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请问律诗当中,粘对怎么理解?

提问时间:2023-07-28 07:19关键词:

请问律诗当中,粘对怎么理解?

点赞1、本溪市 网友:皮蛋公主

律诗格律规则,说来其实挺简单,也就三个字:替、对、粘。

一、替

所有律句须遵循平仄两两交替而行原则,即所谓“马蹄韵”,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等等。

二、对

两句律句构成一联,即上联下联,也称上句下句。联内两句平仄应相“对”如: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粘

基本律句就四句,如何将其有机组合,而不杂乱呢?古人用了一简单办法,那就是“粘”。联与联之间,平仄应相“近”,即第二句和第三句平仄,一三五七字可以有差异,但二四六字平仄必须完全一致: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样四句构成一基本单元,称为绝句;两个绝句如此办法“粘”起来就成为一完整律诗。还可用“粘”的办法使律诗无限延长,成为二十韵甚至四十韵的长律或排律。

基本句式通过变换组合,即得到四式绝句、律诗的不同类型。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让律诗的结构变得有章可循,同时尽最大可能,保证有四种不同的节奏,循环往复而不至于单调。

但是,这个规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从南朝齐梁,到隋,直到盛唐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差不多两百年后,直到晚唐甚至宋代才最终定型,成为共识。

所以我们看到初唐盛唐一些很著名的律诗,失替、失对、失粘;对仗不工、或有的前三联对仗,有的后三联对仗,有的四联都对仗,有的仅有一联对仗,一点都不应惊讶,因为那时还没有一个统一规则,怎么做全凭诗人个人兴趣,大家都心照不宣,不会过多指摘。

到宋代明清以后就不同了,不按套路出牌的话,可能连个秀才都考不取,一辈子都做童生,祖孙三代一同考秀才是考场常见的风景。

点赞2、湘乡市 网友:鹿人旅秋

对于律詩中的粘对问题,我也是略知一二,也不能说得太多,但是在这把我的理解说给大伙,仅供参考。

何谓律詩中的"粘"?

是指在律詩中的第二句,其中的第二个字如果是平声,那么在第三句第二个字也要是平声。依此类推,第四句第二字是仄声,第五句的第二字也必须是仄声。这种情况下谓之"粘"。

举个例子说一下吧,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詩中第二句"属国过居延"和第三句"征蓬出汗塞",其中的第二个字,"国""蓬"两个字都是平声。第四句中"归雁入胡天"和第五句"大漠孤烟直"中的"雁""漠"都是仄声,这就是粘。

何谓律詩中的"对"?

这就是指在詩中的对仗,有一种音乐之美。还用这首诗来比喻,"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其中的第二个字上句是平声,下句的第二字肯定是仄声,如第四个字是仄声,下句的第四字肯定是平声。比如说这两句中的"蓬"平声,下句的"雁"就是仄声,这就是谓之对。

如果出现了第二句第二字与第三句第二字的平仄不一样了,就是谓之"失粘"了。如果在七律中的二,四,六字,必须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否则谓之失替。

点赞3、浏阳市 网友:与君决

格律诗的体制主要有绝句、律诗和排律三种。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又经常会看到如平起入韵式、仄起入韵式等各种不同格式的律绝。


很多初学者觉得这些格律很难背记。其实只要明白了律句句式、粘和对的规律,那么就可以组合成格律诗的各种格式,完全不需要背记。

一、律句句式

不管哪一种格律诗,都一定是由律句句式组合而成。而各种看上去有点复杂的格式,拆卸下来,你就会发现,基本的律句句式只有四种:

律句基本句式

也就是说,凭这四个基本句式就可以组合成各种绝句、律诗以及排律。

而对于有意学写格律诗的同学,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串句”、“对仗”等诗词创作基础训练,把这四个句式练熟。

二、粘和对

粘的意思是粘连,平粘平,仄粘仄。对的意思是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所有格律诗,都是以粘和对作为组合规则,由上述的律句基本句式组合而成。

具体方法是在一联之中(如第一、二句),句子的首个音节,要平仄相对。在联与联之间(如第二、三句),句子的首个音节,要平仄相粘。由于在律句中,首字大都是可平可仄(用中表示)。所以习惯上,以第二个字作为参照,例如:

只要我们明白了粘和对的规则,那么你就可以用任何一句律句基本句式作为起句,发展出各种格式的律绝和排律。只要记住一点,偶句必定是平收的韵句,而起句则可平收或仄收,平收的称为首句入韵式,仄收的称为首句不入韵式。再配合句首音节(还是以第二个字作为参照),便形成了格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1、首句平起入韵式

2、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3、首句仄起入韵式

4、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三、王维的《使致塞上》是否失粘

我们先看看这首诗及其平仄:


从上图可以看出,此诗的第三句,如按照粘对的规则,句式应该是仄仄平平仄,而“征蓬出汉塞”是平平仄仄仄,不仅失粘,而且句子的平仄也是属于三仄尾的非律句句式。

事实上,在唐人的五言律诗中,失粘、出律的作品有很多,一个原因是写五言诗,在风格上大多喜欢循古,认为写得古拙才有味。另一个原因则是唐人写诗依的是四声声律,而非平仄格律。

唐代诗人在吟唱中,在节奏和声律上形成了一些有着共同体验的方式,这被 后人以量化的形式归纳成诗词格律。

假如在唐人的作品中,很少出现的平仄形式,则会被列为大忌小忌。而一些有一定数量作品支撑的形式,尽管不符合格律规范,但也会被称为拗救体或各种别格体。 例如,王维这首《使至塞上》,尽管失粘,但学者仍将其归为格律诗,并称这种失粘的形式为折腰体。


四、王维为什么要失粘

关于折腰体,一直有所争议,故我不想在这太多着墨,有机会另文讨论。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归纳方式存在很大的缺点,就是往往会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要失粘,为什么要三仄尾?请相信,象王维这样的大家要使句子在不失意的情况下,改至符合平仄格律,不过是举手之劳。而王维仍然这样做,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运用声律去表现主题。

说到声律,就不能用平仄去分析了,要用四声。这句诗的四声如下: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平平入去去,平去入平平

出是入声字,是个短促音,去声是个降调。

由于句子的第三个字为入声,在吟咏时,就会提速,然后转沉。所以王维在这联句中的第三字,均用了入声字,目的是表现征蓬出塞的急速。

所以,我建议初学者,不要被“专家”们所述的大忌小忌所困惑。开始时,可依律而为,到一定阶段则要以主题为重。记住一句话:诗的声律一定是为主题服务的,一定是为情感表述服务的。只要有需要,出律并不是什么大事,最多就不将作品称为格律诗。


说到王维的诗,不妨举多个例子,王维的名作《鸟鸣涧》中的句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春山空,三平尾。很多书本都告诉我们,三平尾是诗作大忌,理由是平声字的发音是抒平的,三平就缺乏起伏变化了。我们再看看此句子:夜静春山空夜静春山空。王维要借三平尾表现的,正是心如止水的静谧,那为什么就一定要有起伏变化呢?为什么就不能三平尾呢?

所以在创作中,我们要重视格律,但不要唯格律论。

点赞4、太原市 网友:衷于情末

粘对即亲蜜无间,天衣无缝,平仄对,意相容,深浅上下,荡漾温存吧。

点赞5、西宁市 网友:南熙寒笙

回答:

1.所谓对,即处于偶数位置上的诗句,其平仄格式必须与上一句对立。如第三句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句须是“平平仄仄平”。

2.所谓粘,是指绝句第三句、律诗第三丶五、七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其上一句的第二字的平仄相同,而全句的平仄格式不能与其上一句相重复。

粘和对,是近体诗组接各句的重要规则。请参见《我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

点赞6、韶关市 网友:〆未語

最简单的理解是: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这句话就是根据诗词中的“对”与“粘”来的。“对”在诗中是,奇数句与偶数句(第一句与第二句,第三句与第四句以此类推)这两个相邻句子中第二四六个字必须是平仄相反的;“粘”在诗中是,偶数句与奇数句(第二句与第三句,第四句与第五句以此类推)这两个相邻的句子中的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

掌握了对与粘,你就可以自己推演出格律诗的几种基础正格式(五言绝句的四种基础格式,其他十二种格式也是用这四种格式推演出来的),再了解掌握了“孤平”“韵脚”你就可以灵活运用“一三五不论”这句话,哪几个字可平可仄了。无需死记硬背。

我也是诗词爱好者之一,希望相互关注,共同探讨。

点赞7、长沙市 网友:沉醉红颜

所谓粘对,是格律诗格式中需要遵守的规矩。

“对”,就是对立。诗词格式中所说的“对”,就是使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对立。

“粘”,就是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与上联对句第二字平仄相同,奇数的平仄相同。要求平粘平,仄粘仄。

王维《使至塞上》这首诗,按照古韵(平水韵),属国的“国”字应该是入声,征蓬的“蓬”是平声;的确是失粘了。

点赞8、绥化市 网友:极度嚣张

问题:请问律诗当中,粘对怎么理解?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如果粘对是奇句第二字与偶句第二字平仄相粘,那么上面那首使至塞上为什么失粘了? 我觉得没失粘呀,故而求解,到底该怎么理解粘对。


前言

格律诗起源于南北朝齐梁时期的永明体,永明体诗人基本解决了对仗、押韵和平仄的问题。

但是南北朝的格律诗大多是失粘的作品。这种现象在初唐和盛唐的律诗中,还是经常能看到的。

一、什么是黏连,什么是失粘?

题主说“粘对是奇句第二字与偶句第二字平仄相粘”,这样说很含糊,并不准确。

格律诗有绝句,绝句有两联;五律和七律有八句,即四联。

每一联中,上联与下联平仄相对,叫做对。

第一联的下联第2字,与第二联的上联第2字,平仄相同,叫做黏 。

例如杜甫的绝句《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第一联下联第2字:【就】,第二联的上联第2字:【饮】,平仄相同,就是粘。

例如杜甫的五律《龙门》:

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川【水】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第一联下联第2字:【树】 ,第二联上联第2字:【色】,平仄相同。

第二联下联第2字: {银},第三联上联第2字:{还},平仄相同。

第三联下联第2字:【水】,第四联上联第2字:【阅】,平仄相同。

这就是粘。反之,平仄不同,就是失粘。

二、《使至塞上》失粘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的第一联下联第2字:【国】 ,第二联上联第2字:【蓬】,平仄不相同,所以失粘。

【国】,这个字是古韵中的入声字,入声字也是仄声,而【蓬】是平声。

虽然后面几联都没有失粘,但是只要有一处失粘,整首诗就是失粘的五律。

三、失粘与折腰体

这种诗体,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称作折腰体。

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绝句折腰者,最有名的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潮】失粘。

八句折腰者,即五律或者七律,最有名的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去】、【宫】失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代}、{山}失粘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结束语

题主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失粘,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失粘不是同一联中的问题,是两联之间的问题。

第二,有很多字,今古音的平仄不同,例如国、石、叔等等字,在古韵是仄声,在普通话中是平声。

@老街味道

点赞9、喀什地区 网友:衣冢i

“对”讲究的变化之美,粘就是拉链,把一幅一幅的“对”给连接起来。

点赞10、莆田市 网友:舊夢。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粘”和“对”?“粘对”,是近体诗格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古体诗是不讲粘对的,甚至有些诗人还故意安排避免出现粘对。另外,古体诗对于平仄的安排,除了韵脚要一致外,并无其他必须遵守的规定,是相对自由的。

所以,下面谈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针对近体诗的。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 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或者说偶数句相对,奇数句相粘。

先说“对”。所谓对,就是对立。平对仄,仄对平。诗词格式中所说的“对”,就是使一联(格律诗每两句构成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对立。“对”实际上也是平仄交错的原则(平仄交错主要是体现在一个句子内的平仄隔双交错对立搭配)。

再说“粘”。粘也就是贴上去。平粘平,仄粘仄。诗词中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再细点说,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其它的以此类推。

现在就以“平起入韵”的句式来举例:

首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偶数句相对:仄仄平平平仄仄

因为偶数句要押韵,必须平收,故第二句格律调为:

仄仄平平仄仄平

奇数句相粘:?仄仄平平仄仄平

因为除第一句外奇数句都不押韵,必须仄收,故第三句格律调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偶数句相对: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四句正好押韵,即成。

奇数句相粘: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面说过了,除第一句外奇数句都不押韵,必须仄收,故第五句格律调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偶数句相对:仄仄平平平仄仄

上面说过,偶数句押韵,必须平收,故第六句格律调整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奇数句相粘:仄仄平平仄仄平

除第一句外奇数句不押韵,必须仄收,故第七句格律调整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发现没有?每次调整都是将尾字与倒数第三字调换)

偶数句相对:平平仄仄仄平平

正好押韵,即成。

由一句格律导出的整诗格律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管窥之,可知全貌。照此规则,任意一个句式都可以粘对出一首整诗的格律。七言如此,五言亦是,律绝同法。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唐之前所谓齐梁体律诗,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至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之后,既讲相对,又讲相粘,这样,在一首诗里就不会只是简单的重复了。


点赞11、遂宁市 网友:嗜血狱王

古人诗作须依据古韵标准来标示平仄:

《使至塞上》·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平平仄仄平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平仄仄平平

大漠孤烟直,仄仄平平仄

长河落日圆。平平仄仄平

萧关逢候骑,平平平仄仄

都护在燕然。平仄仄平平

此诗第二句与第三句双数位置上下平仄当相同叫做“粘”。否则为失粘!

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是格律诗用字组句基本原理。是格律诗四种基本平仄句式和正格平仄的理论依据。

平仄变格后,不出现孤平、三平尾、三仄尾和“后孤仄”,是诗界公认的宽格平仄。

第三句“出”,在古韵部中,属于入声字为“仄”,导致句末三字连仄,诗界称为“三仄尾”,是诗界公认的格律平仄失替硬伤。

因此,王维此诗存在失粘、失替之嫌,不是格律诗,而是古体诗!

古体诗无须严格遵守格律诗“替对粘韵”基本规则。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也指出:不受近体格律束缚的是古体诗。截图佐证如下。

通过如上具体分析探讨,可知结论如下。

上下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反,简称为“对”。否则失对。例如:《使至塞上》上下句双数位置都是平仄相反的,符合“对”的规则。

双数句与单数句的双数位置上下平仄相同,简称“粘”。否则为失粘。例如(句号为双数句,逗号为单数句):

属国过居延。仄

征蓬出汉塞,平

上述例子的双数位置上下平仄当相同,却相反而失粘!

格律诗中的韵句末字,必须是同韵部平声字,简称“韵”。否则为出韵。

“替对粘韵”是格律诗的基本规则,缺一不可,是格律诗与古体诗鉴别的客观标准。

失替、失对、失粘、出韵的诗,是古体诗。古体诗无须严格遵守格律诗“替对粘韵”基本规则。因此,古格律名家也会写古体诗,且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古体诗不胜枚举。王维的《使至塞上》失粘、失替就是最好的明证之一。诗词网站检测工具检验结果截图佐证如下。

平起入韵检测结果显示“平仄存在12个问题”,说明王维也会写无须遵守“替”、“粘”规则的古体诗!

综上所述,“奇句第二字与偶句第二字平仄相粘”的提法欠妥!应当更正为:奇(数)句与偶(数)句双数位置上下平仄相同,才叫“粘”。举例佐证如下。

例一

归雁入胡天平

大漠孤烟直仄

例二

长河落日圆平

萧关逢候骑平

点赞12、晋城市 网友:抱月长终

这样说,您提的问题是很个专业的问题,说明您对诗歌的了解程度也是比较高的,主要是:问题了解的不太全面。我今天不正面回答您的问题,我只想点一下,您就清楚了。

律诗的“对”和“粘”不难理解,但是,最好得拿个“样板”去指点,一点就明。

本来很简单的事,让您弄得“样板”搞复杂了。

像岑参、王维、李白的诗歌,一半都不是“律诗”,也就不讲“格律诗”的什么对呀、粘呀、这一类的格律要求,您去拿它去对号入座能对得上号嘛?

一句话,不要迷信,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谁都知道是名句,可以说是千古名句。

但是,谁也没敢评价说它是好的“律诗”啊?

但是,到啥时候总得“事实求是”,人家王维率先开始讲究押韵、平仄。只是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还有“粘”呀、“对”呀、“这一说”呢。就作了这首《使至塞上》这首名篇。

他没错,您也没错,只是“细心”出了错!

我爱实话实说,不论谁,你只要想搞“律诗”,你首先,要背会律诗的“四个基本式”(也可叫四个公式)。拿这四个公式去对照所有的诗歌,只有对号,那它就是律诗,不对号,那它就不是律诗。

您也不用管是谁作的诗,就会避免像您老兄在这儿再提这些没意义的话题了。

说明一点,王维这首《使至塞上》,是他在唐诗歌转换过程中作的探索诗,不能作为“律诗”对待,也就无法对它去谈“对粘”的问题。

解答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

谢谢!∵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