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弟弟为什么三岁死掉了?曹雪芹想说些什么?
林黛玉有一个小她一岁的弟弟,但是,这个弟弟的身世十分可疑,肯定不是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所生,而且,极有可能不是林如海的儿子。因而,林黛玉这个弟弟死于三岁之时,也就十分地令人难以理解了。那么,曹雪芹究竟想说什么呢?为什么莫名其妙地写这么一个有终无始,至少是身世交代不清的小孩子呢?
林黛玉的弟弟到底是谁家的孩子
却说贾雨村因贪酷和恃才侮上被上司参了一本,皇帝龙颜大怒,被革去了官职。雨村没了官做,便游历到扬州,受聘于林如海家,做了黛玉的私塾先生。此时,书中交代了林如海的情况,林黛玉的弟弟就出现在这个情节之中: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这段文字交代,林黛玉的弟弟肯定不是贾敏所生,而林如海也只有嫡妻贾氏为他生了一个女儿林黛玉。此时,林黛玉五岁,而她的弟弟去年夭折的,那就是说,在贾敏生下林黛玉一年之后,林如海的其他姬妾又生了一个儿子。但是,书中又说林如海的姬妾并无生养,他“命中无子”。林如海本来就有一个儿子,即便是夭折了也算,也是要进林家族谱的,怎么能说是“命中无子”呢?
因此,林黛玉这个弟弟的来历就十分值得怀疑了,难道是林如海在外面生养的孩子,或者是从养婴堂抱养过来的一个小弟弟?
当然,也有这种可能,林如海的姬妾生下这个夭折的孩子后,便再无生养。问题是,这段文字为何写得如此跳跃呢?其实,“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这句话,就暗藏了林黛玉弟弟的来历,应当是林如海的“假子”。假子,既是养子,《三国演义》中曹操就嘲笑刘备自己的儿子无能,以“假子”刘封出战。
其实,林如海、秦邦业好比是一面镜子的里外人,秦业先在养婴堂抱养了秦可卿和一个男婴。男婴夭折了,秦业又生了个儿子秦钟。林黛玉、夭折弟弟与秦可卿、秦钟是一对反写的关系,都说的是“假子”。
那么,曹雪芹为何要写这样一个假子,而且又让他三岁夭折了呢?更有意思的是,在写完假子夭折后,贾敏也“仙逝扬州城了”。贾敏又是何方神圣,竟然是“仙逝”?林黛玉是绛珠仙草转世,贾母当然是“仙逝”了。
林黛玉是绛珠仙草,贾敏便是“仙逝”,贾宝玉是浇灌绛珠仙草的神瑛侍者(只是侍者),王夫人也是“仙人”了?其实,书中暗示,贾宝玉并不一定是王夫人亲生的。因而,《红楼梦》中的“假子”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暗线伏笔,其中隐藏着真事。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中藏真相
庚辰本中,第三回书的回目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京都”。我没有打错字,庚辰本自始至终写的都是“林代玉”而不是“林黛玉”。所以,“林代玉”则又是林如海假子的补充暗示。那个死于三岁的孩子本来就是来替代林黛玉的,假如不死,贾敏纵便是嫡妻,恐怕正室地位就要受到威胁了,林家嫡脉就得由这个孩子来继承了。
因为这个假子早夭,林黛玉就只能当做男孩子养,但是,她延续不了林氏血脉,林如海夫妻自我安慰,以女代子而已。林黛玉在家中的身份,其实也反衬了那个三岁弟弟的来历,恐怕就是假子而无疑了。
曹雪芹这样写,其实反映了江宁织造曹寅家生活中的真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不是说他带着林如海的举荐信,夜里去找贾政,然后官复原职。而是以这个“夤”字,在书中写了一笔江宁织造曹寅的家事。
曹寅曾经做过康熙的銮仪卫,其寿母,也就是曹玺的续弦夫人孙氏又是康熙的教引保母,康熙南巡时,就在曹家称孙氏“吾家老人也”。家中老人是相当受尊重的,因而,康熙对曹家格外地关照。曹玺死后,以曹寅继任苏州织造,后调任江宁织造。
康熙五十一年,曹寅病死于扬州(仙逝扬州城)。康熙又让他的儿子曹颙继任。但是,曹颙没做多久便死于任上。这个时候,曹寅家就没有儿子了。
康熙实在顾怜曹家,便以曹宣的儿子过继给了曹寅这房,继任了江宁织造。因此,很多读者认为,曹頫才是书中的贾宝玉。从书中“元妃”这个形象追溯,其生活中的原型很有可能是曹寅的女儿曹佳氏,如此,说贾宝玉是曹雪芹在书中的人物,那就说不通了,难道他会把自己的姑姑写成姐姐?
曹頫继承了江宁织造,对于曹寅而言,岂不就是个“假子”?那么,曹寅的老婆当然与这个曹頫没有血亲关系了。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暗射了江宁织造曹家,而“林代玉抛父进京都”,岂不就是暗藏了林如海的假子吗?但问题是,这段生活真实原本就不是什么隐秘,熟悉江宁织造曹家事的人多的是,一眼就能看穿书中写的是什么。假如作者以此来隐写什么“真相”,那就涉嫌忸怩作态了。因此,这其中应当还隐藏着更深的、不可告人的真事。
曹寅反复辨认自己的兄弟曹宣
上文讲到,康熙教引保母是曹寅的“寿母”而非生母,曹寅的生母应当是顾氏。孙氏是在曹寅出生后才从宫中出来,做了曹寅父亲曹玺的续弦夫人。而曹寅的兄弟曹宣也不可能是孙氏所生,时间上对不上,据相关考证,这个曹宣实际上比曹寅还大一岁。同时,曹寅的生母顾氏也没有生曹宣这样一个儿子。
但是,十分蹊跷的是,曹寅在《楝亭诗抄》中却又这样写他与曹宣的关系:“与子坠地同胚胎,与子四十犹婴孩”,原本就不是一母所生,却又说是“同坯胎”,竟然有双胞胎之嫌疑了。其实,曹寅应当非常清楚,这个兄弟与他不是一母同胞,其舅舅顾景星应当非常清楚这其中是怎么回事。顾景星在《白茅堂全集》中根本就没有提到有曹宣这么个外甥,而且,顾氏其他人的文集中也只提曹寅没有曹宣。舅舅疼外甥,曹寅这么多舅舅难道就没有一个人喜欢曹宣这个外甥吗?
所以,曹寅又说:“恭惟骨肉爱,永奉笔墨欢”。假如曹宣是曹寅的弟弟,能这样写吗?只有兄弟对哥哥恭敬,弟弟奉哥哥之欢。所以,我支持曹宣比曹寅大一岁的观点。总而言之,曹宣这个人就是贾元春判词中“二十年来辩是谁”之其中一人,身份与林黛玉的弟弟一样,十分可疑。
这其中涉及的事情太多,我简单地归纳大家对曹宣其人的讨论:这个人比曹寅大一岁,是顺治与董鄂妃所生之子和硕荣亲王。和硕荣亲王生于生于1657年10月7日,三个月后,被宫廷宣称死亡,正是林黛玉弟弟三岁死掉的真实写照。但是,在介绍林如海那个假子时,这句话又透露了其中的真相,和硕荣亲王(曹宣)应当死于戊子年,“命中无子”其实是“命终戊子”,也就是康熙四十七(1708年)时,曹宣去世。
和硕荣亲王是顺治第四子,刚出生时,就宣称这个皇子是“朕之第一子”,立封亲王,摆明了是要继承皇位的。但是,此举应当遭到了孝庄(后来的谥号)和多尔衮的反对,便宣布这个皇子得天花死亡,等于是剥夺了和硕荣亲王的第一子身份。
但是,孝庄毕竟不会杀死自己的亲孙子,就有可能让孙氏出宫嫁给曹玺做续弦夫人,暗中将和硕荣亲王收养在贾府——“林代玉抛父进京都”,其实是离开皇宫来到了“金陵”,金陵也曾经是“京都”。“荣国府”、“荣禧堂”这些符码,其中的一个寓意就是和硕荣亲王。
《红楼梦》中,以秦可卿、袭人(龙衣人)与贾宝玉所行警幻之事,寓意曹頫,也就是书中的贾宝玉知道了自己的血缘。所以,带贾宝玉进太虚幻境是“荣国公”的主意,“荣国公”同样有和硕荣亲王的寓意。
这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侧面,反映的是清代宫廷的龌龊事。而当曹頫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便在大观园中做起了“红楼梦”,这也是书中的贾家败落的一大原因。
关于林黛玉的身世,父亲林如海、母亲贾敏都做了详细的交待,作者又粗粗的带过一笔,她曾有一个夭折的弟弟,看着短短的一句话有些无关紧要,放在这里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
弟弟三岁夭亡,母亲中年病逝,是对黛玉从小体弱多病的有力佐证
据黛玉自己交待:自会吃饭就要吃药。是自小就先天不足,身体虚弱,这属于遗传因素造成的,或者母体羸弱,造成子女先天不足;或者在孕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婴幼儿发育不良。
黛玉的弟弟在三岁上便夭折了,这是一个怎样的信号?
书中并未提及是何种原因死亡,我们来推测一下,林家是大家族,林黛玉的弟弟是唯一的男丁,肯定是倍受呵护的,意外导致身亡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既然意外不可能就只能是生病了,三岁的孩童还未见发育,会有什么样的不治之症呢?无外乎先天体虚,后天弥补无效导致。
在林黛玉的弟弟死后,母亲贾敏不过两三年也一疾而终。
一家人两三年的时间有两个人相继去世,绝对不是正常现象。
林黛玉的弟弟文中并未交待是否为贾敏所生,因为林如海还有几房姬妾,在这里谁是生母并不重要,弟弟与黛玉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两人又同为先天不足,只能说明确实有遗传因素在里面。
而且林如海并不是贾敏一个正妻,还有几房姬妾,却子嗣不旺,或许也是因为林如海的身体原因造成的,后面林如海病逝,也是印证了这一点。
再说母亲贾敏,年不到五十就一疾而终了,贾敏生在富贵家,是妥妥的贵族小姐,嫁给林如海,也是钟鸣鼎食,十指不沾阳春水,不存在积劳成疾,但是却早早的撒手人寰,也不能排除自身身体素质的原因。
无论父系还是母系,都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情况,对于黛玉的遗传之症也就顺理成章了。
如果全家都是健健康康的,只有黛玉一人虚弱多病,难免有些突兀。
父母双亡,兄弟无助,是黛玉孤苦人设的标配
文章人物的设置绝不是空降来的,其走向与性格的形成必然是有其背景的。
林黛玉是谁?西方灵河岸旁的绛珠仙草,因赤瑕宫神瑛侍者整日以甘露灌溉,后来接受日月精华幻化成人形,因神瑛侍者下界历凡,这仙草一心要报灌溉之德,因此才随之下凡,誓以毕生眼泪偿还。
因为有此前世渊源,林黛玉可以说是带着使命来的,眼泪为情所流,可不是好好的就整日以泪洗面,其现实的身份必然要有悲苦的身世来铺垫。
本来是一个锦衣玉食的大小姐,有父母庇佑,有弟弟相伴,结果只几年间,便成了寄人篱下,看人眼色生活的孤苦小姑娘,自此再无展颜之时。
看似无关紧要的早夭的弟弟,其实也是黛玉的心头之痛。
薛蟠虽然不靠谱,但是对妹妹宝钗却是十分疼爱,这些黛玉能无所察吗?看在眼里难免又是伤心。
灵河岸边的绛珠草本就无根无基,既无人欣赏又没有依傍,恰似今世的林黛玉,没有人能理解她的清高才情,更无处安放一副病身。
弟弟早夭,父母双亡,使黛玉在这世上再无可牵挂之人,满腔的情感都付与了宝玉,纯粹而执着。
我觉得林黛玉的弟弟在3岁时死掉,有2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让神瑛侍者贾宝玉能和绛珠仙子林黛玉,产生感情纠葛,从而,使神瑛侍者完成历劫任务,绛珠仙子达成还泪心愿!
如果林黛玉的弟弟不死,林黛玉就不会被送到贾府由贾母照顾了。就像《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说的那样。
林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由于林父不打算再娶,黛玉的弟弟死了以后,黛玉就没有了兄弟的照顾和帮扶,这在封建社会的古代就等于少了娘家人的支持。古代女子在出嫁后,若没有娘家人撑腰是会被婆家人欺负的。而且越是大家族越重视联姻对象的家世背景,若女方家世背景不好,不要说不会嫁的好,就算勉强嫁过去了,没有得力的娘家兄弟帮衬,也没法在婆家的家族里站稳脚跟。
根据以上因素再加上黛玉的年纪小又体弱多病,所以林如海才会把黛玉送去贾府,让她有外祖家以及外祖家的兄弟姊妹们做靠山。
所以,如果林黛玉的弟弟不在那么小的时候死掉,黛玉就没法小小年纪就进入贾府,也就没有办法和身为神瑛侍者的贾宝玉,成为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更不会如愿以偿的该历劫的历劫,该还恩的还恩!
第二个原因就是:
林家遭到了,当时两淮盐业贪腐舞弊者的警告和破害。致使小小年纪的黛玉弟弟遭遇不幸!要说为啥他会在3岁的时候死掉呢?那是因为林如海是在那个时候被任命为巡盐御史并去赴任的。
下面就是具体分析的一些儿证据:
?证据一:
在《红楼梦》第2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就能找到黛玉的弟弟是死在林如海赴任巡盐御史的前夕。
那日,偶又游至维扬地面,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馀。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
上文中说的很清楚,林如海今年刚好到任巡盐御史一个来月,而他儿子是在去年死的。去年是什么时候?正是林如海赴任的时候!
因为在林如海那个封建社会,官员们升迁赴任不可能像我们现代人这样,安排好一切,坐个飞机或高铁过去就成,而是要经过举荐,商讨,再确认,最后再千里迢迢赶着马车或做船去赴任。特别是巡盐御史这样重要的职位,一次权力交接,最起码也要经过6个月左右的时间。
这么长的时间,前任肯定会好好利用他做一些事,比如说“擦干净屁股”和给各方势力摘干净的机会。而林如海的儿子在这个时候突然死了,实在是太不寻常了!
这件事若是那些贪污舞弊的不法分子所为,那他们得有多可怕!【而各种迹象表明,他们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最大!】
林黛玉的弟弟还那么小,只有3岁,才3岁啊!他们竟然连一个无辜的3岁孩童都不放过,可想而知,当时官场的黑暗腐败程度有多可怕!多严重!那帮违法乱纪的官员和与他们勾结的不法分子有多残酷,多磨灭人性!多疯狂!
?证据二:《红楼梦》第十九回,贾宝玉讲的耗子精偷香玉的故事,就是暗指两淮盐政贪腐严重的情况。
这个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说,耗子们要做腊八粥,于是各有分派的去偷五谷杂粮,到了偷“香芋”的时候,一个极弱小的小耗子自告奋勇,想要领这个任务,并且说了一番让脂砚斋都惊呼“骇人”的话来。
谁去偷香芋?只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应道:我愿去偷香芋……小耗道:’我不学他们直偷,我只摇身一变,也变成个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听不见,却暗暗的用分身法搬运,渐渐的就搬运尽了……
这个故事很明显就是借用了《诗经》中硕鼠的故事,来影射林如海在巡盐御史任上遇到的“老鼠偷香芋”之祸。
林如海是巡盐御史,监管着监察盐政的那些官员。如果这些盐政官员中有人监守自盗知法犯法,这事一旦败露,被皇上知道了,肯定是丢官杀头的大罪。
然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巨大的金钱利益,他们中的有些人还是铤而走险,学起那硕鼠偷盗起来。
这样一来,林如海这个巡盐御史就不可能坐视不管!所以那些人,为了活命就秉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说法,对林如海先进行了迫害!
这个迫害,首当其冲就是他3岁的儿子,接下来就是他的妻子,再后来就是他自己!
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乾隆年间发生的“两淮盐引案”,虽说那个案子是巡盐御史的问题。可这个案子能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盐政官员们的贪腐、黑暗和残酷——死几个人,或是几个朝廷命官都不是什么大事!
下面就是林如海一家三口的死亡时间:
《红楼梦》【第2回中】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
【第十四回】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
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已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
以上2点就是黛玉弟弟为啥3岁死掉的原因。
而曹雪芹这样写就是想把这件事隐晦的表达出来,让人们知道。但因为当时政治 因素以及文字狱的关系,他不敢光明正大的说出来,所以,不得已,他才想出这样的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提到林黛玉有一个弟弟,在三岁时死掉了。
关于黛玉的弟弟之死,书中并无过多言语,只是简简单单地交代了一句:“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
林黛玉的弟弟为什么会死掉呢?我想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身体素质差。
林家子嗣艰难,几代单传不说,而且寿命不永,如林如海的父母都是短寿的,到了林如海也是如此,年纪不足五十就归了西。林黛玉也是自出娘胎便有不足之症,调理多年也不见好转。作为林黛玉的弟弟,想来身体素质也不会太好。
二,家人过度保护。
林黛玉的弟弟,是林家的唯一男丁,有因为林如海家几代单传,对林黛玉的弟弟一定保护过度,无论从吃食,还是衣着,以及身体等方面,林家一定关怀备至。但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你越小心越在意,越有可能出问题,我认为林黛玉的弟弟出生时身体比较弱,又因为过度保护,减低了林黛玉的弟弟的免疫力,让林黛玉的弟弟越来越缺乏对抗大自然风雨的能力,于是稍有风吹草动便一命呜呼了。
三,当时的医疗水平差。
林府是侯府,生活条件应该不错,但也就是在那一个时代,与那个时代的普通人家相比。与现在相比,医疗水平应该是相当的低,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一些那时看似疑难杂症,现在轻轻松松就能解决的病症。如肺结核,在过去束手无策,现在却很容易解决一样。
正因为有以上几个原因,林黛玉的弟弟才会在三岁那年夭折。
《红楼梦》中无闲笔。书中为何要写林黛玉的三岁时便死去的弟弟呢?我认为如林黛玉弟弟之死有三个原因一样,作者写林黛玉的弟弟在三岁时死了的原因也有三个。
一,为林黛玉的"咏絮才"做铺垫。
林黛玉长相非常出众,可以迷倒或雅或俗人等不同类型的男孩子,但让读者喜欢钦佩的却不是她的容颜,而是如的才华。而她的才华又来自林如海对林黛玉的看重。如把林黛玉当男孩子养,不但教林黛玉读书认字,还给林黛玉请来了水平相当高的老师贾雨村。而林家如此看重林黛玉,便是因为林如海唯一的儿子死了,不得不把一腔希望都倾注在林黛玉身上。
二,为林黛玉在林如海死后便成了真正的孤女做交代。
贾敏死后,贾母把林黛玉接到了贾府,一年后,林如海去世,从此,林黛玉成了孤女,寄住在贾府,成了一个任人捏圆捏扁的小可怜。而这一切的基础,便是林黛玉唯一的弟弟在三岁时死了。
因为林黛玉唯一的弟弟在三岁时死了,因此贾敏有可能因此而伤心过度,忧郁成疾,不上一年半载也一病死了。林如海也有可能因为儿子去世,妻子病亡,自己也积郁成疾,最后也随着妻子儿子去了。可以说林黛玉的弟弟三岁时夭折,然后引发了贾敏,林如海相继去世。然后林黛玉就成了孤儿,不得不捏着鼻子寄住在贾府。
三,为宝黛爱情的悲剧埋下伏笔。
正因为林黛玉的弟弟早夭,继而引发了贾敏林如海的相继死亡,才致使林黛玉成为寄居在贾府的孤女。也正因为林黛玉没有父母为自己主张,没有娘家兄弟可以依靠,才会在贾府过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霜剑风刀严相逼"的日子。甚至自己与贾宝玉的爱情,也因为没有父母做后盾而化作了泡影。
如果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是一场悲剧,那么林黛玉的弟弟之死,则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关于林黛玉的弟弟之死,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内涵却很丰厚。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不是独生女儿,她还有一个弟弟,然而她的弟弟三岁的时候死了。那么曹雪芹给林黛玉一个独生女的身份不是干净利落吗?为什么非得多此一举地说什么黛玉的弟弟,而且这个弟弟又死了?
首先,一年多的时间林家死了两个人,他们很可能是被害身亡
林如海的儿子应该在他被任命为巡盐御史后死的。儿子死后,林如海办完丧事到扬州上任。并且给黛玉聘请了家庭教师。将近一年,贾敏去世。一年多的时间里林家连死两个人。他们的死亡应该有人为因素,说白了有可能是被害身亡。
大家都知道,盐的利润很大。许多人官商勾结,贩卖私盐,牟取暴利。
林如海是巡盐御史,其职责主要是收缴盐税, 并监督盐商的专卖,负责对盐场官员的考核。
林如海即将到来,地方上靠盐获利的官员和商人们如坐针毡,生怕被查。因此千方百计地阻挠林如海来扬州办案。
林如海的小儿子成为贪官污吏第一个报复的对象。林如海没有儿子,林家就后继无人,绝户了。林如海很可能拒绝到扬州上任。没想到这些人的如意算盘没有打响。
林如海如期到扬州上任,而且做了和恶势力做长期斗争的打算,他给女儿请了家庭教师贾雨村。
林如海在担任巡盐御史期间,铁面无私,一定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于是这些人开始报复林如海。贾敏是第二个被报复的对象。贾敏病重的时候,林如海夫妻应该意识到被人暗害了。于是贾敏开始考虑后事,她把林黛玉交给贾母,以免黛玉被害。
其二,林如海把黛玉送进贾府,是要与害妻子和儿子的人斗争到底
林如海是爱妻狂魔,妻子死了,林如海一定会替妻子儿子报仇。林黛玉年纪幼小,如果黛玉在身边就不能全力查处那些为害一方的贪酷权贵。因此他同意黛玉进贾府。
林如海在送黛玉进京城的时候,跟黛玉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林如海这段话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我对你母亲一往情深,除去巫山不是云,此生不续弦。以后我不再要妻室之累,我已经做好了战斗到底的打算。
2.我的工作很危险,不能连累你了。你的到外祖母家去,可以减少我的后顾之忧。我可以心无旁骛地与恶势力做斗争。
然而,林如海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三,为林黛玉早逝打下基础。
一个家族是否长寿,要看这家人是否有长寿基因。林家没有长寿基因。林黛玉没有祖父母,可见其祖父母早就仙逝了。林黛玉没有叔叔、伯伯和姑姑,可见林家人丁单薄。黛玉早逝也在意料之中。
其四,为林黛玉常住贾、为林家财产进贾府做铺垫。
因为林家很危险,所以林如海做好了与敌人做殊死斗争的打算。他把家里的大笔财产让林黛玉带进贾府,作为林黛玉的生活费和嫁妆。
贾母派去接黛玉的大船,除了带几个人,装的都是金银财等贵重物品或者是白花花的银子。
林黛玉进了贾府才与贾宝玉发生了撼人心魄的爱情故事。
总结
《红楼梦》作者写林黛玉的弟弟不是闲笔,而是有目的的。第一是反映官场黑暗,小孩子成为官场斗争的牺牲品。第二就是为林黛玉带着大笔财富住进贾府作为铺垫,并且为林黛玉的爱情、早逝做铺垫。
《红楼梦》中,林黛玉不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她有一个弟弟,可惜三岁的时候死了。林如海到维扬上任前夕,三岁的儿子夭亡。
林如海带着丧子之痛来到维扬担任巡盐御史,贾雨村给林黛玉当老师的时候,林如海刚刚上任一个多月。
在古代孩子夭折是常有的事情,作为皇帝都避免比不了皇子 夭折的惨剧。例如乾隆有17个儿子,7个夭折,3个成年之后英年早逝。他的10个女儿,5个夭亡,3个早逝。林如海的儿子夭亡,应该不算什么大事,为什么书中写得清清楚楚,林如海的儿子3岁死了呢?
第一、阴谋论。林如海的儿子被害死。
林如海本是探花,任兰台寺大夫。兰台寺大夫,是虚构的官职。不过,“兰台”或“兰台寺”是御史台(明代改都察院)的代称,林如海相当于都察院御史。 都察院是明清时期官署名, 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
林如海的这个兰台寺大夫就是一个得罪人的工作。他在工作期间应该得罪了人,所以被迫害。年幼的儿子,不幸遇害。
皇帝大约也知道林如海的遭遇,但是由于恶势力树大根深,无法一网打尽,所以皇帝钦点林如海去到维扬当巡盐御史,其职责主要是收缴盐税,并监督盐商的专卖,官员是否有违法乱纪现象。
皇帝大约是为了保护林如海,免得他和家人遭遇不测。然而没有想到,林如海来到扬州,依然没有摆脱迫害。上任不到一年,他的妻子贾敏也死了。 一家人两年的时间里,有两个人相继去世,绝对不是正常现象。
贾敏死后,林如海的女儿林黛玉被贾母接进荣国府。
黛玉进贾府的第4年,林如海撒手人寰。一家人,除了来到贾府的林黛玉都死了。其中的原因绝不简单。可是书中对于贾敏和林如海的死因只是写了病死,没有其他原因,这就是《红楼梦》的高明之处,假作真时真亦假。
秦可卿之死,书中也是写病死的,可是秦可卿的真正死因,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不说而已。秦可卿死后,父亲秦业,弟弟秦钟也相继病死。
林黛玉父母和弟弟之死,一定有原因。只是因为某种原因,不能说而已。
第二、遗传基因论。
林黛玉的弟弟夭亡,父母早逝,都说明一个问题:林黛玉的遗传基因有问题,天生体弱多病。林黛玉一进贾府大家就看出她有不足之症。
马上就问林黛玉,平时吃什么药。黛玉说,自会吃饭就要吃药,吃的是人参养荣丸。贾母当即拍板,替林黛玉多配一味药。
正因为父母弟弟都身体不好,都死了,所以林黛玉在贾府里也经常生病,人参、肉桂地吃着,她食欲不振,常常不吃饭。这些都为林黛玉夭亡,埋下伏笔。
正因为林黛玉没有兄弟,所以父母死后,她没有依靠
娘家兄弟是女人一辈子的依靠。王夫人就是因为哥哥王子腾官运亨通,在贾府才比邢夫人得宠一些。
如果林黛玉有弟弟,那么父母死后,林黛玉也有一个依靠。林家有偌大的家业,姐弟俩可以相依为命,可是林黛玉的弟弟没有了,父母死后,林黛玉便没有了依靠。紫鹃说:“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着想。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可见娘家兄弟是女人最大的依靠。
林黛玉弟弟死了,她无依无靠。
林黛玉的弟弟死了,林家的财产都进了贾府。
书中写林黛玉的弟弟死了。也是告诉大家,林家的所有财产都归林黛玉一人所有。林黛玉在贾府居住,由贾府抚养,她的财产一定进了贾府,由贾母和舅舅负责管理。
林黛玉死了,这些财产自然就归贾府所有。
黛玉弟弟三岁就去世了,不久黛玉母亲也去世,这在寻常百姓家都是很蹊跷的事,况且发生在候门大家庭里,这难道不很诡异吗?
一个个的非正常死亡,铺垫一种颓废、不吉利的气氛。我想作者这么写,是一种全文悲剧结局的提前预示,也就是说黛玉等主要人物的结局早己提示了。
这种诡异的现象发生在林家,所以林家已经走上没落,黛玉走向了投靠亲友的生活。
从林黛玉进贾府开始,作者把我们带到另一个候门公府贾府里,看看他们家里也同样发生蹊跷和解释不了的非正常死亡,这个声名显赫的钟鼎玉食之家也不能独善其身。
首当其冲的就是贾珠之死,贾珠的死可谓更是悲惨,尤胜黛玉之弟,这也成为贾府里人人讳莫如深的大事,这是贾府走向末路的引线。接下来就是秦可卿、瑞珠、金钏、尤二姐、尤三姐、司棋、迎春、鲍二家的、鸳鸯。这些人的早逝说明了悲剧的起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些金门绣户会走向衰败。
诚然每一个非正常的死亡背后都潜藏着一个不能公开的秘密。之所以发生悲剧,万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肯定是内外原因的一起促成。那么就让读者去思考这里面的原因。用死亡命题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也许就能得出宝玉为何要出家的宿命。
作者写黛玉之弟三岁早夭,我想一方面可能就是引发读者去思考早夭背后的原因,让读者对此书感兴趣,增加内容的吸引性;二方面就是对后面出现的一系列非正常死亡做出铺垫。三方面是最重要的,就是做为人生无常这个大命题的引线,最后得出宝玉出家的合理性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