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如果曹髦率领数百奴仆把司马昭杀了,他能拯救病入膏肓的曹魏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02:18关键词:

如果曹髦率领数百奴仆把司马昭杀了,他能拯救病入膏肓的曹魏吗?

点赞1、南京市 网友:傻傻爱

如果曹髦率领数百奴仆把司马昭杀了,他能拯救病入膏肓的曹魏吗?


这个问题如果换成“如果曹髦率领数百奴仆把司马昭杀了,他能拯救曹魏吗?”似乎更为合适,因为曹魏当时并没有“病入膏肓”。如果我们能看到司马氏代魏,其实只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什么大势所趋“历史必然”的话,我们就不难回答本题。


回到题目,如果曹髦侥幸斩杀了司马昭,曹魏政权当然有很大可能继续留在曹氏手中,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一、和汉魏嬗代相比,曹魏并未失德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两次嬗代,这就是汉魏嬗代和魏晋嬗代。很多朋友喜欢拿这时间上相距很近的王朝更替做类比,然而实际上这两次王朝更替,看起来形式上非常相似,但却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东汉末年皇纲解纽,天下大乱。经过两次党锢之祸以后的东汉王朝丧失了士人阶层的普遍支持,大厦将倾;接着又遭受了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各地军阀趁机拥兵自立,东汉王朝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前夜;而宦官和外戚相互火并,支撑东汉的三大支柱至此全部崩溃,董卓入洛阳坐收渔利,李傕郭汜乱长安相互攻伐,汉献帝归洛阳一路狼狈不堪,汉廷的尊严已经荡然无存。

在这个时候,其实早就“尺土一民,皆非汉有”了,汉廷也只是在形式上存在而已。按照旧史的说法,汉朝早已“失德”。曹丕的登基诏书里曾经用“四海困穷,王纲不立”来形容当时汉王朝的处境,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而曹魏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从曹操算起到曹芳,曹魏在北方的统治已经四代,到曹芳时期国势正盛,除了还没有实现全国统一以外,其实其统治是比较稳定的。而司马氏之所以能通过发动高平陵之变篡夺曹魏,其实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二、高平陵之变成功本身就极具偶然性


不知道从何时起,网络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司马氏代魏是“世家大族”对“寒族”的胜利,有历史必然性。其实曹魏在曹操晚年,政治上就有开始向世家大族回归的倾向,“在意识形态上回归于儒”(田余庆先生语),而曹丕代汉以后,曹魏政权早已是一个大族化的政权,其实并不存在什么“寒族政权”这样的事实。即令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观点,魏晋两代统治阶级不同,其实我们只要稍加考察史料,就不难发现司马氏集团和曹爽集团的人事呈现出惊人的相似。


高平陵之变中支持司马懿的曹魏元老,比如蒋济、孙礼等人,以他们为代表的这部分人,只是反对曹爽专权以后,大肆任用自己的亲信,排挤曹魏旧勋而已。他们其实根本不支持司马氏代魏的,他们的诉求只是希望结束曹爽专政的局面,恢复其原有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利益。

从这个角度来讲,司马懿夺权,其实只是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最高权力争夺而已,司马懿发动政变,本身其实是一种行险。我们不能以高平陵之变成功,而推论出高平陵之变一定成功的结论。


而且,就算高平陵之变成功了,也并不代表曹魏就此失势,司马氏马上就可以代魏了。曹魏朝堂上,司马氏的“铁杆”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多的,比如夏侯玄和李丰之类的,就是坚定的拥曹分子,曾经发动过针对司马师的政变,企图再来个“高平陵第二”;而更多的朝臣则是出于家族和个人利益,在观望形势的发展。在高平陵之变后,又经过了十六年的艰苦努力,司马氏才完成魏晋嬗代,而且也是通过将“魏臣”转化为“晋臣”的方式来完成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以“晋”代“魏”,其实是新瓶装旧酒而已。钱穆先生就曾经指出,“其时佐命功臣,一样从几个贵族官僚家庭出身”。也正因为如此,司马氏上台其实并没有什么“历史必然性”,反而是充满了“偶然性”。


三、司马氏内部权力的继承,本身也是险象环生


最后可以作为补充的就是,司马氏在高平陵之变后,到司马炎完成篡魏的十六年,其实也是一路险象环生。从司马懿时代的淮南王凌首叛,关中郭淮微妙的态度;再到夏侯玄和李丰针对司马师的政变,司马师本人也经历淮南毌丘俭叛乱,并在平叛后身死;而最为惊险的就是这次司马师和司马昭权力的交接,当时曹髦已经为帝,曹髦其实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人,史书评价他有“少康之志”。司马师死后,曹髦下诏命令司马昭驻扎许昌,意图是不许他回到洛阳。同时命令傅嘏率领其余各军回洛阳,这次要不是傅嘏和钟会在关键时刻给司马昭献计,司马昭会不会因此失去兵权实在很难说。而司马昭本人也经历了声势滔天的淮南诸葛诞的反叛。可以说,曹魏朝野上下反对司马氏的势力也是非常强大的。

问题分析到这里,刚好又回到了题目。在夺兵失败之后,又经过了四年,就出现了本题所说的曹髦率领数百奴仆进攻司马昭的一幕。虽然曹髦此举有如飞蛾扑火,但是从司马伷之众,一经曹髦呵斥就四散奔走。成济也说“事急矣,当云何”来看,魏帝依然具有很大的权威。司马氏内部也非铁板一块,一旦司马昭被杀,会不会出现群龙无首的情况,也很难说。


结论


司马氏篡魏成功,并不是什么“历史必然”,也不是什么大势所趋,其中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偶然因素。司马氏和曹氏对于最高权力的争夺,本质上还是统治阶级内部倾轧。如果司马昭被曹髦杀死,拥戴曹氏的势力再次壮大,曹魏政权重新回到曹氏手中,其实是个大概率事件。

点赞2、营口市 网友:緃橫④海

公元249年,司马懿借着曹爽带着曹芳前往魏明帝的高平陵拜谒的机会,趁机发动了政变,史称之为高平陵事变。最终司马懿取得了高平陵事变的完胜,曹爽交出权力之后被处死,司马氏彻底掌握了曹魏政权。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懿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亲势力。曹氏势力被诛灭者多达5000多人,中央拥护曹氏者基本上被清除殆尽。

虽然中央的曹氏势力被基本上清除殆尽,地方仍然有不少支持曹氏的势力。由于司马懿发迹于西部地区,崛起于抵抗诸葛亮北伐。所以司马懿主要依靠的是曹魏西部军事力量,曹魏东部力量对司马氏专权则非常不满。后来曹魏出现了反对司马氏专权的淮南三叛。这三次反对司马氏的叛乱分别为王凌之叛(251年)、毌丘俭与文钦之叛(255年)及诸葛诞之叛(257年—258年)。三次叛乱皆为司马氏所平定。

王凌叛乱失败之后,王淩、令狐愚等人被诛灭三族,曹彪亦被赐死。司马懿也在平定叛乱之后病逝。由其长子司马师接替司马懿的位子,继续掌权。李丰和夏侯玄等人图谋发动政变推翻司马氏,结果失败被杀。毌丘俭、文钦在寿春举兵讨伐司马师,司马师亲自率军队镇压。结果毌丘俭兵败被杀,文钦逃亡东吴。司马师得胜归来之后不久,因病去世。司马昭接替司马师,继续掌握实权。诸葛诞于257年杀扬州刺史乐綝,据守寿春反抗司马昭。司马昭亲自率领军队征讨诸葛诞,诸葛诞兵败被杀。淮南三叛失败以后,曹魏地方的反对势力也基本上都被消灭。

254年,李丰、张缉、夏侯玄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结果事情败漏。司马师抢先铲除了李丰等人,并将他们灭族。此事过后,司马师担心留下曹芳是个祸患,于是决定废除曹芳。254年9月,司马师正式废掉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皇帝。

曹髦被立为皇帝之时,年仅13周岁,算是一个少年天子。曹髦算是曹氏子弟中比较上道的一个,从小就聪明伶俐,颇有几分曹丕的风范。可惜的是曹髦登基的时候年龄太小,而且政治经验严重不足。曹髦刚刚登基之时,其实有一个重新夺回政权的机会。255年,司马师病逝,司马昭前往许昌吊丧。曹髦企图借助这个机会夺回权力。可惜的是,曹髦的伎俩在司马昭看来都是小儿科。曹髦的政变还没有发动就被司马昭化解,司马昭成功地掌握了政权。这次机会也是曹髦最佳的一次机会,此后他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虽然曹髦这一次并没有从司马昭手中夺取权力,但是年仅十四岁的曹髦就敢策划夺权活动,足见他的胆识,也可以看得出他不甘做一个傀儡皇帝。

此次事件过后,司马昭也意识到曹髦绝对不是一个甘于受人任意摆布的傀儡皇帝。所以司马昭便也一直防着曹髦。此间曹髦也多次展现了自己的才华,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虽然曹髦一直想重新夺回权力,但是司马昭的权力却越抓越多。曹髦眼见权力日渐削弱,非常不满。曹髦宁死也不愿意做一个任由司马昭摆布的傀儡,而当时司马昭篡位夺权的野心已经非常明显。曹髦怒斥司马昭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王经认为司马氏掌权已久,曹髦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于是建议曹髦继续采取容忍的策略。但是曹髦根本不愿意再忍,年轻气盛的曹髦只想尽快从司马昭手中夺取权力。曹髦这时候从怀中拿出诏书扔在了地上,说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

曹髦说完之后,便找郭太后禀报此事,王沈和王业等人则跑去禀告司马昭。王经虽然没有赞同曹髦的计策,也没有出卖曹髦。司马昭得到消息之后,从容不迫地布置应对措施。公元260年6月2日,曹髦亲自率领几百名宫廷宿卫和奴仆,准备一举击败司马昭。曹髦第一个遇到的是司马伷,曹髦凭着“天子之气”喝退了司马伷的军队。这时候贾充便怂恿成济道:“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成济得到贾充的指示之后,立即拔出长矛,一矛刺死了曹髦。曹髦空有一腔报国之志,结果还没有见到司马昭便被成济杀死。

曹髦被杀死之后,司马昭假意跪倒在地,大哭一番。曹髦做为皇帝被杀,司马昭总得给天下人一个说法,才能堵住悠悠众口。于是司马昭把成济当了替罪羊,杀死了成济,并且诛灭成济三族。司马昭弑君之后,又立曹奂为帝。曹奂更是司马昭手中的傀儡,曹氏已经彻底没有任何缓冲的空间,司马氏代替曹氏只是时间问题。曹髦诛杀司马昭的行为,可以看成曹魏政权的最后一搏。

历史的结局是曹髦诛杀司马昭的行为以完败而告终,如果曹髦当时侥幸杀了司马昭,那么他能不能拯救已经病入膏肓的曹魏政权呢?我觉得即使曹髦能够杀死司马昭,他也很难拯救病入膏肓的曹魏政权。

由于曹髦刚刚登基之时,就曾经有机会夺回权力,那次机会也是曹髦最好的机会。可惜的是司马昭巧妙地化解了那次危机。司马昭从那件事中也看出了曹髦的才能,便开始加快集权的速度,也注意不让曹髦过多接触于政权。曹髦与司马昭的关系和刘询与霍光的关系并不一样。霍光虽然专权,但是并没有达到可以代汉自立的地步,而且霍光本身也没有想过代汉自立。司马昭则是已经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掌握了政权,而且“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刘询是一个可以处理政事的傀儡,曹髦则是一个无法处理政事的傀儡。曹髦决定铲除司马昭的时候,几乎没有动员到任何一位将军或者文臣,只能带着自己的家仆前去讨伐司马昭。王沈和王业还第一时间跑到司马昭那里告密。曹髦当皇帝的六年时间内始终没有培养自己的实力,一个没有势力的皇帝即使杀掉了司马昭,也无法快速全面掌握权力。

曹髦在司马昭手下当了六年傀儡,年少气盛的少年天子有一定才能,他自然不愿意看着司马昭一步步侵蚀曹魏政权。曹髦想扳倒司马昭应该有全盘规划,还要有周密的布局。曹髦决定诛杀司马昭的时候,我们看不出他有周密的计划。曹髦只是在大骂司马昭之后便直接决定找太后,然后亲自带兵诛杀司马昭。司马氏专权已久,曹髦如果想夺回权力应该按照王经所说的那样,韬光养晦逐渐夺权。曹髦的行为虽然壮烈,但是也显得非常冲动。曹髦的行为无异于螳臂当车,他所率领的“军队”根本不是司马昭的对手。刘询为了夺权,韬光养晦了六七年,一直私底下培养自己的势力。刘询夺权的时候,经过十分周密的谋划,悄无声息地剥夺了霍氏的权力。当霍氏发现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康熙夺取鳌拜权力的时候,仅为迷惑鳌拜就进行了长期准备,抓住鳌拜之后,马上能够列举出鳌拜的各项“罪状”。只有经过周密的计划才有可能夺取权力,曹髦明显准备不充足,也没有想好杀死司马昭之后的后续措施。即使曹髦能够杀死司马昭,司马氏也有可能经过反扑再除掉曹髦,曹髦也很难拯救曹魏。

从249年高平陵事变开始到260年,司马氏已经掌权足足超过二十年,司马氏势力早就已经深植于曹魏政权的角角落落。司马氏专权的二十多年期间,在中央早就已经将亲附于曹氏的势力铲除殆尽。司马氏平定“淮南三叛”之后,地方上反对司马氏专权的势力也基本上被扑灭。司马氏早就已经树大根深,依附于司马氏的势力更是盘根错节。曹髦杀死一个司马昭,还会有另一个司马氏,以曹髦那点力量不可能把司马家斩尽杀绝。曹髦也无法扳倒司马氏和依附于司马氏的势力。当时曹魏的问题已经不是除掉一个司马昭那么简单,需要除掉司马氏集团。所以即使曹操杀掉了司马昭,也不可能拯救曹魏,还有可能导致政权更快覆灭。

司马懿夺取政权之后,吸取了曹爽失败的教训,特别注意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特别注意接班人的选择。所有司马懿和司马师死后,权力交接还算平稳。司马昭掌权之后也特别注意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当时司马昭更倾向于幼子司马攸,但是后来还是决定培养更为年长的司马炎做为储君。260年是,司马炎已经24岁,在古代正值壮年。如果司马昭被杀死之后,司马集团会立即拥立司马炎。司马炎也是一个有一定能力的皇帝,他的才能绝对不在司马昭之下,以司马炎的能力绝对能力及时控制局面。后来司马昭猝死之时,司马炎快速掌握了政权,而且很快便取代了曹魏政权。有这样的司马炎存在,曹髦也很难拯救曹魏。

天下大势已经不在曹氏而在司马氏。当时的天下天下大势应该是士族掌握政权。曹魏统治者出身比较低,他们一方面利用士族地主,一方面却也打击士族地主。司马懿所在的司马家族是当时的重要士族,司马氏代表了当时北方士族的利益。司马懿夺取曹氏政权其实也可以看成是士族地主夺权。当时北方士族都已经投靠司马氏,得到士族支持的司马氏的势力自然会更加壮大,也更加难以动摇。曹魏本来就不被世家大族支持,失去权力之后,士族更会落井下石。当时社会主流形势已经不再曹髦一边,曹髦又怎么能拯救已经病入膏肓的曹魏政权呢?

虽然曹髦的“杀马行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也不得不说曹髦是曹氏宗亲中最有血性的一个。曹髦也可以算是所有傀儡皇帝中最有血性,死得最为壮烈的一个。曹髦已死,关于曹髦的评价却始终没有停止。

卢弼:

高贵乡公若韬光养晦,或免于毒手,乃远慕少康,锋芒未敛,祸变及身,惜哉!高贵乡公博学好问,祯祥自叙,文采斐然,才同陈思,当时已有定评,设得贤宰辅,诚有为之君。乃受制权奸,深忌其才,英年惨死,可为浩叹。

点赞3、德州市 网友:轻佻酒

曹髦即使杀了司马昭,曹魏也势必陷入大乱,最后占便宜的可能是吴蜀两国,曹魏难以翻身了。

在中国历史上,权臣当道,皇帝沦为傀儡的不在少数。这些傀儡皇帝有些被废,有些被杀,有些则找机会诛杀了权臣,成功夺回权力。比如说吴国的权臣孙綝就废立了皇帝孙亮,后来却被下一任皇帝孙休联合张布、丁奉等人捕杀。

不过在这些傀儡中,被司马师、司马昭控制的曹髦多少也是一个异数。他像多数傀儡皇帝一样,不甘心受权臣摆布,但是却有没有足够能力或者说找不到有力的帮手,无法找到击败司马昭的机会。

最后曹髦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命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人召集宫中宿卫、奴仆数百人,将他们武装起来,并召见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要他们和自己一起去讨伐司马昭,直接莽了一把。

这么莽的计划让王沈、王业目瞪口呆,自然不敢和曹髦合作,于是跑出去告密。曹髦路上首先遇到了司马昭弟弟司马伷统帅的部队。曹髦左右一起呵斥,司马伷的部队不敢和皇帝对抗,一哄而散。

曹髦率部继续前进,又遇到了中护军贾充的部队。曹髦带着人马冲了上去,贾充的部队也不敢和皇帝交锋,节节败退。贾充见事情危急,让部下太子舍人成济冲上去杀死曹髦,才牛展了局势。

所以这一次曹髦虽然莽撞了一点,但是司马昭应付的也不轻松。当然,即使成济也犹豫了,司马昭肯定还会派其他人来,曹髦成功的机会微乎其微。而且更重要的是,即使曹髦得手,曹魏江山也难以长久。

自高平陵之变司马氏控制了曹魏军政大权以后,到曹髦起兵讨伐司马昭,已经有十一年之久。在此期间经历了淮南三叛,忠于曹魏或者说是和司马氏意见不合的武装力量基本已经被清扫一空,司马氏对曹魏军政大权的控制已经日益严密。

此时曹髦即使侥幸杀死司马昭,朝中司马一党和各地忠于司马氏的大臣、武将,担心曹髦会将他们视为司马氏的余党肯定不会束手待毙,进行反扑。曹髦想夺回权力没这么简单,极大可能被司马氏的残余势力杀死。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曹魏必然将陷入大乱,吴蜀两国也会趁这个机会发动北伐。曹魏将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曹髦就算稳定了洛阳的局势,也要遭遇更大的麻烦。

因此从当时的局势来说,曹髦哪怕杀了司马昭,也很难挽救曹魏江山了。

点赞4、汉川市 网友:好网名

病入膏肓的是曹氏宗族,并非曹魏政权呀。曹魏政权后期有司马氏父子专权,国力也是在一直提升的。看后来司马氏篡魏前后,能够有实力覆灭蜀汉和东吴,就可知当时曹魏政权并未病入膏肓。

在这种情况下,受制于司马氏的曹髦等曹氏宗亲,率领数百奴役把司马昭杀了,他拯救的并非曹魏,而是被司马氏篡夺的曹魏实际掌控权。在这个基础之上,曹髦即便能够杀掉司马昭,也拯救不了自己的处境,原因有几个:

1、曹氏宗亲依旧无法掌控曹魏实际掌控权

自高平陵之变后,因为曹魏所施行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法,得以占据曹魏朝中多数的士族官员,对于司马懿推翻曹爽妄图利用曹氏宗亲身份压制士族的举动,基本持支持或默许态度。

所以,高平陵之变后,曹氏宗亲在曹魏朝中失势,以曹爽为代表的曹氏宗亲不再是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成为了以司马氏为代表的士族力量。

在这种情况之下,满朝文武都默许司马氏掌朝纲的前提下,即便曹髦杀掉司马昭,最可能的结果是其他士族站出来支持司马氏其他人,重新执掌曹魏朝政,限制曹氏宗亲掌权。这是由曹爽之时曹氏宗亲与士族之间的对抗造成的遗留结果。

2、司马昭只是司马氏的代表人物

杀掉一个司马昭,还有很多司马氏成员能够得以上位,并非一个曹髦能够轻易改变的。曹髦妄图恢复曹氏宗亲对于曹魏的掌控,只靠杀司马昭是办不到的。

包括司马炎、司马攸在内的司马氏后代,以及其他司马氏宗亲封王,都能够在司马昭被杀后,站出来取代司马昭的地位。

并且,需要知道的是,从司马懿掌权后,司马氏依旧把持曹魏朝政十几年,满朝文武与司马氏休戚相关联系紧密,并且司马氏宗亲势力得权,并非曹髦靠几百奴役就能轻易改变曹魏局面的。

3、曹髦缺少自身势力的培养和底蕴

另外从最简单的事例当中,就可以看出当时曹髦必然反抗的失败结局。曹髦在想要率领奴役去杀司马昭时,告知的三个跟自己接触较多的臣子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中,除了尚书王经之外,另外两人都去跟司马昭告密。

担任曹魏皇帝的侍中和散骑常侍之职的,都是名义上皇帝的近臣,可却在曹髦想要诛杀有“司马昭之心”的逆臣时,不仅没有履行自己辅佐帝王的职责,而是跑去告密。由此可知,当时曹髦的处境之糟和司马氏在曹魏中的权势之盛。

因此,在曹髦并无自己势力班底的情况下,即便能够侥幸杀掉司马昭,也避免了司马氏其他人的重新掌权,其实面对少有自己根基的曹魏朝政,曹髦也难以拯救病入膏肓的曹氏宗亲。


总结

曹髦如果想要重新夺回曹氏对于曹魏的实际掌控权,并非只靠杀一个司马昭就能办到的。面对曹魏实际掌控权都归司马氏,司马氏宗亲都已经势大和自身缺少朝中底蕴的情况,曹髦即便能够杀掉司马昭,也难以拯救病入膏肓的曹氏宗亲。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点赞5、吕梁市 网友:临窗低语

小编作为一个“历史必然论”者,在很多文章中,都习惯阐述“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以及其背后演变的必然规律。

但面对题住的这个题目,小编则持有同以往相反的态度,“司马代曹”与“曹魏代汉”情况是不同的。这里面虽然有一定的“必然”因素,但其背后的偶然因素却更大。

分析

陈寅恪以及众多的魏晋史学大家都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即司马氏取代曹氏,深挖其根源,其实是士族阶级面对“寒门”的一次胜利。

对于这一点,小编并不否认。司马家族在建立晋朝的过程中,的确是依托士族阶级而取得了“政治斗争”的胜利的。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彼时的曹氏其实已经完成了与士族的融合。而且,在曹丕、曹叡两代人的努力下,曹家已经基本上能够代表士族的利益了。

  • 壮怀激烈:曹髦的反抗

在三国时代,魏、蜀的宗室都走出了一位精神上的贵族。他们面对强大的敌人,不甘心屈辱,而用性命去抗争。这两个人,一个是蜀汉的北地王刘谌,另一个就是曹髦了。

当曹魏的大军来到自己的家园门口,命运的最后一块碎片给了刘谌两个选择。一个是同父亲刘禅一样投降,另一个是用性命维护自己最后的最后的尊严。刘谌没有犹豫,选择了后者:

孔明之子瞻、孙尚战死,张飞之孙遵,赵云次子广亦战死,北平王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乃自杀,魏以蜀宫人赐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而从刘谌殉国往前推三年,在曹魏,当时的皇帝曹髦,在面对权势滔天的司马昭时,也不选择了抗争。

他的抗争不是像汉献帝“衣带诏”那样,卑微却又无力。他的抗争很直接,就是要和司马昭“刺刀见红”,以命搏命:

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五月,己丑,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帝乃出怀中黄素诏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惧,况不必死邪!”

很明显,行如此重要的事,曹髦的准备是不够充分而且隐秘的,更为关键的是,他所托非人。因为他所信任的王沈、王业很快就出卖了他:

于是入白太后。沈、业奔走告昭,呼经欲与俱,经不从。

以此时司马昭对权力的控制,对军队的掌握,不管有没有王沈、王业的告密,曹髦想完成他的计划都没有什么机会。更何况还有人告密,于是等待曹髦的就只剩下了死亡:

中护军贾充自外入,逆与帝战于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骑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司马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抽戈前刺帝,殒于车下。

就这样,曹家最后一个敢于抗争的人死在了成济的手中。而这也意味着,从此时候的曹魏,彻底失去了翻盘的机会。

  • 必然与偶然

我们需要来看一下此时的曹魏,是否真的如题主所言是病入膏肓。事实上,此时的曹魏与病入膏肓没有什么关系。

虽然,在政治权力上,此时的曹魏基本上已经被司马家族所控制,但要是从国情的角度出发,曹魏表面上还是比较稳定的,甚至说,此时的曹魏还是在走上坡路的。

军事上自不必说,魏、蜀、吴三方中,曹魏是当之无愧的首位,而且是遥遥领先。如果不出意外,曹魏统一天下也是一个必然结果。

而在人口上,这一点是封建王朝国力强弱评判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平定了辽东之后的曹魏,把辽东人士迁移到了内地。

除此之外,从曹操开始实行的屯田政策,也一直被良好着贯彻着,不管是人口还是粮食储备,此时的曹魏也看不出“国情”上的败绩。

而曹丕、曹叡等人所推出的货币政策,水利政策等多项举措,也没有因为连年征战而荒废。从这个角度上看,曹魏根本没有什么病入膏肓。

关于曹魏为什么会被司马氏所取代,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司马氏凭借其两代人的努力,与大量的士族通过联姻而完成了结盟。与其说是司马氏取代了曹魏,不如说是士族阶级击败了曹魏。

这个观点小编是赞成的,但小编并不觉得这种取代有“必然性”。

最为直接的证据就是,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的同时也笼络了大批的士族阶级。也正是这种操作,让曹丕把士族捆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只不过,随着曹丕、曹叡的相继去世,以及司马家族的领袖司马懿的权力逐渐庞大,士族阶级开始改换门庭,投向了司马家族的怀抱。但这种联盟是不稳定的,其不稳定的根源有二。

第一个是,这种联盟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领袖,如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如果领袖一旦消失,联盟就必将破裂。

第二个就是,士族阶级对于革命的不坚定性,以及三国大背景下所熏陶出的“利己”思维,让他们不会从内心深处愿意效忠于某一个领袖。

把以上两点进行一个总结,那就是士族阶级的联盟,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领袖来进行维系。而一旦失去了这个领袖,士族阶级就会为了本身的利益而另选出路。

很明显,司马昭具备这个领袖的能力与资格,士族阶级也愿意与其结盟。而如果司马昭一旦被曹髦所诛杀,那曹髦就完全可以成为士族阶级的新领袖。

届时,曹髦都不必对司马家族大开杀戒。因为,整个司马家族,除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之外,其他人都没有能力与威望成为新的领袖。

结语

其实,司马家族在司马懿和司马师死后,本身就出现了危机。因为,不管是从能力、威望、个人魅力来说,司马昭与父、兄相比都相差甚远。

如果曹髦真的能够诛杀司马昭,或许真有可能让曹魏的政权得以稳定地延续一段时间。

当然,要是从大的历史观出发,仅代表士族阶级,而忽略了寒门,忽略了底层人的利益,这种政权被取代也是迟早的问题。

点赞6、林州市 网友:一桥轻雨

众所周知,曹魏被司马氏篡权的标志性事件就是高平陵政变,高平陵政变中,司马懿诛杀了曹爽及其同党三族合计五千多人,朝廷中反对司马懿的人,基本上在这次政变中被一网打尽了,司马氏才得以掌控曹魏政权,然后经过三代人的共同努力,才成功篡位。

引发高平陵政变的原因则是:曹魏两大辅政大臣司马懿和曹爽的争权夺利,曹爽在托孤地位中比司马懿的地位还要高,曹爽是大将军,司马懿是太尉,大将军一职高于太尉,虽然司马懿身经百战、能力突出,但跟毫无经验仅靠出身上位的曹爽地位相比还是差了一点点。

曹爽

权力这个东西要想稳定,只能保持平衡,这是规律,而想要保持平衡最好的办法就是势均力敌,如果曹爽与司马懿的能力相当、经验相当,两人谁也吃不了谁,那么他们即使有内斗,也无法一家独大,只要无法一家独大,那么曹魏皇帝曹芳长大后就能亲政,曹魏的政权也就不会被篡夺。

所以,引发曹爽和司马懿政治斗争的原因就是:魏明帝曹睿托孤人选选择不当。曹睿之所以要托孤是因为他死得太早了,也死得比较突然,一个月前还好好的,突然就不行了,于是马上进行权力交接,原本的托孤人选没有司马懿和曹爽,而是以燕王曹宇为首的曹氏及夏侯氏宗亲,但在中书令孙资和刘放为了个人私利的建议下,改立司马懿和曹爽,再加上曹睿晚期神智都不清白了,才会立了两个差距如此不平衡的托孤大臣,显得太过随意。

司马懿

曹睿的死是一个意外,年仅36岁就去世了,他父亲曹丕好歹活了40岁,而他爷爷曹操则活了66岁,司马懿太能活了,从曹操时代,经曹丕、曹睿,一直活到曹芳时代,除了年龄原因之外,曹睿没有亲生儿子是个问题,只能收养曹氏宗亲之子,曹芳是曹彰的孙子,曹楷的儿子,曹睿去世的那一年,曹芳才8岁。

也就是说,两个原因导致曹睿必须得托孤:一是曹睿死得太早了,36岁去世。二是他的养子年龄太小了,才8岁。以古人20岁才能行加冠礼算成年人算起,曹芳时代,有12年时间的政权必须由辅政大臣曹爽和司马懿处理,连高平陵政变发生之时,曹芳也才18岁,还不算成年,也没有亲政,同时曹芳也并不是一个贤明的君主。

曹魏政权由曹丕建立,继承了东汉政权,并且加强了皇帝集权,曹魏没有宦官专权,没有外戚专权,没有太后专权,而权力不会消失,那么就只能由辅政大臣来专权,同时也没有人能制衡辅政大臣的权力,因为曹魏的宗室力量非常弱小,宗室没有政权、兵权,只享受荣华富贵,没有权利可言,所以也不能制衡辅政权臣。

曹睿

所以,曹魏想要政治稳定,就得保持皇帝的贤明,如果皇帝没有能力,大权就会旁落,而且旁落的对象只能是权臣,再加上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能在朝廷担任高官的大多是出身百年士家大族的人,在朝中有高官,在地方有家族,这样的人很容易结党,司马家族就是如此,一旦结党就是政治集团,政治集团都是有目的,所以司马懿篡夺曹魏最高权力后,就开始了代魏进程。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曹魏特殊的制度:中央集权制。高平陵政变发生之时,曹芳已经18岁,但看不到他在这次政变中有任何表现,也许曹芳对曹爽的专权也早已经不满,所以在曹爽决定投降司马懿的时候,才没有阻止,同时,曹芳也没有意识到:一旦曹爽投降,代替曹爽的人就是司马懿,而且比曹爽更加专权。

曹芳被司马懿控制

其实曹芳最有利的举动就是阻止曹爽投降,利用曹爽与司马懿之间的矛盾,而让自己亲政掌握大权,如果曹爽不投降,那么曹魏就会陷入内战,曹芳以自己皇帝的名义号召曹魏军队勤王,司马懿就危险了,可惜曹芳不具备这个能力,曹芳比起后来的曹髦来,能力差远了。

曹髦被钟会评价为:文采和曹植一样,武功和曹操一样。这个评价是相当高了,简直把曹髦说成了曹魏第一明君,事实上也差得不远,曹髦即位为皇帝后才虚岁15岁,但是当时15岁的曹髦就策划了一次趁司马师去世夺取权力的机会,但被钟会等人给搅混了,只要曹髦能夺回兵权,别看他当时只有15岁,我相信他能以自己的能力挫败司马昭。

司马昭弑君

曹髦在20岁的时候,因为再也无法忍受司马昭的专利了,于是率领宫中数百奴仆和侍卫攻打司马昭,而被司马昭心腹大臣贾允手下的成济所杀害,曹髦这一次行动是一次悲壮的自杀行动,他的目的不是要杀司马昭,而是自杀,因为以他的聪明才智知道是杀不了司马昭的,他只是以自己的生命来阻止司马昭继续篡位的进程,曹髦也是曹魏最有热血和能力的皇帝。

如果曹髦杀了司马昭,他一定能重振曹魏政权,因为曹魏政权就是高度的中央集权,只要掌握权力的人有能力,贤明,那这个国家就能强盛,如果掌握权力的人昏庸,无能,那这个国家就会走下坡路,以曹髦的能力来看,他无疑是个能力超强的皇帝,事实上,在曹髦当傀儡的五年中,他都做了很多为国为民的实事。

魏帝曹髦

比如,14岁曹髦即位时,就懂得谦让,坚持走群臣通道,对待群臣非常谦虚恭敬。刚当上皇帝,就派出大量官员到地方上巡视,慰问官员与百姓,下令削减皇宫与后宫的费用,罢免无用之物,同时还能引经据典与有学问官员探讨治国理念,派人收敛在洮西大战中阵亡的魏军士兵遗骸,安抚士兵家属,并且主动把战争失败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这些行为足以证明曹髦是个好皇帝,只要他能杀了司马昭,就能夺回被司马控制的权力,重振曹魏,也许还会是曹魏历史上的一次中兴。

点赞7、永城市 网友:韩灵姬

且不说曹髦能不能率领数百奴仆就把司马昭杀了,哪怕他真的弄死司马昭,也无法拯救病入膏肓的曹魏。

首先咱们来了解一下曹髦“杀”司马昭这一事件。

曹髦是曹丕的孙子,东海王曹霖之子,史书上对他的评价还挺高,说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是最像曹丕的曹氏后人。

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师找理由废了少帝曹芳,本来打算立曹操之子、彭城王曹据为帝,但郭太后执意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就这样,曹髦意外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稍有点见识的人都知道,不管谁坐在那个位置上,都只会是司马家手中的傀儡,一旦生变,很容易丧命。

公平来说,曹髦还是比较有作为的,继位后做了挺多事情,又是派官员到各地巡查,又是抚慰英勇杀敌的士兵,颇得民心。

他曾有一次夺权的机会。那是255年,司马师平叛时死在许昌,司马昭前去探望,没在洛阳,司马家暂时群龙无首。曹髦大喜,筹划政变,可惜他手上能用的人太少,还没开始实施司马昭就率领兵马赶回来了,曹髦无法,只好让他继承司马师的地位,封为大将军。

但曹髦不甘心余生都仰司马昭鼻息而活,和司马昭展开了种种斗争,全都落败。260年,曹髦意识到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硬刚。

于是召集宫中侍从奴仆,并召来信任的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表示要亲自去讨伐司马昭。

这几个姓王的都惊呆了,凭这点人手就敢做这么大的事?你怕不是在做梦!王经当时就劝他再忍一忍,司马昭掌大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您要兵没兵要权没权,凭什么和他斗?还是再忍一忍吧。

此话听来是不是很讽刺?自古只有大臣忍皇帝,哪有皇帝忍大臣?但其实王经还算有良心,为啥这么说?因为王沈和王业听完就跑出去告诉司马昭了,王经虽然不能为曹髦做什么,至少没有立刻背叛。

6月2日,曹髦拔剑登辇,率领着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着冲出皇宫,杀向司马昭的府邸,但司马昭早知他的计划,派兄弟司马伷带着部众在路上堵截,双方相遇于东止车门。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代大部分的人,都认为皇帝真的“受命于天”,内心深处对皇权有着尊崇。因而,纵然明知曹髦没啥杀伤力,但在曹髦随从的厉声喝斥下,司马伷带来的士兵竟然不敢与之对抗,跑了。

关键时刻,司马昭的亲信贾充带着人顶上,曹髦亲自持剑冲杀,谁都不敢打他,只能步步后退。贾充一看这不行呀,就撺掇出门不带脑子的太子舍人成济去杀曹髦。

成济立功心切,抽出长戈上前就把曹髦给杀了。自古弑君者都没有好下场,为平息众怒,成济后来被司马昭当替罪羊推出去杀了,诛三族。

有朋友可能觉得,曹髦太过莽撞。但个人认为,曹髦是在做一场豪赌。他赌司马昭不敢直接和他翻脸,也在赌没人敢伤害他这天子,而他做出如此决绝的姿态,司马昭若不想立刻篡位、坐实谋逆的罪名,就必须退一步。

从众士兵的反应来看,曹髦赌对了,还真没人敢和天子交战。然而,曹髦没想到会有阴险的贾充、愚蠢的成济。

这也是曹髦的天真之处。如果他能冲到司马昭面前,问司马昭是不是要谋反,众目睽睽之上,司马昭当然不敢承认,时机还不成熟。但司马昭大可安排人手在路上除掉曹髦,没有贾充、成济,也会有别的人。

从曹髦胆敢反抗司马家开始,他的命运就注定了。司马家经营多年,真不是他一个半路继位的无权皇帝扳得倒的,他高估了自己的重要性,赌输了。

其次,假设曹髦真的幸运地杀了司马昭,曹魏也得玩完。

一方面,司马氏家族庞大,人才济济

当初司马懿的嫡长子司马师死了,司马昭顶上,司马昭若死了,他还有7个兄弟,排行最后的9弟司马伦是个小孩,但3弟司马伷、4弟司马亮、5弟司马干、6弟司马京可都正在壮年,各有长处,还有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那时已经24岁,可以担起重任了。

因而,除非曹髦把这些人全杀了,光杀一个司马昭顶什么用?但是,如果曹髦有杀这些人的能力,就代表着皇权未曾旁落,他也没必要那么做。

另一方面,曹家出现了人才断层,后续无人。

篡魏立晋,说白了是两个家族因为权势产生的斗争,无正义可言。司马家蒸蒸日上、兴旺发达,曹家却早在曹叡那一代就有点不行了,人丁虽多,却没有特别的人才。就说那曹爽,在曹氏家族中,他算佼佼者了,跟司马师、司马昭一比却还差得远。

当然,曹魏的灭亡还有其它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就是以上两点,皇权之路就这么宽,司马家要走上坡路,就必须把已经势颓的曹家挤下去,这不是曹髦能够改变的。

不过,虽然未能成功,也得承认曹髦很有勇气,他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点赞8、凉山彝族自治州 网友:水墨音色

曹髦这样做属于鲁莽行动,以怒兴伐,一时冲动,不易成功,从秦始皇到溥仪两千余年皇帝釆取他这种作法几乎没有。皇帝和权臣关系很微妙,董卓、曹操、诸葛亮、司马昭、刘裕、霍光、张居正、鳌拜等等都曾属于权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名垂千古。霍光、张居正也都对本朝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董卓、被杀,鳌拜被擒。曹操、司马昭的儿子都当上皇帝,刘裕本人当上皇帝。

曹髦和司马昭当时属于皇权和相权矛盾,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双方实力情况表明,曹髦如果率人把司马昭杀掉,极有可能挽救曹魏政权。

1、司马昭被杀,没人能代替司马昭。曹髦本身是皇帝,是名义上天下之主,没有人敢不听皇帝的,没有人有实力敢跟皇帝抗衡。司马昭等追随者都在京城,史料查不出他在外面有势力,掌控军队等情况。他和曹操、刘裕不一样,曹操和刘裕是一步一步带兵逐渐发展做大做强的,各处都有盘根错结的关系。

2、曹髦死后,司马昭也没敢当皇帝,是怕天下人不服,有勤王的,而是消灭蜀汉之后,有军功,威信逐渐提高,各方面安排差不多,羽翼逐渐丰满了,他死后,他儿子司马炎才当上皇帝的。他这种是由上往下发展夺取皇位,和通过起义,推翻前朝统治,或者通过在外面做实力派,然后进入中央中枢夺取政权方式不同。司马昭团队如果被处掉,是不会出现连锁反应的。

3、曹髦是皇帝,在全国有号召力,朝中也有人支持他,像尚书王经。司马昭有实权,有一伙人,尤其平定毋丘俭、诸葛诞之乱后,司马昭在朝中有很大势力。曹髦如操作得当,杀了司马昭,司马昭那伙人会出现树倒猢狲散局面。但是曹髦一时冲动,大张旗鼓召集数百人行动是不妥的。曹髦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愤慨说道:“司马昭之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废之辱,如今亲自率领你们去讨伐他。”结果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急速将此事告知司马昭,这两个人告秘也不一定表明就是司马昭死党,而是怕此事牵连自己,万一不成功,自己没有好果子吃,尚书王经没告秘,事后被杀了。曹髦做这种事情应该向康熙学习,应找心腹,秘密悄悄进行。

点赞9、武汉市 网友:霸气皇族

如果曹髦成功杀了司马昭,能拯救病入膏肓的魏国吗?

题主用病入膏肓来形容魏国似乎有点不恰当。

无论是曹家掌权还是司马家掌权,魏国的综合实力都是最强的,既没有哀鸿遍野、也没有国力衰弱。

即便是内忧外患也只有后者的存在。因为当时的魏国已经不存在内斗的问题了,自高平陵事件后,士族阶级几乎算是彻底铲除了宗亲势力。而其他各项指标也是呈现上升趋势。

所以当时的魏国只能算是大权旁落,国家整体还不能说是病入膏肓。

当然了,即便如此,我们依旧能够理解题主的意思,那就是杀了司马昭之后,曹家能否拿回军政大权?

曹爽对司马懿、曹芳对司马师、曹髦对司马昭是个人问题吗?

很明显不是,这是派系问题、是阶级问题。

是整个宗亲势力与士族阶级的博弈。

虽说宗亲和士族的权利都来源于皇权,但由于士族阶级的性质(这是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由官僚、地主、豪强、名门、世家组成的,说白了就是资本阶级)。经过文、明二帝时期对士族阶级的扶持政策,士族阶级早已经做大做强,也完全脱离了皇权的控制。宗亲的存在也只能对他们起到一定的掣肘作用,不可能完全消灭。

因为总得有人当官,总得有人管理土地吧。杀了赵家人还有李家人,杀了李家人还有王家人,除非把人杀光。否则有人的地方就有资本,就能产生阶级。反之宗亲就只有本家人,人数有限、人才有限,是很容易被杀之殆尽的。

说白了,宗亲对士族就是一家对百家。

再加上文帝时期对宗亲势力的打压。

此消彼长之间,宗亲早已不是士族阶级的对手了。

别说曹髦杀了司马昭不能改变大局,就算当年曹爽杀了司马懿,也只能暂缓,不可能改变。

士族阶级是资本阶级,是只讲利益的地方就能,只讲利益的人,你是永远满足不了他的,当有一天你满足不了他的时候,也就是他伸手来要、来抢的时候了。

点赞10、江门市 网友:笑人怎伤

自古皇权旁落,皇帝与权臣之间的较量屡见不鲜,诛杀权臣后是否一定能重掌大权本身就是个未知数。

司马师在征讨毋丘俭、文钦叛乱的之后不治身亡。曹髦本想趁机夺权,但被司马昭识破,只能接着做他的傀儡皇帝。自此,司马昭对曹髦防备更严了,不仅专权,而且减少皇宫侍卫,以防不测。

司马氏父子自高平陵政变之后,独掌曹魏政权,不断打击曹魏势力,把持朝政。中书令李丰和张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事败被灭放。后来夏侯玄、诸葛诞、毋丘俭、文钦叛乱,但都被司马氏振压下去。最有可能夺权的是曹芳,但胆小的曹芳不敢。

为试探朝中旧臣,司马师废掉魏主曹芳,朝中己无人敢反对。

即便曹髦侥幸杀掉司马昭,朝中无人敢策应,最终肯定会出第二个司马昭。

点赞11、甘孜藏族自治州 网友:阿呦二叔

这个可能性几乎没有。以家仆,去对抗司马集团,无疑是以卵击石,飞娥扑火。

历史不能假设。后人的遐想,是站在一个角度和立场,回望过去,投注自己的情感和寄托。

曹氏衰败太快,相比之下,司马集团上升又很快。历史转身之处,变数很大。

究其原因还是能力问题。司马家族经营势力很有一套,人也强干。但为人所不耻,每一步不是诡计,就是奸诈,然后就是威逼利诱,但政治就是这样,是我们错了,习惯以所谓好坏道德来评判。但我们又了解多少历史和政治呢?掌握实权,推翻政权,是司马集团改姓天下必须那样做的,换作别人也会那样如做。

晋也短命,不是大家喜欢的那种强盛王朝。但历史很深邃,正是魏晋南北朝表面上混乱不堪,但是中国历史的转弯时期,贵族消亡,庶民渐起,民族融合,文化激荡,个性张扬,佛教兴盛,很多方面对后世都影响深远,为隋唐历史做了很好铺垫。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