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东晋宗室,权臣司马元显为何与其六子一同被杀?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1关键词:

东晋宗室,权臣司马元显为何与其六子一同被杀?

点赞1、许昌市 网友:时光骗术

司马元显出道即巅峰,16岁掌权,他的死代表着司马氏的谢幕其父亲司马道子是一代权臣,祖父是东晋第八位皇帝晋简文帝,曾祖父就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16岁的时候司马元显就平定了“王恭叛乱”,被称赞为“有明帝神武之风”。

18岁那年就代父掌权,成为了实质上的掌权者,却因为他的政治措施,激起了“孙恩起义”,又兴兵讨伐桓玄,最终兵败身死,此时他才虚岁21岁,而东晋政权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回归到司马氏之手。



东晋宗室向来有名无实

东晋的开国其实谈不上开国,充其量只能用“司马睿称帝”来形容,因为它基本上并没有经历战争。

司马睿是晋武帝司马炎的侄子,在西晋之时受封为琅琊王,八王之乱中,他还登不上前台,只是属于东海王司马越的一个小弟



公元307年,西晋还没有灭亡,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建议将治所迁移到了建康,并在王导的帮助下很快安定了江南

10年后,西晋灭亡,北方的诸位宗室死的死,失踪的失踪,北方大地已经沦为胡人的狩猎场,而偏安一隅的司马睿实力大增,因为有长江之险,在当时的情况下,不足以平定天下,但是足以割据一方,因此破落户反而成为了司马氏的中流砥柱

为了占据大义,司马睿在王导等世家的支持下,登基称帝, 当时司马睿是皇帝,丞相王导统领朝政 ,王导的从兄王敦统领军事,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因为王家兄弟权倾天下,王敦不服皇位上坐着司马氏之人,因此发动了叛乱,甚至攻陷了国都建康,司马睿最后忧愤而亡

两年后,王敦正准备篡位的时候,中途病危,继任的晋明帝下令讨伐王敦,最终成功平乱,终于稳固了皇位。

这位晋明帝就是后人称赞司马元显之时所提及的“明帝”,没有它讨伐王敦,也许东晋已经二世而亡。



东晋皇族的巅峰时刻与权臣司马道子

令人遗憾的是,东晋皇帝各个以“短命”著称,晋明帝讨伐王敦的第二年就驾崩,时年27岁,后面依次继任的皇帝死亡年纪依次为晋成帝22岁,晋康帝23岁,晋穆帝19岁,晋哀帝25岁,接连几位皇帝先后早逝,东晋再次沦为各个世家大族争权夺利的战场,皇族只能靠边站。



第八位皇帝简文帝司马昱算是好一些,因为司马昱登基的时候已经53岁,所以算是命长的,但是也只活了53岁,登基3/4年之后就驾崩了。

直到孝武帝之时才有所好转,在位长达23年。



孝武帝是司马昱儿子,东晋第九位皇帝,登基的时候,司马道子才9岁,被立为琅琊王,这个位置可不普通,因为司马睿登基之前就是琅琊王,所以有储君的意思。

因为血脉关系,司马道子是孝武帝最信任的人,前面一连五任皇帝,最高的才27岁,他们死因说正常,估计也没人信,这个时候的东晋早已不复八王之乱时候,宗室已经衰微到了极致。

而年轻的司马道子也不负皇兄的期望,他的政绩“抑谢兴马”,将司马氏的荣光重新撒到了东晋大地,

当时的朝堂早已过了王家掌权的时期,最有名的当属“江左风流宰相谢安,而谢安还非常欣赏年少的司马道子,可惜等司马道子长大之后,因为立场的关系,第一个就拿谢安开了刀。



谢安有个女婿,叫王国宝,因为品行不端,被谢安厌恶,一直不得志,正好他又是司马道子王妃的堂兄,也算是他的大舅哥了,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在都城内毁谤谢安,令其难以自处,最后干脆来个眼不见为净,跑出了建康,前往广陵避祸

从此之后,朝堂上司马道子一家独大,东晋也算勉强回到了司马氏手上,虽然实质上是孝武帝的功劳 ,可是名义上毕竟司马道子是马前卒,这功劳也自然该记到司马道子身上。



王恭举兵

虽然司马道子在光复皇权之上,做出了贡献,可是事实上,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宰相,因为宠信奸佞小人,贪财又沉迷酒色,东晋百姓苦不堪言。

本来除了心腹大患谢氏之后,司马道子与孝武帝之间的矛盾也渐渐凸显,孝武帝正在琢磨着是不是要找个机会贬了司马道子,好真正收拢皇权,不料,东晋就容不下一个能作为的皇帝长寿。

35岁那年,晋孝武帝以一个非常莫名其妙的原因被后宫妃嫔所杀,原因是开了这个被称为“张贵人”的后宫一个玩笑,被她用被子闷死了,更奇葩的是,并没有人追究这个张贵人的罪责



有能力的孝武帝一死,昏庸懦弱司马德宗即位,凭着皇叔的身份,司马道子的权利更加稳固,因为宠信王国宝的原因,时任青州、兖州二州刺史的王恭对其极其不满,最终决定起兵。

司马道子自从将谢安赶出建康之后,就没有多少值得说道的事儿,面对王恭的举兵,他不知所措,还是年仅16岁的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站了出来,之前因为孝武帝没有早夭,有了儿子之后自然将司马道子从琅琊王的位子上移了过去,被封为会稽王,而司马元显即为会稽王世子。

司马道子整日饮酒作乐,司马元显却雄心万丈,准备大展宏图,一力主张讨伐作乱的王恭,后来因为成功策反了王恭手下的北府将军刘牢之,王恭兵败被处死,表面上算是平定了“王恭之乱”



“东录”与“西录”

公元399年,司马元显18岁,因为之前讨伐王恭而声名远播,加上他的父亲司马道子只顾着饮酒作乐,朝堂大权都交到了他的手上。

原本司马道子有“录尚书事”一职,也就是总领朝政之意,后来司马元显也被委任“录尚书事”一职,因此前往西府的司马元显被称为“西录”,每天来访的人众多,门庭若市,而司马道子所在的“东录”则门可罗雀。

因此,司马元显渐渐变得骄傲豪奢,更是暗示朝廷礼官,以自己德高望重且总掌国事,应该受到最大的恭敬。



400年,吏部尚书车胤,就是“凿壁借光”的那位,因为不满司马元显的骄傲放纵,于是去找到东录的司马道子,希望他能管一下他的儿子,司马元显知道后,马上去问司马道子,车胤对他说了什么,司马道子沉默不语,而司马元显一直追问不停 。

问得不耐烦了,司马道子直接说道:“你想幽禁于我吗?还不许我和朝臣见面了?

司马元显在司马道子这里受到了呵斥,便暗中派人谴责车胤,车胤害怕报复,吓得自杀。



孙恩、卢循起义

虽然东晋一直不安宁,前有王敦作乱、王恭举兵,后面有桓玄建立“桓楚”,但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就是由孙恩、卢循所领导的起义,而这场起义来源于司马元显的一项政令——征发“免奴为客者”充军。

东晋因为琅琊王称帝,并未经过战争统一,虽然版图已经够小,事实上很多地方依旧是世家大族割据的状态,朝廷中央所能控制的区域也就只有三吴地区,大概有八郡之地。而这地方本来就富庶,再加上“永嘉南渡”,绝大部分世家大族都在这地方分别占有私地,所以这也是剥削最严重的地方。

而剥削最重,实际上就没有了农民的立足之地,平民百姓都做了大户人家的佃户,而很多佃户的祖上又是因为有罪被贬为奴隶的身份,虽然到了他们这一代,已经不再是奴隶,但是也没有成为普通百姓,依然做着世家大族的奴隶工作。

根本上来说,就是这些人不缴税,为世家大族做私活。

司马元显既然有宏图大志,自然盯上了这些人,或者说这些劳动力,他下达了一个政令,征发江东八郡“免奴为客者”,以充兵役,号称“乐属”。



“免奴为客者”,意思就是祖上是奴隶,到了这一代已经被免罪,而作为士族的荫客,或者说给他人做佃户的那些流民。

这一政令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不满,不仅是拥有这些免费劳动力的世家大族不满,这些被“免奴为客者”本身也是不满,毕竟给世家大族做奴隶,起码不会饿死,也不用担心赋税,也不需要上战场,在剥削严重的东晋,这还算是美差了。

当然,这些普通荫客的想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动了门第士族的蛋糕,于是有了著名的“孙恩起义”,孙恩一呼百应,三吴八郡遍地烽火,甚至一度打到了建康城下。



讨伐桓玄,兵败身死

上面有提到“王恭之乱”被勉强平定,其实王恭之乱,趁势起兵的并不仅仅只有王恭,为什么征发“免奴为客者”入伍的政令只在三吴八郡?因为其他大部分地方都不听朝廷的,所以不想自取其辱!

而荆州就是这么个地方,当然这个荆州并不是东汉末年的荆州,东汉时期,天下只有十三州,东晋因为国土狭小,世家大族却不少,所以不仅将实际占领的大州分为多个小州,还建立了多个侨州,比如并州、雍州之地远在北方胡人手中,可是东晋依然有这些州名。

此时的荆州刺史名叫桓玄,是大司马桓温之子,在王恭之乱时候,也曾响应过王恭,只不过没有实质性的军事行动,王恭就已经死了。



在孙恩起义之时,桓玄也不甘寂寞,多次有意出兵,还向司马元显索要更多的领地,司马元显对其十分畏惧。

公元402年,司马元显虚岁21岁,升任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都督十八州军事,讨伐桓玄,最终兵败被捕入狱。

桓玄入京执掌朝政,杀害了司马元显及其6个儿子,司马氏从此再也难掌大权。

司马元显的灭亡,象征着东晋皇室最后的余晖也要谢幕

桓玄掌控朝政的第二年,就篡位登基,国号“楚”,史称“桓楚”。



不久之后,宋武帝刘裕打败桓玄,恢复东晋,并把持朝政,最终又杀死最后两任东晋皇帝,彻底覆灭东晋,建立刘宋

司马元显一生短暂,却也辉煌,功过不好说,但是其地位却是非常特殊,代表这司马氏最后的努力,集中了几代皇族之人的拼搏与努力。

正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他的死代表这司马氏的落幕。


原创不易,请关注@老夫从不吹牛

点赞2、沧州市 网友:情深如许

司马元显被桓玄所杀时,只有二十一岁,他的儿子有多大,可想而知。桓玄把未成年的小娃娃都杀了,对司马元显一家是多大仇、多大恨,可想而知。

桓玄与司马道子,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对手。

要提到司马元显,还得说说他的父亲司马道子。司马道子是东晋时代著名权臣,长期把持朝政。不过,东晋一朝,朝廷与地方之间的对抗始终没有停止过。为了压制地方势力,司马道子不断向各州郡渗透自己的势力,激起地方实力派的不满,终于引发兵变。青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南郡公桓玄等地方大吏联合起来,起兵对抗朝廷。

在这场朝廷与地方的对抗中,司马元显粉墨登场。这年他只有十七岁,史书称他:“虽年少,而聪明多涉,志气果锐,以安危为己任”,少年英雄之形象跃然纸上。与父亲的软弱相比,司马元显相当强硬,力主以武力平乱。老爹司马道子仿佛抓到一根救命稻草,索性把军政大事都交给儿子司马元显去处理。

司马元显被朝廷任命为征讨都督,他虽然年轻,果真是有几分本事,颇有机谋。他暗中派人秘密收买王恭部将、北府军名将刘牢之,唆使其倒戈。刘牢之呯然心动,遂倒戈相向,攻打王恭,将他俘虏后,送往建康斩首。

桓玄等人上书为王恭鸣冤,认为王恭不是晋之乱臣,而是忠臣,要求诛杀刘牢之以谢天下。为缓解与地方实力派的矛盾,司马元显让老爹卸去司徒与扬州刺史之职,自己出任扬州刺史。

为了对抗桓玄等地方诸侯,司马元显拼命扩充实力,企图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强大武装。为了扩充军队,他做出一个决定:发东方诸郡免奴为客者,移置京师以充兵役。这命令激起东方诸郡的大动荡,在此背景下,爆发了东晋历史上时间最长、破坏力最大、影响深远的孙恩、卢循起义。


在司马元显被孙恩起义搞得焦头烂额之时,桓玄与以前的盟友殷仲堪、杨佺期反目,经过一番较量,消灭对手,成为实力最强大的地方大吏,兼任荆州、江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

桓玄与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不仅是政治上的敌人,也有私人恩怨。桓玄的父亲就是东晋一代权臣桓温,父亲死时,他年龄还很小。按理说,以桓氏家族之显赫,桓玄长大后出任军政要职是再正常不过了。然而,司马道子对桓玄极尽压制,桓玄二十三岁时,才给了一个“太子洗马”不痛不痒的官职。不仅如此,有一次他还当着桓玄的面说:“你老爹桓温当年来京师,想篡权当国贼,你怎么看?”从此以后,桓玄对司马道子怀恨在心,寻思报复,恒氏与司马氏从个人仇恨上升到家族仇恨。

司马元显对桓玄的坐大非常不安。公元400年,司马元显兼任扬州、徐州刺史,都督十六州诸军事。这十六州,包括桓玄的所有地盘。也就是说,司马元显准备接管桓玄八个州的兵权。很明显,摊牌的时间到了。司马元显控制的朝廷将以强硬的手段对待不臣的地方诸侯。

桓玄不甘示弱,上书朝廷,抨击司马道子父子所用非人,“今之贵要腹心,有时流清望者谁乎?”小人当道,才导致“今日之祸”。他还不无讽刺地写说,朝中大臣怕惹祸上身,谁都不敢说真话,我桓玄远在外地,才敢披露这样的事实。

到这个时候,口水战显然解决不了问题,只能用拳头解决了。

司马元显自恃手中拥有刘牢之北府军这张王牌,打算先下手为强。

公元402年,朝廷发布诏令,宣布桓玄之罪状,并以司马元显为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都督十八州诸军事,主持讨伐事宜。桓玄上书朝廷抗辩,历数司马元显的罪状,同时以攻代守,率领舰队浩浩荡荡地沿长江而下,兵锋直指首都建康。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司马元显来说,成为刘牢之,败也刘牢之。当年他收买刘牢之,击破王恭;如今事情倒过来,桓玄收买刘牢之,坑死司马元显。刘牢之突然倒戈,完全打乱司马元显的部署。这时他已经无力阻止桓玄的进攻了。桓玄兵临建康城下,朝廷军一战即溃,司马元显束手就擒。

司马元显搞政治阴谋是一流的,自从他执政后,确实给桓玄吃过不少苦头,因而桓玄对他恨之入骨。桓玄控制朝廷后,大开杀戒,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及其子均遭毒手。司马元显死时只有二十出头,这么年轻就执掌朝政多年,可谓是少年英俊,可惜他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他是政治权谋的高手,但政治权谋不等于政治智慧。政治智慧是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政治权谋是通过整垮别人来成就自己。他的出发点都是私利,而无公心。你都想着私利,别人自然一样,你能出卖别人,别人也能出卖你。只知权术而不知行仁政,最终还是被小聪明给害死了。

点赞3、徐州市 网友:旧萤火

司马元显是司马道子之子,父子两人都是东晋的宗室,权臣,独揽朝纲。后来,司马元显讨伐桓玄,兵败被捕,桓玄将司马元显及其六个儿子一起杀害。

起兵攻打王恭

王恭是青州,兖州刺史,王恭起兵逼司马道子杀了王国宝和王绪。后来王恭再次起兵攻打司马尚之,司马道子面对王恭如此的情形也没有办法,司马元显力劝司马道子讨伐王恭,司马道子也没有主意,就让司马元显主持讨伐之事。此时司马元显只有十六七岁,但是处事果断、敏锐,深受大臣们的拥戴。于是,司马元显率谢琰,王珣等起兵攻打王恭。

起初,双方力均势敌,后来,司马元显知道王恭的部将刘牢之不满王恭的行为,于是派人去游说刘牢之,就这样刘牢之倒戈司马元显,王恭腹背受敌,最终兵败被杀。

夺取政权,祸乱朝纲

后来,司马道子患病,司马元显知道司马道子的名声不再,于是解除其扬州刺史及司徒的职位,自己任扬州刺史,命司马德文为司徒,同时以张法顺为自己的谋士,树立起自己的党羽。

后来,海盗孙恩起兵攻打会稽,吴郡,司马元显命谢琰与刘牢之领兵去讨伐孙恩,最终孙恩兵败。再后来,孙恩再度攻打会稽,谢琰战死,后被刘牢之击破。此时的司马元显录尚书事,督十六州军事,开府仪同三司,是的显赫。同时,很多阿谀奉承的奸佞小人都来称赞司马元显,年轻的司马元显也变得骄傲放纵起来,不把那些大臣们放在眼里。比如,车胤不满司马元显的所作所为,于是向司马道子说去,不料被司马元显知道,司马元显派人谴责车胤,车胤惧怕,于是自杀。

起兵讨伐桓玄,兵败被杀

在孙恩攻打会稽时,荆州的桓玄也起兵声讨司马元显。司马元显很惧怕桓玄,于是派张法顺去联结刘牢之,到刘牢之有迟疑之色,张法顺劝司马元显杀了刘牢之,但司马元显拒绝。

而后,司马元显起兵征讨桓玄,以刘牢之为前锋都督。而刘牢之却怕击败桓玄后,司马元显会杀了自己,于是不肯出军,想借桓玄的手杀了司马元显。桓玄一路势如破竹,杀了司马柔之,击败了司马尚之,司马休之。

刘牢之看到桓玄势如破竹,于是选择投降桓玄。司马元显本来就是依靠刘牢之的,刘牢之投降后,司马元显大军溃散,自己的僚属也逃走了。后来司马元显被桓玄抓获。

桓玄执掌朝政后,将司马元显及其六个儿子,司马尚之、庾楷、张法顺、毛泰等都被处死,此时司马元显仅二十一岁。同时将司马道子毒死。

可以说,司马元显是年轻得势,但毕竟年龄小,没啥处事的经验,最终兵败被杀。但司马元显的一生也是成为刘牢之,败也刘牢之。

点赞4、商丘市 网友:惟有阑干

司马元显(382~402),去世时只有20岁,他是谁?为何遭遇横祸?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

公元396年九月二十日,晋孝武帝(东晋的第九任皇帝)在后宫与他宠幸的张贵人一起喝酒。

孝武帝喝高了,对张贵人开玩笑说:“你年近三十,美色大不如前,又没生孩子,明天我就废了你,另找个年轻貌美的姑娘。”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贵人听了后内心妒火中烧,遂起了杀心。

她召来心腹宫女,乘孝武帝熟睡之际,用被子把睡梦中的这位皇帝活活捂死了。

东晋末期的政坛可谓是腥风血雨,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晋孝武帝非正常死亡后,他的亲弟弟司马道子便明目张胆地独揽大权。

司马道子是司马元显的亲老子。

在老子的提携下,司马元显年纪轻轻就做了高官,不过,这未必然是一件幸事,因为他遇到了一个狠人——桓玄。

桓玄又是谁?

桓玄他老子是大名鼎鼎的桓温,桓温西平巴蜀、北伐中原,把持前朝朝政数十载,直到病死才消停下来。

桓温的名言是:一个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

司马道子独揽大权后,对桓温的势力进行了穷追猛打。

有一次桓玄途中经过建康,拜见执政的宰相司马道子,司马道子当着众人的面对他说:你老爹桓温晚年想当贼,你怎么看?

桓玄吓得跪地不起。

桓玄从此深恨司马道子。

打铁还靠自身硬,身为荆州刺史的桓玄,利用农民起义之机,壮大自己的实力,跟司马道子家族势同水火。

看到桓玄的势力越来越大,年轻气盛的司马元显决定给以剿灭。

司马元显于公元402年,自任骠骑大将军,下令讨伐桓玄,由于过于轻敌,主将反叛,结果是一败涂地,不但自己死于非命,连他的六个儿子也被一同处斩,而司马道子被废为庶人,流放到江西安福,不久也被杀害了。

点赞5、合肥市 网友:苍海笛声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司马元显是东晋宗室,会稽文孝王司马道子的儿子。元显从小聪明好学,志向远大,也因此被其父司马道子立为会稽王世子。

司马元显16岁的时候,统辖青州和兖州的刺史王恭以讨伐司马道子身边奸邪小人的名义起兵叛乱。但是他父亲司马道子比较慌乱,没有对策,终日饮酒作乐,司马元显力劝父亲发兵镇压,司马道子就把镇压的事情都交托给了司马元显。

司马元显虽然年轻,但是决断力比较强,他召集将领讨论当前局势,制定出进军方案。马上派遣大军按照计划进军,同时司马元显探知王恭手下重要将领刘牢之对王恭极为不满,就派人游说他叛离王恭,并许诺事成后把王恭的位子给他。刘牢之的倒戈对战事起了决定性作用,王恭兵败被擒,而后被处斩。此战一举让司马元显获得巨大的声望。

公元399年,司马道子患病,司马元显看他父亲不行了,上书朝廷暗示解除他父亲司徒和扬州刺史的职务,让他继任。司马道子知道后非常生气,但也无可奈何,因为他知道司马元显羽翼已成。

年纪轻轻就大权在握的司马元显开始变得飞扬跋扈,骄傲自满起来,更暗示礼官建立礼仪,让自己总揽国事,并且规定公卿以下的官员见了他必须下跪。当时国库空虚,而司马元显还大肆敛财,对司马元显不满的人是越来越多。

荆州刺史桓玄对司马元显早有不满,时刻想讨伐他。司马元显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去联络刘牢之一同讨伐桓玄,谁知刘牢之早就怀有二心,一直按兵不动静观其变。司马元显迟迟没有出兵,终日饮酒作乐,而桓玄的大军已经打到都城建康了。当时的皇帝也偷偷投降了桓玄。

司马元显听说桓玄快到建康,这才仓皇出兵,结果刚出发就听说桓玄已到,军队开始溃散,司马元显赶忙逃跑,途中被桓玄的手下抓住了。

至此桓玄掌握了东晋大权,成为又一个权臣,为了树立威望,表明自己讨伐司马元显的正当性,在历数了司马元显的罪状后宣布处死他和六个儿子。就这样曾经的权臣司马元显被除掉了,这里面既有他自己的过错,也有东晋世家大族争权夺利的原因。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点赞6、遂宁市 网友:*安若汐

成王败寇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