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多尔衮死后先被追为皇帝,又被扒出坟砍头鞭尸,顺治为何如此善变?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8关键词:顺治,皇帝,多尔衮

多尔衮死后先被追为皇帝,又被扒出坟砍头鞭尸,顺治为何如此善变?

点赞1、达州市 网友:与猫成友

我们都知道多尔衮是清朝的摄政王,但是与此同时多尔衮也是努尔哈赤的14子,在努尔哈赤死后为皇太极建立下了赫赫的功勋,在入关前的一年皇太极突然猝死,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争夺起了大汗的位置,在击败豪格之后多尔衮本想自己上任大汗之位。

但因为在争斗的过程中多尔衮见识到了正黄旗与镶黄旗两个旗的强大实力,怕上台之后会遭到强力的反对,所以明智的多尔衮在皇太极的儿子中,选了正好可以方便掌控的福临继承汗位,于是他和济尔哈朗共同成为了后金的摄政王。

一年后金兵入关,福临也就是顺治登位成为了中原的皇帝,后金改号为大清,因为多尔衮强大的功勋,所以多尔衮的地位水涨船高,超过了另一位摄政王,迫于形势,被孝庄太后操控着的顺治皇帝不得不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再后来又把多尔衮封为了皇父摄政王,在这一刻就是多尔衮的人生巅峰了。

我们要知道顺治虽然已身为皇帝,是真正的九五至尊,但是却一直被多尔衮牢牢的管控制,年幼又没有太多势力的顺治皇帝不得不对多尔衮言听计从,假装着深深的恭敬,即便是一个正常人,受到了这样的管控所会带来的也只会是深深的逆反心理,更何况是这样一位有着无上地位的君皇呢?

所以才会出现了再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对他的清算。

顺治皇帝对多尔衮早已怀恨在心,心中积累着的是无尽的怒火,终于有一天多尔衮在外狩猎的时候突然摔下马死掉了,那个时候的顺治皇帝简直开心的要炸了,多年来,一直压在他头上的一座大山终于倒塌,他也终于可以对自己的权势为所欲为了。

但是因为多尔衮刚死没多久,手下的羽翼们实力还未消除,所以顺治皇帝不得不对刚死没多久的多尔衮礼敬有加,把多尔衮追谥为了皇帝,安抚下了多尔衮手下们的心,但是时间一过,顺治皇帝真正掌控了整个国家的大局,这个时候他不用再惧怕多尔衮的手下们了,所以他对多尔衮进行了清算。

他先是惩治了多尔衮的整个家族,然后把多尔衮的女儿贬为女奴,然后把原本是多铎过继过继给多尔衮的儿子变为了奴,然后又恢复了他的身份,让他回到多铎的家族,由此多尔衮的正白旗再无可继之人,正白旗在后来自然而然成为了皇家三大旗之一,丰厚了皇家的势力。

接下来才是真正针对多尔衮的报复,顺治派人刨了多尔衮的坟,然后纠集众人来围观,当着众人的面开始对多尔衮鞭尸,然后又是当众砍了多尔衮尸体的头,进行了挫骨扬灰这才肯罢休,顺治皇帝这才舒了一口积在胸中多年的闷气。

顺治皇帝之所以会这么做全然是因为受气太重导致的,正如明朝的万历皇帝与张居正一样,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在生前对万历皇帝处处节制,对万历皇帝的很多行为限制有加,个人排场远超万历皇帝,导致了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怀恨在心,这才在死后把张居正鞭尸抄家。

多尔衮与张居正的经历何其相像,同样的有作为、同样的有能力、同样的权力熏天、同样的对小皇帝克制有加、同样的被抄家、同样的会被毁尸,同样受到了重夺权位皇帝的满胸仇恨,这才导致了他们的结局惊人的一致。

所以说不是顺治善变,而是一个被压制多年的权力者在夺得权位之后对曾经仇恨的人的清算,怪只怪多尔衮太过于张扬,在没有得到绝对权威的时候做出了太过于高调的事情,所以才导致了他在死后经受了这样的惨事,这个事情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我们没有绝对把握的时候,千万不要对人太过于高调,要不然招致的只能是别人的仇怨,只有当你达到了一个人生的巅峰,这个时候才是你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

点赞2、榆林市 网友:沫然△

从老百姓的角度去看看,写到书上的不一定可信,朋友!您说呢?欢迎关注耕读先生。

以前回答一个“董卓暴汉武帝尸身”的问题,从专家以外的角度去看,董卓虽然领着吕布、带着兵器上殿,并在大殿外烧起煮肉的大锅……这一切都说明董卓还是胆怯,反对的力量还是很大!于是他就去挖了汉武帝的陵,是想告诉大家“自己不怕”,连你们的祖宗都敢“暴尸”……是有这么点意思吧?一个一个去谈很麻烦,搞这么一手“动静大”!


孝庄说:“人没有那么多事。”至于争争吵吵、打打杀杀,都有前因后果,看历史就是看故事,大家想,咱管他哪一年、哪一天、哪一个时辰……又不是考试,知道那么详细干啥呢?看事就看理,一家之言!一家之言!


孝庄、顺治孤儿寡母,虽然皇权在握,专家们也说了,觊觎的人不少,要是一个一个整治,既麻烦又有隐患,当然结果可能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大狱,于是呢就来这么一手,是不是呢?但就从那时起大清顺治就安稳了。


还有和珅,乾隆聪明的头发都生着八个眼睛珠子,他能不知道和珅的把戏,小编觉得,乾隆知道,好多东西放在国库里,就像他爷爷那一朝,如果死盯着,会像他爸爸那样累死,得了吧!你和珅管着吧……

小编不是学家,更不是专家,只是在大雪纷飞的夜晚,与几位老哥在土炕边拉呱、唠嗑的乡下人,如您不弃,请关注耕读先生,按孝庄皇太后的话说,“先谢谢您!”

点赞3、禹州市 网友:迩不配

古代权力争斗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执掌大权的人,生前激烈角逐,死后有时也不得安宁,清王朝的多尔衮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

顺治七年(1650年)冬,多尔衮到古北口外狩猎,从马上摔下来,不到一个月,便死于古北口外的喀喇城,年三十九岁。多尔衮去世后,被顺治帝追封为“清成宗”,丧礼依帝礼,谥为“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极其荣耀,可是,就在他去世两个月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顺治帝便剥夺了多尔衮的封号,掘墓毁尸。顺治帝对多尔衮的态度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突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追封多尔衮为皇帝变成了对其掘墓毁尸,这是为什么呢?

多尔衮(剧照)

第一,多尔衮是清王朝的大功臣,他被追封为“清成宗”是完全有资格的,他的战功和政绩巨大历史功绩,不逊于清王朝的多数皇帝。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多尔衮平反昭雪,恢复其睿亲王封号,评价其为“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这样的评价,是比较恰当的。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努尔哈赤第四任大妃阿巴亥第二子。他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四岁的多尔衮被封贝勒,此后,便开始了他非凡的军事历程。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其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去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时,获得了元朝传国玉玺,上有“制诰之宝”四个字,多尔衮将玉玺呈献给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多尔衮因巨大战功,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同年十二月,多尔衮随其父皇太极亲征朝鲜,参与“丙子之役”,攻克江华岛,俘虏朝鲜国王家属,在征朝时战功显赫。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多尔衮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顶峰状态,他在与明军激战的“松锦大战”中,击败了明朝名将洪承畴,立下卓越战功,成了皇太极属下最能征善战的军事统帅。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就实力而言,顺治帝的皇位是多尔衮让给他的。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率领清军接受吴三桂投降,挥师入关,并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率兵进入北京。清军入主中原,多尔衮居首功。顺治帝继位之后,多尔衮先后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孝庄太后与多尔衮

多尔衮的卓越功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多尔衮战功显赫,是清王朝的一位年轻的常胜将军,他是击败明军最杰出的战将。

天聪二年(明崇祯元年,1628年),年仅十六岁的多尔衮跟随他哥哥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部,多尔衮大破敌人于敖穆楞,战功显著,被皇太极赐给于“墨尔根戴青”(意为聪明的统帅)称号。天聪三年(明崇祯二年,1629年),多尔衮跟从皇太极从龙井关突入明朝边塞,与贝勒莽古尔泰等联手,攻下汉儿庄,直逼通州, 威慑北京,并在广渠门外大败明朝将领袁崇焕、祖大寿的援兵,又在蓟州歼灭明朝山海关的援兵。

天聪五年(明崇祯四年,1631年),执掌清朝的吏部,并率兵攻克大凌河,明将祖大寿与多尔衮约定献出锦州投降,十月二十九日夜,多尔衮与贝勒阿巴泰等率领四千兵马,与祖大寿所率的旧部三百五十人佯败,引锦州明军来追,多尔衮等回兵反击,大败锦州明军。

天聪七年(明崇祯六年,1633年),皇太极询问大臣们,在明朝、朝鲜和察哈尔中选择一个作为一个作为优先进攻的方向,多尔衮力主以征伐明朝为优先。他认为,征明可以动摇明朝的统治根基,并朝着夺取全国政权的目进发,因而,他建议皇太极每年整顿兵马,乘谷熟粮足时进攻明境,并令围困北京的清军截断明军对北京的援助。多尔衮的建议被皇太极所采纳。随后,清军绕过了明军镇守的山海关,越过长城,进入明朝,打击明军。

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二月,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率精兵万人,威逼察哈尔部的林丹汗,清军进攻顺利,多尔衮招降了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晋、苏泰福晋和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多尔衮从林丹汗处得到元朝的传国玉玺,上面刻有“制诰之宝”四字,多尔衮将这玉玺呈献给皇太极。群臣趁机奏请皇太极上尊号称帝。

天聪十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正月初一,多尔衮首率诸贝勒于新年庆贺大典时,向皇太极行礼;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改号大清。多尔衮因功劳很大而被封为和硕睿亲王,这一年他二十四岁。

随后,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等率清军入明境征伐明军,多尔衮与多铎一起率兵攻击山海关,以牵制明军,这助阿济格获胜。

当年十二月,皇太极亲征朝鲜,多尔衮随同,清军发动了“丙子之役”。第二年正月,多尔衮率兵攻江华岛,俘虏了朝鲜国王的家属,他规定逮捕敌兵,但不许杀戮。四月,多尔衮将朝鲜人质,包括昭显世子李夫妇和凤林大君李淏夫妇及家属等,押送至盛京。

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睿亲王多尔衮被皇太极任命为“奉命大将军”,率兵南征明朝,这一次南征,清军分兵两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率左翼军从墙子岭、董家口入关,攻入山西,破济南,杀了明朝宣大总督卢象升,而后北掠天津、迁安,出青山关后返回辽东;另一路是多尔衮亲率的明军精锐,进攻明军守在边境的部队。

松山决战

崇德六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至崇德七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多尔衮与明军展开了著名的“松锦之战”,这是一次关键的决战,清军以多尔衮、济尔哈朗为领军统帅,皇太极亲自领兵为后援。起先,明军统帅洪承畴坚守城池待援,但因接连接到朝廷的催战诏书,不得不率军出战,结果,两军在决战中,明军炮队被突破,最终惨败,松山城被攻破,洪承畴松山被俘,之后,降了清军;明军另一将领祖大寿随后也献锦州城,投降清军。松锦决战使多尔衮名声大振,而明朝在山海关以东只剩下宁远一城。明朝大势已去。

崇祯皇帝(剧照)

其次,多尔衮拥立年少的福临即位,既避免了清朝皇室因争夺皇位而内耗,同时又使他以摄政王身份掌控朝权。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清宁宫,因皇太极生前没有立嗣子。朝中出现了继位之争。

当时,继位的争夺主要是在豪格和多尔衮之间展开。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皇太极生前执掌的两黄旗旗下的大臣都希望由豪格继位,以此来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而且,这些大臣认为,豪格军功显著,才能较高,而且,资格老,他于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皇太极称帝时就被封为肃亲王,长期执掌户部,有管理经验。有两黄旗和正蓝旗的支持,豪格的竞争力是很强大的。

而多尔衮却是豪格非常强的一个竞争对手,多尔衮有三个优势:一是战功显赫,有文韬武略,长期领兵作战,旗下战将都非常勇猛,特别是他的两个兄弟,长期掌兵,实力很强;二是多尔衮兄弟掌握着两白旗,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多尔衮;三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经常与多尔衮一起征战,关系不一般,在暗中是倾向于支持多尔衮的。因此,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力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

如此一来,多尔衮与豪格两派势均力敌,竞争十分激烈,多尔衮虽然比豪格更强势,但是,他也拿不准有把握获胜,豪格拥有两红和正蓝三旗,而掌握两红旗的代善其势力虽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但以代善的资历和经验,仍在两派的竞争中起重要作用,他的态度不明;镶蓝旗主济尔哈朗虽倾向于多尔衮,但在关键时刻,不一定是坚定派,所以,多尔衮在两黄旗、正蓝旗反对他,两红旗态度不明,镶蓝旗不坚定的情况下,以两白旗的力量以豪格竞争,胜负难料。

八月十四日,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一起到崇政殿,举行决定皇位归属的会议,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上双方争执不下,对于由谁来继位的问题确定不下来。

随后,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以及相关大臣商议后,决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来继帝位。多尔衮如此决定一是为了避免皇室当时不可调和的内斗,避免损耗清廷的整体力量,以便能保存实力,尽快入关,入住中原;二是有他自己策略上的考虑,推举年少的福临继位,这即能使他能掌控摄政大权,同时,又能让他有一定时间来蓄积力量,除掉朝中的劲敌豪格。对此,多尔衮是以进为退,公私兼顾,一举多得。虽然暂时不能当皇帝,却能行驶皇帝般的权力。

于是,由礼亲王代善等领头,奉福临登位,各王、贝勒、大臣等,共同誓书,昭告天地,同时宣布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共同辅政,改元顺治。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而他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大步。此后,郡王阿达礼、贝子硕曾讬劝多尔衮自立为帝,但却被多尔衮杀了,可是,后来,多尔衮却又肃清了豪格及其下属,巩固他的摄政王统治体制。在当时的形势下,多尔衮父福临即位,当是最佳方案,这既避免了八旗内乱,又能使他掌控朝权,这体现了多尔衮的政治远见和高深的谋略。

福临登基(剧照)

再次,率清军入关,定鼎燕京,是清廷入主中原的实际掌权者。

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当顺治帝在笃恭殿拜多尔衮为大将军,亲赐给他大将军敕印,令他统大军南下之时,明王朝已经风雨飘零了,当时,声威日壮的李自成率领着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的柳树上,明王朝宣告覆灭。四月初四,吴三桂在山海关向清兵求援,为的是对付李自成的起义军。此时清军在军事上的主要对手变成了李自成。

关于如何对付李自成,如何进取中原,当时的内院大学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提出了他的两条建议:一是认为清朝与明朝争,实际上是与李自成的“流寇”争,他认为时机到了,应该积极出兵进取中原;二是认为主张改变之前的屠戮抢掠政策,强调要招揽民心。他认为,“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贼”,所以,应“严禁军卒,秋毫无犯”,在战术上要重视招揽民心。

多尔衮是有远见有智谋的军事统帅,他觉得范文程的建议很有道理,于是,立即采纳了他的建议。多尔衮答应了吴三桂请求援兵的要求。李自成在攻陷北京之后,得知吴三桂有投靠清军的意图,感到事态严峻,他立即率军向山海关进发,但他还想着能招降吴三桂,因而进军缓慢,

顺治元年摄政王发给明故军民的谕旨

李自成于十九日前后兵临关下。但吴三桂已经获得了清军给予援兵的许诺。多尔衮看到了吴三桂给他的信函中所表示的是若清军支援,“将裂土以酬”,这透露出吴三桂降清的态度含糊,于是,他做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一方面,他召集大臣商议,让大臣们献言献策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令人回盛京调兵,以此来放缓进军速度,其目的是逼迫吴三桂在农民起义军的威逼下,尽快降清。果然不出多尔衮所料,吴三桂撑不住了,答应多尔衮的要求,决定开关迎清军入关。

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率领的明军残余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山海关决战,多尔衮率兵抵达,但他不急于投入战斗,而是等李自成将攻下东西罗城和北翼城时,在吴三桂的再三求援之下,他才发兵助吴三桂打击农民起义军,此时,吴三桂与李自成双方已实力大损,在八旗子弟的冲击下,李自成战败,山海关被清军占领,农民军退回北京。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了登基大典,但是,此时李自成已经感到,清军入关后,他无法再守住北京了,于是,四月三十日,李自成以至郊外祭天为名,撤离了北京。五月初二,多尔衮率清军进入北京城。清军入城之后,多尔衮依照当时范文程的建议,下令严禁烧杀抢掠,并停止强迫剃发。多尔衮还特意为明崇祯帝朱由检举行丧礼。多尔衮此举向外界表明,清王朝是承认明朝皇帝的,是继承者而非对抗者,使明灭亡的是李自成,这既能博取汉族士绅的好感,又能把明朝旧臣的矛头转向农民起义军。

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六月,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商议决定,迁都北京,九月,福临小皇帝被清宗室和众大臣迎到了北京。清廷迁都北京意义重大,这不仅便于统一中原,雄霸九州,而且,能取代明廷成为中原的新一朝的统治者。

福临进驻北京之后,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赐穿貂蟒朝衣,至此,多尔衮的权位凌驾于诸王之上。此外,他还命礼部为多尔衮建碑纪绩,加赐多尔衮册宝、上饰十三颗东珠的黑狐冠一顶、黑狐裘一袭,金银、马驼等。十月初一,顺治帝在皇极门(顺治二年改称太和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开始了以北京为都城的长达260多年的统治。

多尔衮

第二,顺治帝“善变”不仅仅是因为泄愤和报复,而更主要的是因为强化皇权的需要。

可是,就在清廷定都六年之后,多尔衮突然遇到了厄运。顺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尔衮追尊他的生母太祖妃乌喇纳拉氏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祔享太庙。十一月,多尔衮到古北口外去狩猎,在狩猎时突然坠马跌伤,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便薨于古北口外的喀喇城,年三十九岁。

顺治帝得知多尔衮突然去世,十分悲痛,他率王众大臣着缟服于东直门外五里迎多尔衮的灵柩。紫禁城后,顺治帝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丧礼依帝礼举办。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顺治帝尊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义皇后,祔享太庙。多尔衮无子,顺治帝赐豫亲王多铎的第五子多尔袭亲王位,俸禄是其他诸王的三倍,又以多尔衮的近侍詹岱、苏克萨哈为议政大臣。

但是,就在多尔衮死后的两个月左右,顺治帝开始对多尔衮进行保护和清算。多尔衮死后,朝中政敌便开始出手,筹谋为被多尔衮除掉的大臣翻案,一些朝臣联合起来,揭发多尔衮的各种罪行,包括其大逆之罪。

翻案计划的第一步,是先定首先议了多尔衮之胞兄阿济格的罪,接着,恢复两黄旗贵族的地位,并提升两红旗的满达海、瓦克达、杰书、罗可铎等人的官职。而执掌两白旗的苏克萨哈等见朝中风气变了,也开始倒戈。因而,两白旗掌控不了朝局,朝中形势急转直下。而此前多尔衮的亲信罗什、额克苏、鳌拜等曾利用多尔衮的葬事大做文章,得罪了朝臣,也触犯了皇帝,罗什等五人因而被逮捕入狱,之后,顺治帝根据朝臣的上告,正式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剥夺其一切封典,并掘墓毁尸。朝中多尔衮一党,如刚林、巴哈纳、冷僧机、谭泰、拜尹图等也被处置。

顺治帝乘机清除了多尔衮多年在朝中的所有势力,在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并执掌了朝中大权,乾纲独断。顺治帝对多尔衮的清算,虽然有之前被多尔衮压制,长期不满,因此借此来泄愤的缘由,但是,更多的是强化皇权的需要。对多尔衮的清算,并非是为了否定多尔衮的巨大功绩,而是为了夺回皇权。

顺治帝只有清算多尔衮,才能除去多尔衮在朝中的政治势力,并提升由皇帝掌控的两黄旗和正蓝旗的势力,逼苏克萨哈执掌的两白旗倒戈,使福临能彻底掌控朝中大权。此后,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子许尔安等也曾上疏称颂多尔衮的功勋,说得很有道理,但济尔哈朗等为了维护皇权,大肆训斥彭长庚、许尔安等,顺治帝下令,将他们流放宁古塔充军。这足见福临当时清算多尔衮是强化皇权的需要,不容许大臣再颂扬多尔衮。

当然,多尔衮的巨大功绩是掩盖不了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多尔衮平反,他发布诏令,为多尔衮修复坟茔,恢复其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多尔衮虽没有能恢复皇帝名称,但仍保留其睿亲王的封号。

第三,多尔衮被掘墓毁尸,也是与他的专权专断、排除异己和霸道专制有密切关系。

清廷迁都北京之后,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被晋升为皇叔父摄政王,

《多尔衮摄政日记》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后,其独断专权的治政作风越来越严重。比如,朝中重大的礼仪活动,围猎、出师时等,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要“列班跪送”多尔衮;而当活动结束后,要送多尔衮至摄政王府邸门口。再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之后,要立即去朝贺多尔衮。还有,日常上朝时,多尔衮于午门内从便下轿,而其他诸王则需在午门外下轿。另外,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均为20种,而一般的亲王只能用15种,这在使用礼仪方面,与皇帝平起平坐了。

多尔衮的这些举动执意在宣示他于朝中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有,在对军国大事的决策上,多尔衮皆是代替顺治帝做决策,而顺治帝只是象征性地看看草拟的圣旨,很少改动,有时,多尔衮根本就不将决策的议案告诉顺治帝,自行决定,顺治帝虽然对他的专权之举极少提出异议,但在内心深处是很不满的,比较,顺治帝是一个好胜心很强、执着坚定的皇帝。

此外,清廷入关以后,一方面是带进了满清的旧官员以及入关前降清的一些官员如范文程、洪承畴等,另一方面就是使用明朝的旧官吏,而明末党争的积弊在清初政局中仍有所保留,如此一来,在清初的朝局中,有满洲贵族权贵,也有早期降清的汉臣,还有明末党争不同派系的官员,其矛盾非常复杂。顺治二年(1645年),发生了弹劾“冯铨案”,形成南北党争,当年七月,浙江道御史吴达上疏弹劾阉党余孽,矛头直指冯铨及其党羽孙之獬等,高层汉臣中的洪承畴、金之俊等是南方人,暗中排斥冯铨,但是,多尔衮却从他代表满清贵族专制集权考虑,认为冯铨等尽心效忠于满洲贵族,从而不对其进行处罚,反而支持冯铨一派,在朝中公开申斥了龚鼎孳等,多尔衮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以汉治汉”,加强他的专权统治。

很有甚者,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尔衮以顺治皇帝信符收贮于皇宫之中,不方便于每次调兵都要奏请钤印,于是,他要求皇帝将玺印移到他自己府中,理由是方便于应对战事。收藏备用。顺治四年(1647年)之后,多尔衮不再向顺治帝行礼。到了顺治五年(1648年)末,多尔衮向帝位又前进了一步,他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多尔衮不仅在掌权方面,堪比皇帝,而且,在礼仪方面,也与皇帝看齐了。在处理朝政政务方面,多尔衮不再对皇帝有谦恭请示之举,常未奉皇帝旨意而自行称诏下旨。

多尔衮这专权擅政、强权霸道的治政作风,不仅让满清权臣和朝中众臣不满,而且也让顺治帝内心感到压抑、不满和愤怒,加上他福临登基前与豪格的激烈争斗而得罪了两黄旗等皇室权贵,此外,他越来越对福临不尊重,处处表现出僭越举动,这也让孝庄太后和满族老臣相当不满,于是,在多尔衮死后,顺治帝清算多尔衮便得到了皇室权贵和朝中很多重臣的支持,因而,多尔衮被削去爵位、封号,掘墓毁尸,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

从这一角度看,不是顺治帝“善变”,而是多尔衮自己招来的祸害,是专权擅政、强权霸道的必然结果。

《清世祖实录》评价多尔衮说:“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称诏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升,不合伊者滥降,以至僭妄悖理之处,不可枚举。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令其日候府前。”这指出了多尔衮的霸权僭越行为。

而《清史稿》的评价稍微缓和一些:“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殁后其属人首告定罪除封。念定鼎之初王实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功劳未可尽泯。今其茔域榛芜,后嗣废绝殊堪悯恻。交内务府派人员修葺,并令近支王公按时祭扫。”

多尔衮生前的显赫政绩,以及专权和荣耀,值得注意,而他死后被清算,被掘墓毁尸,值得后世政治家深思!

点赞4、阳泉市 网友:__伤ㄋ

不是顺治善变,一开始多尔衮刚死的时候,其党羽和势力都在,顺治还没有完全掌握权力,自然死后待遇很好。之后顺治皇帝掌握权力,就可以按照自己意愿处置多尔衮了。

(多尔衮)

多尔衮刚死的时候,顺治皇帝还没稳固掌握权力,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在多尔衮死后企图发动政变,继承多尔衮的摄政王位置。图谋失败后,阿济格被幽禁。顺治此时虽开始逐步掌握权力,多尔衮一党势力依旧很大,到随自己心意处置多尔衮还有个过程。多尔衮被追尊为皇帝,死后算得上备受哀荣。

多尔衮被追尊为皇帝不到两个月,随着顺治皇帝地位的稳固,惯于看风色晓得顺治真实心意的人开始了投机站队。多尔衮曾经的亲信苏克萨哈,告发多尔衮图谋不轨,拉开了顺治清洗多尔衮势力的序幕。不久后,多尔衮被宣布罪状,取消死后待遇,掘墓抛尸。

(顺治)

之后顺治展开了一场规模很大的政治清算,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在被幽禁后接着被处死,阿济格之子均被贬为庶人。多尔衮时代依附多尔衮的满人重臣刚林、祁充格、冷僧机、巩阿岱、锡翰、西讷布库、谭泰等人均被顺治皇帝诛杀,这场清洗也波及到不少汉官,最老牌的汉奸范文程被处罚,多尔衮宠信的冯铨被勒令致仕。

顺治的态度一直没变,对多尔衮及其相关的人充满恨意,下手毫不留情。

点赞5、简阳市 网友:上官嫣然

我们 上一篇讲到清朝剃发令是顺治下令的,而其实真正的下令的摄政王多尔衮。

1643年,顺治皇帝登基,年仅6岁,多尔衮摄政,主管朝政。

1648年,多尔衮被封为“皇你摄政王”,关于这个怪异的称呼,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不少人认为这是由于孝庄太后下嫁给多尔衮,所以才获得“皇父”这个称号的。

不过在满州女真族,父亲死后儿子娶其庶母,兄死弟娶其嫂,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了。而孝庄死死后,并没有葬入清东陵和皇太极合葬,也被后人猜测是由于孝庄二嫁,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葬入皇陵,这会让皇家有失颜面。

顺治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皇太极去世的时候,他才6岁,无论如何都伦不到他继位,而他的母亲孝庄太后当时只是皇太极的庄妃,并非宠妃。而顺治能成为皇帝,完全是捡漏而来。

1643年8月14日,皇太极死后的第6天,崇政殿内,各王公贵族都来了,他们要商量关于皇位继承的问题,因为皇太极的死亡很突然,并没有 留下遗照,所以皇位该由谁继承?

当时最具有实力继承皇位的人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

豪格当时34岁,是皇太极的长子,而且儿经沙场、建立了累累军功,支持他的人非常多,当时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都是豪格的支持者。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14子,皇太极的弟弟,当时支持他的是正白旗、镶白旗,同时多尔衮也是多次出征、也是立下了军功的。

这一情况下,一对比就很清晰了,3旗支持豪格,2旗支持多尔衮,而其中正红旗、镶红旗的代善、镶蓝旗的是济尔哈郎。他们提出豪格是长子,应该由长子继承大统,这让豪格很高兴,以为自己皇位到手了。

然而正白旗、镶白旗的人强烈反对,大家相持不下。

当时作为族长的代善为了避免八旗相互残杀,避免内讧,便提出大家都是追随先帝的,那么就一定立先帝的儿子作为继承人,既然豪格和多尔衮都相持不下,那就两人都不参与继承人后选,于是排行老9的福临就这样捡了一个便宜继承了皇位。

按理说顺治能够继承皇位,还是应该感谢多尔衮,但是多尔衮在摄政期间,却是大权独揽、排除异己。

从摄政开始,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最后的皇父摄政王,这距离真正的九五之尊仅一步之遥了。

多尔衮先后又以王府规格超标为由处理了同为摄政王的济尔哈郞,转而让自己的亲弟弟多铎做了辅政王,第二年,又将豪格定罪,让他死于大牢之中。

多尔衮的嚣张之处不仅仅在权力上,他生活穷奢极欲,妻妾众多,无法统计,还逼迫朝鲜送公主来与他成婚,而公主来了之后,将公主玩弄一番后,又觉得公主不美,让朝鲜再选美女。

而在朝政上,顺治皇帝年幼,无实权每日战战兢兢、任人摆布。

而顺治虽然小,但是他的心理成熟度非常高,超过一般同龄人,他自小就认为皇权到高无上,对于多尔衮的妄自尊大,他又怎么能不心生记恨。

1650年11月多尔衮在郊外围猎时不小心坠马而死,时年39岁。关于多尔衮的死,后世猜测也是颇多,一个常年在马上征战的人,怎么会轻易从马上摔下而不治身亡。

多尔衮当时权倾朝野,他的势力分布在各个机构,顺治皇帝下令为他举行国葬。

1651年1月,顺治皇帝亲政,大权独握,他宣布了多尔衮的10大罪状,没收了多尔衮的所有家产,剥夺了他的爵位、并且诛杀了他的党羽。接着又让上掘了多尔衮的陵墓,割下头颅,对他进行鞭尸。

多尔衮和顺治都深刻的明白权力的重要性,多尔衮在他当朝期间走上了权力的巅峰,同时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点赞6、随州市 网友:樱空之雪

这是政治,而政治本身就是残酷的。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因感恩于多尔衮的拥戴和表彰其功勋,特追封摄政王多尔衮为“义皇帝”,定庙号为“成宗”。而由于政敌的打压和报复,随后有不少人站出来对多尔衮进行揭发和诋毁,最终迫使顺治不得不严惩多尔衮及其亲信。

(多尔衮画像)

但权倾朝野的多尔衮一死,不少政敌站出来开始大肆对其进行揭发和诋毁。青年时代的顺治虽把政局看的透彻,但尚未完全掌控朝纲,因而只得顺水推舟,推翻了既定的追封,改为对多尔衮及其亲信进行极为严厉地处罚。那么,顺治帝又为何下手这么狠呢?

(顺治画像)

这还要从一桩殉葬事件说起。按照满洲贵族早期的传统,贵族死后会实行殉葬。而多尔衮下葬时,一名被选定为殉葬者的侍女吴尔库尼对周围人称,多尔衮曾在生前秘密准备了八卦黄袍、大东朝珠和黒貂褂等物品,建议把这些东西偷偷放入棺内。此后,事件泄露,传到了多尔衮生前亲信苏克萨哈、詹岱等人耳中,两人借机跑去向顺治揭发,以求自保。

(影视剧中的苏克萨哈)

由于这件事关系重大,因而顺治很快命人彻查。而在调查过程中,又有不少多尔衮生前的政敌站出来争相揭发。所以,多尔衮及其依附着遭到了极为严厉的处罚。其中,多尔衮的家产被全部没收,另有多名手下被处以死刑,其中不乏有遭凌迟极刑者。顺治下手之狠,令文武百官不寒而栗,一方面彻底肃清了多尔衮集团的势力,另一方面则大大竖立了自己的威信。

(多尔衮像)

但事实上,多尔衮案中可能隐匿着众多冤情。此事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得到纠正,恢复了多尔衮“睿亲王”的封号,算是为其翻案了。可以说,多尔衮生前极为荣耀,一度触及到了权力之巅,不想壮年之际在游猎中坠马而亡,尽管死后被追封为“义皇帝”,但随即又遭受了残酷地反攻倒算。或许,这就是命运吧!

点赞7、临沧市 网友:别打听我

谢邀,顺治之所以如此善变,主要还是与其六岁就继承皇位以及其生母孝庄皇后有关,而顺治之所以六岁就继承了皇位,显然是当时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可能继位呼声最高的多尔衮为顾全大局、避免自相残杀而主动(或被迫)采取的折衷方案。

但野史小说中多安排这样的情节:多尔衮对孝庄的美色垂涎已久(或两人早就相恋),孝庄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福临继位,不惜以“以身相许”来换取多尔衮对他们母子二人的支持,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权色交易”。

但不管怎样,在危如累卵的关键时刻,为了商量和确定由福临继位这件大事,多尔衮与福临的生母孝庄太后频繁见面、密集磋商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可能也是从这以后开始的。两人是否在这个时候檫出火花,也不好讲,但此后孝庄太后为了“保儿皇位”和大清江山,时时事事都要依赖多尔衮,时时事事都要同多尔衮商量,以致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年幼的顺治皇帝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留下了痛苦的回忆。因孝庄太后要经常同多尔衮“商量大事”,小皇帝主要由乳母李氏照顾,与自己的生母反而生分了起来,以致“每经累月,方得一见。”顺治帝长大后,此事成了他痛恨多尔衮的几大原因之一。

李自成灭明以后,多尔衮不失时机地率军入关,进入北京,随后将顺治帝从盛京(沈阳)迎至北京,正式入主中原,然后继续分兵南下西进,取得节节胜利。

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总揽朝纲,借鉴取法前明,规划制定各种制度,成为清朝的实际缔造者和统治者。其权势也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称号也由原来的“叔父摄政王”,进封为“皇叔父摄政王”,甚至到了后来有了“皇父摄政王”的称呼。

就这样,孝庄在这种暧昧不清的关系之下一直牵制了多尔衮七年,终于,多尔衮病死于永平,而孝庄的儿子顺治,也终于到了可以亲政的年龄。

被“罚”看陵的太后

民间传说孝庄太后死后“未葬昭陵”,是为曾下嫁小叔而无颜与丈夫合葬于昭陵,且葬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是为了“罚”她给子孙看陵。

实际上,这一说法过于牵强。清朝帝陵有三处,一处是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沈阳东陵)、昭陵(沈阳北陵);一处是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另一处是河北易县的清西陵。

孝庄太后的丈夫皇太极就葬在关外三陵之一的昭陵里,他的一位皇后(孝端皇后)也于顺治七年从关内奉移沈阳,与皇太极合葬于昭陵。他的妃子关雎宫宸妃、衍庆宫淑妃、麟趾宫贵妃则葬于昭陵旁的妃园寝中。

按照祖制,孝庄太后死后本也应该同丈夫皇太极合葬在昭陵。但孝庄太后寿命较长,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以75岁的高龄去世时,她已经在关内生活了近半个世纪,而皇太极早在四十几年前就已经去世了,早已入土为安。

对于自己的身后事,已经成为太皇太后的孝庄临终前曾向自己的孙子康熙皇帝交代:“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清实录》)

也就是说,孝庄不愿意轻易惊动皇太极的亡灵,而愿意就近陪伴在英年早逝的儿子顺治和正在当皇帝的孙子康熙身边。这给康熙皇帝出了一道难题:既不能违祖制,让孝庄太后远离昭陵;又不能违抗孝庄太后之命,远离顺治和康熙父子。怎么办?

康熙帝最后想了一个临时办法,把太皇太后生前所住的慈宁宫以东五间新建的宫殿拆除,搬到东陵的风水墙外,修起了一座“暂安奉殿”,将太皇太后的梓宫暂时安置在那里。这一“暂安”就是三十几年,直到康熙皇帝去世,都没能让太皇太后入土为安。

点赞8、福清市 网友:余生梦断

无论现在历史学家怎么说,多尔衮的功绩都是绝对不能磨灭的,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孩子,他的一生可谓是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这一生的功绩主要就是迁都京城,统一中原,而且他掌权的时候免除了很多税收,而且还拿下了蒙古,他整顿吏治,惩治贪污,而且他还致力于亲善汉人,向汉人学习。

多尔衮这个野心勃勃,在他十四岁的时候皇太极继位,皇太极还逼死了多尔衮的生母,让其殉葬,因此多尔衮是很恨皇太极的。在满族的制度里面,母亲的身份越高,儿子的地位越高,在当时能够继承汗位的一个是皇太极,另一个就是多尔衮,可惜那个时候多尔衮才十四岁,所以多尔衮一直认为,自己的汗位被抢,而且母亲还被逼死。

在皇太极死后,其实有不少人都是支持多尔衮登基的,因为多尔衮当时的权势非常大,可以说朝中没有一个人能比过他,而且多尔衮也确实非常有才干,当然也有很多人都是反对的,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孝庄也插手这件事,最终劝住了多尔衮,孝庄的话多尔衮还是听的,要知道一开始多尔衮和她才是青梅竹马的一对情侣。

最终顺治登基,多尔衮当上了摄政王,在他当摄政王的时候的确是独断专行,不过大家要知道这个时候顺治还是一个孩子,多尔衮当然不会征求他的意见,而且多尔衮每次下决定,大臣们都是支持的,可是在顺治眼里可不是这样,他恨透了多尔衮,而且多尔衮还和孝庄暧昧,这令顺治感到羞辱。

顺治感觉自己一直活在多尔衮的阴影之下,多尔衮死后,顺治追封他为皇帝,可是在两个月之后他就剥夺其一切爵位,并且还掘墓毁尸,首先追封皇帝是因为顺治迫于各方压力,多尔衮死了可他的部下还在,两个月后顺治解决了这些麻烦,根基牢固之后,自然是要报仇的。所以说不是顺治善变,而是一开始他不敢直接处理多尔衮,等到自己根基稳了,才去做这些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点赞9、乌鲁木齐市 网友:冰清一洁

多尔衮死后被顺治皇帝掘墓鞭尸,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政见不和。顺治皇帝6岁登基,由多尔衮辅政,称为摄政王。其实在顺治眼里,自己只是多尔衮手中的傀儡,一切都有多尔衮说了算,自己只是多尔衮的代言人罢了。别看顺治年纪小,但顺治还是比较懂事的,他看不惯多尔衮的所作所为,在心里对多尔衮早已怀恨在心,只是没有说出来罢了。

在多尔衮颁布剃发令后,8岁的顺治就明确表示反对,他认为剃发令会让天下汉人起来反抗清朝。一个8岁的孩子有如此政治领悟和清晰的政治头脑实在不简单,所以政见不和导致顺治很早就对多尔衮心怀不满。而另一件事的发生让顺治皇帝更加痛恨多尔衮,那就是肃亲王豪格的死。

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皇太极死后生为长子的豪格没能登上皇位,主要是多尔衮表示反对。因为多尔衮和豪格向来不和,如果豪格当皇帝,多尔衮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郑亲王济尔哈郎提出让福临登基时多尔衮立马就同意了。一来福临年纪小容易控制,自己当摄政王可以一呼百应,政治上还是自己说了算;二来避免让豪格当皇帝,政治主动权掌握住自己手里,可以一举两得。

但多尔衮却始终没有放弃对豪格的迫害死,致其于狱中。而豪格与顺治的关系又比较好,眼睁睁看着自己大哥被多尔衮迫害致死,仇恨之火在顺治的心理燃烧。

还有一个说法是顺治的母亲孝庄皇后与多尔衮有暧昧关系导致顺治的不满。但这只是野史的猜测,正史中找不到孝庄和多尔衮暧昧的蛛丝马迹。

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终于在压抑中解脱了,他喷发出心中的怒火,亲自为豪格昭雪,并将多尔衮掘墓鞭尸。

读史可以明事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大家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小编哦。


点赞10、衡阳市 网友:時光清淺

顺治和多尔衮的真正冲突是满汉两种文化的冲突。



满人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是清军入关夺取天下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满族文化的代表人物。

多尔衮作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后继者,他在关键时刻,和吴三桂达成协议,率军入关,奠定了清朝统一全国的基础,迁都北京后,多尔衮指挥军队,基本统一全国,毫无疑问多尔衮是清朝入关,问鼎中原的决定性人物,也是功劳最大的人物。

“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架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清初多尔衮颁布“剃发易服”,本来已经归附清朝的汉族人,纷纷拿起武器反抗清朝的统治,多尔衮残忍镇压,“嘉定三屠”,多尔衮将汉族人的感情,尊严,家园践踏在自己的铁蹄之下。

多尔衮一意孤行,实行民族高压政策,逼迫汉人“投充”旗下,成为满人的奴隶。“剃头,圈地,逃人法,投充”这些错误的政策,大都出自多尔衮之手。



多尔衮作为摄政王,大权独揽,孝庄甚至做了多尔衮的情妇,多尔衮幽禁豪格,册立豪格其妻为妃,这些都是多尔衮飞扬跋扈,无视顺治皇帝的例子。

汉化皇帝顺治

顺治的登基就是反应了汉文化“皇长子继承”和满文化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一个折中,他的一生也是在满汉文化的融合和碰撞中度过。

顺治虽是满人,但是他对汉文化抱有极大的热情,他夜以继日的对儒家经典,“以文教治天下”“帝王临御天下,必以国计民生为首位”,这些汉文化中儒家治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顺治。

顺治自觉不自觉中代表了汉文化,他认为应该仿制明朝,改革清朝政治,他内心不认同多尔衮的“重剿轻抚”的做法。



多尔衮VS顺治

政治上,多尔衮把满族八和硕贝勒共议制转化为摄政王制,王权高于皇权,顺治在多尔衮眼里只是个傀儡皇帝,顺治强烈要证明自己皇帝位,皇帝的尊严。在政治权力上,和多尔衮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对待汉民族问题上,多尔衮实行高压政策,顺治倾向于温和的安抚政策。

由于多尔衮手握大权,苦闷的顺治不能在政治上证明自己是皇帝,他便在生活上,在个人爱情中证明自己是皇帝,他无视“后妃之选,例不及汉人”,一意孤行爱上汉人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这也是对满人文化的挑战,顺治抢夺皇弟的妻子,这些都是都是顺治,想证明自己是真正的皇帝。



满人入住中原,和中原汉文化有着激烈的碰撞和融合,顺治和多尔衮的矛盾更多的是满汉文化的矛盾。

点赞11、崇左市 网友:踽踽独行

顺治亲政以后,曾咨询过汉人官员陈名夏,历史上哪个帝王最值得学习。陈名夏告诉他,是唐太宗。但是顺治却说,错了,是明太祖。

我们通观顺治帝亲政后的所有作为,我们会发现,他确实极力在学明太祖朱元璋。但是,由于顺治操之过急,性格倔强,意志薄弱,他在学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学了一个“四不像”。

(顺治剧照)

顺治对多尔衮的处理方式,就体现了他极为不成熟的这点。

多尔衮在辅政期间,虽然很专权,做了许多排斥异己(比如打击和他共同辅政的亲王济尔哈朗,打击和他曾激烈争夺皇位的豪格等等),为自己的两白旗谋福利(比如纵容两白旗圈地,圈好地,为后期鳌拜的“换地风波”带来隐患)的事情,但总体来说,多尔衮并没有大错,并且在清朝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先说多尔衮立下的大功劳。

多尔衮在政治、经济上的贡献我们且不说,我们只说他在清朝开疆拓土上的贡献。

一是灭亡蒙古获传国玉玺。受皇太极派遣,多尔衮率军深入蒙古腹地,采用招抚与打击相结合的方式,灭亡蒙古最后一个大汗林丹汗,并获得传国玉玺(这个传国玉玺是朱元璋一生想获得而未得的,被朱元璋引为人生三大憾事之一),为皇太极最终登基当皇帝奠定了基础。

二是采用折中方案扶立幼帝福临(顺治),避免了满清内部的分裂。皇太极猝死后,清朝皇室内部争斗得非常厉害,面临大打出手分崩离析的危险。是多尔衮用他的智慧拥立幼帝福临,照顾各方利益,调和各方矛盾,避免了这个新兴国家的覆灭。

三是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多尔衮利用吴三桂与李自成的矛盾,顺利实现攻入山海关,并且定都北京,这样让清朝真正成为中原之主,而不再是关外游牧民族政权,其意义非常重大。

(多尔衮剧照)

四是消灭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及南明弘光政权,基本实现国家统一。因为消灭了大顺和南明,使得后世那些动乱(比如三藩之乱),都属于造反,中央政权可以理直气壮地打击。

咱们再谈谈为什么说多尔衮并无大错?

其一,多尔衮在摄政期间,虽然独断专行,但是,这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赋予他的权力,整个皇室成员及大臣们都投票通过的。再说了,当初顺治还是个小孩子,多尔衮也不可能征求他的意见。

其二,多尔衮并没有在顺治应该亲政的时候没有还政于他。辅政大臣和幼帝之间的矛盾,一般集中在幼帝到了亲政年龄,辅政大臣不想还政于他。但是顺治还没到亲政的年纪,多尔衮就去世了,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这个矛盾。

其三,多尔衮无论从功绩还是权力来说,要称帝都是说得过去的,但是他一直谨守臣节,并没有称帝。

既然多尔衮有大功绩而无大罪错,顺治皇帝在多尔衮去世时追封他为皇帝(清成宗),仅仅过了两个月,就追夺多尔衮的所有爵位,并且掘墓毁尸。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前后差别太大,显得很不恰当呢?

无疑,顺治帝这是在学明太祖杀功臣,但是这样的杀法,给人感觉极不成熟,像小孩子报复那样,意气用事。

顺治帝这种性格特征,以及学朱元璋,却“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做法,还体现在他亲政后十年间所做的各种事情上。

(多尔衮画像)

比如,他学朱元璋诛杀功臣,打压多尔衮及其党羽。但是在清初议政王会议制度及朝中多种势力盘根错节下,这种莽撞而操之过急的方式,却引起更大的矛盾,最后连顺治自己也驭臣无方,心灰意冷。

比如,他学朱元璋重视儒家文化,调和满汉矛盾。顺治任用汉人大臣,提倡忠孝节义,祭拜文圣孔子、武圣关羽。不过,他并没有学到儒家文化的精髓,并且又处处维护满人的利益。因此反而造成满汉矛盾更大。

比如,他学朱元璋在宫内竖铁牌,不许宦官干政。但是当他的亲信太监交通大臣的时候,他却只处置大臣,对太监怙恶不悛。

总之,顺治急躁倔强的性格,让他亲政后,早期急于求成,后期则又心灰意冷,多次萌生出家的念头。显然不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表现。

(参考资料:《清史稿》)

点赞12、攀枝花市 网友:蒹葭烫酒

多尔衮对大清有问鼎中原,一统天下的不世之功,但后来列举的罪状也不算冤枉。顺治对多尔衮的这般惩处,多少也有自己被压抑这么多年的发泄,包括孝庄,他们母子委曲求全的日子算是过去了。

孝庄也正式迈开走向成熟政治家的步伐,所以她也不可能为多尔衮求情,当下她和儿子顺治怎么树立威信,巩固地位才是非常重要的。

顺治七年,多尔衮围猎坠马,于十二月伤重不治去世,追封为“义皇帝”,庙号成宗,可谓死后哀荣备至。多尔衮一死,亲哥哥阿济格就谋划自己当摄政王,不过没得到原多尔衮正白旗的支持,被告发幽禁。这也提醒着其他人,不能让多尔衮系存在下去,否则皇帝真是空架子。

苏克萨哈、詹岱是多尔衮的近侍,多尔衮死后,顺治任命两人为议政大臣。仅仅距离多尔衮去世两个月,苏克萨哈、詹岱等联合告发多尔衮此前犯下的罪行,甚至说多尔衮与何洛会商议谋反,因围猎而延迟未及行动。他们这么快就有动作,也是看到了顺治的态度。

都统谭泰揭发多尔衮纳豪格福晋,命令豪格的儿子到府上较量射击,并且豪格子遭到何洛会的羞辱。于是以郑亲王齐尔哈朗为首,诸王和大臣开始议多尔衮罪责。他们中有不少人是受过多尔衮的惩罚,这也是报仇的机会。

何洛会知道自己的靠山倒了,其他人不会容他,果然他是第一个被处死的依附多尔衮的人,被判凌迟处死,弟弟胡锡也因知情不报被处死。多尔衮虽然被列出许多罪责,但是他的功劳也是有目共睹,不可抹杀。纵然朝堂之上,风云变幻,皇帝态度倾斜,但还是有人敢出来为多尔衮鸣不平。

说多尔衮被扒出坟砍头鞭尸不太可能,多尔衮还是按照满洲旧俗火化的,坟墓里就一个罐子,最多就是墓被掘了。顺治那么快又处罚了多尔衮,一方面是心中有怨气,压抑,要树立自己的威信,另一方面也是多尔衮得罪的人太多,很快这些人达成要针对他的共识,最后给多尔衮列出十四大罪。

以当时多尔衮的实力,替代幼年福临,直接做皇帝,那些所谓的罪名也就是子虚乌有,使多尔衮死后百年不能翻身的罪名谋反,来的也是牵强,所以乾隆给他翻案主要也是这一点。

顺治十二年,员外郎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上疏颂多尔衮之功,要求给多尔衮恢复爵号,修砌坟墓,都被济尔哈朗等驳回,对二人的处罚是流放宁古塔。

两人都是小官,与多尔衮非亲非故,却站出来为多尔衮说话,可见当时应该有很多人为多尔衮鸣不平,但是又不敢伸张,甚至为保命倒戈攻击多尔衮。多尔衮的遭遇,也是权力之争的结果。他们为了夺回曾经被多尔衮削弱的权力,硬扣谋反的帽子。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下令修葺多尔衮的墓,也允许祭扫,墓在今北京东城区新中街一带,被称为“九王坟”。乾隆四十三年,正式下旨为多尔衮翻案。

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不无专擅,诸王大臣不免畏而忌之,遂致殁后为苏克萨哈等所构,诬以谋逆。


世祖登位,尚在冲龄,未曾亲政,吴三桂之所迎,胜国(指明朝)旧臣之所奉,止知有摄政王,假如果萌异志,此时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他不在这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以敛服僭用黄龙衮,指为觊觎之证,于情理不合。

谕旨中也指出,多尔衮摄政多年,因威福自专,令很多王公大臣害怕,所以导致死后被苏克萨哈等构陷谋逆,又说顺治当时还小,并不是他圣裁的结果,要不然他也不敢翻案,于是恢复多尔衮睿亲王的称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配享太庙。


总体对多尔衮的评价还是公平的,指出其自专,但是谋反确实是没有的事,衮服入殓也不算过,因为当时是追封他为“义皇帝”。不过把多尔衮蒙冤的原因归咎到小人构陷上就有点牵强了,有意避开了顺治和济尔哈朗。也只能这么做,否则案子也翻不了,乾隆皇帝也算是为先辈先祖用心了。

一百多年后,多尔衮也算是得到了公正的对待。可以说多尔衮死后,顺治与济尔哈朗为首的大臣想法一致,他们要夺权,要强大起来,一拍即合,所以仅仅两个月,多尔衮死后的境遇急转直下。顺治不是善变,而是他本来就憋屈,形势正好迎合了他意。

那些曾经属于多尔衮系的人,在多尔衮死后,也是上演了复杂的戏码。正黄旗的巩阿岱,曾拥立豪格,多尔衮不仅不罚他,还封赏他,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给他加官晋爵,连其弟弟也得封赏,所以一时间他成了反多尔衮的骨干,多尔衮集团很多人就是被这么收拾了。然而,两年后,巩阿岱和弟弟又被以“党附睿王,媾陷忠良”十六大罪处死,得了“酱里虫,酱里终”的结局。很多依附多尔衮的人都以类似的方式被除掉,派系斗争,弃旧媚新,最后都是牺牲品。

多尔衮为顺治选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也被降为静妃,据说顺治曾几次受到多尔衮兄弟的凌辱,虽是幼年,心中估计也早留下阴影,对多尔衮痛恨至极。本来济尔哈朗是和多尔衮共同辅政,却被排挤,晾在一边,此时他与皇帝可谓心意相投。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