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曾国荃天京一战损失惨重,李鸿章为何抗旨不愿带兵前去相助?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5关键词:李鸿章,曾国荃,李鸿,一战

曾国荃天京一战损失惨重,李鸿章为何抗旨不愿带兵前去相助?

点赞1、信宜市 网友:沫殇ぴ

持续3年,围攻天京,战斗异常残酷,曾国荃面临多少艰难险阻?苍天知道,曾国荃自己知道。

担当重任、围攻天京、曾国荃渴望建功立业

湘军消灭了安庆的太平军之后,曾国藩部署:曾国荃率部沿着长江向东进攻金陵(天平天国的天京);李鸿章率领淮军进攻上海及其周边的太平军,完成任务后,再向西部进攻。

1862年5月30日,曾国荃进占雨花台。曾国荃率领湘军围攻天京正式开始。

洪秀全命令杨辅清、洪仁玕支援天京,二位将领趁着夜晚,突然袭击湘军。

洪秀全多次命令李秀成回援天京。李秀成率领20多万大军,号称60万,与天京城内守军相互配合,对曾国荃湘军发起猛烈进攻。

曾国荃设在雨花台的军营营墙,好几处都被太平军大炮轰塌了。但是,曾国荃率领湘军拼死抵抗。

太平军又用其他多种办法攻击曾国荃的湘军。

这时的曾国荃满怀雄心壮志,一心渴望建功立业。

曾国荃率领湘军顽强抗击太平军,虽然遭遇重重困难,但坚决不解除对天京的围攻。曾国荃的湘军损失确实不小。

可是,曾国荃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建功立业的决心更大。

太平军将士继续拼命抵抗,没有一人投降。

眼看着已经快到三年时间,曾国荃围攻天京,还是没有突破太平军的防守。

与此同时,李鸿章率领的淮军取得的胜利一个接着一个。

1864年5月,淮军攻占常州,逮捕并杀死了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淮军基本上消灭了上海、江苏等地的太平军,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因为曾国荃的湘军还是没有攻破天京,清朝皇廷多次下旨,催促李鸿章率领淮军尽快与湘军会师,联合进攻天京。

十分清楚清廷慈禧太后的用意,又非常了解曾氏兄弟的李鸿章,到底会采取什么措施来破解自己的难局呢?

了解国藩、看透其人、李鸿章不想得罪恩师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并且曾在老师身边担任了很长时间的贴身文书。李鸿章当然对曾国藩十分了解,师生之间也是有过严重分歧的。

1860年秋天,李鸿章反对曾国藩将军队迁移到安徽祁门驻扎;李鸿章认为李元度不是大将的材料、不适合领兵防守徽州。

曾国藩不采纳李鸿章的主张。结果,在安徽南部,湘军溃败。失败后,曾国藩就用严厉的措辞举发弹劾李元度。

李鸿章对曾国藩的做法极度不满,愤怒离开了曾国藩的军营。后来,经过多人从中调解,以及曾国藩本人的招延聘请,李鸿章才再度回到湘军大营。

至于兄弟曾国荃进攻天京,久攻不下,曾国藩非常着急。同时,天京之战的成败对于湘军在清朝的政治地位至关重要。

现在慈禧太后下旨命令李鸿章增援曾国荃,曾国藩也有自己的应对之策。曾国藩写信给李鸿章,督促他尽快支援曾国荃,试探李鸿章有没有想法。

接到信件,李鸿章判断这是曾国藩的表面应付之举。他是不想得罪老师的,他在思考如何虚以逶迤。

清楚慈禧、老谋深算、李鸿章施展政治手腕

曾国藩的湘军乘着消灭太平天国的东风,快速发展壮大起来。清政府一方面希望利用湘军剿灭洪秀全,另一方面又担心湘军实力强大,构成自己政权的威胁。

精于权术的慈禧太后当然不会眼看着湘军独自攻破天京、从而居功独大。

慈禧太后在太平天国败局已经确定、只剩下天京被围的时候,下旨命令李鸿章前去援助,其意图很明显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尽快绞杀洪秀全,另一方面利用后起之秀李鸿章去分得一部分战功,从而尽快成长、形成可以与湘军抗衡的一支武装力量。

因为必须有两支忠心耿耿的军队、相互制衡,才有利于清朝中央把控全局。

李鸿章何等聪明,对于慈禧太后的心思判若观火。他非常渴望自己的实力强大起来,但是也不愿成为对抗湘军的武装力量。

李鸿章还有一点看法,那就是:如果自己实力发展过快、功劳太大,慈禧太后也是不能容忍的。

李鸿章思考着:如何在清廷与曾氏兄弟之间寻求平衡?

看穿国荃、急功好利、李鸿章致信投石问路

凭着李鸿章的眼光,看穿曾国荃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早在几年前,上海方面请求曾国藩派兵保护。曾国藩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首选自己弟弟曾国荃领兵东下、保护上海。

但是,曾国荃坚决不去,他一心一意要亲自攻取天京、建立奇功伟绩,他希望利用攻占天京的大好机会,获取政治上极高的地位。

正是曾国荃的拒绝,才给了李鸿章招募与组建淮军的机会。

通过这件事,李鸿章看穿了曾国荃的秉性。曾国荃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就怕别人抢了自己的功劳、从而错失升官发财的机会。

正如李鸿章的判断,此时的曾国荃为了攻破天京、想方设法、殚精竭虑,40岁不到的人,竟然在短短时间中、头发熬白了一大半。

一头不能得罪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朝廷,另一头要恰当处理自己与曾氏兄弟的关系、不至于为了抢功而翻脸。李鸿章做的极其巧妙、十分成功。

李鸿章将自己的军队驻扎在苏州、常州一带,时刻观望天京方面的局势。

在清廷多次紧急催逼之下,李鸿章应付朝廷,派出小股部队前往天京会攻。这支部队不紧不慢地向天京靠近。

就在曾国荃对天京发动总攻之前,李鸿章派人极速送信给曾国荃、投石问路。一方面咨询是否需要增兵;另一方面告诉曾国荃朝廷多次命令增兵支援。

1864年7月18日,曾国荃的得力干将在天京城墙下方挖好地道、埋好炸药。等待第二天发火点药。

为了激发湘军将士们的斗志与豪情,曾国荃把李鸿章发来的咨询公文当众展示,并且说:人家军队已经到了,我们辛辛苦苦战斗了两年的功劳就这样拱手让给别人吗?

众将士齐声回答:不惜生命,争取胜利!

1864年7月19日,湘军将天京城炸开一个缺口,通过20多米的城墙缺口,湘军像潮水一样涌进天京城。

急于表功的曾国荃,还没有完全占领天京城,就迫不及待地向北京汇报自己的战功。

湘军攻破天京之后,曾国藩拉着李鸿章的手,激动不已,一再表达感激之情。曾国藩对李鸿章说:我们兄弟微博的情面,全部依靠巡抚(此时李鸿章是江苏巡抚)保护才安然存在的。

后来,李鸿章在清朝政坛上的影响确确实实超凡卓尔。连慈禧太后都说:李鸿章是“再造玄黄之人”。

李鸿章逝世的消息传到慈禧太后处,慈禧太后当场泪流满面,对身边的人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急功近利,往往欲速则不达;豁达处事,常常胜利到最后。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点赞2、淮安市 网友:缠绵伤口

1862年4月22日,李鸿章的淮军水陆协同,对常州西南的陈渡桥发动总攻。于当天,清陆军借着炮兵绝对优势的炮火支援迅速攻占陈渡桥。彻底切断了太平军通往金坛、丹阳之路,并于第二天扫清了常州外围所有太平军阵地,常州俨然如同一座孤城。4月27日,淮军炮兵对常州实施猛烈炮击,太平军残部借防御工事负隅顽抗。随后,淮军炮兵借步兵掩护,将炮兵阵地向前推进,并于5月10日,对常州的太平军发起炮击。常州城内大南门、小南门和北门城墙被炸塌十几个口子,随后清军步兵如洪水一般对常州发起了冲锋。5月11日,李鸿章的淮军彻底攻占常州全境。

打下常州后,苏南大局已定,太平军余孽节节败退。此时李鸿章作为江苏巡抚,军政财权在握,他踌躇满志,采取威逼利诱的方式,迅速解散了戈登的洋枪队,并将洋枪队的精华步兵、炮兵收入淮军囊中,对于能够如此顺利的解散洋枪队,李鸿章的解释是“这是大清的中兴运气使然。”。

而此时,曾国藩的湘军正在围攻太平军的都城南京,但战事并不顺利,清廷下令李鸿章率淮军会同曾国藩的湘军攻打南京。

这时候曾国藩跟曾国荃非常紧张,而李鸿章本人也是顾虑重重。

当时的南京一直都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在领兵主攻,南京已经是湘军的囊中之物,最后关头,淮军想来抢功劳,曾家兄弟显然不会坐视不理。而曾在湘军中做过幕僚的李鸿章也深谙此道,深知自己攻打南京意味着什么。

李鸿章一方面以各种理由推脱朝廷,另一方面迟迟不肯出兵。

湘军围攻南京已有两年多,李鸿章本人也不想跟曾家兄弟抢功,得罪自己的恩师曾国藩。但是朝廷似乎没有体谅他的意思,仍然催促李鸿章率军迅速向金陵集结。淮军如同一道无形的五指山,压得湘军官兵喘不上气。

当时的曾国荃简直要疯了,他把李鸿章的发兵公文拿给他手下的将领们看,说:“我们湘军官兵苦打了两年,眼看就要破城了,现在,他李鸿章带着淮军来了,我们该怎么办?”结果曾国荃的将士们异口同声的说:“愿效死力。”

湘军在淮军的实力催逼之下,终于攻下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李鸿章则始终把淮军部署在南京外围,按兵不动,主动放弃了与老师争夺头功的机会。但是曾家兄弟以及湘军将领都很清楚,论战斗力、战斗意志、武器装备,李鸿章的淮军已远在湘军之上,昔日的学生和幕僚如今已经羽翼丰满,淮军仅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就全面超越了湘军,成为大清帝国热兵器武装下,帝国保卫者的新式陆军典范。

点赞3、林州市 网友:斑驳的夜

这是慈禧太后(同治皇帝未亲政,慈禧垂帘听政)、曾国藩(曾国荃的哥哥)、李鸿章三方对待即将覆灭的太平天国战功的博弈。李鸿章选择了多次抗旨,不增兵援助曾国荃,这三方博弈中,李鸿章笑到了最后。(曾国荃像,曾国藩九弟)

慈禧太后对曾国荃独立进攻天京(南京)的想法?

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曾国藩的湘军异军突起,成为清政府的主力。随着时局的发展,湘军势力越来越大,慈禧太后老谋深算,在即将攻克天京的时候,想让李鸿章的淮军增援曾国荃,真实的意图是分曾国荃湘军的战功,让李鸿章的淮军和湘军对立,这样清朝中央政府好控制局面。万一曾国藩反了,大清同样朝不保夕的。(慈禧像)

慈禧的政治手腕还是比较厉害的,大局把控有一手的。

李鸿章的想法。

李鸿章同样是明眼人,看出了慈禧太后的意图,怎么办?曾国藩是李鸿章的恩师,有提拔之恩,为了组建淮军,曾国藩还将自己两营精锐拨给李鸿章,淮军才得以迅速组建。两边都不好得罪,李鸿章施展了著名的“拖”字诀,用各种理由推脱不去增援。曾国藩曾经写信给李鸿章让他增援曾国荃,估计慈禧也给曾国藩下了旨意,一定要求李鸿章增援天京,分曾国荃的战功。(李鸿章像)

李鸿章写信说他要增援浙江的左宗棠,这事后来左宗棠知道了,心里气的够呛。因为浙江在左宗棠大军的攻击下,太平天国的军事势力几乎要消灭干净了,用着你李鸿章增援吗?两个人的嫌隙也因此而生。

在曾国荃总攻天京前,李鸿章写信给曾国荃,说他要增援合击天京。所有这些都是李鸿章的“拖”字诀的施展,早就注意各地局势发展并进行分析,就是等待曾国荃尽快攻克天京。曾国藩的湘军当时势头正劲,得罪恩师和湘军对淮军和李鸿章本人的发展很不利。

曾国藩的想法。

1862-1864年,湘军曾国荃部全力进攻天京,久攻不克,曾国藩心里也是着急。攻克天京对湘军来说是定鼎之战,要奠定湘军在清朝政府的地位。对待慈禧要求李鸿章增援曾国荃的事情也是心知肚明,不过没有办法。表面上要写信督促李鸿章赶快增援曾国荃,内心的想法也只有李鸿章清楚了,李鸿章曾经是他的“首席幕僚”,能不知道攻克天京意味着什么吗!(曾国藩像)

李鸿章了解曾国藩的想法,拖着不去增援,曾国藩心里应该是非常高兴的。

曾国荃攻克天京,清政府大功而不赏!

外围的压力都给了围攻天京的曾国荃,如果仍然久攻不克,李鸿章还是要增援的,拖久了慈禧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曾国荃拿着李鸿章即将增援的信,给自己的部下做总攻动员,再打不下天京,人家真要来分功劳了。

1864年6月16日,曾国荃部终于将天京城炸开一个缺口,天京陷落。尚未完全攻克天京的曾国荃赶紧汇报天京已被攻克的消息。

曾国荃满心喜欢的等着朝廷的表彰,1864年6月26日,朝廷的上谕来了,不但不表扬他而且训斥了他。上谕是这样说的:

该逆死党尚有万余,曾国荃于攻克外城时,即应一鼓作气,将伪城尽力攻拔,生擒首逆。乃因大势粗定,遽回老营,恐将士等贪取财物,因而懈弛万一。

原来天京还有天王府内城没有攻克,曾国荃就跑回老营报功劳,那些太平天国的聚敛的财物怎么办?曾国荃的部队有两大特色:第一,贪财好抢;第二,残酷好杀。

1864年7月11日,清廷又发了廷寄,追问太平天国的财宝去了哪儿。并且借题发挥了一番,是这样说的:

曾国藩以儒臣从戎,历年最久,战功最多,自能慎终如始,永保勋名。惟所部诸将,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时申儆,勿使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恩眷。

旁敲侧击曾国藩以及曾国荃等将领们,大有“狡兔死,走狗烹”的意味。咸丰皇帝有遗命,攻克天京着封王,事情成功了,曾国藩只封了个侯。

从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慈禧此后大力削弱湘军,转而扶持李鸿章及其淮军,从这一方面看,李鸿章笑到了最后。

点赞4、南阳市 网友:霸气傲世

曾国藩手下的湘军,已经围攻南京城两年有余。这个时候的南京几乎已经陷入了他们的包围圈,只要等时间足够了,便可以一举拿下。而此刻的李鸿章,作为江淮地区本土崛起的新势力,他所率领的淮军早就成为江苏境内最大的一股力量。他本人也被封为江苏巡抚,掌握着江苏的军政大权。此刻的李鸿章为何没有听从清政府的命令,攻打南京呢?

第一,曾国藩的军队完全有实力打下南京。

此刻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已经带着湘军,围困南京城两年多。这两年的时间,几乎消耗光了太平军所有的战斗力。洪秀全本人也奄奄一息,能够有能力前来驰援的部队,都被李鸿章在外围给打掉了。所以南京城就是一座孤城。这座孤城内部就算有再多的物资,也有消耗完的一天,所以李鸿章明白,就算自己不出手,曾国荃也一定可以打下南京城。况且当时的太平军本身在外围的力量依旧还存在,李鸿章认为自己应该做的,就是清除外围的太平军,这也是必须要有人来做的。他扫荡完常州地区所有太平军的时候,慈禧太后这才没有了耐心,逼着他攻打南京。

第二,李鸿章不能抢恩师的风头。

李鸿章是曾国藩一手调教出来的好学生,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不用说了,那是相当好。李鸿章本来又是在湘军中做谋士的,所以算是从湘军这里毕业的学生。现在打下南京城,那就等于是消灭了太平天国。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满清王朝内部,那都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这不仅仅是用功劳可以评价的了,如此大的功绩,李鸿章会去抢吗?他知道曾国藩也在担心自己去抢这个功劳,所以他不可能去抢。就算抢到手了,难道他还能像过去那样面对自己的恩师吗?显然是不能的,他在官场上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向曾国藩请教,所以没有必要跟他把关系搞僵了。

第三,李鸿章手握淮军,明白官场,已经没有必要再抢头功了。

打下南京城,确实是旷世奇功。但是这种旷世奇功只能由一个人去立,李鸿章显然不想做这样的人。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因为他必须要顾虑到老师的情面。其实他心里也十分清楚一点,他的功劳已经够大的了,这一次的平叛他也捞够本了。从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到现在的江苏巡抚,他的进步已经是飞速的了。现在手里又掌握着当时满清政府最强大的洋枪队,这无疑就是他未来政治资本上的一种利器。

第四,他可不想做出头鸟,谁的功劳大,慈禧对谁的忌惮也就大。

李鸿章早就清楚地认为,当年咸丰皇帝所说的话,是不可能当真的。就算曾国藩真的消灭了太平天国,也绝对不可能被封为王爵。不仅不会被册封,反而会被慈禧太后排挤怀疑,甚至会丢了性命。这是对帝王心术的一种解读,为了避免这种命运,这头功李鸿章是万万都不能去碰的。他还有很长远的政治前途,现在的步子不能迈的太大,他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必须要慢慢来,结果证明他是对的,曾国藩被架空,曾国荃被调来调去,只有李鸿章是平步青云。



点赞5、郴州市 网友:绝口不提

曾国荃是湘军统帅曾国藩的胞弟,因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九,绰号“曾老九”。可他还有一个绰号“曾铁桶”更加广为人知,是指他打仗时善于挖濠围城,把敌人围得犹如铁桶一般严实。

1861年9月,曾国荃攻克长江重镇安庆,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失去所有屏障,彻底暴露在湘军面前。曾国荃率部沿长江向天京发起进攻,很快扫清天京外围据点,屯兵天京南门外的雨花台。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弟子,其父李文安和曾国藩是同科进士。曾国藩扶植李鸿章创建淮军。淮军以上海为大本营,向天京方向靠拢,攻占常熟、苏州,与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形成两路夹击之势。

当时太平天国赖以生存的粮饷基地是忠王李秀成开辟的苏福省,它以苏州为中心,下辖常熟、江阴、无锡、太仓、松江等地,是整个江南地区最富庶的区域。李鸿章攻占苏州、常熟,也就意味着掐住了太平天国的命门。曾国荃打起仗来是把好手,但这个人跟他的哥哥曾国藩的性格有着天壤之别。曾国荃好大喜功,自称平生“杀人如麻,挥金如土”,在他麾下的吉字营是湘军中军纪最差的队伍之一。吉字营每占领一座城池,曾国荃默许官兵在城内劫掠三日,行径如同土匪流寇,令城中百姓叫苦连天。

1862年3月,曾国荃率部抵达雨花台,开始修筑营垒,揭开了天京保卫战的序幕。这场战役是太平天国覆灭前的最后一战,也是曾国荃一生经历的最为艰苦的战役之一。曾国荃在太平天国数十万大军的重兵压境下,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再加上当时瘟疫盛行,湘军将士非战斗减员的情况非常严重。雨花台大战中,湘军险些被太平军攻破营垒,战况险象环生。

这里不得不佩服曾国荃的过人之处,凭借着超人的忍耐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加上湘军水师源源不断的接济,湘军度过了最危难的时刻,击败了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天国援军。

此后,太平军再也无力对湘军发动反攻,凭借明太祖朱元璋修建的城防工程,据城死守。曾国荃趁机将天京几乎合围,拿出他的看家本领——挖濠围城。这一围就是两年,清廷见曾国荃久攻不克,下旨给坐镇苏州的李鸿章,令其率精锐之师会攻天京。李鸿章师从曾国藩多年,非常清楚自己的恩师想让自己的九弟独得攻克天京的首功。于是李鸿章借故推脱,一会儿说淮军连番恶战,急需休整;一会儿又说隐匿在苏常地区的贼寇有反扑的迹象,无法抽调兵力会攻天京。

当时咸丰帝已经驾崩,实际执掌朝政的是慈禧太后,她指示军机大臣连番下旨,严责李鸿章迅速出兵,被催得实在没有办法的李鸿章竟然派兵南下,进入浙江追剿残寇,把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气得七窍生烟,奏报朝廷,斥责他“越境掠功。”朝廷意图调派援军会攻天京的消息传到曾国荃耳中,急得他暴跳如雷。他召集诸将,将朝廷的邸报拿在手中,大声问道:“援军就要来了,我们辛辛苦苦的打了两年,难道要将这份功劳让给别人吗?”(他人至矣,艰苦二年以与人耶?)诸将齐声答道:“我们拼死也要攻下天京。”(愿尽死力!)

1864年7月19日,曾国荃手下大将李臣典在城外挖掘地道三十余处,轰塌城墙二十余丈,湘军如潮水般涌入城墙缺口,一举攻占天京,曾国荃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独得首功。

李鸿章宁肯抗旨也不愿派兵会攻天京,主要原因是不愿得罪老师曾国藩。事后,曾国藩执手向李鸿章表示感谢:“愚兄弟薄面,赖子保全。”曾国藩对李鸿章既有师生之谊,又有知遇之恩,冒着得罪恩师的风险去争夺一个首功的虚名,对李鸿章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况且,曾国荃这个人一向桀骜不驯,极难相处,自己也犯不上为了这个虚名去得罪他。至于抗旨不遵,李鸿章已经有把握朝廷不敢拿他怎么样,因为淮军在他的统领下屡建奇功,且具备了一定的军事实力。何不干脆做个顺水人情,买老师一个面子,这样做可谓皆大欢喜。

曾国荃原本以为剿灭太平天国,朝廷会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封赏。当时朝廷上下都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咸丰帝生前曾许下承诺,剿灭长毛者封王。谁知,慈禧太后最终只封曾国藩为侯爵,封曾国荃为伯爵。同时,李鸿章和八杆子也打不着的湖广总督官文也给封为伯爵。与此同时,朝廷还下严旨追查天京宝藏下落,气得一向心高气傲曾国荃旧疾复发,曾国藩趁机劝他开缺回籍。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曾国藩也曾说:“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凡事尽力去争取,但不要报着过于强烈的功名心,是你的终归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未必会有好的结果。希望我们时刻都能怀着一颗平常心去努力,相信上天不会对你的付出视而不见。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6、浏阳市 网友:谱写爱i

这个问题有很强的讨论的价值,我来抛砖引玉,谈点有关权谋的思考。

关于李鸿章的不来,曾氏兄弟不仅不会愤怒,而且还会心存感激。因为大家平生玩的都是烧脑的权谋,有些事一切都在不言中。

在针对太平天国的最后关键一战,也就是湘军围攻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的这场战役,虽然太平天国已经到了强弩之末,战略收缩,气候难成,到了早晚都是将要打下来的地步,但是关键就在于由谁打下来,这就是一个值得玩味的事情了,咸丰帝可是有言在先:先入金陵者封王。

可以说在战术层面,此地是湘军曾国荃和太平军李秀成的较量,但是在战略层面早已把这一点甩到很远的外面,比的是清朝的各实权派多方暗中较劲,比的是谋全局的心机与智慧,背后涉及了极多的权力斗争。1

首先,面对整个湘军平叛的战略重心天京(金陵),为什么只选择了由曾国荃部来进行战略主攻呢?

第一点,是曾国荃部曾作为主攻攻占了当时扼守南京的上游门户——安庆,作为太平军后期的最厉害的两位将领之一陈玉成也不久身死,太平军除李秀成,已无人可用。

而克复安庆对于湘军来说本身就是是一件极值得兴奋事,原因是得安庆便可以望南京,控住南京的上游大门,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太平军只得陷入极为被动的防御局面,而攻占贼穴、克复金陵指日可待,这样的旷世大功多么激动人心啊,时不我待,对建功立业怀揣热忱的曾国荃如何能放过这个机会!

第二点,面对李秀成的东征苏浙,率二十万兵力在东南争苏常,克杭州,在苏浙一带颇有开拓,但是对湘军而言,东南乃是赋税重要来源,东南不保则湘军粮饷无着,粮饷无着则不战自自溃。是以湘军的打算是学着太平军的“老把戏”以优势兵力围魏救赵,重兵围天京以牵制李秀成部回援天京,其后天京告急,秀成果来,最终竟然没有想到李秀成所部在雨花台无法击退曾国荃,最终佯攻变成了强攻,这是后话。

第三点,曾氏兄弟的小心思,机遇稍纵即逝,不能拱手让人,此时单独吃下果子,进攻天京必然是最好的时机。此时我们看湘军几部的兵力分布配置,当是时鲍超所部受阻于宁国,多隆阿部被调往陕西尚未回来,左宗棠一部远在浙江,李鸿章部受制于苏常,这种大好的局面再加上有彭玉麟的水师作为策应,如此大功,天予不取,曾氏兄弟岂不是太傻了。

慈禧不希望曾国藩曾氏兄弟独揽巨功,下旨令李增援

当然事实上曾国荃一开始并没有很快的拿下太平天国的首都,毕竟对于太平天国而言,这是一道绝对的最后防线,洪秀全和李秀成都知道一旦天津陷落,那么整个太平天国的命运也就会就此剧终了,因此曾国全与太平军陷入了长达三年的鏖战之中,损伤消耗极为厉害。

此外对于朝廷而言,尤其是当时的掌权者,慈禧太后来说。看待曾国藩兄弟在围困南京的路上似乎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心里是格外矛盾的。一方面他作为统治者自然是希望尽快的消除长达十几年的太平天国之乱;

但是另一方面她肯定是不希望曾氏兄弟功高震主的;咱不说咸丰帝曾经临终的遗言,所谓的克复金陵者封王,这句话不可能给慈禧有什么压力,反正说话的人都死了,欠的帐谁还敢找慈禧来要不成?但是仅单单是曾是兄弟日后独领首功会造成养虎为患,尾大不掉的风险,所以让朝廷十分警惕,也让这个手腕强悍的女人所忌惮。

针对这种局面,慈禧太后自然是更多希望有非曾氏人马增援曾国荃的,消除在攻占天京的战事中曾家兄弟的功劳权重,防止尾大不掉。而此时左宗棠还在浙江陷入一种相持的局面,离得最近而又有能力增援金陵的只有已经平定苏常的李鸿章,因此便下旨李鸿章所率淮军火速增援,以分担曾国荃苦战的压力,而暗地里是想让李鸿章去摘桃子。

李鸿章的大局观和高情商,顺便惹恼了左宗棠

李鸿章是一个极富战略格局和大局观思维的人。能成为后来晚清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顶尖人物,怎么会看不出来此间有许多风险呢?

李鸿章若是率军去增援了曾国荃,不仅自己不会受到重赏,还会造成与曾国荃曾国藩之间的过节,尤其曾国藩乃是其授业恩师,还会给自己烙个小人之名,一举之间竟有三败。

他不会获得大功的缘故在于,当时天京已在酣战,曾国荃所率的吉字营和贞字营,进行了匡日持久的艰苦围城作战,此时李鸿章若是来,即便是他日攻克,自己也是锦上添花,毕竟他是援军,曾是主功。但他也会因此而分了曾国荃部的主要功劳,甚至达到朝廷希望的分曾国荃功劳的目的。

对于曾国荃和他的部下们而言,将势必形成一种对李鸿章极其仇视的,人家打了好几年,就指着攻破金陵城,获得一件大功来升官发财,淮军若是来了,干摘人桃子的事,光一个李臣典就能活吃了李鸿章。

那么头疼的李鸿章,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呢?那便是他十分擅长的拖字诀;因为朝廷下旨了,他不可能违抗朝廷的旨意,而且作为老师的曾国藩还有模有样的写了一封信恳求李鸿章来援,向朝廷彰显自己不愿独占功劳,但这都是纸面上的,聪明的师徒俩自然彼此心照不宣的明白对方心里在想什么,但是慈禧也不傻,知道李鸿章是个老油条,在七日内连下三道圣旨,让李鸿章火速赶往。

李鸿章是真的滑,借口浙江局势比金陵更加险峻,于是去了浙江去帮助左宗棠围剿太平天国之匪,左宗棠也不是傻子,一看李鸿章这明摆着不想抢曾国荃的功劳,却无耻的打起了我楚军的秋风,大怒之下,立刻上奏朝廷称李鸿章越境抢功,于是罪了左宗棠,两个人随即做了一辈子的冤家对头。

朝廷一看,懂了,知道这老小子不逼紧一点看来是不会去金陵的,再次发旨催促,李鸿章迫于无奈,于是在同治三年五月十三,命刘铭传等部27营会攻天京,当然在此之前他先给曾国荃通了一个信,大概意思就是:你再不攻进金陵城,我就要来了。

曾国荃把这个信给全体围攻金陵的部下们看过之后,突然士气提高了好几个等级,将士们咬咬切齿的纷纷表示:老子们的功劳绝对不能让楚军和淮军给摘桃子了!仿佛似有天助,第2天,围了长达三年的天京就被攻破了。

利益分配,多方平衡

于是呢,这场针对朝廷希望用李鸿章来分功曾国荃的阳谋套路,被李鸿章以惹怒左宗棠为代价给化解了。

事实上呢,曾国荃也并没有胜出。在攻克天京之后的论功行赏中,他只是获得了和李鸿章一样的一等伯爵,甚至还受到了申斥。同时曾国藩受到了朝廷的褒扬,而这是其实是对曾是兄弟独占功劳的敲打,表示不满。

“浙江巡抚曾国荃六月十六日攻破外城时,不乘胜攻克内城,率部返回孝陵卫大营,指挥失宜

“曾国藩以儒臣从戎,历年最久,战功最多,自能慎终如始,永保勋名,惟所部诸将,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时申儆,勿使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恩眷。”

所以姗姗来迟的李鸿章并没有功劳上受到损失,即便他当时来金陵增援,也不可能超过曾国荃的主攻;所以综上来看李鸿章似乎是这场权谋中相当得利的那一方,除了得罪了号称今亮的左宗棠,没有什么损失,当然左公可能因为李鸿章的浙江强功,有些小亏,但后来也剿捻征西北,战功也都弥补回来了。

一场暗流,就此达到多方的平衡,当然此间还有沈葆桢对局势的敏锐判断,背叛举荐自己任巡抚的老师曾国藩,早早倒向慈禧一方得以被重用制衡曾国藩的故事,过程不再具述,但是高人玩权谋,真是过瘾啊!

【权谋灿烂纷呈,历史千奇百怪,我是历史好奇怪,欢迎关注,感谢点赞!】

点赞7、贺州市 网友:天天酷跑

李鸿章比较有名的一个轶事是"打痞子腔",据说曾国藩对此大不以为然。但从李鸿章与慈禧、与政治对手、与洋人斗心机,比手腕的过程中,装疯卖傻、耍无赖、玩混不吝是屡见不鲜,可见李鸿章骨子里还是推崇这种处世之道,并受益匪浅的。

好了,言归正传,李鸿章为什么不驰援围攻天京的湘军,按说这是建立不世之功的大好时机,精明的李鸿章会不想分一杯羹,除非他脑抽了。

可他偏偏按兵不动,其中自然有深层次的政治考量:曾国藩是他老师,同时又是对抗以慈禧为首的满清政权的盟友 ,他若出兵,就抢了正带兵围攻天京的曾国荃的风头,自然也就开罪了曾国藩。而朝廷让李鸿章发兵,就是要在几大地方军阀中制造矛盾,防止他们纠结在一起危及满清政权。

李鸿章浸淫官场多年,当然知道朝廷的小九九,不可能傻乎乎地去得罪曾国藩,自毁联盟。而且李鸿章的淮军,脱胎于湘军,有着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 ,湘淮两军若内讧,结局必然是两败俱伤,如此一来,曾、李就都没了政治本钱,还搞什么搞啊,搞不好,朝廷找个理由,他们的脑袋都得被砍了。

因此,李鸿章抗旨不发兵围攻天京(据史料记载,李鸿章以士兵需要修整,巩固城防等等理由,软磨硬泡,同慈禧大打痞子腔,硬是等到天京城破后,才象征性地派兵去当了一次群演),虽然失去了名垂青史的机会,却保住了后半世的功名利禄,还混了个东方俾斯麦的美名,实际上赚大发了。

李二先生,精明着呢!

点赞8、黄冈市 网友:嘦怹@

天京的太平天国已是摇摇欲坠,城破只是时间问题,虽然损失惨重,但胜是肯定的!此时,李鸿章去就是抢功!曾国荃的天京首功是曾国藩要成全的,李鸿章作为曾的得意门生,情商之高自然不可能得罪恩师。所以,坚决不去,不争功。格局,胸怀!

点赞9、眉山市 网友:银灰色

要么不敢抢功,要么保存实力以图日后能在政治上与曾抗衡,还可能有一个重要原因:朝廷暗示。

点赞10、长沙市 网友:玩了个甜

曾国荃的湘军围困南京已很久,也付出很大的伤亡代价,南京被攻克是指日可待的事,在这个节点上淮军提出要增援曾国荃肯定是婉言谢绝的(这明显是要“摘桃子”、抢功劳),因此曾九帅断言拒绝了让李鸿章的淮军参加攻城而分得一分功劳!——见荣誉就让,曾九帅还没有这么高的风格。

点赞11、普兰店 网友:泛舟碧波

官场文化。时间并不远,

对李鸿章应该有一个正确评价。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