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有人说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有十三个,清朝北洋军却只专注于打武汉三镇,这是为什么?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0关键词:清朝,武汉,武昌

问题补充: 只要拿下武昌,辛亥革命就失败了吗?

点赞1、龙岩市 网友:终究是客

首先,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应该是15个,不是13个。山西和山东也曾宣布独立,不久又被清廷复辟。

1907年以后,清朝共计有23个省:关内19个省,关外3个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再加上新疆省。(青海,西藏,内蒙属于特殊藩部。)当然,1887年建立的台湾省在1895年就割让给了日本。

所以,等到武昌起义的时候,满清在关内还有18个省。1884年建立的新疆省不算关内,因为关内指的是山海关以内、长城以南的汉族地区。当时,关内18个省都在武昌起义后发生了起义。满清真是到了“破鼓万人锤”的境地。

其中,山西和山东两省也曾宣布独立。山西在10月29日早上发动起义,宣布独立。可是,等到12月12日就被曹锟的第三镇新军赶出太原。山东是在11月13日由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独立,11月24日,孙宝琦又取消独立。

另外,直隶,甘肃和河南三省的起义都没有完成,没有宣布独立。关外三省和新疆省也没有宣布独立。

所以,武昌起义后有15个省成功宣布独立。最后,只有13省坚持到清朝灭亡了。不过,山西起义新军只是退出太原,清军没有全部收复山西。所以,也可以说是有14个省的独立坚持到清朝灭亡。

其次,北洋军除了打武汉三镇以外,还打了山西!

在武昌起义的第二天(10月12日),清军就调陆军大臣荫昌,海军大臣萨镇冰等率水陆两军赴湖北"剿办"。可是,北洋六镇官兵是袁世凯嫡系,不听荫昌指挥,荫昌镇压不利。14日,清廷形势紧迫,只能请袁世凯出山,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北洋军在袁世凯复出以后,开始对武汉三镇发动猛烈进攻。

俗话说得好,枪打出头鸟。武汉三镇是辛亥革命的“领头羊”,等到武昌起义11天后(10月22日),湖南和陕西新军才在分别长沙和西安发动起义。湖南和陕西成了参加起义的第二名和第三名!当时,革命党有约定。如果一省起义坚持超过10天,其他省份才相继举义!所以,这十一天内,清廷肯定集中兵力专打武汉三镇。

等到全国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以后,清廷依然主打武汉。因为,武汉革命党的势力最大。而其他几省,多是旧官僚控制,属于“墙头草”。只要湖北被平定,其他几省也就该“望风复辟”。

可惜,“固若金汤”的黄河以北突然出现意外。10月29日,山西太原新军发动起义,宣布独立。山西成了北方唯一一个独立的省份。山西邻近直隶,严重威胁着清政府的首都北京。山西起义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清廷朝野震动,很多王公贵族纷纷逃离北京。

清廷马上派出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率部镇压山西起义。可是,吴禄贞倾心革命,和阎锡山组成“燕晋联军”,打算切断京汉铁路,扣留了清政府运往武汉前线的军用物资,并且计划挥师北上推翻清廷。

袁世凯很生气,腹背受敌。同时,袁世凯也发现山西对“后方”稳定的重要性。于是,袁世凯派人刺杀吴禄贞,并让曹锟北洋第三镇进攻山西。

12月13日,清军攻占娘子关,阎锡山抵挡不住。于是,山西都督阎锡山和副都督温寿泉兵分南北两路,继续战斗。在“南北议和”时,阎锡山向袁世凯示好,表示“拥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并赞同袁世凯建都北京的主张。1912年3月,阎锡山被袁世凯任命为山西都督,开始主政山西。

北洋军的战斗力真是强悍,等到1912年1月1日民国成立,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武汉三镇已被袁世凯北洋军攻下两镇。

1904年,清廷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镇(军区),计划编练36镇新军。等到武昌起义时,只成立了26镇,共计18万人。其中,新军装备与训练以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实力最强,分布在直隶、山东与东北。袁世凯的北洋六镇每镇拥兵12000余人,共计7万多人。剩下的10余万新军,分布在全国20余个镇。

袁世凯为这支部队花费600多万两白银,而其他各省新军花费不到北洋新军的一半。清廷也视北洋六镇为朝廷的主力军队,用以拱卫京师和驻防京畿。所以,单独派出北洋新军,任何一省的新军都不是北洋对手。

革命形势看似如“星火燎原”,烧遍全国。其实,湖北的革命军在北洋新军打击下,一直在节节败退。庆幸的是,袁世凯不想忠于清廷。而是选择了“南北议和”,逼清帝退位,袁世凯自己当大总统。

(文|勇战王聊历史)

点赞2、荆州市 网友:问归处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老话说,要吃根红辣椒,这田地里头得种辣椒秧,这想吃条肥鲤鱼,那还得长江里走一遭。所以要想了解晃着大脑壳拖着大辫子端着洋枪的大清军队,放着别人不管,撅着屁股专搞武汉三镇是为了啥,咱得先了解一下这武汉三镇有嘛东西?

武汉三镇

知道点历史的人,对这武汉三镇还真不陌生,他包括了三地方武昌,汉口和汉阳。这三大头娃娃那个朝代的历史不提他们七八回,都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朝代。

作为大山西的一员表示不服,老梁摸着个大肚子,蹲在电脑跟前专门瞅了瞅武汉这嘎达的地图。瞅完了之后,老梁直撮牙花子。

咋说呢?老古人讲究风水,臭不要脸的武汉把这俩字全占了(别怪老梁眼红),怪不得这哪朝哪代都有他这么一号。您瞅瞅一条母亲河长江,将武昌和另外俩大头娃娃隔开,另外一条汗水又将汉口和汉阳搞了一隔河相望。

俩条河就是俩奶妈呀?这不服不行!牛!其中汉阳是这地最早发展起来的,东汉末年就有的地,到了近代被张之洞建成了全中国最大的兵工厂所在地——湖北枪炮局(汉阳兵工厂)。就冲这一条满清大兵不搞你武汉都对不起自己大脑壳里装的智慧。名副其实的工业基地啊!

(别和老梁提那江南制造局,这倒霉孩子被李鸿章造不如买的思想自废武功搞瘸了)

还有那汉口,这地光洋鬼子的用来搜刮咱大华夏民脂民膏的银行就有一百一十四家,名副其实的金融中心啊!这地做买卖的,搞金融的海了去了,光人口就有上百万,”东方芝加哥”没跑指的就是这小子,国际化的大都市,这实力仅仅差上海那么一丢丢而已。而且这各国的大使馆那叫个海了去。

好吧!打仗打的是是啥?枪和钱。这武汉三镇俩镇就把这打仗的必要因素都占全乎喽。
这三大头娃娃混的最差的就是这武昌,要不是有个省会的名头,基本就没他啥事了。也许是为了不掉面子,到了现在这三地就被合并成一个地,叫武汉。其实这武汉的名头也就是八十来年的事。

其他原因

“砰!”的一声,武昌打响了革命第一枪。可这事他只发生在武昌,起义并没有蔓延到汉口和汉阳,也就是说这俩地方一开头还是在满清大辫子手里。

这不被揍的鼻青脸肿的第八镇统制张彪,顶着个大脑壳撅着屁股跑到了汉口,蹲在这里开始收集那些个被打的连裤头都跑丢了的大头兵,可搞了俩天也就收了两千。您瞅瞅这两千人魂不守舍的,对岸放一炮都能搞一出跑肚拉稀的戏码,这可不行,于是总督瑞澄开始乞求各国使馆帮帮忙,亮亮场子。

各国使馆工作人员,拿着个大牙签闲情逸致的挑着牙缝,根本就不搭理他,安心的蹲在自己使馆里,准备做个吃瓜群众。

其实也对,每次这大清朝出点子啥事,只要把这事搞的稍微大一点,各国使馆和银行总会捞到不少好处,那就等着吧。

这叫啥?这叫卖虾米不用称——抓瞎喽!瑞澄糊了几封信每封都插了鸡毛,这就拍给了满清朝廷,要求快点增援汉口。

这鸡毛信被当时的摄政王载沣给接到了,命令海军大脑袋萨镇冰搞十五条战舰,顺长江逆流而上封锁长江的江面,接着让北洋军南下,俩路夹击争取将革命这小火苗在第一时间浇灭。

这计划是好计划,可问题出在了北洋军这地头上载沣的命令根本就执行不下去。从上到下这帮子人大字不识两个,只认袁世凯这张大脸蛋子,别人不好使。

这不载沣和袁世凯就因为出山或者不出山,有权利和没权利开撕喽,这时间可就长了点。

这消息可就被黎元洪,也就是那个被革命军从床底下拉出来硬塞了个革命大头领帽子的家伙给知道了。

黎元洪在军事上还是有俩把刷子的,这一不做二不休,带着革命军就硬闯长江,奔着汉口就来了,期间德国牧羊犬德国佬的军舰还向革命军打炮阻截,但没有成功,没几个小时,这汉口就落在了革命军手里,捎带着汉阳也就拿下了。

好吧,这张彪又撤了,至于哪个满人都督腿肚子抽筋直接跑到了小日本的地头避难去了。这事态已经成型了,湖北各地开始响应革命号召,这时候蹲在汉口瞅热闹的各国使馆傻眼了,这声势也忒大了一点吧,这一不小心就要把自己个玩死喽。

提着个文明棍就跑到了载沣哪里,去搞载沣。咋说呢?载沣是个好人,是个好一点的读书人,他不是个政客,这一搅和脑袋比饭盆子都大,袁世凯袁大脑袋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这袁世凯溜须拔毛的本事让自己的身价可就涨了老鼻子。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湖南也宣布独立了,跟着是陕西。

这不就扯淡吗?刚发完牢骚,江西也完蛋喽,这满清大辫子的军舰可就开不进长江喽,这夹击计划可就搁浅喽。

这袁世凯袁大脑袋瞅着这局势,那叫个乐,又开了一帮子条件,载沣没得办法全部答应。

这北洋军可就开动了,这么说吧,这全国的新军军费50%的全部用在了北洋军的身上,就凭借着这份实力,一天的功夫就杀进了汉口,这眼瞅着汉口就要拿下了。

一个坏消息就传了出来,山西阎老西这阎老扣也拉这革命军在山西那嘎达瞎溜达。咱要说这南方乱了不怕,太平天国搞了那么久,不也灭了吗?

这满清怕就怕北方的根基有动摇,尤其是山西这块,这就是北京的门户,山西这一完蛋北京的大门口可就洞开喽。

这趋势可是不可逆的,全国冷不丁那个地方就宣布独立,就向题主的说的十三个省独立出去了。

袁世凯懵逼喽,就他这七万来人,就算是再怎么精锐,架不住人家人多,而且这就是一趋势,满清完蛋喽!

就在袁世凯犹豫不决的档口,上海革命党也开始起事,这不稍后这贵州也完蛋喽,而且这要命的阎老扣居然要端着大炮小枪的去撬北京城的大门口。

袁世凯一摸脑袋,就悄悄的干活,从汉口溜达回了北京,要给自己搞一点政治资本,在袁大脑袋威逼利诱之下,满清皇帝大辫子就这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就这么一通搅和,满清贵人们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这大清朝就彻底完蛋喽!

事就是这么个事,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点赞3、海东市 网友:西楼碎影

八国联军之后,清政府决心花重金打造了一支新式军队。这其中以北方的北洋军和南方的湖北新军最为精锐。北洋军选兵,只要老实巴交的农民,怕官、淳朴、四体发达者为上佳。有过市井混混经历的二流子是坚决不要的、目的是要保证北洋官兵思想上的绝对淳朴和对领袖的绝对忠诚。湖北新军的选材标准就妙不可言了,张之洞思路和国际接轨,觉得士兵有文化才是好兵,于是清廷在废除科举制后,张之洞对两湖地区因废科举而失学失业的是生员举子们大开招兵之门,热烈欢迎读书人当兵,建设出了一支当时最有文化的新军。

这两支天差地别的新军,在光绪三十二年十月的彰德秋操中打了一个平手。


宣统三年十月,武昌起义爆发。当时的起义军还只占领了武昌,汉口和汉阳仍然掌握在清军手中。因此湖广总督瑞澄和湖北新军第八镇统制张彪在平叛失利后逃到了汉口,一面收拢残兵,一面照会汉口的各国使馆,企图凭借西方各国驻汉口的军事武装,就地剿灭武昌的起义军。但是瑞澄和张彪在汉口待了两天,只收拢了两千多部队,远不是起义军的对手。而瑞澄乞求的汉口西方各国公使也都不表态,对起义之事坐视不理。

无奈之下,瑞澄赶紧给北京连拍了几份求援电报,请求朝廷火速派兵南下,以增援汉口的清军。在电报中瑞澄反复强调道:此次武昌的叛党与之前四月份在广州黄花岗造反的叛党不一样!广州叛乱主要是学生和会党,而武昌这次是训练有素,且军备充足的湖北新军。如果朝廷不尽快派精锐来鄂平叛,到时候必然是梁柱摧折,大厦倾倒,整个湖北省都会沦陷。

接到瑞澄发来的十万火急的求救电报后,摄政王载沣当即便下达了让北洋军沿卢汉铁路南下参战的命令。同时还下令,着海军总司令萨镇冰率十五艘军舰从上海出发,溯长江而上,先行抵达汉口,协助瑞澄和张彪防守汉口。待北洋军抵达后,陆海两路夹攻,一举消灭湖北的革命党。



至于摄政王载沣为什么要派北洋军参战,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湖北新军的厉害,载沣心里是清楚的,瑞澄给他连拍电报,渲染起义军的威猛,只要载沣不傻,他都会毫不犹豫的派北洋军平叛。并且载沣在挤走袁世凯后,他认为北洋军已经被自己控制了,忠诚度杠杠的,不会出幺蛾子。

只不过载沣还是太年轻了,他忽略了北洋军对袁世凯的忠诚度。当他下令北洋军参战后,北洋军的几个大佬都不奉诏,表示如果袁世凯不复出,他们就参战。于是载沣只得在第二天下诏,起复袁世凯,让他以湖广总督的身份,会同北洋参战。谁料袁世凯对这道圣旨却并不满意,因为清廷只是给了他一个空头差事,还没有把前方军事的指挥全权交给他。因此袁世凯力辞不受,辞谢了朝廷对他的任命。

正当袁世凯和载沣撕逼时,湖北方面得知了北洋军即将南下的消息。鄂军都督黎元洪不是傻子,他知道仅凭武昌这么一个巴掌大的地方不可能抵抗北洋军。便立即给革命军下令,要先发制人,不要等清军来了再被动还击。于是革命军主动渡江到汉口,乘清军没有集结之前就把汉口和汉阳的清军全部端掉了。期间德国军舰向渡江的革命军开炮堵截,但是革命军不为所动,还是顽强的渡过了长江,并在汉口设立了指挥部。

湖广总督瑞澄见大势已去,乘坐海军军舰逃到了上海,后来逃到日本,一直到第二年才敢回国。至于湖北新军统制张彪则是率残部向北撤退,准备与南下的北洋军一起反扑汉口。


拿下汉口、汉阳之后,湖北其它地方的清军也纷纷起义,武汉附近的黄冈、汉川、京山、天门和潜江先后宣布独立,响应武昌革命军。驻汉口的五国领事见湖北局势失控,纷纷向自己驻北京的大使馆拍电报,让大使出面向清政府施压。列强表示,既然湖北当地的清军已经无法镇压了,那就烦请清政府答应袁世凯,尽快让北洋军南下平叛,否则列强就将直接派兵干预!

洋爹们发飙了,搞得载沣很没有面子,最后只得再让人去请袁世凯出山。而这一次,袁世凯就掌握了主动权,他提出六条出山的条件,还表示如果载沣不答应所有的条件,他就拒不就职。

袁世凯提出的六个条件是:

一、明年召开国会;

二、组织责任内阁;

三、开放党禁;

四、宽容武汉起事人员;

五、授予指挥前方军事的全权;

六、保证他军队粮饷的充分供给。

袁世凯提出的这些条件,其实质就是要把清廷的军事和政治大权都要从满族大臣的手里夺过来,使清政府完全听从他的摆布。根据这些条件,不仅皇族内阁奕劻要下台,连掌握清廷最高权力的载沣也要退居无权无势的地位。载沣非常不想答应,甚至杀掉袁世凯的心都有。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载沣不得不答应袁世凯了。什么事呢?湖南也宣布独立了!

早在武昌起义之前,鄂湘两省的革命党人就有密约,若一省先起事并坚持十日之久,则另一省必响应支援。10月22日,就在武昌宣布起义之后的第11天,湖南新军在长沙举行起义,于第二天宣布湖南独立。

湖南的独立,等于把清廷南北夹击武昌革命党的全盘计划给打乱了。并且由于湖北全省都在响应武昌,这就意味清军面对的不再是武昌一地的革命党,而是两湖地区所有的革命党。这个平叛难度可就大了去了。

湖南宣布独立的同一天,陕西宣布独立,西安革命党炮轰西安满城,商洛、富平等地立即响应。为了灭火,载沣立即下令河南的清军向潼关发动猛攻,甘肃清军从西边发兵策应。关中地区立时打的不可开交,载沣的脑袋都快被气炸了。

这还没完呢,同一天(10月22日),江西九江革命党起义,九江宣布独立。革命党封锁长江水面,拦截清朝的军舰,有效保护了武昌的侧翼。

眼见四省先后独立,妇道人家的隆裕太后同意了袁世凯提出的六条主张,授予他前线作战的一切大权。首要的任务就是先夺回汉口和汉阳两镇,只有拿下最精锐的武昌革命党,才能震慑住湖北其它的起义军。至于湖南和陕西的革命党,暂时还不需要北洋军参战,陕西叛党靠河南和甘肃的清军可以应付一段时间。湖南和江西的北面隔着湖北,不先拿下武昌也打不到湖南和九江。



10月27日,架子十足的袁世凯走马上任来到信阳,他以钦差大臣身份换掉北洋军前线统帅廕昌。并以湖广总督的名义,下令湖北清军以及长江清兵水师都听他的号令,配合南下的北洋军对汉口革命军发动猛攻。

北洋军的战斗力不是盖的,仅仅一天就杀入了汉口,革命军节节败退。眼见拿下汉口不是问题了,载沣和隆裕太后算是安心了。只不过他们高兴的太早了,10月29日,山西和直隶革命者同时宣布起义,对北京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一天后,云南革命党起义,昆明、大理等重要城市宣布独立,云南全省光复。

汉口还没有彻底拿下来,又有两省独立。袁世凯算是看明白了,大清没戏了!他手上就七万北洋军,而面对的却是六个省的革命党。把他累死了也剿不灭这么多的敌人。于是袁世凯一面授意冯国璋继续猛攻汉口,一面让段祺瑞回到北京探口风。准备为自己找后路,不在清政府这一棵树上吊死。

11月1日,清军占领汉口,革命军从汉口龙王庙渡船过汉江,占领龟山和汉阳铁厂,准备在汉阳与北洋军继续打。



两天后(11月3日),上海革命党起事并宣布独立,江南一带震动。

又过了一天,贵州省革命党起事,贵阳被革命军攻占,贵州宣布独立。同在这一天,杭州亦爆发起义;同日,直隶新军与太原的阎锡山结成“燕晋联军”,准备一起攻打北京。

面对这么多的革命党,别说是载沣和隆裕太后了,袁世凯的脑袋也快炸了。于是他偷偷的离开汉口,潜回北京,准备干一番大事业。什么事业呢?就是把华北四省牢牢的捏在他自己的手上。为日后跟清政府和革命党谈判,打一个基础。

袁世凯出发后,立即下令没有南调的北洋军对滦州革命党进行镇压,并出兵山西,讨伐阎锡山所部。

事实证明,袁世凯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就在镇压滦州革命党的第二天,江苏革命党宣布起义,经过一天激战,苏州、无锡、松江和常州宣布独立,江苏南部在事实上脱离了清廷。同一天,宁波、绍兴的革命党举义,浙江全省光复。

在接下来的四天里面,11月7日,桂林革命党起义,广西宣布独立;11月8日,安庆革命党起义,安徽宣布独立;11月9日,广州革命党起义,广东宣布独立;11月10日,福州革命党起义,福建宣布独立。

至此南方十一省除四川之外全部独立,再加上北方的山西和陕西,共十二省独立。大清的半壁江山全变色了。(成都和重庆于11月底宣布独立)



此时的袁世凯已经对攻打湖北革命党没有兴趣了。当时虽然汉阳还在激战,但那只是做表面文章,其实袁世凯的目光早已经移到了北方五省。他首先灭了直隶革命党,紧接着追着阎锡山的屁股打,把山西革命党撵到了晋北,太原则被北洋军攻占。最后对山东猛攻,迫使山东放弃独立(山东于11月12日独立)。至此,除了南方独立省份外,北方已经基本捏在袁世凯的手上。

11月27日,在猛攻汉阳二十五天后,北洋军终于占领了汉阳。冯国璋本来还想进攻武昌,被袁世凯一道给制止了。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灭了武昌还有湖南、江西、两广等等等等,载沣那厮给北洋军挖的就是一个无底洞。即便北洋军把独立的十三省革命党全平定了,北洋军自己估计也被打残了。这种狗咬狗,一嘴毛,让载沣坐山观虎斗的傻事,袁世凯可不干。

于是袁世凯让冯国璋就地驻扎,他在北京渲染革命党的可怕,又贿赂庆亲王奕劻,让他在隆面前讲话,预谋让宣统退位,可保满清皇室一条活路。另一方面,他又让张勋率江南巡防营进攻南京,与江苏、上海革命党一直战至12月2日才将长江以南全部放弃,以此对革命党形成压迫,让革命党不敢小瞧自己。

后来在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出面的斡旋,武汉革命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议。北洋军和革命党正式停战。

缓解了与南方革命党的关系后,袁世凯开始把重心放在北京,为逼迫清帝退位预热。这第一件事就是逼迫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由他总领政务。第二是调冯国璋回京接替禁卫军总统一职,解除良弼对禁卫军的指挥权。并调禁卫军炮队到山西围剿山西革命党,借此分散掉禁卫军力量。后来又用准备出征的名义把禁卫军调出城外,派段芝贵另编拱卫军,把禁卫军将士圈在城里。这一系列操作后,北京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满洲权贵的小命实际上已被袁世凯所操纵。



后来的事情就耳熟能详了,十七省代表召开大会,公推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坐拥直隶、河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与民国政府谈判。之后袁世凯授意姜桂题、冯国璋、张勋等十五人通电内阁,誓死反对共和,请饬各亲贵大臣将在外国银行所存款项提回,接济北洋军,把满清贵族的最后一笔钱勒索到手。然后又跑到养心殿的东暖阁对隆裕太后讲了法国大革命中法国皇室遭遇的屠杀的历史,间接提出宣统退位的问题。

紧接着英国公使朱尔典会同法、俄、日公使声明赞成清室退位。美国不愿干涉内政,不曾参加。袁世凯见时机成熟,授意段祺瑞率北洋将领共47人联名致电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军已答应对清朝皇室、王族及满蒙回藏各族的优待条件。载泽、溥伟等宗社党成员竭力反对共和,也不同意退位,结果宗社党强硬派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吓得满洲亲贵或请假,或出走,来上朝者寥寥,一副作鸟兽散的惨样。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六岁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清朝296年的历史正式终结。

总的来说,武昌起义之初,只有武昌一地发生暴动,清政府为了迅速平息叛乱,理所当然的派出了最精锐的北洋军平叛。之后湖南、江西数省革命党响应武昌革命党,清政府本着枪打出头鸟的思路继续把攻击重点放在武昌。但并不是说其它独立省份清政府就没有镇压,例如陕西、江苏等省,清政府都派了巡防营进行弹压,只不过最后都被革命党打退了。当南方全部独立后,身为北洋军扛把子的袁世凯调整政策,把围剿的重点放在了北方的山东、山西和陕西等省。虽然在此期间,冯国璋率领的北洋第一军仍然在与革命党交战,但武昌此时已经是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的一颗棋子罢了。当英国驻汉口公使出面调停后,北洋军与革命党实际上已经停火了。后来虽然还有战事,但主要是在北方。比如滦州革命党起义,袁世凯就派了北洋军立即镇压。



总之就是一句话,打哪里对袁世凯有利,北洋军就打哪里。前期武昌革命党威胁大,北洋军就打武昌。后期北方革命党威胁大,北洋军就集中打北方的革命党。并不存在北洋军只打武汉三镇的说法。

点赞4、保定市 网友:夏末。

枪打出头鸟!

武昌起义的成功那是绝对的成功,由于事发突然,清廷没有想到,湖北新军是陆军第八镇,是北洋六镇之外比较出色的一镇,在保路运动爆发的时候,清廷还从湖北往四川调兵镇压起义,结果这边就起义了;

发动起义的湖北新军没想到会这么顺利,连领导人都没想好,还是把黎元洪从床底下扒拉出来,威逼利诱当了起义领导人;

一直反清起义的同盟会也没想到,辛辛苦苦这么多年领导的起义一次也没有成功,孙中山正在海外,原计划打算找黄兴来领导,结果武昌起义却成功了(此前黄兴领导的起义没有一次成功),着实是啪啪啪打脸啊!

擒贼先擒王!

武昌起义后,起义新军成果斐然,缴获步枪数万支,大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一下子扭转了局面,虽然起义比原定计划提前了几天,但还是势不可挡,湖广总督逃走,湖北陆军第八镇统制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起义都被革命军占领。

在接下来,武汉三镇汉阳、汉口都相继起义,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担任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武昌起义的影响是起着带头作用的,其他大多数省份也是跟风,赶时髦,清朝对地方的统治在咸丰之前是很强的,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后,咸丰允许地方设置团练,来对抗太平军,相继涌现了曾国藩、李鸿章这些地主士大夫阶层,他们虽然是清朝的忠臣,对清朝忠心耿耿,但地方权力扩大其实已经是大势所趋,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张之洞、李鸿章这些人还搞了一个东南互保,实际上也就地方军阀化的萌芽。

如果清朝能够强势一些,打败武昌革命军,那么其他省份肯定有会跟风取消独立的,当时的清王朝对大多数的地方保持的也就是一个名义统治。

打蛇打七寸!

当时的武汉是一个特别大的城市,在城市规模和影响力上,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南京,比天津、广州这些城市还要有影响力。

拿下这么大个城市对革命党的意义不言而喻,当时武汉就是革命的大本营,很多人还希望在武汉建立民国的临时首都。

这就向瘟疫一样,想要控制瘟疫,必须到瘟疫起源的地方去解决瘟疫,解铃还须系铃人啊,不管是清廷还是袁世凯出山后,都将炮口对准了武汉,武昌起义后仅仅几天,汉阳就丢失了。实际上当时南方尽管大部分省份都独立了,但都不是北洋新军的对手。

清廷之所以对准武汉,实际上也跟武汉的重要性有关系,湖北本身就是南北对峙的中间地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武汉本身就位于长江的中下游,控制武汉,也算控制了长江的咽喉。

而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汉阳兵工厂也在武昌,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军工都比较缺乏,只要有军火,就有士兵。

所以,打蛇打七寸,只有打下武汉,才能让南方革命军投鼠忌器。

在后来的历次战争中,武汉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北伐时,抗战时,武汉都是作战双方的必争之地。

点赞5、东营市 网友:软萌美比

作者:金满楼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

在之后的一个多月里,湖南、江西、陕西、山西、广西、云南、贵州、安徽、福建、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也纷纷宣布起义,清廷已经失去了大半个江山。

因为是革命的首发地,清廷当然将镇压的重点指向了武昌。武昌起义爆发第二天,清廷即发布命令,命北洋军南下镇压。

然而,由于事发突然,加上后勤的准备不足,还有铁路调度缺乏经验,在北洋军真正抵达武昌前线时,已经是武昌起义两周后了。

此时,湖南、江西、陕西、山西四省新军已经发生兵变,清廷官员或杀或被逐,俨然变色。

在冯国璋的指挥下,北洋军的进攻十分顺利。湖北民军方面,虽然有黄兴起来助阵,但黄兴毕竟不是什么专业出身,在北洋军的打击下,其表现就太小儿科了。

在轻松拿下汉口后,冯国璋又令北洋军炮轰武昌,此时黄兴脱队离开,黎元洪也撤出城中,随时准备逃走。

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刚刚复出的袁世凯却下令不打了,不但不打了,还将冯国璋给调回了京城。

关于辛亥年的诡异,需要从日本军部的一条暗线说起。

从某种程度上说,辛亥革命其实是一场全国范围的兵变,武昌只是起点。之后,各省的所谓起义,其实无一例外,都是新军的兵变。

而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都是新军中那些留日士官生策划发起的。如江西之李烈钧、山西之阎锡山、云南之蔡锷、贵州之唐继尧、四川之尹继佐,等等,几乎没有例外。

从这个脉络可以知道,辛亥之变的所谓民族主义,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日本军部对留日士官生的洗脑所致,这才酿发了这场近代之剧变。

而当时袁世凯将冯国璋调回,很大程度上也是日本人企图策划禁卫军将清帝挟持出关并策划满洲独立,但此举被袁世凯挫败,因为禁卫军军官多数是冯国璋的学生。

日本军部分裂中国的这一图谋,最终在二十年后,也就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才得以完成。如果当时处置不当,恐怕1911年就实现了。

事实上,清军并不仅仅攻打武昌三镇,在京畿之类,同样是危机四伏。

同样的士官生,被称为“士官三杰”的张绍曾、蓝天蔚、吴禄贞当时就滦州策动兵变,企图一举攻下京城,但此举被清廷的“十九信条”所化解;

之后,吴禄贞又企图在石家庄联合山西的阎锡山截断南下北洋军,并组织燕晋联军进攻京城,但此举被良弼、载涛等派人刺死了吴禄贞,京畿危机这才得以接触。

之后,北洋军顺势攻下太原逼走阎锡山,而陕西方面也同样被清军围困,指日可下。作为对等,南方革命军则攻下南京,双方进入一个相持的阶段。

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年绝不是只有武昌一地发生战火,其中局势变换,还需要进一步厘清。

从1913年的赣宁之役来说,北洋军不要说拿下武昌或者南京不费吹灰之力,即便拿下整个南方革命党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袁世凯因为私怨的缘故,最终导致清廷让位,由此导致国家分裂、遗祸百姓,自己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实在可悲可叹!

点赞6、嘉峪关市 网友:雨後過客

军事实力较量中,武汉三镇的军队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提到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武昌起义前后,全国的武装力量情况。

  • 近畿陆军第一镇: 驻北京仰山洼
  • 直隶陆军第二镇: 驻保定、永平等府
  • 近畿陆军第三镇: 驻吉林吉林、长春、宁安、延吉及奉天锦州等处
  • 直隶陆军第四镇: 驻天津马厂
  • 近畿陆军第五镇: 驻济南、潍坊、昌邑等处
  • 近畿陆军第六镇: 驻北京南苑
  • 河南暂编陆军第七镇:驻防河南
  • 湖北陆军第八镇: 驻武昌
  • 南洋陆军第九镇: 驻江宁
  • 福建暂编陆军第十镇: 驻福州、福宁、延平等处
  • 四川暂编陆军第十七镇: 驻成都
  • 云南暂编陆军第十九镇: 驻昆明
  • 奉天暂编陆军第二十镇: 驻沈阳
  • 浙江暂编陆军第二十一镇:驻浙江
  • 吉林暂编陆军第二十三镇:驻吉林
  • 广西暂编陆军第二十五镇:原驻广西桂林,后因第二十六镇被遣散迁驻广东,改称广东陆军第二十五镇
  • 广东暂编陆军第二十六镇:驻广州,后因起义被遣散

清朝在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决心推行新政,进行军事改革。光绪二十九年十月成立总理练兵处,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并且裁减原有的旧军(防军、练军、绿营),剩下的精选若干营为常备、后备军及巡警营(即宪兵)。清朝原订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的新军为地方军,一共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新军;到清朝覆亡的时候,全国已练成新军十六镇和十六个混成协(一说为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其中装备与训练为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为最佳,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实由于全国督抚掌握的资源和能力不同,到清朝灭亡,真正形成正式编制的军镇只有北洋六镇、湖北第八镇和南洋第九镇,其他的都是暂编,也就是清朝中央政府都看不过眼,勉强比混成协强一点点。

其中装备与训练为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为最佳,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再就是湖北武昌的新军了。

而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的主力就是武昌的这支部队,其他的南方军队,实力都无法与当时中央掌握的北洋六镇抗衡。

革命队伍不纯粹,名义上支持和实际支持有差别

辛亥革命后,很多省份相继宣布“独立”,但是细细分析来看,例如东北在内的很多省份仍然是旧有的官僚系统在控制地方政府。只有少数省份是革命党实际控制,且实际控制能力有限。

旧有官僚大部分都是骑墙派,有上一次东南互保的前车之鉴,都懂得要自保要紧,辛亥革命这一关键时刻自然而然成了这些旧官僚攫取权力的机会。只要有足够的利益,这些人今天可以支持革命,明天就能反过头来打革命军。

后来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和北洋军阀割据都是典型案例。

所以清朝政府这个时候也认识到,打败武汉三镇的革命军,就能击败所有人的道理,集中精力攻打武汉三镇。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