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贤明,诸葛亮多智,为何没能成就一统天下的事业?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在一个乱世统一国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绝不是靠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任务。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是当世的英才和豪杰,但他们也不是神,还需要团结更多的人才才可能成功统一天下。
比如刘邦之所以成功,除了手下有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外,(这三个人我认为哪一个也不比诸葛亮差)还有陈平、樊哙等一大批谋士和猛将。东汉刘秀能够夺取天下,也是因为麾下云台二十八将的功劳。
我们再看刘备:谋士无外乎诸葛亮、庞统、糜竺、孙乾、简雍、法正等寥寥几人。好不容易得到个徐庶,还被曹操拐跑了。就是这寥寥几个谋士,庞统和法正却早早离世,其他几人又不堪大用,最后只剩下诸葛亮独木难支。至于武将,除了关张赵马黄以及魏延之外,再也没有独当一面的将才。反观曹操和孙权阵营,哪一个不是人才济济。在这样的情势下,刘备以一介布衣尚能脱颖而出,三分天下有其一,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这份成就也恰恰说明刘备和诸葛亮的不凡。
其次,刘备起点太低。在东汉末年战乱纷争的时代,众多军阀中绝大部分都是世代官宦,比如曹操,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后来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就已经官至太尉。受父祖余荫,曹操很早就做了官。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时,曹操已经被拜为骑都尉,属于中高级军官了。后来由于曹操讨伐颍川黄巾起义军有功,改任济南相。这已经正式迈入高级官员的行列了。公元188年,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这相当于中央警卫团中的核心武官了,称是皇帝的心腹也不为过。当时,累世公卿的袁绍也不过是八校尉中的中军校尉。
正是由于曹操有这样的家世和出身,在董卓做乱的时候,曹操才有可能散尽家财,招募军队,加上他长期做官积累的声望,迅速汇聚了巨量的人才。至于孙权更不用说,其父兄孙坚、孙策早早给他打下了江东基业,更是留下了周瑜、鲁肃、张昭、吕蒙、程普、甘宁等一大批谋士猛将。
反观刘备,父亲很早就去世,只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靠织席贩履为生,没有任何可以借势的地方。刘备可没有家财拿来散尽以招募人才。所以起初刘备只有关张二人跟随,在东汉末年的各方势力中,刘备属于最弱小的一个。这才不得不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
即便在这样艰难的情势下,刘备依然坚持自己的做事风格,以仁义著称天下,并渐渐得到了很多人包括诸葛亮、庞统等英才的认可,手下逐渐的汇聚了一批人才,有了和曹操、孙权争天下的资本。
可以说魏蜀吴三家中,刘备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最后能成就那样的基业殊为不易,要知道比刘备起点高的人不知凡几。但凡刘备能有袁绍、袁术或者是刘表、马腾那样的基业,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打败曹操、孙权也非不能之事。
再次,在刘备夺取益州后,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已经明确指出了荆州之地对于刘备统一天下的重要作用。当刘备主力入川经营时,能够保证荆州不失的唯一策略就是继续巩固孙刘联盟并做出适当的利益上的让步。但是刘备对此却掉以轻心,坐视关羽破坏孙刘两家的友谊。在孙刘关系出现裂缝的时候依然支持关羽北伐,终于造成了荆州丢失、关羽身死的严重后果。
其实在荆州丢失以后,刘备就已经丧失了统一全国的最后可能性。此时刘备能做的就是接受现实,放弃与孙权的恩怨,重修旧好。然后努力经营西南,休养生息,以待时机,然后重走当年韩信的道路。如果能够侥幸一举夺得关中平原,也许还有一线机会打败魏国。但刘备却错上加错,匆忙发动了对孙权的战争,夷陵之战失败后,蜀国精锐损失殆尽,再也没有了任何统一全国的机会。
刘备死后给诸葛亮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此时,蜀国能否生存都成了大问题。在魏蜀吴三家力量对比中,蜀国地盘最小,人口最少,军事力量最弱。如果蜀国无所作为,只能坐等灭亡。所以诸葛亮一方面在国内平定西南各少数民族叛乱,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对外则以攻为守,以战练兵,让魏国对蜀国不敢轻易起觊觎之心。说起来诸葛亮已经做得很好了,在综合国力那么弱小的情况下,通过给魏国制造麻烦,让魏国始终不能对蜀国形成绝对的攻势。
有人说,诸葛亮不明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与魏国和平相处,努力发展生产,积蓄力量,这样才会保持长久。这只是看到了表面,要知道蜀国就那么大,人口就那么一点,再怎么发展还能超过魏国?再说蜀国想和平,曹魏政权能答应吗?魏国怎么可能允许蜀国积蓄力量,逐渐做大。所以即便诸葛亮不主动北伐,要不了多长时间,魏国也会进攻蜀国。
对于诸葛亮来说,与其多点被动防御,不如积极主动选择最有利于蜀国的战场进攻,牵制魏国的力量,这也许才是当时蜀国最正确的选择。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后来的北伐与其说是统一全国的尝试,不如说是保全蜀国生存之道的无奈之举。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刘备和诸葛亮虽然是当时的英才,但让他们在那样的形势下统一全国,着实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套用一句话,不是刘备诸葛亮无能,而是他们的对手曹操、孙权太强大。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的形势作出了客观冷静的分析: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兵多将广,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占据江东,经过三代人的经营,根基雄厚,又能服众,所以只能与之结盟、不能与之结仇相互攻击;荆州、益州战略位置重要,却没有明主,是上天赐给的大好机遇。也就是说对刘备而言能够三分天下有其一已是最好的结局。因为他起步晚又兵微将寡,三者之中实力最弱。至于能不能完成统一大业兴复汉室,就要看有没有机会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再从个人来说,刘备犯了一个重大战略错误:他没有遵守当时诸葛亮提出的告诫,在荆州被夺、关羽被杀后出于义愤,不顾诸葛亮的多次劝阻,倾全国之力伐吴。结果被陆逊用计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蜀军,从此蜀国元气大伤,不久刘备也抱恨辞世。可以说刘备在做人上重情重义令人敬佩,但作为一国之主,不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如此感情用事,其表现显然是不合格的。
再说诸葛亮,他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景仰。但他有一个致命缺陷:固执己见、听不进反面意见。后主刘禅虽然被后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实际上此人绝非庸才,头脑清醒,作风务实。在出师北伐这一重大问题上,他与军师诸葛亮的意见相左,但诸葛亮还是一意孤行,没有尊重他的意见。他为完成先帝遗愿,不顾国弱民穷的现实六出祁山伐魏,显然是在穷折腾,结果自己累死,也加速了蜀国的灭亡。为理想执着追求固然可嘉,但“知其不可而为之”,结果往往与愿望南辕北辙。
以上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得到网友们的批评指正。
别逗了,刘备根本不贤明,诸葛亮也不牛。
刘备如果够贤明,为什么在中原逐鹿时候不能赢曹操呢?为何他占据徐州却丧城失地呢?为何他进攻东吴会大败呢?
可见,刘备并没有雄才大略,至少和历史上那些伟大帝王相比,刘备的格局只能算一个割据军阀,谈不上贤明君主。
刘备有汉高祖的遗风,但是却没有汉高祖的才略,最显著的缺陷就是汉高祖学习能力远超刘备。
汉高祖刘邦也是以布衣起家,但他用兵作战在当时仅次于项羽和韩信,算是秦末第三号的人物,就连张良都佩服汉高祖的学习能力。而刘备则不行,世人虽然忌惮刘备的名望,但是不少人也都评价过刘备的缺点。曹丕说刘备“不晓兵”。裴潜说刘备“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对比曹操“治世能臣,乱世奸雄”)赵戬:“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
可见,刘备在当时人眼中并非多么了不起,虽然他“宽仁待人,能得人死力”,有一定的魅力,但是在才略上,刘备比较欠缺。
再说诸葛亮,如果诸葛亮真的很牛,为何赤壁战后不拿下全部荆州?为何汉中战后不趁机拿下长安?为何在后来北伐中连年用兵无功而返?
对于诸葛亮的特长和缺陷,陈寿在《三国志》中评论的十分到位,所谓“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就是说诸葛亮的内政水平很高,治军也很有一套,但是相比之下他的临阵指挥能力略显不足。
陈寿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诸葛亮临阵指挥虽然不能算很差,但和同时代的名将比也算不上多强。尤其是街亭之战的失败,导致蜀汉北伐曹魏最好的机会丧失,诸葛亮被迫杀马谡,自贬三级。对比曹操在官渡,周瑜在赤壁,陆逊在夷陵,吕蒙在荆州,司马懿在新城和辽东,诸葛亮的“将略”确实略逊一筹。
所以,刘备诸葛亮君臣的才略虽然不差,但是也没有强到可以击败同时代的人物。刘备才略不如曹操,诸葛亮将略不如曹真司马懿,最终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受到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蜀汉君臣被严重神话,但实际上,蜀汉君臣除了在道德水平上较高之外,与历史上其他封建割据政权并无本质区别(本文作者 老不看三国)。
刘备如此贤明,诸葛亮如此牛,为何没能成就一统天下的事业?
相信大部分人都跟我一样,课本上的历史只记得大概,细节早已还给了历史老师,当然我们还有别的渠道来深入了解历史:通过《封神演义》《哪吒闹海》了解了商和西周;烽火戏诸侯展示了西周到东周之变;秦汉隋唐各种演义、评书耳熟能详;宋元明历史经过武侠书普及;通过铺天盖地的戏说清宫剧了解了清朝。
唯有了解三国,一定是《三国演义》。
但是看过《三国演义》的都有共同的疑问:根正苗红的刘皇叔礼贤下士、慧眼识才、知人善用、心胸开阔、坚忍不拔、深得人心……心腹谋士诸葛亮足智多谋、用兵如神,前知五千年后算五百年,魏吴的一切皆在其掌握之中,这样完美的君臣组合,怎么就没有成就一统天下的霸业?
对此鲁迅先生的评价是: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记录三国历史的正史当然是陈寿所撰的《三国志》了,看看陈寿眼里的刘备和诸葛亮吧:
对刘备评语: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
我的理解是:刘备仁厚宽宏,虽然戏说里夸张成刘备一生两大法宝,即,打不赢就跑跑不了就哭,仁厚的几近懦弱,但其礼贤下士极得人心可想而知;
托孤时,《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将死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这句话也使诸葛亮成为了鞠躬尽瘁后人景仰的千古名相,展现了刘备的政治手段与眼光;
巧谋天府,智取汉中等战绩,使刘备在军事才能上取得了“不逮魏武”的高度评价,看过《三国志》才知道,罗贯中为了神化诸葛亮,硬生生夺走了刘备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国诸雄中,刘备可谓经历坎坷磨难最多了,但“忍”“耐”贯穿了他一生的英雄之路,不抛弃不放弃,屡败屡战,终于成就了鼎足而立的三分之一。
陈寿著《三国志》时,惜墨如金、失之简略,全书只有八个人单独成传,诸葛亮正在其中。
原文不照搬了,陈寿评诸葛亮的才能可与管仲、萧何媲美,可谓是极高的评价了,但还有一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怎么看着完全不是《三国演义》里的丞相啊?
其实这才是比较真实的诸葛亮:《魏略》诸葛亮自荐与三顾茅庐矛盾,刘与诸葛并没有深厚的情谊;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极可能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公瑾调兵有度;刘备军事集团的所有战绩,失败的自然不说,成功的都被罗贯中老师拿来包装了诸葛亮,这样塑造的“智圣”人设是完美的,但与真实的诸葛亮差别不小,真实的丞相能力主要在后勤保障方向,组织协调能力棒棒哒。
三国中,孙吴据长江天险,占“地利”;刘?皇叔?备占“人和”;曹魏占居辽阔的北方,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统统拥有,最后的结局还用说吗?
结局还是会有反转的,三国争霸,殊不知司马氏才是幕后大BOOS,《三国志》里诸葛亮自然算不到,《三国演义》里近妖的诸葛孔明算到了又能奈何呢?
曹操,袁绍,孙权都是世族豪强,出身名门。刘备啥根基没有,最后能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己是不易。至于汉室宗亲的身份,其实毫无用处,因为跟他相同身份的何止几万人。没有爵位,屁都不是,从怒打督邮,挂印辞官,就可以看出来。刘备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从基层一点点往上爬。刚混个地盘,就让平啦!流离失所,几易其地。但刘备从未放弃,就这份执着非常人可比。刘备礼贤下士,有高祖之风,刘备集团几次溃败,但核心人员始终未变,可见刘备的人格魅力有多高。
至于诸葛亮,荆州之失,夷陵之败,己将蜀汉家底败光,换谁也无力回天。
国家与国家的较量,最后比的都是国力。蜀汉无论人口与资源都不及北魏。北魏一统天下是早晚的事!
不管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我是不要脸的胡说历史。
刘备的贤明,是罗贯中说的,诸葛亮牛也是罗贯中说的。毕竟一个小说,不能完全确信。
先说刘备贤明,确实有点本事,但是和贤明还有很多距离。这货就是一扫把星,投谁,谁完蛋,公孙瓒,陶谦,袁绍,吕布,刘表,刘璋。就曹操命硬,最后称霸北方。
他贤明吗?一不能保境安民,二不能护君主周全,三不能开疆扩土。
唯一的政绩也就是新野治理的还不错,但那也是荆州本就战乱不多,底子就在哪里。跟刘备没多大关系。
到了益州更是如此,只有和张鲁少有战事,南蛮还没有叛乱,偶有骚扰,影响也不大。
就是在平衡益州本地氏族和荆州氏族之间的矛盾上还不错,但是也没有彻底解决。等他去世后,矛盾又一次爆发。
用人方面,更是如此。都说他会用人,卧龙凤雏,五虎上将。人才是不少,可是有几个是他自己弄来的。关羽张飞本就落魄之时被他的“中山靖王之后”的名头給唬住了,赵云是碰巧捡回来的,要是赵云一心想投靠刘备,那应该在公孙瓒灭亡的时候就去投奔,怎么会一直没去。黄忠是看在刘琦的面子上,跟的刘备。马超更是诸葛亮的计谋,只能投靠刘备,别无选择。
再说文臣,诸葛亮,庞统,马良等等,都是荆州氏族,这个时候,地域内的氏家大族都是报团的。你看曹操哪里,全是荀彧所介绍过去的颖川的,或者北方人。就是徐庶投靠了刘备不是还给曹操拐跑啦。而孙权那里都是江东的,你见过一个北方人吗?就一个太史慈还是因为报恩而去的南方。
所以当时荆州氏族唯一的选择就是刘备,他刘备真要那么贤明,能让庞统当个小官吗?别跟我说三顾茅庐,隆中对。那就是诸葛亮的宣传片。别的不说,自己看看时间。诸葛亮出山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是207年,正是曹操统一北方,远征草原的那一年。第二年曹操就攻打荆州啦。而第一次刘备听说诸葛亮的时候是201年,这是六年时间啊,刘备怎么不去找诸葛亮啊?还不是因为当时诸葛亮才20岁,看不起人家呗。嫌弃庞统丑,嫌弃诸葛小,这是贤明的表现吗?而马良等人更是刘备占了荆州之后才出来辅佐的。
所以诸葛亮当时再不出山就没机会啦,等曹操赶跑了刘备他投靠谁去,投曹操?人家曹操谋士那么多,会给个毛头小子什么大官。孙权更是不行,光江东氏族就够头疼了。诸葛瑾那也是去的早,要不也没机会。诸葛亮只有借别人的嘴抬高自己的身价,才能有施展自己本事的机会。
再说诸葛亮。
诸葛亮牛吗?确实挺牛的,但是有好多跟他没关系,火烧赤壁的不是他,更没什么草船借箭,借东风。诸葛亮的要是真那么厉害,怎么会算不出关羽留在荆州的后果,能算出关羽放曹操,算不出关羽走麦城吗?怎么会用马谡守街亭。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诸葛亮也不是万能的啊。
而蜀汉最厉害的一战,汉中之战,他也没参与啊。诸葛亮的牛,是他长远的战略眼光,政治觉悟,内政的处理,对刘备的忠心耿耿。
而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其实原因很多,上面讲了人,下面就讲讲别的原因。
一,孙权的反水。
占了荆州,使刘备的势力直接缩水一半。要不然等关羽攻占樊城,形式会一片大好。而孙权怕刘备崛起,只能背后下手。
二,夷陵之战。
本来汉中之战的胜利,让蜀汉直接强大不少,可丢了荆州,拜了夷陵。直接把蜀汉打回原形,元气大伤。后几十年也没缓过气来。
三,后事的影响。
刘备死后,益州本地人,和荆州人矛盾恶化,内部不稳。虽诸葛亮压制,但是小动作不断。用马谡守街亭,本来想提拔一个荆州老乡,可惜队友不争气啊。
连年北伐,把老底都给消耗干净啦。
所以刘备,诸葛亮,发迹的晚,底子本就薄弱,而诸葛亮的治理下,本是一片欣欣向荣。一不小心又回到解放前,地盘的流失,人才的相继凋零。统一何其难。最后用毛主席的一句话镇楼。
毛泽东: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因为实力不同,三国之中,刘备的底子最薄,基础最弱,幸有诸葛亮辅佐,才能三分天下,这对刘备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第一,三国初期,刘备仅有关羽,张飞二人常伴左右,兵马不过千。而江东孙权,三世基业,奠定东吴雄厚的基础。魏国曹操更是部将众多,实习雄厚。刘备幸有诸葛亮辅佐,借荆州,战赤壁,三分天下。刘备能成为蜀国霸主,这其中诸葛亮的功劳是功不可没的。
第二,所以三分天下,但各国的兵力,将领力量悬殊,蜀国后期,刘备及关羽,张飞,马超,黄超五虎上将等著名将领均已不在,而大将赵云已年迈,蜀国后期众将凋零,可用的大将已屈指可数,而魏国曹操,兵多将广,粮草充足,战斗力极强。
第三,自关羽痛失荆州之后,诸葛亮兵出祁山,北伐曹魏已失去先利条件,出征之路艰难险阻,长途跋涉,加上蜀国后期小人当道,刘禅听信谗言,痛失良机,最终北伐失败。
纵使刘备贤明,诸葛亮机智过人,神机妙算,乃终究抵不过,实力悬殊,无论从兵力上,还是从人才储备方面,及综合国力方面,蜀国都远远不及曹魏,故难统一,霸业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