们写的,班级中经常有个讨论的小集体,肯定有他们的影子啦。
所以我想说不能百分百定型,也差不多定型啦。
谢谢邀答。
作为教师和家长,我认为高二学生成绩是完全没有定型呢。高三一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实际上,不要说最后一年,就是最后一个月最后一周乃至最后一场考试都会有很大的改变。
以我儿子为例,高二最后一学期期末学校进行快慢班分班,我儿子进入快班时是班里的倒数第三名,但经过一年的拼搏努力,高考时是班里的第五名(班容量60人)
怎样向更好的方向改变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是心态和学习态度。有的同学在高一高二时并没有时间的紧迫和压力,进入高三以后,就像战士到了冲锋的第一线,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于是变得非常刻苦努力,当然效率高效果好。
其次是学习方法。大多数学校在高二结束时差不多已经把高中三年的知识学完了,高三就是复习巩固,有的学校是三轮复习,有的是四轮复习。每一轮复习都有明确的目标,这时候要紧跟老师的节奏,把每一个环节弄懂弄通弄透,肯定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
然后是时间管理。高一高二的时候很多孩子觉得考试离自己还很远,并没有把时间规划好,进入高三以后,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自己都对时间有了更科学严密的管控。有的每天把时间分配严格到分抑或是秒。时间是学习的保障。
家校共同携手。高三以后,家长无需焦虑,需要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不要再给孩子额外的压力,因为孩子本身压力已经很大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倾听、鼓励和安慰,并做好后勤工作。经常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动态。
高二,远未定型,高三,才是前行的开始!
乾坤未定,谁都可能成为黑马!
不能,高二只是对高中知识的第一遍学习。高三进入复习阶段,成绩会进步的很快。 一般高中,都是高一全年,高二上半学期,这一年半时间,学习高中新知识。 高二下学期5月…10月,这几个月进行第一轮复习,高三上学期,10月… 次年的1月,进行二轮复习。此时成绩进步缓慢,不均匀,做题速度也慢。到高三下学期,3月~5月,进行疯狂刷题,这阶段成绩进步快。 所以,高二还才是开始,加油!!一定能考好的。
作为高中教育工作者,我基本同意这个说法。“初中看初二,高中看高二”,对大多数学生是适用的。这是由高考指挥棒、高中阶段课程安排、学生的认知规律等诸多因素影响的。
高一是打基础阶段,掌握好基本知识点,知道是什么就很好了。
高二是上能力,理解为什么的阶段。要加强知识的联系,相当于把高一学的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向下挖深,向外扩展,形成一个个立体化的知识圆球。
高三就是对知识的大迁移,大挖深,大组合,是如何运用知识的阶段。相当于将高二形成的知识圆球重新排列组合,根据不同的题型、问法,做成一个个大建筑,应对灵活多变的高考。
可见高二是高中的重要阶段,是质的飞跃阶段,将学生的知识由点上升到面、再构成三维立体的知识圆球,才会有高三的按每个图纸的要求(题型),组建成建筑。
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会逐渐产生分化,有的学生理解、迁移能力强,在高二的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中成绩自然不错,同时答题方法也会初步成型,自信心也会奠定,这些自然对今后的学习有重要影响。而在此基础上高三师生们再进行大强度训练,学生水平就会显著提高。
当然也有很少的人高三能成为黑马,但他们都是自身素质比较高,并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只是前期没重视,不努力。
也有一小部分孩子天生属于慢热型,对新知识的接受、理解需要较长时间,但一但理解将会非常透彻。这样的学生不用着急,按照自己的节奏,踏踏实实学就行,到高三也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所以各位家长朋友,高二非常关键,必须重视。别信高三努力不晚这样的话,高考既然是选拔性考试,题就会有难度,而且孩子又不可能个个是天才。所以打好高二阶段的战略反攻,才会迎来高三高考大决战的胜利。
看学科情况和个人情况而论,不能一棍打死,我当年高三才开始奋起直追,当时本科的一本、二本、三本、专科的一专、二专的分界线很清晰很严格,差一分都录不到,最后我考上了一个本市还不错的二本院校。
我当时是在我们县城上的高中,学校不算好,很多尖子生在中考的时候就被市里的名校挑去了,所以去县城里上高中的除个别极优秀外其他人也都是水平一般的,高考的时候能考上一本的好学校那就算很优秀了,考上二本的学校也算可以,最怕连本科都不上线。
高一学的太多了,文理没分科,而我当时又比较讨厌理科,所以成绩在班里属于中下,当时觉得考大学无望了,也就浑浑噩噩没有好好学。高二分科了,学科压力小了一些,可我又沉迷玩手机谈恋爱去了,也没把思想放在学习上,直到高二快结束的时候,我当时的男朋友由于转学去新学校跟别人好上而和我分手了,奶奶又突发脑溢血去世,当时父母都在外省打工,每次放假都是奶奶陪着我们,奶奶是我最亲近的人,她的突然离世和男朋友的背叛,让我心中既痛苦又愤怒,怀着这种悲愤的心情,我化悲痛为力量,开始醒悟,奋起直追。
我本就偏爱文科,写得一手清秀好字,对地理历史政治很感兴趣,加之文采也不错,所以语文成绩也挺好,就数学和英语一般,我充分发挥特长,每次都用文综加语文来提高成绩,数学和英语只要不太低,总体成绩也能保证达到当时拟定的二本线以上。最记得高三下学期有一次冲刺考试,一道历史简答题问了关于时间轴发生的事件,全校600多名文科生只有我和其他班的一位同学回答出来了,当时还受到了历史老师的夸赞。就这样靠一年的静心学习,我走进了大学校园。
高考结束出成绩之后,我的几位老师都说我算是奋起直追比较成功的个例,因为高一的时候我总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上课不是吃零食就是睡觉,他们很少会正眼关注我,没想到最后还考了一个不错的成绩。
高一刚进校园时候的的确很迷茫,因为我是从大山里来的孩子,身边没有人考上过大学,对大学没有概念,也不知道要怎样才能考到大学里去,所以找不到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后来奶奶离世后慢慢明白了父母那么辛苦是为了什么,也觉得自己这样浑浑噩噩对不起他们,内心觉醒后决定放手一搏,还好结果不算太坏,后来我成为了我们村第一个女大学生,第三个大学生,所以凡事都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要一锤钉死。
"定型"只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所以说高二学生成绩定型是不科学的。不只高二,到高三也不能说定型,就是很优秀的学生,就到高考了,也不能说"定型",高考也一定优秀,受主客观多方面条件制约的。高三是系统复习阶段,是对己学知识的巩固和补缺,也是所学系统知识的运用和提高,不论高二成绩如何,高三努力,都会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否则,不进则退。
但是,高三的提高是在一定基础上的提高,别幻想从小学到高二,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人,到高三一努力,就能优秀,就考上大学或985、211。平时人们常说的高二"定型",主要指到高二阶段,成绩好的只要努力会更好,一般的经过努力能提高,差的可向一般努力,但不可能从差一步登顶,而不是否认高三的重要。这就是唯物辩证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