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当年道光帝立储,遗诏上为何会写有两位皇子的名字?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0关键词:名字,道光

问题补充: 留有后手吗?

点赞1、德阳市 网友:南宫舞

道光帝的遗诏,确切说应该是密谕上确实写有两位皇子的名字,但不是留后手,而是两位皇子各有安排。这个写着两位皇子名字的密谕,差点被偷梁换柱,到底怎么回事?诸位读者且听我从头梳理:

上图道光帝

静贵妃的母爱

道光二十年(1840),咸丰帝奕詝的生母孝全皇后钮祜禄氏薨逝。从此奕詝失去了母爱,当时,他只有10岁。奕訢的生母静贵妃(薨逝后追封为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非常同情奕詝的处境,她让奕詝与奕訢同住在一起,担当起抚育奕詝的使命。此时奕詝、奕訢兄弟俩整日形影不离,感情颇深。两人还没有意识到将来在谁是帝位继承者这一问题上,必有一争。而静贵妃虽然同情奕詝,但她仍希望自己的亲生骨肉能继承帝位,她时刻注视着内廷形势的变化,以见机行事。道光二十六年(1846),道光帝旻宁将立太子的朱谕正式写好,不久,静贵妃便从道光帝的神态中预感到事情有些不妙。

道光帝的密谕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旻宁病重卧床不起,静贵妃经多方探听,终于得到准确消息,藏于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匾额后锦匣内的皇储名字并不是自己的爱子奕訢,而是奕詝。静贵妃气得咬牙切齿,但表面上她仍然装得非常平静,在皇上病重的日子里,她以关心皇上龙体为名,经常出入寝宫,企图捕捉最后的时机。

一天,旻宁的病更重了,他自知阳寿将尽,遂把军机大臣等召至寝宫,从床内取出装有朱谕的锦匣,递给诸大臣,以便开启出示,让大臣知道谁将是帝位的继承者。但诸大臣都垂手立在一边,低着头,没有一个敢上前接受。

上图奕訢

原来,这段时间里,奕訢生母静贵妃利用皇上病重的机会,为阻挠奕詝继位,串通了很多大臣,想要拥奕訢继位。她知道,皇上钦定皇储的锦匣有两份,除了“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那份外,另一份由皇帝自已收藏。此刻皇上病重,锦匣肯定就藏在身边,如果能在皇上弥留之际,串通大臣,不让他们开启锦匣,等皇上驾崩后再来个偷梁换柱,岂不可以成就大事。

上图季芝昌

于是,当旻宁弥留之际,八大臣都不敢开启锦匣。这里特别是侍郎季芝昌早就知道锦匣内朱谕的内容,并明白静贵妃的意图,此时他带头不接锦匣,从中作梗。

旻宁躺在床上,说话已比较困难,但心里却还非常明白事理,他看到垂头丧气地站在屋边的八位大臣,怎么也不过来开启锦匣,立刻明白了一二,顿时大怒,使劲用手拍打床铺,似乎是在说:朕还没有咽气,你们就胆敢不听调遣!

几个大臣见皇上发怒,赶紧接过锦匣,打开一看,见里面写着两行汉字:

“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在后一行汉字的旁边,又用满文书写了“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旻宁见众大臣看了锦匣内的密谕,好像是放心了,几刻钟后便闭上眼睛,溘然长逝了。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二十六日,奕詝在众臣簇拥之下,在太和殿正式即位,翌年改元咸丰,从此开始了清代咸丰朝的统治。

大臣死不得恤

奕詝即位后不久,即知道了父亲弥留之际静贵妃和侍郎季芝昌等人迟受锦匣,企图偷梁换柱的故事。此时,新登极的咸丰帝还是比较宽宏大度的,对于静贵妃仍极尊重。但对于侍郎季芝昌则毫不客气。

上图咸丰帝

奕詝登极后不久,季芝昌即被派任闽浙总督。季到任不久,即生病卸任,告老还乡。后来,当季芝昌病死时,奕詝竟以朱笔批道:“该员政绩平平,朝廷不予恤典”,即朝廷不予办丧银两,也不举行任何仪式。

在清代历史上,顾命大臣出任总督和以正一品大员卒而不予恤典的事情还是绝无仅有的。后来,人们在分析此事时,都认为这是季芝昌迟迟不开启锦匣,得罪了奕詝,这正是对他的一种惩罚。此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紫禁城内争夺皇位继承权斗争的复杂和激烈。

点赞2、松原市 网友:心先亡□

道光在立储密旨里写下了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奕詝,一个是奕訢,只是为了欺骗一下自己内心,让自己的心里好受点,舒服点而已。



道光在皇储确定上一直摇摆不定,在道光看来奕詝“长且贤”,奕訢身体好,头脑聪明,文书不错,武功也好。两个人不好取舍。立了奕詝,他觉得奕訢有能力,不用怪可惜的。于是在遗嘱里,把奕詝立为太子,把奕訢立为恭亲王。

道光的心思:哥哥当皇帝,弟弟来辅佐,哥哥贤,能让着弟弟,包容弟弟,弟弟能,努力辅佐哥哥,兄弟齐心,其力断金;反过来,弟弟当皇帝能力强,但不贤,不能让着哥哥,哥哥就惨了,兄弟不能齐心,就达不到预想效果。道光真的很傻很天真!



奕詝真的贤吗?根本不是,道光看到的只是假象。奕詝10岁的时候,生母孝全成皇后就去世了,他被送给静贵妃抚养,静贵妃就是奕訢的生母,这样奕詝和小他一岁的奕訢一起吃,一起住,一起玩,一起学习。静贵妃对待奕詝倒是像亲生儿子一样,从来不偏向奕訢。但是奕詝毕竟是养子,不像奕訢那么随便,他总是让着奕訢。外人看起来他似乎很仁义,处处让着弟弟,有哥哥样,这就是奕詝的贤。



实际上奕詝的贤是装出来的,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奕訢在静贵妃病重时,请求奕詝(当时的咸丰皇帝)封静贵妃为皇太后,奕詝不高兴,免了奕訢一切职务,至死没再录用。奕詝的贤在哪里?仁义又在哪里?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讨论!

点赞3、辽源市 网友:黑白天平

雍正还是皇子时期,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当了王爷之后就向内务府预支了三年俸禄,建设自己的雍亲王府,王府很大,里面树木很多

有一年夏天,天气热,树上的知了吵的让人心烦意乱,也在这一年,雍王爷建立了新的部门,叫粘杆处。所谓粘干,顾名思义,专们抗着竹竿用来粘知了的部门

这一下,王府清爽了……

金风未动蝉先觉

知了很敏感,正所谓金风未动蝉先觉,粘知了的部门能这么简单么?当然不简单

首先,选拔不简单,不像当代招聘启示那样,人人都可以报名,这粘杆处的人员,都出自雍王府包衣,全是身边人儿,生死荣辱全决于雍正一人

其次,管理严格,所有粘干人员,和大内宫女一样,全得不识字,要目不识丁。有一句话说的好,负心总是读书人,这读了书就有了思想,有了思想,就不容易控制了。读书识字,是大忌

第三,任务重要,雍王爷号称不争,但雍王爷总会在适当的时机出现在适当的位置结交适当的人,人家玩的是藏锋于内。什么手段都没,不就玩成傻帽了嘛。雍正不傻,外头的风吹草动,都会通过粘干处及时传递到他的耳中

暗算无常死不知

粘干处如此重要,雍正对他们的装备也很上心,不惜重金

不过雍王爷时期,粘杆处声名不显,没人知道粘杆处都用些什么,会些什么。只有当雍正登基后,粘杆处行动显现,才流露出了一些东西,而且被传的很玄乎,比如血滴子,杀人不见血,血滴子飞过人头不见……

当然,血滴子仅仅是民间传说,是对粘杆处之恐怖猜测,操作那么复杂,还没大刀管用呢。真的装备,从雍正三年的一份秘旨可以窥测一二

他在圣旨中说

近闻贵州诸苗之中,獞苗之弩最毒。药有二种,一种草药,一种蛇药……产于广西泗城土府……其价如金,苗人视为至宝……尔等可着人密行访问……遍处访询,如有解毒之方,即便写明乘驿奏闻

由此可见,雍正对于毒了解甚多,粘杆处的外勤人员也是使毒行家,用毒害人,可谓暗算无常死不知

粘杆处很重要,但是只忠于雍正一人,所以粘杆处的结局也不怎么好,雍正死后,猜测被继位的乾隆帝清洗了。有史书记载,粘杆处的大本营雍和宫,乾隆九年,大动土木,成了喇嘛庙,一切痕迹都没了

总得说来,粘杆处就是一个雍正私人的特务组织吧

点赞4、南阳市 网友:好好先森

我们知道,所谓秘密建储,就是把默定太子的名字写在继位密诏上,一式两份。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后,一份收藏在皇帝身边。待皇帝临终前,由朝臣拿出密诏,将继位者的名字诏告天下。

(放密诏的正大光明匾)

乾隆的名字就是这样写在秘诏中的。

嘉庆的名字也是这样写在秘诏中的。

道光的名字也是这样写在秘诏中的。

可是,到道光立储的时候,他的密诏上却写着两个人的名字,而且锦匣里放了两份密诏。这是怎么回事呢?(道光帝像)

道光是个特别谨慎守成的皇帝。他继位后,一直在考虑立储的问题,并不断地考验诸皇子的能力。再加上他秉性优柔寡断,所以,一直到晚年,都还没有确定立储人选。

不过,也不能说道光完全没有选择,他的太子人选,集中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身上。

奕詝和奕訢,在道光心里,都很有份量。

奕詝资质平庸,体弱多病,既不能文也不能武。而且他还一脸麻子,外加是个瘸子。

按常理,身为一国之君,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皇帝在选太子时,往往不光要从实力上考虑,还是要看看颜值如何。比如乾隆选太子时,皇八子永璇就因为生下来就有脚疾,根本不在乾隆考虑的范围之内。

那么,光从奕詝的自身能力和外形上来说,在争储这件事上,他显然没有优势。

可是奕詝有个好妈。他妈是道光最宠爱的皇后孝全成皇后。清朝嫔妃们想要晋升,第一要有宠,第二要有子,两样缺一不可,还得一步步往上升。但孝全成皇后是个例外,她在17岁就被封为皇贵妃,完全靠的是自身的能力和道光的宠爱。她不光生前荣耀,死后也哀荣无比。并且在她去世后,道光再也没有动过要立皇后的念头了。

所以,奕詝“子以母贵”,不仅从小得到了很多父爱。长大后,依然受道光重视。

另外,奕詝有个好老师。他能得到道光的好评,他的老师杜受田功不可没。杜受田教他以仁孝之心博道光欢喜。比如狩猎的时候,奕詝由于不擅长骑射,干脆一箭未发。道光问起时,他便以“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结果道光大喜,说他对鸟兽尚且仁慈,自然爱民如子,此真帝也!

(奕詝和奕訢)

比起奕詝来,奕訢则正好互补。

奕訢不光长得仪表堂堂,身强体健。他还精通满蒙汉三种语言,在文学造诣上也有不俗的表现。武功骑射也在诸皇子之上,由于他文武双全,道光还赐过他一口珍贵的白虹刀。相对而言,道光对奕訢更偏爱一些。

可是,经过再三考虑,道光决定还是选奕詝为继承人。原因有三点:

一是奕詝居长,老成稳重,也并没有太大的缺点。

二是道光是嫡长子身份继位。而奕詝是孝全成皇后所生,又是长子,在诸皇子中地位是最高的,继承帝位也是理所应当的。

三是对孝全成皇后的离世有愧疚之心。

但是,把奕詝确立为继承人后。道光心里又觉得对不住奕訢,所以一番思虑后,他在密诏中写道:“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写完之后,他想了一想,又写了一道密诏:“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

之所以会这样做,一方面说明道光的选择之难,另一方面也是对奕訢的歉疚之心。也正是这份密诏,让我们看到身为父亲的道光,对儿子的拳拳之爱,这难道不是冰冷皇宫里的一抹温情吗?

(参考史料:《清史稿》)

点赞5、佳木斯市 网友:赐个妞吧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元宵佳节来临之际,69岁的道光皇帝静静地躺在病榻上,已经没有办法说话,他吃力地看着身旁站着的一群大臣,目光不断游走,最终停在了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叫文庆,当时的职务是总管内务府大臣,相当于满清皇室的“大管家”,此刻他的手里正捧着一个鐍匣。

按照雍正皇帝创立的制度,清朝中后期的皇位继承方式为秘密立储,皇帝生前选择一名接班人,亲笔书写两道传位谕旨,一道放置在长宽高分别为32、16.7、8.7厘米的楠木匣子里,不设锁头,开口处用封条覆盖,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一道由皇帝随身携带,当皇帝去世的时候,诸王公大臣共同开启鐍匣,将两份谕旨对照无误后,即可迎立新君。

道光病危的时候是清晨五六点钟,圆明园里却是灯火通明,满清贵胄、军机大臣、诸位皇子纷纷来到道光皇帝身前,准备迎接鐍匣开启的时刻。在众人的注视下,文庆撕开了鐍匣上的封条,只见上面写着“道光二十六年立秋”八个字,可见道光皇帝在4年前,就已经正式选定好接班人。

鐍匣开启后,只见里面放着两道朱笔写成的谕旨,其中一道写有满汉两种文字,文庆拿起谕旨当众宣读:

皇六子奕?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由于这份谕旨过于简短,再加上谕旨中竟然出现了两位皇子的名字,未来皇帝的排位甚至在亲王之后,这种一反常态的做法让人吃惊。因此文庆读完谕旨后,现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惊呆了。

文庆惊愕了一会儿,赶紧拿起第二份谕旨,继续宣读:

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

听完之后,皇四子奕詝带头磕头痛哭,直到这时,大臣们才稍微反应过来,纷纷跪下来表示愿意拥立新君,共襄朝政。虽然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道光皇帝这份不同寻常的谕旨,还是让即位的咸丰皇帝和备受道光恩宠的恭亲王奕?,从最初的兄友弟恭变成互相猜疑,进而对日后大清王朝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实际上,道光皇帝这么做,确实有他的苦衷。道光皇帝是一个性格特别犹豫不决的人,无论是早年的禁烟措施还是鸦片战争时期的畏首畏尾,都无情地暴露出他性格上的弱点。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道光皇帝同样纠结了很长时间。

道光皇帝一共有9个儿子,除去和夭折的、不成器的和年龄不符的,到了道光晚年的时候,有机会继承皇位的只有老四奕詝和老六奕?。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早逝,从10岁的时候开始,他就跟着奕?的生母静贵妃生活。对于这个“养子”,静贵妃也充分给予了母爱。因此,少年时代的奕詝和奕?一起读书学习、练武玩耍,关系十分密切。

虽然清朝实行秘密立储制度,但皇帝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还是会优先考虑嫡长子。奕詝的最大优势就在这里,虽然他母亲已经去世,但他毕竟是正宫皇后的嫡子,是最合适的皇位接班人。相比之下,奕?的生母静贵妃虽然地位很高,但毕竟不是皇后,在竞争的时候显然比不过奕詝。

不过,奕?也有个人优势,就是他天资聪颖,读书习武都比奕詝出色,深受道光帝喜爱。至于道光皇帝为什么最终选择能力稍差的奕詝,而不是传位给更适合即位的奕?,很多学者一般会采用清史稿中记载的两个故事,姑且可以作为分析论证的材料。

第一个故事:道光二十六年三月,为了考察兄弟俩的骑射本领,道光皇帝让两人比试谁捕获的猎物更多。当奕?满载而归的时候,奕詝却两手空空,道光帝问起来,奕詝说:

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

这段记载出自《清史稿?杜受田传》,意思就是,奕詝说当时是春天,正是万物繁衍的季节,他不忍心伤害这些正在哺育下一代的动物。道光皇帝认为这是一位拥有帝王胸怀的人,才具备的悲天悯人之心,从此决定将皇位传给奕詝。实际上,奕詝能说出这段话,全靠师傅杜受田的指点。

第二个故事:道光皇帝晚年召见奕詝和奕?,询问他们对于治理国家方面对策。奕?的老师卓秉恬让自己的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可能表现自己的才能。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却说:

阿哥如条陈时政,知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

意思就是,杜受田知道奕詝的才能不如奕?,与其在皇帝面前献丑,不如努力做出一副孝敬父母,不愿和父亲分离的样子。奕詝按照杜受田所说,道光皇帝刚一说接班人的问题,他就放声痛哭,把老皇帝感动得涕泗横流。

从那之后,道光皇帝认为奕詝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好孩子,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这样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品质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就算个人能力稍差一点,也可以通过后天弥补。于是,道光皇帝终于下定决心,将皇位传给皇四子奕詝。

个人认为,以上两个故事,第一个可信度不高,因为满清向来尚武,打猎绝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更像是一种政治活动,其目的是拉近和蒙古诸王的关系,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让满清贵族子弟不忘本。如果在这样一个重大场合,奕詝却说出什么“不愿杀生”之类的话,还得到了道光皇帝的认可,那么只有两种可能性:一、奕詝脑袋有问题;二、道光皇帝脑袋有问题。

不过,第二个故事还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道光皇帝传位给奕詝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更懂得洞察人心,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更圆滑、更会来事。奕?虽然有才,但是性格比较耿直,也很少考虑到除了家国大事以外的因素,他不懂对于走到人生尽头的道光皇帝来说,父子亲情比政治抱负更重要,也更容易打动人心。

不管怎么说,道光皇帝选择奕詝即位,绝不仅仅是像很多人说得那样,奕詝更会拍马屁,他也是结合当时的情况,做出了自己最认同的选择。当然,我们以上帝视角进行分析,很容易就能看出这个选择的局限性。

道光皇帝看中奕詝的“德”,希望由他来掌控大清帝国的全局,同时也看中的奕?的“才”,希望他能够尽心辅佐兄长,兄弟二人共同带领大清王朝摆脱鸦片战争之后的困境。很可惜的是,道光皇帝作为一名坐龙椅长达30年的政治家,思想竟然还是如此幼稚,这是他个人的不足,更是整个大清王朝的悲哀。

点赞6、菏泽市 网友:王者雄风

道光皇帝的两个儿子,奕詝和奕?之间本来就存在储位的争夺。虽然这俩人的争夺不像康熙末年那样热闹的不可开交,但是暗地里的较量依然是不可避免的。奕?,也就是后来的恭亲王从小就非常的聪明,深受道光皇帝的喜爱,而相对来说后来继位的奕詝则没有那么出众,导致道光帝也一度想立奕?为皇太子。图为奕?的照片:

在奕?的母亲病危的时候,已经精神恍惚,把来探病的,已经继位的咸丰皇帝奕詝当作了恭亲王奕?,于是对他说:

阿玛本意立汝,今若此,命也。汝宜自爱。

把咸丰帝弄的很尴尬。不过咸丰帝也对其保证,一定会保全自己的弟弟。

那么道光又怎么下决心立奕詝呢?其实和两个因素有关:

1. 奕詝的生母孝全皇后深得道光皇帝宠爱,但是早早去世,道光立奕詝颇有爱屋及乌的意思。


2. 奕詝风格持重,道光帝认为像奕?那样过于聪明可能会流于轻浮。


为了加深皇帝对自己贤德仁孝的印象,奕詝还有过一次类似于曹睿的精彩表演。有一次皇子们南苑狩猎,奕詝故意不发一枪一箭,空手而归。道光问起,奕詝说:『时方春和,鸟兽孕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且不想以弓马一技之长,与诸兄弟争高低。』一句话,就把自己的境界和其他皇子区分了开来。

所以思前想后,道光皇帝还是决定立奕詝为储君,遗诏上是这么写的:

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在定储之时,钦定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为亲王,这是清朝建国以来未有的事情,这也说明了道光皇帝在这件事情上深深的心结。


原创码字难,孜孜考证苦。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靠谱写历史,轻松聊经济。

拒绝粘贴复制,从不百度抄袭。

请关注经史通义,不负有深度的你。

点赞7、常州市 网友:阿呦二叔

道光遗诏是一匣两谕,这在清朝历史乃至于中国历史上都实属少见,道光在这道遗诏上一下子安排了两位皇子的命运,即:立皇六子奕訢为亲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道光皇帝自己其实也拿不定主意。相比之下,老六奕訢要更有能力,道光帝也更喜欢他,他对朝政时局的见解也更老道和成熟。而老四奕詝则在各方面表现得比较平庸,更惨的是,他的身体还不好,据说还是个瘸子,怎么能继承大统?


但好就好在,奕詝有个好帝师,叫杜受田。他很好地抓住了道光皇帝的性格和心理,多次给奕詝出谋划策,使得他在这场几乎无法取胜的夺位大战中逆转胜出。

道光是个典型的守成之君,他不愿也不敢去逾矩行事,维持现状、遵循旧制是他总的施政方略。而这种人的一大特点就是,更重视人的道德品质而非办事能力。杜受田正是看懂了这一点,才让奕詝不要争强好胜,因为即便是争也争不过奕訢,还不如巧妙藏拙,多突出自己的稳重和道德优势。


比如有一次,道光安排兄弟俩在南苑骑射,以此考察二人的骑射能力。奕訢抓获了一大堆野兽,满载而归,道光很满意。然后奕詝空着手就回来了,道光问其故,他就按照杜受田教给他的那样说起来:父皇曾教导我要仁爱,如今正是春天,母兽开始怀孕,要是射死,便是一尸两命,这是不仁,我不忍心做这样的事。本来是一件毫无胜算的事,结果经由奕詝那么一说,道光听了反倒很受用,对他的好感增加了不少。

后来又有一次,道光病重,他想着借此再考察一下两个儿子,便先后把他们叫到病榻前,问他们:如果自己死了,你会怎么治国?奕訢便讲述了自己的治国方略,道光很高兴,感慨自己后继有人。而奕詝则不然,他根据杜受田的指示,一进来就扑通跪下哇哇大哭,说只希望父皇身体健康,自己能好好尽孝,别的压根都不会想,也没想过。道光十分感动,心想这至仁至孝的孩子才是皇位的不二选择。

但道光明白,光有道德不能当饭吃。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力挽狂澜。于是他在死前决定让奕詝做皇帝,然后让奕訢做亲王,以此来弥补前者能力上的不足。

某种程度上,这其实表现出道光帝生前在德与才两个维度上的考量上陷入了两难处境。而他最终的选择,其实是他自身性格和价值观的投射。

点赞8、南阳市 网友:泪染裳

遗诏写成这样,表现出道光皇帝的举棋不定、左右为难的真实情感,暴露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

遗诏先是立皇六子奕訢为亲王,后面再立皇四子奕詝为太子。给人的第一感觉这个遗诏立亲王是主要内容,立太子反而成了陪衬。道光帝打心眼里喜欢老六奕訢,可老四奕詝是不折不扣的嫡长子(前面三个哥哥都死了),虽然皇后死的早,但礼仪宗法都让道光帝没有理由忽视他,他也没有这个魄力废长立幼,万般无奈之下,写了这么个颠倒主次的遗诏出来。

这下可好,遗诏把兄弟俩推到对立面上,并大白于天下。老四奕詝虽然皇帝之位到手,但心里愤愤不平,好像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和轻视。老六奕訢则会感到皇位距自己只有咫尺之遥但功亏一篑的感觉。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哥俩感情本来还真的不错,就因为这份遗诏,不得不对对方心怀怨念。

后来,奕詝继位,称咸丰帝,遵从道光遗诏,给了奕訢亲王头衔,名曰恭亲王,有兄友弟恭的含义在内。咸丰的意思很明白,你我君臣名分已定,我当哥哥的对你友好,你做弟弟的对我要老老实实的恭敬起来,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

道光遗诏本是想平衡和照顾到两个人的感受和关系,可事与愿违,兄弟两人反而因此心存芥蒂,谁看谁都不顺眼。

点赞9、江油市 网友:毕鑫芬

清朝自雍正朝开始就确立了秘密建储制度,为了吸取康熙朝末年九子夺嫡的历史教训,从雍正朝开始规定坐朝之君不立太子,其具体做法就是在位皇帝将皇位继承人的名字用满文和汉文各写一遍然后放在匣子里面,然后藏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被确立为皇位继承人的。

清朝中后期,道光帝留下的立储遗诏是非常特殊的,因为前面的皇帝留下的皇位继承人只有一个人,但是道光帝的立储遗诏里面却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咸丰帝奕詝,另一个是恭亲王奕䜣,奕䜣的名字在诏书的右边,奕詝的名字在诏书的左边,按照清朝的阅读习惯一般是从右往左读,所以道光帝留下的遗诏是立奕䜣为恭亲王,奕詝为皇太子,这样的遗诏可谓极其特殊,也足见道光帝的心态之矛盾。

奕詝是道光帝的第四子,奕䜣是道光帝的第六子,奕䜣比奕詝小两岁,道光帝生前的时候最喜欢的是皇六子奕䜣,奕䜣聪明,办事能力强,而奕詝则略逊一筹,而且由于早产,奕詝的身体的先天条件就没有奕䜣好,所以在奕䜣被一片看好的情况下最终没有能够成功获得帝位是非常令人吃惊的。实际上,道光帝最后以一匣两谕的方式来确立政治遗嘱也说明了他的心态是极其复杂的。

道光帝基本上就是一个守成的皇帝,为人本分不逾矩的,而奕詝在其导师杜受田的指导之下处处表现的守礼制,尊孝道,据野史记载,奕詝、奕䜣一块打猎的时候奕詝是故意表现出不愿意杀生的,这一点也得到了道光帝的赏识。而且奕詝还年长,所以道光帝最终选择了奕詝。一方面是道光帝确立了奕詝为帝位继承人,另一方面则是奕䜣深受道光帝喜爱,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会最终出现一匣两谕旨的情况。

点赞10、吕梁市 网友:热血三国

自古以来,封建王朝的皇位就只能由一人继承,可道光却有两个备受他喜爱的儿子,最终经过长时间的纠结后,道光毅然违背“秘密立储”制度,留下了“一匣两谕”,以此来补偿没有得到皇位的另一个儿子。

图|道光

那备受道光喜爱的两个皇子都是谁?他们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接下来,我们从清朝独特的“秘密立储”说起,来了解下“一匣两谕”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大家都知道,自清朝建立到雍正这100多年间,皇权之争一直非常激烈,特别是康熙时期的“九龙夺嫡”,更是将皇权之争的残酷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雍正虽然最终从“九龙夺嫡”中胜出,但这场皇位争夺战却给雍正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教训,于是雍正在即位后,直接废弃了公开建储制,改为“秘密立储”。

所谓的“秘密立储”,其实就是皇帝生前不立太子,而是将心中认可的储君写在谕旨中,然后在将藏有谕旨的匣子放到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

直到皇帝临终前后,御前大臣们才会将藏有谕旨的匣子取出来,并当众宣读由哪位皇子来继承皇位。

相比于公开立储,秘密立储不仅可以避免皇子之间的争斗太过激烈化,还可以让皇子们都对皇位心存希望。

图|雍正

如此一来,那些有意争夺皇位的皇子们,就会用帝皇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此来赢得父皇的好感,这更有利于皇帝挑选下一任储君。

自雍正设立“秘密立储”制度以后,乾隆、嘉庆两朝的皇位争夺激烈程度明显降低,可到了道光一朝,在皇位继承一事上,却又突然出现了问题。

正常来说,道光在即位后,就应该考虑秘密立储之事了,可事实上,道光直到晚年之时才想起立储之事,这也是后来发生“一匣两谕”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道光之所以这么晚才考虑立储之事,则是因为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之前,道光只有3个儿子,其中老二、老三还早夭了,只剩下长子奕纬,所以道光根本没得选。

而就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他的长子奕纬也去世了,这下道光连儿子都没有了,储君自然无法确立。

图|奕纬

虽然在奕纬去世后,道光又陆续得了老四、老五、老六三个孩子,但他们太过年幼,道光根本看不出三个孩子的能耐,自然也无法择优立储。

因此,直到道光晚年之时,他才真正开始准备立储之事,而此时道光现存的儿子中,老五被过继给了亲王,老七、老八、老九又年幼无知,所以能继承皇位的,也就只有老四和老六了。

其中老四奕詝资质平平,可以说是文不成武也不就,而且奕詝小时候得过天花,虽然最终治好了,却留下了一脸麻子,等到10多岁时,又在狩猎时摔断了腿。

正常来说,老四奕詝继承皇位的可能性非常小,毕竟皇帝作为一个国家最尊贵的人,起码颜值方面要过得去,一脸麻子还断腿的皇帝像什么话。

可挡不住奕詝有个好出身,他的母亲孝全成皇后生前曾是道光最宠爱的女人,在孝全成皇后去世后,道光再未立过皇后,可见道光对孝全成皇后用情之深。

图|孝全成皇后

于是,在“子以母贵”的影响下,道光对奕詝非常疼爱,而且这种疼爱并没有因为奕詝形象受损而消失,所以奕詝依然能参与争储之事。

而老六奕訢的母亲静贵妃,虽然没有孝全成皇后受宠,但在道光心中,也有着不小的地位,而且奕訢从小聪慧过人、能文能武,所以道光也非常喜欢奕訢这个儿子。

正常来说,道光理应没什么好烦恼的,因为按照清朝择优而立的习惯,老六奕訢在比老四奕詝更为优秀的情况下,理应立老六奕訢为储君。

可事实上,老四奕詝虽然在才能方面不如老六奕訢,但他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他有个名叫杜受田的好老师。

杜受田深知奕詝不管是条陈时政,还是骑马习武皆不如奕訢,如果光拼才干,奕詝肯定会输给奕訢,所以奕詝想争储,就必须从其它方面入手。

图|奕訢

根据杜受田多年来的观察,道光深受儒家仁孝思想影响,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只要奕詝表现得足够仁孝,那道光很可能遵循立嫡立长的传统思想,将奕詝立为储君。

随后,在杜受田的建议下,奕詝作出了很多看起来仁爱又孝顺的事情,例如有一次道光带着所有皇子去南苑狩猎,并让皇子们比拼射术。

一天过去,晚上道光检查各皇子收获时,奕訢凭借高超的骑射功夫,狩猎到了最多的猎物,而反观奕詝,却一个猎物都没射到。

当道光询问奕詝为何毫无收获时,奕詝说此时正处万物复苏的春季,那些鸟兽都在孕育生命,他实在不忍心杀害,所以就一箭也没射,道光听后高兴不已,连夸奕詝有做皇帝的慈爱之心。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奕詝在储君之争中的行径,从未离开过 “仁孝”二字,而事实证明,奕詝成功用仁孝之心打动了道光,被道光立为了皇位继承人。

图|奕詝——咸丰帝

不过,道光在立奕詝为继承人后,总感觉对奕訢有所亏欠,毕竟除了“仁孝”方面,奕訢可以说全方位碾压奕詝,所以为了补偿奕訢,道光又在谕旨上留下了立奕訢为亲王的旨意。

其实,道光在立储时,可能还有另一层考虑,奕訢虽然文武兼备,但缺乏仁慈之心,如果他当了皇帝,不一定能容得下哥哥奕詝。

而反观奕詝,虽然才能不足,却足够“仁孝”,如果奕詝当了皇帝,必然能包容弟弟奕訢,如此一来,就避免了出现兄弟相残、政权动荡的情况。

然而,事实证明,奕訢所谓的“仁孝”,只是故意表现出来的,奕訢在即位后,曾多次针对过奕訢,甚至还免了奕訢的所有职务。

如果奕訢的亲王爵位不是道光通过“一匣两谕”册封的,那奕訢很可能连亲王的爵位都保不住。

点赞11、九江市 网友:杨戬大爷

道光遗诏:“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

一份遗诏里出现两个名字,这是前所未有的事,而为什么道光皇帝要这样做呢?这就得从奕詝和奕訢这两位遗诏当事人说起了。

相比起老四奕詝,道光更喜欢老六奕訢(后来的恭亲王),但又不得不立奕詝

道光皇帝一共有九个儿子,在他六十四岁开始立储的时候:前三子奕纬、奕纲、奕继已死,老四奕詝十六岁、老五过继给了别人、老六奕訢十五岁,剩下的三个儿子都是不满十岁的。这就决定了:道光皇位的继承人只有老四奕詝和老六奕訢。

比起奕詝来,道光更加喜欢奕訢,因为奕訢能文会武,有花枪法二十八式,曰“棣华协力”;刀法十八式,曰“宝锷宣威”。这对于尚武的满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而且奕訢精通满汉蒙三种语言,对于儒家经典和诗词歌赋都有一定的造诣。

这些都让道光皇帝更加喜欢奕訢,反观奕詝,虽然是大哥,但他文才武功都不及奕訢,甚至还有骑马坠地,落下残疾的情况发生。所以道光皇帝一直都在奕詝和奕訢两人之间摇摆不定。

一方面奕詝是“长且贤”,年纪大又仁孝,另一方面是奕訢“天资聪颖、文武双全”,而且两人都是有奕訢生母静贵妃所抚养长大的,道光很难对两人做出最后的抉择。可到了道光晚年,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差,立储之事迫在眉睫,不得不去面对。

道光最后选择了奕詝,我认为还是因为奕詝的身份地位。因为他是长子,又是道光第二任皇后孝全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所生,算是当时的嫡长子。

虽然清朝没有“立嫡长子”的制度,但从努尔哈赤时期立长子褚英为继位者来看,清朝虽没有制度,但历代皇帝都是希望按汉制“立嫡”的。比如康熙立胤礽、乾隆想立永琏、嘉庆立绵宁(道光)等,而道光作为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长子继位的皇帝,也希望能奉行这一制度的了。(道光最早是想立长子奕纬为后的,可惜他无德无能又早死)。

所以奕詝虽然才不及奕訢,但他德比较好(长且贤),而且又是长子的身份,就这样被道光帝安排做了继位人了。可道光帝却觉得十分亏欠奕訢,毕竟他才是自己的心头好。

于是道光帝除了亲自给奕訢主婚,,迎娶了大臣桂良之女为福晋,还特意在遗诏中写明:“皇六子奕訢为亲王”,也算是给自己一点安慰,和给心爱的儿子一点补偿吧!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