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凝式《韭花帖》的好,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杨凝式的《韭花帖》好吗?好在哪里,凭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五行书”?说句不好意思的话,最早看到韭花帖的时候,真没觉得有多好,那个时候还是上高中的时候,说来已经是30年前的事了。现在回过头来再看《韭花帖》确实有很多妙处,是当初自己水平有限,没有欣赏到的。
一个秋日的午后,杨风子小寐了一会,醒来后突然感到腹中有点饿了,估计是到了下午茶的时候了。这个时候正好有朋友送来一坛韭花,清香怡人、咸香适口真是来的及时啊。于是,杨老先生拿笔写下《韭花帖》以笔墨表示谢意。
杨凝式居住在洛阳,我祖籍也是河南人,小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母经常会做一些韭花酱,我们经常是韭花酱夹在馒头间当菜吃,而现在很多火锅店里也会配上韭花酱,很多人都很喜欢这种韭花的味道。
杨凝式因为年轻的时候不小心说话得罪了权贵,后来就装疯卖傻,世人称他为杨风子。但是,他其实只是装疯避世而已。杨凝式的书法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五代十国那样一个非常动乱的时期,还能产生一位这么伟大的书法家,后世都觉得太难得了。
《韭花帖》给人一种萧散简静,疏朗空灵之美,董其昌曾经说过:
“少师(杨凝式)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攲侧取态者有殊,然攲侧取态,然攲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
这本《韭花帖》字体属于行楷书,字间距、行间距都很大,所以说它是布白疏朗、清秀洒脱。
尽管《韭花帖》在用笔和章法上都跟《兰亭序》相差很多,但后世认为此帖深得《兰亭序》笔意,与《兰亭序》在神韵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黄庭坚曾经赋诗盛赞: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
《韭花帖》的用笔有萧散之感,而它的章法布局,行距、字距拉开到极限,打破了之前行书行距和字距都不是很大的旧格局,而某些字甚至超出了常规的结字范畴,这也是我之前觉得写的不好的原因。有些字左右错位或者是上下不齐、或是头重脚轻,但这一切却给人一种非常自然的感觉,毫无造作之气,因此给人一种空灵淡远之美。
而后世宋代的手札,多受此帖影响,宋人的行书作品多是行距拉的很开,而且宋人书法更加注重书家情绪的表现,而不刻意字体的工整,建立了宋代的尚意书风。
后世认为杨凝式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的存在对后世宋代书法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他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启蒙者。
杨凝式的《韭花帖》,历来备受推崇,至于是章法上的开创性,气韵上的潇散性,还是因为其“疯”带来的传奇性,都还不足以显示他在书法上的高。
之所以说他“下笔便到乌丝栏”,是说他学到了《兰亭》的真谛。
要想说杨凝式的《韭花帖》,那就需要说《兰亭序》。
学《兰亭序》,后代人学的很多,但是容易学俗。原因之一就是在用笔上。
此处敲黑板:古人写字,下笔即调锋,即使是点画上显示顺笔,也是要下笔有顿挫,然后走笔。切笔处更是下笔、调锋、走笔,转折处,收笔处统统是要调锋换面。
古人讲“笔贵绕左”,“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就是在说在用笔中处处取逆势。这也是“筋骨”所在。
后人容易学俗,就是因为在外形上下功夫多。比如好多尖锋入笔的地方,直接任笔为体,笔说了算,而不是人说了算。
或者慢吞吞平抹,笔锋一个面走到黑,外形极像,精神全无,此为典型的墨猪。或者抛去用笔,任情任性,满纸燥气,这是典型的江湖。
《兰亭序》就是妙在处处调锋,却又貌似不经意。
说回杨凝式,他的《韭花帖》恰恰把《兰亭》的用笔学到了,在不燥不厉中写出了兰亭的风范。所谓《兰亭》的风范,也绝不是因为复制《兰亭》的字形,那不是书家要干的事。
他的用笔比《兰亭》更清楚明白,这当然不是说他比《兰亭》更高妙,而是说他展现出来的用笔更明显。
真正想要学习《兰亭》,先研究《韭花帖》反而更容易上手。简单说,《韭花帖》是《兰亭序》的笔法钥匙。
所以,杨凝式的《韭花帖》被黄庭坚称为“下笔便到乌丝栏”,意思在这里,他的高妙也在这里。
题主好,《韭花帖》是五代书家杨凝式的代表作,有“五代之兰亭”的美誉,被后世评为十大行书的第五。米芾对于前代书家多有微词,但对杨凝式推崇备至,称他的书法“天真浪漫”,赞美其字是“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米芾的《蜀素帖》也位列十大行书第八,其字深受《韭花帖》笔法的影响。
《韭花帖》到底好在哪里?野狐谈谈自己的理解,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评。
首先是“无意于佳而佳”
《韭花帖》是朋友间书札往来的墨迹,不是作者刻意为之的作品,是作者书法功底、才气、胸次、心情、审美的自然呈现,乃天成之作。
杨凝式的祖上是隋朝的越国公杨素,他父亲是唐末宰相,自己又是唐昭宗时进士,官致秘书郎,总之,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贵族。杨凝式一生主要的时间是经历了后梁、唐、晋、汉、周,他先后在五朝为官,虽并不顺畅,但在那样的乱世中能全身,也是修行极高啦。
杨凝式把自己超然恬静散淡的修行很好地表现在了《韭花帖》中,“散僧入圣”是对此贴最为精当简洁的评论,这里自然包含着杨凝式在乱世的修行境界。书法艺术,最后就是书家的人品和精神境界的呈现,《韭花帖》完美的达到了这一点,这是其好的第一点。
其次是在书法史上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杨凝式的书法深得《兰亭》三昧,《韭花帖》中的气息有着《兰亭序》的那种闲庭信步的悠游,连笔法上的那种牵丝都很像兰亭。杨凝式对欧、柳、颜多有学习,《韭花帖》中锋用笔,篆籀气象使其字潇洒中又透出厚实稳重,这里可看到颜真卿的影子。
杨凝式并不囿于一家,他能很好地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变成自己的风格。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杨凝式不拘于严谨的唐法,书法有着较强的抒发心情的意趣,这对宋代书法尚意的时代风气产生了极大影响。
《韭花帖》因为其在书法史上的突出地位而被后世所重视。
再次就是《韭花帖》本身丰富独特的艺术特色。
《韭花帖》在章法布局上有着明显的特点:字距较大,行距更阔,整体上疏宕旷远,简静淡泊,有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味道。这种章法唐、魏晋的书家都没有过,杨凝式可谓有开创之功。每次临习《虢季之白盘》时,我就会想到杨凝式,野狐猜想,他的章法一定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
《韭花帖》用笔和缓,笔气沉着,结构端稳,风神简静。雅逸风流,从容自若之态,大有《兰亭序》的神韵,难怪黄庭坚作诗力赞:“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韭花帖》也有着端庄凝重的一面,中锋用笔为主,结字茂密和疏阔交映:“兴、忽、赐、盘、叶、报”等字写得紧奏茂密,“寝、蒙、秋、花”等字比较疏朗轻松,“简、翰,实、察”四字又是上疏下密。结字上还有一个突出的地方就是纵横的对比突出,对比一下图片中的“甚、忽”就清楚了。
“乃、珍、馐、实”等字极有意趣,活泼灵动,化险绝归端庄……
杨凝式把结字、笔法、章法、气息、精神很完美的融合为一个整体呈现了出来,这一切就像白云出岫,芳花吐蕊,自然而来,没有人力的做作。
韭花虽然也可炒食,但大多是做成韭花酱,当佐料来用。我们现在吃涮羊肉也常会用到韭花酱,韭花酱配羊肉当是绝配,远在诗经时代先民就懂得这样来吃。“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诗经 七月》)“既有肥羜,以速诸父”(《诗经 伐木》)当然能这样来吃的自然是贵族了。杨凝式也是用韭花酱来配羊肉吃的,帖子中“助其肥羜”就很清楚的说出了实情,“羜”是五个月大的羊,今之所谓的小肥羊。
杨凝式午睡起来,肚子饿了,准备吃小肥羊,正好朋友送来了韭花酱,杨凝式吃得舒心,回信答谢友人,如此就有了这个传世名帖。
有人认为送的是作为食物可以充饥的韭花,显然是不甚了解此中情况,有人理解成是朋友送韭菜来,这就更错了,特此说明,作为补充。
酒后肚子饥饿,友人送来一盘韭菜。狼吞虎咽之后,感觉真美味也,于是写了封“感谢信”,无意之中,杨凝式“天下第五行书”《韭花帖》产生了。
(《韭花帖》)
虽从专业的角度看,《韭花帖》在用笔、结构、章法上,与《兰亭序》还是有较大差别,但世人仍认为其神韵与《兰亭序》有异曲同工之妙,并称之为“五代之《兰亭序》”。
一、《韭花帖》特点:
1、用笔。《韭花帖》顿挫有致,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到无比。行笔入纸精确细腻,提按有序,收笔余味无穷,与《兰亭序》笔法暗合。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2、结构。《韭花帖》对虚实的处理独具匠心,打破了均衡匀称的排列组合形式,通过毫无定式的大疏大密所造成的奇妙反差,来展示字中 深邃的意境。
《韭花帖》中单字或重心上移、或左右分离,有意为之但却不露痕迹,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处理手法比《兰亭序》高明许多。
(《夏热帖》)
3、章法。《韭花帖》有意拉开字距与行距 ,是其章法的最大特点。这类章法非常适于表现萧散闲适的精神意趣,董其昌从此帖受益较多。 清代刘罗锅可能也是受其启发,其字虽肥,但宽松的字距和行距却让其并不显得臃肿。
二、临习此帖,要注意以下要点:
1、认真揣摩作品的风格意境,深刻感受“无意于佳乃佳” 的创作理念。杨凝式被认为是“尚意书风”的开山鼻祖,其多变的书风给了宋代书家很多启迪,学习《韭花帖》时要去掉一些琐碎的事务,心无牵挂,注意领会其书写性情的理念。
(《神仙起居法》)
2、此帖字体介于楷行之间,书写时节奏不可过快,点画要交代清楚。
3、此帖结构以收势略紧,不可过 于放纵。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新近发现的杨凝式《乞花帖》)
杨凝式的《韭花帖》历来受一些书法大家的好评,尤其是得到黄庭坚,苏轼,董其昌等人青睐。
在杨凝式去世百年后,黄庭坚在洛阳偶见寺庙墙壁上留有杨的墨迹,惊叹不已,认为无一不造微入妙,称其与吴道子并为“洛中二绝”。题诗赞曰:“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韭花帖》仅七行,六十三字。如论其好:
一是章法好。此帖通篇布白宽疏、散朗。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空白,且字里行间能含蓄顾盼,气脉贯通。这是该帖最夺人眼球之处。
二是结体奇。平中寓奇的结体是此帖最为突出的地方。令人叫绝!它把紧密与散落,宽疏与萧散这些看似矛盾对立则统一于一体,却无丝毫刻意和牵强,给人以浑然天成的感觉。
三是审美情趣与艺术功底完美结合。此帖将散落的布白与平中寓奇的结体,依其超凡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演绎的淋漓尽致,并取得了空前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以下为我所临习的《韭花帖》和王羲之《姨母帖》,请书友们指正。
《韭花帖》所体现出来的书法美,是通过用笔所体现出的具有杨凝式个人独特风格的书法内在精神美,即笔力、神韵。而非一般俗书仅仅临仿王羲之或前代名家书法的字形外表,也就是宋代黄庭坚观杨凝式书法跋诗所说:俗书喜作《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黄庭坚借杨凝式的精彩书法叙说了一个书法学习继承的真理:书法成功要脱胎换骨,写出个人面貌,而不是鹦鹉学舌、依样画葫芦,停留在临帖阶段。即学习传统经典,为的是创新个人风格。也就是苏轼所说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可惜真正懂书法能成家的人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就拿北宋时文化书画氛围浓郁的时代来说,竟然也有人对书法不识货,又怕被人笑话,于是对杨凝式的书法“口是而腹非”!嘴上随声附和说好,肚子里却说这么难看的书法有什么好的?碍于面子只得不懂装懂。
那么《韭花帖》究竟好在那里?
好在神采,不在字样:
一、体现在用笔:笔力坚实入木三分。二、体现在结体:笔画组合虚实变化。三、体现在章法:形式疏朗气势流畅。
尤其是第三点,是《韭花帖》的最大特色,这个章法疏朗的特点被明代董其昌发现了,学到了,老董的书法在娟秀中多有疏朗之处,这就是《韭花帖》的绝世之好。
杨凝式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非常少。除了《韭花帖》外还有行书《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几种从仅存的几件作品看,杨凝式的书法继承了颜真卿的屋漏痕的中锋笔法,更为可贵是他又能食古而化。
《韭花帖》写得非常规矩严谨,以骨法用笔为主,有《兰亭序》笔法遗韵。章法疏朗,格调清远淡泊。
苏东坡认为: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然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韭花帖》在结构处理上最大的特点是疏处轩朗密处不透。特别鲜明的是结构以对角布白的强烈对比,使得作品的意境非常深邃。
《韭花帖》书法介于楷法和行书之间,整体风格布白疏朗,气韵清秀洒脱。其神韵与《兰亭序》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董其昌说《韭花帖》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
整体上来说,《韭花帖》之好就在于笔法有基础有个性,结构处理独居特色。风格自然洒脱同样也属于无意于佳乃佳之作。
简要的用视频做一下解答,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