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刘墉之父,大清重臣,刘统勋到底有多牛?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6关键词:刘墉,刘统勋

刘墉之父,大清重臣,刘统勋到底有多牛?

点赞1、昌都市 网友:幼瑶。

刘墉是乾隆初中期名臣刘统勋的儿子,父子二人都官至大学士,成为乾隆时期官场的佳话,但是刘统勋的官职权力比儿子刘墉还要大一些,下面就来说一说仕途巅峰时期的刘统勋到底有多厉害,权力有多大。

刘统勋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刘棨是康熙朝进士,虽不是朝廷重臣,最后却也官至四川布政使也算是地方高官,而且刘棨是清朝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清官,因此刘统勋自幼就受到家庭熏陶,在雍正二年(1724年)刘统勋考中进士,此后在雍正朝刘统勋一直担任庶吉士、上书房行走这类文书似的官职,虽然官职不大,但始终都在中央,也因此能被乾隆所赏识。

乾隆继位后刘统勋迎来了仕途巅峰,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登基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自然会对雍正朝的重臣进行裁汰,从而提拔重用自己信任和欣赏的人,刘统勋就是这个让乾隆信任和欣赏的人。

刘统勋正是凭借打击雍正时期的心腹重臣张廷玉和满洲贵戚讷亲而出头,雍正临终前以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为顾命大臣辅佐青年乾隆。

张廷玉早些年是谨慎谦恭的大臣,但是随着张廷玉的官职越来越大,越受雍正信任和重用,晚年的张廷玉有些固执激进,张廷玉与鄂尔泰不和,大搞满汉大臣之争,张廷玉为汉臣之首,鄂尔泰为满臣之首,所以两人在乾隆初期大搞满汉党争让乾隆是十分不满。

乾隆登基后不久鄂尔泰重病缠身,康熙朝四大辅臣之一的遏必隆之孙讷亲上位,大有替代鄂尔泰成为了满臣之首趋势,同样张廷玉与讷亲也是不和,讷亲是相对年轻的满洲贵戚,靠的是家族关系才青云直上,所以讷亲为人更加狂妄。

刘统勋在乾隆六年(1741年)刚刚因母丧守孝归来,被乾隆任命为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高官,主要职责就是监察百官,相当于现代的中纪委书记。

出任左都御史之后的刘统勋第一件事就是弹劾了张廷玉和讷亲,其实这也是当时乾隆的本意,乾隆本意是想打击张廷玉,毕竟雍正时期的顾命大臣果亲王允礼、庄亲王允禄、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四人,当时允礼已经去世,允禄被乾隆故意牵扯到了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晳逆案之中,也已被乾隆削去权力,鄂尔泰当时重病缠身,只剩张廷玉一人还手握大权,所以乾隆为了巩固皇权必须对张廷玉进行打击和压制。

但是张廷玉是三朝老臣,父子两代大学士,政治势力非常深厚,乾隆也不便贸然裁撤张廷玉,所以乾隆故意任命清廉正直、秉公执法的刘统勋出任左都御史,他料定刘统勋势必会对张廷玉结党之事进行弹劾。

就这样清廉正直的刘统勋就成了乾隆手里的一杆枪,他在左都御史任上第一时间就向张廷玉开了枪,刘统勋同时弹劾了三朝老臣张廷玉和满洲贵戚讷亲,当时震惊朝野,大家都以为刘统勋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乾隆却出来力挺刘统勋,将二人罢官停职。

当然,乾隆只是象征性的将两人罢官,乾隆不可能真的因为刘统勋的一些微小错误的弹劾真的把张廷玉往死了整,而讷亲则是乾隆故意做出的姿态,一同将他和张廷玉罢官显得不偏不倚,后来乾隆很快就启用了二人,不过乾隆对张廷玉是刻意打压,对讷亲则是提拔重用。

刘统勋也因为弹劾了两大重臣一时之间名声大噪,从此之后刘统勋直言敢谏的名声闻名天下。

刘统勋不止是直言敢谏的清官廉吏,他还是一个治水小能手,刘统勋不仅善于治水,还在这期间惩治了很多借着治水之机贪赃枉法的官吏。

大学士高斌也是一个治水能手,而且他还是乾隆非常喜爱的高贵妃之父,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时候,乾隆曾让高斌出任河道总督负责治理江南水患,结果高斌借此机会大肆贪腐治水钱财,拿江南百姓的生命开玩笑,当时的江南御史都不敢弹劾高斌,只因他位高权重,其女还是乾隆得宠的贵妃。

刘统勋当时为翰林院掌院院士兼刑部尚书,乾隆派他去江南巡视治水问题,结果刘统勋很不客气的就把高斌弹劾了起来,事后高斌被乾隆革职查办,江南所牵扯官员该杀的杀了,该抓的抓了起来,江南水患才得以整治。

在清代水患是威胁民众的最主要自然灾害,清代一直也很重视治水,但是治水的工程需要大量财力,这也成为了滋生贪官污吏的地方。贪官横行,朝廷的治水钱款被贪墨,那治水肯定起不到效果,刘统勋除了弹劾了高斌之外,他之后又多次弹劾检举这些贪墨治水钱款的河道官员。

之后乾隆索性直接任命刘统勋为河道总督,负责治理河务。刘统勋深知治理河务必须从人心抓起,刘统勋上任后几次微服私访查出了这些河道内部的贪腐官员,将他们全部抓起来严惩,由此河道内部官员都很畏惧刘统勋,开始秉公齐心治理河道。

在刘统勋的治理下黄河水患不再殃及百姓,运河河道也得到有效疏通和治理,在治理水务问题上刘统勋秉公执法,细心体谅百姓之困难,给他在民间赢得了非常高的名声,民间都称刘统勋为“刘青天”。

刘统勋凭借自己清廉正直和秉公执法深得初中期励精图治的乾隆喜爱,刘统勋很快就官至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在不设宰相的清代虽说官至大学士就可以算是宰相,但是清朝官场也有言大学士不兼军机大臣不算真宰相,而刘统勋仕途巅峰时期身兼军机大臣、大学士、河道总督、吏部尚书和国史馆总裁以及《四库全书》总纂官,可谓是集大权于一身的宰辅之人,刘统勋算是乾隆初中期最为得力的助手和股肱之臣。

刘统勋的官职权力要比儿子刘墉还要大得多,刘墉因为父亲刘统勋在中央任宰辅的原因为了避嫌,所以大多数时期都是在地方任职,直到刘统勋去世后刘墉才得以调进中央任职,但是刘墉仕途巅峰也只到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与他老爹刘统勋的军机大臣等官职相比还是差了一些。

要想知道刘统勋的权力有多大,有多厉害,参考一个乾隆中后期的另一个权臣、大贪官和珅就知道了。

和珅当的很多职务基本都是刘统勋玩剩下的职务,和珅仕途巅峰时期就是首席大学时兼首席军机大臣兼吏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院士,看看这些是不是刘统勋玩剩下的,当然总的来说和珅的权力还是要比刘统勋大一些,但也可以看出乾隆初中期对刘统勋的依赖和信任。

而后来以刘墉为首的御史集团之所以敢正面弹劾和珅,也是因为刘墉借着父亲刘统勋的政治资源,外加自身清正廉洁,才得到了御史们的拥护,能与之正面交锋。

刘统勋与和珅可以说是乾隆初中期和中后期两大最为信任,最受重用的股肱之臣,不过他们俩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刘统勋一生为官清正廉明,秉公无私;而和珅虽然非常有头脑和才能,却成为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大的贪官。

刘统勋与和珅这两个风格极端的乾隆重臣也代表了乾隆早年和晚年的风格,乾隆初中期是一位非常励精图治的英明帝王,因此他需要像刘统勋这样的廉吏能臣为他治国;而中晚期的乾隆则是偏于享乐堕落的帝王,他更加倚重和珅能帮他解决他享乐的问题。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刘统勋在上朝的路上病逝,乾隆得知刘统勋在上朝路上身体出现问题后立刻派驸马福隆安携太医前去诊治,刘统勋最终还是病逝,乾隆得知刘统勋去世的消息后非常悲痛。

后来乾隆更是亲自到刘统勋府上吊唁,乾隆来到刘统勋家里才发现刘统勋作为大清宰辅之臣居然家徒四壁、门楣窄小,乾隆当场为之流涕,悲痛对身边的人说自己从此失去了一位治国的得力助手。

刘统勋死后被乾隆追谥为“文正”,这在古代是文臣之中最为无上荣耀的谥号,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基本是不会轻易把这个谥号赐给大臣。

纵观满清历史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大臣只有八人,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其中汤斌、刘统勋、曹振镛和曾国藩四人是完全凭借自身出众的能力和高尚的品行得到皇帝的认可,而其他四人则是因为是皇帝老师的尊贵身份才得到了这个谥号。

即便在历史上刘统勋的儿子刘墉比他名气还要大,但是刘墉死后也只是得到了“文清”的谥号,比父亲刘统勋的“文正”谥号还差了一些。

刘统勋的祖父刘必显在顺治时期是户部员外郎,官职虽然不大,但作为主管财物的官员却是十分有操守,也是一代清官。刘统勋的父亲刘棨官至四川布政使,是地方高官,作为地方高官更是操守清正,能体会民间疾苦,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刘统勋的儿子刘墉在历史上向来非常有名气,也是清代清官廉吏的代表,最著名的就是刘墉智斗大贪官和珅,最终刘墉还主审了和珅一案,也被后世称颂。可以说刘统勋祖孙四代都是清官廉吏的典型。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点赞2、成都市 网友:北溟有鱼

刘统勋为相近二十年,成为乾隆皇帝的肱股之臣,一生操劳,以七十五岁高龄猝死于上朝途中。刘统勋是为官清廉,为人刚直,为政出众,在德和才两方面都做到了极致的大臣。乾隆皇帝评价刘统勋:“遇事既神敏,秉性原刚劲。进者无私感,退者安其命。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刘统勋雍正二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出任编修。整个雍正王朝,刘统勋一直默默无闻,直到乾隆登基后,他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仕途才开始走向快车道。

乾隆二年,学习完治水之法的刘统勋,被提拔为刑部侍郎,副部级;乾隆六年,丁忧期刚过,他又立刻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跨入正部级行列;乾隆十七年,入阁军机处,步入乾隆朝政治核心圈。

那么,刘统勋到底做过什么?以至于乾隆帝因为他的去世涕泣不止呢?

刘统勋为官清廉,堪称士林表率

大清王朝的腐败,在列朝列代中属于比较严重的,官员们一个个都养得肥肥的。其实大清的官员们,待遇要比大明好得多,除了高工资,还有很多默认的官场潜规则,比如火耗银等。可是人的欲望无止境,大清的高福利还是没能止住官员们的腐败。

刘统勋比较另类,为官清正廉洁,一生无所积蓄。到他去世后,乾隆皇帝亲自上门吊唁,才发现刘统勋家门楣低矮,陈设简朴,完全不像个宰相之家。

也正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清廉作风,让他保持了高贵的品性。满清的腐化堕落,从最鼎盛的乾隆朝开始,越发不可收拾,形成一股不可遏制的歪风邪气,败坏了士林风气。

即便像张廷玉这样的国之柱石,晚年也没有摆脱营私的窠臼!

刘统勋为人刚直,堪称贪官伐木机

弹劾张廷玉和讷亲,堪称刘统勋的经典之作。张廷玉晚年通过家族联姻的方式,自肥家族。当时的舆论矛头直指张廷玉,抨击他的家族在他的护佑下,相互举荐。讷亲专横跋扈,只要他的命令,无论是否合理合法,都要求下属必须照办。

刘统勋建议乾隆,三年内不要提拔重用张廷玉,对讷亲严厉批评!

张廷玉和讷亲都是宰辅级忠臣,前朝元老,刘统勋顶多是政坛新星,刚刚步入正部级,资历浅得很,就敢直接弹劾帝国宰相,而且用词如此尖锐,毫无顾忌。

乾隆选择了力挺刘统勋,他出人意料地直接将张廷玉和讷亲免职!刘统勋虽然对二人的作为很反感,但一棍子打死恐怕也不是他的意愿,或者不是他敢想的。估计跟乾隆皇帝想清洗前朝旧臣,建立自己的班子有很大关系。

但不管怎么说,刘统勋在乾隆的襄助下,一炮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从此贪官污吏们,听到刘统勋的名字脑瓜就嗡嗡的!

刘统勋作为宰辅,不是死守在京城,一遇到疑难杂症,他就被乾隆派遣到地方解决问题。刘统勋每到一处,就成了贪官们的伐木机,成片成片地往下倒!

刘统勋为政出众,堪称治国能臣

最难能可贵的是,刘统勋不是死守道德说教的书呆子,他之所以能成为乾隆的肱股之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极其出色的能力。

《清史稿》说刘统勋“以决疑定计见契於高宗”,被乾隆誉为“真宰相”。科举制四书五经体制选拔出来的官员,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很多官员能说不能做,“高分低能”,理论一套一套的,到实际工作中就抓瞎。

比如,刘统勋治水患,每到一地他总能发现天灾背后的人祸——官员们的不作为,甚至贪污腐败!这些地方官很狡猾,他们一般都团伙作案,形成复杂的利益链,外人一般很难查出漏洞。监察官员很容易被迷惑,往往治标不治本,甚至弄成糊涂案。

我们发现,刘统勋自乾隆十一年,担任漕运总督开始,他每到一地,从来都是天灾人祸一把治。最典型的就是河南祥符黄河决堤,刘统勋到达后,地方官员抱怨治河的干草收不上来,导致了工程延误。

刘统勋很聪明:干草不是稀奇的东西,朝廷有拨款,为何收不上来呢?他来了个微服私访,结果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在某个地方聚集了几百辆车的干草,送草的百姓在那里哭。刘统勋私下一打听,原来是收草的官员向他们索要贿赂,否则就不要。

老百姓辛辛苦苦将草大老远送来,给贿赂就所剩无几,不给贿赂就卖不出去,再拉回去两头损失!这些官员就这么可恶,拿准了老百姓的心理,死劲卡脖子!

刘统勋一次私访,就搞清楚了渊源,回到衙门就绑人!

他的这种敏锐和亲身调研的精神很难得,乾隆十七年,为了编撰《西域图志》,已经五十五岁的刘统勋,带着测量队,亲自爬遍了天山、喀什湖地区。

刘统勋为官五十年,为相十几年,光治水就治了三十几年,几乎成了清王朝的“大禹”,就是因为他真能解决问题,无论多复杂的情况,他一到,总能找到根源,总能对症下药。

这就是刘统勋牛的地方,他既是能力出众的专业型人才,同时又有不畏权贵的刚直不阿,和个人清正廉洁的作风,这些条件加在一起,让他能做到不受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地为民请愿,为国尽忠!

点赞3、禹州市 网友:雨久巷

刘统勋与刘墉是父子关系,刘墉是刘统勋的长子。

说起刘墉他们家,那可真的是称得上名门望族了,从刘墉这一代往上数,连者四代都是进士。刘墉是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他爹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他爷爷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他曾祖父刘必显顺治九年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

从地位和历史影响来看,刘统勋与刘墉无疑是他们老刘家最为出色的两位,都曾做到过内阁大学士。要知道这个官儿,可是妥妥的一品大员,乃是清朝单个官衔中的最高级别。其再往上,估计也就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这等虚衔能够压其一头了。而如果仅从知名度而言,刘墉无疑要比老爸刘统勋高很多,当年那部《宰相刘罗锅》可谓是家喻户晓。刘墉也和纪晓岚一样,成为了和珅的苦主之一。但事实上,真实历史上的刘墉,远没有那么厉害,其与和珅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人物。其终其一生,临到死八十多岁了,才被嘉庆皇帝给升到了内阁大学士的位置,而年纪更小的和珅三十六岁就已经坐上了大学士的位置。

而且刘墉早年多在外为官,与和珅打交道不多,待其调回京城,已经年逾六十。此时的刘墉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争锋相对。其为人变得圆滑世故,面对朝中如日中天的和珅,刘墉并没有选择于其作对,而是“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乾隆死后,嘉庆着手收拾和珅,而查办者正是刘墉。

所以,刘墉其实没有电视剧里面那么厉害。相对而言,他老爸刘统勋其实要更厉害。

相比刘墉靠着老爸的关系以恩荫举人的身份直接越级参加科举,而且顶着“宰相之子”的名头到处伸张正义。这么多外力加持,才博得了一个大学士的地位。

刘统勋可以算得上是白手起家了,虽然自己也是官宦世家出身,但谈不上恩荫。只能说是书香门第带来了良好的培养环境。刘统勋可是一步一个脚印,从秀才到举人,最后中的进士。那一年他才26岁。这个年纪在进士里面已经算是了不起了。

他儿子刘墉走后门,都得32岁才考上。

刘统勋比较幸运,在雍正朝没有被外派,而是一直在宫里办事儿,比如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等,官衔不高,但近水楼台,地位可不低。

由此,其在乾隆时期被当成了新班组成员的重点培养对象。乾隆刚登基,他就被拜为内阁学士,开始跟着大学士嵇曾筠下地方调研去了,第二年就升了刑部侍郎,乾隆六年便被升为了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个官儿可厉害了,从一品啊。而且具有监查百官之责,相当于今天的纪委书记,这个地位可不低啊,可谓是官运亨通。

而且这还是中间他母亲去世回家守了一年孝的结果。

而在担任左都御史期间,刘统勋也是不含糊,居然直谏张廷玉,说其晚年骄横,不宜重用。张廷玉是谁啊?三朝元老,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雍正年间他就是内阁大学士加军机大臣,位极人臣。而雍正驾崩前更是任命其为顾命大臣,辅政乾隆,有点托孤重臣的感觉。而在刘统勋上谏之时,他已经是总理事务大臣,可以说是为臣者之顶峰。论权力、论地位,十个刘统勋都不够看的。可是刘统勋就是不畏权贵,一切坦白讲。

当然,乾隆无疑是十分开心得,他正愁怎么大权在握呢,刘统勋这一出,直接给他机会,把张廷玉给革职了。三朝元老,就这么被刘统勋和乾隆这两个小年轻给绊倒了,刘统勋因此闻名朝野。当然,更多的是得到了乾隆的信任。

刘统勋也因此走上属于自己的历史大道。

这个人为人正直,且颇有能力,其最大的功绩就是治水。运河疏浚,黄河水患、江南决口……每一个事关万千百姓生命的大灾,都是在他的带领下渡过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少有出现咱们再历史上所常见的豆腐渣工程,亏空赈饷,腐败贪污。因为刘统勋眼中揉不得沙子,只要被他发现,绝对严惩不贷。他经常微服私访,暗地查探,揪出了一大批贪赃渎职的官员,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由于地方上的出色政绩,刘统勋后来又被调职入京,正是进入到清朝的权力中枢——军机处。这地方,刘墉终其一生,都没进来过。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刘统勋还没拜大学士,这在军机处里是比较罕见的,可见其能力。后来刘统勋又升任东阁大学士,加上其军机大臣的职位,在当时的清朝,差不多已经是位极人臣了。大学士加军机大臣,在清朝就相当于宰相。这个高度刘墉可没达到过。

“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清史稿》)

由此可见刘统勋之地位。

1773年,刘统勋于上朝路上去世,享年75岁。乾隆悲痛不已,亲自上家悼念,并作挽联。

此外,他还追授刘统勋为太傅,并赐谥号“文正”,这个谥号是古代文人做官的最高褒奖,是每个文人都梦寐以求的死后哀荣。

司马光曾说过,“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由此可见,刘统勋不失为清朝一代名臣!

点赞4、诸城市 网友:萌小兮

公元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农历十一月十六日,四更鼓刚响过不久,北京城在还睡梦之中,而紫禁城东华门外,却已经响起匆匆的脚步声,那是赶早朝的大小官员们的轿子陆陆续续到来了。

其中一顶轿子突然停了下来。轿边的跟班听到轿内有不寻常的响动,赶紧掀开轿帘,时候,他惊呼了起来:“刘大人!刘大人!您老怎么了?”

只见75岁的刘统勋已经歪在轿中,双目紧闭,鼻下拖着长长的鼻涕,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消息很快传进皇宫,乾隆迅速派御前大臣福康安带着御医赶来,但刘统勋气息已绝,回天乏术。

一位宰辅重臣,死在了上班途中,这在中国历史,极其罕见。

治丧之日,乾隆亲来祭奠。大约皇帝也没有想到,做了五十年官的大学士刘统勋家里会如此之贫寒,只见府邸低矮,家具简陋,厅上除了一些桌椅,没有任何的摆设。

乾隆被深深的感动了,禁不住抹了几滴眼泪。回宫后,又一边哭一边对众臣说:“如刘统勋乃不愧为真宰相,从此朕失一肱骨之臣也!”

一个“真”字,有着很深的让人思索的内涵,乾隆这句话,也不知其他的大臣们作何感想。乾隆同时下诏刘统勋追赠太傅,入祀贤良祠,并破格地谥其为“文正”。

六年后,乾隆又记起了这位“真宰相”,在一首《怀旧》诗中,作了这样的评价:

“统勋督陕甘,储需任所胜......遇事既神敏,秉性原刚劲。进者无私感,退者安其命。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有清一代,汉族大臣能得到皇帝这样高的评价,却是少见。

自古以来,中国的统治者们都把廉洁和公正这两种品德,作为官吏们的准贼,但官场上结党营私,贪污舞弊者,比比皆是。而刘统勋为官却能廉洁自守,不为金钱所动,不为权势所屈,可谓凤毛麟角。

刘统勋在雍正二年26岁的时候考中进士,步入官场,由翰林院庶吉士选为编修,之后又曾外放到河南、湖北等地做乡试主考官,选拔了不少人才,深得好评。

乾隆元年,刘统勋即被登基不久的乾隆看重,擢升内阁学士,随后跟着另外一个大学士嵇曾筠到浙江学习和视察海塘工程。一年之后,他被提拔为刑部侍郎。

这时候的刘统勋已初露锋芒,他议论政事,直言敢谏。在浙江时,他就曾上疏乾隆,有不少新信大员,奏带亲信,到任后即委以肥缺,致使钻营之风大盛,败坏吏治。他建议除河工、军前效力等职以外,一律不准“奏带”,以杜绝这种任用私人、培植亲信的弊端。

两年后,刘统勋回京,又参劾督察院御史毛之玉到浙江巡视时收受总督及藩司的大量礼物。经查实,毛之玉即受处分。到了乾隆六年,刘统勋遂升迁为左都御史,成为全国最高监察机构的权要人物。

在督察院,刘统勋有“铁面无私”之称。凡贪赃枉法的官员,严厉惩办,从不 姑息。除了对贪污官员不留情面,这家伙还敢于弹劾朝廷要员。在他担任左都御史当年的十二月,他就朝大学士张廷玉开炮,严厉指责张廷玉历事三朝,仕途极盛,晚节应当慎重。

同时,刘统勋办案只看案情,不问亲疏,不徇私情。

乾隆三十三年(1768)发生了两淮盐引一案,案中涉及刘统勋的门生纪晓岚的儿女亲家卢见曾。此时纪晓岚已任职翰林院侍读学士,他在宫中听到了这个事情,急得入热锅上的蚂蚁。因为他知道,卢家一旦出事,按照清代律法,必定连累纪家,但如果暗通消息,一旦暴露,将更不可收拾。

这位聪明的才子自以为是地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不写一字,在一只信封中放了一撮盐和几片茶叶 ,然后派人以最快的速度送给卢见曾。卢见曾接到这无字信,开始莫名其妙,思索良久,方悟出了其中之意,这信是个哑谜,意指上头要查(茶)盐案。于是急忙转移家资财,使查抄的官吏扑了个空。

乾隆得知后,大为震怒,交刘统勋办理此案,经过严密的查证,此案牵连了一批京中要员,通风报信的不仅一个纪晓岚,还有军机处行走中书赵文哲、行走郎中王昶、刑部郎中黄骏昌。

这些人与刘统勋都有或多或少的关联。其中纪晓岚是门生,又是他儿子刘墉的好友;王也是他的门生,还是他军机处的同事;赵文哲和黄骏昌也是他的下属,平时关系十分密切。但等到量刑时,刘统勋并没有法外施恩,加以庇护,而是一个个削了职务流放了。

刘统勋的一生勤于职守,一干就干了50年,在督察院审理案件时是这样,皇帝派他出京巡视河工时更是这样。而他也是清代少有的几位在水利上有建树的大臣之一,在修建浙江海塘、疏浚京杭大运河、治理黄河这三大水利工程中都花过很大精力,作出过很大贡献。

“终身不失其正”,刘统勋确实当得起乾隆的这句评价。

点赞5、盘锦市 网友:几孤风月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啥啥不请自己去”。碰巧的是,大清重臣刘统勋活了七十三,儿子“罗锅宰相”刘墉活了八十四,这是个什么事!

(宰相刘罗锅)

曾经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爆火,让刘罗锅刘墉名造一时。在民间,刘墉的名气确实大过他的父亲刘统勋。但就二人所取得的政治成就而言,刘统勋却略胜其子刘墉。

刘统勋是山东高密人,高密可是出了不少大牛人。除了刘统勋刘罗锅父子,春秋名相晏婴,东汉大经学家郑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都是高密人。

刘统勋先祖并不显赫,正所谓“耕读传家”,刘同勋家族便是一个依靠读书,从平民一步一步走向一品大员的书香门第,其祖父是顺治朝进士,父亲是康熙朝进士,刘统勋也是进士。十个儿子中有八个中了举人,连同进士刘统勋,创造了“一门九登科”的壮举。当然这些儿子中后来还有三位中了进士,长子刘墉便是其杰出代表。

刘统勋生于 1700 年,此时,康熙 46 岁。雍正二年 1724 年, 24 岁的刘统勋高中进士,从此步入漫漫仕途。刘统勋的仕途之路明显分为两个阶段——起于雍正,达于乾隆。

从 1724 年至 1735 年雍正去世的 11 年间,刘统勋通过进士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及翰林院编修,后又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及东宫詹事等职。此阶段刘统勋的年龄为 24~35 岁之间,也是其夯实政治仕途基础的 11 年。

常人眼中,翰林院似乎是个鸡肋部门,无足轻重,实则不然。明清两朝翰林院极为特殊,有句话叫“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就是明清两朝国家的高级人才储备库。后来,刘统勋还做到了翰林院的老大——翰林院掌院学士。

明清朝废丞相,实行内阁制,不少内阁名臣如杨廷和、张居正,以及晚清民国的大牛人曾国藩、蔡元培都是从翰林院开始其政治道路的。

雍正一朝刘统勋的政治地位并不高,官阶也不高,但他所履职的翰林院、南书房、上书房等机构,都是距离帝国权力中心很近的地方,品级不高,但视野很大。

这也为我们勾画了两条不同的职场发展之路,要么在地方或部门担任一把手、封疆大吏,要么在老板领导身边做事,这是两条不同的职业发展之路。各有利弊,刘统勋属于后者。

1735 年,乾隆即位,刘统勋也开始了其辉煌的政治生涯。乾隆即位之初,便授予刘统勋为正二品的内阁学士,随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和治水之法。漕运和治水也是刘统勋后来政治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后多次,达 30 余年。

刘统勋为官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担任左都御史之职时,向乾隆上书,弹劾康雍乾三朝老臣张廷玉和尚舒讷亲。熟悉电视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的朋友,自然明白张廷玉的地位和威望。乾隆深以为然,并将其奏折公之于众,于是刘统勋在朝廷中的名望日隆。

刘统勋还参与了大清西北的国防军事,负责筹措督运粮草。当然也因此跌了一个大跟头,和其儿子刘墉等一家人一起入狱,不过后来乾隆将其赦免,重新起用。

(和珅剧照)

刘统勋还曾担任《四库全书》总裁官,这可是乾隆朝的重大工程,这个职位后来和珅也担任过。

当然,生于 1750 年的乾隆朝中后期大红人和珅而言,与生于 1700 年的刘统勋,二者年龄相差 50 岁,刘统勋“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时候,和珅还不知在哪里。即便刘统勋 1773 年去世之时,和珅也不过是个刚满 23 岁的毛头小子,二者之间不存在太大的利益冲突。

即便是罗锅宰相刘墉,生于 1720 年,也比和珅大 30 岁,自然也没有戏说中刘墉与和珅之间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两者处于一种不对抗不附和的微妙平衡状态。当然当 1799 年和珅跌倒的时候,刘墉推了一把而已。

言归正传,刘统勋在吏治、军事、治水及修史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因此有人也将刘统勋称为“乾隆朝第一名臣”!

一个人的政治成就和政治地位如何,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罗列一下他的官位,我们就来看看刘统勋所曾担任的相关职务。

正一品——东阁大学士,死后册赠三公之太傅。

有清一代,正一品的文武官职,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文职仅三公之太师、太傅、太保及殿阁大学士,武职仅领侍卫内大臣和掌銮仪卫事大臣,和珅曾担任武职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太傅,左都御史。

正二品——刑部侍郎,漕运总督,陕甘总督,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此外,刘统勋还进入了帝国的权力中枢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以及担任《四库全书》总裁官。当然参加这个大工程的人很多,除了刘统勋。后来的和珅,纪晓岚都深度参与其中。

1773 年, 73 岁的刘统勋在上朝途中去世。乾隆闻听即派人前去诊治,但刘统勋已然去世,乾隆亲自吊唁并书写挽联和怀旧诗,赠文臣之最高谥号“文正”。想想晚清重臣曾国藩是不是又被后人称为“曾文正公”?谥号“文正”可见刘统勋在当时朝野的地位。

刘统勋虽位极人臣,官居一品,却无比清廉,生活简朴。乾隆帝前去吊唁时,刘统勋家门户窄小,乾隆的轿子压根就过不去,并且家中陈设简单。乾隆帝十分感动,称其为“真宰相”!

刘统勋,官居一品,位极人臣,又清廉正直,敢于直言,在皇帝及国家权力中心又能全身而退,长寿善终,这样的人难道还不算是牛人吗?

点赞6、贵阳市 网友:醉枫染墨

刘统勋是刘墉的父亲,他俩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父子宰相”。刘墉的文艺影响力高于刘统勋,但刘统勋的政坛影响力却远高于刘墉。刘统勋担任过清朝三个部门的尚书,还担任过军机大臣、大学士以及翰林院掌院学士,是乾隆的肱股之臣。

打击张廷玉,针对讷亲,初露锋芒

乾隆继位之初,两位顾命大臣鄂尔泰与张廷玉不仅结党,而且明争暗斗。乾隆对结党营私深恶痛绝,自然不会听之任之,让其无限争斗下去,他采取的手段是不动声色地平衡。然而,鄂尔泰与张廷玉的争斗愈演愈烈,乾隆不得不采取打击策略。

在打击鄂党的同时,乾隆也加紧对张廷玉的打击。张廷玉家是桐城的“进士专业户”,家族人才辈出,很多都在朝廷担任要职。为了防止张廷玉家族势力做大,时任左都御史的刘统勋建议乾隆,仿照康熙的做法:

“敕下大学士张廷玉,会同吏部衙门,将张姚两姓部册有名者,详悉查明。其同姓不宗与远房亲谊不在此例。若系亲房近支,累世密戚,现任之员开列奏闻,自命下之日为始,三年之内,停其升转。”

此外,刘统勋还上书乾隆,要求限制大学士讷亲的权力。讷亲是遏必隆的孙子,也是朝廷的重臣;张廷玉是三朝元老。刘统勋的建议震惊朝野,树立了刚正不阿的形象,正中乾隆下怀,他也因此得到乾隆信任,开始其平步青云的仕途。

自己甘当绿叶,为乾隆立德、立言、立功

按照儒家的传统,名垂青史者,要有立德、立言、立功之举,乾隆受汉文化影响比较深,也很在乎“三立”。上面的皇帝有所好,下面的刘统勋,能身居高位,自然知道如何帮乾隆做“三立”的工作。

立德方面

乾隆在当时,拥有高大上的个人形象,离不开刘统勋的帮助。

乾隆之前,每个官员到地方任职,都会带上大量亲信,这就容易出现结党问题。刘统勋发现这个问题后,马上建议乾隆,地方官就任,只能用朝廷委派的官员。乾隆接受他的建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结党源头。

此外,乾隆在治理黄河方面,多处都能看到刘统勋的影子;许多不良措施,都因刘统勋的纠正而挽回颜面。

立功方面

乾隆准备发动第二次金川战役前,曾咨询刘统勋。但刘统勋并不主张出兵,因为金川那个地方,不仅气候恶劣,而且地形地势复杂,难以攻破,第一次金川战役也只是惨胜。他建议乾隆,最好用政治手段解决。

乾隆不听,执意出兵,排了五万人马征讨,结果很快兵败。

这时候,乾隆又想到了刘统勋,问他该继续打还是撤兵。但刘统勋却说:

“日前可撤兵,此时绝不了撤兵。”

此外,刘统勋还给乾隆推荐新主帅阿桂。阿桂参加过第一次金川战役,熟悉情况,又是名将。果然,阿桂没让乾隆失望,顺利平定大、小金川,彻底解决此地的割据问题。这件事,阿桂是前台勇士,刘统勋是幕后英雄。

立言方面

乾隆对“立言”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一生写下几万首诗,主持数项大型文化工程,其中以《四库全书》最为鸿大。刘统勋作为文官,又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对乾隆“立言”的贡献可谓突出。

编纂《四库全书》时,乾隆任命刘统勋为总裁,但总编纂官的人选迟迟不能确定。这时候,刘统勋又推荐有罪在身的纪晓岚。

祸从天降,险象环生,最后平安落地

1755年,乾隆派刘统勋前往新疆视察清军驻地,其实也就是代表朝廷去慰问一下而已。但当时准噶尔叛乱,清军从乌鲁木齐退守到了巴里坤与哈密。

刘统勋感觉形势危险,上书乾隆,建议放弃巴里坤,全军驻守哈密,先不与敌人正面冲突,等敌人进攻时再以逸待劳。

乾隆收到刘统勋的奏折后,大发雷霆,下令将刘统勋押送回京,并将他全家打入大牢候审。因为乾隆这个人,看汉人时带着“有色眼镜”,他担心刘统勋代表汉人利益而与叛乱分子勾结。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乾隆宁枉勿纵。

两年后,乾隆也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不仅归还刘统勋家产,还让他和刘墉官复原职。此后,刘统勋一直身居高位。

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刘统勋黎明入朝,乘轿到东华门,结果死于轿内,享年七十五岁。乾隆亲自前往吊唁,因刘府大门矮小,他的御轿去掉顶盖才得以进入。乾隆十分感动,回到宫廷忍不住落泪,对大臣说:“朕失一肱骨!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因此赐其谥号“文正”。后来,乾隆把刘统勋列入“阁臣”,并特制怀旧诗——《故大学士刘统勋》以示纪念。

秋媚说:在乾隆手底下当差,刚正不阿还能平安落地,实为不易。刘统勋是名臣,也是能臣,谥号“文正”名副其实。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