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体制内的人很少发朋友圈,究竟是什么原因?
在朋友圈发啥?
发工作压力,领导看到生气。
发单位福利,群众看到生气。
发生活幸福,朋友看到妒忌。
发生活琐碎,父母看到生气。
你发了大家都不开心,
不如关门过自己的日子,
舒坦。
能考进体制内,有几个蠢得?
朋友圈也是个是非之地。
体制内的人很少发朋友圈,原因有很多,但一大部分是为了保护自己。我们都知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尤其是在人多口杂的地方,很多人的想法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暴露一分,就多一分安全。
而朋友圈,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有这些作用:
个人IP展示平台
既然有不暴露自己的意识,自然也就有,想要展示的一面。
比如,你看到这些人的朋友圈,大多是上司的讲话宣传,或者是一些无关痛痒的知识解读,或者是自己单位对外宣传的文章。
总之,你在他的账号下,根本看不到他的喜怒哀乐,拿不准这个人是个啥情况?
但在上司的眼中,这人首先是比较稳重的,而且工作期间也比较认真努力,一心一意,积极学习的形象,基本就能树立起来了。
就像马丽和沈腾演的那个小品似的,马晶晶的那个“嗯?”,以及后面那个“啊~”,基本就能达到这个效果。
营造距离感
对于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的人来说,距离感能让他们感到安全。
所以,他们不会轻易把自己的情绪,搬到这个开放平台上,给别人品头论足的机会。
参加过工作的人都知道,不管你在哪个单位,总有一种人,像个大喇叭一样,不仅喜欢收集八卦,还喜欢广而告之。
可以想见,一旦被这种人盯上,少不了多费些口舌,还不由你解释。
说多了叫越描越黑,说少了叫做贼心虚,让你百口莫辩,人家这账算得忒明白,有那功夫,还不如研究点儿有用的东西呢。
刻意练习的工具
不管什么平台,在真正城府极深的人眼中,那都能成为他们鲤鱼跳龙门的跳板。
就像《甄嬛传》中,四郎就是嬛嬛咸鱼翻身的跳板,跳得好了呢,就功成名就,一生无忧,跳得不好,也多少能赚点儿风光。
有些人,在年轻时,经常吃亏,随着亏吃得多了,年龄渐长,他们也会发现这个平台,去达成自己的目的,获得转身的机会。
所以,有时候,他们也会效仿心中的榜样,学着榜样的样子,只看不发,刻意练习控制自己痒痒的手指。
所以,别看人家不发东西,但基本上对于朋友圈的动态,那都是洞若观火。
每天早上醒来,你看朋友圈是为了遛眼,人家看朋友圈是为了识人,然后在起床前,心里暗暗说一句:嗯,朕已阅。
一是有纪律约束。二是有自我保护意识。
不敢
有一条规定,叫净化干部职工八小时以外社交圈,就是不但管你工作时间干什么说什么,也管你下班时间干什么说什么[捂脸][捂脸]
就如一句话,我既不想抱怨生活的苦,也不想晒生活的甜。前者让别人同情,后者让别人嫉妒。
在体制内,有这样一种现象:一般人很少发朋友圈,领导更是几乎不发。即使发,也只是发一些官方已经证实的新闻,很少分享自己的生活。
一般在体制内上班的人往往要遵守很多规章制度,动不动就踩到红线,再加之机关单位人多嘴杂,人事关系非常复杂(俗称“水很深”),所以很多人学会了沉默寡言。
长期以往,沉稳和偏向中庸的氛围就逐渐形成了。
都说“祸从口出”,谁知道自己说的什么话会被别人截图留证,将来成为攻击自己的罪证呢?
有时候,你随便发一句牢骚,也有可能被“好事者”拿来大作文章。
体制内人有真正的“微信朋友圈”么?
我感觉没有,除非搞分组或屏蔽。
体制内很多人不敢在朋友圈发任何的东西,甚至不敢评论别人。
你上班发朋友圈,可能有人说你“摸鱼”。
你下班发朋友圈,又可能有人嫉妒你不用加班。
你发自己努力工作、周末加班的照片,有人说你要跟领导邀功。
你发自己闲暇一点的照片(比如休假出去旅游),有人说你工作清闲。
发自拍照,也不大妥,总有人认为你很自恋、幼稚。
也不能炫富,发房子、车子什么的,会遭嫉妒、遭怀疑(钱从哪儿来)。
抱怨上司和工作?那更不行了,可能有人会截图发你领导,也会让人觉得你这人不成熟、不稳重甚至不适合在机关工作。
也最好不要发一些很私人化的感想,有的人会想:你刷什么存在感呢?就你聪明,想得清楚这个道理?
发生什么比较安全?非工作时间晒一下娃、晒一下猫可以,或者,发上级要求你发在朋友圈的链接也行。
领导发了朋友圈,你不点赞不行,瞎评论也不行,那就只能轻轻去点个赞。
加了同事,要么都屏蔽,要么搞分组,不然,容易惹是非:为啥别人可以看你朋友圈,为啥我不行,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体制内人员加了领导、同事后,若还想拥有“真正的微信朋友圈”,就得活出两个面孔。
分两个组,一个专门给同事看,表演自己很成熟稳重讲政治;另一个,放飞自我,爱咋发就咋发。
人太多了,嘴太杂了。几万人的系统,几个人随便说几句,“风评”就会倒一大片。
除了体制,因为在某些方面跟体制内单位还有业务往来,我也不敢乱发朋友圈,只是尺度比过去要稍微大了一些。
纵然如此,我也算是在发朋友圈方面吃过亏的。
体制内原先的同事们,对我而言算是“原先的圈层”,而对于“不要随意跟原先圈层的人分享你的成功”这一点,我真是深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