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有人说郭沫若给襄阳隆中题词“诸葛草庐”时将“诸”字故意写错了,这是为什么?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0关键词:郭沫若,诸葛

问题补充: 为什么多写一横,成了二?

点赞1、枣阳市 网友:毕茹艳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历史上智慧的化身,关于他的传说至今不绝于耳,虽说诸葛亮并不像在《三国演义》里那样传神,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于诸葛亮的称赞!

纪念诸葛亮的场所很多,例如“武侯祠”就有几个,自然这里提到的“诸葛草庐”也有几处。

这里提到的郭沫若给襄阳隆中题写的“诸葛草庐”将“诸”字故意写错了,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几点原因。

第一,有可能故意写错

这里提到的襄阳隆中,并不是历史上诸葛亮“躬耕垅亩”之地,普遍认为是在河南安阳,诸葛亮原是山东琅琊人,后来隐居在河南南阳的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所以说,这里的襄阳隆中自然是“假的”。

郭沫若在题写的时侯,自然也知道这个情况了,所以是不是故意写错了,表明这个是假的呢?我觉得有可能的,因为这样一个“假的”草庐,就算写错了,也并不影响郭沫若什么,反而表明了郭沫若的一个态度!

第二,笔误

我觉得笔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任何大书法家都存在笔误,特别是现场书写时,既可能出现笔误,也可能保证不了质量,所以很多书法家都不愿意现场题字,怕的就是拉低了自己的水平。

而且郭沫若以行草见长,行草的笔法和形态或许出来就自然是这种效果,因此,郭沫若可能当时没有留心,就写成了这样,也并不代表就是写错了。

第三,确实写错了

这种可能性大家觉得有没有呢?有时候生僻字,不经常写的,或者太过于熟悉的,一写起来就容易忘了,下笔就写错,自己还不知道,这种情况应该比比皆是。

假如郭沫若是现场题写,一气呵成,还真有可能是这种情况,的确将字写错了,大家都没有察觉,或者说有人察觉了也不好指出。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点赞2、塔城地区 网友:北方的虎

中国很有意思,与名人有关的地方总有人争,一个诸葛亮,出了两个隆中,一个在湖北襄阳,一个在河南南阳,于是“诸葛草庐”也有了两个。

而郭沫若先生也有意思,两个地方都请他题字,他也还真写了两个“诸葛草庐”。

首先要纠正一下,题主贴出的图是南阳的,而襄阳的“诸葛草庐”四个字没问题。

南阳的四个字,“诸”字是没问题的,左边是“言”字旁,问题主要在第四个字“庐”上。

“庐”字的繁体是“廬”,上面的“广”有时也可写作“厂”,但是有条件的,姑且算他对。

问题出在下面的“卢”,我查了很多资料,包括国外的,也没看到“庐”可以写作上“厂”下“卢”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错误。

那么有没有可能,郭沫若从心里认定,襄阳的隆中才是孔明躬耕之地,而南阳的隆中是个“李鬼”?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点赞3、鹤岗市 网友:慢热怪友

郭沫若老先生的字还是很好的,也很有特点,如果那时有中国书协,选他当主席,不会有什么争议,建国后题字多的一个是毛主席,一个就是郭老,如果字不好,还敢题字乎。之所以个别字写的不好或有争议,那不代表他的主流和水平,暇不掩玉!


点赞4、新乡市 网友:乱世劣徒

郭老一代文豪是绝对不会写错别字的,恐怕是强邀之下,碍于情面,不好拒绝,又不能违心背离“躬耕于南阳”的历史记载,故意为之而已。否则,为什么给南阳卧龙岗的题字一丝不苟?郭老别有用心,游客会心一笑罢了!


点赞5、枣庄市 网友:淩亂玫瑰

如果上图所书真为郭沫若所写,诸字用繁,庐字用简,繁简不分写在一块牌匾上,真的是笑话。诸字看图应不算错,庐应写廬。


点赞6、武威市 网友:泪染墨香

谢谢邀请!佩服题主观察入微,郭老一生题字无数,常言说:“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打湿鞋的”。说多了,写多了,找错的、争议的自然也就多了。

比如郭老写的“山东博物馆”被多人读为“山东情妇馆”,是最受争议的,被人批评的是体无完肤,最后还是启功先生站出来说:“你只消去大街上看看到处挂着的'中国银行'的牌子,便知他的书法如何,只有郭沫若这样的大家才写得出来。”至此批评之声嘎然而止。

至于本题所问,如果非要说郭沫若先生是“故意”将“诸”字写错,本人实不敢苟同,因为没有一位书法家愿意或故意将文字写错,更别说郭沫若这位古文字专家了,对此,本人认为:一是笔误(可能性不大);二是从草书与行书相结合的书法形式及结构来说理应如此;如下图比较:

以上“诸”字,均有不同,所以,郭老如此写来也就不为怪了,也就是说“故意”写错纯属空穴来风,至于其它的猜测,如襄阳、南阳的诸葛亮之争,还有说“庐”字写错了的等等更是无稽之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答题完毕!以下为郭老书法牌匾鉴赏)

点赞7、广元市 网友:好穷小子

诸葛亮(181年——234年)是三国时期非常杰出的人才,历史上曾有“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美誉,他的知名度也是杠杠的。

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跟随刘备为恢复汉室政权,曾在许多地方居住过和活动过,所以,就出现了全国多地争着、捧着为他建造祠堂和草庐来纪念他的现象,这是人们对历史文化名人的一种敬畏。

湖北襄阳隆中就有一所“诸葛草庐”,是现代人为纪念诸葛亮而建造。这所草庐建好后,曾邀请郭沫若先生于1973年给题写了牌匾,郭沫若以他朴厚、宽博、灵动的“郭体”挥写而成,倒跟这个古迹相得益彰,给增彩不少。

人们目前对这个牌匾的最大争议就是,“诸葛草庐”只有四个字,竟然有两个字出现了问题,分别是第一字“诸”和第四字“庐”。

一是认为“诸”字的“言字旁”多写了一笔横画。

实际上,在书法草书和行书的书写中,为了使字体的结构看起来更美观和平稳,有些书法家在某些字中会刻意减去一笔或增加一笔,以达到预想效果。

郭沫若这样写,不能算作错字,是一种艺术审美需要而已。

二是认为“庐”字不对。

(楷书·庐)

(汉隶·庐)

(异体字·庐)

乍看之下,“庐”字的书写确实错了。“庐”字的标准楷书是“广字头”底下一个“户”,在异体字的书写中,会把广字头下边的“户”写成“卢”,这些写法都不算错。

而郭沫若的写法则是,“厂字头”下边一个“卢”,显然,这种写法是错误的。

作为文化泰斗,郭沫若肯定明白这样写有问题,但他还堂而皇之地写出来,里边究竟有什么深意?以我的理解,主要有两大原因。

其一,郭沫若故意写错,不愿给别人落下学术不严谨的说辞,也不愿看到人们利用名人效应来谋利。

诸葛亮是名人,如果某个地方建造一个诸葛亮纪念馆,对本地知名度的提升将会非常大,也能吸引来许多游客观光旅游,有效带动当地的旅游发展。

郭沫若是严谨的历史学家,又是聪明人,他当时也许对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躬耕过这个历史事实,还没有得到求证,一时半会儿不能做出肯定,所以将错就错,做到了既没有学术作假,也不得罪襄阳人的两全其美的效果。

(郭沫若“中国书店”题字)

其二,郭沫若写的“庐”字确实是“广字头”,只不过让两种笔画重合了。

“广字头”上边的“点”,郭沫若以逆锋起笔,在行笔到中间时又变为顺锋,把“点”和“短横”写成了连笔,一笔带过而写成,粗看之下,是一个笔画,若细看,那个点则敦实肥厚,有明显的凸起,显然是两个笔画黏连在一起而形成的。

这是喜欢运笔出其不意的书法家惯用的手法,按照书法的标准来说,这样写不算错。

点赞8、西宁市 网友:林暮色

郭沫若题写“诸葛草庐”四字中有写错了的吗?按照题主说明是多了一横,写成了二。

究竟是指哪个字呢?可能是“诸”字的“言”字旁吧。这个言字旁按照行书或草书的写法都没有错啊。

为什么说是行书或草书呢?因为行书和或草书的一些偏旁部首或者字符会经常被借来互用,特别是古代,非常普遍,比如王羲之的一些书札作品中同样有出现,这并不影响什么, 因为他所交流的多是文人士大夫,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这种情况被后来学习书法者所直接模仿借用,是非常正常的。

实际上,郭沫若也是借用了古代书法的做法,甚至他做了功课的,并且这本身是一种繁体字的写法。上部的点和丁字形符号,所代表的是言字的点和下面的三横,而题主所谓“二”实际上是“口”字符号的草书写法。这种做法在行书中也是非常普遍的。当然主要是指繁体字。比如郑板桥的“诸”字的写法,就非常接近而且可以看作“言”字旁,由楷书过渡到草书字形符号之间的写法。

这样处理的好处是得作品更具有生动活泼情趣和书法技法内涵。比如下图中的米芾写“葛”字,就不是通常我们看到的那种写法,保留着楷书的基本特点。可以说已经草化成草书字形符号了,当然虽然草化了,并不影响我们认识理解。毕竟其他部分仍然保留着楷书的基本特征。

在行楷书中借用行书或楷书草书,组合而成的做法也是非常普遍的。我们看所附“诸葛草庐”四字历代书法的写法中,就可以看到许多类似的处理技法。

如“草”书的草字头,可以说字中有别,但整体上不外乎几种基本形式。行书借楷书,楷书接行书,行书借草书,进行组合。李邕的草字头更是别开生面,已经将横和撇化为点了,这种做法也并不是一人所独有,再唐朝的薛绍彭的“草”字中同样出现了。

一般来说,古代书法家对书法的字形符号要求是非常严格,何况,字形不标准,恐怕也就没有流通价值了。古代对书法的重视程度要比我们现代的电脑时代大得多,国家可以以书取仕。甚至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当然这个标准与法度主要是核心的东西,变化形式同样丰富。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类似的字形组合处理形式,是不是非常有趣呢?

估计题主这样认为,,不理解郭沫若为什么这么写,一是对书法学习不够深入广泛,二是在说这句话的之前没有做足功课。只是自己不知,所以发出如此疑问。实际上如果我们在看到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就需要通过一些手段,去了解一下,如果是有浓厚兴趣的话,在研究清楚之后再发布言论,也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了。

对于我们学习书法来说这种遇到不明白的不知道问题,也需要一种探索精神,一定要将不明白的地方去解开。题主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公之于众,借助平台寻求更丰富的知识,也是非常值得点赞的。

点赞9、厦门市 网友:陈西奈。

1996.5.8中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专业人士在北京开专题会议(肯定有不同意见表达过,这可不是襄阳人主持或贿赂开的)定论诸葛躬耕地:古南阳郡邓县隆中,襄阳城西20里处。这由央广向全国公布并解释“躬耕于南阳”是由于三国时代郡县地域划分不同于后世引起(我本广东人且亲耳听到这些,可惜没录音再提供证掘,我自此关注该事)的,我信对争辩了千年的纠结央广不会随便向全国公布定论的【新华社北京(1996年)5月8日电(记者张武春)来自首都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在今天举行的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上指出,据史籍明确记载,距离湖北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是当年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专家们指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自己“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不是指南阳郡的郡治所在地宛县,而是指南阳郡所管辖的一块地方。这块地方,就在今天的襄阳西边的隆中,离襄阳城很近,而离南阳郡郡治宛县较远。但在行政区划上,当时隆中是属于南阳郡的邓县,所以诸葛亮说自己“躬耕于南阳”。北朝时撤销邓县,此后隆中改属襄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兹全在发言时说,东汉未年,刘表仼荆州刺史,将州治迂至襄阳。诸葛亮随叔父投奔刘表,只能是在襄阳】,易中天教授在央视讲三国相关躬耕地历史与之相同的。我历来持中立且公正的态度宣传过些事实(当然持有“襄阳隆中”观点),绝不是南阳说或襄阳说持地域偏见“攻击”对方(常见南阳说者污蔑襄阳方改史、造假、贿赂等等,这样说的可信依据呢?我尊重任何南阳说者及其言辞(许多人的史学知识让我很佩服),可惜我不是史学人士。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