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越来越沉默,即便是对着家人也无话可说,这究竟是怎么了?
确实,生活当中有些人对什么事儿都无话可说,显得很沉默,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在我看来,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受到刺激。有人的精神上受到了一些刺激,经历了一些坎坷,就觉得整个世界都在抵触他,他没有能力和这个世界对峙,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对什么事都无动于衷,和一切保持安全距离,这也是自保的一个方法,同时更是一个心态的改变。
2,看破红尘。有些人保持沉默是一种看破红尘的表现,这样的人往往目光敏锐长远,能够看透世界的一切,并且之后大彻大悟,觉得这个世界无论是非丑恶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自己无力改变,面对这一切,他也确实无话可说,于是保持沉默。
对于这个问题我就说这些吧,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这个世界没有对错,下面把它贴到这里,供大家欣赏。
(原创)这个世界没有对错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没有定义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利益,特别是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对和错。换句话说,认为对和错的原因,并不在对错本身,而是在于自己的利益,怎么说对自己有利,就怎么说。
其实,仔细观察一下自己身边的人,很多都是这样的,特别是擅长溜须拍马的,只要是对自己有利,就钻到谁的裤裆里,和谁穿一条裤子。我们可以说这是不负责任,更确切点说,这是对别人的不负责任,是对自己的负责任,因为自己可以从中获得利益。
说话的没有对错,听话的也是一样,谁的对,谁的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听谁的话能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至于他说的是对是错,那就不重要了。
可见,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对和错,有的只是人的利益,也正是有了利益,才有了说话的角度,有了说话的角度,才缺少了公平,才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分歧。我们都说习惯成自然,人与人之间这种闭上眼睛说瞎话也需要理解,尽管这种理解有些心照不宣,有些尴尬......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对于人来讲,有利才是硬道理,我们只能这样去理解没有对错的世界,没有对错的人。
当一个人越来越沉默,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沉默是一种成长
年轻时,总喜欢表达自己、展示自己,但后来的后来,却不爱说话了。
遇到不平的事,让一让,就过去了,岁月依然静好,海阔天高。
遇到自己被误解的情况,也不再解释了,一切交给时间,或许有一天拨云见日。
对所谓社交,淡然了许多,碰到烂人,也不多纠缠,懒得去理。
沉默是为了更加遵从内心,更好地与自己说话。
用一年学会了说话,却要用一生学会闭嘴。
越长大,越沉默。
二、沉默是一种通透
大美不言,大音希声。
水深不浪,人贵言迟,正如老子所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人见得多了,事经得多了,人生也看透了,用沉默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相反,一天到晚,叨叨说不停的,讲道理的,是自己放不下的人;某些场合,夸夸其谈的,是半瓶水,一知半解,不知者无畏。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写道,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所以暗下决心保持沉默。
沉默是金。话少了,是通透了,是明白了。
三、沉默是一种铠甲
杨修之死,我们不会陌生。正应了那句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沉默是一个人最大的哭声。
面对无奈的生活,面对艰难的挫折,不宣泄、不倾诉,而是点上一支烟,静坐一会,独自舔伤,慢慢治愈。
网上看到,有的中年人,深夜回家,总要把车停好,不急着奔向家门,而是在夜色里,默默地发一会呆。
是的,回家了,再累也要面带微笑,也是活力四射,把白天的一切不快、外面的所有烦恼,关在门外。
沉默,是面对不堪时的哭声,是遍体伤痛时治愈的良药,是无路可走时的退路。
学会了沉默,那就懂得了人生,懂得了社会。
让我们学会沉默,习惯沉默。
欢迎关注@吹小号的老天鹅
一个人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愿说话,即便是对着家人也无话可说,这种情况说明其内心遇到一些事情未达到自己内心的满意度,对现实生活、对家人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失望!
越来越沉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对家人身边亲密的人很失望了,不想再同他们沟通什么,也不想多废话,反正别人理解 不了自己;还有一种情况,自己对自己目前所处的状况很失望,比如生活、事业、经济状况...越来越觉得对不起家人对不起朋友,自己在她们面前抬不起头来,所以干脆越来越不想说话!
这样的人,性格本来就属于不够很开朗的那种,平时遇事喜欢自己一个人消化解决,与人的沟通只存在表面上,其内心世界旁人是很难进入的!这样的人如果要好好的生活下去,他必须是理性的,遇事能自己想通想透,自己成功的能从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里走出来,必须有坚强的生活信念足够自己支撑自己一步一步走下去,通俗还讲就是内心足够强大!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可以收放自如!
如果性格很开朗的人,一般是不会表现为越来越沉默这种状态的。
网上有这么一句话,沉默是一个人最大的哭声。意思是说,人之所以沉默,是被生活磨去了棱角,对世界一种妥协。我觉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想说,不是一种妥协也不是懦弱,而是意味着看淡了很多事,看清了很多人,变得越来越成熟了。不再喜欢与人争辩不休,不再着急找人诉苦,不再为一些不值得的人和事耿耿于怀。
不是因为词穷,而是不屑去争辩。年轻时常常为了一点小事而争的面红耳赤,争到最后输了的人心里更加窝火,赢了的人也浪费了大把的精力得不偿失。不再着急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逐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三观不同,对于现实的看法也有不同。道同则同行一段,道不同则不相为谋。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懂的人解释千万遍也是徒劳,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不再把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寄托在别人身上。压力再大心里再难过,也不想去求同情求安慰,顶多是蒙头睡一觉,醒来对自己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说多了别人只会觉得你矫情,不如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找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情,独自疗伤。有句话说得好,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关系,不要把自己的心情寄托在别人身上。
不是变脆弱了,而是长大了。曾经我们把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开心就哈哈大笑,难过就哇哇大哭,生怕别人不知道。还记得从什么时候不再心直口快,担心口无遮拦得罪人,看透不说透,习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我们学会了,把嘴边的话慢慢咽回去,做一个不动声色的成年人。
一个人心累了,越来越不想说。其实我们需要的并不多,无非就是孤单时有人陪,落泪时有人知。身累休息一下就好了,心累才是真正的累。心累不想说话并非不需要陪伴,只是知道说出来没有人会发自内心的安慰,说多了反而会惹人嘲笑。有的痛说不出,有些伤道不明,尤其是有些苦衷只能藏在心底自己消化。况且这个社会看你笑话的人很多,希望你好的人却很少。
真正成熟的人,明白往事如流,人生最好的状态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一个人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愿说话,即便是对着家人也无话可说,这究竟是怎么了?
一个人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愿说话。
要么是因为成熟而回避;
要么是因为不被理解而回避。
不被理解而回避源自依恋关系。
以美国心理学家MaryAinsworth为代表将依恋研究带入新阶段,通过实验观察,设置了陌生情景测验法来测量幼儿和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通过对多个样本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三种类型的依恋关系:安全型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依恋。
其中焦虑-回避型依恋指的是:幼儿和母亲进入游戏室内立即开始玩耍,没有注意到母亲的离去,在母亲离去后仍然继续玩耍,母亲回来后表现出对母亲回避行为,不注视母亲,而是寻找玩具,对陌生人甚至比对母亲的回避还少一些。
这样的主动回避带有一种报复心理,也像一种自我保护,以回避、忽略痛苦的源头,来避免感受到被遗弃的痛苦感。
当一个人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想说话,即便对家人也无话可说,更像是为了保护自我不被伤害,而竖起的厚厚的壳。它在不停地躲避外界可能的伤害同时,也在不断地内攻自己。在脑中不断会出现“你不会被人理解”“说了也等于白说,因为我本来就是不被人接纳和理解的”。
长此以往,容易不自信、自卑、焦虑不安、甚至抑郁。
有一种成熟是众人皆醉我独醒。
当人越来越不想说话,甚至连家人都如此时,有的时候是因为成熟。假如解释完之后的事情仍然是自己需要去做的。那与其解释不如行动。与其增添家人的担心,不如担起这份责任,一个人立即去行动解决问题。
这样的回避,更具有责任心与担当。倒不是因为故意为之的不被理解的回避,是因不让家人多一份苦恼,多一份忧愁,而故意为之的回避。
当身边的亲友出现越来越不愿说话的情况,请做到以下:
1、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2、多一些观察(观察细节:比如心态和现实情况是否受挫);
3、只做倾听者,不做指导者。
人有的时候遇见难事时,的确会一时半刻无法走出思维的困境,请给予对方更多支持和空间,让对方静静消化情绪的“感冒”,而你的支持只在于“别怕,我在这”就够了。
我是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萤火虫老师,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这个人一定是经历过非一般的伤痛。越来越不愿说话,原因:
一、曾经遭受过深深地伤害,彻底打破了常规认知,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不再会轻信任何人,更不会轻易坦露心声。二、言多必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为减少是非还是少说为妙,尤其是在单位上班,尽量免开尊口,水深无浪,人贵言迟,就是这个道理。
三、心灵上的伤害,说再多也没用。这就像身上的伤疤,当你第一次扒开伤口给人看的时候,亲朋好友出于关心、或是好奇会看看,再次看就没有了新鲜感了,说话同理,面对生活的无奈、面对艰难挫折、面对刻骨铭心的伤痛,独自忍受、独自舔伤、独自治愈,胜过任何人的打扰。四、身边的人帮不上你。当你身陷困境,身边的人因为人脉、金钱等等都帮不上你,沉默是金,沉默包含着内心独白、内心喧泄、内心修复与坚强,用沉默来坚守自我,伤痛总有治愈的时候。
五、沉默是一种成长。曾经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也许给我们增添过麻烦,许多的生活经历教训我们,说话要经过深思熟虑,有用的说,利人的说,利己的说,废话不说,这是成熟,更是成长。一个人经历多了,更知道关注自已,缩小生活圈,减少社交事,健康、独立、简单快乐地生活,人活一辈子,从头至尾,活的就是自我。
这种现象很常见,每个人都在变化或成长。如果有人觉得不对或感到意外,只能说明自己没什么变化或经历的事情比较少。
一般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多,一个人面对特别熟悉的朋友或家人,会变得越来越寡言少语,尤其是在没有能力改变某些现状时,会显得更沉默。那通常一个人变得越来越沉默主要有两点:
(1) 经历了某些特别的事情,改变了一个人的思想或处事习惯。这里边的事情,可能是重大失败、受伤、情感刺激,也可能是过去纠结很久的问题突然放下或想通了,或者遇到某些高人指点思想上大彻大悟等。这种通常是一个人变得成熟冷静的表现。往往对家人只说有用的或好的事情,而好的方面不会时刻有,就自然变得越来越沉默了。
(2) 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一般喜欢交朋友或工作方式需要与人打交道或说话的,这类人不会特别沉默。同时特别缺乏主见或独立性的人,什么事都会跟人问问或讨论一下,也不会沉默。而当一个人的关注点在自己身上越来越多,生活变得越来越健康、简单,独立性越来越强。这时候通常不想说话,也不刻意与人讲太多话。当习惯了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自在时,开口讲话就越来越被动,面对熟人或家人也懒得说话。所以一般年龄越大,经历越多的人最后都不怎么讲话。
当然除了这两点,可能一个人变得沉默也会因为无奈,没有能力解决或短期内解决某些问题或改变某些现状。只好保持沉默,获得内心安宁,因为只要开口说话就避免不了矛盾或是非,还不如不说的好。
其实在我们生活里,沉默本应该是最多的。但人们习惯了说话,大部分说的可能都是“废话”,只是打发时间而已。真正有用的或重要的事情,往往几句话就说清楚了,而剩下说得“没完没了”的内容都是些小事或无关紧要的事。
最后总结一句话:“少说话,多做事!” 多关注自己,踏踏实实的,生活里自然会少很多烦恼。
(回答结束,觉得回答不错,请关注或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