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如果一定要符合平仄才是好诗词,那么,今天合平仄的好诗词,如果以后语音变了不合平仄了,是不是就不是好诗词了?
谢悟空邀!
平仄韵律古智慧,
对赋诗词都有规。
不解本来不为怪,
学习用心来领会。
平仄韵律阳阴措,
对词逆声性意和。
联意反顺应对律,
顺口意取好咏歌。
词性相和可顺反,
句形格试别走板。
诗词溜句求压韵,
平仄相措韵不改。
干变万化不离本。
古今音调改虽有,
多以缓平不过头。
千年竹风意悠在,
菊香缓平花照开。
律诗再改还古韵,
学有所研终能解。
就拿我国的京剧和粤剧来说,(包括其他的剧种),它们的唱腔都有一个固定的曲调。这对于填词或演唱,都带来极大的方便,特别是京剧。(我们的粤剧填词比京剧麻烦,因为也要按平仄来填)。而我们的词,诗,联,古代很多时也用来咏唱,讲究平仄和其他的对仗,咏唱起来就感觉流畅方便。否则就呦口了。
谢谢邀请!
″平"是指平直,一条线,″仄"是指曲折,拐弯了。其实,人生就在这平仄中周而复始,起起伏伏地度过人生各种经历色彩。它对艺术音乐来说,就是旋律的节奏,音乐的合成,就是靠平仄起伏的谐调而组成的音符,也是语音发展变化的规律。更是诗词对联必备的先天条件。这就是艺术与人生!
提示里强调"如果以后语音变了,不合平仄了,是不是就不是好诗词了"?平仄是诗词的语音、语调,是声律基本定式的重要因数,它的作用是使诗歌的声调抑扬顿挫,平仄一定要相间,而近体诗词的平仄变化确实很难掌握,那就须要用便捷去掌握规律。古代诗词的发音词里,在我们现在读起来好像有些不押韵,也不顺口,那是因我们没有掌握好古诗词产生的背景含义,和那个时代人们对语音变化的调合。语音的变化,代表不了字的含义,一个地方一种语音,但诗词的本意是不会变的,那就存在平仄的价值!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谢谢!
讲究平仄的诗是近体诗。它是我们祖先发明的。因为诗是与歌连在一起的。古人为了吟唱,诗或歌才发明了平仄。诗区别其他文体,是??律美。我们祖先不但创造了尾部押韵,连中间也起伏上下,也韵律。
既可唱,也可诵。所以诗或词优美在于抑仰顿挫之美,优美在于易记易背之美,且好诗词永记(存)于大众心中,?时几十年忘不了,这就是讲究平仄的好处。
现代自由诗是不可比拟的。
无论哪种题型的诗或词,作者写好了就可以了。
谢悟空邀请,回答完了。
首先要弄清的是:平仄不是
指单一的押韵。
平仄指的是声调,尤其对联
中的平仄,那根本不是押韵,
它只要求平庂要反着对,他
上联哪些字是平声,你下联
哪些相对应的字就得是仄声!
反之亦然。
一付对联如果只讲究平仄,
而忽略了词性,忽略了意境,
那简直一文不值!
甚至毫无意义可言!
现在头条上不懂词性缺乏意境
的对联已经泛滥成灾!这是硬
伤,无人治理。
我讲过多次,欲想对仗工整,
你就必须懂得词性。
譬如“东、南、西、北“这些
属于方位词,你可拿“上下
左右”去对。
人家东南西北是方位词,你
却拿“桌椅板凳”这些名字去
对,能合词性吗???
如果只认为对对联只是找乐
子,只是好玩,那就免谈!
请别参与这项评论。抱拳作
揖,见谅见谅……
平仄是诗歌和对联的声律,押韵是诗歌的韵律。格律诗和对联讲究平仄,是让诗歌和对联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也便于吟唱,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声律美感,让其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感谢友友的邀请回答这个问题!
那么平仄在近体诗和楹联中的作用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如果不配合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很难感受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比如:“哥们,我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内容很好!讲述的是……”。
平淡无奇,很难吸引周围人想要知道精彩情节的兴趣。
但如果加上夸张的表情,手舞足蹈的动作,再加上一些词汇的修饰,就变成了:“嗨!兄弟你猜怎么着?哥们今天看了一部精彩大pian!那叫一个地道!那演员、那演技、那te效……简直……!”是不是不一样了呢?有想要了解内容的急切了!
同样的平仄在近体诗和楹联中的作用也是这样的,使之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起伏感,让我们的呼吸随着文字的吞吐而顺畅起来,也就是格律形态里所强调的“马蹄韵”的表现形式,即“踢踢踏踏踢踢踏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而且这种形式也减少了文字过长,让读者产生厌倦感的弊端!
举例来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一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
平平中仄平平仄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中仄平平仄仄平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ji为生动;
“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超乎想象,惊人魂魄,大气磅礴,声震九洲!
从诗的字面理解:诗人将瀑布“夸张”地描绘成“三千尺”那么高,而且是“直直地飞下”来的,怀疑是银河的水洒落在了九重天外!
全诗寥寥几十个字,流传了千百年!不得不说李白对于平仄的运用和他的深厚的文字功底结合得恰到好处!
假如这句话用白话文这样说:“你看那瀑布,看样子有几十米高!水流湍急震耳欲聋,轰轰隆隆地落在了下面水塘里!”
文字冗长!即使加上几个成语的修饰,我想再过一万年也不会有人记住吧!
所以在近体诗和楹联中平仄是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这离不开深厚的文字功底,缺一不可,光有文字,不懂平仄,写不出好句。光懂平仄,没有文化。也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以上就是我对平仄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还望友友们给予指正!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写诗词对联的到底该不该讲究平仄呢?
您的宝贵意见是对我做好对联的动力和鞭策!谢谢友友们![祈祷]爱你们[给你小心心]
简单地说,讲究平仄的意义就是讲究声调的抑扬顿挫,使语句间特别是诗对间表现为和谐之美感。我们知道“乐”有“五”音”,“字”有“四声”,音乐也好,句子也罢,能清一色高音高调,或清一色低音低调吗?那哪还有什么和谐与美感可言。我想,既然是文学,它是语言艺术,须讲平庂的,还是要讲究平仄。但任何东西都不能搞绝对,如果平仄让句子的“意”成为“僵尸”,连别人都不懂你在说什么,这还能算是什么文学?我的看法是,传统文化中要求讲究平仄的,还是尽量讲究,如果碰到意境特好的,而其它字词无法表达原义,那就大胆破“格”吧,尽管有点遗憾,但毕竟“意”最重要。大家以为呢?
原创
谢谢邀请!
平仄是什么?平仄是诗词的韵律,韵律不是押韵,它是诗词的抑,扬,顿,挫的节奏。单说平仄是指对联中的基本法则,换句话说对联只能是上仄下平,否则就违背了对联的基本规律。那么上仄下平就算对联了吗?也不是,所谓对联要突出"对″字,强调"联"字。为什么这样说呢?对是指上下联要对称。比如上联说天,下联最好说地;上联说日,下联最好说月。上联说东,下联最好说西。联是指上下联必须有联系,词性必须相同,意思必须相近或相反,在词法上讲上下联必须是对偶句。而平仄是要上下联对称的字是相为相反的。这样说来写对联就非常难了,因此现在只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这样就简单多了。
现在头条上的对联五花八门,平仄不论,语法不讲的笔笔皆是,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说得不妥,望网友指正[祈祷][祈祷][祈祷]
平仄是诗歌和韵律学的一部分,主要是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方便传颂。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我,想到的就这些。
△好有一比,如同“实践和理论”。诗词的意境是“实践”,平仄是“理论”,诗词写的好主要在意境,但你想升华,平仄就尤为重要了,就象实践证明理论,理论升华实践。
※目前好的诗词,符合平仄,这种符合的格律,是千百年先人们留下的规律,不管以后怎么样的变化,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好诗词千古流芳!
让平仄通假
诗词对联中是否要讲究平仄的问题,历来争议不断。
基于以上争论,本人在此提出解决诗词对联平仄问题的终极办法,这是一个既尊重传统,又突破枷锁的办法。
古人发现,诗文中,字与字之间,如果平仄搭配错有致的话,一是读起来感觉口顺好读,二是听起来抑扬顿挫,感觉舒服。如果平仄搭配得好,朗诵起来甚至会有一种音乐般的韵律萦绕其中。而平仄搭配得不好的,有的朗诵起来会感觉很拗口,有的听起来会感觉很难听。基于这个发现,古人遂发明了讲究平仄的律诗、宋词、对联等等,这是中国古人很智慧的创造。
但是,语音是变化的,字的读音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最要命的是,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方言众多,一个字的平仄,在不同的时代可能平仄不同,在不同的方言实在不同时代的官话中,可能也平仄不同。所以,我们发现,如果用今天的读音比对,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优秀律诗、优秀填词、优秀对联的平仄不符规定要求。
由于事实上存在古代优秀诗词不符平仄的情况,这为当今反对死抠平仄者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连古代优秀诗篇都可以不符合平仄,凭什么今人写诗作联就偏要讲究平仄。
其次,大众欣赏诗词对联时,懂平仄的又有多少?现实中,不懂平仄也没有影响大家欣赏诗词对联啊!
第三,今天符合平仄的优秀作品,如果以后语音变化了,是不是就要打入另册了?
第四个理由,古往今来,为了符合平仄,人们写诗填词时,不得不忍痛放弃了许多最恰当的好词好句,平仄害意,从而影响了诗词对联的发展;
第五,由于平仄的限制,且其中又有诸多的例外,让初学者难以适从;
第六,由于平仄的限制,对初学者或爱好者不符合平仄的诗词对联,一律讥讽并冠予打油的标签,打击了初学者和爱好者的热情,让人们对诗词对联望而生畏,最终导致诗坛词坛和对联越发冷清。
应该说,反对死抠平仄者的这些理由,还是很有力的。但是,另一方面,提倡写得抑扬顿挫,提倡读起来顺口,提倡听起来好听也不错啊。因此,双方对平仄问题,展开了水火不同争论,而且这种争论,已经争论了无数年,至今谁也说服不了谁。似乎还要无休止的争论下去。
双方的争论,导致爱好者无所适从,导致诗坛今天的分离,并影响到诗词对联的继承和发展。
有感于平仄争论,想到古文中的通假办法,鄙人建议:在诗词对联等中,实施平仄通假制度。
学过古文的都知道,古文中有通假约定。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认真说起来,通假字可以算是古人的错别字,但本着为尊者讳的优良传统,我们称这些错别字为通假字。
我想,既然字音字型都允许通假,化用一下,让声调通假一下也未尝不可。且可以规定,诗词对联等中,禁止错别字,只允许阅读朗诵时平仄通假。这就圆满解决了平仄的千年之争,而且是永久的改变。
允许平仄通假后,如果我们读到一首诗感觉平仄不恰当,感觉朗诵声调不顺口时,允许调整声调来阅读或朗诵,这样,就让平仄恰当了。
对于平仄通假,也许,有许多人会认为这违背了传统,大逆不道,实际,当今的音乐界就是这样解决问题的,大家注意一下就会发现,无论平仄是否恰当,唱歌时,都可以通过调整声调来完美地解决平仄的尴尬。所以,在讲究平仄的诗词曲赋和对联中,完全可以通过平仄通假的办法予以解决。
大家说,这样解决诗词曲赋及对联中的平仄问题,是不是很完美,而且,这样的解决,既保留了作者的愿意,又避免了平仄害意的难题,又不影响今人或后人正确的理解,还让爱好者不再望而却步。总之,这个平仄通假的办法,一举解决了平仄的千年争论,如果通行后,一定会为古老的诗词曲赋注入新的活力,为人们喜爱的对联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呼吁:让平仄通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