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韩信能出川而诸葛亮出不了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7关键词:原因,诸葛亮,韩信,诸葛

韩信能出川而诸葛亮出不了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点赞1、张掖市 网友:_丶绝版

秦末汉初的韩信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都曾面对过同一个问题:越过秦岭将兵力投送到关中平原。

结果韩信成功了,助刘邦一炮打响统一全国的首秀;诸葛亮也翻过了秦岭,但却次次都没能站稳脚跟,搞来搞去只能草草收兵半途而废。

为什么?原因挺多,下面分别说一说。

韩信出川的时候,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重点在一个“暗”字,偷偷摸摸,悄无声息的出川。

为了迷惑项羽,刘邦听从韩信的建议,派士兵大张旗鼓地抢修那根本不走的子午栈道,项羽一方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栈道上,就看他们什么时候能修好。

没想到韩信却率领大军从汉中西部出发兵分两路,一路由韩信亲率走陈仓道,直逼陈仓城城下;另一路则由樊哙领军由祁山道入陇西,再沿着渭河河谷杀入关中平原。

陈仓是雍王章邯的封地,这个“雍王”是项羽封的,章邯原是平叛的秦朝大将,投降项羽后被封为王。章邯还在雍都废丘盯着汉军修栈道的进度呢,得知消息仓促来援,迎面撞上了韩信的部队。

这里插一句汉军和章邯的兵力对比。

刘邦入咸阳时,就已经有兵马10万,入汉中时项羽又送了他几万。当然项羽和范增不会把很好的精锐给刘邦,但是也能凑个搞后勤的数。估计刘邦出汉中时大约能凑齐15万人马。

章邯的主力部队20万,全都在巨鹿之战后被项羽设计坑杀了,所以他当雍王时能调动的人马,主要是来自于项羽改编后的原秦国关中军队。

这部分人马不会太多,战斗力应该也不是很强,否则面对刘邦的10万大军,秦王子婴不会不战而降。而且这些兵马不是章邯一家所有,还要分给塞王和翟王一些,所以章邯满打满算也就5万多兵力。

可见,从兵力对比上看,刘邦至少强于章邯3倍。但汉军是分兵作战,除一部分在子午谷仰动迷惑章邯外,余下的就是出陈仓的韩信,以及出祁山的樊哙、灌婴。尽管韩信、樊哙任何一支,都有可能人数多于章邯,可也在理论上给了章邯各个击破的机会。

本来章邯还能跟韩信周旋一会儿,但很快樊哙和灌婴的骑兵赶来,扭转了双方对垒的力量对比。章邯这边却没能得到塞王和翟王的迅速支援,因而很快被被汉军击败,狼狈逃回废丘布置防线。

章邯被打残,虽然勉强还能防守,可也没有了运动作战的能力,剩下塞王和翟王,就不得不面临汉军各个击破的被动局面。因而韩信得以占领关中大部分地区,平定三秦,取得了楚汉争霸的初期胜利。

视线转到诸葛亮这边。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基本上玩的也是韩信声东击西的老套路,一方面由赵云兵出斜谷,吸引关中魏军的主力,另一方面则是由自己亲率主力出祁山道,意在快速占据陇右地带。

很明显,诸葛亮的战争目的就是夺取陇右,至于吞并关中,估计连他自己都觉得蜀军没那么大的胃口。这也是受制于蜀国兵力短缺的困境,满打满算的10万兵马,根本复制不了韩信一路佯攻,两路齐头并进的战略。

就连赵云一路的牵制部队,也是兵力短缺,很快就被曹真击败。兵力的捉襟见肘,还让诸葛亮在陇右战场很被动,负责守卫街亭阻击魏国援军的马谡,战败的原因有部分也是兵力不足。

试想一下,赵云若是牵制了更多的曹魏关中主力,马谡若是有足够兵力顶住张郃的攻打,诸葛亮便有充裕的时间肃清陇右残余的曹魏抵抗势力,那么北伐的形式可就大不相同了。

所以,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在战略上没问题,只是蜀汉的军力撑不起他如此庞大的计划,导致最具突袭性的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往后的出兵,可就没那么有突然性了。蜀军还未出川,魏军早就严阵以待,诸葛亮接下去的数次北伐,以及继任者姜维的“九伐中原”,都没有取巧讨便宜的地方,全是实打实的苦战。

那是否说明诸葛亮不如韩信呢?

并不是!他们两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自然也不同,也就导致他们使用了不一样的战术。

韩信在刘邦那里,其实还没有进入核心管理层,刘邦对他的期待、以及他给自己的定位都很简单,就是打仗。更复杂的政治层面的东西,自有刘邦和他的智囊团去考量。这就代表韩信没有太大的思想负担。

诸葛亮可不一样,他一人身兼数职,经济、民生、政治、军事,可以说蜀汉所有大事,最终都汇集到他这里,由他来处理,他是蜀汉实际上的头号人物。

身上负担的责任多了,为人处事就不能不谨慎,因为他的成败,关系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整个蜀汉。所以诸葛亮不敢冒险,没有韩信那么洒脱。

韩信暗渡陈仓,实际上风险很大,万一章邯就堵在陈仓呢?万一之后的作战打不赢章邯呢?带出去的大军不就废了?只是韩信、刘邦颇有赌徒精神,愿意去承担这种风险,输就输呗,又不是没输过。

但被刘备托以重任的诸葛亮赌不起,一力求稳。因而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计,自请带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诸葛亮以此计太险为由弃之不用。

诸葛亮真是胆小吗?当然不是,他是怕蜀汉基业毁于一旦。

况且三国时的局势,也不容许诸葛亮像韩信一样行事。韩信出川时,外面还在乱哄哄的,项羽虽说让人忌惮,却没有一统天下的能力,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时常交战,汉军大可趁乱摸鱼。

诸葛亮面对的却不是那样的情况,如果说韩信出川首先遇上的敌人是各自为战的鬣狗,那他的敌人就是两头猛虎。

此话何意?诸葛亮北伐时,三国鼎立之势已成,各方小势力基本被魏、蜀、吴扫平,虽然世道还在乱,但乱中已经建立了秩序,韩信、刘邦那一套并不适用。

换言之,川外的蛋糕早被曹魏、东吴抢完了,诸葛亮要想出川,那就是虎口夺食。想用对付鬣狗的办法对待猛虎,显然行不通。

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假如诸葛亮在关中战场取得重大突破,占领长安挥师向东直逼洛阳的曹魏大本营,会不会又是重现当年关羽襄樊之战的水淹七军,惹来孙权抄袭后路呢?

要知道,诸葛亮若是坐拥关中、四川盆地,那就完全是战国时期秦国虎视东方的势头,而且魏蜀吴三方的力量平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东吴会不会又出于维持三方均势的需要,由三峡出兵攻打蜀汉呢?

故而,诸葛亮的北伐,初期表现是蜀汉和曹魏的双边关系,但只要战局产生较大的变化,就必然会牵扯到东吴的干预势力,那时的情形可就又复杂了。

点赞2、启东市 网友:≮残颜≯

当年韩信能够率军出川,打败项羽,最终帮助刘邦统一全国。而诸葛亮尽管前后经历了五次北伐,可最终的结果是,他不但没能统一全国,甚至连出川往前挺进一步都没能做到。

(韩信剧照)

同样是从四川出发向中原进军,为何韩信能够成功,诸葛亮没能成功呢?

一、韩信出其不意,诸葛亮意图明显。

韩信之所以能够出川,完全是出其不意。

当刘邦被项羽封在偏远的汉中的时候,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烧掉栈道,一开始就做出了不想再返回中原,而只是在汉中当一个藩王的样子。

这件事,属于提前谋划。而这个提前谋划,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让项羽不再把刘邦放在眼里,认为刘邦再也不会出来闹事。同时,负责镇守三秦的章邯等人也麻痹大意,没有着力去准备。

所有这些,都为后来韩信出其不意进攻三秦之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北伐的做法完全不是这样的。诸葛亮在第一次见到刘备,给刘备做出“隆中对”的时候,就已经把以四川为根据地,从汉中出发北上的策略给说出来了。应该说,这个策略后来肯定传遍了全国各地。后来,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了北伐,更是做了长达一年的准备,先是统一政权军权,接着又平定南方,同时再征集队伍,准备粮草。当所有这些事完成,诸葛亮在北伐之前,还给刘禅上了一篇《出师表》。诸葛亮的文章文辞优美,情真意切,相信迅速就传递到了北方曹魏那里。

可以说,诸葛亮的整个北伐行动,轰轰烈烈、浩浩荡荡,都是在阳光下操作的,毫无隐蔽性可言。

(诸葛亮剧照)

二、韩信用兵凭险,诸葛亮四平八稳。

韩信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家。而真正的军事家,都是要讲究战争谋略的。韩信之所以能够打到关中,是在明修栈道的掩护下,暗度陈仓的结果。以至于当韩信兵临城下的时候,雍王章邯还不相信,认为报告的士兵说谎。

而诸葛亮的做法完全不一样。他的整个进攻,都显得四平八稳,哪些部队当前锋,哪些部队负责粮草押运,哪些部队负责策应,都分配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当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时候,虽然魏延只要求给他五千兵马,少之又少,但是诸葛亮却并没有同意。他之所以不同意魏延这样做,所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一是他认为魏延这是在冒险,冒险很可怕。二是认为魏延因为没有当成前锋,在闹情绪。三是认为魏延不够忠诚,担心他这是去投奔魏国。

诸葛亮实在是因为想得太多,考虑得太周全,所以不肯做出哪怕一步小小的冒险行动。

后来,当马谡丢掉街亭的时候,诸葛亮立刻就准备撤军。事实上,丢掉街亭,并不是世界末日。好的军事家,正好利用这一点,寻找新的战机。但因为诸葛亮不肯冒险。认为丢掉街亭以后,大军将“进退无据”,所以赶紧撤军,大张旗鼓干起来的第一次北伐行动,就匆匆结束了。

(马谡剧照)

三、韩信为胜利不讲人事,诸葛亮为人事丢掉胜利。

韩信在打仗的时候,为了胜利,他不会考虑人事上问题。比如韩信的背水一战,把士兵放在一个绝境,希望“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韩信考虑人事,他就会想到,一旦打败了,那些被放到绝境的人,一定会在刘邦面前说他的坏话。

还有,韩信进攻齐国的时候,当时郦食其已经劝得齐国投降了,而韩信却不管郦食其的安危,依然继续进攻。事实上,韩信的这个做法,是帮助了刘邦。如果齐国不是打下来的,是投降过来的。虽然一时投降了,但最终依然是个强大的威胁。燕王臧荼就是投降过来的,但最后带头造反的,正是他。而“五百壮士”,以及田横宁死也不愿去跪在刘邦面前的故事,从反面证明,齐地的人,有着一颗怎样不屈的心!

诸葛亮不一样,他要特别考虑人事,确保整个蜀国集团的安定团结。

第一次北伐,街亭失守以后,为什么诸葛亮不肯继续进军?就是害怕再有失败,会陷入人事纠纷中。而如果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马谡身上,他自己也进行自贬。这样一来,大家就会同情而拥护诸葛亮,内部就会很团结。

第二次北伐,当时负责押运粮草的李严,因为粮草无法到位,就谎称无粮。诸葛亮知道李严在撒谎。按照一般的做法,他应该撤换一个人,让别人来押运。但是,因为李严曾经是和诸葛亮一起被刘备托孤的两人之一,诸葛亮害怕他这样做,会引起别人猜疑他,因此,干脆就把军队撤回来了。

诸葛亮这样做,最后的结果是蜀国上下都很服气他。就算是李严,在被刘禅拿下后,也一直相信诸葛亮能够重新用他。后来听说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失声痛哭,觉得自己没希望了。但是,考虑人事太多,却实在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

四、韩信是捧心西子,诸葛亮是东施效颦。

韩信是历史上第一次从汉中出发,往中原打的。之前这样的事从来没有发生过。正因为如此,所以项羽政权才没有准备。

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从汉中北伐的时候,已经有韩信成功的经验了。而魏国政权,也相应地做好了准备。因此,诸葛亮要想再采用这个办法,就有点东施效颦,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参考资料:《史记》《三国志》《华阳国志》)

点赞3、儋州市 网友:蓝色妖姬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韩信能打出秦川,而诸葛亮数次北伐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诸葛亮在军事作战上的能力不如韩信。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长处,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极善于内政治国和外交方略,但是在指挥作战方面,并不如《三国演义》这类小说里描写的那么神乎其神。

韩信当年用的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路子,假装让汉军抢修当初被汉军自己捣毁的栈道,同时让樊哙率军攻打陇西地区,以此来吸引围堵汉军的三秦势力的注意力,韩信自己则率主力部队奇袭陈仓,一举击败章邯,占领关中地区。

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的时候,用的也是当年韩信一样的战术,以老将赵云作为一只疑兵吸引魏国的注意力,诸葛亮自己则亲率主力部队从另一处地方突袭魏国领地,结果,赵云这支军队没过多久就被魏军击败,导致诸葛亮一方压力倍增,最后也跟着落败,退回蜀地,第一次北伐失败。

这里诸葛亮的粉丝就会说,是因为蜀军的兵力不足,无法像韩信军那样势如破竹,才导致赵云和诸葛亮两只军队先后被魏军击败,咋一看理由合情合理。

但是,请仔细想一想,从最开始诸葛亮模仿韩信的战术,就已经表示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如韩信了。

顶尖一流的军事将领,是要根据实际遇到的情况和困难,制定出最利于自己的战略战术,进而达到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目的,要能创新。兵力弱,困难多,并不是失败的借口。

韩信当初讨伐赵国的时候,手里只有一万两千人马,这一万两千人,还都是临时拼凑出来的杂牌军,而赵国呢,拥兵二十万,坚守在高大的城池内,双方的兵力和所处的环境差距太大了,韩信正常攻打赵国,百分之百会失败。

韩信是怎么做的呢,他先分析了赵国当时领兵将领陈馀的心理活动,发觉对方看不起他,不想稳扎稳打,而是想以简单粗暴的打法,以数倍的兵力直接碾压韩信。

所以韩信派出仅有的两千骑兵迂回到赵国城池附近埋伏,自己率领一万军队正面挑衅赵军,成功将二十万赵军引出城池,韩信将一万兵力退缩到河边,背水一战,让手下士兵置死地而后生,顽强抵挡赵军的冲锋,短时间内不会落败。

这时埋伏在赵国城池附近的两千韩信下属骑兵突袭城池,拔掉城上的赵国军旗,插满汉军军旗,让赵国军队误以为后方城池失守,赵王被俘,军心大乱,韩信趁机大破赵军,活捉赵王歇。

论兵力悬殊,所处的环境恶劣,韩信当时的情况远比诸葛亮坏的多。

纵观韩信用兵,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对手的性格和用兵习惯制定相应的战术打法,而且战术往往都很奇特,让对手防不胜防。

当时所有的敌对势力领兵将领,包括西楚霸王项羽在内,所有的成名武将,都被韩信击败过,兵仙的称号不是白叫的。

相比于韩信,诸葛亮的作战风格趋于平稳,没有什么新意,几次北伐下来,蜀军可以选择的出兵路线,都被魏军摸清了,魏军把几个军事要地掌控住以后,蜀军根本翻不起大浪,出不了秦川。

论治理国家,联吴扛魏,三分天下,诸葛亮的才能是远高于韩信的,但论率军征讨天下,征战四方,十个诸葛亮也追不上韩信一个。

点赞4、安庆市 网友:溯汐潮。

韩信和诸葛亮的底牌完全不一样,归根到底还是实力相差太远了,诸葛亮北伐不仅兵不过五万,且没有充足的后勤供应,他面对的确实动辄10万以上的曹魏大军;

韩信的兵力虽然也不是很多,刘邦进入汉中就藩时只有3万人,但他的对手更差,雍王、塞王、翟王一共也就3万人,且雍王章邯从4月的戏下分封到11月的刘邦北伐,仅仅做了6个月左右的雍王,再加上他在巨鹿之战中的所作所为,秦人并不接纳这个项羽封的王,因此章邯组织不起任何像样的抵抗。

此外,当时的汉军后勤充足,这是他们能一战定关中的重要原因。

汉王刘邦还有一个优势是诸葛亮想都不敢想的,那就是刘邦统治下的巴郡、蜀郡和汉中盆地没有经历战火荼毒,且几百年来都是大秦帝国的粮仓,人口丰富的同时粮食储备也很可观,这是诸葛亮想都不敢想的。

丰富的人力物力是刘邦成功的基础,毕竟实力胜过任何奇谋,强大的物质基础加上一点点运气,帮助刘邦轻松夺取关中平原。

刘邦究竟是怎么出的秦川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但攻下宝鸡(陈仓)后沿着渭水东进扫荡关中是没假的,笔者推断他大致的路线是沿着西汉水进入陈仓道(散关道),然后突然出现在宝鸡(陈仓)城下,闪电摆平了章邯。

但在西汉建立16年后,关中地区发生的大地震导致西汉水南下成了嘉陵江的一个支流,所以当诸葛亮在公元后228年12年进攻宝鸡(陈仓)时无法完整地利用陈仓道(散关道)的水路来运输后勤给养,这对人力无力本就不足的诸葛亮来讲是雪上加霜。

(红圈内路线是最后一次北伐,进攻陈仓是第二次)

曹操平定陇右、攻占汉中之后,进行了长达数年之久的人口迁移工程,不仅汉中的人口所剩无几,就连氐族、羌族也被魏国迁到了关中和中原,张颌甚至冲到了张飞的地盘(阆中郡)抢人口,因此诸葛亮既没有兵源也没有粮食支撑北伐。

更可恨的是,曹军关陇地区的主将曹真预料到了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进军路线,调来名将郝昭把宝鸡(陈仓)加固成铁壁汤池,诸葛亮的数万大军(应该4万左右)强攻20多天也没能攻下只有一千多人的宝鸡(陈仓),此后张颌带领3万多(包括精锐的虎贲军)援兵抵达,诸葛亮只能撤军。

由此可见,刘邦依仗强力后勤和陈仓道(散关道)内水路运输的便利,加上3万大军的兵力优势迅速摆平了对手章邯,而诸葛亮照着这个剧本再来的时候遇到了郝昭打造的坚城与张颌带来的3万大军,不可能达成攻占陇西站稳脚跟的战役目的了。

汲取教训后,诸葛亮用了3年时间屯田并制作专用工具(木牛流马)运输粮食,在公元后234年2月大军穿过褒斜道直接抵达宝鸡东边的五丈原(眉县),依托技术进步,蜀军的后勤得到极大改善,诸葛亮这一次能够动员10万大军。

(郭淮认为: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的战略意图仍然是夺取陇右)

但是,司马懿的魏军也不是吃素的,他手下的兵力也有十多万,且有足智多谋的人物郭淮(诸葛亮北伐的最大劲敌),这两人看穿了诸葛亮声东击西、突击陇西和长安的战略规划,将蜀军堵在渭水南岸难有作为,直到诸葛亮病死也不给他改变战局的破绽,鞠躬尽瘁的北伐大业在公元234年10月8日这一天画上了惋惜的句点。

对比可见,刘邦北伐面对的是一盘散沙、实力欠佳、刚做王几个月的三秦(司马欣、章邯、董翳),而诸葛亮面对的却是千锤百炼的名将精锐;刘邦有充足的后勤支持且有水路支援运输,诸葛亮每次北伐都为粮食发愁,好不容易解决后勤问题,又遇到了司马懿和郭淮的坚壁清野、死不决战,以蜀军的战力无法改变僵持的战局,在忧虑之中心力交瘁,病死五丈原,这一年他53岁,司马懿54岁。

点赞5、无锡市 网友:欲劫无渡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韩信能出川而诸葛亮出不了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韩信能出川,不仅仅是韩信的功劳,还要记住刘邦的功劳。

没有刘邦,韩信也出了川。

拿诸葛亮与韩信、刘邦相比,诸葛亮出不了川,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一,从天下大局看,形势不同。

暗度陈仓

韩信在刘邦的支持下出川与诸葛亮出川所处的天下大势不同。

项羽推翻秦朝后,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分布天下,由此看天下,其实还是个乱局。

刘邦被项羽分封到巴蜀做汉王,同时将秦朝叛将章邯、司马欣、董翳等三人分别分封为雍王、塞王、翟王,地盘都在关中,企图利用章邯、司马欣、董翳等三人的力量将刘邦困死在巴蜀。

天下分封完毕,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回到封国首都彭城。

项羽回到彭城不久,齐国起兵反叛项羽,项羽只得带着军队讨伐齐国。

韩信在刘邦的支持下,趁项羽与齐国交战之机,东进关中。

韩信东进关中的时候,尽管有章邯、司马欣、董翳等三股势力盘踞在关中。

这三股势力虽然强大,但是各自为王,彼此之间缺乏协调,形不成合力对付韩信,相反被韩信抓住战机,各个击破。

韩信在刘邦支持下,带兵进入关中,集中兵力,击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等二人。

诸葛亮北伐中原,虽然天下没有统一,但是相对韩信那时的形势比较稳定。

尽管是三国鼎立,但是三国内部都比较安定,而且曹魏已经统一北方,曹魏与诸葛亮交兵无后顾之忧。

诸葛亮仅凭蜀国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战胜曹魏的。

二,从蜀汉内部看,实力不配。

当时刘邦的汉国实力相比于蜀汉具备三大优势。

第一,刘邦具备人才优势。

韩信、曹参、周勃、樊哙等一大批将领为刘邦攻城略地。

诸葛亮当时仅有老将军赵云、不被信任的大将魏延、从曹魏投降过来的王平、姜维等屈指可数的几位将军,而且这些将军单打独斗的本领与刘邦那些将军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刘邦身边有张良、陈平等杰出谋士运筹帷幄。

诸葛亮当时除了自己为自己出谋献策外,再也找不出如张良、陈平这样的谋士。

刘邦后方有萧何坐镇,为刘邦前线筹备粮草、兵员。

诸葛亮后方的那些人找不出一个如萧何如此杰出的管家。

第二,刘邦准备充分。

刘邦进入汉中以后,尽管只有几个月时间,但是在这几个月中,刘邦在萧何的辅佐下,秣马厉兵,粮草准备充分。

诸葛亮的蜀汉入主益州,尽管有很多年了,但是一直处于动乱之中。

关羽襄樊之战,损兵折将,丢城失地。

刘备夷陵之战,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损失惨重。

两次失败的战争,几乎耗尽了蜀汉的国力。

刘备驾崩后,诸葛亮仅仅用一年多的时间恢复生产,就慌促北伐。

每一次北伐,多因为后勤无法保障,草率收兵。

第三,韩信出川后,势力迅速壮大。

当年,刘邦进攻彭城的时候,带着十五路诸侯,五十六万大军。

尽管很快被项羽打败了,但是刘邦带着韩信出川,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直盘踞在彭城附近的彭越,由此成了刘邦的盟友。

彭越的加入,有效地牵制了项羽。

诸葛亮尽管六出祁山,五伐中原,但没有一次走进中原。

相反一次次北伐,不但没有扩充势力,反而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耗尽了蜀汉国力,民不聊生。

三,从诸葛自身看,决策不当。

诸葛亮之前,有三个人物值得诸葛亮借鉴,那就是秦始皇、汉高祖、东汉刘秀。

秦始皇、刘邦、刘秀等三人都是结束动乱社会、统一天下的人物。

在这三位人物中,诸葛亮效仿刘秀,企图如刘秀那样一战而定乾坤。

诸葛亮知道,凭蜀汉的势力是无法统一天下的。

诸葛亮说过,北伐,也会让蜀汉灭亡,不北伐,蜀汉也会灭亡,与其这样,不如冒险北伐,以求一战而定乾坤。

诸葛亮有刘秀那样的想法,却没有刘秀那样的智勇。

刘秀的成功。除了昆阳冒死一战,奠定刘秀基业之外,刘秀还勇于去北方开辟基地。

刘秀去北方,与刘杨联合,平定了动乱的北方。

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是失利之后,又重新回到成都,之后又从成都出发。总是离不开成都这个基点。

如果诸葛亮能如刘秀那样,能将势力扩展到北方,也许诸葛亮还有成功的希望,但是诸葛亮走不出成都。

从实际情况看,诸葛亮北伐与刘邦的情形很相似,都是以汉中为基地,然后东进。

与刘邦相比,诸葛亮也具备一些刘邦那样的优势。

如诸葛亮身边的大将魏延就向诸葛亮提出,要效法当年韩信的战略,从子午线出奇兵,袭击曹魏。

诸葛亮却以魏延的计划过于冒险,否定了魏延的提议。

诸葛亮北伐本身就是铤而走险,如果能信任魏延,交给魏延一万人马,也许北伐还有一线希望。

诸葛亮却没有刘邦那样的气魄。

刘邦自信,能将军队交给韩信指挥,所以,韩信能出奇兵,进入关中,打败章邯。

诸葛亮缺乏自信,不敢将军队交给魏延冒险,所以每一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

如果诸葛亮能效法秦始皇,远交近战,那是最佳选择。

诸葛亮最大的失误,就是对孙权的误判,以为以孙权为外援,全力对付曹魏,就有北伐成功的希望。

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只要诸葛亮离开益州,孙权就会趁机占领益州,让诸葛亮失去根基。

如果诸葛亮能如刘秀一样,在自己兄长刘縯被刘玄害死的情况下,仍然拥护更始帝刘玄;能像刘邦一样,明知项羽将其分封在汉中,有意将自己困死在汉中,也不惜冒险进入汉中;能像秦始皇一样,为了稳住实力雄厚的齐国,不惜以东西二帝并存的代价,稳住齐国,与齐国交好。

如果诸葛亮的蜀汉向曹魏称臣,稳住曹魏,然后全力对付孙权,消灭孙权,占领荆州,再回过头来对付曹魏,也许还有一线希望统一天下。

诸葛亮在稳住曹魏的情况下,全力对付孙权,让孙权失去了曹魏这个依靠的对象。

即使曹魏在诸葛亮对孙权用兵的情况下,趁机进攻蜀汉,诸葛亮也没有风险。

因为曹魏进攻蜀汉只有两条途径。

一是从汉中进入益州,二是从荆州进入益州。

如果曹魏从荆州进入益州,荆州是孙权的地盘,孙权会抗拒曹魏。

如果曹魏从汉中进入益州,诸葛亮只要派人守好汉中,曹魏也无法对蜀汉造成伤害。

当年,刘备不顾一切地东征孙权,就是基于这样的策略,可惜刘备慌促出兵,才酿成了大祸。

综上所述,诸葛亮要顺利出川,最好的决策就是效法秦始皇,远交近战,先消灭孙权,再对付曹操,才有希望统一天下。

点赞6、朔州市 网友:嘟拉肚啦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韩信和诸葛亮,一个是「汉初三杰」之一和中国顶级军事家,一个是蜀汉名臣和智慧的化身。但在出川的军事行动中一胜一败,原因何在?

展开之前,首先明确一点,诸葛亮并非没有出川,而是出川后无法站稳脚跟所以不得不退回四川。

(一)天下大势——十八路诸侯与三分天下

(曹操)

秦亡以后,项羽主持分封,天下划分为十八个诸侯王,自任西楚霸王。

在关中地区,分封三位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毅为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关中,这也是陕西被称为「三秦大地」的由来。

而诸葛亮时期,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曹魏统治整个黄河流域,雄据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

所以从天下大势来说,诸葛亮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强大更为稳定的对手,而韩信面对的是一个复杂但脆弱的局面。

(二)政治主张——约法三章与兴复汉室

(刘邦)

刘邦入主关中后,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安抚百姓,深得关中百姓拥护。

诸葛亮的北伐中原,以「兴复汉室」为政治主张和政治目标。这个是没有错的,但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以来,已经数十年,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汉室衰微已是事实。

作为出川的第一站,关中百姓似乎更能理解和感受「约法三章」的好处,而「兴复汉室」似乎士大夫更为关注这种高大上的政治思想。

(三)军事策略——出奇制胜与稳扎稳打

韩信的策略就是大名鼎鼎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明修栈道」迷惑敌人,吸引牵制敌人兵力。当章邯还在密切注视刘邦的施工进度时,韩信率领大军出陈仓道,与樊哙兵分两路,直取关中,一举成功。

诸葛亮除了第一次北伐有一些让曹魏措手不及外,其余基本上稳扎稳打,步步推进。魏延的「子午谷奇计」,率军出子午谷直取长安,也被诸葛亮以太过冒险而驳回。

(四)主体责任——军事优先与国家为重

韩信是军事家,是大将军,是三军总司令。诸葛亮是政治家,是丞相,是国家总理。

两人的身份不同,职责不同,选择的军事策略自然不同。

韩信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诸葛亮身系一国安危,不可能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冒险念头。

军事行动有胜败乃兵家常事之说,而国家安危毁于一旦,就将再无翻身之日。

(五)将士心态——出川回家与出川离家

(樊哙)

刘邦被封汉王,移居汉中。其手下将士多是江浙外地人,例如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包括韩信都非蜀人,士兵更是如此。诸葛亮的蜀国军队恰恰相反。

都要出出川,一个是回家,一个是离家。一个是衣锦还乡,一个是抛妻弃子。其求战欲望和作战动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六)自身实力——强汉与弱蜀

刘邦入关中时,有兵十万,项羽兵四十万。移居汉中估计也差不多,应该说天下十八路诸侯中,刘邦是仅次于项羽的军事集团,而项羽又在千里之外的彭城(徐州)。陪刘邦玩耍的关中地区又被一分为三,在实力上刘邦处于优势地位,再加上出其不意,成功就只是时间问题。

诸葛亮时期,天下三分,蜀国的综合实力最为弱小,面对的又是统一了整个北方的曹魏政权,胜算几乎为零。

(七)两人对比——军事家与政治家

尽管十分艰难,也必须作一总结。

韩信是顶级军事家,诸葛亮是顶级政治家,二人功绩均可与日月争辉。论综合能力,武侯远在淮阴侯之上,单论军事才能,武侯稍逊淮阴侯一筹。

诸位看官,意下如何?欢迎关注交流。

点赞7、大庆市 网友:笑衬孤独

韩信出川的时候和诸葛亮那时候所面对的局势不同,实力不同,自然结果不同。

刘邦去汉中时带了3万部队,此外还有数万人追随,另外他曾经派郦商率军去平定汉中,这路军马也有数万之众,所以韩信出汉中时统帅的汉军足有10多万人,而且这些部队经历了秦末的农民战争,身经百战,战斗力非常强大。

而他的对手三塞王总兵力不过5万,其中章邯部下只有3万多。章邯虽然也是一员名将,但是他原来统帅的部队被项羽杀了个干干净净,这3万多人是他到雍地以后才招募的。韩信出陈仓时他任雍王不过4个月,那么他的部队组建时间更短,战斗力堪忧。

而且此时项羽忙着镇压齐地的叛乱,无暇顾及关中,因此韩信是以两倍以上的兵力优势和绝对的战斗力优势出汉中,章邯的失败是必然的结果,不过就算这样,韩信还是用了10个月时间才平定了关中。

而诸葛亮出汉中时情况则倒了过来,蜀汉北伐的兵力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是之前刘备伐吴大约只有5万人,经过夷陵之败之后蜀军损失很大,诸葛亮的北伐军数量不会超过伐吴的兵力,最多也就是4、5万人的样子。而且夷陵之战后蜀军老兵损失惨重,此时的战斗力并不乐观。

而魏国虽然对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估计不足,但是关中胡人众多,因此在雍凉二州一直有不少部队驻守预防胡乱。而且魏国在洛阳一直驻有重兵,随时可以支援关中。这种情况下,在关中蜀军要面对的是兵力优势的魏军。此后魏国加强了关中的防御,就更难打了。

如果诸葛亮也有两倍的兵力优势,关中魏军也没有增援,还有10个月的时间来慢慢解决关中魏军,那么他一样可以平定关中,可惜韩信有的条件他都没有,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

点赞8、南京市 网友:开天屁帝

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不甘于西楚霸王项羽对自己封的汉中王称号,在萧何的推举下,封台拜将,拜韩信为大将军,统兵与项羽争夺天下。韩信经过周密谋划,成功兵出汉中,占领关中,开始了与项羽的正面交锋。而四百多年后,诸葛亮六出祁山,竟未能完成兵出汉中,占领关中,恢复汉室大业。为什么韩信能出川而诸葛亮就出不了川呢?

首先两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韩信所处的正是秦末大乱,虽然秦末起义推翻了秦王朝,项羽以西楚霸王自居,分封了各地诸侯,但诸侯们都新到封国,民心不稳,更何况项羽在分封时存在厚自己的将领,而轻视原六国贵族呢。经过秦的大一统,又裂土分封,局势动荡不稳,民心未服。项羽在关中分封了章邯、司马欣、董繄等三个王,实际上也是为了防备汉中王刘邦出川。章邯等本是秦国大将,后来战败投降了项羽,自然让关中人民愤恨。项羽火烧阿房宫,屠杀秦王子婴及关中人,关中人民更加恼恨项羽,对章邯等三人更增加了一层愤恨。而刘邦呢,入咸阳,善子婴,封府库,安人民,与民约法三章,大受关中人民的欢迎。因此这就给韩信顺利打下关中提供了很好的民心基础。而诸葛亮呢?虽拥有川蜀汉中,却很少与陇西、关中有关联,陇西、关中人民在曹魏的统治下,早已承认其统治,对蜀汉也多有排斥态度。而且关中的长安与洛阳,是曹魏的政治文化中心,民心安服,军力强大,铁板一块,很不容易被攻破。而且曹魏全国形势已稳,黄河以北早已承认了曹魏的统治,政稳民安,无懈可击。其次两者所面临的军事压力不同。韩信当时面临的关中,是由章邯、司马欣、董繄三人分治的关中,各自的军事实力有限,也不易迅速集合起来达到统一指挥,自然防御刘邦出汉中的力量就大打折扣。而诸葛亮所面临的是一个由曹魏统治的整体关中,又是曹魏重地,常年有重兵把守。长安到汉中的各个隘口路途又不远,援助也是很快速的。一个整体的关中,军事指挥调度高度统一,再蜀汉军事实力远不及曹魏,自然诸葛亮所面临的敌人与韩信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其三,两者思想负担不同。韩信只是军事统帅,只负责用兵打仗,至于军备谋划供需,都由刘邦、张良、萧何等人一力解决,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只要他在前线能打好仗就行了,其他无需多顾及。因此韩信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出川占汉中的军事攻伐上,自然谋略用兵严谨,计策周全得当。而诸葛亮就不同了,因蜀汉军政大事咸归于亮,诸葛亮北伐,除了军事方面的,其他各方面都需要他去协调,去管理,去审核批复。常言道一心不能二用,诸葛亮分心分神,自然在北伐中难免照顾不周,出叉子。如错用马谡守街亭,导致全线溃败,就是很好的例子。诸葛亮后面没人帮啊,全靠一己之力,食少事烦,安能不劳累致死?其四,二者面临的地理形势不同。韩信定三秦之前,刘邦已让人占领了旬关一带。旬关在今天的陕西省洵阳县城之东,扼洵河之口,自洵河口沿汉江上溯至南郑(今汉中市),整个沿江一大片土地皆为刘邦控制,可与韩信入关中遥相呼应,特别是穿越秦岭天险的几条要道,皆为汉军占领。韩信北上,自可从容选择进军之道,也为韩信北定三秦免除了后顾之忧。而诸葛亮就不同了,司马懿上庸平孟达后,曹魏军已占领了鄂西至西城(今安康市)的沿江之地。诸葛亮伐曹魏,北有强敌拒守,东有曹魏军的侧翼配合,东顾之忧很明显,诸葛亮权衡利弊,只好兵出祁山,进攻曹魏西陲之地,北伐受地理因素所限,也是很难成功的原因之一。其五,二者治军理念不同。韩信出汉中攻打关中,刘邦是全力以赴,兵力在十万以上,而且韩信在用兵上不会过多考虑兵员减损问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三路进兵,出其不意,一举攻破章邯等的防线,进占关中。而诸葛亮治蜀,“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可以说诸葛亮治国奖罚严明,公平公正,自己又以身率下,再加蜀汉国小人少,损失不起。在北伐中,诸葛亮就受法规约束,因失街亭,斩马谡,自贬三级。因此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治国安民,诸葛亮都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以自身不犯法犯律为先,自然在用兵上趋于谨慎保守,不敢放开冒险,无形中就限制了北伐成果。如在第四次北伐时,尽管诸葛亮大败司马懿,北伐形势一派大好,但因李严假传圣旨,诸葛亮就不能不遵守圣旨,虽魏延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诸葛亮还是依然退军。

其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有仿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意,他令赵云、邓芝带一军佯攻斜谷,以吸引曹真大军,而他自己则率主力,兵出祁山,如果第一次北伐街亭把守成功,很可能诸葛亮就占控了陇西之地,这为诸葛亮以后从汉中和陇西两路进军关中打好了基础。可惜啊,街亭失守,功亏一溃,街亭等要隘从此被曹魏重兵把守,诸葛亮再想北伐成功,恢复汉室天下,已不可能。因此,由于历史人物所处历史环境不同,拥有条件不同,身负责任不同,技能有差,其创下的历史业绩就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以成败论英雄,如果诸葛亮处在韩信的地位,鉴于他文武兼备,精通政治军事,也许在立下大功的同时,也不至于被刘邦早早地谋害吧。

点赞9、济南市 网友:醉翁著踞

诸葛亮军事才能怎么样,刘备最清楚。

进攻益州,刘备不用诸葛亮。

攻打东吴,刘备不带诸葛亮。

庞统用生命拼出了半个蜀国,庞统死后,张飞跟诸葛亮一同进川。张飞用计谋夺得六个城池,最后与刘备会合成都。

都益州诸葛亮指挥几个战役?三国演义没有记载,三国志也没有记载。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也就打了几次“还乡团”孟获,抓了放,放了又抓,折腾的损兵折将,消耗国力财力人力。



北伐基本没有打过胜仗,六次北伐走的是一条路线,打的是一个套路。诸葛亮的战略战术基本都公式化了,都被司马懿背熟了。没有必要派侦查兵和特务去搞情报,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也。

所以,诸葛亮出不了川。



韩信就不同了,韩信用兵如神,善于出奇兵。正所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奇制胜。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敌人防不胜防,闻风丧胆,攻陷城池,势如摘瓜。



诸葛亮自命清高,自比管仲乐毅,从不听取别人意见。诸葛亮嫉贤妒能,刚愎自用,象魏延、马谡、姜维能当面提出异议者,魏延马谡两个被杀,一个姜维雪藏不用。


诸葛亮在这方面不如曹操和孙权,曹操经常虚心接受谋士建议,而诸葛亮只有自己是对的。在三国演义中,只能听到诸葛亮点兵派将命令,没有看过诸葛亮采取过别人意见的。

点赞10、塔城地区 网友:小柠檬儿

就是时代的形势导致,所谓时势造英雄,就是如此。韩信固然是兵仙,而且“暗度陈仓”也非韩信唯一得意之作,但是不能以此来定论诸葛亮的军事优劣。因为基础,形势大不一样,看似一件事,实则完全不同。那么形势到底哪里不同呢?其实很多,第一,天下的政治格局不同。第二,两刘和项羽,曹魏四方政治基础都不同。第三,诸葛亮出川和韩信出川目的不同。第四,政权发展的时机不同。第五,天下的人心向背不同。正是在这些不同的客观因素下,才造成刘邦和韩信,刘备和诸葛亮的结果不同。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后,最大的失败就是又埋下了诸侯林立,军阀不满的隐患。所以,项羽虽然是西楚霸王,军事实力超强,政治上对诸侯的控制和影响却很有限,即使项羽时代不乱,他的接任者呢?这就给刘邦和韩信出川提供便利条件,首先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麻痹了章邯和项羽之心。随后,韩信才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要知道,章邯可是原秦国名将,在秦末战场上表现优异,可到了如今却不堪一击。原因就是,一方面韩信确实不简单,章邯败得不怨。另外一个方面,章邯现在是诸侯王,虽然有看着刘邦的责任,但是这种责任意义不大,成了一种尴尬的存在。



换句话说,习惯了为国征战的章邯,现在不知道是为西楚打仗,还是为自己打仗。为西楚打败,名义在哪?能心甘情愿吗?为自己的封国打仗,秦地的百姓恐怕支持刘邦的比支持自己的还多。所以,章邯这战打得简直判若两人,一败再败,又不想一叛再叛,最终“尴尬”得自刎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不正是项羽的分封吗?更要命的是,不仅仅是刘邦搞事情,还有田荣,陈馀,彭越,这些都是“霸王分封”的后遗症。所以,项羽只派郑昌对付刘邦,结果连韩国之地也被刘邦占领了。



再说诸葛亮时代的北伐,此时蜀汉政权是“强弩之末”了,北伐还有“恢复中原”的希望吗?谁都知道希望渺茫了。只是知道了不能说,否则蜀汉早就灭亡了,诸葛亮的北伐的目的,无非也是给蜀汉续命,死马当活马医。而曹魏一边,早就防着蜀汉玩“暗度陈仓”这一手,曹操从汉中退兵,就是留下张郃防守陈仓。后来,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就是攻不下陈仓,可见曹魏对此处的重视,城防做得也稳固。但是,诸葛亮也不是没有机会玩“声东击西”的。比如,第一次北伐,三郡响应,诸葛亮让赵云作疑兵,马谡抢占街亭。我们先不管马谡失街亭的问题,关键是人家曹魏的反应速度,从曹叡点兵,到张郃打败马谡,可谓是兵贵神速。

这除了曹魏的骑兵优势外,最关键原因,就是体制和形势了。当时,曹魏早就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形成一个整体的政权了,九品中正制后,统治还日益稳固。蜀汉从夷陵之战后,失去了发展的资本,更别提催生出更好的制度取代东汉。而项羽的霸王分封,没有解决文化差异和天下一统的冲突,反而激化矛盾。最终还是刘邦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比起以上的政权,更具兼容性和时代的意义。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进而影响到军事的结果。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