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为什么诸葛亮推荐蒋琬在他死后接班当丞相,而不是让姜维接班?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2关键词:诸葛亮,姜维,诸葛,丞相,蒋琬

为什么诸葛亮推荐蒋琬在他死后接班当丞相,而不是让姜维接班?

点赞1、泸州市 网友:斗破苍穹

诸葛亮在临去世的时候,面临着一大难题,那就是选择接班人的问题。当时,诸葛亮的手下人员里,论资历、战功、能力,大家都认为应该是魏延来接替诸葛亮的职务。而姜维号称是诸葛亮的学生,在军中也崭露头角,论军事能力也是蜀军中的佼佼者。可是,诸葛亮却谁也没有选择,却选择了蒋琬,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 蒋琬接管诸葛亮权力的经过。

蒋琬接替诸葛亮权力的过程是十分惊险的。这是因为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正在率领大军北伐。蜀军主力和司马懿的魏军相距不远,处于相持状态。而蒋琬当时留在刘禅身边,远在千里之外。因此,诸葛亮在去世前对此做了周密的布置。

诸葛亮先是向刘禅上了密表,秘密向刘禅指定了自己的接班人是蒋琬。而他自己在军中,直到去世时都没有公开的向任何人提起接班人的问题。这就不可避免的引起魏延和杨仪对军权的觊觎之心。然后诸葛亮让杨仪指挥全军撤退,魏延为全军断后。魏延经不起这样的安排,和杨仪为了军权经过一番争夺,兵败被杀。杨仪把军队带回汉中后,也马上被剥夺了军权,不久也被贬为庶民,被逼自杀。


蒋琬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这是诸葛亮生前周密的安排的结果。诸葛亮在他的安排中,缜密的将各方面的因素都考虑到了里面,包括政治、军事、人情等因素都考虑到了里面,不愧是当世的政治高手。最终蜀军主力安全撤回了汉中,而对诸葛亮政策威胁最大的魏延、杨仪也都自取灭亡。

二、 蒋琬是唯一能够保证诸葛亮政策执行的人。

诸葛亮挑选蒋琬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个人是和自己能力专长最相近的人。诸葛亮在最初的时候,作为刘备的军师中郎将,为刘备管理各种军政事务,最大的成果就是行政治理,让刘备足食足兵,没有后顾之忧。


而蒋琬的才干也与诸葛亮相似,他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也做到了让诸葛亮足食足兵。从这一点来看,蒋琬拥有相当强的治国理政的能力。而这一点对于诸葛亮遗留下的政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因为诸葛亮在临去世前,将自己死后蜀汉政权的国策更改了。那就是不再发动劳民伤财的北伐,改为休养生息,以待天时的政策。而这个政策,就必须要有一个擅长治国理政的人来执行。纵观蜀汉政权之中,只有蒋琬才是唯一合适的人选。


魏延和姜维都是一路人,他们都是以北伐为己任的人。如果让他们接管了诸葛亮的权力,就势必要继续北伐不止。那么,诸葛亮的既定的国策就无法实施了。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对蜀汉的国力损耗过大,如果继续北伐,对蜀汉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诸葛亮绝对不会将自己手中的权力交到魏延和姜维的手中。姜维作为诸葛亮亲自培养的将才,在诸葛亮的集团中资历很浅。在姜维的上面,还有吴懿、王平、马岱等一大批的将领,所以姜维不可能继承诸葛亮的职位。诸葛亮处理好魏延和杨仪的问题,就能够保证权力的过渡了。

三、 蒋琬的长处是蜀汉稳定的保障。

诸葛亮治理蜀汉十分成功,但是也正因为他大权独揽,使得蜀汉在他去世后,一时失去了重心。在这种时候,蒋琬发挥了他的特长,稳定了蜀汉的局势。蒋琬在治国理政上,做到了井井有条,让处于长期战争状态的蜀汉得到了喘息之机。

蒋琬在朝堂之上,更是做到了以静制动,处变不惊。他在刚接替诸葛亮的职位时,做到喜忧不形于色,行动如同平常。蒋琬用镇静的心态,平息了当时大家因为诸葛亮去世带来的恐慌情绪。在蒋琬的带领下,蜀汉的国策、人事变更没有带来过大的影响。


更难能可贵的是,蒋琬处理人际关系、公私事务方面能够秉公办理,并不受个人的感情左右。蒋琬对人才十分重视,在诸葛亮处理马谡的时候,蒋琬就对诸葛亮的处理表达了反对意见。在蒋琬执政后,他对说话失礼的杨戏,背后说他坏话的杨敏,都不予理会。尤其是杨敏因为过失坐牢,蒋琬依然秉公处理,不乘机对他加罪。蒋琬凭着自己的以身作则,团结了蜀汉的绝大多数官员,稳定了蜀汉的局势。从这一方面来说,蒋琬确实不负诸葛亮的重托,不愧蜀汉贤相之名。

四、 壮志未酬的蒋琬。

蒋琬在接替诸葛亮的职位后,为蜀汉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费尽心力。在他的领导下,蜀汉得到了喘息之机,在经济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过如果说蒋琬只是专心文治,并无心武功是对他的误解。实际上,蒋琬也有一颗继承诸葛亮未竟的事业,完成北伐的心。


不过,蒋琬的北伐策略与诸葛亮的不同。他将目光转向了曹魏的魏兴、上庸。我们知道,这个地区是当年刘封、孟达占领的,经过多次战乱后,被曹魏所占据。蒋琬放弃了诸葛亮兵出祁山的策略,制造船只,准备拿下上庸。可惜这次行动,因为蒋琬的身体不好,再加上蜀汉的群臣不支持,没有能够实施。

此后,刘禅派费祎和姜维来找蒋琬探讨北伐的战略问题。我们知道,费祎本来就无意北伐,而姜维认为自己出身西凉,熟悉那里的风俗地理,一心想出兵凉州。如果蒋琬采取与费祎相同的意见,那么蜀汉就不会有发动北伐的动议。而我们从蒋琬向刘禅上奏的表章中,可以看到蒋琬是支持姜维的意见。他建议以姜维为前锋,出兵凉州,自己则作为姜维的后援。


可惜的是,蒋琬不久就病死了,没有实现这个计划。而费祎在接替蒋琬后,就坚决不发动北伐,为此还不惜裁减姜维带领的兵马。直到费祎被刺杀后,掌握了蜀汉军权的姜维才发动了对曹魏的北伐。

我们从蒋琬的行动可以看到,蒋琬是有心北伐的。而且蒋琬改变诸葛亮的北伐策略是很有见地的。这个原因蒋琬在向刘禅的奏章中写明了,那就是蜀汉弱小,想要北伐取得战果,就必须借重东吴的力量。可是,我们可以从诸葛亮的北伐过程中看到,东吴和蜀汉的配合根本就不紧密。甚至在多次北伐中,东吴为了保存实力,动不动就将军队撤回,丢下蜀军唱独角戏,让诸葛亮壮志难酬。


而且蜀汉将北伐方向定在陇西,与东吴相隔万里,根本达不到互相配合的目的。曹魏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发挥内线作战的优势,对蜀汉和东吴各个击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蒋琬决定将目标改变到上庸方向。

上庸位于魏蜀吴的交界,群山环抱,一条汉水穿过其中。蜀汉位于上游,夺取这个地区是有把握的。而且夺取之后,曹魏也难以夺回。而且顺汉水而下,蜀军可以到达曹魏的战略重镇襄樊。如果蜀汉占领上庸,就等于在曹魏的荆州防线的侧背伸出一把刀子,让曹魏不得不分兵对待。这样,蜀汉既可以减轻凉州方向上的压力,又能够在有利的时机出兵荆州,配合东吴作战。


可以说,蒋琬的夺取上庸的策略是暗含杀机的。可惜的是,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由于魏延和杨仪内讧,元气大伤。当时没有人支持蒋琬的策略,他们只看到了蜀军顺流而下攻打上庸,如果不利难以退回。却没有看到,如果夺取了上庸,则敌人也是难以夺回的。这实际上是蜀军将领没有自信的体现。蒋琬最后无奈,只得放弃了自己的策略,回到诸葛亮原来的北出祁山,进兵凉州的难以成功的道路上来。

结语:

诸葛亮在去世前就安排了后事,他将蜀汉将来的国策进行了更改。那就是不再北伐,休养生息,以待天时。为了执行这个国策,他选择了蒋琬。因为在蜀汉所有的群臣中,只有蒋琬才是执行这个国策的最佳人选。

如果诸葛亮选择魏延、姜维做他的接班人,那么他们会继续发动北伐,根本不会执行诸葛亮的国策。这样,在长期消耗的情况下,蜀汉的局势会越来越岌岌可危,这是诸葛亮所不愿意看到的。这是诸葛亮不选择魏延、姜维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诸葛亮的精心安排下,终于在没有出现太大波折的情况下,让蒋琬成为了自己的接班人,实现了权力的过渡。

蒋琬也不负诸葛亮的厚望,他以自己的才能和品行,稳定了蜀汉的局势。在他的带领下,蜀汉得到了喘息之机,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同时,蒋琬也从自己的观察出发,对诸葛亮的北伐策略做了修改。可惜的是,由于蒋琬的身体原因,在他壮志未酬的情况下就病逝了。不过蒋琬对蜀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为蜀汉的四贤相之一。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点赞2、三明市 网友:扯不断

诸葛亮为何推荐蒋琬接班当丞相,而不是姜维?29年后发现他真聪明!

诸葛亮之所以推荐蒋琬在他死后接班,当蜀汉丞相,而不让姜维接班,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不看重姜维!29年后,我们从蜀汉的发展轨迹来看,可以发现诸葛亮当时的选择真的是非常高明!

姜维

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姜维说起。很多人了解姜维,估计都是通过《三国演义》,在演义中,姜维不仅战斗力强悍,和赵云打成了平手,在军事谋略上,他更是表现得非常优秀,刚一出场,便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并将计就计,伏击了赵云。诸葛亮在得知小小陇右,竟然有人能够识破他的计谋时,非常惊讶,想方设法将姜维给收降了。而在收降姜维之时,诸葛亮说出了这么一段话。

原文:孔明慌忙下车而迎,相叙甚爱,维不胜感激。孔明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愿尽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当尽授之,汝宜倾心而报国也!”维大喜拜谢。

诸葛亮说的这一番话还是非常感人的,也是因为他说想将自己所学知识全部传授给姜维,引起了大家的猜测:诸葛亮有意把姜维当作自己的接班人培养!这也是为啥大家对诸葛亮没让姜维接班非常奇怪的原因,按理说诸葛亮都这么说了,他是应该把位置传给姜维啊。

实际上大家之所以有这种疑惑,主要就是把正史和演义给搞混了。在正史中,诸葛亮可没说过这种话!事实上,作为一个老辣的政治家,诸葛亮根本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语!

正史中,对于姜维在诸葛亮死前的记载并不多,并没有很多关于姜维上场杀敌的纪录,演义中的很多故事其实都是虚构的。不过根据姜维的升迁纪录来看,诸葛亮对他还是非常看重的!

在正史中,姜维是因为受到猜疑、不被魏军所接受,所以无奈地投靠了诸葛亮。而当他加入蜀汉阵营时,诸葛亮给他的待遇还是非常不错的。

《三国志》: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

看看诸葛亮给姜维的待遇,封将军、封亭侯,这可不是一般的好啊,要知道在古代封侯可是非常难的,除非有很大的功劳。除了给姜维封官加爵,诸葛亮在私下里给姜维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在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的书信中,诸葛亮大夸姜维的才能和人品,想要重点培养姜维。

《三国志》: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从诸葛亮的书信来看,他对姜维的欣赏之情是溢于言表的,很明显他非常想要栽培姜维。而事实上,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虽然在史书中并没有说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姜维打过什么仗,立过什么功,但是姜维可是一直在升官的。在加入蜀汉后的第三年,姜维就直接升为了行护军征南将军。这个征南将军的职位,当年赵云也做过,时间是建兴元年(公元223),而刘备入主成都是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可见赵云坐到这个位置花了将近10年时间,姜维却在没有明确记载战功的情况下,3年之内就升为了征南将军,可见诸葛亮对他是多么的看重!

既然诸葛亮如此看重姜维,又为何不让姜维接班做丞相呢?实际上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姜维军事能力强

从上文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姜维的军事才能是非常满意的,在和张裔、蒋琬的书信中大夸姜维。实际上,这也是诸葛亮对姜维的定位了。每个人其实在世界上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路,而在蜀汉,诸葛亮想要姜维走的路就是军事这条路。从“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这句话来看,诸葛亮是打算把姜维往军事将领这方面培养的,他想要把姜维培养成独当一面的名将,辅助蜀汉北伐。

而事实上,诸葛亮之后的蜀汉掌权者,也基本是沿袭了他的这个策略,一直是把姜维当做领兵大将使用,无论是刘禅还是蒋琬,在姜维领军这条路上都是非常支持的,而姜维的表现也确实是非常不错。

二、姜维的政治能力不高

姜维长期跟随诸葛亮行军打仗,在诸葛亮身边学习,在这期间,诸葛亮对姜维的考察也一直没有断过。从诸葛亮的最终选择来看,他认为姜维的政治能力还是不够格的。为何这么说呢?我们从姜维和黄皓的争斗就能够看得出来。

姜维是诸葛亮欣赏、栽培之人,军事能力非常高,在诸葛亮死后,蒋琬、刘禅对姜维的器重也是看得见的。当时姜维和黄皓之争,大家都是比较清楚的,很多人都认为姜维必败,连姜维自己都这么认为,最终率军去沓中屯田了。实际上,这都是大家想多了。刘禅对姜维的器重与信任,是丝毫不输于黄皓的。姜维北伐,蜀汉那么多人反对,为何他仍然可以做到坚持不倒,其实背后就是因为刘禅的支持!

如果说黄皓是刘禅的右手,负责对内的统治,那么姜维就是刘禅的左手,负责对外的征伐。在刘禅心目中,黄皓和姜维同等重要,不会对姜维怎么样的。但是姜维并没有看透这一层,这其实就是姜维政治能力不足的体现了,他以为黄皓会害他,所以率军屯田沓中,结果让司马昭看到了蜀汉的虚弱之处,决议攻打蜀汉。而当得知钟会治军长安时,姜维仍然没有从沓中返回驻防,最终导致汉中被轻易被破,蜀汉最终灭亡。说实话,蜀汉的灭亡,姜维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而这一些都是因为姜维的政治能力不高所引起的。

蒋琬

诸葛亮和蒋琬,很早就认识了,而且就诸葛亮对蒋琬的了解和欣赏来看,诸葛亮很可能老早就打定主意,让蒋琬来接自己的班了。刘备入主成都以后,任命蒋琬为广都县县长,但是蒋琬这个人呢,有点恃才傲物,认为刘备这是大才小用,所以不怎么处理县里的政务,只是终日饮酒。好巧不巧,这种事情被巡视的刘备给发现了,于是刘备大怒,准备将蒋琬治罪,但诸葛亮却从中阻拦,他认为蒋琬是一个大才,不能这么对待,最终在诸葛亮的坚持之下,刘备才放弃了治罪蒋琬,而蒋琬也幸运的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命。

《三国志》: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不得不说,诸葛亮在识别人才方面还是有一套的,而大家常说的刘备识人非常厉害,也是值得推敲的。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庞统身上,最开始的时候,刘备也是不怎么重视庞统的,让庞统去做了一个县令,要不是有诸葛亮和鲁肃的推荐信,估计庞统也会最终被刘备给气走的。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蒋琬被封为尚书郎,开始进入权力中心,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更是把蒋琬给召入了相府,不要认为进入相府是一种降职,这其实是一种升职!诸葛亮时期,相府的权力多么大?可以说当时的刘禅也就是个打酱油的,真正的政令大部分都是出自于相府。所以说,将蒋琬召入相府其实是诸葛亮对他的看重!

诸葛亮开始北伐后,更是让蒋琬留守成都,统领丞相府的一应事宜。而蒋琬对于诸葛亮所交代的任务,也是完成得非常出色,得到了诸葛亮的大力赞扬。

《三国志》: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大家发现没有,自诸葛亮领大权以来,蒋琬的足迹是不是非常像曾经的诸葛亮?刘备时期,诸葛亮负责统领后方一切事宜,全力支持刘备,而诸葛亮北伐时期,蒋琬则处在诸葛亮曾经的位置上,帮助诸葛亮排忧解难。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诸葛亮深刻地认识到了蒋琬的政治才能,在此之前,他已经是非常欣赏蒋琬了,而经过这么久的锻炼,他更进一步发现蒋琬适合丞相之职,所以最终向刘禅做出了推荐。

《三国志》: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诸葛亮认为蒋琬政治能力突出,能够很好地处理国政,保证蜀汉的繁荣稳定,所以将他选为接班人,而事实上,蒋琬也确实没有辜负诸葛亮的信任,成功的稳住了蜀汉国内,平衡了各方势力。遗憾的是,蒋琬过早离世,不然在他的引领之下,蜀汉说不定能够发展得更好。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在用人方面还真的是非常高明的。他让蒋琬接替丞相之位,是因为蒋琬之前的表现非常出色,诸葛亮在很早之前就在为蒋琬铺路,让蒋琬熟悉一切操作,可以说,蒋琬政治能力强,经受住了诸葛亮的考验,所以诸葛亮才选择了他。

而诸葛亮之所以不让姜维接班丞相,主要是因为他知道姜维这个人擅长军事但并不擅长政治,让他做丞相,估计蜀汉很快就会分崩离析。29年后,也正是因为姜维政治能力不足,和蜀汉中央闹起了矛盾,最终才被司马昭发现了机会,一战而灭蜀。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点赞3、永城市 网友:玩了个甜

这里?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诸葛亮?交班?给?蒋琬?,而?不是?魏延?,姜维?,是有很深的?政治?用意?的?。



(剧照来自网络,侵删)

姜维?是?一个?相对?温和?的?文官?,军事上?不主张?冒然?进攻?曹魏?,而?魏延?是一个?激进?的?武将?,大家都知道?,魏延?曾经?给?诸葛亮?出过?奇?兵?五千?直击子午?谷?的?建议?,那就是?很?冒进的?军事?行为?,虽然后来没有?行动?。

姜维?在?军事?上也是?激进?的?,你看他?不断?上?书?要求?北伐?,就?可见一斑?。

但是,如果是?富裕?大国?都?经不起?连?年?的?征战?,何况?,三国里?蜀汉?的?实力?最?弱?,毕竟?地方?小?,经济?收益?难以?维持?常年军事?行动?的?费用?,这是?一个?现状?。

曹魏?拥有?当时?天下的?六?个?州?,有很多是?富裕?之地?,就是?现在所说的?中原?之地?,经济实力?三国?里?最强?。东吴?拥有?江东?九?郡?,也是?富裕?之地?。只有?蜀汉?只有?益州?一个?州?,加上?荆州?的?一小部分?。所以?说?从?三国的?实力?就可以?看出?,蜀汉?适不适合?长年?征战的?。时间?长了?,民力?以及?经济?必难以为继?。

诸葛亮?对于这一点?无疑?是?深知?的?,他?明白?把?大权?交?给?魏延?,姜维?,无异?于?提前?结束?蜀汉?统治?,那么?还不如?交?给一个?文官?,相对?不是?那么?好?战?的?姜维?手?上?,那样的?话?,诸葛亮?也?放心?,最起码?蜀汉?不会?很快?灭亡?,蒋琬?的?政策?比较?稳定?。

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不可能没有?一番?考量?和?权衡?利弊?。^_^是?选?军事上?比较保守?的?蒋琬?为?继承人?还是?选?魏延?,姜维?为?继承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建兴十二年(234),为蜀汉操劳半生的诸葛亮去世,原本担任丞相长史的蒋琬在诸葛亮“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的遗命之下被封为尚书令,掌管蜀汉政务。不久之后,他又被封为大将军,接管了蜀汉的军权。238年进位大司马,屯兵汉中。

蒋琬的?军事?才能?没有?政治才能?那么?突出?,他?用?水路?进攻?曹魏?魏?兴?,上庸?两?郡?,长达?六年?对峙?之久?,久?未?攻克?。其实?,蒋琬?也是?想?有?所?成绩?的?,只不过?天不假年?,蒋琬?未?曾?成功?,而?身?先?死?。


(蒋琬像)

由此?推断?~蒋琬?非?十分好的?军事人才?,但是?在?内政?上?是?有?独到一面的?,他的?政治?主张?可能?不能?更大的?扩展?疆土?,但是?对于?保境为民?还是?可以?的?。

其实,就算是蒋琬不死,也不一定能取得多大的军事成绩,因为蜀汉到了后期名将凋零,能打仗的将领越来越少,那么就很难不断的取得军事胜利了,又由于经济实力差,不可能维系常年征战的。蒋琬是一个偏向守成的官员,他主张恢复民力,休养生息,伺机与魏作战。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谢谢大家。

(图来自网络,侵删[爱慕][爱慕][爱慕])

点赞4、嘉兴市 网友:厌倦多人

首先纠正一下,蒋琬并没有作过丞相。诸葛亮之后,蜀汉再没有丞相了。

不过,蒋琬确实是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为了让蒋琬能顺利接班,诸葛亮预先做了不少工作。

为什么是蒋琬,而不是姜维或其他人呢?

什么样的人才适合接班?

诸葛亮是特殊的一个,不可以再有什么“诸葛亮第二”了。

由于特殊原因,“政由诸葛,祭则寡人”,诸葛亮成了蜀汉实际上的军政首脑,天子刘禅实际上是完全不掌权的。

显然,这算是刘备去世前,在特殊情况下为诸葛亮“量身定制”的权力体系。诸葛亮之后,再继续这样的权力格局是非常危险的。

不管是已经年近30的刘禅,是无论如何不会允许再出现一个“诸葛亮第二”的。

然而,诸葛亮时期,诸葛亮的丞相府是蜀汉事实上的军政领导机构,如果仓促之间全部还政于刘禅,很容易引起领导层的动荡,不利于蜀汉的稳定发展。

因此,诸葛亮需要的接班人需要符合两个条件。

1、私人权力不可以太强,尤其不可以在军队拥有太强的根基!不然···就是给刘备、刘禅找接班人了。

2、必须有足够的能力,能够接替诸葛亮全权处理军政事务,又要有足够的人脉,能够在诸葛亮去世后凝聚人心,维系稳定,以保障蜀汉不出现大动荡。

按照这两个条件,自然就能淘汰掉许多潜在的“接班人”了。

被淘汰的接班候选人

原本,“冀时必当以代亮”的,是魏延。(《三国志.魏延传》)

确实,论及资历、功勋,魏延都是当仁不让的接班人。

魏延自己也是如此自许的。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公开表态:让丞相府的人送丞相尸骨回去就好了,我继续领导大军北伐!

然而,接班人这个事情,不是只有功勋、能力、资历就可以的。

首先,魏延久在军中担任重要职务,军权太重。事实也证明,既然他敢在诸葛亮死后公开直接要求统领北伐军,谁又能保证他回头不会一哆嗦把刘禅轰下来呢?

其次,魏延性格孤傲,不但对诸葛亮不满,与其他文武关系也很紧张。

他曾先后与重要文臣刘琰撕逼,把人家斗倒,后又与杨仪撕逼,差点动刀子弄死人家,不单与“知识分子”搞不到一块去,他还“与诸将素不同”,与军中许多将领关系不好。

因此,这个“冀时必当以代亮”的魏延,第一个要被淘汰了。

和魏延撕逼的杨仪,则是另一个候选人。

丞相府中,杨仪与蒋琬同为长史。但杨仪的资历在蒋琬之上,且表现出的才能似乎也高于蒋琬,尤其深入参与军事行动,在军事上的经验也比蒋琬丰富。

诸葛亮去世前,就下令由杨仪领大军回汉中,也一度让杨仪“会错意”了。

然而,杨仪的性情急躁狭窄,不能容人。

诸葛亮在时,以杨仪的才能,自然是好助手。

然而,要独自担任一把手,安定人心,凝聚队伍,杨仪的性格就不行了。

因此,杨仪也被淘汰了。

魏延、杨仪之后,就轮到蒋琬了。

最合适的候选人:蒋琬

蒋琬是最合适的候选人。

首先,蒋琬长时间担任留府长史,除作好后勤工作外,没有参与军事行动,在军中的影响力不强。

所以,蒋琬算是一个典型的“文官”了,没有枪杆子基础,翻不了天,只能安安心心作好辅政工作。

其次,蒋琬的性情、人脉,使他能够在诸葛亮去世后很好的凝聚人心,维系蜀汉领导层的稳定。

蒋琬自幼就气度不凡,为人豁达,很得士人之心。

诸葛亮要委任他一些职位时,他曾经先后推荐了刘邕、阴化、庞延、廖淳等人。

注意:这些人,包含了荆州人士、益州人士、北方人士,可以说,蒋琬与各个派系的士人都有密切关系。

此外,像杨戏这样比较恃才傲物的人讥讽他时,他也能大度容忍。

因此,蒋琬很得蜀中士人之心。

后来,蜀国灭亡,钟会想要拉拢蜀中人士,自立为王,极力拉拢的,除了姜维外,就是蒋琬的儿子蒋斌。

为蒋琬“铺路”

既然蒋琬是最理想的接班人,诸葛亮就做了大量工作,为其“铺路”。

首先,诸葛亮长期以蒋琬为留府长史。

所谓留府长史,就是在诸葛亮出征期间,代丞相处理国内事务。

要知道,当时,诸葛亮的丞相府,事实上就是蜀汉的最高权力机构!

因此,如同“太子监国”一般,蒋琬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去世后,蒋琬依然可以照常处理丞相府事务,过度衔接几乎没有漏洞。

随即,诸葛亮直接想刘禅秘密阐述了“后事宜以付琬”的意见。

秘密推荐,是最好的“铺路”。

如果早早公开这一想法,蒋琬必然成为众矢之的,引人嫉妒,更有甚者,会引起魏延、杨仪等人的不满,从而影响大局,不利于蒋琬平稳接班。

等到杨仪将军队带回汉中,蒋琬为接班人的决定才公布,杨仪等人虽不满却无计可施,蒋琬得以顺利接班。

最后,替蒋琬找到了稳定接班军队的过度方法。

蒋琬在军中没有根基。

因此,诸葛亮去世后,虽然蒋琬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但实际上,蜀军主力仍在汉中,由国舅吴懿统领。

3年后,吴懿去世,而大将军蒋琬威信已立,才到汉中统领蜀军主力。

可以说,为了能让蒋琬平稳接班,刘禅、诸葛亮都是作了很好的“铺路”工作的。

完美的过度者

事实也证明,蒋琬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诸葛亮去世后,人心浮动。

蒋琬“神守举之,有如平时”,使人心信服、安定。

此后,蒋琬延续诸葛亮时期的政策,维系了蜀汉的稳定发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蒋琬是一个关键过度者。

如前所说,诸葛亮之后,蜀汉需要一个贤者辅佐刘禅,但却绝不允许这种情况长期存在。

蒋琬死后,“禅乃自摄其政”,刘禅亲自摄政(虽然费祎依然地位重要)!

而刘禅能够最终“自摄其政”,正与蒋琬的特点有关。

一件事情,隐藏了这一过程。

蒋琬曾觉得:诸葛亮北伐屡屡无功,主要就是为秦岭所隔。不如顺沔水而下,取上庸,攻荆襄。

因此,蒋琬亲自到汉中,造船练兵,开始准备。

然而,众人觉得不靠谱,后主遂派费祎、姜维前去劝阻。

无奈之下,蒋琬被迫承认错误,调整方略。

由此来看,由于蒋琬在军中根基不足,且确实军事能力有限,很难掌握军队,因此,刘禅得以稳坐钓鱼台,并逐渐为“自摄其政”作好准备!

既能接替诸葛亮稳妥辅政,又不足以威胁皇权,蒋琬当然是最佳过度者!

姜维的定位:接班人的军事辅佐者

姜维虽深得诸葛亮欣赏、重用,但姜维绝不是理想的接班人。相反,对他最理想的安排是:接班人的军事辅佐者。

姜维虽有文武雄才,但却是“凉州上士”。

我们知道,蜀汉的高层,主要由荆州人士把控,而中基层多为益州人士或“东州派”。

要在诸葛亮之后立刻接班,姜维无论是人脉还是资源都明显不足,显然不可能凝聚人心,维系蜀汉的稳定。

同时,当时姜维在军事上的地位,则“恰到好处”地使他成为理想的军事辅佐者。

姜维虽擅长军事,但当时,资历尚浅,不像魏延一样“难制”。

在蒋琬的统一安排下,姜维常率偏师北伐,反而取得了一些小胜。

可以说,在蒋琬、费祎时期,姜维在统一安排下进行北伐,虽未大胜,但至少不伤国本,北伐依然是在相对健康的。

而后来,费祎死后,无人再能压制姜维,姜维北伐规模越来越大,规模失控,导致国力受损。这个铁一般的事实也表明:姜维是合格的军事辅佐者,却绝不是理想的军政全局领导者!


以蒋琬为接班人,是诸葛亮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考虑。

这是一个能为刘禅及群臣接受的方案,能够在后诸葛亮时代继续维系蜀汉的稳定发展。

姜维虽有文武雄才,但却只是一个理想的军事辅佐者,并不是主持全局的理想人选。

这件事情,诸葛亮的做法显然是明智的。

点赞5、汕头市 网友:初识。

这是因为诸葛亮从来就没把姜维当做自己的接班人。

在《三国演义》中,自天水之战遇到姜维以后,诸葛亮就对他很欣赏,设计将其收服,并收为弟子。很多人看《三国演义》,都把姜维当做诸葛亮的弟子,亲自选定的接班人。

实际在正史中,诸葛亮虽然很欣赏姜维,认为他是“凉州上士”,熟悉军事,有胆有识,又忠于汉室,认为姜维是一个可造之才。但是姜维毕竟只是一个新归顺的降将而已,而且在魏国原本地位也不高,诸葛亮不可能真的立即委以重任。因此诸葛亮开始只是任命姜维为奉义将军,统帅虎步军,让他加以历练。

到诸葛亮去世前,姜维的职务只不过是中监军征西将军。此后在蒋琬时期,姜维因为数次率军北伐,立下了不少功劳,才慢慢升镇西大将军。蒋琬去世以后,姜维升为卫将军,和大将军费祎一起录尚书事,此时才算正式成为蜀军的高级将领之列。此时诸葛亮早已去世多年。

相比之下,蒋琬早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就已经是尚书郎。建兴元年,诸葛亮开府时,蒋琬又被诸葛亮调到自己手下,历任东曹掾、参军等职。此后在诸葛亮北伐时期,蒋琬又和长史张裔留守成都,处理政务,调度军需。

蒋琬因为工作出色,诸葛亮非常欣赏,密奏刘禅,认为自己如果去世,蒋琬可以接替。

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显然和姜维相比,蒋琬才是诸葛亮真正培养了,继承自己位子的人。而诸葛亮更多的是把姜维当一个军事将领来培养,可以算是为蒋琬培养的班底之一,而并不是自己的接班人。

点赞6、潍坊市 网友:忘仙ol

姜维?一个年轻的降将,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还是差了些。

公元234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死后,蒋琬随即被刘禅任命为尚书令,总览蜀国政务。随后蒋琬又领益州刺史,并升为大将军,由此掌控了蜀国的军政大权。

值得一提的是,蒋琬接掌蜀国,乃是诸葛亮的遗愿。诸葛亮生前曾向后主刘禅推荐蒋琬,称如果自己遭遇不测,诸事可以交付蒋琬。

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有人问,姜维去哪儿了?

就是那个被誉为凉州上士,天水麒麟儿的姜伯约。他文武双全,智计无双,更是被诸葛亮视为衣钵传承之人,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这样的天纵之才,诸葛亮为何不让他当接班人?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他姜维不够资格。别看《三国演义》里面把姜维吹得神乎其神,什么谋承诸葛亮,武追赵子龙,胆大如鹅卵,忠命于汉志。简直就是谋臣中的顶流,武将中的楷模,难怪乎诸葛亮把他当做宝。

但实际上,历史上的姜维并没有那么牛。姜维本是魏国天水郡的一个参军小将,人微言轻,平平无奇。天水郡地处陇右,属于魏国的边缘区域,而姜维身后也没什么显赫的家世背景,所以他的发展前景有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可能一辈子都难以出人头地。

但是,偏偏意外来了。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伐陇右。当时姜维正跟着太守马遵外出巡视各县。这马遵是个怂包,听闻蜀军来犯,且方向正是自家郡治冀县,连家都不敢回了,直接扔下姜维等一众随从,连夜跑去上邽投奔雍州刺史郭淮了。

没办法,当时诸葛亮来势汹汹,陇右各县人心惶惶,甚至于还有许多响应者,皆传闻要响应诸葛亮北伐。马遵担心姜维这些本地人里面和蜀军有所勾结,所以就把他们甩开了。

而姜维还被蒙在鼓里,丝毫不知自己已经被当成了细作。他发现上司逃走后,便赶紧往东追赶,紧赶慢赶终究还是没有赶上。后来好不容易到了上邽城下,却被拒之门外,姜维这才知道自己已经是被抛弃了。

姜维被抛弃之后,本想回到冀县再做打算,但当时冀县守城的将官根本就不放他进去。没办法啊,太守都跑了,陇右失陷的传闻满天飞,谁知道姜维是哪边的人?

最终姜维走投无路,不得已向诸葛亮投降。虽说是迫于无奈,但是对于姜维而言,这一次跳槽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当时的蜀国人才短缺,诸葛亮见猎心喜,对于姜维这个降将可以说是重用有加。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回到蜀国之后,姜维便被拜为奉义将军,并封为当阳亭侯。

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

之前姜维仅仅只是小小的天水参将,如今却是封侯拜将,那地位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当然了,为了招揽人才,顺便挖一下魏国的墙角,蜀汉对主动投降者的待遇普遍很高,所以姜维封将军和亭侯有着一部分身份原因。但同样是这个原因,降将一般都难获信任。他们的官职爵位虽然看起来不错,但实际权力却并不大,往往都是虚职。

不过姜维算是一个例外,诸葛亮对他一直都很信任,并抱有很大期望。所以当时姜维除了被刘禅封侯拜将以外,还被诸葛亮征召入了相府。在诸葛亮的时代,能进丞相府做事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如果还兼领朝中军政职务,那基本就是日后蜀国的骨干。

看看刘禅时代的那些军政大佬们,绝大部分都是从丞相府里面走出来的。而且即便是身居高位,既然兼领相府职务。比如绥军将军杨仪,当过丞相府的长史;魏延则是一边遥领凉州刺史,一边担任丞相司马。

要知道,当时的姜维只有二十七岁,又是一个新来的降将,如此身份和年纪便能直接辟入相府,前途不可谓不光明。果不其然,在入蜀三年后,也就是姜维三十岁那年,他就已经坐上了征南将军的位置。这可是四征将军之一,妥妥的高阶军职,再往上可就是魏延这种镇守一方的大将了。当初赵云追随刘备十数年,鞍前马后,出生入死,立下了诸多功劳。而刘备称帝之后,他也仅仅只是一个征南将军。

姜维作为一个降将,之前在魏国也只是一个小小参军,完全是属于那种没资历,没功劳、没名望的三无人员。但是他却只用三年时间,便做到了如此位置。很明显,在诸葛亮眼中,姜维是属于重点培养对象,妥妥的未来之星。

不过,这些成绩还不足以让他坐上诸葛亮接班人这个位置。诸葛亮去世时的蜀汉虽说是人才凋零,青黄不接,但毕竟是个三分天下的大企业,怎么也轮不到一个降将来当家。

更为关键的是,诸葛亮虽然是有意培养姜维,但却并不是当做接班人来培养。

在诸葛亮手下,姜维一直武将的身份,没有机会接触处理政务。更没能走出丞相府,去地方历练。所以从诸葛亮对于姜维的职务安排来看,姜维的发展方向一直都是只限于军事层面。他是准备把姜维培养成一名出色的武将,以期日后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简单点讲,姜维在诸葛亮眼中,就是年轻版的魏延。

想要当诸葛亮的接班人,仅仅是军事能力出色显然是不够的,其还需要的超强的内政治理能力。毕竟蜀国就那么点儿家底,如果没点儿经营能力,不要说北伐了,自己吃饱饭都成问题。所以对政务的熟悉程度,乃是作为诸葛亮接班人的最基本一条先决条件。

换句话讲,想要当诸葛亮的接班人,必须要有出色的内政能力,蒋琬显然就是这样一个人。

蒋琬曾担任过丞相府的参军和长史,长期给诸葛亮打下手,负责诸多的内政事宜。尤其是诸葛亮征伐外出时,蒋琬一方面要负责主持丞相府的日常工作,处理内政;另一方面还得征兵筹粮,支援前线。起初张裔还在的时候,蒋琬还有个帮手。后来张裔去世,蒋琬接替了长史的职务,那完全就是一肩挑。这基本就是当年诸葛亮在刘备手底下干的活,诸葛亮选择蒋琬来做,意味深长啊。

最关键的是,蒋琬一直干得都还不错,史载:“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所以诸葛亮夸蒋琬,是能和他一起辅佐后主的人。

“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当然,蒋琬的优势并不仅仅是能力。除了业务娴熟之外,他还是诸葛亮的嫡系。公元 223 年,诸葛亮开府治事,蒋琬是第一批进入丞相府的属官。他在丞相府待了十余年,从东曹掾做起,一直做到了丞相长史,成为了丞相府的二把手。这份资历,是姜维怎么也赶不上的。

当然了,如果论起资历来,当时杨仪还在蒋琬之上。但是前面我说过,人家蒋琬长期留在了成都,长期处理蜀国政务,不仅业务能力更胜一筹,同时也更为后主刘禅所熟悉。

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诸葛亮不管如何安排。他死后具体选谁接班还得刘禅说了算。而蒋琬长期留在成都做事,并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负责内政事宜,与刘禅接触颇多。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得到刘禅的认可,才是蒋琬能够接班诸葛亮的关键。

事实上,不仅仅是蒋琬,在他后面的费祎和董允,皆是如此。这两人虽然都是被诸葛亮培养重用,但同时他们和刘禅的关系也不一般。早在刘禅登基前,这两人就已经是刘禅亲随,一为洗马、一为庶子,后来刘禅登基,他们都做了簧门侍郎。

后来费祎进了丞相府,一路升迁,做到了丞相司马,成为诸葛亮在军中最重要的军事幕僚。但他同时也是中护军,为刘禅重臣;而董允更不得了,不仅担任了侍中这样近臣要职,还兼领虎贲中郎将,执掌宫廷宿卫,乃是刘禅的心腹重臣。

他们的这些资历,可是姜维所远远比不了的。即便姜维是一个赤诚忠勇之人,但毕竟是个降将,而且资历尚欠,刘禅也没法用他啊。

总的来说,蒋琬作为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嫡系,同时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娴熟,深得后主刘禅器重。诸葛亮选他当接班人,那也是顺理成章。至于姜维,资历尚欠,并不在接班人培养之列。

但是对于姜维而言,就算当不了诸葛亮的接班人,那也可以接受啊。姜维要是不投蜀,一直待在魏国当官,可能终其一生也走不出天水,一辈子岌岌无名,壮志难酬。而来到蜀国只够,仅仅数年时间,便成为了蜀国的高级将领,深受诸葛亮的器重。即便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他也依然平步青云,一直做到了大将军的位置,成为蜀国的军事一把手。他继承诸葛亮遗志,九伐中原,匡扶汉室,最终以身殉国,名留青史。

西晋史学家郭颁曾评价姜维:

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有此评价,姜维此生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点赞7、焦作市 网友:宠★陌

这是因为诸葛亮从来就没把姜维当做自己的接班人。因为他知道军政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姜维只是自己军事方面的接班人,政事方面还是蒋琬更适合。

在《三国演义》中,自天水之战遇到姜维以后,诸葛亮就对他很欣赏,设计将其收服,并收为弟子。很多人看《三国演义》,都把姜维当做诸葛亮的弟子,亲自选定的接班人。



实际在正史中,诸葛亮虽然很欣赏姜维,认为他是“凉州上士”,熟悉军事,有胆有识,又忠于汉室,认为姜维是一个可造之才。但是姜维毕竟只是一个新归顺的降将而已,而且在魏国原本地位也不高,诸葛亮不可能真的立即委以重任。因此诸葛亮开始只是任命姜维为奉义将军,统帅虎步军,让他加以历练。



到诸葛亮去世前,姜维的职务只不过是中监军征西将军。此后在蒋琬时期,姜维因为数次率军北伐,立下了不少功劳,才慢慢升镇西大将军。蒋琬去世以后,姜维升为卫将军,和大将军费祎一起录尚书事,此时才算正式成为蜀军的高级将领之列。此时诸葛亮早已去世多年。 相比之下,蒋琬早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就已经是尚书郎。



蒋琬因为工作出色,诸葛亮非常欣赏,密奏刘禅,认为自己如果去世,蒋琬可以接替。 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显然和姜维相比,蒋琬才是诸葛亮真正培养了,继承自己位子的人。而诸葛亮更多的是把姜维当一个军事将领来培养,可以算是为蒋琬培养的班底之一,而并不是自己的接班人。



蒋琬为官一方时以安民为本,留守丞相府时对于南征北战,后方大政方略均不负诸葛亮重托,虽然没有北伐成功,但使魏国处于守势,保卫蜀汉,维持了三国鼎立局面。 诸葛亮多次赞扬说:“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最后,小编觉得跟诸葛亮个人还是有一定原因的,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蜀国可用之人就已经不多了,所以,他料定日后北伐取胜的几率非常渺茫,而姜维又跟自己一样有着北伐之心,而这个时候蜀国要做的是自保,相比之下,蒋琬更适合丞相之职,所以,诸葛亮没有选姜维,而选择了蒋琬。

点赞8、毕节市 网友:千夕殇

但凡君主,都需要将相辅佐。将相辅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运的兴衰。所以,在选择将相方面,必须慎之又慎。诸葛一生唯谨慎,他向刘禅推荐蒋琬在他死后担任丞相,而没有向刘禅推荐姜维在他死后担任丞相,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蒋琬长于文治,适合担任丞相;姜维长于武功,适合担任将领。朝中相的权力是大于将的权力的,相可以支配将。因为相的地位高,权力大,所以相一要有忠心,二要有资历,三要有能力。有忠心则君主放心,有资历则说得话起,有能力则做得事好。因为诸葛亮与蒋琬同朝为官,蒋琬长期在他手下任职,所以,他对蒋琬是十分熟悉的,他认为蒋琬有忠心、有资历、有能力,适合担任蜀国丞相。而姜维就不同了,因为他是魏国降将,其忠心还有待考察,其资历远远不及蒋琬,甚至在朝官员根本瞧不起他,另外,在能力方面,蒋琬善于决定政治策略,姜维善于决定军事策略,虽然他们各有所长,但政治策略是支配军事策略的,所以,诸葛亮推荐蒋琬在他死后担任蜀国丞相是恰当的。


((图片源于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

点赞9、遵义市 网友:林莫遥。

蒋琬,荆州零陵人。出生时间不详。

但根据潘濬(蒋琬表弟)二十多岁被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的履历反推,潘濬的年纪与诸葛亮相仿,蒋琬可能比诸葛亮大几岁。

公元209年,刘备攻取荆南四郡,成为荆州南部的主人。

随后不久,一批荆州精英投靠刘备。代表人物有魏延、黄忠、马良、杨仪、蒋琬等。

这些人,后来普遍受到重用,成为控制蜀汉军政大权的荆州派。

不过,与魏、黄、马等人相比,蒋琬投奔刘备后的仕途并不顺利。长期不受重用。

起先,做了五年的州书佐。(吏,不是官)

中间做了五年的县令。

后来,又做了五年尚书郎。(相当于储干)

可以说,蒋琬入职集团的前十五年,一直没干过中层以上的管理岗位。发展远不如同期投靠刘备的其它荆州派。

也正是发展不顺,蒋琬在担任县令期间,自暴自弃,借酒浇愁,故意怠工,差点被老板刘备炒了鱿鱼。

幸亏是荆州派的老大诸葛亮力保,蒋琬这才捡回一条老命。


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死于白帝城。

同年五月,诸葛亮在成都开府治事,辅佐后主刘禅,蜀汉进入诸葛亮时代。而随着诸葛亮的掌权,蒋琬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不久之后,长期不受重用的蒋琬被诸葛亮任命为东曹掾(丞相府的人事处长),后又提拔为参军。

在听说自己被任命为参军时,蒋琬认为自己无功不受禄,表示坚决辞让。但诸葛亮的态度更坚决,非要提拔他担任参军。

由此也能看出,诸葛亮掌权后,是把蒋琬当作嫡系骨干进行培养的。这也为蒋琬后来的接班奠定了基础。

当然,诸葛亮当时培养的骨干有好几个,如魏延、马谡等,也深受诸葛亮的器重。并不是只有蒋琬被当做继承人培养。


但众所周知,蒋琬掌权之前,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挂了。而没挂的,如杨仪,在被诸葛亮考察多年后,也被诸葛亮pass了。

插一句,历史上诸葛亮对魏延挺不错的。

现在很多人受《三国演义》影响,总觉得诸葛亮故意坑魏延。这真是冤枉诸葛亮了。

其实诸葛亮对魏延很好,不仅从未做过坑魏延的事,而且还授予魏延单独领兵之权。

在诸葛亮时期,只有魏延有这种权力。

这也能叫压制魏延吗?

魏延后来的悲剧,其实完全是他自己作死导致的结果,与诸葛亮基本没关系。

如果一定要说有关系,也是诸葛亮平时太纵容魏延,让魏延有种关张马黄赵不在了,老子就是蜀汉武将第一人的感觉。

但凡魏延谦虚一点,能与人和睦,取得同僚拥护和支持,他也不会像后来那样,因为飞扬跋扈而落个惨死荒野的下场。


再说回蒋琬。

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大军开拔前,蒋琬留在了后方,与蜀汉益州派代表张裔一起主持丞相府的日常工作。

之后的三年时间,蒋琬一直留守在后方,默默地为身处前线的诸葛亮提供后勤保障。

公元230年,张裔去世。经刘禅和诸葛亮的任命,蒋琬接替张裔的长史职务(丞相府的秘书长),成为蜀汉朝廷的掌舵人和诸葛亮在后方的第一代理人。

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蒋琬就已经是诸葛亮在政务方面的接班人了。

我们现在之所以觉得蒋琬不重要,在历史上没啥存在感。是因为他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场景不多。

有三国迷曾统计过,《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名字出现了1747次,而蒋琬的名字仅出现了24次。连诸葛亮的零头都没有。

其实别说是跟诸葛亮比了,就连与姜维的302次比,蒋琬的出现频次也差了好几档。

蒋琬被《三国演义》忽略,该有的戏份就被大幅删减。他的名气自然也不可能很大。

然而,《三国演义》毕竟只是小说。成书于元末明初。

当时的人,由于受蒙古人压迫,普遍崇拜武将或强人、智者。对文人政客不待见。所以这才导致蒋琬这位蜀汉后方的大人物,在人们的心中混到了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地步。

但其实,蒋琬的历史地位是可以与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相提并论的。

而也正是因为他资历不浅,德高望重,是可以镇得住场面的人。所以诸葛亮才会在重病期间秘密地上书刘禅说:我要是不在了,国家大事可以托付给蒋琬。

(诸葛亮)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三国志·蒋琬传》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随后不久,前线就发生了杨仪和魏延相互告发对方谋反的事件。

刘禅知道后,问蒋琬、费祎怎么看。

估计是忌惮魏延的军功,以及魏延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如果不把魏延拉下马,日后肯定没人能压得住他。

于是,蒋琬、费祎便一起支持杨仪,说谋反的人是魏延。而这也导致魏延最终惨死。

魏延死后,此时唯一能与蒋琬掰腕子的人物只有杨仪。(蒋琬是后方的丞相长史,杨仪是前线的丞相长史。两人地位一样,但杨仪的资历比蒋琬深)

但前面说了,诸葛亮不看好杨仪,他认为杨仪心胸狭隘,不是干大事的料。而刘禅又向来尊重诸葛亮,在诸葛亮死后,坚决落实了他的遗嘱。

所以,当杨仪满怀欣喜地回到成都后,迎来的却是自己靠边站。而那个原本被他瞧不上的蒋琬,却经过皇帝的任命,成了朝廷的实际掌舵人。

关于诸葛亮为什么让蒋琬接班,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原因。

但动脑筋想想也能猜到,诸葛亮死后,没人能完全接过他的衣钵。

魏延等人勉强可以接替军事方面的事务。

蒋琬等人勉强可以接替政治方面的事务。

诸葛亮自己也深知这一点。既然没人可以完全接过衣钵,那么,后诸葛亮时代,不再大规模北伐,专心于稳定国内局面,才应该是继任执政者的工作重点。

而善于搞政治,当时已年近60岁,德高望重的蒋琬,明显就是最合适的接班人。

姜维,凉州天水人,生于公元202年。

比起蜀汉的一票主要负责人,姜维的年纪明显要小一辈。

除了年纪小,姜维加入蜀汉的时间也晚。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即公元227年,姜维才加入蜀汉。

这个时间,比蒋琬迟了18年。

所以,姜维的资历根本没法跟蒋琬比。

除了资历不能和蒋琬比,姜维的根基也完全没法跟蒋琬比。

我们知道,蜀汉内部分为四派人,一是以关张赵为代表的元老派,二是以诸葛亮、蒋琬为代表的荆州派,三是以法正、李严为代表的东州派,四是以黄权、谯周为代表的益州本土派。

刘备死时,元老派基本上死绝了。朝廷由荆州派和东州派把持。

而在诸葛亮死后,随着自然生老病死,以及魏延与杨仪的内斗,最终双双被杀。这时候比蒋琬资历更深的荆州派大佬, 也基本上没有了。

可以说,蒋琬在诸葛亮死后,能担任蜀汉的尚书令、录尚书事、大将军,总揽军政。除了诸葛亮指定他为接班人的因素外,大伙对他的支持,尤其是荆州派对他的支持,也是他能上位的关键因素。

而姜维加入蜀汉后,他背后站着哪些人呢?

没有人。姜维是只身一人加入蜀汉,他的背后没有支持者。

关于姜维的入伙过程,《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姜维正随天水郡太守在外巡视。当太守听到诸葛亮马上就到,且天水各县已经纷纷开城投降的消息后,便立马对天水籍贯的官员产生了怀疑。而姜维正好就是天水人。

由于太守不信任姜维,担心姜维把他绑了送给诸葛亮邀功。于是乎,太守便连夜收拾行李逃跑。

等到姜维发觉太守跑了,连忙追赶时,已经追赶不上。

后来,无处可去的姜维只好先回老家。但他老家冀县的守军也不信任他,紧闭城门,不让他进城。姜维在无处可去的情况下,便只好投降了蜀汉。

本来想为魏国效力,但不被长官信任,同时也不被家乡父母官信任。最后只得孤身一人投靠到敌营。这便是姜维加入蜀汉的经过。

单看姜维的这个经历也能知道,他和蒋琬没有可比性。诸葛亮也不可能直接让他做自己的接班人。

其实别说是蒋琬了,姜维很长一段时间,地位还不如王平。


诚然,姜维加入蜀汉后,诸葛亮对他十分得看重,把他也当做军事骨干进行培养。不仅封姜维为当阳亭侯(姜维投降后没多久就被封为亭侯),而且还把姜维引荐给了后主刘禅,还建议刘禅把禁军交给姜维管理。

而刘禅在见到姜维后,也对他挺好。屡屡给姜维升官加爵。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的职务是右监军、辅汉将军,爵位是平襄县侯。无论爵位还是职务,都不低。(刘禅的综合素质一般,但在待人方面做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身为降将的姜维,从不受刘禅的怀疑。刘禅也从不派人监视他)

可是,不管怎么说,姜维也是个降将,而且还是孤身一人投降。他的身份和势力,注定了他要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必须要有一个融入圈子,取得大伙认可的过程。

想想看,诸葛亮从最早开始辅佐刘备,到担任丞相,中间熬了多少年?

蒋琬、费祎从入职集团,到担任录尚书事兼大将军,中间用了多少年?

最少也用了十几年。

录尚书事、大将军,这不是一般岗位。如果没有一帮朝臣的的拥戴,单靠皇帝或已故丞相的指派,直接空降一个人,能坐稳位置吗?

绝对不可能的。

我们现在之所以觉得武侯陨落五丈原,姜维马上就接班,这也是《三国演义》导致的。

诸葛亮病死是小说的第104回,姜维九出祁山始于小说的第106回。

这中间近20年的历史,被《三国演义》只用一回半的内容就带过了。所以,大家有姜维直接接班诸葛亮的印象,自然也不奇怪。

但事实上,诸葛亮在去世前,姜维不存在直接接班的可能性。

姜维要想接班,他得先熬资历,让大家接纳并认可他。只有大家都认可他了,他才有担任大将军,接过诸葛亮克复中原大旗的可能。

点赞10、唐山市 网友:嫑脸!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即诸葛亮推荐给刘禅的丞相人选是蒋琬,而不是“自己接班人”姜维。


为何诸葛亮不选择姜维而选择蒋琬作为下一任蜀汉丞相呢?

在这里不得不先提一下丞相这一官职,所谓丞相就是上丞皇帝之意助理万机,统领百官行事。可见丞相人选首先考察的是其政治能力,而姜维的落选也恰好因为诸葛亮认为姜维的政治能力不够成熟。


姜维被魏国同僚抛弃,无奈下转投了蜀汉,可见姜维政治觉悟及能力不足。没处理好同僚关系,直接被人遗弃在战场,这一点姜维自己也应该反省一下。另外叛国投敌是政治觉悟有问题,凡是有过一次投敌经历,难免别人会担心还会有下一次投敌。

姜维政治能力不足也可以从姜维和黄皓的矛盾激化中得到了很好验证。如果说当时的黄皓是刘禅的右手,那么姜维就是刘禅的左手,两人各有分工,一个主内,另一个对外,位置同样重要。两人之间本来可以处于一种平衡,可惜姜维却误以为自己有能力除去黄皓,结果两人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闹到水火不容你死我活地步。

其实即使黄皓在刘禅身边吹风,说姜维坏话,但是刘禅也不会蠢到要杀掉姜维,毕竟还需要人领军打仗。可惜姜维又没有看透这一点,为了避祸而率军屯田沓中,结果却让司马昭逮到机会,最终导致汉中被轻易被破,随后蜀汉也因此灭亡,所有这一切可以看出姜维的政治能力不足。


反观蒋琬,在诸葛亮北伐时期,蒋琬在后方统筹,为诸葛亮前方北伐排忧解难。也正是因为诸葛亮曾经也经历过同样的位置,所以诸葛亮认识到了蒋琬的政治才能,最终才向刘禅做出了最佳推荐,即让蒋琬接任丞相。

事实上,蒋琬也确实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推荐,在诸葛亮死后,成功稳住了蜀汉国内局势,并平衡了各方势力,成为受人尊祟的蜀汉丞相之一。而姜维则一直发挥军事长处,以北伐为已任。

点赞11、厦门市 网友:倦与恋

  • 蒋琬为官一方时以安民为本,留守丞相府时对于南征北战,后方大政方略均不负诸葛亮重托,虽然没有北伐成功,但使魏国处于守势,保卫蜀汉,维持了三国鼎立局面。
  • 诸葛亮多次赞扬说:“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一 , 为官一方以民为本

蒋琬,字公琰,今湖南零陵湘乡人。二十岁时以州书佐身份随刘备入川。任广都县(今成都双流一带)长。二十岁的年轻官员仍然不免有些荒唐时候,刘备突然微服私访来到广都,发现各项工作都拖拉不清,本人正和几个哥们喝酒,刘备大怒,欲加之罪,眼光独到的诸葛亮却为之求情:“蒋琬是治国的栋樑之才,不是管理区区百里之地的小才。

诸葛亮继续劝解刘备:“他为政以民为本,从不装点门面,望主公对他重新考虑。”

诸葛亮的话,刘备是要考虑的,于是只作出免官处理。

不久,任什邡县令。我认为,诸葛亮已经把蒋琬列为重点干部培养对象,这对蒋琬日后逐渐成熟,从而进入中央高层,是十分重要的。

刘备为汉中王时,干部队伍需用量加大,蒋琬长期在基层工作,熟悉业务,对诸葛亮肯定心存感激,而诸葛亮随着权利的日增,管理业务范围加大,于是顺理成章的调蒋琬入朝任尙书郎。

建兴元年(223),诸葛亮开设府署,征聘蒋琬为东曹椽。后又举荐为茂才,这样速度的升级,蒋琬有点“高处不胜寒”之感,蒋琬推辞不就,并推荐另外几位官员。

诸葛亮开导他:“你远离家乡,为国家和百姓奔忙,士民心中不安,又会使远近之人不明觉里,所以应该显示你因功被举荐,表示对你的尊重”。后,又升为参军。

这样的接连提拨,己显示出蒋琬具有高级行政人员的潜质。

建兴五年(228)蒋琬与长史张裔主持留守相府事宜。建兴八年(231)代替张裔任长史,加抚军将军。

诸葛亮几次出征,蒋琬总是供以充足的粮草和足够的兵力。他实际上是可以与西汉的萧何相当的。

诸葛亮常说:“公琰以忠正寄托报国的志向,他是辅助我完成统一大业的人呵!”

  • 最重要的一点,他给后主的密奏上说:“臣如有不幸,后事可托付给蒋琬”。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为尚书令,不久又加官代理都护,假节,兼任益州刺史,升迁大将军,录尙书事,封安阳亭侯。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蒋琬已经不再到前线统领兵马,而是由费玮直接在前线指挥,蒋琬北上涪州坐镇、指挥、调度有关军事大计,蒋琬最后逝世于涪城,墓茔在现在绵阳市涪城区西山观内。(见上图)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后主建兴六年(229)丞相诸葛亮进军祁山时,天水内乱,姜维被人疑它,不让他进城门,姜维只好投奔诸葛亮。

恰好此时马谡失街亭,在撤回四川途中,诸葛亮攻克西县,为姜维出了怨气,顺便也带走了西县一千多户人,和姜维一起投奔蜀汉政权。诸葛亮任姜维为仓曹椽,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此时,姜维才二十七岁。

这是蜀汉政权冉冉升起的一颗将星,蒋琬对他赞不绝口,委托他一项秘密任务,训练五六千人的特种部队“中军虎步兵”。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姜维与蒋琬携手镇守汉中。

因为姜维投入蜀汉政权时间不长,诸葛亮已经向朝廷作出了自己接班人的安排,所以姜维没有受到诸葛亮的接班人推荐是可以理解的。

点赞12、常德市 网友:萌比比i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在临终前,把兵法传给了姜维。尚书李福奉蜀后主刘禅之命,问诸葛亮百年之后,谁可以担当丞相大任,诸葛亮推荐了蒋琬和费祎。由此可见,诸葛亮安排的丞相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带兵的接班人是姜维,这与史实也是相符的。

为什么姜维没有接替诸葛亮?

诸葛亮在蜀国是统管军政的,而姜维是降将,资历尚浅,诸葛亮去世姜维仅是征西将军,并没有处理政务的经验,所以姜维接不了诸葛亮的班。

蒋琬则不同,他是荆州人,入川为官,颇受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到汉中准备北伐时,蒋琬留在丞相府处理政务。诸葛亮在前方北伐,蒋琬在后方筹措充足的粮草和兵源,有点类似萧何的角色。诸葛亮常说:“蒋琬有忠心和雅量,是能和我一同复兴汉室的人。”诸葛亮曾密奏刘禅,说他如果有什么意外,军国大事可以托付给蒋琬。

蒋琬也不负众望,在诸葛亮去世后升任大将军、大司马等职务,统管蜀国军政,执政十多年。对诸葛亮未竟的北伐事业,蒋琬认为走陆路比较困难,不如走水路。为此,蒋琬大造战船,准备进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郡。蜀国内部很多人不赞同蒋琬的北伐路线,担心有去无回。蒋琬便与费祎等人再度谋划,计划由姜维进军西北,他率军作为后援。可惜,蒋琬因病去世,壮志难酬。

姜维在费祎之后执掌兵权

蒋琬去世后,接替他的费祎出任大将军,同样统管军政。费祎才思敏捷,遇事镇定自若。魏国大将军曹爽、征西将军夏侯玄带兵侵犯汉中,费祎让蜀国镇北大将军王平领兵拒守,自己带兵救援,大败曹军。

对于北伐,费祎认为诸葛亮都不能平定中原,不如保国安民,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

姜维每次要兴兵北伐,费祎都制约他,拨给的兵马不到万人,让姜维难有作为。不过费祎后来不幸遇刺,姜维才正式执掌蜀国兵权,升任大将军。

《三国演义》上说姜维九伐中原,实际大规模的北伐没有那么多。姜维的数次北伐,前期还有胜绩,后来他遇到了强劲的对手邓艾,吃了几次败仗。因为常年征战进展不大,而且损兵折将,劳民伤财,朝野上下对姜维抱怨很多。这也证明了费祎的观点,北伐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黄皓弄权危害极大

史料记载,魏国几路大军伐蜀,征西将军邓艾走阴平奔袭成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军在绵竹与邓艾决战。战前,诸葛瞻悲愤地说:“我既不能除去黄皓,又不能制约姜维,更难以守土,还有什么脸回去呢。”结果,诸葛瞻父子战死在绵竹。

而诸葛瞻的话则反映出蜀国后期的乱局:一方面,姜维一味地北伐,极大地消耗了蜀国的国力。另一方面,在费祎之后,蜀国再没有通览军政之人。姜维统军,主管政务即尚书事务的先后有董允、陈祗、董厥、诸葛瞻、樊建,最高决策权在蜀后主刘禅那里。董允执政时,蜀后主刘禅开始宠爱宦官黄皓。董允不但规劝刘禅,还多次斥责黄皓,让黄皓不敢胡作非为。

但在董允去世,陈祗接任后,与黄皓关系密切,使黄皓有机会弄权干政。到董厥、诸葛瞻、樊建执政时,樊建不与黄皓来往,董厥、诸葛瞻更不能限制黄皓。姜维也受到黄皓的威胁,黄皓与右将军阎宇勾结,要废除姜维、重用阎宇。姜维请求刘禅杀了黄皓,但迷信黄皓的刘禅岂能答应。姜维感到不妙,带兵出成都去屯田,实则是避祸。

待到魏国准备伐蜀时,姜维上奏刘禅,请求派兵将驻守紧要关口。但黄皓告诉刘禅魏军不会来,迟迟没有派兵,终于误了大事,导致蜀国灭亡。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