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有两部书不得不提,那就是《资治通鉴》和《史记》,这两部书被称为“史学双璧”。
不过,很多人对这两部书的了解,也只是一知半解。不少人经常将两部书的作者,司马光和司马迁混为一谈。
下面,我们说一说这其中的区别,便于大家更好地去理解。
一、《资治通鉴》和《史记》的相同点
首先,这两部著作都是记载历史事件。
其次,两部作品记载的内容都比较全面、真实。
二、《资治通鉴》和《史记》的不同之处
01 写作时间上的不同
《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从上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显德六年,前后一共历经了1362年。《史记》记述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的历史,前后共经历了三千多年。
(顺带一提:《史记》和班固写的《汉书》,范晔、司马彪写的《后汉书》以及陈寿写的《三国志》,被合称为“前四史”。)
所以,光从时间上说,《史记》的时间跨度显然要长许多,《资治通鉴》比较短,其中,三家分晋到汉武帝时期,是重合的。
02 写作体裁的不同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
编年体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地理解,即以时间为顺序,记述历史事件。其特点总结一句话就是“以天时记人事”。这是我们古人最常用的一种记述历史的方式。
两者的区别很明显:
- 纪传体通史:就是以人物为中心,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进行行文记述的。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部人物史书。
- 编年体史书:就是以时间先后为线索来行文记述的,是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强调各个事件之间的关联性。
03 修史主体不同
司马迁写的《史记》,为个人修史,其创作的自由性比较大。比如像孔老夫子这样的,在中国思想文化界中,占据主流核心地位的人物,被司马迁写进《史记》中,乃为野合而生。这种写法,在官方著作中,不常见。
而《资治通鉴》可以视为是一部由司马光主持修订的官方历史著作,他的创作是有官方背书的,且成书过程中参与的人数也比较多。
04 写作目的上的不同
从修史主体的不同上看,我们大体就能感知到这写作的目的,也是不同的。
此前,读书君写过一篇内容,和大家聊到司马迁的《史记》,就曾特别提到了他为什么要写《史记》(5月22日一期)。
第一,就是受他父亲遗嘱的“交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一个非常有思想见识的人。他的一生,有一个宏伟的心愿,那就是完成一部上及轩辕,下至于汉的历史著述。
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然而,遗憾的是,没等他开始写,就染上了病,命在旦夕。最后,在临终之时,他把这个心愿告诉了儿子。司马迁听完老父亲的话,流着泪说:
“儿子虽然愚笨,但会详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不敢有任何缺漏。”
可以说,父亲的遗嘱,是司马迁写《史记》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司马迁的人生历练,促成了他写《史记》。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等汉代大儒,后来到了全国各地去游历,见证了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地域风俗,这为他撰写《史记》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契机条件。
后来,司马迁子承父业,继任太史令。之后,发生了一件影响司马迁一生的事情,那就是被处以宫刑。
关于这个故事,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详,这次事件,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给司马迁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而这,也更加促进了他写《史记》的不动摇的决心。
最终,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了这一部《史记》巨作。
而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其写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政权,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服务的。
所以,从编撰的目的来看,两者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一个是带着抨击强权,同情弱者的正义感去书写历史,一个是带着官方的正统思想去书写,差距显著。
为此,《史记》成书后,曾一度被批判为是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是一部离经叛道的“谤书”。
05 从写作的内容来看
《资治通鉴》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历史人物评价等,共有294卷,300多万字。
《史记》则比《资治通鉴》少了许多,仅有130篇,52余万字,分别为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
全书以世家、本纪、列传为主体,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贯通古今。
这里要特别解释一下:
- 本纪:是全书的提纲,主要记述的是帝王的言行政绩;
- “世家”:主要是用来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的人物事迹;
- “列传”:是除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 “表”:主要是用来列出世系、人物和史事;
- “书”:则主要是用来记述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内容的。
有意思的是,在通读《史记》时,你会发现,司马迁将孔老夫子归入到了“世家”行列,将项羽归入到了“本纪”,这和常规的体例是完全不同的。从中我们也能大体看出,司马迁不一样的史学观。
03 成就
总的来说,两部著作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资治通鉴》自成书之后,一直是历朝历代帝王将相、思想家、文学家等的阅读之选。而《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建立了史传文学的传统,并对我国古代的小说、戏剧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抛开学术研究等不说,《资治通鉴》和《史记》这两部书,对我们人生具有极大的启发、指导意义。我们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做人做事等规则,都能在两部书中找到影子。
所以,我们经常说多读史书,提升自我思维格局,这并不是空谈之道。
经典好书,值得推荐,感兴趣的可以点击链接查看下单,共三册书籍,价格实惠!读好书,看经典,掌握更多人生知识。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关注我,别走丢~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司马二巨文坛华,千载两杰圣之家。
史学双璧世人叹,巨著相较皆受夸。
《史记》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历时14年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二十四史”之首。全书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完成主编的一部共294卷的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从周威烈王到五代后周世宗共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史记》和《资治通鉴》是非常优秀的史学和文学作品,在古代史学界有着极高的地位,代表着古代最高文学成就。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司马迁被后人称之为“史学之父”和“史圣”。
它们的区别是:
一、写作时间不同。
《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开始一直到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其中重合部分为三家分晋到汉武帝时期。
二、写作体裁不同。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人物为中心,以主要介绍人物生平为主,即以人物传记为核心描写历史。
《资治通鉴》是典型的编年体史书。它以时间先后为线索,强调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即以年代为纲、事件为目编写史书。
三、修史主体不同。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个人修史。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的多人官方修史。
四、写作目的不同
司马迁受儒家思想影响不大,他敢于抨击强权,同情弱者,有正义感,是抱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写出了《史记》一书。
司马光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很大,写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为统治者服务的。他抱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把它当作执政者的一面镜子的态度写成《资治通鉴》一书。
五、写作思想不同
司马迁最大的心愿是书写一部旷古绝今的史学著作,成就“一家之言”。
司马光创作《资治通鉴》是为统治者提供某些借鉴,在创作时加入了某些自己的想法,具有非常明显的正统思想。
六、写作详略和立场不同。
《史记》是个人修史,很多方面有史料不足的缺憾。但站的立场比较公正。
《资治通鉴》史料更详细,而且经过了反复校对,严谨性更强。但司马光代表官方,议史论事难免从统治需要出发,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要欠缺。
七、数量不同
史记130篇,52余万字,资治通鉴294卷,300多万字。
注:《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史记》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52万余字。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是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按朝代分为《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共计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
谢友邀,《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和刘恕,刘颁,范祖禹等协助编写的一本巨著。所载,自东威烈王分晋卿为侯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止,资料是经过考证后写成,含包了一千三百六十三年历史。这本书按年代顺序,将近三百卷,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史记》是司马迁忍辱发愤著成的一本书,也是司马迁的名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的一部书。《史记》有一百三十卷,分为五部分,本纪十二卷,表十卷,书八卷,世家三十卷,列传七十卷,采用立体的方法,记述历史上所发生的事迹,这种文体叫纪传体。要说不同,那就是《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而《史记》是记传体通史,编年体是根据时间来记载历史,纪传体则是根据人物记载历史。相同之处,记载内容都全面真实,都是当朝官吏记载,都是通事。都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资治通鉴》是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把它当作执政者的一面镜子,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开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00多年的历史。
《史记》的作者是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它是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前四史之一。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两部书在史学界影响力都非常大,第一个区别,《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编年体记录的以时间先后为线索,强调的是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主要介绍人物生平为主。
第二个区别是《资治通鉴》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很大,写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为统治者服务的,《史记》受儒家思想影响不是很大,司马迁敢于抨击强权,同情弱者,很有正义感,由于直言刘邦的缺点,被汉武帝借口李陵事件,处以宫刑。而司马光接受司马迁的教训,写到陈桥兵变的头一年,即周世宗显德六年就结束了,表现出了智慧的一面。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是金锣山,我来回答。
首先,司马光生活的时间晚于司马迁,所以他有机会参考《史记》,甚至直接复制粘贴司马迁的作品,比起司马迁为了找材料实地考察来,司马光幸福多了。举个栗子《魏公子列传第十七》:吾过大梁之墟,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 《春申君列传》: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司马迁有点小骄傲呀!
其二,个人写作风格不同。司马迁崇尚英雄,对于贩车引浆者流也不吝惜笔墨,对于他们身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比较赞扬,除了有司马迁个人的性格特点之外,还有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有人说《史记》不仅是历史著作,还可以当做文学作品来读,这是《史记》的魅力所在。
而《资治通鉴》的风格就比较死板了,读起来冷冰冰,没有生气。正如求名一样,司马光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总结统治成败的得失,也就是说,他是皇帝必读书目,是要作为施政参考的,比起《史记》的老少皆宜,《资治通鉴》的读者显然偏少。另外说明一下,《资治通鉴》并不是一个人所写,他的作者还有刘攽、刘恕、范祖禹三人,也就是说司马光是《资治通鉴》的主编,很多文章是由别人写的,他只负责审核把关,但是人们只记得司马光这个作者,这对其他三位作者来说有点悲催。
第三,从二人的做官经历来比较,司马迁做过太史令、中书令,司马迁的经历比较纯粹,所以作品也比较干净,没有过多的思想教育。但是司马光做过宰相,加上本人是道德君子,所以老是担心人们不知道什么,在作品中也加了不少私货。
举例:司马昭死后举行丧礼,按照古礼,子女应该受三年丧礼,当时天下臣民都作权宜之计,服丧三天后就不再遵行。然而晋武帝司马炎自己坚持服丧三年。文帝之丧,臣民皆从权制,三日除服。既葬。帝亦除之,,然犹素冠疏食,哀毁如居丧者……遂以疏素终三年。《资治通鉴晋纪一》
司马光评论道:三年之丧,白天子达于庶人。此先王礼经,百世不易者也。汉文师心不学,变古坏礼,绝父子之恩亏君臣之义;后世帝王不能笃于哀戚之情,而群臣谄谀,莫肯厘正。至于晋武独以天性矫而行之,可谓不世之贤君;而裴、傅之徒,固陋庸臣,习常玩故,不能将顺其美,惜哉!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了!
再说晋纪一下面的小字:起旃蒙作噩,尽玄黓执徐,凡八年。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这是编年体的一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的脑细胞不够用了,所以我必须给司马光一个差评。
第四,这两本书的待遇不同。司马迁的史记得以流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外孙杨恽,没错,就是那个说出一丘之貉的杨恽。正是他的努力,《史记》才得以出版发行,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史记》属于非法读物,是见不得光的,如果没有杨恽的努力恐怕就没有《史记》了。
而《资治通鉴》的待遇就比较高了,不仅有皇帝宋英宗给他作序,还有皇家图书馆收藏,《资治通鉴》的待遇简直不要太好。
第五,阅读体验与先后顺序。虽然给了差评,但是后来我又发现:《史记》和《资治通鉴》可以参照着读。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就读《史记》,但是你要想写文章,提炼总结观点就要看《资治通鉴》了。就像我的文章《汉文帝无为而治的表象是对功臣集团妥协的结果》就是受到《资治通鉴》的启发写成的。
一家之言,意犹未尽,欢迎指正。
《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的“史学双壁”,在古代史学界有着极高的地位,也代表着古代最高史学成就。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也被并称为“史学二司马”,两个人在史学界也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司马迁被后人称之为“史学之父”、“史圣”,司马光可以被认为是仅次于司马迁的存在。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史记》和《资治通鉴》既是非常优秀的史学作品,也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我们在中学阶段,经常学习到两部史学作品中的片段。比如选自于《史记》的《陈涉世家》、《鸿门宴》、《报任安书》等,选自于《资治通鉴》的《孙权劝学》等。
两本书的创作目的和创作理念明显不同。
司马迁先生抱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写出了《史记》一书。司马光先生则是抱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态度写成了《资治通鉴》一书。
两部史书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体裁的不同。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在描写历史的时候,以人物传记为核心。《史记》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此外还有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史记》对后世史书的影响非常大,此后历朝历代的正史基本上都采取“纪传体”的体裁修撰。
《资治通鉴》是非常典型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以年代为纲、以事件为目编写史书,共分为《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
《史记》和《资治通鉴》时间上有所不同。
《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史记》的时间跨度更长,《资治通鉴》的时间跨度相对较短,其中重合部分为三家分晋到汉武帝时期。
由于《史记》和《资治通鉴》写作的时候都遵循着略古详今的原则,所以《史记》写秦汉的时候相对比较详细,《资治通鉴》写秦汉的时候相对比较简略。
《史记》和《资治通鉴》在写作思想上有所不同。
司马迁世代为史官,司马迁父子最大的心愿也是书写一部旷古绝今的史学著作,成就“一家之言”。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时候,较少使用“春秋笔法”和“曲笔”。《史记》中对于刘邦的某些不足之处也没有避讳,也没有刻意抹黑刘邦的敌手。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时候,由于没有涉及到宋朝历史,所以也没有多少刻意隐瞒的地方。司马光创作《资治通鉴》为统治者提供某些借鉴,所以便在创作的时候加入了某些自己的想法,具有非常明显的正统思想。
《史记》和《资治通鉴》在许多具体的细节上也有不少不同之处,我们就不一一细述了。
《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我国古代史学巨著,都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是史学界的两朵炫丽的花朵。
《资治通鉴》和《史记》有什么不同之处?你如何评价?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录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的历史,时间跨度共3000多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北宋司马光主编。
记录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的历史,时间跨度1362年,涵盖16朝的历史。
两书最大的区别在于史书的编写体例不同。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是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辅以《志》《书》《表》等来反映历史事件。
《史记》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52万余字。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是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按朝代分为《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共计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
两书的另一个区别是写作的目的不同。司马迁是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后因李陵战败而入狱受刑,出狱后发奋著史,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时14年完成。
司马光著此书是要总结出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定名为《资治通鉴》。内容以政治、军事、经济史实为主,介绍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事迹,作为历史借鉴。
当然,并不是说《史记》没有“资治”的作用。
《史记》首创纪传体编史方法,历代“正史”都采用这种编写体例。它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资治通鉴》也是我国古代著名史籍,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司马迁与司马光有“史学两司马”之称。
谢邀。两部史书的不同之处很多。
一、修史主体不同。《史记》是西汉司马迁个人修史,《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的官修历史。
二、史书体裁不同。《史记》是纪传体史书,《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
三、史书记载时间段不同。《史记》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的历史,《资治通鉴》记载春秋末年晋国分裂到北宋建立的历史。
四、目的不同。司马迁编史的目的是为系统记载中国当时的通史,弥补没有通史的不足,司马光则是受皇帝委托修史,为的是给宋朝以后统治者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
五、详略不同,立场不同。《史记》毕竟是个人修史,很多方面有史料不足的缺憾,但司马迁基本上可以秉承客观公正的立场,如把农民起义首领陈胜列入世家。《资治通鉴》史料更详细,而且经过了反复校对,严谨性更强。但司马光等人毕竟代表官方,议史论事难免从统治需要出来,失去了客观公正的立场。
两部史书都是上佳之作,虽然各有不足,但却在历史上有巨大影响力。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不同之处在于司马光以独拜的视角以史记为篮本从绪了自皇帝至北宋年间的大政要事,史记是以人物传记体的记事方式,,而资治通鉴是以单独的王朝延绪式记年编史,,更据连续性,,资治通鉴,是以皇帝王公大臣,历史史实为记实体的本记,,包罗万向,极军事地理人文外交后宫袂事为一体的全方位史书,,加上司马光的独特品论,更据吸引力,,,而史记是人物传记体的一部史书,记叙了自皇帝开天劈地,到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正义和豪情的正史精典,,历史十勺就是一部人间正气王公大臣,人民百姓和奸宁小人,共同书写的一部可歌可泣的史书,,,司马光,司马迁,,二位伟大的历史学家,,,,
《资治通鉴》和《史记》有很大的不同,一部是杰出的编年体著作,一部是杰出的纪传体著作。《资治通鉴》的主编是司马光,《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谈、迁父子。《资治通鉴》记载的内容是从前403年三家分晋到959年北宋开国前夕,而《史记》记载的内容是从五帝时期到汉武帝,不过后人对《史记》有续补,还记载了汉元帝、汉成帝时期的部分史实。
如果让我来评价,《资治通鉴》和《史记》各有其优秀之处。《资治通鉴》并非是编年体的开创者,之前还有杰出的《春秋左传》,但《资治通鉴》是将其体裁发扬光大者。所以后来又有《续资治通鉴》《明通鉴》等。编年体的优秀之处在于有明确的时间线索,相对于纪传体的零碎,能让读者能够迅速把握每年发生的大事。而纪传体当然也有其好处,能够针对人物、国家、制度的始末有头有尾说清楚。
要说本人喜欢哪个,当然还是《史记》。《资治通鉴》实际上是司马光写给皇帝的政治教科书,而《史记》却是太史公带着“成一家之言”的使命感写成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成为官修《二十四史》之首,影响力也比《通鉴》大;《史记》一直从远古写到当代,又可以说是当时一部真正的通史和百科全书,并不避讳当朝权贵,可谓史家风骨。而且《史记》很多今天已经是独家史料。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文学性还是《史记》强,读起来使人荡气回肠,拍案叫绝。难怪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里称司马迁是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