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为什么中原王朝不烧草原?

提问时间:2023-07-05 11:15关键词:中原

为什么中原王朝不烧草原?

点赞1、新沂市 网友:武清人

我是沧海拾珠录,我来回答。中原王朝烧过草原!不止是烧过,而且都是在政府的命令下,由边境的军队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烧。

中原王朝在与草原游牧民族的长期对抗中已经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当军事实力不足以同游牧民族硬刚的时候,中原王朝就会从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对游牧民族进行打击和影响。其中,每年秋季到草原防火烧荒就是其中的一个手段。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草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和生产、生活基地,水源和草场是最重要的资源。如果草原遭到了破坏,势必会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为了防备柔然的入侵就在每年秋季草木干枯的时候派军队深入草原烧荒。这些军队在草原遇到水源还会投毒,旨在阻止柔然部落的南下入侵的脚步。到了明朝为了对抗北方的蒙古人,明军也玩过这种战术。《明史》记载,这一政策开始于明成祖时期。“我朝太宗皇帝,建都北京,镇压北虏,乘冬遣将出塞,烧荒哨瞭。每于冬初,命将率兵出塞烧草,名曰‘烧荒’,盖防虏南向,且耀兵也。”到了明隆庆年间,纵火烧荒则“玩”出了新高度。


隆庆皇帝朱载坖

明隆庆皇帝朱载坖在位时间比较短,仅仅在位6年。他在位期间纠正了他父亲嘉靖皇帝时期的许多错误。任用徐阶、李春芳、高拱等内阁辅臣,致力于解决困扰朝局多年的“南倭北虏”问题,采纳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等人的建议,与蒙古俺答汗议和,是为隆庆和议。隆庆元年(1567年),朱载坖宣布废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而隆庆合议的达成就与明军定期出塞纵火烧荒密不可分。明代隆庆时期官员方逢时在诗词《烧荒行》中写道:汉家御虏无奇策,岁岁烧荒出塞北。可见,明军当时已经把出塞烧荒作为正规的军事行动来对待了。从烧荒的效果来看,也确实给塞北的蒙古部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蒙古部落人口减少、经济疲惫。明军之所以这么做,也与彼时明朝边军的战斗力已经无法在野战中与蒙古骑兵匹敌有关。于是在边军的建议和内阁辅臣的倡导下,每年秋季草原牧草枯黄之际边境的明军都会在将领的指挥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出塞烧荒。以达到“御敌于千里之外”的目的。

那么烧荒的效果究竟如何呢?我认为也只是起到了一定的辅助防御的作用。隆庆朝期间明政府与俺答汗可以达成隆庆合议,烧荒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草原地广人稀,地域规模异常庞大。明军外出纵火不敢深入草原腹地太深,否则纵火部队很有可能会被蒙古骑兵切断回路,被围歼在草原上。所以他们只能进入到离开长城一定的距离附近放火。秋季草木干枯,一烧着就能引燃一大片不假,但是塞北的草原也不是大面积的成片草原。草原其实是由草场、戈壁、湖泊、丘陵相互交错组成的,火烧到没有草的地方自然会停止蔓延。烧荒对草原的损坏还是有限的。

荒漠草原图片

其次,中国、北亚一带的气候是典型的大陆季风性气候。秋、冬两季是西风盛行的时节,从北极和西伯利亚来的冷空气高压气团是影响天气的主流,蒙古高原更是常年刮西北风。明军自南向北纵火,是“顶风作案”,稍不注意火焰就会烧向明军自己,而火势向北蔓延其实是比较难的。所以,明军每次出境烧荒的效果往往也达不到预期。

季风气候图

到了夏季,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是主流,风向北吹。可是这时候草原的草已经绿了,饱含水分的牧草是根本点不着的,想纵火也没条件了。

所以,明军的纵火最多是个战术手段,达不到战略手段的维度。最多也就是把长城以北的部分草原烧光了,让南下的蒙古大军没有在边境放牧取食的条件。可是蒙古大军还是可以凭借高超的机动能力,快速越过烧得“乌漆嘛黑”的草原,一路咒骂明军一路突破长城,进入中原劫掠。一旦进入长城,取食也就不再是问题了。#历史冷知识#

点赞2、即墨市 网友:别低头

谁说没烧过,明朝的时候三天两头在北方草原上放火,想要借此对付蒙古,可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并没有成为极其有效的手段,北方仍旧边患不断。

在古代的时候,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族群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因为他们时常南下进攻劫掠,而中原又长期处于劣势,难以将其彻底根除,疲于应付实在很头大。



中原王朝,经常烧草以制北患

唐朝时期,北方分布着大量的游牧族群,除了突厥,还有靺鞨、契丹、室韦等等。

这些部族时而归顺,时而叛逆,所以唐朝并不放心,在北方设置了大量边镇防备着。

唐中后期,北方的契丹常有叛乱,唐朝出兵进攻,就曾用过烧草原的办法。

在《旧唐书》之中记载,唐朝的刘仁恭镇守幽州一带的时候,曾出兵进攻契丹,他在秋天草原缺水植被枯黄的时候,一把大火烧尽,弄得契丹战马多被饿死,无奈之下向刘仁恭求和。



除了唐朝,另外一个将烧草原对付边患用到极致的就是明朝,元朝结束之后,北元分成了鞑靼与瓦剌两大部分,之后鞑靼消失,瓦剌独大,甚至还在土木堡之变中抓走明英宗。

整个明朝,蒙古一会子称臣,一会子又搞事情,从来都没消停过。

那时候草原上的蒙古诸部,有些靠近明朝的已变成了驻牧,他们并不会到处迁徙,但也有一部分仍旧在游牧状态。

每当秋天战马肥壮的时候,明朝就比较害怕,因为北方就容易这个时候南下骚扰。

因此在明朝时期,为了对付北方边患,采取“烧荒”策略,也就是放火烧草原,连带着边地的树林也全都清除,甚至于还在各地的水源与草地之中投毒。



火攻有效,但并非长久之计

北方的边患长久不能消停,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骑兵相对于中原的步兵,存在着非常大的优势,而战马就是其中最大的差别之一。

中原的自然环境,很难饲养出好的战马,而马匹也是古代互市贸易的重头戏。

马毕竟是动物,需要吃草料,古代的中原王朝在草原上到处放火,直接把他们的马饲料都给烧掉了,不仅如此,他们的牛羊也失去了足够的口粮。

现在的北方草原会提前打草储藏,可古时候并没有很先进的技术,储藏的草料很有限,因此中原王朝一旦放火,游牧族群通常都是抵挡不住的,很快就会陷入慌乱之中。



最早使用火攻的办法对付北方游牧族群的记载,出现于汉朝时期,直到明朝都存在着,可历经上千年的岁月,北方的这个大麻烦始终都存在,并没有彻底解决掉过。

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烧草原只不过是短暂之计。

用火攻对付草原上的人,还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将他们逼入绝境,很可能弄巧成拙,没有了过冬生存的依靠,他们更可能直接南下劫掠。

草原上的部族,也如同野草一般,这个没了那个又出现,匈奴没了突厥出来,突厥没了回鹘又来,总是没完没了,而中原的办法也只能是分化与制衡,跟烧草原一样不能长久。



清朝不烧草原,却彻底治住了草原

在明朝以前,火攻是中原王朝对付北方边患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往往没有明显的作用,只不过有时候火烧得厉害些,能够让那些部族短暂臣服而已。

去过草原的人都知道,北方的草原很多地方,都是荒漠草原,植被都是断断续续的。

即便是用火攻,也不会完全都烧起来,这种方法在实际中,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草原上的部族时常遇到雷电等引起的火灾,也有自己的防御办法,比如反向防火,人为烧出一大片隔离带,这也很有效,能够让中原的火攻大打折扣。



古代中原用了上千年的火攻,始终都没能真正解决北方的问题,可是到了清朝,火烧草原的法子忽然就没有了,而同时消失的,还有折腾了上千年的北方草原问题。

满洲刚开始就与蒙古联盟,数百年间联姻不断,彼此之间关系紧密。

但是清朝也并非没有完全放心,除了和亲,还在草原上大肆分封,以及推崇黄教,草原诸部被固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化整为零,变得一盘散沙难成气候。

因为黄教的推行,大量男丁成为喇嘛,草原上的人丁剧减,无法与清朝对抗。

清朝并没有用火烧草原这样的方法,却用了温柔软刀,让蒙古诸部防不胜防,最后硬是将草原给彻底制服,如果以前的朝代也会用这种手段,也自然不必火烧草原。


点赞3、三亚市 网友:度余生

把人家牲畜赖以生存的草原放火烧了,这个确实太损了,不过明朝干过,效果还不错,都知道游牧民族以追逐水草去放牧,大批的牲畜赖以生存的草到了冬季是很重要的,深秋趁着草原还没有被大雪覆盖,赶紧打草,运回家附近,储存牲畜过冬的草料,保障马牛羊安全过冬,深秋虽然是收获干草的季节,但也是草最干最怕火的时候,这时如果一把火烧掉草场,那么牲畜冬季就没有吃的,会被饿死。

一般的是食草动物它每天的食量是占它体重的3%,一只羊冬季每天要吃掉四斤到五斤干草,一头牛冬季每天要吃掉十五斤到二十斤干草,马的食量和牛差不多,也就是说,放牧的民族每年冬季得大量储存干草喂牲畜。

中原王朝去烧游牧民族的牧草在先秦时代就有,唐末也有记载:刘仁恭据有幽州,数出兵搞星岭攻之,每岁秋霜落,则烧其野草,契丹马多饥死,即以良马贿赂仁恭求市牧地,请听盟约甚谨。

这个好办法明朝把它发挥极致,明军的烧荒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战术手段了,而是包括烧荒,投毒,开市,驱虏扶夷(大明对女真主要是安抚为主)

明朝北方边界的蒙古族有三种人,他们是定牧,驻牧,很少一部分人是游牧,每年到了秋冬季节,边塞就很紧张,“秋高马肥,北虏逞娇之时”

明军的烧荒是要奏请皇上的,由内阁和兵部统一指挥调度的大型军事政治活动。

北虏兵强马壮,但是马必须要吃要喝呀,把草烧掉,在水源地投毒,马吃不成喝不成,伐木清林,把树木,芦苇等一切能隐藏敌人的障碍物清理干净,敌人来了一目了然,然后就是在边界开市,收购他们的马匹,牛羊等等,这些北虏用牲畜换来了吃喝等生活用品了,他们自然也就不会进入中原来抢夺了,还有明朝当地的地方官员在开市期间,来市场与蒙古,女真各部落的族长,酋长见面,好吃好喝招待,宣讲大明的政策,临走时赏一些好东西,这也是当时朝廷制定的一种安抚政策。

恩威并施,所以大明的北方边界还是比较安定的,这个烧荒政策也是灵活运用,做严重了对自己也不好,草原上消灭了这个部落,那个部落又发展起来了,中原王朝只是做到一个平衡,就是解决边界安定的最好办法。

《宣府镇志》卷十九有记载:凡每岁七月,兵部请敕于各边,遣官军往虏人出没之地,三、五百里外,乘风纵火,焚烧野草,以绝胡马。

看看吧,纵火犯都烧出境界了,有时候纵火也不是那么顺利的,经常会发生遭遇战,埋伏战,有诗为证。

《烧荒行》方逢时

汉家御虏无奇策,岁岁烧荒出塞北,大碛平川鸟飞绝,莽莽龙庭暮云黑。

秋风瑟瑟边草黄,胡儿牧马乘秋凉,将军令下促烧草,衔枚夜发何仓皇。

边头路尽迷行迹,黄狐赤兔如人立,阴崖举火各因风,烈焰夜照阴山红。

山头突骑飞流矢,几人还向火中死,白骨成灰散不收,恸绝胡天做冤鬼。

东风吹绿旧根荑,乾坤回首又春归,惟有游魂归不得,年年空遂野烟飞。

点赞4、温州市 网友:清水幽萍

谢谢邀请!为什么中原王朝不烧草原?原因是中原王朝要生存,要生存就要保护好自己生存的环境,随便烧草原和随便杀人都是一样的造罪。人类生存要吃粮食,马牛羊等牲畜有草吃才能生存,人需要吃饭和牲畜需要吃草道理是一样的。到了冬季,草原上的草枯黄了,若烧掉了,牲畜就没法吃了,牲畜没法吃就会饿死,牲畜饿死,也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国,靠牲畜耕种,保护好草原,就是保护牲畜,保护好牲畜,就有法耕种了,就是保护自己。古时候,北方的匈奴人、胡人为什么南侵,就是为了和中原人争夺草地。还有,草皮还能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如果把草皮烧了,土层裸露,冬季大风吹来,扬沙四起,必然破坏土地,严重者还会出现沙尘暴,给人类带来灾难。现在,还提倡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道理也是一样的。所以说中原王朝不会轻易焚烧草原。如果处在边界需要放火烧草,那要经过朝廷、官府或驻军首领的同意才行,那是抵御外敌入侵的一个临时办法,否则,谁也不敢随便放火。



点赞5、丰城市 网友:花静幽然

我是三道历史,我来回答。

为什么中原王朝不烧草原?怎么没用,都用出经验来了!

草原

中原王朝,用的比较多,甚至用出经验的是大明王朝。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著作《日知录》中写道:守边将士,每至秋月草枯,出塞纵火,谓之烧荒。

明代隆庆时期官员方逢时在诗词《烧荒行》中写道:汉家御虏无奇策,岁岁烧荒出塞北。

明代嘉靖《宣府镇志》记录:每年冬十月初间,以草枯焉始,本镇统頜官军出境,焚烧野草,使大军不能南牧,起於正统年。总兵官统頜官军五千员名,由青边口出境,经三岔沟、乾草滩,至上合河,且行且焚,至晚回兵,凡二日。副总兵统领本营官军三千员名,由大白阳口出境,经瓦庙儿、孤榆树,至上合河,与总兵官会兵,且行且焚,至晚回兵,凡二日。旧游击将军统頜本营官军三千员名,由张家口出境,经红崖儿,至羊圈沟,且行且焚,至晚回兵,凡二日。新游击将军统頜本营官军三千员名,由青边口出境,经三岔沟,至红崖儿与旧游兵会,且行且焚,至晚回兵,凡二日。北路参将统頜本路官军三千餘员名,由独石地方出境,入马营堡,由马营地方出入赤城、龙门等处,且行且焚,至晚回兵,凡二日。西路参将统领本营官军三千餘员名,由膳房堡口出境,入洗马林等堡口, 洗马林堡口出境,人柴沟等堡,且行且焚,至晚回兵,凡二日。东路参将统领本营官军三千餘员名,由永寧城出境,入四海冶堡,且行且焚,至晚回兵,凡二日。

记录详细,路线清晰,可见放火烧草原,在明代已经形成常例。

大草原

其实,不仅仅是明朝,在更早的汉朝,卫青霍去病征伐匈奴之时,也采用了火攻之策。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占据中原,为了对付更北方的柔然,实行减丁之策,其中就包括放火烧草原。

等到了清朝,同样出身草原的满清统治者,更了解草原,采用更加缓和的减丁政策控制草原,从这时候开始放火烧草原的战术才退出舞台。

效果如何

从草原人口角度来说,疲兵之计对于草原人口的确造成一定的减少,但是从军事角度来说,这种策略一时之计,不能长久解决北方威胁。这是为何?原因有四:

1.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虽然草原上起火,可能一烧一大片,但是也造成了这片土地土质肥沃,来年春天一到,又是茂密的大草原。古人开发江南之时,遇到最大的难题是瘴气,古人就是用火烧的办法,烧山毁林,在灰烬中种植作物,成功占据广大南方地区。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草原。

2.草原很大,敌人很多。草原太大了,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这是中原王朝对付草原民族最大的难题,找不到敌人中枢所在,无法发起致命一击,而中原王朝的军队又不能长期居留在草原上,等中原军队一走,草原民族卷土重来。因此与中原王朝形成拉锯战。

3.季风因素。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中国明显的季风气候,冬季亚欧大陆是冷空气的源地,形成冷高压,冷空气从大陆向四周辐散;夏季陆地加热迅速,形成热低压,暖湿空气从四周海洋吹向低压中心。

季风风向

春夏之际,草木茂盛,水分充足,不易起火,秋冬季节,风向朝南,这时候放火是烧敌人还是烧自己,得打个问号。所以,真正能够实现放火烧草原的时间窗口是并不长的。

题外话

火烧草原这一招,很古老,从战术上说很管用,从战略上说又没啥用,就看统治者怎么使用了。

在大明王朝时期,火烧草原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战术手段,而是包括烧荒、投毒、伐木清林、开市、传箭、驱虏抚夷(驱赶蒙古、安抚女真)在内、在一套北方边塞地区的战略规划,兼有武装威慑和外交怀柔双重意义、一年一度的大型军事战略行动、年度大型军事演习,可谓是把这一招玩的了极致。

据《明史》记载,这一政策开始于明成祖时期。

我朝太宗皇帝,建都北京,镇压北虏,乘冬遣将出塞,烧荒哨瞭。

每于冬初,命将率兵出塞烧草,名曰‘烧荒’,盖防虏南向,且耀兵也。

明成祖朱棣

我是 三道历史,与你一起 阅读历史,评说中外欢迎关~注~支~持~

感谢阅读

本文图源网络,侵删

点赞6、泰兴市 网友:魂MoL

提出这个想法的人,一定没有读过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草原面积太大了,想烧掉它跟比把海水抽干都难。

根据今人的经验,要想让草原消失,最好的办法是破坏环境、破坏植被,让风沙侵袭,但是古人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而且环境破坏也是一个世纪工程,不会立竿见影。

火烧草原这个“金点子”,古人怎么会没有想到?西汉名将卫青不仅想到了,还曾经将这样的计划付诸实施。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大举入侵上谷、渔阳等地,先是入侵辽西,接着入侵渔阳,劫掠百姓两千多人;汉武帝闻讯大怒,一场自卫反击战由此展开。

卫青率大军势如破竹,打到了匈奴老巢河套地区,赢得了战争胜利。

在这场战斗中,汉军不仅活捉敌兵上万人、夺取了大量牲畜,还烧了他们库存的粮草。

到了冬天草原上的草就会枯萎,牲畜没有草可吃,只能依赖秋天提前储存的草料,烧了草料牲畜只能饿死。没有了牲畜,牧民就面临饥饿威胁,只能到处逃亡。

那里的牧民没有了牲畜和草原,等于被砸了饭碗,不得不四处逃散,边境得以维持短暂的和平。

无独有偶,烧草原的事唐朝将领也干过。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载,“刘仁恭据有幽州,数出兵搞星岭攻之,每岁秋霜落,则烧其野草,契丹马多饥死,即以良马赂仁恭求市牧地,请听盟约甚谨”。

但是烧草原这事乍一听很来过瘾,仔细一想不那么靠谱。

我们知道夏天的草非常旺盛,是烧不着的;冬天的草没有了水分,容易燃烧,但它是枯萎的,都趴在了地上,烧起来火势不是那么旺,很难向四周蔓延。

而且前面我们说过,牧民在秋天要为牲畜储备跃动的草料。这样一来,大片的草,在冬季到了之前,有一部分草原上的草,已经被牧民“收割”精光了。

因为冬季是非常漫长的,每年阳历11月草就枯萎,到了来年3月,草才长出来。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一只羊要消耗700斤干草,一匹马要消耗2000斤干草,一头牛消耗的干草也不低于这个数字。

牧民的马匹数以万计,可以想象它们在冬天需要多少草料,草原上的草有多大面积会提前消失。

这就是说,要有大片大片的草原,成为光秃秃的土地,这样的“草原”面积在整个草原中所占比例不会太大,但至少对大火会起到阻断作用。而且这些在冬季无草的草原,大多靠近南部,跟中原地区距离较近的地方。

也就是说,中原地区的军队要是去烧荒,由于携带食物有限,不可能向北无限走。只能在靠近内地的草原点火,如果烧到了无草区,哪怕它只有几十米宽,大火也会自然熄灭。

在扑灭森林大火的时候,消防队往往采取这种办法来截断大火,道理非常简单。

嘉靖《宣府镇志》记载说:

“每年冬十月初间,以草枯焉始,本颌官军出境,焚烧野草,使远军不能南牧,起于正统年。”

“总兵官颌官军五千员名,由青边口出境,经三岔沟、干草滩,至上合河,且行且焚,至晚回兵,凡二日。”

“北路颌本路官军三千员名,由独石地方出境,入营堡,由营地方出入赤城、门等处,且行且焚,至晚回兵,凡二日。”

史料跟我们的推断相符,烧荒军队只能在两天的路程内烧荒,充其量50公里。

这就是说,明朝军队无法烧到百里之外的草原,想烧掉整个草原更是痴人说梦。

明朝军队也知道这一点,他们的目的仅仅是“使远軍不能南牧”,就是说游牧民族不能在边境一带活动,明军就达到目的了。

况且,对我边境进行侵扰的,只是部分武装分子,那些牧民是无辜的,烧掉大片草原大话也太不人道了。断了他们的后路,他们也会孤注一掷,跟你拼命的。

点赞7、济南市 网友:北大浪子

"汉家御虏无奇策,岁岁烧荒出塞北。”历代中原王朝跟草原民族之间都是争锋冲突不断,除了政权体系不同,主要是意识形态上过于相左,导致即使大军横扫草原,让其俯首称臣,也难以归化和驾驭这些部落。

——中原王朝因地理和气候所致,一直是农耕为主,经商做工为辅,草原民族则游牧四方,哪里水草丰茂,就可以扎根繁衍出一个强悍的部落。

前者的优势是稳定,开荒种植农作物季季收成,可供持续发展,生命力十分绵长。后者的优势则是灵活,几队骑兵追兔逐鹿练就一身好功夫,打得过就抢夺财物发一笔横财,不敌也能极快时间脱离战斗,令中原边境驻军防不胜防。

那么优势的反面就是劣势,土生土长的中原民族一般擅于防守,进攻能力不足,毕竟长途跋涉的远征大草原,粮草的运输就是项大问题。

并且步兵的作战能力要远强于骑兵,常听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和“力拔山兮气盖世”,都是形容此人单打独斗的本事是强项,可一到马背上,那就是游牧民族的主场环节,中原王朝顿时败下阵来。

可安逸宁静的生存环境有助于智慧的发芽生长,中原人要比游牧民族的直肠子灵活许多,早在秦朝时就想到以草原部落的软肋来遏制他们的方式,那就是烧掉其赖以生存的草,狠辣一些再给关键水域投毒,游牧民族的牛羊马匹就得死伤一大片。

骑兵的刚需就是健壮的战马,若马吃不饱又喝不好,一个个都瘦弱且病歪歪的,那人再好的骑射功夫,也只能干瞪眼。

所以“烧荒”作为中原王朝的制胜法宝,哪怕改朝换代了依然流传千百年,如北魏时期的草原敌人是柔然,便是源自鲜卑部落的一个分支。

因此时的中原处在南北朝纷争动荡的大乱世,大家伙都紧盯着近邻互相攻伐,谁都顾不上远在草原的柔然,所以他们的游牧地盘扩张的很厉害——甚至今蒙古国全境、俄罗斯联邦的贝加尔湖地区和阿尔泰山西麓与额尔吉纳河都曾是柔然的后花园。

待北魏腾出空注意到这个劲敌时,柔然的实力已经不可小觑。

那么北魏政权处于既不能大肆调兵攻打柔然,毕竟不一定打得过,还会被中原强敌趁机偷袭,还没法跟柔然结盟的两难境地时,他们就选择烧掉柔然的草原,以达到影响其生产和发展实力的目的。

至明朝时期,蒙古又成了令其深感头痛的强敌,并且跟北魏和柔然不同的是,明朝的前任是蒙古建立的大元政权,从富饶的大都被赶回寂寥的草原,不甘和落差总是十分强烈。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本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日子挺闲适,透着一股不羁潇洒的自由,可待在中原将近一百年,过惯了高屋大殿的日子,再回去住蒙古包就享受不起来。

所以蒙古对大明的边境线入侵一直十分严重,属于时不时就得来打个秋风,不捞点财物就算丢的愤愤不平心态。

因此自明太宗时期,秋季烧荒就是载入《明史》的一项常规活动,选择秋季也很考究,春天万物复苏草的生长周期快,这边刚烧完,一场细密的雨就又长出来了。

可秋天就不一样了,牛马也需要贴秋膘存储热量过冬,饭量就比平时大,草被烧掉又得等待来年春天,所以青黄不接让牲畜饿几个月肚子,直接就对蒙古的战斗力和经济造成滑铁卢般的打击。

但烧荒虽说从未断代,可逐渐就不是主流遏制草原民族发展的首选了——原因在于此举不足也很多。

头一个就是会激化矛盾,任草原大汗来了又走,他们对衣食供给方牛羊马都十分看重,弄死他们的牛马,游牧民族全都会咬着压根伺机报复,恨意会加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会给边境城镇带来巨大的防守压力。

再则就是收益有限,草原民族不会只在一块草地上放牧,中原王朝不可能烧光所有的草,顶多就是围绕着边境烧掉少许,再深入其腹地,就有被包抄歼灭的风险。

所以吃亏长记性的游牧民族,只需要把牲畜在秋季赶到汗国附近,那烧了的影响就会降至最低,毕竟草原也不都全是草,中间还有湖泊等水源,火烧到此处自然就扑灭了。

然后还有烧荒的实际操作难度较高,秋季一般风向为西北风,但凡出一点纰漏,连绵大火就会反烧到自己的城镇。

因而中原王朝有了更好地遏制草原民族的方案,开市就是一项,通过在边境市集开办贸易,用金钱买其牛马,相当于把草原民族变为自己的马夫,大家一颗心都想着发展畜牧业,攻击力自然降低。

与此同时,中原王朝还会宴请草原大汗和贵族,以大量财宝收买他们,腐化其对中原王朝的敌意,这里就得上演庙堂上的“纵横博弈之术”。

比如分而化之,大汗有好几个儿子,挑一两个相对贪财爱色的收买,把有雄心的搁置在一旁晾着,过不了几年,草原上就得自相残杀,内部都乱成一团了,也就无心进攻中原了。

从纷乱到统一,中原王朝起码可以消停许多年,哪怕其有一位文武双全的雄主让实力重新强盛,再复制一次分化的过程,影响力远比千里迢迢去草原上放火要收益高且见效快。

综上所述,中原王朝自古就有烧草原以达到遏制游牧民族发展的策略,只是随着激化矛盾会引起疯狂反攻、收益有限和操作难度高等现实因素摆在眼前,逐渐就不烧草原了。

他们开始用开市、收买其贵族等手法来破敌,应用了《孙子兵法》所说的“攻心为上”,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其子民倒腾牛马只为挣钱,草原贵族则互相攻伐。

纵使有进攻中原的心,战马都拿去换钱了,没了那肥沃的水土,临时买来的马匹也耐力不足。

点赞8、安康市 网友:西门抽筋


问这个问题说明没去过草原,或者只是去了几个湖边的旅游点。我的家乡往北30里就翻越了阴山,阴山后就是乌拉特大草原。乌拉特草原东抵包头,西至阿拉善盟,北接蒙古,南临阴山,总面积509万公顷,其中86.6%是荒漠半荒漠地貌。就是这样的条件,却先后成为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蒙古、契丹等民族非常活跃的地区,特别是汉朝同匈奴的主战场,至今还有依阴山山口修建的鸡鹿塞、高阙塞、汉外城等历史遗迹。

草原上的草根系很深,这才能在干旱的环境下成活。露头在外面的草牙很短,而且稀稀拉拉。每年草原上能下几场雨就是好年景,牧草一般能长到20厘米就了不得了,而且能见绿色也不过是最多5个月。现在牧民每家每户几口人就拥有几千亩上万亩的牧场,也不过养上几百头羊,100多头骆驼,二三十头牛而已,这还是没有狼和雕糟蹋的情况下。这就是为什么匈奴人养活不到百万人口,却需要占有和游牧几百万平方公里草原的原因。因为绝大部分的北方草原可利用率非常的低。而历史上北方草原的各强大游牧民族,基本上100万人口就是上限了。“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草原人美好的梦想而已。


这样的草原是烧不起来的。至于说史书中关于烧草原的记录,不过是在炫耀和发泄仇恨,最多烧上巴掌大一片草密的地方,起不了多大实际作用。

点赞9、英德市 网友:南风向北

烧过,但是效果并不是太好!

其实怎么讲呢,中原文明对于草原部落的打击,一般来说效果都不是太好!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中原地区对于草原部落的打击,与其说是在打击草原部落,削减草原地区的人口,到还不如是说是在增强草原部落的凝聚力!

为什么很简单?草原它是一个相对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当它的人口多出来之后,草原的人口,部落之间会爆发冲突,为什么,资源不够用了!所以人们需要争夺资源而爆发战争!

但是如果说草原上面的人口少了,这反而使得草原部落不需要担心自己的资源,也就是草场,牛羊够不够分配,草场上面的草会不会被牛羊吃光,这种情况出现,这样草原地区的人反而一团和气,能够团结在一起!

而且放火烧草原这种事情是属于断子绝孙的行为。草原部落对于这种事情那是十分记仇的!为什么你把人家的命根子都拦腰截断了?你说人家记不记恨你?

而且说实话,中原地区对于草原的了解并不深刻,很多人烧草原也不理解上头对于自己的命令到底是有什么样的含义在里面做事情更多的是一种应付性的行为,也就是靠近中原文明的那些草原部落严厉打击,并且将附近草场全部焚烧,反而在远离自己的草原部落那边并没有加以打击。那么远离自己的草原部落实力越来越强,人口越来越多,战斗力越来越彪悍,而其他地区的部落实力越来越弱,这就使得加速了整个草原地区的统一!

不仅如此,但是想想火烧草原,你怎么可能把草全部给烧光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石塘网)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把草给烧掉了,你顶多也就是把草的那些枯黄叶子全部给烧光了,那些还活着的草,没有枯黄的草,你是烧不着的!而且草的种子你也不可能把它完全烧掉,草埋在土里的根,你也不可能把它给烧掉!第二年这个草还是会接着长出来!

所以说中原地区烧草原的草,虽然短时间之内效果是显著的,靠近自己的这些草原部落会得到打击,然后他们无法对中原文明造成威胁。但是从长远角度上来讲,如果没有下一步的行动,这一招无非就是引火烧身!等到草原部落熟悉的你的作战规律,你的烧火的时间,他会在你烧之前抢先收割草,然后把这些草带回草原腹地,这样等你烧了之后,你根本就造不成任何威胁的同时还会引起草原部落对你的记恨!

相同的政策,你可以参考女真人对于蒙古部落的减丁政策!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