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为什么司马懿说“诸葛亮如果兵出武功,则魏军危矣,若亮兵出五丈原,则魏无忧”?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1关键词:司马懿,诸葛亮,诸葛,武功

为什么司马懿说“诸葛亮如果兵出武功,则魏军危矣,若亮兵出五丈原,则魏无忧”?

点赞1、齐齐哈尔市 网友:念去去。

这是演义里的说法,此言是演绎了司马懿的原意,起到了很好的文学效果。这是罗先生一贯的手法,其实,史实远没有那么悬。

01

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

《诸葛亮传》记载,青龙二年(234年)春,诸葛亮帅军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

这已经说得很清楚,诸葛亮出兵到了武功,开始屯田,做为长久驻军的打算。但到了秋天,就因病而逝,大军也就撤退了。

诸葛亮已经越过了秦岭,把势力推进到了渭河南岸,想长久驻军,也没有打算进一步讨伐魏国的意思。

《晋书·宣帝纪》记载:

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这里司马懿说得也很清楚:诸葛亮如果有勇气的话,就应该兵出武功,沿着北山东进;如果他西上五丈原,则我各路人马就不会有战事。

果然,诸葛亮西上五丈原。由此司马懿断定:“诸葛亮想争夺渭水南原,但却不向阳遂发兵,其意图已经很明确。”

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

究竟诸葛亮是啥意图,司马懿没有明说,结果一颗流星就从天上坠落下来。司马懿断定诸葛亮不行了,不久就会撤军班师。

果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病逝,蜀汉随即就班师撤军。

02

武功与五丈原的地理位置

五丈原,在今天的陕西宝鸡市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处的五丈原镇。而岐山县始建于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也就是说三国时期的五丈原还不是岐山县的地盘。

武功县隶属于今天的陕西咸阳市,武功县的设置,却要早的很多。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设郡县,将原周朝京畿内地的邰地分为武功,大致范围就是今天郿县和岐山的南部、太白县东部及周至一带。之后,基本延续这一设置。从此看来,汉末三国时期,五丈原就属于武功县。

明确了这个地理位置,就清楚五丈原与武功相距很近。

《诸葛亮传》明确记载,最后一次北伐就是进攻武功,没有五丈原一说。

之所以在司马懿的传记中,有对诸葛亮战略意图的预测,还是武功与五丈原地理位置的分布有关。

03

诸葛亮的战略意图

五丈原在渭河以南,而武功具体指的是县治所在地,在渭河以北。

如果诸葛亮渡过渭水,依北山东行,占据武功,那就是准备进攻咸阳、长安的态势。司马懿方面就必须要在渭河北岸、长安等方向阻止诸葛亮大军进犯;而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不渡过渭河,仅在南原驻扎,就没有企图进犯长安的打算。由此,司马懿断定北岸不会有战事。

这是由双方战略意图决定的,根本不存在演义中所说的司马懿判断的魏军危与安的问题。

司马懿真实的意思是,诸葛亮驻军五丈原,就说明诸葛亮不想与魏军决战,魏军没有战事自然不会有危险。

如果诸葛亮进攻武功,就说明诸葛亮要与魏军决战,就必定有战事,就得辛苦大家与诸葛亮打一架哦,这不是说魏军就危险了。

如果魏军这么菜,那诸葛亮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不会去进攻魏军吗?

诸葛亮打不过司马懿,司马懿也清楚,诸葛亮不会有大的作为,但不打都省心。

诸葛亮在耍心眼,让孙权进攻曹魏,自己在等待机会。

但曹叡与司马懿的策略就是尽量不与诸葛亮作战,先打败孙权再说。果然,曹叡打败了孙权。同时,诸葛亮也病逝了。

这是根据史料所提供的当时情况的分析。

如果诸葛亮出武功将会如何哪?

那就必须先渡过渭河,这样渭河南岸就成了诸葛亮的大后方。如果司马懿占据了渭河南岸,就等于切断了诸葛亮的后勤补给线,一段前进受阻,不能顺利夺取咸阳、长安,很可能诸葛亮就无家可归了。

司马懿的战略是能不开战尽量不开战,即便开战也没大的担忧,反而是诸葛亮会冒着更大的风险。

因此,史实远没有那么复杂,都是演义在故弄玄虚而已。双方都不想打,他们不对峙还会干嘛呢?

从231年到234年,诸葛亮憋了三年的时间,就是想出来放放风,溜达一下。或许是感觉来日无多,一生“鞠躬尽瘁”,还是牺牲在北伐的工作岗位上,更容易留下美名。他哪里会有心思和实力去武功、攻长安、灭魏国呢?

点赞2、和田地区 网友:王者梦晓

司马懿的这段话,可不是出于烧香拜佛的焦虑之情,而是发自料敌于先的满满信心!

有充足的信息证明:司马懿已断定诸葛亮不敢出武功,并依此判断做了充分的准备。

当然,尽管司马懿看出了诸葛亮不敢出武功,他依然对诸葛亮的实际用意判断不足,若非郭淮的提醒,他险些陷入被动。

司马懿已判定:诸葛亮此次北伐,是求野战!

第四次北伐结束时,魏军就诸葛亮下次北伐的路线、时间进行过讨论。

杜袭、薛悌认为:诸葛亮将于次年麦熟时再出陇右,应赶紧利用冬闲,运粮备战。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一次攻陈仓、两次出祁山,都效果不佳。他们攻坚战能力有限,而且蜀军粮草不济,难以持久,不利攻坚。

因此,司马懿判定:诸葛亮下次北伐,必出陇东,以求野战。同时,由于连番北伐都受粮草困扰,下次北伐,必备三熟之粮,才敢出兵。

于是,司马懿在关中恢复生产,积极备战。

看来,司马懿已经判定:下次北伐,诸葛亮必求野战!

司马懿判定:诸葛亮出武功的概率极低

既然诸葛亮此次北伐,要求野战,那么,诸葛亮的下步动作,就需预判。

出武功,自然可以靠近、威胁长安。

但是,蜀军既然吸取攻陈仓、祁山不下的教训,又怎么会在司马懿主力跟在屁股后面的情况下,去真的打长安呢?

而如果是要求野战,以诸葛亮之明,怎么会把决战地点选择在不利的关中平原呢?

假如诸葛亮真如此冒险,当年,他就不会拒绝魏延的子午谷方案了。

因此,司马懿基本判定,诸葛亮更可能向五丈原方向运动。

从司马懿的战前准备来看,他不断迁徙人民到关中地区,兴修水利,其企图,就是准备与诸葛亮打持久战的。他的战前部署,就是以此判断为基础进行的。

我们要注意的是:此战中,司马懿不是一个看客,而是诸葛亮的对手!

假如司马懿真的认为诸葛亮出武功自己就应付不了,甚至还会威胁长安,那他怎么可能悠哉游哉地在这里发表评论,而不紧急做准备呢?

只能说:司马懿判断诸葛亮不大可能出武功,他将根据这个判断做准备。但是,即便诸葛亮出武功,司马懿也有信心应对这种威胁。

郭淮判断出诸葛亮的真实意图

但是,司马懿依然没有完全判断出诸葛亮的真实意图。

诸葛亮此次前来,要求决战。那么,诸葛亮想要选择在何处决战呢?他会如何防止司马懿继续“坚守不出耗粮草”呢?

郭淮敏锐地捕捉到了危机:如果诸葛亮占领北原,连接北山,就可能切断关、陇通道。

关中与陇右之间,极为依赖渭水运输,一旦诸葛亮横断渭水,关陇水路通道被断,陇右的局势将十分危险。

如此,司马懿将陷入被动,没有资本“坚壁不出”,只有被动决战,以求打通关陇通道。

因此,郭淮建议:提前屯兵北原,阻止诸葛亮的企图。

起初,司马懿及诸将不信,在郭淮的详细分析下,司马懿才采纳郭淮建议,以郭淮率重兵移囤北原。

果然,郭淮连夜占据北原,营垒还未修筑好,蜀军就赶来了!

郭淮粉碎诸葛亮声东击西,守住了北原。

无奈的对峙

由于郭淮的提前部署,诸葛亮无法逼司马懿决战,被迫在五丈原屯兵,长期对峙。

由于无法迫司马懿决战,面对司马懿的乌龟大法,诸葛亮只得转入对峙。

客观地说,这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在五丈原屯兵,粮草基本有了保障,可以与司马懿长期对峙。

同时,诸葛亮使用各种手段挑衅司马懿。其目的,不是让头脑清醒的司马懿就范,而是希望激怒魏军诸将,使他们施加压力,出来作战!(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就耐不住诸将的求战情绪,被迫出战)

但司马懿巧妙地与魏明帝唱双簧,压制了魏军诸将的请战情绪,从容应对!

因为已经失了先手,司马懿可以坚守不出,诸葛亮除了挑衅司马懿之外,也别无他法。


最终,诸葛亮在五丈原的瑟瑟秋风中死去,无法实现其抱负!

司马懿耗退诸葛亮,靠的就是一个耗字。

可是,假若司马懿、郭淮不能提前判明诸葛亮的企图,又怎么可能“想不出战就不出战”呢?

司马懿所谓“如果诸葛亮出武功,我们就要担心了”的说法,透露的,是他对诸葛亮行动的预判信心,而非烧香拜佛的焦虑之情!

点赞3、昌吉回族自治州 网友:幽梦ゞ影

武功在魏军侧翼,司马兵败,诸葛可以趁此时进行最好的兵力配置。五丈原在渭河以南,与司马隔河对峙,难以进兵或者出奇兵。

点赞4、云浮市 网友:吻你的脸

公元234年2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踏上了他最后的北伐之路。四月,诸葛亮的大军抵达渭河南岸,为达到与司马懿决战的目的,他一反从祁山进兵的老套路,入斜谷出陇东,并事先在半路上设置了驿站专门转送粮草,充分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当时,在诸葛亮抵达渭河南岸的同时,司马懿的大军也来到了渭河北岸,双方隔河相对,在行军时间上打成了一个平手。

魏军在抵达渭河北岸后,司马懿便召集手下将领讨论作战计划,不少将领都建议在北岸拒敌,他们认为北岸有渭河这条天险可以阻挡蜀军的进攻,胜算更大。如果到南岸拒敌,魏军就不得不背水扎营,这无疑于自陷死地,一旦敌人攻破营垒,大军将退无可退,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虽说当年韩信也曾背水为营,并大破赵军,但试问这里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死地而战的风险太大,即便是像韩信那样不出世的名将,也是预先布置了两千轻骑绕到赵营背后拔旗易帜,否则当日战斗的胜负真的很难说,所以魏军很多将领都认为应该在北岸扎营拒敌。



但是,司马懿却不同意,他经过反复考虑,认为渭河南岸是百姓居住的地方,如果让诸葛亮顺利占领渭河南岸,那么蜀军就可以在这里屯田,反客为主。于是,司马懿果断带领大军渡过渭河,并勇敢地背水扎营。

这样一来,魏军不仅封住了诸葛亮通往关中的道路,还使他不敢放心大胆地进行屯田,看似防守,其实暗藏杀机。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可供选择的进军路线就只剩下两条:

一是从武功出发,沿山势往东进军直取长安;另一条是向西进军五丈原,以此处为基地设法与魏军展开大规模决战,有效摧毁其主力,然后再由这里北渡渭水,根据形势或步步推进,进取长安,或转身向西图陇右。

当时,司马懿对诸葛亮做出这样的判断:“诸葛亮如果有胆子,就出武功向东进攻直取长安,不过那家伙太谨慎了,我觉得他这次一定会上五丈原的。”

司马懿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武功与五丈原东西斜对,若诸葛亮选择进军武功,那司马懿就必须放弃拒敌于渭水的计划,率领大军返回关中防守,这样战争的主动权就由诸葛亮所掌控。更重要的是,如果诸葛亮能打下武功,就可以扎住脚跟,切断司马懿大军与长安的联系,逼着司马懿与蜀军决战,如此魏军将面临凶险万分的境地。

但问题是,进军武功有个非常大的缺陷,那就是他的主要行军路线是渭河与秦岭之间的一条河谷,这条谷道非常狭长,诸葛亮如果从这里行军,士兵就不得不排列成一字长蛇的阵势,正好将自己的侧翼暴露给了魏军,这种情况就如同当年刘备的连营七百里,非常危险。自古侧敌行军就是兵家大忌,诸葛亮他敢冒这个险吗?



司马懿觉得诸葛亮不会冒这个险,但他显然也不敢赌。因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个世上只有傻子才会相信真有算无遗策之说,司马懿不敢赌,所以他宁愿犯兵家之大忌也要跑到渭河南岸来背水扎营,目的就是为了扼制蜀军进兵武功的企图。

因为,现在司马懿和诸葛亮都在渭河南岸驻扎,诸葛亮除非抱有必死的决心,坚决不要后方;否则,他就不敢越过司马懿的大军,去进攻司马懿背后的武功;而即使诸葛亮有必死决心,也只能沿着秦岭与渭河之间的河谷行军,这样他的侧翼就会完全暴露给司马懿,魏军便可以最快的速度展开袭击。

对于诸葛亮来说,东进武功应该能够调动魏军回救,逼得司马懿与自己展开决战,但是行军风险太大;即便自己能顺利通过秦岭与渭河之间的河谷,但谁又能保证一定能顺利夺下武功,这一切都在未知之中。诸葛亮没有把握,而他需要的恰恰是有把握的胜利。可是,世界上从来都没有百分之百有把握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战争就是一场赌博,但诸葛亮却不敢豪赌。所以,诸葛亮开始把目光瞄上渭河南岸的五丈原。

五丈原地势险要,进退自如,蜀军进兵此地可进入地势较高的山地,从而把陇西魏军和司马懿切为两段,如此再寻找战机与司马懿展开决战,以摧毁其主力,这也不失为一条路。

况且,五丈原正好处在斜谷北口,斜谷是蜀军粮食运输的命脉,万不可有失;同时蜀军一旦被魏军打败,也可以及时地通过斜谷南撤,避免被司马懿一锅端。

诸葛亮这次是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的,他宁肯求稳,绝不求急,而此地正符合他一贯以防御保全为主的需要。最终,诸葛亮选择带兵进军五丈原。

点赞5、常州市 网友:傀儡i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率领八万步兵,发起第五次北伐。司马懿作为防守方,率领二十多万军队,拥有强大的骑兵和步兵,具有主场优势,兵种优势,军力远比蜀汉强大,后勤供应远比蜀汉方便,居然害怕只有八万步兵的诸葛亮向北穿过茫茫秦岭后继续向东进逼长安,对诸葛亮选择西出五丈原感到庆幸,可见司马懿对诸葛亮十分的恐惧。

这是因为在第四次北伐期间,拥有优势军力的司马懿连续多次被诸葛亮击败,总计损失两万五千多人,其中卤城之战被一举歼灭一万五千人,最后还损失了当世名将张郃。司马懿被诸葛亮打怕了,自此畏蜀如虎。

在第五次北伐期间,如果诸葛亮不用担心后勤供应、不用担心粮食的话,当然可以向东进逼长安,迫使曹魏与之决战。

但实际上,诸葛亮军力有限,尤其粮食运输极为困难,尚不具备与曹魏战略决战的条件,只能切断曹魏关中与陇右的联络,促使陇右生变,寻机予以夺取。这就需要在关中合适的地方与魏军长时间对峙。如此,诸葛亮必须要解决粮食供应问题,为此他需要率兵屯田,需要一个稳固的屯田环境。如果战场距离长安太近,战事过于紧张,无法屯田,只能从成都平原走蜀道往汉中运粮,再从汉中穿越八百里秦岭往关中前线转运,千里迢迢,山高涧险,栈道众多,崎岖难行,蜀汉必然难以持久。

只有在五丈原这个距离长安不远不近的地方,蜀汉八万军队一方面可以从容屯田收获粮食,另一方面可以把司马懿二十多万大军堵截在城池里白白消耗粮草,同时也拉长了曹魏的补给线。

史载那个时期的曹魏,在多年的战争中,其关陇边兵在诸葛亮面前不堪一击,只能出动十多万中央军进行救援。导致曹魏大军东西奔走,兵不解甲,马不解鞍,民夫废业,经济疲惫,民有饥色,多地爆发瘟疫。如果长久对峙下去,则必然拖垮司马懿大军、拖垮曹魏。

诸葛亮这个办法非常有效,曹魏形势危急,二十多万军队却只能龟缩在坚城里不敢出战,徒费钱粮。可惜诸葛亮自己却于当年秋季意外病逝了,蜀汉只能撤军,导致功亏一篑。

点赞6、海伦市 网友:流萤零星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率军北伐,此次北伐,也是吴蜀合作且规模最大的一次。在此之前,诸葛亮进行了三年劝农讲武的准备,并联合东吴孙权出兵发魏。据《资治通鉴》记载:

“春,二月,亮悉大众十万由斜谷入寇,遣使约吴同时大举。”

诸葛亮率军由汉中出发,途经斜谷,穿越秦岭,最后驻军于五丈原。而司马懿则受魏帝之命再度前往据之。

时诸葛亮驻军渭水之南,当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背水立营抵御诸葛亮时,曾对众将言道:

“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资治通鉴》

后来诸葛亮果然屯兵五丈原,于此处与司马懿对峙了一百余天,终于秋八月病逝。那么当时司马懿为何能断定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则魏军无忧呢?诸葛亮若出武功,又会对魏军造成怎样的危险呢?

兵出武功,险中求胜

诸葛亮用兵向来谨慎,力求稳中取胜,所以诸葛亮当年兵屯五丈原而不敢冒险出武功。出武功到底是怎样一种战略呢?这里和大家简单说明一下。

“出武功,依山而东”,这实际上就是打一场主动进攻的包围战。绕到魏军后方,切断司马大军与长安的联系,实际上就是切断魏军粮道,让司马懿难以坚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曾于卤城之战大败司马懿,此后司马懿抵御诸葛亮的主要战略便是坚守,司马懿这个人主动出击不行,但打防御战还是很在行的,毕竟他沉得住气。然诸葛亮若能断其粮道,即使司马懿在能忍,也必将被蜀军拖死。时东吴孙权引军十万攻打曹魏合肥,曹魏东西两面受敌,故诸葛亮兵行险招也犹未可知,故司马懿忧之。

但兵出武功还是过于凶险,蜀军劳师远征,本来自己后方的补给就不容易,若还分兵绕至敌后,一旦有失,那个损失便是难以估量的了,故诸葛亮最终没有兵出武功。

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的原因

诸葛亮之所以屯兵五丈原,其意还是求稳。时诸葛亮欲意攻取北原,然被魏将郭淮击退,后与司马懿进入相持阶段,而这一对峙,便是整整三个多月!

而进入这种对峙状态则正是司马懿所希望的,一来魏国势力强于蜀国,魏国耗得起。二来蜀国劳师远征,后方补给也没有魏国来得容易。司马懿知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则必定有一番对峙,因为诸葛亮不敢冒进,而自己也秉承坚守的战略,故言“魏军无忧”。

那么诸葛亮为何也选择了对峙呢?也许诸葛亮觉得自己这次能拖垮魏国。其因有二:

其一:此次北伐诸葛亮做足了准备,三年劝农讲武,可谓是兵精粮足。

其二:东吴孙权配合其北伐,引军十万攻打曹魏重镇合肥,曹魏两面应付,难于招架,若曹魏长时间两面作战,很可能会率先“崩塌”。

这便是诸葛亮之所以坚持与司马懿对峙的原因。只可惜东吴孙权早早败退,诸葛亮自己也因积劳成疾,终于五丈原病逝!

一代名相,就此陨落,留给后人的,只是无尽的叹惜!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