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么样?
这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皇二代”!祖父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父亲是文韬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母亲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舅舅是战功卓著的太尉长孙无忌。说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都低估了。他8岁就被立为皇太子,从小得各大儒教诲。再看他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以后将会有什么样的未来。李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继承李氏天下也。
如果没有意外,李世民百年之后,李承乾将无可争议地继承大唐江山,延续李家的统治。可老天爷打了个瞌睡,回头一看,我们的皇太子已经走上了“自己作死”的路上,还拉都拉不回,最后不但把皇位弄丢了,自己也“郁郁寡欢”,英年早逝,实在是可悲可叹。
公元619年(武德二年),当时还是秦王妃的长孙氏,在太极宫承乾殿生下李世民的长子。因在承乾殿所生,又是长子,故得唐高祖李渊赐名李承乾,有"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1岁获封恒山王,5岁徙封中山王,8岁就被刚夺位不久的李世民册封为“太子”,开始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
这个时候的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貌、仁孝纯深”,深得李世民的喜爱。12岁时,太宗皇帝就开始有意地锻炼他的政治能力,诏令:“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也令李承乾亲自前去慰问。
13岁时,李承乾得了重病,从不信道佛的太宗,这次特意找了道士为他祈福,等他病好后,还召度了三千僧人,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减免了牢中罪犯的刑责,以此来为李承乾祈福。
14岁,唐太宗驾幸岐州,李承乾身为太子留京监国,可见李世民对他的信任与疼爱。
到得15岁时,承乾再次患重病,虽然治好恢复了,但是却也留下了病根。17岁迎娶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同年,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以至于后来唐太宗外出巡视,太子监国几乎成了常例。众大臣和太宗对太子的能干,都相当满意。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叛逆的一面慢慢开始显露出来。加上他的老师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稍有不合,便会毫不留情的“劝谏”、训斥他,甚至上疏禀告承乾最害怕的太宗,使得他经常处于惶恐不安的境地,叛逆心理也逐渐加强。
公元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渐渐病重,后于6月崩于立政殿。这使得李承乾非常彷徨,也一下子没了管束,加上两次重病留下的病根慢慢开始显现,“足疾”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这使得他走路像个“瘸子”,昔日英明神武的帅气形象一去不复返。对于从小以太宗为奋斗目标的他,突然成了个瘸子,未来“明君形象”不复存在,再加上太宗皇帝对他的冷淡态度,原本就内心脆弱的他,一下子就崩溃了,“自卑”占据了他整个身心,开始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
1、COS狂人
李承乾自小在深宫大院中成长,整天就是读书学习,从未见识过外面的世界,但他内心是向往自由的。于是,他要“做”突厥人。他命人在东宫中立起了帐篷,自己穿起突厥战甲,梳起了突厥发型,腰佩弯刀,扮做突厥武士,然后让护卫骑马围着他奔跑,冲锋,乐此不疲。玩到高兴时,甚至割破面皮,伏地疼哭,扬言“我试做可汗死。又命人打造了数口大锅,东宫护卫去盗取百姓的牛马,亲自宰杀,以发泄心中怨恨,事后放入锅中烹煮,召集宫女、太监们一起大快朵颐。
你扮谁不好?非要扮突厥人?要知道,唐太宗在刚刚继位时,突厥的颉利可汗就兵攻进了中原,兵临长安城下,逼得太宗不得不亲自的出面议和。据说当时是唐太宗李世民,单枪匹马去见突厥的可汗,期间谈判内容无从得知,只知道唐太宗与颉利可汗应该是达成了某种协议,而且是唐太宗吃了大亏的,卑躬屈膝地去求突厥退兵。对一个战无不胜的帝王来说,这是屈辱,突厥也成了李世民心里的一道梗,恨不能马上灭之。这时候,李承乾扮演突厥人?这是揭太宗的伤疤啊!
2、好声色,宠男童
自从脚瘸了以后,自暴自弃的李承乾,已经不在乎其它,不断地挑战太宗皇帝的底线。“颇留意典坟,然闲宴之后,嬉戏过度”,这是史书记载的,表明他沉迷女色,喜声乐。而他叔叔李元昌见他喜爱女色,便精选了一名10岁乐童,以太常乐人的名义,送给了李承乾。这名乐童:“美姿容,善歌舞”,李承乾非常喜欢,给他取名“称心”,对他宠爱异常,记载中:李承乾“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嬖爱娈童”这种事,在社会上层中,并不少见,也不是很令人吃惊的事。但是,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继承人,“喜好男风,嬖爱娈童”,这就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简直是给唐王室抹黑。于是,恼羞成怒的唐太宗,下令处死了“称心”,并且连坐处死了7人,可见李世民的愤怒程度。
称心被处死,李承乾不知悔改,变本加厉,为发泄心中不满,竟以此为由,拒不上朝数月之久。并且为了悼念称心,在东宫中专门起了一间房子,把称心的雕像安放在里面,前面摆列了人偶、车马,让宫人朝暮奠祭。李承乾经常在这个房子外徘徊,数次黯然落泪。最后还暗中在东宫给他做了个衣冠冢,给他赠官树碑,以申哀悼。由此可见,李承乾有多荒唐,父子俩的隔阂更加深了。
3、杀师刺弟
称心被太宗处死后,李承乾怀疑是他的老师于志宁跟李世民告的密,他因此怀恨在心,派了两名手下去刺杀于志宁。这两名刺客去到于志宁住处,看见他家朴素简陋,睡的还是普通的木板床,吃的全是素菜,而他则在窗边借助月光读书,油灯都没点,这些感动了刺客,觉得于志宁不该杀,便回去谎称暴露了,刺杀不成。这样才使得于志宁免于一劫。
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这引起了李承乾的疑心,担心太宗有“另立太子”的打算。于是,思量再三,他决定派人去杀了魏王李泰。可惜,由于计划不周,行动失败了,还惹得太宗龙颜大怒,狠狠训斥了太子一脉的大臣,虽未明说,但是意思已经很明确,他已经知道谁要杀李泰。
4,、造反
当刺杀魏王李泰的行动失败,太子一脉被训斥,李承乾变得更加惶恐不安,原本在严厉的太宗教育下就缺少安全感,现在更是整日担惊受怕,害怕太子之位被夺。加上李泰本来就博学多才,也曾表露出对太子之位的垂涎,太宗对李泰的重视也日益加重,再这样下去,他李承乾太子的位置就保不住了。叔叔李元昌也看到了他的惶恐,于是开始劝说他造反,效仿太宗的“玄武门政变”,夺取皇位。
已经处于绝望边沿的李承乾,猜忌心非常重,缺乏安全感,太宗对他又已经失望,别无他想之下,他决定孤注一掷,联合了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统兵大将侯君集,一起密谋造反。奈何,计划还没有实施,就被太子卫士的纥干承基告发,罪首悉数落网。
在李承乾造反失败后,按理说,这是杀头的大罪,太宗李世民却顶住了群臣的压力,只是把李承乾幽禁。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为了保全李承乾,及他的家小,放弃了聪慧的魏王李泰,而选择了性格温和的李治。这就是怕李泰继位后,会对李承乾“斩草除根”。最后,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流放到黔州。
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李承乾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作为造反主谋而不被处死的人,可见太宗皇帝对他的爱护,舔犊之情深厚。
其实,唐太宗李世民对李承乾虽然失望,但都没动过更换太子的念头,在魏征病重时,曾对他说:我知道爱卿你的意思,我的儿子虽患脚疾,可依然是嫡长子,我怎能舍弃嫡子而立庶子呢?只是李承乾由于“足疾”的问题,让他失去了信心,缺乏安全感,猜忌心太重,自暴自弃,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李承乾,生于公元618年,卒于公元645年。
↑李承乾的一生,是自我毁灭的一生↑
在他二十七年的人生里,曾经无比辉煌,是初唐贞观年间,天下第一富二代,权二代,离天下在握仅仅一步之遥。
然而,一手好牌却被打烂,最终郁郁而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李承乾悲剧的一生?
性格!决定命运的,是性格!
李承乾出生于承乾殿,因而得名,他是长孙皇后所生,地位高贵,乃嫡长子。
但他却先天不足——有足疾,随着成年,他走路一瘸一拐,李世民打内心深处挺厌恶李承乾的形象,这哪是一代人君该有的样子。
↑李世民没有当好父亲这个角色。↑
李承乾为何有种种荒唐行为,可以从他的成长经历看出:他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被迫离开父母,住进东宫,父亲严厉而且精明,常常外出征战,操劳政务,娘亲又离得远,不在身边。
偏偏他还有个同胞弟弟李泰,而且这个弟弟特别受到父母的宠爱。
对李承乾来说,成长是非常艰难的,他特别想得到父母的陪伴,关注和认可,偏偏不可得。
足疾带给他深藏的自卑感,如何面对这些人生难题,聪明的李承乾选择了“荒唐”。
从贞观十年起,李承乾开始为所欲为,他发现他的地位和出身给他带来了妄为胡闹的资本。
天底下谁管得了他?只有那个不在身边的父亲。
↑李承乾的成长是艰难的↑
于是,他开始了富二代们常备的项目——吃喝玩乐,声色犬马,射箭打猎,嬉戏宴游,呼狗朋,招狐友,这些陪伴他恣意人生的,对他无不顺从,他从其中得到了巨大的满足感。
所以,他毫无节制。
面对父亲派来的刻板严厉的老师,他很快就学会了两面派——在老师面前温良恭俭让,开口闭口都是孔孟之道,说的都是忠孝之词,甚至激动的流下慷慨的热泪,他的老师们也被感染,老泪横流——老天垂幸,竟有如此圣明储君。
老师们回报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对李承乾很满意,并且大加犒赏。老师和父亲的反馈,让李承乾更得意于自己的表演——老子真是个天才。
于是李承乾更加无所顾忌。
↑李承乾一度非常迷恋突厥人的生活方式↑
有一段时期,他迷恋突厥人的风俗习惯,特别选了一批面貌酷似突厥人的侍从,把东宫打扮成草原,架起帐篷,他亲自杀羊烧烤,然后和“部落百姓们”分享。
然而这一切还不过瘾,他对“部落百姓们”说:你们把我当成大汗,当我死了,按照突厥风俗给我举行葬礼。然后两眼一闭,往地上一躺装死,部众们骑着马围着他呜呜咽咽,还纷纷割破自己的脸,表示对“去世大汗”沉痛的哀悼。
死完之后,李承乾高兴的一跃而起,放言道以后当了天子,他就去突厥当个将军。这样的想法,就算正德皇帝也没想过,正德皇帝好歹也是当明朝本朝的大将军。
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李承乾的行为艺术闹的如此大。
东宫的辅臣和老师于志宁、 张玄素、 孔颖达等人吓坏了,纷纷劝诫,可李承乾怎么会听,他反而想出了新的对策来对付老师们——派遣刺客暗杀于志宁等人。
李世民有所耳闻,然而他能怎么办呢?除了原谅,还能做什么?
贞观十六年,李世民克制住了自己想废立太子的冲动,打算让李泰彻底离开竞争太子的舞台,然而这时李承乾又闹出了新花样。
↑李承乾胡作非为,最终也没什么好下场↑
李承乾竟然包养了一名叫做称心的乐童,一起吃,一起睡,一起啪啪啪。李世民得知后,几乎气晕,立即诛杀称心,并把李承乾痛骂了一顿。
可是李承乾不但没有听进去,反而失了智,他竟然在把称心尸体埋在了东宫后花园,还给称心建起一座灵堂,供了一尊塑像,朝夕焚香祭奠,天天以泪洗面,并给称心追赠了官职。
李世民要是还能忍,就不是李世民了。这个儿子是来找他要债的,要是让他当了皇帝,李世民的坟都可能被他给扒了。
于是,荒唐了自己青春的李承乾,把自己的一辈子变成了供奉品,他也深知自己已无望登上皇位,于是他竟然串通了侯君集等重臣,准备发动叛乱。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的阴谋暴露,这也不奇怪,像他这样的纨绔子弟能够做成什么事呢,何况对手还是李世民。
这一年四月六日,李世民颁布了诏书,把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到黔州,两年后,李承乾潦倒抑郁而终。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李承乾的人生,不知还有多少富二代权二代在重复,历史的教训,其实并不能传递到后世。
李承乾,这位被唐太宗李世民寄予厚望,本应"承继皇业,总领乾坤"的皇太子,最终在荒唐中,自我毁灭。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大唐秦王府传出喜讯,秦王妃长孙氏诞下一个皇子,随着婴儿哇哇坠地,秦王府上下,一片喜庆,就连唐高祖李渊,都喜上眉梢,这个婴儿,正是秦王李世民的嫡长子,唐高祖李渊的皇孙李承乾。
李承乾这个名字,是唐高祖李渊亲赐,李渊对这个孩子十分喜爱,就取“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为这个皇孙定名为李承乾。
可以说,李承乾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祖父是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父亲是战功赫赫的秦王李世民,而母亲的娘家,则是大唐的功勋世家长孙氏,而在父亲李世民政变成功后,更是被立为太子,这样的人生,何止是圆满?
但就是这样的一手好牌,却被李承乾生生地打个稀烂,通过不断作死,最终不仅太子之位被废除,还被贬为庶民,流放千里,最终死在异乡,就连死后的谥号,也比定为“愍”,此等结局,实在令人不胜唏嘘。
本是天之骄子,缘何结局凄惨?曾经的皇太子李承乾,究竟做了什么荒唐的事,才让父亲李世民对其如此的愤恨?且听我慢慢道来。
早期的李承乾,可以说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储君模板。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而在其日后的岁月中,李承乾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根据史料记载,李承乾在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与常人不同的聪明才智,并且不光脑子好,还长得好看,可谓是颜值又高智商又好,这样的孩子,换任何人都喜爱的不行,更别说李世民了,因此,在李世民初登大宝后不久,就册立李承乾为东宫太子。
“早闻睿哲,幼观《诗》《礼》”--《新唐书》中形容李承乾
李世民的宠爱,并非空穴来风,李承乾也确实具有这个资格,根据史料记载,李承乾在成为太子后,并没有因为地位的提高而眼高于顶,甚至比之前,还要更为谦卑和好学,曾经的帝师李钢,因为脚疾只能乘着轿子进宫,而身为太子的李承乾,不仅亲自将老师引到殿内,还恭恭敬敬的对其行礼。
对于这样的孩子,李世民自然是爱护有加,为了锻炼李承乾的能力,在贞观四年,李世民还下诏,要求只要不是军国大事,可以先呈报身处东宫的李承乾,由其“断决”,这中看似无关紧要的举动,已经说明李世民在有意识的磨练李承乾的政治能力。
“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李世民
公元631年,十二岁的李承乾突然生病,向来不信佛道的唐太宗,亲自请了道士秦英来为儿子祈福,并在李承乾病愈后,修建多处寺庙,大赦狱中犯人,这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李承乾。
贞观九年,唐高祖李渊驾崩,按照礼制,李世民需要为高祖守孝,此时的李承乾已经十七岁,李世民就将朝廷政务交由他进行决断,李承乾也展现出了“颇识大体”的一面,将朝廷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这就让李世民对他更加的满意和信任。
在整个贞观初期,李世民和李承乾,可以说是“父慈子孝”,李承乾十分争气,李世民对他也颇为满意,哪怕是李世民在察觉出李承乾有一些不良习惯后,只是要求东宫的辅臣们多对李承乾进谏,整体上,李世民还是对李承乾十分的满意的。
但这一切,随着李承乾患上足疾之后,都变了味道,他犹如一个叛逆的孩子,逐渐的行为不端起来,沉迷于声色犬马、射箭打猎,为此,李世民“搜访贤德,以辅储宫”,仍然寄希望于李承乾身上,但可惜的是,李承乾却未曾明白父亲的一片苦心,在干下了一件又一件荒唐事后,最终走向毁灭。
扮演被突厥人打死的唐朝皇帝
如果说声色犬马、射箭打猎只是小意思的话,那么扮演突厥人,大玩角色游戏,并且还梦想去投奔突厥人,这就有些犯忌讳了。
在某一段时间里,李承乾十分迷恋突厥人的风俗习惯,不仅深入研究,还开始学着说突厥语,穿突厥衣服,模仿突厥人的生活习惯。
不仅如此,他还招募了一批长相酷似突厥人的侍从,把这些人头发梳成小辫,穿上羊皮衣服,在东宫的草地上架上帐篷,自己和这些人住进去,每日里杀羊烤肉,活脱脱的一副突厥人形象。
如果单单是这样,还没什么,但是李承乾聚德不过瘾,就做起了一个极为脑残的游戏。
他扮演一个战死的可汗,让侍从们骑马在自己周围转圈号丧,并按照突厥风俗,要求侍从们割脸,一次表示对去世的可汗沉痛哀悼之情。
玩的尽兴后,李承乾还说,有朝一日,他若是登基,定要去金城(今甘肃兰州)狩猎,去那里当一个正宗的突厥人,并要投靠突厥将领阿史那思摩。
要知道,大唐和突厥,那可是世仇,当年突厥人让李世民吃了大亏,突厥的颉利可汗在李世民刚登基时,举兵入侵,一直打到了长安城下,逼的唐太宗不得不签订了耻辱的渭水之盟,日后只要提到突厥,李世民就恨牙根儿痒,而李承乾可是正牌的大唐储君,却扮演突厥人,并要当一个突厥人,这样的话由他口中说出来,着实的不像话,堂堂大唐储君,怎么能委身于一个突厥将领呢?
刺杀大臣,谋害亲弟
扮演突厥人这件事被几个辅政大臣知晓后,开始苦口婆心的对李承乾劝谏,结果李承乾不但不听,还派出杀手想将几个大臣一杀了之,虽然最终没能成功,但也让李承乾与东宫的辅政大臣彻底决裂。
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二月,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这是一部囊括了各州各县的沿革、地望、地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的百科丛书,该书的完稿,让李世民极为高兴。
为此,李世民对三儿子李泰大加赏赐,不仅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按理说,李泰修成此书,对他奖赏也无可厚非,但偏偏李承乾却眼红了。
为何眼红?主要是因为赏赐给李泰的数量之多,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李承乾为此就十分不平,尤其是在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撺掇下,李承乾就认为父亲李世民有将他替换掉的可能。
其实这还真是冤枉李世民了,在意识到赏赐规制超限后,李世民很快就采取了补救措施,下诏取消了太子出用库物的限制,并且李泰还因此上疏推辞。
但李承乾却不这样认为,一门心思的断定父亲和三弟有别的目的,因此,为了消除他所认为的那个隐患,李承乾就动起了将弟弟李泰谋杀的心思。
当然,这个计划并没有成功,并且还被李世民得知,狠狠的训斥了李承乾一顿,李承乾也因此安分了一段时间。
这样一个动不动就想将所有不合他意的人统统杀掉的太子,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
意图谋反
即便是李承乾胡闹成这样,唐太宗李世民依然没有对其放弃希望,没有想更换太子的想法和行动,还把魏征派给李承乾,担任太子太师,意图通过魏征的引导,让李承乾好好做一个合格的储君。
直到李承乾按奈不住,准备图谋造反。
造反的起因,还是因为魏王李泰,由于李泰的积极表现,使李世民对其增加了不少好感,包括对他的俄超规格赏赐,以及让他出任雍州牧,还有特准李泰在魏王府中开设文学馆。
当年李世民还是秦王时,就曾担任过雍州牧,并在秦王府开设文学馆,广纳英才,而如今的李泰走的路线,与当年李世民如出一辙。
虽然李世民并没有明确表达出要废立太子,但一些政治敏感的大臣们,就开始逐渐的向李泰靠拢,并因此形成了一个小集团。
随着李泰的声势越发旺盛,李承乾就感到十足的危机,但他还没有什么动作时,李世民派魏征担任李承乾的太子太师。
之所以安排魏征,是因为魏征此人十分正直,不属于任何一个派系,李世民此举,也是想向天下证明,自己并无废立太子之意,以安众心,同时也侧面的向李承乾表示,自己并没有放弃他,只要他痛改前非,仍然是他的好儿子,帝国的好储君。
但就在这个敏感的时候,李承乾的东宫爆发出一个丑闻
这个丑闻的主角,是一个十岁左右,叫做“称心”的乐童,称心这个名字,还是李承乾起的,意思就是乐童让称心如意,而根据史料记载,这个乐童“美姿容,善歌舞”,李承乾对其宠爱的无以复加,一同吃一同睡,一同做喜欢的事。
男宠这个事情,在中国古代并不稀奇,历朝历代均有这种事情发生,但这件事阿混在李承乾身上,就足以把他害死。
要知道,此时魏王李泰正虎视眈眈的盯着李承乾犯错,因为只要他一让位,李泰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太子,而在这种敏感时期,如此丑闻,就成为了李泰一党的最有力武器。
很快,这件事被捅到李世民那里,李世民大怒,将称心处死,并把李承乾打了个狗血淋头,如果李承乾就此打住,可能也没什么事,问题是,他接下来的操作,完全是破罐子破摔。
回去之后,李承乾在宫中为称心建了一个灵堂,竖了一个雕像,朝夕焚香祭拜,还暗中追赠称心官爵,为其竖立墓碑。
不仅如此,李承乾认为称心之所以会死,完全是李泰指使人告得密,因此就对李泰恨到极点,暗中组织了一百多人,准备再次刺杀李泰。
与此同时,李承乾为壮大声势,还将侯君集、汉王李元昌以及多名大臣拉下水,准备密谋起事!
但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谋反,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胎死腹中,齐王李佑的一个部下告发太子党的政变阴谋,李承乾等人被接连下狱。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召集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对太子谋反一案进行会审,最终李世民颁下诏书,将李承乾太子之位废黜,贬为庶民,流放黔州。
两年后,也就是贞观十九年,李承乾在郁郁寡欢中,死在了这个边瘴之地。
小结:
自幼就根红苗正的李承乾,真的可谓是天之骄子,但也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其养成了恣意妄为的秉性,以至于在后期逐渐的堕落,不听劝谏,不干正事,使李承乾逐渐丧失了李世民对他的信任,继而造成魏王李泰的逐渐势大,但李承乾不仅不痛改前非,反而干出了刺杀李泰,以及密谋造反的荒唐事,最终落了个事情败露,自己被废黜,流落异乡的结局,他的一生,是荒唐的一生,完全是自己毁了自己。
用我们如今的眼光看来,李承乾就像个聪明但贪玩的熊孩子,起初在本质上并不坏,但由于严母去世、皇帝父亲日理万机,面对巨大的诱惑,缺少管教的他逐渐放飞自我,最终在巨大的夺位压力下昏招迭出,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公元619年,当时的李家正处于事业打拼的关键期,全家上下团结一心、一团和睦。当时的李渊也不讲什么君臣有别,把儿子们都安排在皇宫内居住。太子李建成住在东宫,秦王李世民使用西宫承乾殿;不久后齐王李元吉从太原逃到长安后,也被安排在武德殿后院。
就在这一年,李世民与长孙氏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顺势被取名为“李承乾”(太宗长子也,生于承乾殿,因以名焉),并被封为恒山王。
承载乾坤,这么霸气、有野心的名字竟然给一个藩王的儿子使用,可见当时的李家确实比较忙,也比较和谐,压根不计较这类细节。
后面的情节我们就比较熟悉了:随着权力的扩大,亲情的价值越来越小得可怜,李氏兄弟不可避免的走向手足相残。李世民杀死兄弟、逼退父亲后,自己当上了皇帝,8岁的长子李承乾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
年幼时期的李承乾还是比较优秀的,据史料记载,他聪明机智,很受父亲李世民的宠爱。公元635年李渊去世后,李世民按规定守丧,期间的朝政交给了李承乾操持。
年仅16岁的小伙子表现极其亮眼:“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虽然独自面对繁杂的政务,但他处理得相当有模有样,帝王范儿呼之欲出。李世民龙颜大悦,以后每次自己外出,都安排儿子留守长安监国。
第二年,长孙皇后染病卧床期间,李承乾也很孝顺在身边伺候。由于担心病情,他曾试图请父亲大赦天下祈福,却被母亲以“死生有命”阻止;他心有不甘,却又不敢违背母命,只能偷偷的告诉了宰相房玄龄,李世民等人得知后唏嘘不已。
就在同一年,长孙皇后去世,而其后的李承乾开始逐渐变得顽劣。
根据史书中记载,李承乾大致有以下六宗罪(内容略长):
一、贪玩
学业逐渐荒废,喜欢声色犬马、打猎出游,而且生活奢侈。“喜声色及畋猎,所为奢靡”。不过,当初的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貌似都酷爱打猎、出巡。
二、虚伪
李承乾知道父亲看重忠孝,于是平日里在东宫时,常跟身边人大谈特谈礼义廉耻、忠孝仁义,聊到动情处甚至痛哭流涕;然而在这些下属们散去后,他立即跑到后院跟一群小人们戏耍。但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真实情况,都对李承乾赞誉有加。
三、刚愎
与善于纳谏的父亲李世民相比,李承乾是另一个极端。
起初,听说有下属想劝谏,他很快揣摸出对方的用意,然后主动迎接、行礼,装模作样的自我批评,巧舌如簧、妙语连珠,说得对方应对不及、哑口无言。
到了后来,下属对这套有所准备,而李承乾也懒得费劲伪装,干脆想出了派人暗杀这些进谏者的馊主意。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张玄素,右庶子孔颖达等人,都曾几乎被刺杀,张玄素还被打的头破血流。
李承乾曾这样表达自己对进谏者的深恶痛绝:“今后我当上了天子,必然任情纵欲,劝谏者一律诛杀。顶多杀个几百人,其他人自然不敢废话连篇了。”
四、好色
起先,东宫有个侍女,人称俳儿,不仅长得漂亮,而且长袖善舞、歌喉优美。李承乾很快对这个妹子神魂颠倒,俩人天天腻在一起、形影不离。李世民知道后,把俳儿抓住一顿暴打,痛斥她蛊惑太子。惊惧之下,这妹子很快香消玉殒了,让李承乾伤心了好久;
后来,李承乾身边深受宠信的乐童称心也被李世民抓起来杀掉,这更让他伤心欲绝,甚至在东宫给设下灵位,早晚祭奠称心,情到深处乃至泪如雨下。
五、凶残
汉王李元昌,是李渊的第七个儿子、李世民的异母弟弟,这位仁兄也经常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没少被李世民责怪。但李承乾偏偏跟这位叔叔关系密切,时常结伴玩耍。
这二位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各带着一队人,身披毛毡甲胄、手拿竹制长矛,像战场上的两军一样交战,有点军事演习的意思。由于场面过于逼真,每次都有不少随从被打得浑身是血;那些不听命令的手下,动辄被吊在树上抽打,有人甚至被活活打死。
但李承乾对这还不满意,他宣称:“假如我今天当了皇帝,明天就要在宫里设置万人大军,然后我汉王分别统领,观看他们厮杀,岂不痛快!”
六、野性
李承乾虽贵为大唐储君,但竟然对当时唐王朝的手下败将、藩属国突厥特别有好感,甚至以学习、模仿突厥习俗为荣。
他在宫里安置了大炉子和大鼎,纠集一批逃犯跟着自己去偷盗民间的牛马,其后亲自烹煮、跟众人一起品尝。
他还酷爱说突厥语、穿突厥服饰,甚至还设立突厥人住的穹庐,自己住在里面,像突厥人一样宰羊吃肉,不亦乐乎。
最让人目瞪口呆的是,他还假装自己是死掉的突厥可汗,让身边人模仿突厥礼仪哭丧。Cosplay玩得正开心,李承乾突然坐起感慨:“我一旦拥有天下,当亲率数万骑兵狩猎于金城西面,然后解开头发做突厥人,听从李思摩的指挥,也算的得偿所愿了。”
李思摩,也就是阿史那思摩,是李世民扶植的东突厥贵族,替唐王朝统领归附的突厥人。
随着李承乾毛病逐渐暴露,恨铁不成钢的李世民没少收拾他。同时,这位太子的身体也不太好,腿部有些残疾、走不很不方便,实在与大唐的威武形象不匹配。
而李承乾的亲二弟——魏王李泰,为人潇洒帅气,而且还多才多艺,深受父皇的宠爱,以至于让他产生了错觉:自己有可能取太子而代之。此时,看到哥哥逐渐失宠,他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抓紧动作争宠
首先,他还刻意贤下士,让部下韦挺、杜楚客带着金银财宝贿赂朝廷权贵,对他们说魏王如何聪明,应当立为太子;而满朝文武,不少人也对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不看好,纷纷向李泰示好。
其次,他投父亲所好,召集了一批文人,编纂了一册分析古今地理知识的《括地志》献给李世民,以体现自己的文韬武略。唐太宗看儿子如此优秀,自然高兴地眉开眼笑,每月划给他的花销额度,甚至跟太子同等规格。
对于李泰的这些动作,李承乾自然心急如焚,毕竟玄武门之变的惨烈后果在前。他曾派人自称魏王府的官员,上书揭发李泰结党营私。但由于缺乏具体证据,加上李泰等人心思缜密,有关部门审查下来,最终一无所获。
后来,当俳儿、童心先后被打死后,李承乾认定是李泰告发的,对其越发怨恨。加上父亲越来越不掩饰对自己的反感,李承乾干脆装病在家,暗中豢养了100多名刺客,准备暗杀李泰。
后来听说凌烟阁功臣之一的侯君集对朝廷心生怨气,李承乾于是主动与其结交。最终,在侯君集、汉王李元昌、杜如晦的儿子杜荷等人的撺掇下,李承乾决定寻机发动政变,不仅要除掉李泰,还要一鼓作气拿下帝位,就像当初的玄武门之变一样。
但他的政变计划,最终戏剧性的流产。
就在李承乾还没起事时,齐王李祐在齐州举兵谋反,然而在前去平叛的名将李世勣面前压根没什么抵抗之力,瞬间被摆平。
朝廷其后严查此事时,李承乾手下的头号刺客纥干承基牵连其中,被抓去审问;为了活命,这位“壮士”毫不犹豫的揭发了太子的阴谋。
就这样,李承乾、侯君集等人出师未捷身先死,被来了个一锅端。
李承乾小时候明明很聪明机制、识大体,为啥长大后完全变了个样?笔者认为,可以从一个细节中加以猜测。
长孙皇后还在世时,李承乾的乳母曾请求为东宫增加一些物品,理由是"东宫器用阙少";长孙皇后严词拒绝:“身为太子,最该担心的是德行不立、名声不扬,为什么会关心身外之物!”
追求更优越的生活是人的本性,李承乾这一请求也是人之常情,但在长孙皇后的教育、管束下一直被严格控制;
但随着长孙皇后早逝,年仅17岁的李承乾没了贴身管束;而父亲李世民为政务而奔波,经常离开长安。此时李承乾身为储君留守长安,身边自然有一大批趋炎附势、投机钻营之徒主动贴上来。各种新奇的玩意、让人舒坦的奉承话,极有可能让这个年轻人逐渐失去了自我,他仗着自己的聪明,一边忽悠父亲、朝臣,一边纵情享乐,久而久之,积重难返。
而面对魏王李泰咄咄逼人的攻势,身处恐惧之中的李承乾并没有判断形势、掌控局面的能力,在各怀鬼胎众人的鼓动下,最终走向了不归路,毕竟此时的他仅20岁出头。
八岁就当上太子的李承乾可谓天之骄子,但所谓最是无情帝王家,母亲的过早去世、长期处于权力中心,逐渐让他迷失了自我,真是可悲可叹。
唐太宗李世民是千古明君,其皇后长孙皇后是千古贤后,二人生有三男四女,长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李承乾出生于619年,即大唐建立的第二年,因生于承乾殿,被其祖父,唐高祖赐名承乾,有承继乾坤之意。
高祖武德年间,李承乾被封为中山郡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久唐高祖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册封嫡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
李世民让陆德明、孔颖达、张玄素、于志宁、杜正伦、魏征等名臣、大儒悉心辅佐、教导李承乾。
公元630年,李承乾十二岁,李世民下诏令李承乾“宜令听讼”,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不服)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
这时李世民已经开始培养李承乾储君的治国理政能力。
公元631年,李承乾生病,而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却请了道士为李承乾祈福,等李承乾病愈后,唐太宗还修建了道观和寺庙,以此为儿子祈福。
公元632年,李世民外出巡游,令太子李承乾留京监国,这一年李承乾才十四岁,监国期间将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条,李世民巡游归来,对李承乾十分满意,并给予赏赐。
由此可见李承乾此人为人既聪明,又有才能,有一次李世民让他写治国策略,结果李承乾很快就写满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李世民看后非常得意,向大臣们炫耀说“太子深得治世安邦之要”。
公元635年正月,李承乾娶秘书丞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李世民大宴群臣。五月,唐高祖李渊病逝,治丧期间,唐太宗下诏让李承乾监国,李承乾干得相当出色。
六月,李世民上朝处理朝政,不过小事仍交由李承乾处理,之后李世民每次外出巡视,都由李承乾监国。
可以说李承乾是含着金钥匙出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若不作死,大唐江山就是他的,他距离皇位仅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就如天堑,他始终无法迈过。他是如何一步步滑向深渊的?这与他的性格和做的很多荒唐事有关。
公元636年六月,李承乾生母,一代贤后长孙皇后病故。
李世民是千古明君,是一个好皇帝,但是在子女教育上他做的有点失败,他不是一个好父亲。
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华夏经历了长达四百年的乱世,李世民给太子李承乾指派了十几位严师、名师,严加教导,但是李世民作为千古明君,日理万机,政务繁忙,对子女的关心不够,对于李承乾的青春期叛逆没有很好的管教。
长孙皇后去逝后,李承乾性子就野了,越来越叛逆,对李世民给他安排的十几位老师有时阳奉阴违,有时当面顶撞,而老师经常向李世民打小报告,李承乾与老师们的关系就更差,更加叛逆,最过分,最荒唐的是派人行刺太子左庶子于志宁。
于志宁是一位忠臣,母亲去逝,向太宗请求回去守孝,古代人守孝期是三年,太宗说教导太子关系着江山社稷,关系着黎民百姓,请求于志宁留下来。于志宁就在家里设灵堂,遥祭亡母。
李承乾派去的两个杀手见于志宁家里很朴素,还设了灵堂,于志宁一脸悲戚,这样的忠臣,清官,两个杀手下不了手,以于府戒备森严,无法下手为由交差。
张玄素是太子右庶子,教导李承乾严厉,李承乾就在一大清早张玄素上朝的路上,在东宫外黑衣蒙面,手持木棒打张玄素,将张玄素打得头破血流,轰动朝堂。太子东宫距离李世民居住的宫殿只有几十步。
前面刺杀太子老师一事未遂,是在太子谋反案发后被审出来的,但太子蒙面殴打太子老师一事,李世民则心知肚明,被气得够呛。
但这还不是最让李世民生气的,最让李世民生气的还在后面。
李承乾患了足疾,走路一瘸一拐,变得自卑。
李承乾的弟弟,魏王李泰,同样受父母宠爱,而且颇有才干,而且有野心,李承乾变瘸之后,性格大变,打老师,李世民不喜,但还没有废太子之心,但李泰心思活络起来,知道李世民带兵打仗多年,喜欢军事,就投其所好,于638年主持编纂军事地理《括地志》,642年成书。
李世民大喜,下令提高李泰月钱,月钱,又称月给,是宫廷发给皇子、妃嫔们的薪水。
李泰的月钱超过了太子的月钱,谏议大夫褚遂良上书跟李世民说了这事,本意是要把魏王李泰的月钱降下来。
但是李世民宠着孩子,下令太子李承乾从库府取钱,任何人不得限制,也就是随便取。
李承乾犯了错,非但不受惩处,反而得到好处,更加大胆了,更加叛逆。
他自然了解玄武门之变,自己的父亲杀了大伯李建成和三叔李元吉,自己与自己的亲弟弟魏王李泰明争暗斗,宫廷斗争,刀光剑影,加上他有腿疾,总是有流言说太宗想换太子,让他自卑、压抑,对太子身份不满意,总想换个角色生活,于是就在东宫演戏,刚开始只是扮演大厨,大锅煮肉,后来扮小偷,让东宫侍卫去偷农民家的牛羊,在东宫烹煮,与侍卫、近臣一起吃偷来的肉。
后来愈演愈烈,李承乾扮演将军,汉王李元昌扮演另一将军,双方各率一军,手持削尖的竹枪、竹剑,在东宫大战。
李承乾还要求所有人要入戏,受伤的东宫侍卫很多。
再后来,李承乾扮演突厥可汗,在东宫搭建帐篷,烧烤,与近臣饮酒作乐。
演戏演到后来,李承乾突然躺在地上,说自己死了。要求众人入戏,侍卫,近臣们就学习突厥人划伤面部,表示悲痛之情。
李承乾还说“若我登基为帝,当率几万大军投奔突厥可汗,为大将”。
唐朝初年,突厥人多次来犯,李世民非常痛恨突厥人,对李承乾扮演突厥人,还说当了皇帝后要投奔突厥可汗为将,感到非常失望。但还没有想过要废除李承乾太子之位。
汉王李元昌向李承乾进献美女绯儿,绯儿是来自民间的美女,貌美如花,能歌擅舞,不懂宫廷礼数,在表演完歌舞之后,竟然笑了。李承乾不认为失礼,反而认为是真性情,觉得亲切,从此爱上绯儿,带绯儿外出游玩。
太子妃苏氏担心绯儿威胁自己的地位,就向太宗李世民打小报告。李世民下令处死了绯儿。
李承乾非常悲伤,将绯儿葬在东宫,数月不上朝。
李元昌请来两个道士来东宫超渡绯儿亡魂,同时带来一个十岁,唇红齿白的男童,这个男童与绯儿一样,也是乐人,长得也像,连歌声都像,李承乾认为这个男童是绯儿的亡魂附身,喜欢上这个男童,取名“称心”,与其同吃同睡。
太子妃苏氏更加受不了,自己的魅力这是有多差啊,连一个男童都比不了,再次向太宗李世民打小报告。
太子好男风,太宗无法忍受,下令处死“称心”和带“称心”进宫的两个道士。
李承乾非常伤心,将“称心”葬在东宫,并在东宫给“称心”立牌位,朝夕祭奠,以身体不适为由,数月不上朝。太宗非常失望。
李承乾认为是魏王李泰告的密,派人行刺李泰,但李泰对李承乾早有防范,李承乾行刺失败,担心太宗责罚,就一不做,二不休,秘密联络汉王李元昌、大将侯君集等重臣谋反,决定逼太宗退位,自己当皇帝。李承乾这是想将当年的玄武门之变重演一遍。
历史是相似的,但是人却不同,结果自然不同,李世民不是李渊,李世民是玩军事政变起家的,在太子李承乾身边有眼线,根据眼线密报,先发制人,迅速抓捕太子,将太子同党全部处死。
不过李世民很爱李承乾这个儿子,没有处死李承乾,而是将李承乾贬为庶民,流放黔州。644年,李承乾死于流放地,太宗为之废朝,以国公之礼安葬李承乾。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璀璨的一页,提起唐朝的皇帝,相信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其次就是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从唐高宗李治手中接过大唐的统治权,唐帝国就这样大权旁落入外姓人之手。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立下千秋功业,而他的儿子却并没有继承他的优良基因,唐高宗李治拱手送出帝国最大权力,但李治已经是英明的唐太宗选择的继承人。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按照封建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李治是不可能成为太子,进而登基称帝的,那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到底都干了什么“荒唐”事呢?
至于荒唐与否,各位看完一起来评评理。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承乾出生,此时的李世民还是秦王身份,李承乾的母亲就是秦王妃长孙氏。
李承乾的名字是爷爷唐高祖李渊赐的,一说是因为其出生在承乾殿,故而取名为李承乾。还有人认为承乾虽然是宫殿名字,但是用在皇家身上却意义深远,承乾可以解释为“承继皇业,总领乾坤”。
在李承乾出生的第二年,李渊就将其封为恒山王,在李承乾五岁那年,再封其为中山王,可见李渊对这个皇长孙的喜爱程度。
作为父亲,李世民对李承乾也是极尽宠爱,对李承乾的教育非常重视。在秦王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势力之后,专门为李承乾找到两位儒学大师,他们分别是陆德明和孔颖达。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为帝,同年十月就将李承乾立为太子,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爱这个儿子,史书中随处可见夸赞李承乾的词句。
在《贞观政要》中记载,李承乾从小就非常谦虚,尊师重道,在李承乾年仅十岁时,他的老师李纲因病不能行走,所以就坐着轿子进宫,而李承乾亲自去搀扶老师进入大殿,恭恭敬敬地行礼,对待老师李纲谦卑有礼,后来李纲去世后,李承乾亲自为李纲题字立碑。
在李承乾11岁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下了一道圣旨,要求李承乾开始“听讼”,这是李世民开始在朝政上锻炼李承乾的表现,为李承乾将来继承大统打下基础。
在《唐会要》中记载,公元631年,李承乾的冠礼本来是定在2月份,但是太宗为了不影响百姓耕种,将日期改至10月。但不幸的是,李承乾在这年生病,疼爱儿子的李世民打破自己原本不信佛道的传统,请了道士为李承乾祈福驱病,同时还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希望李承乾的病能够痊愈。
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前往岐州,临行前,李世民安排李承乾太子监国,这是有意锻炼李承乾的治国能力。
后来,李承乾再次生病,李世民再次为儿子举办大型的祈福仪式,而同时要求李承乾不要学习过于劳累,要注意身体。但是李承乾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次,唐太宗让李承乾写治国的策略,没想到李承乾一下子写了满满三页纸,李世民看后非常开心,从中看到了李承乾的治国才能。
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大限之期将近,李承乾忧心忡忡,他想要通过大赦囚徒来为母亲祈福,但是被长孙皇后拒绝,于是李承乾不敢再说。
后来,大臣们纷纷上奏请求大赦,李世民想要另一种办法来为长孙皇后祈福,他将近四百座已经废弃的庙宇重新修建,目的就是为长孙皇后祈福。可惜李世民的钟爱与李承乾的孝敬,都没能挽救长孙皇后的生命。
公元639年,李承乾已经20岁,李世民专门在太子宫中修建崇文馆,帮助李承乾提高对经史子集的学习。
同时,李承乾在此时由于身患足疾的原因开始出现逆反心理。唐太宗李世民一直崇尚虚怀纳谏,而他对李承乾也是这样要求的,李世民非常相信太子老师们的话。
唐太宗可以说为了辅助太子学业,费尽心思,先后安排了十多位名臣大儒来教授李承乾,而这些大臣大多都是按照谏臣的角色来对李承乾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指点。
在李承乾21岁时,他自己盖了一个房子,当时担任太子辅臣的于志宁就批评太子过于奢华,看到太子与宫中宦官一起玩游戏,就将其比作秦二世批评他。
还有批评教育更加强烈的人,他就是太子辅臣孔颖达,只要看到太子的做法不对,孔颖达立即就会上前谏言批评,太子的乳母曾经劝孔颖达让他顾及太子的面子,但孔表示自己就算是死也不怕,最后导致李承乾非常反感辅臣,更不可能接受谏言。
如果这两位已经让李承乾难以忍受,那还有更为极端的,他就是张玄素,只要稍有不当,立即言辞激烈劝谏。
对于父亲李世民,他更愿意相信辅臣们的汇报说法,对太子的表现也开始有些失望。
后来李承乾宠幸一位太常乐人,并且亲昵地将其称为“称心”,有点今天“甜心”的味道。唐太宗李世民听说此事后,大怒,下令将太子的甜心处死。李承乾非常伤心,在宫中还为“甜心”设置祭奠场所,并且建冢立碑,经常祭奠。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李承乾心中对父亲李世民的生疏距离感开始逐渐蔓延。
公元642年,李世民的另一个儿子李泰将编撰的《括地志》交给父亲,唐太宗看好大加赞赏,将书收藏到皇家藏书阁,还不断有各种赏赐,甚至超过了太子李承乾的规格。
同年九月,太子李承乾因重新另外一名太常乐人被李世民知道,再次将乐人杀死,李承乾悲伤之余和李世民赌气,竟然选择几个月都说自己身体有病不上朝。
由于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导致李承乾觉得自己太子之位有危险,所以计划暗杀李泰,结果失败告终。李承乾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决定效仿父亲李世民当年的玄武门之变,联合汉王李元昌和侯君集等人,准备发动兵变逼宫。
李世民当年就是靠玄武门兵变登基的,因此成为皇帝之后的李世民对宫城的控制非常重视,太子李承乾兵变失败。本来皇子发动政变绝对是死罪,而唐太宗却没有处死李承乾的意思,也许是曾经的伤痛是他难以抹去的梦魇的原因吧。
跟随太子李承乾谋反的人员全部被处死,其中也包括侯君集等有功之臣,但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流放黔州。公元644年,李承乾在流放之地去世,唐太宗李世民为他罢朝数日,以国公的礼制下葬。
在太子被流放后,李世民开始考虑新太子的人选,其实李泰很有机会,但是李世民觉得李泰如果上位,则李承乾和李治都将被害死,所以李世民最终选择性格温和的李治作为太子,虽然保全了其他儿子的性命,但不曾想被武则天夺了皇帝宝座。
说到太子李承乾的“荒唐事”,大部分人说的是宠幸太常乐人、暗杀兄弟、密谋造反逼宫这几件事,但是这些真的算是荒唐事吗?
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的妃子(长孙皇后)生育了嫡长子。因为在太极宫承乾殿出生,取名叫李承乾,也是唐高祖李渊为他这个嫡孙亲自赐名的。
武德三年,还是婴儿的李承乾就被封为恒山王。五岁就迁封中山王,后来唐太宗登基,改元贞观后两个月,将时年八岁的承乾立为太子。唐太宗为了培养太子也是不遗余力,先后为他选择如:李纲、房玄龄、魏征等初唐名臣作为老师。可想而知唐太宗夫妇对自己长子寄予了极大的厚望。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剧照)
作为太子李承乾,那么讨李世民器重与喜爱,怎么会被废去太子之位,他到底做了哪些荒唐之事?
李承乾从小很聪明,还有名师教导,在十几岁就能代父断理国事。自从长孙皇后去世后,而李世民忙于政事,无人来管教太子。加上脚疾行走不便,心里非常自卑,李承乾便有“叛逆心理”,于是李承乾开始痴迷玩乐,用宦官、养男宠、信道士。
(李承乾剧照)
一、比较著名的李承乾的同性恋事件,他作为太子储君,却宠幸一个男宠,并且称呼他为“称心”,虽说“龙阳之好”在古代的皇室、贵族里面也不少见,但总归是一件上不得台面的事情,尤其是在李承乾已经有太子妃的情况下。李世民知道后非常愤怒,便杀死了“称心”。
二、李承乾没有体会到父亲的用意,也没有收敛。在“称心”被杀后,李承乾悲痛不已,在东宫辟出一个房间,供着“称心”的塑像,早晚焚香祭奠。
三、太子李承乾沉寂在他的男宠死后的阴霾中,接连几个月都是以身体抱恙为借口,不去参加早朝,在他身边的大臣都前来劝解,他不但不听而且还把这些劝解的人给杀了。
(李承乾与称心剧照)
四、当初李世民与突厥达成屈辱的渭水之盟,三年后李靖率军灭了东突厥,报了当年渭水之仇。而李承乾特别迷恋突厥人的生活,在东宫要求下人说突厥语,穿突厥衣服,进行突厥歌舞表演,还亲自扮演突厥可汗,在东宫演绎着突厥的生活场景,还扬言自己继承皇位后,会带领着军队投身到突厥可汗帐下。
五、李承乾因为妒忌心作祟,觉得他父皇宠爱三第李泰,会威胁到自己的太子之会。于是他就想除掉他弟。而在刺杀李泰失败后的情况下,李承乾起兵逼宫,效仿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结果却不同。结果被镇压了,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两年后死在流放之地。
(图:玄武门之变)
总结:李承乾这么多荒唐行为,跟他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在他年幼的时候,被迫离开父母,住进东宫。父亲对他格外严厉,还经常外出征战,娘亲又离得远,他特别需要父母的陪伴,关注和认可。偏偏父母特别宠爱自己的弟弟。
对十几岁李承乾来说,生在帝王家,还是贵为太子,多少双眼睛注视的他,而足疾带给他深深的自卑感,身上背负的压力是何等的巨大。面对这些人生难题跟压力,李承乾选择了“荒唐”。
李承乾有一个叫“称心”的乐童,只有十几岁长得十分俊美。乐童多才多艺尤其擅长歌舞,李承乾非常宠爱他。此时的李承乾已经有了太子妃,太子妃还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李承乾根本不顾及这些,也不顾及李世民的颜面,竟然和称心卿卿我我同床共枕。
李世民知道后勃然大怒,送这个乐童去了极乐世界。李承乾被骂得狗血淋头,太子位差点不保。就这他还不思悔改,反而在东宫为称心建了一座灵堂,还为他塑像,让宫人日夜焚香祭奠,追赠官爵,常常为失去称心而泪流满面,还装病几个月都不上班。
《旧唐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太常乐人年十余岁,美姿容,善歌舞,承乾特加宠幸,号曰称心。太宗知而大怒,收称心杀之,坐称心死者又数人。”
《新唐书列传第五》:“东宫有俳儿,善姿首,承乾嬖爱,帝闻震怒,收儿杀之,坐死者数人。”
如果这您还觉得不够荒唐,那么下面李承乾所干的事还有比这更荒唐的。
李承乾的父亲是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母亲为文德皇后长孙皇后,千古贤后,爷爷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如果从遗传学上来看,李承乾也不会差到哪去。
嫡长子李承乾是父母手心里的宝,爷爷李渊也非常喜爱他,因他生在太极宫承乾殿,李渊以此殿给他起名,有希望他“承继皇业,总领乾坤”。李承乾5岁多时,唐太宗就请来儒学大家陆德明做他的家教,他8岁被立为太子,12岁就开始监国。
起初他还是个有上进心尊敬师长的好孩子。
“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并非他爹夸大其词。
他的老师李纲脚有毛病不得不乘轿子进宫,李承乾每见到老师就扶着老师进殿上座,毕恭毕敬地行礼,请教问题时态度诚恳有礼。李纲病逝后,他亲自为老师立碑。
李世民只要出差或者巡游,就让李承乾留京监国,每次他都将朝政处理得有条不紊,赢得李世民嘉奖。李世民让他写治国之策时,他大笔一挥,刷刷刷一会就写满三张纸,而且观点新颖独到,内容很有价值,唐太宗喜笑颜开,连忙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
李世民对太子的老师班子更是上心,他叫来于志宁、杜正伦等让他们对太子细心教导。
就这样一个大有前途,能成为未来明君的李承乾,后来却突然成了废材。
正处在叛逆期的李承乾在一次骑马时,因太贪玩不小心摔下马背,受伤很重,可能是骨折了,反正他从此就成了瘸子。
这对李承乾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而他的母亲长孙皇后也已不在人世,崩时只有36岁,没有合适的人给他做心理工作。
身体的残疾导致李承乾心理的残疾,他觉得没有安全感,自认为自己完了,以后没有人愿意支持自己这个瘸子当皇帝,他开始自暴自弃起来,越来越叛逆。
其实他的父亲并没有放弃他,在他残疾后,唐太宗不遗余力“搜访贤德,以辅储宫”,继续加强他的师资队伍。
李世民请于志宁、杜正伦、李百药、张玄素、房玄龄、魏征、孔颖达等贤臣名将辅佐他,还让刘洎、岑文本与马周、褚遂良等天天去太子府疏导谈论。可李世民万万没有料到他找的这些人,对处于叛逆期中李承乾非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起了反作用。
这些明臣贤将大都以直谏著称,对于善于纳谏的李世民来说这些人都是宝贝,而对于逆反的李承乾来说,他们就是一群讨厌的小丑。
当李承乾盖个房子,于志宁(北周太师于谨的曾孙)就指责他不知节俭,太奢侈。李承乾刚和宦官斗玩一会,于志宁上前就是一阵猛批,还说他这样玩下去就会变成亡国的秦二世。
冀州衡水孔颖达更是将直谏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种激烈程度让后来者望尘莫及。他爱用第六感发话,只要感觉李承乾哪里有错,就立刻修理一番。就连李承乾的奶妈遂安夫人都看不下去了,她告知孔颖达,太子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适当的时侯给他留个面子,不能总是当众劈头盖脸地横加指责。
结果这个孔子的第31世孙却铁了心心,继续将直谏之路走到底无怨无悔“死无所恨”。
结果可想而知,叛逆期的李承乾对孔颖达“谏诤逾切,逾不能纳”。
至于张玄素,在隋朝为官时是出了名的铮铮铁骨,凡是他认准的事就一溜烟坚持到底。他对太子有一种拔苗助长之心,张玄素对直谏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时时刻刻都想着进谏,强制李承乾立马听他的。结果太子对他的厌烦越来越强烈,恨不得让他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太子秘密找了杀手刺杀张玄素,差点让张玄素死于非命,但是倔强的老张仍然继续在太子面前碎碎念。
李承乾烦透了,对于这些直谏老臣,奉行“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的套路。
李承乾和老臣们玩起了打马虎眼的游戏,正式开始了他的荒唐之旅。
在大庭广众之下,李承乾总是一本正经,满嘴的儒家学说,忠孝仁义。背地里却歌舞升平玩物丧志。
对师资班子的到来,李承乾表示欢迎,该行礼行礼,该自我检讨自我检讨。还把大臣们老生常谈的说辞背得滚瓜烂熟,大臣们刚一张口他就滔滔不绝讲出来,弄得大臣们面面相觑,如鲠在喉,无言以对。
初尝“成就感”的李承乾更加肆无忌惮。
他喜欢上了突厥民族风,他让宫人们为他准备了突厥衣服,他要穿出潮流,穿出时尚。他还模仿突厥人,叽里咕噜说起突厥语,突厥语属阿尔泰语系,听起来和蒙古语差不多。李承乾还住到突厥人那样的帐篷里,每天亲自杀羊烤羊肉,活脱脱一个唐朝异类。
更让大臣们气得发抖的是,李承乾还要当突厥可汗,表演活出丧。
他对手下说:“我假装是可汗,现在死了,你们按突厥风俗给我治丧。”
说完就躺在地上装死。
侍从们也穿着突厥人的衣服,学着突厥人的样子骑马,围着躺尸的李承乾转圈圈,边转边号丧。他还强迫下人们自残,让他们遵循突厥风俗用刀划破自己的脸,以表哀痛。
玩得兴起时,李承乾还宣布说:“等我君临天下,定会到金城以西打猎,披头散发公开当突厥人。”
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李承乾还偷偷运进宫一批突厥小人来表演马戏杂技。
于志宁担心里面有突厥奸细,担忧太子的名声,多次上书劝告,没有效果。
唐太宗对自己儿子的行为了如指掌,他招来李百药、杜正伦等人时时规劝太子,希望儿子能幡然悔悟。
可是几个人轮番上阵,无一人能说到太子心里去,杜正伦无奈之下只好打出李世民的招牌来压制太子,杜正伦对李承乾说:“这些都是你皇帝爹爹让我们来劝你的,你不听话你爹有招治你”,李承乾一听这话非但没被吓住,还怒气冲冲找李世民质问。“承乾一怒之下抗表闻奏”。最终杜正伦落了个里外不是人,唐太宗以杜正伦“何故漏泄我语?”将他贬官。
话说回来李承乾这样玩,胆也真够肥的,也许是因为他掐住了自己老爹的麻骨,知道自己老爹护犊子,不怕不怕啦。
不过他玩突厥人的那些,虽说李世民不给他计较,那么这让饱受突厥人苦害的唐朝万民怎么看?让那些捍卫疆域和突厥奋力拼杀的将士们怎么看?
自从唐朝建立以来,突厥就一直侵扰唐朝边境,欺负唐朝国力弱小,动不动就掠夺人口和财物。
李世民刚一登基,东突厥可汗就发动20万大军进逼唐朝,驻扎在还差 40里就到长安城的渭水桥北沿。李世民感到憋屈窝囊,恨自己无力抗衡。他只好亲率所有众臣和部将隔渭水与颉利可汗谈判,最后渭水结盟,把金帛财物许给突厥,年年进贡为条件作为缓兵之计,这才让颉利可汗滚回老家。
从此,李世民暗暗发誓一定要与突厥决一死战,一雪耻辱。
30年的抗战序幕从此拉开,战场上将士们血流成渠,直到唐高宗时才彻底把突厥灭掉。
储君李承乾却在敏感时期喜欢突厥人,要当突厥人,这是什么脑回路?变态王还差不多,而且还传染。
他带着只比自己大一岁的小叔叔,唐高祖李渊的第七子汉王李元昌和自己一块玩耍。
李元昌小时候也很聪明好学,会画一手好画,如果不胡混说不定能成为著名画家,可是他和李承乾如蚁附膻。
他们二人都爱上玩残暴游戏,游戏开始时,他们每人带一队穿着铠甲的人马,人手都拿着尖锐的武器,就像罗马角斗士一般相互刺杀。哪怕双方浑身是血,只要李承乾和李元昌不喊“停”,谁也别想停下来,如果拒绝参加就会被毒打而死,这些人被折磨的苦不堪言欲哭无泪。
李承乾还对李元昌说:“等我当了皇帝,我就安排万人团的军营,让他们来个大决斗,到时咱二人一块观看,岂不美哉!等我继承大统,就把那些直谏的大臣全杀光,看谁还来劝谏。”李元昌表示大力支持。
两人玩着玩着就玩起了谋反。
“十六年,元昌来朝京师,承乾频召入东宫夜宿,因谓承乾曰:“愿陛下早为天子。近见御侧,有一宫人,善弹琵琶,事平之后,当望垂赐。”承乾许诺。又刻臂出血,以帛拭之,烧作灰,和酒同饮,共为信誓,潜伺间隙。十七年,事发……”——《旧唐书?卷六十四?列传第十四》
他们召集了一个100多人的暗杀团队,还有王公大臣团队,计划先杀李泰,再杀李世民。
李泰是李承乾的同胞弟弟,李世民的心头肉,是他最爱的儿子。李世民对他的宠爱有时超过了太子,不应该是溺爱,这种溺爱逾越了礼制。李世民经常带着他四处游玩,一会看不见他就想他。一天见不到他,就用自己养的白鹘去送信,一天往返数次。
李泰被封魏王时,李世民不舍得他去封地,还下诏让他住武德殿。武德殿和东宫挨的很近,宫殿相通,唐玄宗刚当皇帝时就是在武德殿听政的,而且上殿时李世民还允许李泰坐轿子去,这在其他诸皇子中是绝无仅有的。
李世民对嫡二宝如此溺爱,这让大宝李承乾情何以堪?
成了瘸子的李承乾,危机感越来越重。而李泰又对太子位有取代的野心。
李承乾显然有点沉不住气,派人去刺杀李泰,失败,接着要去逼宫。
还未等开始行动,李世民的五子李祐先谋反了。
李承乾得知后,露出蔑视的笑容,对自己的卫士纥干承基说:“东宫西墙,距大内正好二十步左右,谋划大事,岂是齐王所能比的!”
齐王李祐是李世民的第五子,爱结交奸邪的人,李世民就让一位正直的大臣权万纪去辅佐他。结果上下级关系搞得很不好,矛盾僵硬白热化,残暴的李祐想都不想就杀了权万纪。事后他担忧李世民会处置他,就直接起兵造反了。
叛乱刚开始就被扫平,李祐被赐死。
余党被揪出,经审问牵连到太子的卫士纥干承基。这个卫士为了自保,出卖了太子,把太子党的所有计划全部抖搂出来。李世民听后如万箭穿心,肝肠寸断。
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哪怕是亲爹,李世民终于对李承乾不满了,他废黜了太子李承乾,将其贬为庶民,流放到黔州,李承乾在这里过了两年生不如死的日子,最后抑郁病死。
结语:
李承乾的一次次变本加厉的叛逆,最终让李世民忍无可忍。他玩非主流撒马特,分桃等等,这都是不良爱好,起兵叛乱这是作死。李承乾荒唐成这样,有这样的结局,也是必然之事。这才是典型的不作死不会死。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呱呱落地以后,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早年时期的李承乾学富五车、知书达理,他曾是李世民的好儿子、群臣眼中最可靠的帝国接班人、更是世间女子心中的偶像。
早年的李承乾知书达礼,李世民对他也是十分满意的。
唐武德二年,李承乾出生,唐太宗登机后的两个,李承乾就被封为太子,那年他才八岁。而李承乾一直以来都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从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未来储君的典型。
“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等等,都是世人对他的赞美之词。对于未来帝王的接班人,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从那些唐朝大儒们都当过他的老师我们便可以看出,如:李纲、房玄龄、魏征等等。
而李承乾的尊师重道也被当时传为佳话,在担任太子老师时,李纲已经七十岁高龄了。贞观五年李纲去世,李承乾痛哭失声,为纪念老师,特亲自立碑。
在李承乾12岁之时,李世民就让李承乾在尚书省听讼,也让他学习处理国家政务,为以后的江山社稷打下基础。
贞观九年,李渊去世,在丧事期间李世民将一些政事交给太子处理。而太子都处理的很好,李世民对太子的表现也非常满意,以至于在以后如有外出,李世民已经放心让李承乾监国。
优秀的储君变成荒唐的太子
这一切似乎都来的很突然,一个被众人皆赞模范储君,莫名的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历史文献中对他的记载从贞观十年开始全都是负面信息,并且这些信息不但负面,更是透着荒唐,李承乾从一个仪表堂堂、温文尔雅的太子,一夜之间变成了人人畏惧的疯子。
“同性恋”风波
李元昌,也就是李承乾的叔叔,为了巴结李承乾,就送了一名太常乐人给他,此人长得十分的妩媚,他对这名乐人是非常的喜欢。
文献记载:
“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
其实在古代,王公贵族对于恋童这样的事很正常,但对于一个未来的皇帝,这样的事就不能上台面了,这毕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脸面。
当李世民知道这件事后,气的七窍生烟,下令弄死了称心,而李承乾也因此痛心不已,每日混混僵僵,还称病数月不上朝。
残暴嗜血
在李承乾变了个人之前,他是非常尊师重道的,但之后的行为让人瞠目结舌。后来的李承乾完全听不进老师们的意见,甚至就连老师张玄素直言时,李承乾还恼羞成怒想杀死张玄素。
(张玄素像)
李承乾还经常模仿突厥人的行为,想象自己是草原上的突厥可汗,在宫中把自己的头发弄成辫成突厥人那样,然后用五个狼头做幡旗。
吃饭时也学习突厥人那样,直接用佩刀割肉往嘴送,甚至对人说,如果我当皇帝了,当释放我心中的欲望,杀光那些无理的进谏者,杀他几百人,看他们还敢不敢进谏。
起兵谋反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觉得李世民偏爱李泰,自己的太子头衔受到了威胁,于是想刺杀李泰。而最终刺杀李泰未果,事情败露后起兵逼宫,其结果就是被镇压,之后李承乾被废庶人,那些参与谋反的大臣也被李世民杀的人头滚滚。
是谁逼疯了太子,让他变得如此荒唐?
在李承乾的17年太子生涯中前后的性格突变,很多人认为是他后期的不求上进、又有奸臣的唆使,以及玄武门之变的影响等等。当然,太子的性格变化如此厉害,肯定有来自多方面的原因,而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
除了上面说原因,我觉得唐朝那些肱股之臣的直言进谏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他们对李世民都胆敢冒犯直言,更别说对李承乾这个太子了。
李世民是经历过腥风血雨之人,他有的自身的宽宏大量,而太子是温室中的花朵,其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高傲。别说是太子,我估计就算是一般人也受不了这些大儒们这样指着鼻子骂,而即便是当朝太子被骂只能低着头说:“学生知错了”。
况且太子的老师十几个,经常被这样骂不疯才怪,更别说当时的李承乾十七八岁,正值叛逆期的时候。因此,他才会在宫中说:
“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
太子变荒唐,李世民有着最大的责任
让李承乾变得荒唐的最大原因就是李世民了,这主要还是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李世民自己是个集政治、军事、谋略为一身的皇帝,他久经沙场,见惯了人头滚滚的场面,因为自己被人称为“天可汗”,所以他也需要一个像他一样英明的人来做皇帝,这就导致了他给太子的压力过高。
作为太子,其言行举止、嬉笑怒骂都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官家规定,学业、政事等有十来个老师轮番教导,这本身的压力就非常大,但李承乾都忍下来了,其目的就是为了李世民死后可以当上皇帝。
但偏偏后期的李世民对储君谁来做的态度又模棱两可,这里让李承乾当太子,那边对李泰又十分厚爱。太子从小到大一路紧小慎微,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怕做错事丢了太子的位置,而李世民给他的感觉就是太子的位置很危险。
在长期的压力达到顶点后,就开始了爆发,这个时候没有一个好的心理导师为他开导,反而是那些奸臣在背后怂恿,然后就是彻底的疯狂而荒唐了,在这种情况下李承乾不谋反才是怪事。
李承乾,太宗嫡长子,8岁被立为大唐皇太子。
“承乾”意为承继帝业,总领乾坤,可以说李承乾一出生就被太宗寄予厚望。
太宗对李承乾的宠爱在诸皇子中无人可及。
李承乾11岁时,太宗就令他“宜令听讼”,有意识的锻炼他处理政务的能力;12岁时,李承乾突发重疾,一向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太宗,却打破规矩请了道士秦英来替他祈福,甚至后来还大赦狱中囚犯;15岁时,李承乾加元服,太宗大赦死罪以下的罪犯,并赏赐五品以下子为父后者爵一级。
而李承乾也的确没有辜负太宗对他的厚爱。“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的李承乾自小就表现出卓越的治国安邦之才,且颇有太宗之风,尊师重道,虚心纳谏,可谓是储君的典范。
10岁时,李承乾就知道扶着自己患有腿疾的师傅李纲前往大殿,且极其恭敬。14岁时,太宗因他多病,遂允其不用多读书,可是李承乾却并未放纵自己,他却是越发的用功读书。不久,太宗让他谈一谈治国的策略,他用了不一会的功夫就写了满满三页的治国之道,太宗看后赞其“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可以说此时的李承乾若一直这样下去,必将成为继太宗之后又一个“天可汗”。
可是历史证明并非如此,自公元636年开始,从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作为储君典范的李承乾突然就换了一副模样,他开始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这里从史书记载的几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李承乾的“疯狂”。
第一件事就是“同性恋”事件。21岁的李承乾不知发了什么疯,放着太子府那些倾国倾城的美艳女子不要,居然喜欢上一个男人,并还为他取名“称心”。这件事后来被李世民得知后,恨铁不成钢的李世民并将“称心”杀死。
按理说跟一个男宠相比,李世民的宠爱才是最重要的,杀了就杀了,以后老老实实的就行。可不知李承乾是不是真的很爱这位男宠,还是故意要跟李世民作对,他居然堂而皇之的为一个被自己父亲下令杀掉的男宠在自己的府邸中立祭室,然后还命令奴婢一定要日夜祭奠,甚至他还亲自为“称心”立碑,并赐予他官职,然后更是称病数月不上朝。
第二件事就是引突厥人入东宫。成年后的李承乾似乎开始喜欢上了突厥人的玩意,而且他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喜欢,更甚者自己还会去模仿。李承乾时常在东宫扮成突厥人,然后幻想着自己是草原上的突厥可汗,在自己的东宫中“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
想想看,这是何等的疯狂,突厥人可是大唐百姓的死敌,他们杀死了多少的大唐百姓,又有多少的大唐将士死在突厥人的手中。可是作为一国储君的李承乾非但没有表现出对突厥人的憎恨,反而是越发的崇拜突厥,这算怎么回事呢?
第三件事就是谋反。如果说前两件事还表现不出李承乾的“疯狂”,那么公元643年的那次兵变,就已经将李承乾的疯狂表露无遗。作为一国储君居然去造自己父亲的反,这似乎已是足够疯狂的了。
其实最初谁都没想到一个如此聪明伶俐,又尊师重教的李承乾会变成之后那般疯狂的模样。谁也想不到,之前那般虚心纳谏的李承乾,最后会说出“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那般歇斯底里的话。
成年后的李承乾完全已经变成了一个癫狂的疯子,他再也没有往日那般仁君之风。
可是李承乾会变成这样,却是与李世民,和李世民为他选的那些老师有着莫大的干系。
首先太宗真的太重视他了,可这份重视却压的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李承乾完全就喘不过气啦。李承乾背负了太多本不该他这个年龄背负的东西,李承乾他先是小孩子,后才是太子。
李世民为他精挑细选的老师虽个个都是人中龙凤,也个个都是直臣,诤臣。但李世民却选择性的忽略了李承乾他还是一个孩子,李世民可以忍受那些大臣无时无刻的直言犯谏,但你让还是小孩子的李承乾去天天面对着这群“盖个房子被骂是奢华,与太监玩耍被骂是秦二世”的诤臣,你说李承乾受的了吗?
更甚者,这些自诩为忠臣的主,在教导太子时,往往不给李承乾任何的面子。比如孔颖达,每次在教训李承乾的时候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深怕别人不知道他在忠臣。而这种做法虽成就了孔颖达忠臣之名,但对于李承乾来说确是一个莫大的侮辱,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时期是最讲面子的时候,更何况李承乾还是太子,你想作为一国储君每次都要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教训,试问这谁受得了?
也就是如此,在李世民和那些无时无刻都在上谏的老师的双重压迫下,李承乾越来越叛逆,他的性格越来越乖戾,成年后的李承乾开始彻底的放飞自己,长期的压抑让他变得越发的疯狂,无处宣泄的李承乾彻底的变了,他变得听不起任何谏言,变得看不起任何臣子。
只能说,曾经这么一位储君典范的李承乾,最终毁在了自己父亲和那些忠臣的手中。
李世民作为一个文治武功的帝王,对于寄予厚望的儿子应该是严格管教的,曾经的太子李承乾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但他确实做了很多荒唐的事情,越来越叛逆与李世民背道离驰,最后竟然谋反,做了这件最错误的事情导致人生尽毁,父子生死永别,也深深伤害了李世民,尽显悲欢离合。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母亲是李世民最深爱的长孙皇后,他的降临注定是大位之人,从其名字就能看出来,承乾,承继大统、总领乾坤,所以他刚出生就被封为恒山王,5岁就迁封中山王,7岁时李世民继承皇位,当年就封李承乾为皇太子,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储,可想而知李世民对这娃寄予了多大的厚望。
长孙皇后共为李世民生下3子,李承乾谋反,李泰撺掇,最后皇位花落李治,为唐高宗。
这娃也很争气,从小名师教导,也很聪明,在十几岁就能参与兼国参政,但因身份尊贵,身边也聚拢了一些阿谀奉承的形色人物,随着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忙于政事,无人来管太子,于是李承乾开始痴迷玩乐,用宦官、养男宠、信道士、好美色都是小儿科,他玩的项目都很别致、荒唐,比如平常锦衣玉食李承乾觉得不刺激,他经常带着厮役们偷盗百姓家的牛羊,来煮了分食。
李世民与突厥达成屈辱的渭水之盟,3年后李靖率军灭了东突厥,报了当年渭水之仇,图为李靖画像。
他特别迷恋突厥人的生活,李承乾在东宫要求下人说突厥语,穿突厥衣服,进行突厥歌舞表演,还亲自扮演突厥可汗,在东宫演绎着突厥的生活场景,假装自己死后举行突厥葬礼,下人按照突厥风俗,主子死子奴仆要以刀砺面,用刀划自己脸鲜血直流,谁的伤口越大对主人越思念,李承乾乐此不彼,还扬言自己继承皇位后,一定带领着部队投身到突厥可汗帐下,作为大唐帝国储君,不管是否戏言,讲这番话的确很荒唐。
李承乾流放重庆不久去世并下葬,唐玄宗时将李承乾迁葬昭陵,留下了重庆彭水的这座空墓址。
而且李承乾肯定知道突厥跟大唐是死敌关系,当年李世民刚登位,颉利可汗带兵要挟,李世民达成了屈辱的“渭水之盟”,直到3年后李靖才带兵驱逐了突厥报了仇。李世民得知太子竟然向往突厥,还要归顺死敌突厥,大发雷霆,两人产生很深隔阂。后来李承乾亲弟弟李泰也受李世民喜爱,遂产生了嫉妒心理,久而久之担心弟弟有谋嫡之心,父亲又不像以前喜欢自己,于是想再现一番玄武门之变,暗杀李泰、逼李世民退位,但李承乾终究不是李世民,谋反败露,被李世民废为庶人流放,不久死在异地他乡。
承乾,承载上天赋予使命的意思;作为太宗的嫡长子,八岁时即被立为太子,太宗在他十二岁时,亲自培养其处理政务的能力,对他寄予厚望;而作为太子的李承乾确实天资颖慧,奋发有为,不孚众望!但为什么后来没走向九五至尊就黯然失色了呢?
1.自从贤惠的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神情大变,后来又得了脚疾,自卑感加剧,引发心理变态;年龄轻轻就广修宫室,不顾身份与宦官嬉戏,而且听不进老师的教导,自甘堕落、不求进取,还私下派剌客去暗杀自己的老师于志宁。
2.本已有了妻室儿女,却醉心于“美姿容,善歌舞”的男伎,还有断袖之癖的嫌疑,竟絭养男宠“称心”,并与之同吃同睡同畅玩,任何人的劝诫他都置若罔闻,根本忘了自己重任在肩;李世民听说后,杀死了其男宠称心,李承乾却明目张胆地在自家花园立了一块墓碑,动辄去哭悼亡灵,后来竟至茶饭不思,称病不上朝,颓废糜烂至此。
3.李承乾一度迷恋上了突厥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他弄来一批面似突厥人的侍从,扮演成“突厥部落百姓”,把东宫装饰成草原,架起帐篷,点起篝火,放下太子架子,亲自杀羊烧烤,然后与“部落子民”分享; 还意犹未尽,自己又打扮成“大汗”,然后两眼一闭,倒地装死,让部落民众们骑着马围着他的“尸体”呼天抢地地痛哭,并要求割破自己的脸,以示对“大汗”沉痛的哀悼;这还没完,又 一跃而起,信誓旦旦地对众人说:我一旦登基了,就去突厥当个将军;荒诞啵?我的妈!快把长孙皇后气活了。
4.他的才华横溢的胖弟弟魏王李泰,因主编《括地志》受到李世民的嘉奖后,李承乾没心思去突厥当将军了;他深知李泰不是省油的灯,早有取自己而代太子的意思,他丧尽天良,处心积虑地暗中派刺客去刺杀魏王;但李泰意气风发之余,加强了防患,刺客终于失手。
暗杀事件即将暴露于天下,李承乾决定孤注一掷,铤而走险,竟丧心病狂地联手侯君集等准备起兵逼宫,这次彻底玩完!
他忘记了自己的亲爸是玩阴谋的鼻祖,光彩照人的皇位就是玩了“玄武门政变”得来的,你这雕虫小技怎能瞒天过海?事儿尚在酝酿之中,就被英明神武的李世民洞察到了,李世民痛彻心扉后,把李承乾贬为庶人幽禁起来。
李承乾,曾是大唐美好的未来,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精神寄托,万众瞩目的领袖的接班人,就这样成了平民百姓,两年后死于流放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