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都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为何马良随军未指出刘备连营八百里的错误?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6关键词:错误,刘备,马良,五常

都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为何马良随军未指出刘备连营八百里的错误?

点赞1、南通市 网友:银狼涩魔

马良(187-222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马谡之兄。

据《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记载,马良兄弟五人都很有才华,而马良最为出色。乡里人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谚语。

马氏兄弟五人,分别名叫:伯常、仲常、叔常、季常、幼常。马良马季常,因为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因为马良最有才华,也就有了这么一说。

刘备称帝后,任命马良为侍中。跟随刘备东征孙吴,被派遣进入武陵,招纳五奚蛮夷首领沙摩柯等接受刘备印号,一起协同作战。

刘备夷陵战败之后,马良也遇害被杀。

在史料中,并没有记载马良对刘备连营,有任何的建议。

夷陵之战,刘备连营一事是确定的,但究竟连营几百里,没有准确的说法。

据《三国演义》描述,刘备连战连胜,陆逊坚守不出。马良提醒刘备说:“陆逊深有谋略,坚守不出是想等待我军之变。”

但刘备却说:“陆逊有啥谋略,坚守不出是被我打怕啦,哪里还敢再出来哦”。

于是,刘备连营七百里,屯兵树木茂盛之地,以避过炎热的夏季,再与陆逊交战。

马良认为此事不靠谱,但也没有办法劝阻刘备。就说诸葛丞相在东川视察曹魏前线阵地,可以请教丞相。

刘备却说:“我也很懂兵法,何必去问丞相,你愿问你就去问吧。“

马良就自己划了四至八道图本去求教诸葛亮。诸葛亮一看刘备屯兵位置,就说坏醋啦,哪有这么办事的,必败无疑。

果然,马良得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回到刘备身边时,刘备已经大败,逃回了永安城。

马良详细汇报了见到诸葛亮的情况,刘备说悔恨没有早听诸葛亮之言。

罗贯中老先生也没有说明,当时诸葛亮对刘备说了些啥,是不该伐吴呢,还是不该七百里连营。从此之后,马良也不知所踪,老先生也没有交代。

这就是老罗一贯的套路,许多事有头无尾、许多事无中生有。

但从罗贯中对马良这段时期的描写,也看出一些端倪。

马良作为刘备的侍中,是不太可能离开刘备去向诸葛亮寻求策略的。

侍中本是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官,替皇帝跑跑腿,传递一下信息、诏令一类的工作。刘备认为诸葛亮并不比自己高明,无须向诸葛亮求教。马良愿意辛苦一趟,也是分内的工作,自己愿去就去吧。但魏晋时期,侍中已经是事实上的宰相,马良是不可以轻易离开刘备身边的。

从史料来看,找不到马良去求教诸葛亮一事,而且明确记载,马良是在夷陵战败后,遇害被杀。

罗贯中这么描写,是有深意的。可以看出,马良对于刘备的屯军方法提出了异议,但没有能力劝阻刘备改变。

一方面说明了刘备骄傲自大,不仅没把陆逊放在眼里,甚至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自然也不会把马良的建议放在眼里。

而马良仅仅是感到刘备的做法不太合适,但也没有更高明的建议提供给刘备。没有合适的建议,刘备咋会听马良的呢?

更有意思的是,史料记载,刘备托孤时,看到马良之弟马谡在跟前,就让马谡回避,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估计当时马谡是跟随诸葛亮一起从成都来到永安的,诸葛亮对马谡非常看重,而刘备不放心此人。这或许是因为马良之故,都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就算最良的马良也没有个好主意,在夷陵之战中,没有提供好的建议,难道马谡会比马良更高明吗?

刘备如此看重马良,马良几乎是刘备东征所携带的唯一智囊,但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还能指望马谡有啥作为吗?

这是否是刘备为何对马谡如此评价的由来呢?

是否是从侧面对马良才能的一个评价呢?

是否是刘备意识到,自己手下缺乏才能,没有足够的智谋,才导致夷陵之战的失败呢?

一切都是推测,没有史料为证。

但可以看出,马良在刘备手下并没有特别的作为。

之所以他不能指出刘备数百里连营的错误,是没有这个能力。这或许是罗贯中先生想要表达的意图,豹眼也认为这最有可能。

点赞2、吕梁市 网友:一醉南柯

连营七百里也就是连营三万五千米,刘备的夷陵之战上下不到七万人,一个营寨两个人就差不多能连营七百里。而据演义小说里讲于茂林处连营七百余里,那么这片茂林该有多大?实际上夷陵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并非连营,而是事先水路两线作战方针的持续性间断造成。

白眉马良

“季常良实,文经勤类,士元言规,处仁闻计,孔休、文祥,或才或臧,播播述志,楚之兰芳。”——《季汉辅臣赞》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五常是指马伯孟常、马仲常、马叔常(史料并未留名)、马良、马谡。马良自荆州跟随刘备,算的上蜀汉政权谋士集团的佼佼者,裴松之注解《三国志》里提到诸葛亮与马良应该结拜为了兄弟,因此可见马良的学识还是很受诸葛亮的认可。在关羽镇守荆州之时,马良官拜左将军掾,是关羽的高级参谋,也是维持蜀吴关系的重要人物。刘备东征之时,马良任侍中,也就是主帅帐中的军事参谋,奉命游说五奚蛮夷协同作战,并成功说服沙摩柯等蛮夷一万余众参战。可以说马良是一名能够胜任主公所交代之任务的人才,但并非左右逢源,开天辟地之才,从平生为人来看,也相当低调,所以并不显眼。

夷陵之败

夷陵之战前期,蜀军的推进比较顺利,一路破巫县、秭归等重镇,这主要由蜀军东征的税气和陆逊的战略撤退有关,到公元222年正月的时候,蜀军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扎下大营。此时,蜀军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这个二三百公里也就是战争前期的秭归大本营到夷陵前线的距离。刘备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土地上建立了几十个营寨,但这些营寨实际上是补给链接点,并未纳入战略意图当中,兵力也都未分散其中,而是投入夷陵前线。在这一点上刘备没有指挥失当的地方,马良当然也不会指出问题。

在猇亭对峙之时,刘备为了引陆逊出战,令张南率兵围攻夷道的孙桓,一方面孙桓是孙权的侄儿,陆逊理当出兵相救,这样可以实现围城打援的战略计划;另一方面,如果陆逊不救,夷道一旦攻下,对峙之态势基本瓦解,蜀国水军可以一路东进直插陆逊后方。但天不遂人愿,陆逊看出刘备用意,坚决不救夷道,孙桓也不愧为东吴名将,坚守城池使蜀军久攻不下,将战斗从正月一直拖到六月。刘备还派遣吴班率数千人于平地扎营,于山谷中伏兵八千,诱吴军出战,企图伺机聚歼,但是此计亦未能得逞。陆逊避战坚守的策略破坏了刘备依仗优势兵力迅速决战的战略意图。

六月的江南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迫于无奈,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从这里看刘备的决策也并非不合理,毕竟蜀军深入敌境,加上酷暑难耐,如果不作修整,恐不战自溃,作为战时主帅的刘备,不仅要考虑战争走向,还要考虑士兵管理,舍舟入岸的调整也是当时最好的方式。

但水陆并进的作战方针放弃之后,就给了陆逊在反攻的机会,水路无法形成对吴军的制约,这使得陆逊反攻时,朱然能够突破蜀军前锋,插入蜀军的后方,与韩当所部在涿乡形成合围,切断了蜀军的退路。当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总攻时,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等于吴军三线作战,水陆均被控制,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这才造成刘备的溃败,张南、冯习及沙摩柯等相继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的后卫将军傅肜掩护刘备撤退时被杀。黄权所部也因水路被阻,在江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


纵观整场战争,刘备身为主帅,真正失误的地方在于深入敌境后放弃了既定战略,自行削弱水路控制力导致战场被分割以致全线溃败,马良如果聪慧,理当指出以退为进,收缩战线,酷暑之际退至秭归,入秋后再东进。但历史不容后世来平叛,面对当时的困难局面,你又会怎样指挥呢?

点赞3、阳江市 网友:静瑶。

马良是襄阳宜城人,今湖北宜城人,刘备在荆州时,征辟马良为州从事,后来马良成为关羽的属官,曾经代表刘备出使过东吴。

马良的官职是侍中,侍中等于是皇帝的近臣,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杂事,官位仅次于诸大将军和尚书令,说明刘备还是很看重马良的。



关羽失荆州被杀后,马良不知怎么逃回益州的,其实刘备是很看重马良的,夷陵之战中,刘备分配给马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联络五溪蛮夷,共同对东吴用兵,马良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夷陵之战前期,刘备进展顺利,从巫山一直打到夷陵,东吴军一直退到夷陵就不再后退,凭险据守,也不出战,陆逊在寻找机会。

马良在说动五溪蛮夷加入刘备后,五溪蛮首领沙摩轲率军在后期加入战斗,马良也回到了刘备军中,以马良的才能,为什么没有发现刘备的错误呢?



因为刘备没有错。

所谓的八百里连营,到度是怎么回事呢?

八百里连营是指刘备从蜀汉的边境永安一直到夷陵前线共800里的路上,刘备设置了几十座营寨,每座营寨分派不同的兵力把守,用以保护运输补给线及后方基地的安全。后方的营寨兵力较少,每座营寨数百人,大部分兵力在前方的夷陵前线。

刘备此举完全正常,合乎军事常识,并不是曹丕所说的八百里拒敌,整个刘备军总兵力也就是5万人左右,长江北岸防备曹魏的黄权部留有1万人,再加上五溪蛮首领沙摩轲率领的蛮军约1万人,刘备本部也就4万人左右,4万人怎么可能做到八百里连营,显然曹丕得到的消息不准确。



曹丕的能力完全不如曹操,整个夷陵之战期间,曹丕就在坐山观虎斗,没有占到一点便宜,就这种能力还评说刘备八百里连营不对,最终的结果只是曹丕蒙对了。如果曹丕听从了刘晔的建议,曹魏统一三国都有希望。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并不是因为八百里连营,而是因为刘备放弃水军,导致陆逊用水军运输陆军到刘备的后背,朝廷前后夹击,再辅以火攻,导致刘备大败,这和刘备八百里连营一点关系都没有。

刘备的八百里连营并没有什么不对,马良也就不可能会说什么,可惜的是,马良死在了夷陵的战场上。

点赞4、贵港市 网友:密室逃脱

夷陵之战是荆州之战的续篇,它是刘备为了试图为关羽复仇、夺取荆州而发起的一场伐吴战役,这场战斗最终以蜀汉的惨败而告终。

根据东吴战后统计的数字,蜀汉在此战中,损失了近8万士兵,还有许多蜀汉名将阵亡。

夷陵之战后,作为主要责任人的刘备感到非常沮丧,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

可以说,夷陵之战是刘备的滑铁卢,也是蜀汉的国运之战,是蜀汉由盛转向衰弱的转折点。

经此一战蜀汉逐鹿中原之梦彻底破碎,从此一蹶不振。

夷陵之战中,刘备集中了蜀汉精锐,志在必得,但是他连营七百里遭到陆逊的火攻,最终全军覆没。

刘备连营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曹丕都看出了刘备的失策,他说哪里有连营七百里能够取胜的。

不仅如此,曹丕还指出,刘备选择的驻扎地区是兵家所忌,非常危险。不久,曹丕的预言果然应验,孙权打败刘备的捷报就传到了魏国。

众所周知,刘备伐吴的时候,刘备身边文臣武将云集,难道没有人看出刘备的失误吗?

尤其在他身边,还有一个备受诸葛亮欣赏的智囊马良,他又为什么没能指出刘备的战术失误呢?

马良是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四书五经无所不阅,被老师称作治国安邦之才。

马良弟兄五个,个个才华横溢,在襄阳小有名气。

马良弟弟马谡,是诸葛亮的爱将,备受其中,对他委以重任,后因北伐中失街亭被诸葛亮挥泪斩首。

兄弟五人中马良口碑最好,襄阳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这里面说的白眉正是马良。

因为马良生下来眉毛间便有淡淡的白色,因此得名“马白眉”。

刘备兴兵伐吴的时候,马良就在身边,担任出谋划策的智囊。面对刘备犯下的小儿科失误,马良为什么没有规劝、阻止?

刘备“气”令智昏,不听任何规劝

夷陵之战表面上是收复荆州,其实是为关羽报仇。

刘关张桃园结义,三人誓同生死。关羽对刘备忠心耿耿,为蜀汉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可是号称万人敌的名将关羽,却在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与东吴军队的较量中失利,败走麦城,中了东吴军队的埋伏,被生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

对于关羽的被害,刘备痛不欲生,决心为其报仇。

刘备兴兵伐吴,遭到了蜀汉高层的一致反对,大家都认为蜀汉的主要敌人是曹魏而不是东吴。

特别是关羽遇害第二年,即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自称东汉合法代表,跟汉贼势不两立的刘皇叔,应该同仇敌忾讨伐汉贼。

如果避重就轻,去攻打孙权,政治上会失分,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

但是,刘备得知关羽的死讯后怒不可遏,发誓要领兵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

此时刘备集团已经征战多年,士兵非常疲惫,老百姓身上的负担也很重,假如再开战会拖累蜀汉经济,甚至引发内乱。诸葛亮特意带上赵云、刘巴、许靖等重臣游说刘备,和刘备阐述利害关系,建议先休战,等以后实力足够后再出征。

刘备被诸葛亮说服,看到伐吴的风险,随即冷静下来不提出兵之事。所以他并没有在关羽被害后随即出兵,一直停了两年才将伐吴提上议事日程。

尽管如此,也是赌气去的。

因为同为结拜兄弟的张飞当着刘备的面指责他:“陛下难道忘了当初我们三人在桃园立下的誓言?现在二哥被孙权所害,我们手上兵多将广,粮草充足却不为二哥报仇雪恨,让天下人怎么看待你?怎么对得起二哥在天之灵?"

刘备看着眼前这个头发胡须已经泛白,为自己奋斗半生的兄弟,想到了兄弟三个的情谊,复仇的冲动战胜理智,下令再次备战征讨东吴,任凭诸葛亮、赵云再三规劝都无动于衷。

蜀汉另一位大臣秦宓也劝谏说:“陛下为了一人一地,不惜亲自出征,万一失利,损失一定惨重,到那时恐怕后悔也来不及了。”刘备听后,见他出此不利之言,便勃然大怒,要将他斩首,在诸葛亮的劝解下,才免他一死将他下狱囚禁七月

尤其是在筹备伐吴的过程中,张飞被自己的部下张达﹑范强(演义中误写作范疆)谋杀,并且带着张飞的首级投奔了东吴。

如此一来,刘备痛不欲生,彻底失去理智,心头燃烧着复仇之火,根本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即使马良指出刘备的错误,他也不会听得进去。

资历不够,说话没有分量

诸葛亮对马氏兄弟非常欣赏,马良在给诸葛亮的信中还称诸葛亮为“兄”——:"“听说雒城已被我们攻下,这是上天的福佑;尊兄适应时势把握时机,辅佐光大邦国之业”

到底是姑表亲还是什么亲戚,书中没有交代,但是诸葛亮跟马家关系亲密是没有疑问的;不然的话,诸葛亮是蜀汉高级领导人,马良作为下属,在公文中也不敢跟诸葛亮称兄道弟。

尽管有亲戚关系,但马家兄弟有才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诸葛亮才敢于内举不避亲,重用他们。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马良和马谡特长不一样,马良是文治,马谡是武功。

两人经历也不同,马谡一直在军中效力,是个职业军人;马良一直负责行政和外交工作。

马良曾经给诸葛亮一个治国良策,具体内容是:“纠正郑、卫之淫声,有利于各项事业,不起相互之间的干扰,这才是管弦演奏的绝技,俞伯牙、师旷的调协。我虽然不是钟子期之辈,却也得为之击节叫好。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马良在军事上没有什么建树,没有指挥过重大战役。他对音乐倒是非常精通,非常内行。他提到的俞伯牙、钟子期,都是古代著名音乐家。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马良就是文科生,马谡是理科生,隔行如隔山,马良的军事才华就大打折扣。

马良职业生涯的最大亮点有两个,一是受诸葛亮委托,出使东吴,以外交官的身份,完成了使命,受到孙权的尊敬。

马良为刘备作出的另一个贡献是,在夷陵之战前奉命招抚武陵一带的五溪蛮各部,劝说各部首领们都接受蜀汉的印信封号,跟随刘备讨伐东吴。

马良也出色完成任务,为刘备征招到一万多能征善战的五溪蛮夷雇佣兵。

这些雇佣兵熟悉地形,吃苦耐劳,在夷陵之战中一直活动在东吴军队的后方。极大地牵制了东吴军队,给蜀汉军队减轻了压力。

从马良的履历来看,他是负责行政工作的,外交工作也能胜任。

但是他在军事上是个门外汉,也没有从军经历,更没有作战经验;即使他懂军事,说出来的话也没有分量,刘备也不会采纳。

刘备称霸靠的是诸葛亮,但是军事上刘备也不是菜鸟。将曹操打得损兵折将、一败涂地的汉中之战,就是刘备指挥的。

因此刘备非常自信,听不进不同意见。

夷陵之战前,黄权曾经建议刘备以水军为主,进攻东吴,刘备不但不听,反而将他调任为镇北将军,驻守当阳,远离了夷陵之战的决策层。

黄权是蜀汉名将,汉中之战的功臣,军中威望很高;刘备连他的话都听不进去,怎么会接受马良规劝?

那么,马良到底有没有看出刘备的失策,有没有对他提出忠告?

提出忠告,但不被刘备采纳

马良不但提出了,而且不止一次提出。

当初刘备因报仇心切,起兵伐吴,并任马良、陈震掌理文书。

这时候马良出面劝阻,觉得伐吴时机不成熟;可是刘备不听。

得到孙权拜陆逊为都督的情报后,马良立即去找刘备,建议他提高警惕。

刘备问:“陆逊不就是个无名鼠辈吗?”

马良说:“陆逊虽然是东吴的一个书生,但是他年轻有为,东吴偷袭荆州计划的制定者就是他。”

刘备一听不但不怕反而怒发冲冠:“原来此人是偷袭荆州的策划者,是害我二弟的元凶,我正好找他报仇,怕他作甚?”

马良:“陆逊不是泛泛之辈,才华不在周瑜之下,我王万万不能轻敌。”

刘备哼了一声说“周瑜怎么了,还不是被我们诸葛丞相整死,孤身经百战,难道怕一个乳臭未干的陆逊?”

此刻的刘备,已经被复仇欲望冲昏头脑,无法去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吴军坚守不出,马良认为吴军心怀鬼胎,一定在等待蜀军的变化而挖坑。

期间,马良曾携地理图本前往请教诸葛亮,也将刘备的布阵情况做了汇报。

无奈,刘备根本就听不进去。也许从出兵的那一刻起,蜀汉的命运就注定了。

此外,夷陵之战中,马良多数时间在组织督导五溪蛮军,给刘备提建议的机会很少。

马良督师的五溪蛮军,在夷陵之战的分工是进攻武陵。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这支雇佣兵被东吴的步骘击溃,最后马良为刘备的自信埋单,以身殉国。

此外我们还须知道,江湖上传言的“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这个良是品质优良、品德高尚的意思。

三国时蜀汉官员杨戏这样评价马良:“季常良实”。马良字季常,这话是说马良人老实,做事实在,人品不错。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马良贞实”。

也就是说,马良是个德高望重的好官员。但是军事上,他和弟弟马谡还有一段差距。

点赞5、保定市 网友:以往以往

因为刘备的连营战术本身就没有错。

夷陵之战,刘备大举东征。

看似气势汹汹,然而实际上刘备就根本没有必胜把握。

这一来,益州的经济重心在成都平原,蜀军远征荆州,后勤补给线拉的极长。

二来,时间仓促,刘备准备不足。总兵力少不说,还缺乏水军。以致蜀军水师的主要任务是运输物资,而不是作战。

三来,吴军占了荆州后,孙权免了荆州百姓赋税,荆州人心尽皆归附孙权。这导致刘备打不了亲情牌不说,还令蜀军收复荆州的行为变成了客场作战。

所以在当时,刘备每前进一段,都不得不在关键位置留下部分步兵驻防。以防吴军在某个荆州老百姓的引导下,走山间小路,抄断蜀军的退路和补给线

而这也正是刘备“连营七百里”的原因。

对于刘备的这一部署,曹丕曾嘲讽道:

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三国志·文帝纪》

曹丕说的这话,有没有道理,先不论。

这点留在后面再评述。

但需要注意的是,曹丕对刘备的评价,实际上说的是两件事。

第一件,是批评刘备战术保守,本来补给线就长,现在还被陆逊牵着鼻子走,补给线拉的更长。为了避免被包抄,居然还分兵,连营七百里。兵力分的如此散,这一看就不像打胜仗该有的样子。

第二层,是批评刘备在包原隰险阻之地安营扎寨,犯了兵家大忌。把自己的软肋暴露给了陆逊。

这里的“连营七百里”和在“包原隰险阻之地安营扎寨”,以致全军覆没,有因果关系吗?

没有。这压根是两件事。

刘备连营七百里,只能说,他赢不了。不代表他必然会惨败。

吴军后来放火烧的蜀军营寨,只是刘备设在夷陵附近的营寨。

也就是刘备设在包原隰险阻之地的营寨。

吴军可没有连烧蜀军七百里营寨的能力。

既然连营七百里,不是真正败因。那刘备到底是因为什么才失败的呢?

以及说,他为什么要在不合适大军驻扎的包原隰险阻之地安营扎寨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

夷陵之战,刘备失败的关键,是他让水军舍舟上岸,主动让开长江水路,给了东吴水军长驱直入,偷袭蜀军后路的机会。

陆逊曾说过,自己打赢刘备,就是因为刘备命令水军舍舟上岸。

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陆逊传》

如果刘备不放弃水军,继续控制长江,陆逊一时还真拿他没辙。

不过,刘备也是没办法。

他从221年7月伐吴,至陆逊放火烧营前。

蜀军在前线已经与吴军作战了近一年时间。

蜀军士气本来就很颓废。再加上,当时是六七月份,天气炎热,如果刘备不让水军将士舍舟上岸,可能水军直接就崩了。

所以说,刘备也是不得已为之。

而他让水军舍舟上岸,在包原隰险阻之地安营扎寨,也并非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

我们知道,三国鼎立,各有所长,曹魏长于骑兵战,东吴长于水战。

而蜀兵,则长于山地作战。

陆逊的战略,是后退,让出峡口山区,然后集结五万大军,背靠身后的江汉平原,把刘备大军堵在了三峡口,打持久战。

这种情况下,刘备还能怎么办?

强攻?蜀军兵力不够。

刘备只有三条路可选。

要么吸引吴军野战,双方来一场决战。这对于蜀军有利。

刘备曾两次派兵引诱吴军进行野战,可陆逊始终不上当。

先遣吴班将数千人於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陆逊传》


要么退兵,回益州。另择时机再东征。

可这很伤士气,而且刘备也瞧不起陆逊。这导致刘备始终没下退兵的决定。

他再要么派专人联络友军,在吴军的侧翼搞破坏。刘备当时确实这么做了,比如派马良携金银找武陵蛮酋长沙摩柯合作。

但问题是,这帮蛮子终不成气候,被步骘带领的区区一万交州军就平息了。没有实现刘备调动吴军主力分兵南线的企图。

延康元年,权遣吕岱代骘,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会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权遂命骘上益阳。备既败绩,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骘周旋征讨,皆平之。——《步骘传》

既不能撤退,友军也指望不上,吴军也不敢应战。而且攻又攻不动。

无奈之下,刘备也就只好耗着。把部队安置于草木茂盛的地方避暑。

想等到入秋,天气转冷后,再与陆逊决战。

不过陆逊可不想等到秋天。

他抓住蜀军疲惫不堪,放开水路的战机,对刘备发动进攻。

第一波进攻,吴军还败了。

刘备的连营是很讲究的,部署极其精密,一环套一环,十难攻破。

没办法了,陆逊才决定火攻。

利用放火,搞乱蜀军士气。然后对其军营实施部署攻击,定点拔除。

再利用水军优势,于刘备军身后登陆,截断蜀军退路。

这其实才是夷陵之战的胜负手。

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三国志·陆逊传》

因此,刘备舍船就步,从陆路缓步推进,选择在山地步步结营。其实也是避己之短,扬己之长,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

刘备最终的惨败,可以说他运气不好,战前就死了张飞、法正。并且还碰上了陆逊这种沉得住气的大将之材。

也可以说,他太自负了。瞧不起陆逊,被陆逊教做人。如果他能摆正心态,再多调几万大军东征,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退,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干耗着。他也断然不能输得那么惨。

但绝不能说刘备连营是错误,尤其是,不能说刘备连营七百里是错的。

平心而论,夷陵这一战虽然损失惨重,但刘备本身的指挥并无无错误。

刘备的操作,几乎都要奏效了。令吴班诱敌之策,让陆逊之外的东吴诸将都上了当。

若是与刘备对阵的不是陆逊,或许夷陵之战,取得战役胜利的人就是刘备了。

至于说曹丕对刘备评价,不用当回事。

因为曹丕也不会打仗。

他要是会打仗,至于后来两次大举伐吴,都被吴军打得灰头土脸?

他评价刘备,完全是外行评价内行。没有说服力。

把他搁在刘备位置上,他也如此。以他的那点军事才华,他还能玩出花来不成?

值得一提的是。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借诸葛亮之口原原本本得复述了曹丕的话。

仿佛刘备连营七百里,就是败因。

孔明曰:“包原隰险阻而结营,此兵家之大忌。倘彼用火攻,何以解救?又,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拒敌乎?祸不远矣!陆逊拒守不出,正为此也。汝当速去见天子,改屯诸营,不可如此。”

而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这也就导致很多人认为,刘备输就输在连营上。

然而,前面已经解释了。

连营并没有错,甚至连吴军的火攻,也不是蜀军惨败的关键原因。

刘备的惨败和他选择连营战术,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

估计罗贯中也不知道刘备到底因为什么才输掉的,所以他就直接照搬了曹丕的原话。

反正,刘备打输了,输了就是原罪。怎么埋汰刘备,都不为过。

点赞6、湘潭市 网友:几重烟雨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良便是马谡之兄。马家兄弟五人,个个皆有才名。

(白眉马良)

古人常用“伯仲叔季”来序齿排行,马家兄弟五人,老大马伯常,老二马仲常,老三马叔常,老四马良字季常,老五马谡字幼常,人称“马氏五常”。

马氏五常中,马谡最为人熟知,而事实上马良的才名最盛。因其眉间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不知道《白眉大侠》有无借鉴马良的形貌?故时人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三国中不乏龙兄虎弟,除了“马氏五常”,还有“司马八达”,即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字仲达,司马孚字叔达,司马馗字季达,司马荀字显达,司马进字惠达,司马通字雅达,司马敏字幼达。

(昭烈皇帝 刘备)

公元 209 年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任荆州牧,召 22 岁的马良为州从事。作为荆襄本土士人代表,马良为刘备安抚荆州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为刘备所献的“保守荆襄之策”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不谋而合。

在刘备的蜀汉政权中,存在着三股政治利益集团,即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诸葛亮是荆州派的首脑人物,襄阳人马良极受诸葛亮的推崇,马良也常以“尊兄”称呼诸葛亮,二人关系莫逆。后来马谡之所以受到诸葛亮的赏识和重用,除了其本身的才华,其兄马良与诸葛亮之间紧密的关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公元 211 年,刘备入川,不久诸葛亮,张飞,赵云,刘封等相继入川。马良留守荆州,同廖化等人共同辅佐关羽。若非后来马良被刘备召回成都,凭着马良对荆州山川地形,风土人情及其与魏吴关系的了解,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公元 221 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马良任侍中,侍中可是皇帝的近臣,可见刘备对马良的信任。由于 220 年关羽被害于吴,夷陵之战爆发,马良随同刘备出征。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马良在夷陵之战中多有表现。一是提醒刘备不要轻视陆逊,二是提醒刘备陆逊闭门不出,必然会有所动作,三是提醒刘备移营时防止陆逊偷袭,四是带着夷陵地区的山川地形图回成都报与诸葛亮。

事实上,历史上并无如此记载。而据历史所载,刘备伐吴时,马良奉刘备之命,前去招抚武陵蛮并卓有成效。最终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战败,马良也同时被害。

在这里我们必须说明一点,小说中所谓陆逊火烧连营 700 里,据推测刘备伐吴时,兵力约 4~5 万,自然不可能会有 700 里之连营。而在夷陵之战期间,马良前去招服武陵蛮,并未在刘备营中,自然也无法对刘备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同时我们也清楚的看到,马良马谡兄弟的才能在战略和外交方面,而非战术及军事。马良除了在夷陵之战中招抚武陵蛮,还曾奉诸葛亮之命出使东吴,圆满的完成了外交任务。其弟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也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总体战略并被诸葛亮采纳。

关于兄弟二人的才能,刘备是看的最清楚的,用其长避其短。而诸葛亮在用马谡守街亭时,恰好忽略了这个问题,没有用马谡的谋略和外交,而用了其战术和军事。

公元 222 年,马良死于夷陵之战,时年三十五岁。刘备任其子马秉为骑都尉,秩比二千石,为朝廷高官,足见刘备对马良的纪念和感怀。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