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史记》中,为什么萧何、张良入世家,而韩信入列传?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1关键词:张良,韩信,萧何

《史记》中,为什么萧何、张良入世家,而韩信入列传?

点赞1、江都 网友:离人醉

入选“本纪、世家、列传”有严格的标准。

太史公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开创了我国志史传记的先河,使纪传体成为此后二千多年来,古代史书编纂的通行方法。

纪传体,相比以前的编年体,国别体等修史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容易突出人物事件,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史实。

司马迁的这种编史方法,增强了史书的可读性,也让一个个历史人物以更加鲜活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因此,鲁迅高度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在《史记》里,独创了本纪、世家、列传这三个类别,将历史人物以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分别记述。再加上表、书,一起构成《史记》的全部内容。

有了以上了解,就牵扯出一个问题,本纪、世家、列传到底是怎么区分的?

《史记》中记入“本纪”有五帝、夏、殷、周、秦、秦始皇、项羽、汉高祖、吕太后,孝文、孝景、孝武等十二位帝王级人物。这些都是都是以实际行使皇权的标准确定的,比如项羽、吕太后虽非皇帝,却属于“在权不在位”的主,故视同帝王列入本纪。

关于世家入选的标准,司马迁也对此作了个定义:

"因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故称世家。“

意思就是:被封王封候建立了封国的,同时这个王候爵又世代相传的,可以列入世家。

太史公之所以这样列世家,是基于从西周直到西汉,都一直实行的分封世袭制,形成了大姓氏大家族延续性很强的官僚体系,所以在《史记》里就以这个清淅的脉络列入世家进行记述。

被列入世家的其有三十个,其中例如晋、楚、韩、魏、赵等等,这些都是符以上标准和条件的。

不符合“世家”入选标准的几个特例。

凡事有一般性原则,也会有特例,《史记》中有关入选“世家”的人物中也有这样的例外。

在被《史记》列入三十世家中,孔子和陈涉肯定属于例外,完全不符合前面所说的标准,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等人属于新新世家,按标准也还靠得上。

第一个特例,孔子。他既没有被封王封候封国,也更不存在爵位世袭,按道理完全不够资格入选。

但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司马迁生活的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已经取代道家学说,成为王朝的主流统治思想,也就是所谓的”独尊儒术“,所以孔子虽然不是王候,司马迁还是将其列入世家。

第二个特例,陈涉,也就是大泽乡起义的陈胜,生前建立了”张楚“政权,其实基本够条件列入本纪的,但司马迁将其列入世家。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陈胜建立张楚政权时,秦朝还没灭亡,秦二世还是皇帝,而且陈胜也只是称王,没有称帝,所以相比秦二世,陈胜只能算是地方割据的诸侯国而已。

二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封陈胜为“隐王“,给予其子孙王侯级别的待遇,因而司马迁将其列入世家。

至于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这五个人,他们是大汉王朝的开国功臣,生前都被封候有自己的封地,而且都属于大汉王朝的正面典型人物,到了司马迁这一朝代,他们的子孙更是子袭父爵,世袭罔替,所以司马迁将他们按照新生代世家,一并列入进来,这个完全没问题。

韩信没被列进“世家”主要有严重的硬伤。

韩信是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级的人物,大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可以说刘邦的江山大部分都是韩信打下来的。用刘邦自己的话说: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功劳摆在那儿,抹杀不了,问题是韩信功劳太大了,大得刘邦都有些害怕,同时,韩信这个人在军事上是高智商,在政治上却是零情商,甚至弱智。

所以大汉王朝建立后,韩信的政治仕途呈直线下坠,从齐王,改封为楚王,后又被降为淮阴候,最后被萧何设计困杀于钟室,诛灭三族,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下场。

韩信虽然当时齐王、楚王,生前也当时淮阴候,但被诛杀后,所以的封爵都被剥夺了,所以列入世家的第一条标准“王侯开国”就不符合。

另外,韩信死时,满门抄斩,夷灭三族,也就更不存在“子孙世代承袭”一说了。

两个标准都不符合,加之属于被大汉王朝定案为谋逆之罪的反面典型人物,太史公司马迁自然不敢将其列入”世家“中,只得退而求其次将韩信列入”列传“。

其实在西汉,与韩信类似被以谋反罪诛杀的魏豹、彭越、黥布等,也被列入“列传”。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太史公司马迁考虑到韩信功劳其实太大,事迹也太突出,于是在其列传里没有直呼其名,而是以淮阴候代称,并且单独为其作传。

这与魏豹、彭越、黥布等被记为《魏豹彭越列传》、《黥布列传》,虽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也许是太史公司马迁用自己这种独特有方式,表达对韩信这位天才级人物的尊重吧。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点赞2、日照市 网友:芝士起司

我是千夜,我来回答。

《史记》的体例有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等。《史记》全书共有130篇,本纪12篇,主要记载帝王生平;世家30篇,主要记载王侯事迹;列传70篇,主要记载大臣当世豪杰。


萧何、张良、韩信并称“汉初三杰”,这三人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刘邦原本草民出生,论名望、武功都不如项羽,最后却能逼得项羽自刎垓下,得益于他会用人。他找了三个好帮手,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在治国、谋略、军事等方面各有所长,他们将各自的本领发挥到极致,才有汉定天下的局面。对于三人对大汉开国的贡献,刘邦自己有精彩的论述: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三百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算是古往今来的英豪人物,开创两汉四百年的基业,他有此等评价,亲自盖章了萧何、张良、韩信为当世人杰,萧何在《史记》里有《萧相国世家》,张良有《留侯世家》,唯独韩信入《淮阴侯列传》。这里面原因很复杂,表面上看是因为刘邦忌惮韩信,把他从楚王贬为淮阴侯,世家本是为王侯所作,按照他一降而降的地位,韩信入不了世家,生平只能写进列传。


深层次的原因,用什么体例来记载历史人物,包含着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比如项羽,他自封西楚霸王,最后兵败乌江自刎身亡,可谓是身死名灭。如果用功利主义的眼光看,项羽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可司马迁依旧把他写入本纪,是为什么?


司马迁认为项羽灭秦有功,他在巨鹿之战灭了秦军主力,诛灭暴秦的功劳在楚。虽然项羽被刘邦打败了,但是他自刎乌江的气节,他硬杠秦军主力的勇武,足以青史留名。所以,司马迁不会因为他的失败,而贬低他的历史地位。他把《项羽本纪》写在《秦始皇本纪》之后,排在《高祖本纪》之前,这样代表了司马迁的评价。

项羽,本是在秦始皇之后,有可能决定天下走向的人。项羽带四十万诸侯联军挺进咸阳,分封天下十九诸侯,是何等威风?天下,本已在他的指掌之间。可惜,项羽不做秦皇做霸王,放弃了最有“龙气”的关中之地,把自己封地指定在西楚。后来易守难攻的四塞之国被刘邦所占据,成了刘邦剿灭项羽的根据地。项羽节节败退,刘邦逆势翻身,

成了汉高祖。


可是不可否认,刘邦能够建立两汉基业,是攫取了项羽灭秦的胜利果实。如果没有项羽,当年王离的军队如果阻挡了义军东进的步伐,那么天下谁主也未必。司马迁以惋惜的笔调,不失尊重地把项羽写进“本纪”,在他心目中项羽本有帝王之命,只不过他没有坐拥江山的福分。


对比项羽,就能品味出司马迁对韩信的看法。秦末汉初,第一能战的将领是谁?舍韩信其谁!项羽武勇,他能带兵在巨鹿破釜沉舟,灭了当年横扫六国的秦军主力。而韩信的出现,让项羽在军事上踢到了铁板。韩信用兵如诡,被后世誉为“兵仙”,尤其擅长大兵团作战,项羽生平第一次在战场上的恐惧感,来自于韩信: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祖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那时候的韩信,刚刚灭了项羽手下第一悍将龙且,从刘邦手上讨了一个齐王当。刘邦当时在荥阳被项羽围得满头包,韩信拿下齐地没想着回师救驾也罢了,刘邦气得当即开始骂人:“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齐齐踩了刘邦一脚,在他耳边提醒,如今的形势也禁止不了韩信在齐地称王,不如大大方方地封了这个王给他,以防有变。

刘邦还真是个演技派,他马上醒悟过来,笑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他马上派张良为使者,到齐地策封韩信为王。

瞧瞧,这一秒钟转换自如的演技,还真地把韩信给骗了!韩信高高兴兴地当上了齐王,项羽已经看出能够左右天下之势的第三个人出现了,派武涉去争取韩信。韩信天真地拒绝了项羽,他的理由是: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此。夫人深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刘邦于韩信,有知遇之恩。他还记恨着,当年在项王麾下当执戟郎中的委屈。韩信认为刘邦待自己甚厚,压根儿没有把武涉的话“今日项王亡,则次取足下”的话放在心上。项羽不死心,又派出蒯通去争取韩信,蒯通比武涉说话有艺术,他以相面为引子,告诉韩信他现在地位微妙,富贵和危难在他一念之间。

“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

“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

蒯通已经给韩信指了一条明路:当时刘邦和项羽相持不下,如果韩信不愿意归服项羽,他大可以据齐地、倚燕赵形势,占据刘项两人防守空虚之地,至少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运气再好一点若能打着用百姓请命的口号,收服诸侯再灭刘项,天下就是他韩信的了。


可惜呀,会打仗的人,不怎么懂政治。

韩信军事才华出众,但是他的战略格局不怎么样。他的眼界决定了,他只能给刘邦为将。他满足于刘邦不情不愿封的那个齐王,因为刘邦的知遇之恩不忍心背叛他。这是天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刘邦灭了项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驰入韩信军中,收了他的兵权。又把他从齐王改封楚王,后来又寻了个有人告他谋反的由头,贬为淮阴侯。

本来有能力三分天下的韩信,连一地之王的尊荣都保不住。他被贬为淮阴侯之后,被软禁在长安,成日里和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为伍。樊哙是个老实人,依旧以王礼待韩信,其实汉初功臣心中都明白,有盖世奇功的韩信,不该落得如此下场。

韩信天真,他没有称雄一方裂土封疆的野心。再后来,他被吕后骗人未央宫中,棒杀。《史记》还是以谋反的罪名,解释对韩信谋杀的动机。如果韩信果真谋反的心,当初项羽还在的时候,何不三分天下,跟刘、项并驾齐驱呢?


韩信死得很惨,临终前说:“吾悔不用蒯通知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司马迁详细记录下这句话,其实他看得很清楚,韩信的结局是自己选的。他有三分天下的能力,却没有三分天下的野心!如果他多几分项羽的霸气、刘邦的狠决,就不会一步步沦落到由王降到侯,再被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谋杀。


可惜了韩信不世出的军事才华,其实很多军事天才,往往都是政治白痴。像李世民那样又能打仗,又能在朝堂上翻云覆雨的全能型选手,不多!韩信的追求是一地为王,而不是坐拥天下,格局的局限,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司马迁感叹同情之余,将他写入列传。原本韩信在《史记》里的位置,应该在萧何和张良之上,写入世家绰绰有余。可是,韩信自己放弃了改变天下命运的机会,也放弃了自己的命运。司马迁恐怕对他政治上的短见,一点也不欣赏,才有如此的安排。

点赞3、海口市 网友:蓝羽冰殇

淮阴候韩信被吕后杀于长乐殿钟室,便是一段疑案。被杀原因,陈希造反被擒,供称为韩信所主使,谋反属实,不容申辩,引刀自刎,夷灭九族。

谋反罪名成立,纵有十大功劳,已入万劫不复境地。看人只看后半截,半生征战,尽付流水。

太史公司马迁作为汉朝的史官,能把其写入列传,冒汉朝之大不韪,实属不易。自不能于功成身退的张良,善始善终的萧何,并列世家。

史官也不是好当的,司马迁因为李陵投降辩护,遭受宫刑之辱。汉朝史官写汉朝就近历史人物,是要为统治隐恶扬善,标榜溢美的。

把定性谋反的韩信,写进列传,也是颇有风险的。在我看来杀韩信独书为吕后所为,可又有萧丞相参与,其中定有高祖授意。只不过高祖出征在外,独归于妇人专权,高祖尚有避辞,只不过掩人眼目而矣!其中因由,太史公岂不明白!

点赞4、肇东市 网友:恒星灰烬

张良、韩信、萧何都在灭秦战争及楚汉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汉朝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也给予他们高度评价,并将他们封侯甚至封王,我们后世也常常将他们以“汉初三杰”并称。那么同为汉朝开国功臣,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何将张良和萧何都列入世家,独独将韩信写入列传呢?

第一、一时之功与万世之功

首先我们要了解《史记》的体例:《史记》全书130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解释了区分这些条目的原因: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

对于《史记》中单独列传记的历史人物来说,本纪对应的是“王迹所兴”,即古代的帝王,这一点很明确。而世家对应的是“股肱之臣”,列传对应的是“立功名于天下”者,这一点看似模糊——股肱之臣和立功名于天下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我们甚至可以将它们理解为同义词。

对于张良、萧何、韩信三人来说,他们都是刘邦的股肱之臣,刘邦本人就曾经评价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此三者,刘邦缺一不可建立汉朝。

但是《太史公自序》的这段话中却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股肱之臣所立下的功劳好似车轮的三十辐运行无休止,又好似二十八宿拱卫北极星亘古不变;而“立功名于天下”者则是因为他们顺应了时势,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即,我们可以这么简单概括:立下万世之功者才有资格被列入世家,立下一时之功者只能被列入列传。

按照太史公的这个逻辑,我们再次来对比张良、萧何、韩信三人:

1、张良

张良曾经站在国家的战略角度替刘邦出谋划策,从下邑之谋到劝都关中再到维护刘盈的太子之位都体现了张良“图难于易,为大于细”,他的这些谋略都给建立并稳定汉朝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萧何

萧何在灭秦战争以及楚汉战争中始终都是刘邦最坚实的后盾,刘邦多次战败之后都依赖于以萧何固守的关中为根据地才得以继续争衡天下。而汉朝建立之后萧何又主持制定法律,在全国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及汉兴……何谨守管籥,因民之疾法,顺流与之更始),给汉朝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韩信

司马迁给韩信单独列传的原因是“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韩信自然是楚汉战争中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最关键的人物之一,他曾经辅助刘邦还定三秦,并在刘邦最困难的时期平定了赵国、燕国、齐国等地,又在灭楚的关键时刻出兵对项羽形成垓下之围,让刘邦成为最终的胜利者。韩信自然是功勋卓著,但是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韩信的这些功劳都是一时之功,并没有在汉朝建立之后为它的稳定或繁荣产生积极作用,相反,他被认为是汉朝稳定的一个重大威胁。

所以,张良与萧何对汉朝立下了可持续的万世之功,是汉朝真正的“股肱之臣”,所以被列入世家。而韩信以其军事天才“立功名于天下”,但是对汉朝的稳定与繁荣并没有做出突出贡献,其军功乃是一时之功,因而被列入列传。

第二、张良与萧何均有后世继承爵位,但韩信没有

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写到:“世家者,记诸侯之本纪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这句话虽然并非普遍适用于整部《史记》,但是在张良、萧何入世家,韩信入列传一事上却有一定的道理。

韩信在被刘邦封坛拜将之后一直只有官衔而没有爵位,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率兵强行攻克齐国之后自立为齐王,当时身为汉王的刘邦被迫承认了他的地位。汉五年刘邦趁楚军疲敝之际对项羽发动突然进攻,但最终却再次大败而回。在张良的建议之下,刘邦给韩信承诺了大片的封地(於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而项羽败亡之后刘邦基本上兑现了他的诺言,韩信正式被封为楚王。

但是没过多久,便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在陈平的建议下,刘邦将韩信俘虏并带至京城,剥夺了他的王位,将他降封为淮阴侯(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汉十年(公元前197年),韩信最终因谋反的罪名被吕后与萧何处死,并被夷三族。

而萧何与张良都终生为侯,并有子孙延续其爵位:萧何去世之后,他的子孙继续受封为鄼侯(后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绝,天子辄复求何后,封续酂侯),其封爵一直延续到了东汉;张良去世之后,其留侯爵位一直传承到汉文帝时期。所以,在司马迁著《史记》之时,韩信的身份乃是大汉布衣而已,自然没有资格与萧何和张良并列世家。

第三、韩信被杀的罪名是谋反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韩信造反的密谋被吕后和萧何发觉之后,“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遂夷信三族”。

即韩信虽然曾经给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他不但没有善终,反而是在谋反的罪名下被杀的。不论在哪个封建时期,谋反的罪名都是不赦的第一等大罪。

“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韩信的身份从王到侯,最终定格在了反贼,这也是他无法与张良和萧何比肩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史记》并非汉朝的官修史书,从其原名《太史公书》就可以看出它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依据司马迁的个人评判标准,项羽、吕后虽然不是皇帝却被列入了本纪;孔子没有爵位,陈胜自立为王,却被列入世家。在司马迁心中,韩信没有做到“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虽然曾经是高祖的股肱之臣,却远远没有达到被列入世家的标准。

点赞5、淮安市 网友:刚强之虫

韩信、张良和萧何被刘邦列为汉初三杰,可见,这三人在刘邦的心中是不分伯仲的。

韩信虽然立的功劳比较大,但是,他身上是有污点的,毕竟最终的他是被皇家灭了族的。就凭着韩信最后谋反这一点,他就与列入世家擦肩而过了。

萧何和张良也是各有功劳,他们比韩信的幸运之处,就是他们不是将军,对刘邦造不成威胁。

所以,他们也很幸运的躲过了一劫,因为功劳打而被司马迁列入到了世家,这是他们两人应得的。

韩信没有列入世家,是因为谋反。那么到底韩信有没有谋反呢?

这个话题到现在一直都有争论,他到底是真的谋反了?还是被诬陷的?

好像都有证据,所以争论了两千多年,到现在都很难有一个定论。

说他谋反是基于以下原因:

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的时候,就等同于是把韩信给囚禁在了京城,也就是刘邦的身边,在这里刘邦可以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这时候的韩信,可以说活的是想当的郁闷的。

所以,这一段时间,他经常借身体有病为由,而不上朝。因为刘邦对他有芥蒂之心,所以,当年的那些老部下和他的关系也渐渐的生疏了。

曾经还发生过这么一回事,韩信到了樊哙家里,樊哙对韩信还是很敬重的,毕竟韩信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军。

樊哙看到韩信后,就小步跑着来迎接韩信了。韩信并没有因为樊哙对他的尊重而感激,他到时打趣的说道,没想到我韩信如今落到了和樊哙这种人打交道的地步。

这说明韩信是很看不起樊哙他,他以和樊哙打交到是一种耻辱的事。

可见,这一时期韩信是备受冷落和打击的,因为明面上别人都因为惧怕刘邦,而故意疏远韩信。

这时候韩信的内心肯定是会发生变化的,他肯定会想,要是当年听了蒯通之言,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也不至于落了个今天这种地步吧。

若是有这种心态,韩信肯定也会有谋反的心思的。

到了陈豨叛变的时候,史记上的记录是他和陈豨勾结在了一起。

只要陈豨一叛乱,刘邦肯定会亲自带着大军去平叛的。到时候韩信在都城里在和陈豨来个里应外合,趁着都城空虚,带着一些人马杀到都城,把刘邦的皇子皇孙全部给灭了。这样的话大汉的王朝就被韩信给断送了。

陈豨是很相信韩信的,因为韩信没有打过败仗。所以,当陈豨叛乱,刘邦去平叛的时候,韩信就开始要行动了。

可是,韩信还没来得及行动,韩信要叛乱的消息就被吕后知道了。

吕后也知道韩信的厉害,刘邦又不在身边,可以说这时候情况已经十分的危急了。吕后不得不把萧何叫来商议对策。

萧何告诉吕后,这件事情也容易,就是把韩信给引诱到宫中,然后把他给秘密的杀害了。

可是,如何才能把韩信给引诱到宫中来呢?

这是个问题,萧何就告诉吕后,你就说刘邦已经打了胜仗回来了。让朝中的文武大臣来庆贺。

吕后依计行事,韩信依然称病不往。这时候萧何不得不亲自出马了,萧何来到韩信的府上。萧何的面子韩信还是要给的,因为当年是萧何向刘邦力荐了他,他才有了今日的地位。

结果韩信跟着萧何到了宫中就被杀害了,这也就是所谓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

可是,很多历史学家不相信韩信会谋反?

想当年韩信手握三十万大军的时候,他不反,到了他成了淮阴侯的时候,手下一没兵,二没将,即使想反,他拿什么谋反呢?

当时,他在齐地手握重兵的时候,他的谋士蒯通可是劝解了他好几次,而且把厉害关系都告诉了他。

所谓的狡兔死,猎狗烹蒯通可都是给他说出来过的。但是,韩信依旧是不为所动。他选择了来报恩。谋逆那样的事情,他是做不出来的。

还有一个就是,史记上记录,他和陈豨私下里互通消息,要里应外合,要灭了大汉王朝。即使有这件事的话,恐怕也是很私密的吧,这件事若是真有,也就是天知地知,韩信知,陈豨知,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又是如何得知的呢?

这个信息很关键,这么重要的信息是谁给透露出去的呢?

所以,基于这一点来说,韩信恐怕是没有谋反的这个必要的吧。他道是很想被别人给诬陷。因为韩信的功劳太大了,功高盖主,这句话一点都不错。

这时候正好到了刘邦的晚年,万一刘邦不小心挂掉了。吕后的儿子汉惠帝继位,汉惠帝能管的了韩信吗?

韩信刘邦都不是他把的对手,刘邦一走,他们母子两人怎么可能斗得过韩信。

索性还不如趁着刘邦在世,先把韩信给做了。

当然这也仅仅是因为推测而已。

不过,历史的真相一旦被淹没,就很难还原当初发生的故事了。吕后就是因为韩信谋反,所以让萧何把他骗到长乐宫杀害的。

也是因为谋反,韩信只能被列入传记。否则依照韩信为大汉立下的功劳,他是最有资格列入世家的。毕竟大汉三分之二的国土,基本上都是他打下来的。

这样的功绩举世恐怕在难找出第二个来把,以后历代的将相几乎没有能与之比肩的。

点赞6、台山市 网友:涱栢樰络

《史记》不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呕心沥血撰写而成的史书,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书的记载跨度极大,上至史前炎黄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司马迁将这三千年多间有为的历史人物分成三个不同层次分别写入《史记》的本纪、世家与列传。虽然每个层次的地位不同,但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当年刘邦能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实现大一统。萧何、张良与韩信三人功不可没,所以均被《史记》载写,不过他们却被列入不同的层次。其中萧何、张良入世家,韩信入列传,这是为何?

萧何、张良入世家无可厚非

要想知道司马迁为何把他们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首先得了解世家和列传的区别。《史记》中世家共三十篇,它一般记载的是春秋战国的诸侯以及汉朝的刘姓诸侯王,其爵位享有世袭。但是世家中也有几个例外,譬如萧何、张良。他们虽然只是汉朝初封的朝臣,但论功绩能甩其他诸侯王好几条街。不论是攻城掠地还是治国安邦,他们都十分了得,而且他们死后均被追封为侯。所以司马迁将他们列入世家既众望所归又名正言顺。而列传有七十篇,它记载的是历史上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韩信与萧何、张良被后世合称为“汉初三杰”,但他后期的遭遇使他失去入《史记》的资格。

韩信爵位一削再削无资格

韩信,江苏淮阴人。早年投奔项梁和项羽无果,后来转投刘邦。起初他在军队里并不起眼,后来得到萧何赏识,被推荐给刘邦。他为刘邦制定了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的汉中对策,可谓举世无双,威震天下。就连刘邦都曾自愧不如地说道“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在西汉建立之前韩信就被刘邦先后封为齐王、楚王,然而待刘邦建立西汉后,韩信的命运便开始转折。他先是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又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遭到吕后与萧何的算计,不仅自己死于长乐宫悬钟之室,还惨遭灭族之灾。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时之间韩信身败名裂。他在众人眼中就是一个欺上犯下、人人得而诛之的“反贼”。在此我们暂且不论韩信谋反的真假,就当时他的处境而言,司马迁毅然将他写进《史记》是顶着多大的压力?

另外“世家”一词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特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纵观萧何、张良、韩信三人的出身。张良乃国相世家,萧何虽为小吏,但他的祖父也曾封为列候,只有韩信的祖辈世代为农。从这点来看,韩信没有被列入世家也是情有可原。

历史的轨迹虽有模糊,但是我们以一个客观的角度看待,总能判断一二。韩信的功劳不可否认,至于他是否谋反我们不得盖棺定论,毕竟可参考的资料有限。笔者认为司马迁是带着主观色彩与政治压力写《史记》的,故而我们不必太在意入世家还是入列传。

点赞7、慈溪市 网友:拟墨画扇

何为世家,恐怕至少要3代以上的人吧,张良,萧何家族传承有序,韩信一代灭族,如何世家。

点赞8、海北藏族自治州 网友:晴空万里

首先呢,要知道世家和列传分别是什么意思。

我们知道,《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意思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为人物立传,普通人称为“传”,皇帝当然与众不同,所以叫做“纪”。

《史记》

全书,共分5个部分,分别是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本纪:是全书的主线,以王朝为本,帝王为记载对象,按照时间顺序记载皇帝的言行政绩,从上古五帝一直记载到汉武帝刘彻,共十二本纪;

表:就是大事年表,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人物和事件,共十表;

书:记载典章制度,如历法、地理、礼乐等方面内容,共八书;

世家:可简单理解为记载诸侯和诸侯国的人物事迹,共三十世家;

列传:除去本纪和世家,其余的重要人物事迹,共七十列传。

这里面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本纪中,西楚霸王项羽虽然没做皇帝,但是也在本纪之中,因为在项羽的巅峰时期,他是实际上主宰天下的人物;高后吕雉也没有作皇帝,但她也是实际上的汉家掌权者。

再比如世家,按实际地位来说,孔子不是诸侯,他不应该入世家,但司马迁认为孔子的地位足与一方诸侯相比,当然了,这可能也与当时独尊儒术的指导思想有关。

好,我们明白了《史记》各部分的主要分别,然后把张良、萧何、韩信的身份一一对照,就知道为什么张良、萧何入世家,而韩信入列传了。

汉初三杰

汉高祖刘邦曾经在一起宴会上总结自己创业成功的原因,在这次重要讲话中,刘邦说了3点: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论计谋,我不如张良,论内政,我不如萧何,论打架,我不如韩信,但是这三个人都是老子的手下,所以老子赢了。

末了,他还不忘diss一下曾经最大的竞争对手项羽,说他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所以会输。

这是论人才的重要性,以及领导慧眼识人的重要性,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对于刘邦取天下的重要性,故而后世称这三位“汉初三杰”。

张良

张子房本来就是韩国贵族,他的祖父在韩国当了3朝相国,父亲当了2朝相国,到张良这里,韩被秦灭,张家衰落,但毕竟也有贵族的根在,就凭这一点,张良入世家也是名副其实的。

再者,张良为刘邦立下过汗马功劳,我们熟知的鸿门宴、暗度陈仓等故事,主要策划者都是张良。

刘邦对张良也十分尊重,有问题找张良,用现在话来说,张良就是刘邦的搜索引擎,而且张良多次救刘邦于危难之中,刘邦视张良为师。

更要命的是,这样一个人,他不贪图荣华富贵,不贪图地位,功成之后,急流勇退,刘邦要给他很大很大块的封地,他说我不要,你把“留”给我就行了。留是个地名,张良与刘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

所以张良又被后人叫留侯,侯是一个爵位,张良入世家,名正言顺。

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同乡,当刘邦的老乡日子恐怕不太好过,萧何是个列外。

在刘邦最困难的那些年,萧何给了刘邦许多帮助,跟项羽打得天昏地暗时,是萧何镇守后方,保证汉军的后勤补给,防止了后院起火,让前线将士可以放心打仗。

统一后,他又帮助刘邦平定内乱,其中就有诛杀韩信这一出戏,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当大家都在庆功的时候,萧何一个个默默地收集秦朝留下的各种典章制度和国家地图,让刘邦一开始就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可以说如果没有萧何,楚汉争霸的时候,刘邦会被打得很惨,如果没有萧何,统一后国家内部也会很乱。

这样的功绩,萧何入世家,完全没有问题。

韩信

如果说张良运筹帷幄,出谋划策,萧何保证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那么如果没有韩信,汉家要得江山还得费不少心血,因为战场上始终要有人去真刀真枪地拼杀。

韩信就是那个拼杀的人,他用兵如神,后世称为兵仙,刘邦的江山,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

而且韩信本来也是韩国贵族,跟张良一样,灭国后落魄了,这样的身份这样的功绩,按道理说是应该入世家的。

但是他却选择了造反,想当年,自己有机会和刘、项三分天下,他不干,要报刘邦的知遇之恩,如今终于安稳了,他却要反,后来落个诛三族的下场。

兵仙的脑回路,我等摸不透。

司马迁不给韩信入世家,而是入列传,相当于是降了一级,这可能是一种暗含的批评之意吧,而且你一个反贼,入世家,也确实不合适啊。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