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很多人老了才知道:儿女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你怎么看?
本人年过78,有二个孩子。都是超越一般学霸做的优秀。大孩子上海市重点名校班上第一名成绩的学霸,二十年前高分考入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在交大期间,高数,英语都第一名成绩。还未毕业,猎头公司就签约,现任一家著名外资银行上海总行付总裁。小的一个是上海四大名校复旦大学附中名列前三的十佳优秀毕业生。十多年前被清华北大特招。但小孩放弃清北,后被六所美国名校(斯坦福,耶鲁,哥伦比亚,宾夕法尼亚,康奈尔,加洲理工)全部全额奖学金录取,当时曾轰动复旦大学,复旦附中。孩子选择离外婆纽约近的耶鲁。后在世界知名金融集团高盛总部工作。二个孩子都很优秀。一个在纽约曼哈顿,一个在上海陆家嘴。都是世界金融中lu,也都高薪。小孩要求我们父母赴美,并都替父母办妥绿卡。但我们感觉上海蛮好,尽管前年我们在美探亲停留近八个月,但我们二老在上海作为退休老师。退休工资二人加起來超过二万。所以我们准备放弃绿卡。在上海大孩在徐汇滨江大道每平米超过20万的豪宅。我们父母二人身体也很健康。在新冠疫情前,大孩总是出资动员父母出国旅游,为此我们去过欧美澳新日韓30多个国家。平时有空我开车附近江苏浙江自驾游。每周一次去大孩家吃饭,平时三天二头和美国生话工作的小孩视频交流,我们二老身居闹市三室一厅。总之改革开放我们都过得银幸福。孩子出息,我们父母健康,十分快乐高兴。
68岁李婶感觉胸腹有隐隐的疼痛,于是去县医院检查,初步结果是肝癌。考虑到县医院条件有限,医生建议去省城大医院。老李给远在北京的儿子打电话,儿子的答复让老李感觉一阵心寒。
儿子在电话里说:“我最近工作特别忙,实在抽不出时间,你自己带妈去医院,彼此有个照应,不要怕花钱。”
自从儿子博士毕业、参加工作后,每次家里有事老李打电话时,儿子的回复几乎一样:“我忙”“我暂时抽不开身”“等我有空再回家去看望你们”。
儿子毕业十五年,回家的次数仅仅5次,且每次在家待的时间不超过3天。一旦到了第三天,儿子就会烦躁不安,就会反反复复强调“自己实在是太忙了,再不回去就会严重影响工作”。
老李曾多次问儿子:“你是缺吃还是缺穿,难道挣钱比跟父母团聚还重要?”
每当此时,儿子就会一脸不解地看着老李,“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哪个不是在外面辛苦奔波,哪有人天天在家陪老人,这是没出息!”
老李“有出息”的儿子又一次匆匆提前挂了电话。他知道,儿子开始不耐烦了,这是即使说得太多也是枉然,他只能自己想办法。
老李准备自己送老伴去省城检查,准备坐高铁去省城。
由于新冠疫情防控形势紧张,为避免人员聚集,取消了现场购票,需要在网上购买。
老李一人在家摆弄手机。作为一个年逾七十的老人,平时的手机主要用来打电话,哪里知道怎么下载APP,注册信息以及网上购票。
正在老李一筹莫展之际,他的外甥听说舅母生病后,过来看望。
外甥是提着一大包营养品来探望的,里面有蜂王浆、灵芝孢子粉、老年奶粉等。
一进门,看到老李焦虑又疲惫的神情,外甥问道:“舅舅,表哥不在家,我平时事情多,很少来看望你,实在是我这做小辈的失礼了。现在舅母生病了,身体是大事,你有什么事尽管使唤我,千万别客气!”
外甥诚恳的态度,热情的语气,让老李的眼眶一下子有了微微的湿润。
这个外甥,自小就是调皮捣蛋,学习一团糟,打架斗殴隔三差五常有。那时的老李还常常告诫自己的妹妹和妹夫:“你这儿子,现在如果不好好管教,你也别指望他能成才,只要不走上歪路就谢天谢地!”为此,老李还尽量避免自己的儿子与外甥碰面,怕“近墨者黑”。
果不其然,外甥初中毕业就辍学去闯社会。在外面闯荡几年后,在家人的帮助下,在县里租了一间门面,生意不好不坏,养家糊口而已。
老李一阵晃神,往日百般看不上眼的外甥,今天怎么这样贴心铁肺?
老李告诉了外甥买车票的事。
外甥立马掏出手机,“这种事你就该早跟我说”。问明了老李和李婶的身份证号码后,仅仅几分钟就搞定了。
老李从钱包里掏出三百块给外甥,说这是车费,但外甥坚辞不受,“天上雷公大,地下娘舅大,这小小的几百块钱,我哪能要,就当做是我这个晚辈孝敬舅舅舅母。”
临走的时候,外甥还交待老李:“省城很大,大医院里各种手续办理起来特别繁琐,你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人既要照顾病人,又要办理手续,哪里忙得过来?”
“我回去将店里收拾一下,明天一早过来陪你们去省城。”
外甥没有吃饭就走了。自从老伴病了,老李也无心做饭。
看着外甥匆匆离去背影,老李的内心里已不知不觉地将这个“看不上眼”的外甥当做自己的依靠。
幸亏有外甥相陪。
大医院的各种手续让老李眼花缭乱。网上挂号,办理住院手续,交费,与医生沟通,各种检查治疗,以及日夜陪护等,若没有外甥帮忙,老李怕是难以支撑。
从入院到第一个疗程结束,前后有20多天,外甥一直陪在身边。
老李多次“赶”外甥回家,但他就是“赖”着不走。因为老李知道,外甥一家就是靠着那家小店过活,养着一家四口。外甥不在,外甥媳妇要照顾两个大的上幼儿园,小的抱在手上的儿子,只能将小店暂时关门。
这20多天,外甥不仅未能挣到一分钱,还得搭上小店的房租,老李于心不忍。
外甥对老李的“赶人”的各种招数置之不理,“嬉皮笑脸”的执拗的留下来。
“舅舅,你知道我是一个坐不住的人,那个小店已困了我好多年,早就想关门歇上一阵。以前,一直找不到机会休息,现在,好不容易有照顾舅母这个借口,我得让自己好好松快一下。”
“再说了,这一年来受疫情影响,生意半死不活的,关上几天门,也没有多大损失。”
以前的老李,最讨厌的是看到外甥嬉皮笑脸,显得他特别不务正业,但现在却莫名觉得那张脸特别窝心。
老李的儿子是在李婶确诊为肝癌晚期时来到医院。
一到医院,老李的儿子紧紧握住外甥的手说:“表弟,太感谢你这段时间对我爸妈的照顾,我实在太忙了,又离家太远,我爸妈的事今后还希望你多上上心!”
老李初见儿子的好心情被这句话一下子拉到谷底。你是我的儿子,还是外甥是我的儿子?自己的父母自己不管,凭什么要别人来照顾?
跟往常一样,儿子待了三天后,见到李婶暂时还无大碍(不会走),以工作忙脱不开身为由,提出要返回北京。
临走前,老李的儿子又拉着外甥的手说了一通话:“表弟,反正你那个小店生意也不怎么好,也没有其他事好做,这段时间就继续麻烦你帮忙照顾一下我爸妈”。
说完,他还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信封,“这是1000块,表弟你拿回家应应急,家里有困难记得给我打电话。”
看着儿子那副居高临下的神情,还有外甥一脸尴尬的表情,老李只觉得自己一阵胸闷气短。好大的一千块,好孝顺的儿子!
第一个疗程结束后,主治医生告诉老李,病人身体很虚弱,化疗预后不好,建议老李将李婶接回家好好修养,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
老李知道,这是医院下的最后通碟,李婶已经病入膏肓,治无可治。外甥办完出院手续后,陪伴绝望的老李回到了乡下。
老李原是县中学的教师,退休前有一套住房。后来因为儿子要在北京买房,老李就将那套房子卖了,加上自己多年的积蓄,凑了80万给儿子交了首付,他和老伴则搬回乡下老宅生活。
考虑到舅母身体不好,而外甥租住的房子正在县人民医院旁边,外甥提出接老李夫妇去他家居住,一来问医抓药比较方便,二来平时外甥两口子也方便照顾。
老李拒绝了。自己有儿子,自己的生的养的亲儿子不照顾,有什么理由让这个“一直看不上眼”的外甥来承担义务?而且,外甥租住的只是一套小两房,他们一家四口居住还马马虎虎,自己两个老人搬进去,何况还有一个病人,岂不是要添大麻烦。
老李带着李婶回到了乡下。
在乡下,除了留下止痛药,老李将其他的药都扔到垃圾桶里。那些药都有很大的副作用。明知道李婶的病已无药可救,何苦还让她活受罪?
每天早上,只要是不刮风下雨,老李都会推着轮椅带李婶到村前屋后转转,听听村里老人说说加长理短,转移李婶的注意力,以缓解病痛的折磨。
可能是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李婶对那个疼了一辈子牵挂了一辈子的儿子越发想念。为了满足老伴的心愿,老李多次给儿子去电话,希望他能回家看看老娘。
李婶在乡下拖了六个月才去世。六个月里,儿子回来了两次,每次都是因为老李的再三请求。
奇怪的是,这两次儿子回家,李婶的精神状态都特别的好,平时难以下咽的米饭每顿竟然能够吃下小半碗,而且癌症带来的身体疼痛仿佛也缓解了不少。
每次回家,儿子就急急忙忙冲进卧室看李婶。待看到李婶状态不错后,就将老李拉到一边一通埋怨:
“爸,你不知道我的工作有多忙,我看妈也没有多大的事,别有事没事就把我喊回家!再说了,即使妈身体不舒服,你应该找医生,而不是找我!”
儿子最后一次看望李婶,是在她临终前的一星期。儿子离开的时候不耐烦地对李叔说:“爸,没有什么急事别老是叫我回家,其他事情我也帮不上什么忙,缺钱的时候跟我说。”
出门的时候,儿子从怀里掏出2000块钱塞到李叔的手里。
李叔怔怔地看着儿子匆匆离去的背影,一种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他发现,这个儿子很陌生,冷漠、无情,跟曾经那个让他引以为傲、判若两人的儿子相去甚远。
他心里陡然一颤,自己好像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儿子。如果老伴走了,他在这个世上将会孑然一身,他会成为真正的孤寡老人。
李婶在乡下养病的那段时间,外甥没两天就到李叔家一趟,风雨无阻。每次来,外甥以乡下购物不方便为由,总是大包小包,里面油盐酱醋、鸡鸭鱼肉样样不缺。正是因为有外甥的帮忙,李叔才可以全心全意陪在李婶身边,全心照顾她。
虽然乡下已经有很多人买了小汽车,但外甥家因为条件有限,还是靠电瓶车代步。
李叔与外甥家的距离有十公里左右。每次看到外甥一身尘土,行色匆匆,再看到他一成不变的“嬉皮笑脸”,李叔居然觉得特别温暖、窝心、贴心。
有好几次,李叔想给外甥一些钱,让他好贴补家用,但每回都被外甥以“外甥孝顺舅舅——天经地义!”为由拒绝了。
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的天经地义?儿子都不孝顺,又怎么有权利去要求外甥?
通过这半年多的相处,李叔可算是看出来了,这个小时候自己看不上眼、没出息的外甥,是一个心地纯良、有爱心和孝心的好孩子。也许,自己的儿子在学习和工作上优秀很多,但在为人子上与外甥相比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
李叔感觉到好惶恐。曾经他觉得自己的晚年肯定会很幸福,因为“优秀”的儿子是他晚年坚实的依靠。但现在,这种依靠坍塌了。
李婶在去世前一个晚上,又清醒过来。李叔知道这应该是回光返照。
这次的清醒,是李婶唯一一次没有提起儿子。
她目光清明,以洞察一切、看透一切口吻对李叔说:“老头子,对不起!我要先走一步了。今后,你只能靠你自己了,只有你过得开心,我在地底下才能安心。”
临死前的李婶死死抓住李叔的手,但眼睛又总是在门口那边扫过。
李叔知道,哪怕即将离开人世,但她始终在牵挂着儿子,想见儿子的最后一面,却没有开口说出来。
李叔之前跟儿子打过电话,但没说上两句话,儿子就以有事挂了。
儿子是在李婶去世后的第二天才回来的。让人意外的是,这次媳还有10岁的孙女也跟着回来了。这是李叔第三次见到儿媳。第一次是儿子结婚,第二次是小孙女出生。
儿媳和孙女本应该是李叔最亲的人,但李叔看到他们却觉得特别陌生。
按照乡下的风俗,整个葬礼持续三天。
农村的葬礼很复杂,有很多礼节规矩。儿子已自己不懂乡下的风俗为由,将葬礼上的各种琐事都交待给外甥去办,自己则当起甩手掌柜。
李叔是一个特别讲究礼尚往来的人。这些年来,亲戚朋友一旦有什么喜事,即使人不到,李叔的礼金必到。
这次李婶的葬礼收到六万多礼金。儿媳不声不响地将礼金收入自己的腰包。李叔没有计较,也懒得计较。人都没了,要钱又有什么用?何况李叔的退休金每月5000多,足够自己日常花用。
让人意外的是,葬礼结束后,儿子没有像往常一样吵着要回北京。李叔以为儿子是对老娘的去世而自己又不能床前尽孝心怀内疚,觉得虽然老伴的离世让自己悲痛欲绝,但如果能唤起儿子内心深处的孝心,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李叔的心彻底死了。
葬礼后的第三天,村里通知李叔去签字。
原来市里决定这一带建工业园,李叔的村子正在拆迁的范围内。
儿子陪着李叔一起去了村委会。
根据补偿政策,李叔可以选择要钱或者要房。如果要钱,可以得到100万的补偿,如果要房,可以在县里给两套三居室。
还未等李叔开口,儿子率先出声道:“我们要钱!”又转头对李叔道:“妈去世了,我又经常不在家,你一个人去县里租个一居室就够了,要那么多、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我现在看中一个项目,正缺少资金,这100万正好可以投进去。”
李叔看着自顾自说得口沫飞溅的儿子,眼神冷漠,沉吟良久,对村长道:“我的房子我做主,我不要钱,要房。”
儿子为此与李叔大吵了一架,然后带着儿媳和孙女匆匆回北京,给李叔的连个招呼都欠奉。
李叔知道,从现在起,他将永远失去这个儿子。也许是曾经已心疼过,这次的李叔竟然对儿子的冷漠无情处之淡然。
两套一到手,李叔就强拉着外甥的手去了不动产登记中心,将其中一套三居室过户给外甥,不为其他,只为外甥这大半年来对他们两口子尽心尽力的照顾。外甥也曾严词拒绝过,但实在拗不过李叔的坚持。
外甥的房子装修好后,再三邀请李叔搬过去一起同住,方便平时有个照应。李叔看出了外甥的诚心,但他没答应搬过去。
“我知道你们是真的关心我这个舅舅,但我不能打扰你们的生活,我现在还能动,还能自己照顾自己,我想自由自在地过一阵。如果哪天我老糊涂了,生活不能自理了,请你们帮忙把我送到养老院,偶尔来看看我就好。”
李叔自此过起了独居生活,虽然独居但不孤独。外甥一家四口隔三差五过来陪他吃吃饭,说说话,步入生命晚年的李叔终于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李叔背着所有人悄悄去公证处立下遗嘱:他去世后,房子由外甥继承。
李叔常常感叹,以为自己有子时,常常感觉自己无子;以为自己无子时,又常常子孙绕膝。
若不是从小只关注儿子的学习,让儿子过着全家人围着他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不要求儿子反哺父母,也不会养成他现在自私自利、对亲情冷漠的人格。
儿子,本质上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根本不懂得感恩,这其中有儿子错,更有父母的错,因为“养不教,父之过”。
值得庆幸的是,李叔还有一个曾经看不上眼的好外甥承欢膝下。
对于李叔的故事,不知道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
有出息的石头
丈夫吊死在单位卫生间,两天后才被发现。百日后,妻子服药自尽追随丈夫而去。这样的真实事例就发生在陕北老区的一个县级市。
这个家一定是不幸的,能让夫妻俩都放弃生命,那得是怎样的绝望?他们的儿女呢?难不成是儿女没有出息?
故事中的主人翁老李两口子儿女双全,并且这一对儿女先后分别上了清北。一人北大毕业远渡重洋读博士,真真切切洋博士毕业取得绿卡,定居在澳大利亚;一人清华硕博连读,毕业就在北京一家央企就业了。
这两口子从年纪轻轻一双儿女开始上学起,当别人作为父母被老师叫着家长告状时,他们就是妥妥的国民家长,每次站在讲台上传授经验,发表因儿女获奖父母感言。老两口是这座小城所有人眼里的成功人士。
当别人开着豪车,住着豪宅,衣着光鲜时老李仍然是“11”号交通工具,住在单位的陈旧的家属楼,穿着朴素的衣服。
有人说,你女儿都在外国人了,儿子都在首都工作了。你那么节省为哪般?
老李总是笑笑,说,供养儿女花钱,死工资,要省着花哩。
有人就说了,你们都是讲究吃穿,讲究物质享受,哪像人家老李,人家才是最大的赢家,一双儿女是最大的成就。多么优秀啊!这才是最大的成功。老李听了,似乎也很开心。是啊,人生后半程拼的不就是儿女吗,自己已经落幕,儿女有了出息,自己也宽心,也有成就感,更多的是自豪。
也不知是谁发现老李的笑越来越少了。明显变化是老李两口子到澳大利亚去回来之后。老李走之前,办签证,总是高兴得笑眯眯,说他们终于可以见到女儿了。可以和女儿一家在一起热闹热闹,享天伦之乐了。
可老李两口子在澳大利亚待了没有多长时间就回来了。回来后,人们发现老李一个人时长吁短叹,眉头皱得像绣花荷包褶。有人问他,他说没什么,别人也不好再问。
再后来,别人谈起自己带孙子的苦累和乐趣,问老李儿子那么优秀,他啥时候也能做爷爷,他说儿媳妇还没有呢,早呢!就打岔或者走一边去了。
他变得沉默忧郁,干起工作来也没以往的干劲十足。刚好,单位的出纳员退休了。他年龄大了,加上他个人性格变了,领导就让他接替退休的人当了出纳员。出纳员的工作对于上班时间要求没有那么严格。那时候,除了大额银行转账,大多数的交易都是现金。包括工资都是现金支付的。
老李的妻子,年轻时可以说为两个孩子付出了好多。除了老李陪伴儿女学习,其余做饭洗衣打扫屋子等家务都是妻子干 。为了两个孩子成才,他们二人从不让孩子做家务,他们说,孩子哪有那时间,做家务的时间可以多刷几道题,到时考大学也不用考家务。
因此呢,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李的妻子为孩子包办了一切劳动。两口子自己舍不得吃穿,可给孩子买书,买衣服,买营养品毫不含糊。两个孩子从来没受过一点委屈。
甚至在高三时,老李两口子把房子租在了学校家属楼。为的是孩子不用把时间花在走路上 。
那时候,小城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老李两口子,提起他们那一双儿女,可以说是所有孩子的榜样,他们上过的学校更是许多家长趋之若鹜的目标学校。仿佛上了他们上过的学校一脚就已经迈入大学校门。
那个年代,手机还没有普及,即使有也是很少的一部分人拥有,并且手机功能也单一,主要就是打电话,发个信息。老李单位上有些同事调侃他,你儿女都那么有出息,给你应该买一个好手机。他说,家里有电话,单位有电话,固话便宜,能接能打就行。要那玩意没多大用处。
一个周末,老李对老伴说,他要到单位加班两天,让老伴自己吃饭,自己就不回家了,住在办公室了。老伴也就没有再找寻。周日傍晚,老李老婆吃晚饭去散步,遇到了老李科室的小刘。攀谈中,从小刘口中得知科室根本没有加班,原来,他们单位的账目该审计了,处于审计暂时封闭中,所有开支都已暂停,要等星期一统一核查。
那老李去哪儿了?老李的老伴有些慌张,赶紧回到家,通过固定电话给他办公室打电话,无人接,又联系了他昔日的几个朋友都没有他的消息。
老李老婆像疯了似的到单位找寻,门卫也帮着找,最后,在单位办公室楼层厕所找到了悬挂在卫生间水管接头处的他,人已经没了......
单位报了警。最后,认为是自杀。
后来,尸体放了八天后下葬。女儿和儿子都回来了。女儿未哭,说她信了基督教,父亲去见上帝了,没有唱诗班,还怀着孩子,她也没有下跪,儿子倒是戴了孝,回来迟,扶灵柩的是老家来的侄子和老伴外甥。儿子在奔丧的三天里,和单位领导在谈抚恤金和赔偿问题。可是,当单位领导把一封信让他看了后也就再没说啥。
老李被下葬后第二天,女儿和儿子就返回各自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了。家里只有老李的老伴亲戚暂时在照应他老伴。
毕竟是一场意外死亡事件,事情影响不小。那一段时间,各种传言都有,挪用公款?抑郁......
但大家只是私下里猜测,毕竟警方也没发表消息。
从老李死后,老李一直身体不好的老婆总是住院,她的一个乡下外甥女儿在照看她,据传,她外甥女儿给他儿女打电话,让回来看看,女儿用夹杂着英语的普通话说,越洋电话费贵,她现在来一趟不容易,让找他弟弟。儿子的回话也是,他工作忙,才请过丧葬假,他一下子也请不准假,请假扣钱厉害,等实在不行再告诉他。如果需要钱,让找他姐姐。
老李老婆最后一次住院,下了病危通知,医院让出院说活不了几天了,外甥女又给她女儿儿子打了电话。
女儿寄来了三千澳元,说让外甥女去银行换成人民币用来在她母亲去世后请牧师和乐队,为祈祷母亲赎罪,好见上帝,做上帝的女儿,进入天堂。
老李的儿子倒是回来了,可是回来后待了三天,第三天就走了,说公司有事叫他回去,他一共请了五天假。
老李的老婆在儿子走后的第三天就去世了。她死于肝癌。死后三天,她的外甥女和老李的侄子们将她下葬了。没有按照女儿的要求请牧师,没有乐队。也没有在死后再通知儿子赶回来。
只是在老李的老婆烧了七七纸,也就是满四十九天之后。电话通知了他们的女儿和儿子,把事情前后大概给他们讲了。女儿没回来,但收到了一封信和她曾经寄来的几千澳元,儿子也接到了同样的一封信。寄出信的复印件,是因为儿子不愿意,所以信的内容也得以流传出.......
这封信里有一张法律公正过的遗言文书,一封诊断证明,一张手写给老李领导的私信复印件。整个信的内容大概是:1、自从老李从澳洲看女儿回来患了严重的抑郁症。
2、老李老婆半年前的患病诊断证明。
3、老李写给单位领导的信,内容大概是,因为给儿子凑首付没法暂时挪用公款,原想卖了自家的房子就还。可房子没来得及卖,老伴又查出了肝癌,他还瞒着,自己又抑郁。可现在,要查账,他也没法,只能一死了之,让领导以抚恤金顶替,找时间告诉妻子,等妻子病逝,单位代卖房,所卖房款顶剩余挪用公款。
4、退回女儿寄来的澳元,因为女儿是澳洲人了,从老李去澳洲,女儿教会他什么都要AA制,那么母亲的葬礼是中国老式葬礼,不需要女儿的澳元。儿子的首付,老两口已经再没有能力帮助。听到儿子在母亲病危时打电话给领导说了是请的丧葬假。儿子的企业单位,管理严格,请假难,就不用再请假了。待七七纸烧完后再告诉儿女。
5、作为母亲,养育了一双高学历的精英。为高考时的儿女洗过脚,为女儿留洋的额外花销深夜机器赶制毛衣私活挣过辛苦钱,为给儿子凑付首付节衣缩食,甚至挪用公款。
6、老两口都是用自己的丧葬费的一部分埋葬,老两口剩余的丧葬费和卖房收入还挪用公款的剩余部分,卖房的剩余部分因为老李夫妻双方都没有老人赡养,那么就让老李的侄子和老李老伴的外甥女平分。他们平时照顾过两人,扶过灵柩送过两人最后一程。一切按法律文书办理,儿女不得再参与诸事。
所以,人们常说儿女出息未必是好事。虽然这是个例。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关键,父母永远一片心意在儿女身上,盼着儿女幸福,过上好日子,为了儿女可以当牛做马,儿女有儿女的生活,现在的生活压力大,有时候孩子就是有心也未必能做到尽孝。所谓子欲养亲不待。孩子很少的 一点对父母的付出,父母已经很高兴。作为孩子已经觉得为父母敬了孝心。在父母眼里孩子是生活的全部。可以为了孩子付出所有。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是一部分。这就是一种现实常态。
每个人来此世界只有一次。父母与孩子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各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爱孩子,望子成龙是所有父母的愿望。但一定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父母的不易,做一个感恩的孩子,让爱成为双向的情感,不要一味付出,孩子可以没出息,但不能只有文化却只是一个冷漠无情只知索取的石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凡事都有不是绝对的,孩子孝不孝顺与有没有出息好像关系不大。
我老家有个远房亲戚,老俩有八十多岁了,俩儿子,老大经商在杭州有几套房子,日子过的非常富裕,可他很孝顺,前些年常把老俩接去住个一年半载,最近几年老俩口身体大不如以前,不愿意坐车颠波去那里,照顾二老的责任就全落在了老二自己身上,老大不能床前尽孝,主动在经济上给予补偿,弟弟盖房子打款20万让盖好点、大点,自己一家回来也好有地方住,逢年过节经常回来看二老,啥好东西都给二老买,老太太一提到她的俩儿子,两眼放光,甭提多美。
相反,邻居70岁老俩就一个儿子,开车跑运输,媳妇几乎没上过班,倒是天天守着,可他们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尤其是老太太更是苦不堪言,家里所有家务都是她自己干,可儿媳妇总是不满意,前两年孙子在县城上初中,不愿意住校,儿媳妇让婆婆骑电动三轮车天天接送,来回60里地,北方的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早上5点多,孙子倒是冻不着,在蓬子里盖着被子抱着手宝,可他奶奶却冻的下了车连路都走不了,却也得不到儿媳妇一句温暖的话,儿子回来敢说别的,小俩口就吵架,媳妇动不动以离婚相协……
老人家也很无奈,时常羡慕别人家孩子在外边,逢年过节回来几天显亲,她这天天伺候着倒像仇人似的!
总之,只要儿女有心,不管他有出息还是很普通,他都会毫无理由的牵挂父母,无心的守在身边倒心寒。
自古以来,孝分两种:在父母身边伺候衣食住行
是养口体
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
是养生智
这两个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我外婆去世,忙完外婆的丧事,大家聚在一起吃一顿饭。饭桌上,舅公突然放声大哭,我们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很羡慕我外婆。我们觉得很诧异,舅公家有钱有权,子女个个能干,是我们遥望的存在,他为啥羡慕外婆呢?舅公接下来说的一段话,让所有人都沉默了。
舅公是外婆的大哥,退伍军人,退休工资高得吓人。舅婆很早就去世了,舅公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舅婆去世后,舅公没有再娶。外婆曾在舅公家住过很长时间,照顾舅公的一双儿女。
舅公的儿女从小就是学霸,一路跳跃着读书。
同龄人还在上小学,舅公的儿子已经上初中了,别人上初中,他儿子已经在大学深造了。舅公的儿子18岁就出国了,听说在国外开了一家投资公司,做得非常大,是上市公司。舅公的女儿也非常厉害,是一个外交官。
舅公退休后,曾经去过他儿子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他不习惯国外的生活。后来就回到老家,在村里买了一块地,修了一座小别墅,周围种了一些菜。
他每天要么去茶馆喝喝茶,有时候还会打打麻将,要么就是和别人一起去钓鱼。他说自己喜欢过这种乡村生活。
我们逢年过节回家看外婆,也会去看一看舅公。
后来,外婆生病去世,办完外婆丧事那天晚上,大家坐在一起吃饭,我们说起外婆生前的那些事,突然,舅公哭了。大家都慌了,忙问舅公怎么了?
舅公哽咽着说,他很羡慕外婆。我们面面相觑,不明白什么都不缺的舅公,羡慕外婆什么呢?
接下来舅公说的一番话,让我们陷入了沉思。
舅公说:“看到你们围绕在你外婆身边,一起为老人的后事亲力亲为,你们外婆是幸福的。不知道我死的时候,会是什么光景呢?我一想起就止不住流泪。”
听了舅公的话,脑中想起外婆生病的时候,有一天,她一定要出门,家里人拦不住,父母打电话让我们劝一劝外婆。结果外婆说那天是舅公的生日,如果她不去,舅公就一个人,会很孤单的。
当时我就想,舅公有子有女,家里那么有钱,不都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舅公过生日,肯定很热闹。
顶不住外婆一定要去,我们不放心,只好赶紧回家,想着是舅公的生日,既然要去就大家都去。因为路上等人耽误了时间,我们到舅公家的时候,有些晚了。
看着舅公家冷清清的,我就想亲戚们都走了吗?结果等我们进去后,发现除了舅公,没有其他人,桌子上也只有一盘剩菜。
舅公看到我们一大家子,他喜出望外地准备食材,听到外婆说我们是来给他庆生的,舅公眼里有了泪花。
他说幸好有外婆记着,否则他都忘记今天是自己的生日了。外婆问舅公,孩子们给他打电话了吗?舅公语气低沉地说他们都很忙,又不是什么大事。
舅公家里什么都有,多年前他儿子回来过一次,把家里的东西置备得很齐全,屋里屋外都做了修整。他儿子不仅给镇上投资建厂,还给村里修了一条路。
本来他儿子准备请人照顾舅公,但舅公不愿意。那次回来的路上,外婆说,钱多有什么用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那时候我还笑着对外婆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万万不能,城里的小菜都很贵呢。外婆说:能吃多少钱呢?人重要还是钱重要?
舅公说:“你们外婆生病,每天都有亲人照顾陪伴,我生病也有人照顾,但是,感受完全不一样。”
外婆生病了,母亲姐妹6人,大家轮流照顾,还有孙子辈的去看望,每天都人来人往的,有时候还四世同堂。跟外婆住在一个病房的人都说外婆好福气,外婆总是笑着说这些孩子都不争气,没什么成就。
舅公生病的时候,住的是高级病房,有专门的护工和医护人员。在我们看来,舅公比外婆幸福多了,但是,舅公说如果可以他宁愿像外婆那样住普通病房。
对于老人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陪伴,这让我想起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在。
这次清明节,爱人说回家看看他姥姥,我欣然同意。老人已经93岁了,如果人可以活100岁,还能见几次呢?见一次少一次,意外和死亡谁也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记得那首常回家看看,人都会老,如果可以,有时间就常回家看看吧!
有出息也好,无出息也罢。有出息无非就是名声尚好而也,别人会议论某家某某做了哈,如何的能干。但是在能干他她也不会把你背起,更不会时时在你身边。不外乎是个名气。
子女有出息无出息不是个大事,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身体,起码吃喝拉撒能够自久己解决。不然,久病都是无孝子。钱,米,房,车,权,誉在多又如何?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
感谢邀请 这个命题没有标准答案,我也不赞同这种"认为"。
1、命题概念模糊。很多人,究竟多少人,占多大比例?太有出息是什么标准?与有出息如何划分?
2、"望子成龙“是千千万万个父母的愿望。国家靠“龙"振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家靠"龙"改善环境,改变命运。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3、"白眼狼"谁说是″太有出息"的专利?在社会上、农村里,"白眼狼"也有不少,我见到的就有。因"太有出息"产生"白眼狼",这个推断太冤枉。
4、理解万岁!当今发展飞快、充满竞争的社会,年轻的朋友都在负重前行,谋生存、谋发展,压力山大。比如说"太有出息"的人,有的出国深造、工作,对家来说远水不能救近火;有的在国内挑大梁,扛重任,感到忠孝不能两全。理解他们的苦衷,不能放大问题。他们中如有"白眼狼",也毕竟是极少数,不能代表整个社会。
5、找准问题的症结。我国正进入老龄社会,这代扛梁的年轻人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那时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所以现在老年人多,年轻人少。政府和社会都应重视、关注和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开展传承优秀传统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爱老尊老孝老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多种养老模式,比如居家、社区、抱团养老,敬老院养老,因人因家因地制宜。三是政府必须加大建设养老机构设施的投入,应由公办。私人办院以营利为目的,普通百姓住不起。
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绝对不是让孩子不能"太有出息"!
以上是我抛砖引玉的一点看法,仅供参考。
谢谢平台邀请!有人认为,很多人老了才知道:儿女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我的看法就是,儿女有出息是天大的好事,只要有德有善心,爱国家爱小家,能担当家庭的责任,尊守法律,不犯法不违法,干的是正事就是好事情,父母不为儿女超心担心,就是一天之喜。
当然,在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这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我的干亲家母的弟弟,就太有出息了,她的父母供她弟弟上大学省吃俭用,就想的是等儿子大学毕业了,工作挣钱了我们就轻松了,可是没想到,大学还没有毕业,父亲生病突然就走了,母亲一个人继续挣钱功儿子上学,学业完成毕业了,母亲高兴的见人就说我儿子大学毕业了,我轻松了,我在也不为他上学发愁了。
可是,儿子毕业留在省城工作,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儿子上班以后边上班边读研,儿子忙的啊根本就没时间回去看母亲,儿子在省城找了一个家庭很优秀富裕工作得体的媳妇,长的帅气英俊小伙子住进了丈母娘家中。两年后小伙子出国新加坡了,在新加坡两年后,又去了美国,到了美国不久,跟着就把媳妇也迁到美国定居了。
这一下子啊,老母亲一个人在家就想儿子,国际长途电话也不方便打,因为过去那些年不像现在,家家户户有电话,人人有手机。三十多年前安装一部电话,都要几大千块钱,那时候都是书信来往,国外通信很不方便的。
老母亲朝思暮想,儿啊你为什么要到国外去啊?中国这么大,难道就没有你的容身之地吗?老妈好想你啊?难道你不想老妈吗?万里之外儿子哪里知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娘想儿想断肠。
老妈哪儿知道,儿子要在不通语言的异国他乡闯出一番事业,立足之地生存,忙得哪有时间想老母亲啊。
最后老母亲一天又一天神志不清了,得了老年痴呆症,很快就躺在床上,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上面有一个大儿子是抱养的,也没有什么文化,看着养母天天思念不同血缘的弟弟,养母身体成了这样,儿子和媳妇把养母接回自己家中,但是他比亲生儿子照顾这养母还好,我和干亲家母去看她,都不认识我和她女儿了,每天躺在床上,抱来的儿子每天无微不至照顾养母,我干亲家母经常说,我这大哥是我妈抱养的,对我和我妈都挺好,照顾老妈又细心。
可是啊,老太太总认为我亲生儿子有出息,就天天盼呀盼,想啊想,在床上躺一年多走了,大儿子不是亲生胜过亲生的,风风光光把老太太给安葬了。
所谓的女儿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不管你是儿子还是女儿,在有多大出息,也要爱护自己国家,担当自己的小家,父母的付出是为了您们报笑国家,担当自己的小家。
南门大哥豪气干云,每每来酒馆菜随老板娘自己上,一斤红川酒一个人独饮。打开瓶盖笑容灿烂,酒喝三分就喊老板:老刘、老刘过来陪我喝两盅。老刘是这家酒馆老板娘的搭伴,事业单位上班,隔三差五哥们同事小聚都来这里,老板娘会来事,抹零、送小菜各种小实惠,主客都是皆大欢喜。
老大哥姓南门名一,他这个姓和名很奇特,他自己常说:“我姓是祖先给的,一却是神仙给的(算命先生起的),我是独子,虽不才却也是兰钢铸造分厂厂长,儿子单传属大龙,当年东岗南门龙,今个是剑桥大学公派留学生,牛啊,真牛公费花不完,我一分没花,反倒一月给我钱花。”
老板梳着油头,说着油话,对着已有五分醉的南门问已经问了十八次的问题:“南厂长,龙生龙凤生凤,你家名字不同凡响,名门望族都有家传语训,你儿子这么优秀,你们两口子教导有方,怎么教的,说说!”
南门抹着冒油的秃头:“呵呵呵,我说我不学无术你不信,我还真是,六十年代学大寨,不是背着书包去地里,就是背着书包去工厂,啥也没学哈。我老婆学是学了点,学的全是口号,最拿手的是挖骨头鱼,赢豌豆。”
老板娘一手端着驴肉拼盘一手掌着一叠酸萝卜:“哎吆,南哥、驴肉微波炉里化了一下,酸萝卜是自己泡的。”
南门笑眯眯的看着老板娘薄嘴唇:“只要是你做的就好吃,你嫂子说你的酸萝卜地道的很。”
老板娘说:嫂子识货,这是秦安的白皮红心秋萝卜……,我给嫂子装一点,你带回去。
南门说:“不急、不急这会她正打麻将尼,说到哪儿了,说到我儿子的教育上了,我老婆羊水破了还在麻将桌上,上家出牌慢,我老婆急的喊:“你出不出我都自摸一条龙。”
老板娘两口子故作惊讶的瞪大眼睛:生了吗,生在麻将桌上了吗?
南门抿一口酒:“她自摸一条龙时,儿子呱呱坠地,所以我儿子叫南门龙。”
两口子舒了一口气:“天答答吆,落地不凡、落地不简单。”
南门讲着老故事:“从小我们没管过,我下班去跳舞,他妈下班就是打麻将,我俩走时门上锁,儿子回来翻窗户进去自己煮面,然后学习,我们回来他已经睡的呼呼呼。我们没管过他学习,就看见他学习不累,中午不睡觉还要打篮球,精神的很。”
老板去招呼同事,老板娘陪着老主顾南门聊天:“成龙成凤是世哈的,你看你放开养,儿子却这么有出息,我丫头费劲死了,成绩说不成,我最怕的是老师打电话请我去学校。”
一斤酒喝完也到了南门老婆麻将尾声的时候,南门很兴奋:“这点酒不算什么,高兴、高兴我儿子争气。”
十年过去了,老板娘已经徐娘半老风韵减了不少,搭伴老板换了三茬,酒馆还在甘南路原灯泡厂后门,那条旧大路上。南门依旧来喝酒:“老板娘,打半斤女儿红,一盘花生米。”
老板娘拿来酒壶,放下花生米隔着桌子嗑瓜子:“这半斤喝完再不给昂,喝完了赶紧回家去。”南门喝酒安静多了,现在的老板换了年轻的,南门心里不平衡,老婆娘岁数越大换的男人越来越小,他堂堂的厂长却混的惨啊。
心情不好喝酒容易上头,二两酒进了五脏庙,南门就难受,他要找人倾诉,他逮住人就说:“我儿子优秀的很,英国人硬留下来了,他不回来了,他再也不回来了,我都六年没见过他了,六年没收到他寄钱了,不寄钱你来电话啊,电话打过去打不通啊,打不通啊,你到底打个电话回来啊。”
据老板娘说:两口子贪得无厌,儿子留在英国头两年,南老头到处吹嘘,请人喝酒去饭店吃大餐,他老婆越赌越大,欠了饥荒就跟儿子要。儿子开头给,后来不给,她老婆跑去英国找儿子,人生地不熟又不会说英语,找到儿子已经流浪了好几天。人家儿子领着男朋友喝着红酒,说要过自己的人生,小时候没得到父爱母爱,现在得道了大哥哥的爱,要把以前的缺失补回来。
老板娘叹口气:“其实我也劝过南老头的,让他喝点小酒就算了,别谁都请吃大餐。大饭店一斤酒多少钱,一盘驴肉上百块,都是自己作的,搁我是他儿子我也不认他。”
听的人就说:“估计儿子在外面混的不好,又被老两口压榨,才找男人打发日子。”
老板娘说:“你才说错了,听说他儿子在那边很厉害,有别墅有自己的公司,只不过外国人太开放了,年轻人喜欢自由,耳濡目染就把老祖宗忘了。还好我丫头没出息,考了个三流大学出来找不到工作,就去社区上班,一月两千多社保有人交,找了个打工仔,我看日子过的蛮舒服的。”
孩子喜欢读书是天生的,可是父母言传身教也不能缺失。好多父母望子成龙,付出所有为了孩子。导致好多高学分孩子生活自理低能,人情世故一张白纸,出门就成了白痴。
人老了才知道:教会儿女做人很重要,儿女太有出息就会离开父母,就像雄鹰要高飞,而你没给它指回家的路。
其实儿女优秀不优秀不重要,知道羊跪乳,母燕衔虫,父母年老要尽孝,这和优秀不优秀真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