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为何李云龙一个团,八路军总部允许他扩建到八个营?

提问时间:2023-07-05 11:51关键词:李云,云龙

为何李云龙一个团,八路军总部允许他扩建到八个营?

点赞1、玉溪市 网友:缔造颠峰

不会允许的。这其实是创作需要导致的一个剧情硬伤。

抗战时期,虽然八路军的团级建制数量有飞速发展。从起初的十几个团,扩大到后期的几百个团。但每个团的兵力规模,各军区都有着严格规定。

就以山东和晋察冀来举例说。

1942年,进行精简整编后,山东和晋察冀的八路军整编为甲、乙、丙3种团制。

甲种团,就是主力团,为三营九连制。

连一级的规模在140人左右,营一级在500人左右。全团人数约2000上下。

山东军区《关于调整部队编制等致中央军委、八路军总指挥部电》(1943年3月1日),提到团的编制:辖3个营,每营534人;团直辖司、政、供、卫及特务连456人。全团共2053人。

乙种团为两营六连制。乙种团各营连的人数规模与甲种团相当,只是总人数略少。

丙种团没有营级建制,不设营长。由团直接领导连。每团有三至五个步兵连,另有侦查连或特务连各一。连兵力在170人左右。全团兵力在700~1200人上下。

《关于晋察冀军区北岳部队精简整编致中央军委、八路军总指挥部电》(1943年3月17日),小团的编制为:5个步兵连,1个侦察连,1个特务连,全团1180人。

之所以会设置甲乙丙三种团级建制,是因为当时敌后斗争非常困难。日军的铁壁合围逼得我军不得不把部队建制多样化,以机动灵活的打法适应反扫荡的需要。

虽然李云龙隶属于129师,与山东和晋察冀不是一个战区系统。但129师和115师肯定不会相差太大。

因为在精简整编之后的三年时间里,除了抗战胜利前夕,八路军总部恢复了各军区小团的营一级建制外,八路军所有的团,基本再没有大的建制改动。

一个团,至多三个主力营,撑死两三千人。

这方面的文件资料,现在都是可以查到的。

所以《亮剑》中说李云龙的独立团有八个营的编制,这在抗战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

李云龙在打平安县城时,算上他防区内的地方部队和民兵(县大队、区小队),他能指挥的人马,倒是可能有八个营的规模。

但规模不等于编制。

从编制上来说,八路军总部有严格规定。任何一个团,都不可能有如此严重的超编。

而且即便李云龙真搞出了八营的兵力规模。

那独立团的下场,一定是升格为旅,或者是被打散拆分

就像旅长黑李云龙骑兵营装备一样,李云龙前脚得手,旅长的电话后脚就打过来。留不到李云龙在丁伟、孔捷面前装阔气。

提到旅,再说说旅级建制。

八路军刚改编时,有六个旅。

115师辖343旅、344旅。

120师辖358旅、359旅。

129师辖385旅、386旅。

每个旅下辖两个团。

但后来部队的规模扩大了,于是每个旅就从辖两个团,变成了辖三个团。兵力也从五六千增至一万上下。

王震《关于第三五九旅编制等致周士第、甘泗淇并朱德、彭德怀电》(1938年1月20日):“现三个团已编制就绪,七一七团三千二百人,平山团二千五百八十人,崞县团二千六百廿人,旅直一千一百人,共九千四百人。”

之后,由于部队规模继续扩大,团一级的数量剧增,再靠国民政府给的三师六旅番号来维持部队构架,明显不合适了。

于是从1939年开始,八路军也就不再拘泥于国民政府的正式番号了。

除了早先的六个有正式番号的旅外,八路军的各军区,还以团为基础,各自增编了若干个独立旅、新编旅、警备旅、教导旅,以及骑兵旅等旅级单位。

1941年12月,也就是各军区对团一级进行精简整编之前,总部对旅一级也进行了整编。

整编之后,八路军实行甲种旅和乙种旅两种编制。

甲种旅,为三团制,七八千人;

乙种旅,为两团制,五六千人。

由此,当时的很多团级指挥员,也成为了旅级指挥员。

比如杨勇上将。抗战初期为115师343旅686团副团长。后升团长,率领686团东进,领导开辟了鲁西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扩大后,部队规模相应也扩大。杨勇上将也由686团团长升为115师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

还比如梁兴初中将,抗战初期为115师685团营长,后担任115师教五旅旅长新四军独立旅旅长

还有李云龙的原型之一,王近山中将。他在抗战后期也担任过八路军386旅旅长和八路军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旅长等旅级职务。

抗战八年,李云龙始终是团长,这其实是剧情需要,并不是因为八路军只有六个旅级编制,总部没法给李云龙升官了

回到这个问题来说。

总部不可能给李云龙八个营的编制。假如李云龙的部队真有八个营的规模,那独立团早就升格了,李云龙也应该升旅长了。

就算李云龙本人屡次犯错误,无缘旅长。他的独立团也应该升格为旅。

即便不升格为旅,独立团也要拆分。分成两三个甲种团,或四五个丙种团。

这是必须的。

为什么说这是必须的呢?

因为一个团的防区,和一个旅的防区,肯定是不一样大的。

六千多人的规模,单靠一个团的防区,根据地的老百姓肯定是养不活这么多兵的。

并且,一个团和一个旅的作战任务,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独立团超编了,总部就必须要重新划分防区和兵力部署,以及调整作战任务。

而不是默认李云龙扮猪吃老虎,以区区团长或营长职务指挥独立团六千多人在平安格勒附近小打小闹。

不可否认《亮剑》是一部优秀作品。但其中也有一些内容与现实情况严重不符。

例如李云龙丁伟孔捷号称“晋西北铁三角”。

而实际上,他们所属的129师,作战范围并不在晋西北。

还有李云龙和楚云飞,为了让两人能做平起平坐的对手,作者硬是在总兵力才六万人的晋绥军中,搞出了个五千人规模的358团。

这明显是为了剧情需要而刻意为之,没有太多的道理可讲。

点赞2、临沂市 网友:西风凉

八路军总部从来不会同意。

1941~1942年,是中国整个抗战时期最艰苦的时候。

延安大生产运动

对八路军来说,国民政府1941年完全停止军饷及其他物资补助,虽然这些东西对整体作战需要完全是杯水车薪。

自己纺线做衣服

历史记载,抗战爆发至1940年,国民政府有下列补助:

1937年8月整编,国民政府一次性补助八路军以30万元(法币)。此后每月是63万军饷,包括生活费30万,战务费20万,补助5万,医疗补贴1万,米贴及兵站补贴7万。伴随法币的贬值,1940年则最多补贴到了75万。

整编时一次补贴70万发子弹。后续合计之后补贴总数是:370万发子弹,1.5万手榴弹,620枚迫击炮弹。

同时,补贴若干工兵、医疗器材。

八路军参加第二战区序列,阎锡山一次补贴了100万发子弹,200挺机枪。

第二战区副司令卫立煌探视被晋绥军误伤的林彪给了子弹100万,手榴弹25万,牛肉罐头180箱,4.3万件夏衣,一批医药及电话通讯器材。

卫立煌将军:

此外,陈赓大将有时候会利用自己的身份向身居高位的黄埔同学要接济,宋希濂就曾一次给了一个骑兵营的装备(200来匹马与卡宾枪)。

1941年初,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对八路军与新四军的补贴。所以八路军只能进行精兵简政,甚至大生产运动。

延安大生产运动

精兵简政的另一面就是分兵

若干八路军部队分为团,营、连,化为地方武装,所以八路军正规编制自45万降到了30万,少的15万是牺牲损失及成为地方军分区的县大队、独立营等。

《亮剑》中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李云龙独立团确实可能发展到7000人,但不会编到8个营,因为这7000人中大多都是军分区下基干团、某独立大队,某游击队,武装工作队名义。李云龙如果没有某军分区司令身份(也确实没有),最多将团直属队几百人拉出来,原来3个营若已经分解则也只能拉营连直属队。而县大队区小队这些,没有军分区命令不能参与李云龙独立团违规发起的作战活动。这是原则性的纪律问题。

所以,这是亮剑剧情的BUG。

对八路军总部来说,不会将已经地方化的独立团部队编8个营出来,人家已经是什么什么大队,中队了。

点赞3、台州市 网友:挽卿歌

说句得罪观众的话,《亮剑》里李云龙独立团的扩编到8个营属于艺术创作,大家笑一笑就好,深究起来就不好看的。

没错,抗战的时候蒋介石怕八路军发展壮大,不愿意给八路军更多的番号,更关键的是不愿意给军装、武器、弹药和粮饷。

因此,想象一下你是李云龙,这么多实际问题你怎么解决?

没有番号

没关系,八路军首长说了,为的是抗日,就叫独立团,新某某团,不理老蒋。


武器弹药

有人可能要说,这题我会,没有枪没有炮,从鬼子伪军那里缴获。

枪炮没有那么容易缴,机枪能排成一长排,那就是老八路的部队了。

那时候八路军为了尽可能地缴获敌人武器,可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打伏击战和歼灭战,就为多缴获点武器。

至于你要是真能缴获意大利炮,那是很少见的。

枪的问题能解决了,还有子弹。

当年八路军可是想方设法自己用空弹壳复装子弹,复装的子弹质量不好,只能用于近距离交战,原装子弹打远距离目标才有准头。

武器不是永远不坏的,要修理,晋西北风沙大,够头疼的,修武器是要有备用零件的,自己想象一下吧。

军装

八路军有被服厂没错,可没办法供应那么多部队,尤其离八路军总部较远的部队。你得想法子自己生产军装哦。

所以,要么你有本事,你自己建个被服厂生产军装军鞋,要么,你组织根据地的居民缝制。

老电影里根据地的妇女总是在纺线和纳军鞋,就是给八路军新四军生产的。

而且,你生产军装军鞋得自己想办法找布料,当年八路军可不是整齐划一的灰军装,那真的是有什么颜色布料就穿什么。


经费

没错,其实八路军是发津贴,这需要筹措钱。

八路军请老百姓缝军鞋军装,要么付钱,要么给实物,比如给小米什么的。

还要根据地几乎买不到的东西,比如西药、电台、电池、发动机等等,都需要钱。

粮食

最关键恐怕是粮食。部队上这么多人,多数是精壮小伙子,不吃饭怎么能行?

因此,如果你是李云龙团长就得思考:

1.怎么在鬼子伪军的威胁下站稳脚跟?

2.占据的这么一片地方能种多少粮食,还能生产多少农副产品?请注意,抗战的时候没有农药、化肥、拖拉机和无人机,就是现在看来很艰苦地条件下种地。

3.占据的地方有又多少壮劳力,如何在不是很影响第2条的情况下征兵扩军到8个营。

估计有人要说,团长一个人想不过来。

对啊,一个人忙不过来,所以要建立基层组织,把老百姓组织起来发展生产。

8个营几千人的衣食住行,都要能供应得上。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当年老战士的回忆录里可是写过,某某地方土地贫瘠,供养不了多少军队,无法把部队扩编到理想中的规模,所以要扩大根据地,期间又要与鬼子打几场硬仗之类的。

因此,小说里,电视剧里,到某某地方,主角默念一句,我要扩军,几个背景板一样的村民晃一晃,部队就出来了?

不可能的,种多少粮食,织多少布,有多少年轻人,基本决定了你最多能征多少兵,这是客观规律。

关注 近卫步兵师,关注 军事

点赞4、江油市 网友:丑到判刑


八路军总部,肯定不会明确地告诉李云龙,让他随意扩编,扩多少都没事。

在名义上,还是会加以限制的,表面上,八路军是不允许一个团扩大到8个营的。

但你真的把一个团扩到8个营,那八路军总部高兴还来不及了。

打仗,拼的就是人数。部队数量越多,肯定越占优势,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

早在汉朝,韩信不就说过,“多多益善”。可见,古人都知道兵多将广的好处,八路军怎么能不知道,只是不能明说而已。

而且,这在八路军中,应该也是一个默认的规则。只要你有本事能拉来人,就没有上限限制。


在《亮剑》中我们也看到,“晋西北铁三角”三个人,坐在一起吃饭。

李云龙吹嘘,他手上有8个营。孔捷一听,一脸羡慕的表情。

而丁伟眼皮都没翻一下,甚至还撇撇嘴。

从这就可以看出,丁伟手下肯定不止8个营,他比李云龙扩张得还快。

可见,八路军其实就没有什么限制编制一说,只要能拉来人,来者不拒。


当年,老蒋给八路军的只有三个师六个团的编制。

其中,师还是丙种师。也就是,一个师下面只有两个旅,每个旅只有两个团,合起来一共4个步兵团。

而蒋介石的嫡系都是甲种师,他们一个师下面有三个旅,每个旅有三个团,一共就是9个步兵团。

再加上直属和后勤人员,这样算下来,甲种师的兵力,几乎是丙种师的2.5倍。

这就是蒋介石玩的一个花招,他想用编制,来缩减我们的兵力。

这也是当年,老蒋对付地方军阀的惯用伎俩。很多地方军阀,在接受国民党改编时,不得不大量裁兵。


八路军的扩编速度相当快,这与八路军人员的构成有关。在八路军刚组建的时候,人员基本上都是经过长征洗礼后的老兵。

这些人战斗经验丰富,基本上都是骨干、精锐。几乎每一个战士,都能够担任班长、排长,甚至是连长的职位。

于是,很多人就被安排到地方,去组织地方武装,比如区小队、县大队等。而这种模糊概念的编制,其实根本没有人员限制,能有多少人,全靠负责人的能力。

还有一些就是就地扩编,直接将一个营分成三个营,一个连再分成三个连,一个连再分成三个排。然后,分别由营长、连长、排长去拉人头,让编制满员。

其实,八路军大多数队伍,大多数的根据地,都是从连排一级,逐渐发展起来的。


从1937年,我们接受蒋介石改编,一直到皖南事变爆发。蒋介石给八路军发放的补给,都是以4.5万人的标准配发。

但是,实际上到了1940年,八路军的人数,就已经超过40万了。

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八路军的人数,已经达到了96万,是真正的百万大军。

皖南事变以后,老蒋彻底断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饷和物资。

此后,我军所有的部队的给养,全是靠自己解决。

由于八路军所有的给养,全是基层自己解决。因此,八路军总部,就没有后勤补给方面的压力。

所以,八路军总部根本就不限制,只要你能养得起,管得住,你拉多少人都没问题。


就像李云龙所说的,没武器了,问鬼子要,没衣服了,跟鬼子要,没粮食了,还是问鬼子要。

当然,这只是八路军解决给养的一个途径。

八路军解决给养的另一个途径,就是自力更生。

我们都知道,129师386旅开发南泥湾的故事。其实,这样的故事,在八路军任何地方都在发生。

不然,八路军这百万大军,光是后勤消耗,就是个天文数字。


八路军扩张速度,实在令人炸舌。

1940年,百团大战爆发之时,八路军出动了105个团。

而据史料记载,当时八路军应该有170多个团。

而这距离八路军成立之时,仅仅过去不到三年时间。

八路军的人数,就已经从4.5万人,暴增到40万人了。

再看看八路军下设的各种部队番号,更是五花八门。

就拿《亮剑》来说,什么新一团、新二团、独立团,还有骑兵营,这都不是正式编制。再加上,它原先就有的编制,这能是一个旅的规模吗?

另外,八路军还下辖五大纵队,每个纵队都相当于一个师的级别。后来,这些纵队都是军级规模。


此外,八路军每到一地,还成立军区。

军区又分三个档,像刘邓的129师机关,所在的晋冀鲁豫军区,罗荣桓的115师机关所在的山东军区,以及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这都属于军级军区。

军级军区下面还有二级军区,大概相当于旅的编制。比如129师386旅,后来组建了,晋冀鲁豫军区下属的二级军区——太岳军区。由陈赓担任司令员,虽然是旅级军区,但是后来扩编很快,规模人数达到军级。

二级军区下,还有三级军分区。比如苏北军区下属的盐埠军分区,就是由新四军第3师第8旅创建的。不过,这个三级军分区,解放后也是正军级。

《我的兄弟是顺溜》中,担任新四军某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的陈大雷,就是三级军分区。不过,你也别小看这个三级军分区司令,在五五年授衔时,至少也是个将级。

八路军就这样,层层分兵,层层扩编。由最初的三个师,发展到最多的百万大军。

所以说,李云龙口中说的,他一个团有8个营。在当时来说,其实是很常见的事情。

只是孔捷这样的老实人,做事比较小心谨慎,才不敢像李云龙和丁伟这样,随意扩编。


八路军之所以能扩张那么快,主要原因是当地贫苦人数太多。

从清末到民国期间,中原一带,就一直处于军阀混战的阶段。偶尔有短暂的和平年月,又赶上水旱灾害。

蒋介石政府腐败严重,只顾着自己捞好处,根本不顾底层民众的死活。再加上日寇进犯以来,蒋介石节节败退,自己躲到西南安全地带。

而当地老百姓无处可躲,只能忍受日军和伪军的残酷统治。

所以,当我们的队伍出现在老百姓面前时,才让当地老百姓对生活有了希望。

同时,也让当地百姓有了反抗的信心。因此,我们才能在短时间内,扩充那么多兵员。

这都是自愿加入到我们队伍中的,而不是像老蒋那样,只会强制拉人。那样只会事得其反,反而让更多的人加入我们。

其实,八路军总部,是不在意你手下有多少人。八路军总部希望的是,人数越多越好。

只有那样,我们在推翻老蒋时,才更有底气。

点赞5、河池市 网友:壊◎脾气

邢副团长说,平时让你们报编制,一个个藏着掖着……营连排层层打埋伏,李云龙呢?他会老老实实向旅长报编制吗?肯定还要打折。经过层层打折,上报数估计是四个营。只多了一个营,上级也不会在意。老李说,啥时候钻出这么多人?所以说,总部肯定不允许老李建八个营,但是实际上连老李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人,更何况总部!不打平安县,部队不会集结,不集结谁都不知道独立团有多少人!

点赞6、湛江市 网友:凉世弥音

国共合作后,红军华北武装被改变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之后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习惯上还是称呼为八路军。

八路军编制上有三师六旅十二团,按说路军不是军,而是比军更大一级的单位,应该下辖三个军合九个师,但南京政府不会希望共合法扩张,所以只给了三个师的编制。

一开始,华北红军数量只比八路军合法编制略多一点点,这个问题不大,但是挺进敌后以后,八路军创建了抗日根据地,统治人口增多,于日占区接触面增加,有了扩军的条件和需要,但是没有更多的番号啊?怎么办?

人不可能被尿憋死,该扩军还得扩军,番号的事另说。

一般来讲,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军队,其番号在同一时期是没有重复的,比如第八路军、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这些都是之前存在,后面被取消的番号,南京政府把这些番号给了共,同一时期是不存在两个八路军的。

但是南京政府不给番号,而八路军自行扩军,番号是不是很容易重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只要番号不挂靠全(国民革命)军,而是挂靠在八路军及其下级单位就好,比如成立独立团,教导团,为了不和其他类似部队冲突,一般称之为115师独立团,实际上如果有多个团,还可以命名为独立1团,独立2团,总之挂靠在下级单位,就不存在番号重复了,叫的时候把其上级单位一起叫上就好,小说电视剧《亮剑》就是虚构了一个386旅独立团。


抗战开始后,由于正规作战无法战胜敌人,于是开始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战,建立大军区(一级)、二级军区、军分区、县民兵的多级动员体系,让出大城市,在小城市和农村攻击敌人,占领敌后,各主力部队地方化,与各级军区合并,比如115师和山东军区合并,称之为「115师兼山东军区」,后来115师取消了,直接称之为山东军区,下面的部落扩张成山东一师至山东八师,山东警卫一旅至十二旅,规模增加到集团军级别以上。

军区与主力师不同,一般不会长途奔袭跨区域作战,而是守卫在本土,而且地方部队一般不会进行大规模作战。

游击战就是为了一点点消耗敌人,把敌人战线拉长,为日后组建大规模兵团创造基础。

以百团大战(1940年)为节点,只是以主力师作战为主,后面以军区部队为主,度过了1941-1943年抗战最艰难的时期,1944年开始局部反击,组建更大规模的部队,结束游击作战,转化为正规战。

《亮剑》的平安战役就是以这样的背景虚构的事件,但是像团长李云龙不知道自己的部队扩张成一个师,真实历史是不会发生这种事的。

虽然化整为零确实使各部队建议出现卡顿,但并不是一直失去联系的,通讯是时通时断的状态,只要一有条件,下级就会汇报部队状况,上级也会主动了解状况,小说是为了戏剧性才创造了这么一个情节吧。

点赞7、广州市 网友:☆ヾ枫少

一切皆有可能。


黄克诚自述中记载,四师反扫荡失利的十旅残部,与三师建制完制的九旅对换所属。十旅到三师时,两个团四个营三千二百人。经过两年发展,兵员到了一万五千人。要还是两个团编制,一个团何止八个营?黄克诚三师,抗战结束时7万人,谁见过这么大的师?黄克诚出关东北,带走了三万五千人,到东北后碰到梁兴初师,梁师七千人。同样都是师,黄师兵员是梁师五倍。


所以,我说一切皆有可能。

点赞8、六盘水市 网友:旧愿望

一个团一般三个营,李云龙能弄到八个营,只说明一样事,敌后抗日根据地在不断扩大。

国民党阵营守卫国土越打越小,防区被不断压缩,兵员素质没有提高,论战力十不及一,日军一个营可敌国军一个师。反观新扩编的八路军,缺衣少粮,手中多以大刀长矛为主,与日军顽强作战,却打出了一个0.69:1的作战交换比,胜仗一仗接着一仗,为什么?

根据地不断扩大是事实,日军感到害怕,国民党也感到害怕,不断制造摩擦,不然的话,八路军作战成果将更大。抗战期间的国民政府乱象不一而足,投降派甚嚣尘上,有200万正规军成建制变成伪军。

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的战果,极大地牵制了日军进攻力量,不得不将进攻的矛头从国军转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即便是这样,我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根据地仍然不断在扩大。根本原因是我军不同蒋军,始终在坚持全民抗战的人民战争思想。

蒋军秉持单纯军事防御的错误指导,是以节节败退,打一仗败一仗,南宁之役,以20余师抗击日军1.5个师团,竟致于溃败,六、七十人敌不住敌人一个。即便取得了为数不多的几场胜仗,亦难掩颓势。比如被称为中国“斯大林格勒”的“石牌大捷”,投入力量甚多,歼敌只有区区1000之众,与我115师平型关之战歼敌数字相当。

一时一地之胜利,根本改变不了一退再退局面,将失败归结为敌人过于强大,始终找不出是什么原因,面对我军越战越强,对有利支持正面战争抗战有意视而不见,胡诌什么游而不击,蒋家正是在八年抗战期间彻底失掉了民心,被人民彻底唾弃。我军有了人民真心支持,如鱼入水,怎能不越战越壮大呢。

点赞9、白城市 网友:蜗の窝

当红军改组为八路军的时候,不过3万人。但是进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之后我们的军队立刻扩编达到30万人。可是番号不能增加,因为国民党政府给与的支援就这么多,所以大量的扩充是存在的现实意义也是战略意义。


电视剧中所描述的场景在敌后根据地的扩编是存在的。

但是 是否有出现一个团扩编成8个营的真实性确实存疑。

那么如何容纳越来越的部队呢?

我们以129师为例子。

1938年2月,129师的骑兵营扩编为骑兵团,第385旅以师派出的部分干部扩兵组成独立团,第386旅以第772团4个连为基础扩编了补充团。

此外还组建了几支游击支队,即挺进支队(又称张谢大队)、游击支队、先遣支队、独立游击支队(又称赵涂支队)。1937年冬组建的秦(基伟)赖(际发)支队、汪乃贵支队,第129师由出征时的3个团,发展到6个团另6个游击支队,扩编的总人数达5500人。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师的番号不动的情况下只能向下扩编团。拥有6个团加6个游击支队的强大编制这几乎赶得上一个军了。

当然以团级别进行的扩编我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由于战时情况复杂,人员损失和增补也频繁,所以军队数量确实存在一个波动性。我们在不增加原有编制的情况下尽量扩充团级的战斗实力也是为了敌后作战更灵活在做准备。


在《亮剑》中,出现了这样的剧情:李云龙独立团的番号,得不到承认,寄养必须自己解决。其实,这在八路军部队中,属于普遍现象。因为除了3个师之外,八路军总部还下辖了一系列的纵队和军区。

庞大的军队体系让日军也不得不承认,在华北他们已经没有十足的胜算。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