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问题: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热播剧,也是围绕着中国古代的嫡、庶展开的。在这部剧中,由赵丽颖扮演的女主角盛明兰,因为是家里不受宠的小妾生的孩子,所以从没受到过重视,从小到大只能收敛锋芒,忍气吞声地过日子。
那么嫡、庶差别真的这么大吗?
一、从妻妾看嫡庶之别
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婚姻是一夫多妻制,其实不是!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说,一个男人只能有一个正妻,但可以娶好几个小妾。
从礼法上说,妻和妾生的孩子都算是正妻的孩子,孩子们每天都要给父亲的正妻、也就是嫡母请安,而且必须称嫡母为母亲,叫自己的生母为姨娘,在剧中称为小娘。
妻子,必须要经过三媒六聘、明媒正娶,而且一定要身家清白、门当户对,要用大红花轿抬进门才行。这大红花轿抬进来的妻子才是这个家真正的女主人,是可以被写进族谱、进祠堂接受子孙后代祭拜的。
而小妾,只能算是有名分的小老婆,地位也就比家里的奴婢高一些。无论多得宠,她们的地位永远赶不上正妻。
正妻是家中的主母,凡是贵客登门必然得是主母出面应酬,小妾连说话的份儿也没有,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
最关键的是:小妾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主人要是看不顺眼,有权利惩罚或者卖掉,甚至打死都可以。
在古代,小妾再怎么受宠,那是死也不敢踩在正妻的头上往上爬的,因为要是敢这么干,绝对就是一个死!而且小妾无论生前多受宠,死后也不能和丈夫合葬。
二、嫡、庶之子的差别
1. 嫡子和庶子的差别
嫡子在家族中有着不容置疑的继承权和最高地位,无论是爵位功名还是家里的财产、祖产,嫡子都有着最大继承权;
庶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即便能继承一些,那也是父亲的一小部分的财产,而且必须在父亲去世后才可以分家。如果家里的老人还在,也是不能分家的,只能依附于嫡子生存。
所以庶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考取功名或者外出打拼,闯出自己的一片天,这样才有机会让大家刮目相看。
2.嫡女和庶女的差别
一个家族中,嫡女的地位自然远远高于庶女。无论是待遇还是名声,庶女在各个方面绝对不能超过嫡女。
比如,在《知否》剧中的前半部分就有很好的体现:女主角明兰因为是庶女,所以一直要在家里装傻充愣,就是为了不让自己太过显眼,免得招来嫡母和嫡女的注意。
出嫁时嫡庶之分就更明显了。在古代,嫡女出嫁自然是给别人家当正妻,而且嫡女出嫁一定要非常风光,娘家会用十里红妆相赠,到了婆家,那就是主母身份。
而庶出的女儿,嫁妆就是不能比的,家里没人给小妾撑腰,自然也不会给小妾的女儿准备太丰厚的陪嫁。
庶女要想过得好,首先得学会讨好嫡母和长辈,等到了婚嫁年龄,家里才有可能帮忙给寻个好夫婿。在《红楼梦》中聪明的贾探春就极力向王夫人靠拢。
所以,电视剧《知否知否》里,女主嫁男主这个情节就有点不靠谱了。
女主盛明兰是五品官员家的庶女,男主顾廷烨他家可是侯府,这要放在古代,明兰是绝不可能嫁到顾家当正妻的。如果真想嫁,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盛家先把嫡女嫁过去当正妻,明兰再过去当妾。
如果不想当妾,那就只能嫁给不如盛家的家族才有可能,或者找个门当户对的家族,嫁给人家的庶子,继续过看人眼色的生活。
三、庶出的孩子该如何逆袭?
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谭延闿,在民国时期的名声甚至不低于蒋介石。不过他因为是个庶子,小时候过得也是相当的憋屈。
谭延闿的生母原本是谭家的丫鬟,因为有几分姿色所以被谭延闿的父亲收为了小妾。她即使给谭家生了三个儿子,也改变不了出身的卑微。每到吃饭的时候她都必须站在桌旁,帮丈夫和正妻填饭夹菜。
所以每天吃饭也是谭延闿小时候最难过的时候,因为生母不能和他同桌吃饭,而且正室太太的心情稍微有点不好,也会拿谭延闿的生母出气,小谭看不过去,几次为了维护生母和嫡母顶嘴,最后都会被父亲教训,同时他的生母也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后来他明白了,只有自己有出息了,自己的亲娘才能在谭家才有地位。所以他一直努力读书,终于在二十多岁时参加会试考取了第一名,成为了湖南二百年历史上唯一的会元。
他的父亲高兴坏了,在家里公开宣布,从今以后,你的母亲不用在桌旁伺候了,可以上桌吃饭了!就这样,谭延闿终于靠自己的努力给母亲争来了在谭家的稳固地位。
不过即便如此,当谭延闿的母亲去世,按照礼制,她的棺材是不能从谭家的正门出去的,只能走偏门。
谭延闿很生气,都到民国了,还有这样的礼法!他索性直接扑到了棺材上,对大家哭喊道:“我谭延闿已经死了!抬我从正门出殡!”这话一出口,谭家人全傻了眼,谁都不说话了,最后,谭家长辈总算是同意将棺材从正门抬了出去。
这个例子也算是母凭子贵的典型了,只不过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故事确实不算太多。
嫡子和庶子的区别有多大,参考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贾环就知道了!
贾宝玉和贾环的父亲都是贾政,唯一的区别就是母亲!贾宝玉的母亲是贾政的正妻王夫人,而贾环的母亲是贾政的小妾赵姨娘,正妻所生便是嫡子,妾所生就是庶子。
嫡和庶一字之差,两人在家中的待遇可谓是天差地别!
贾宝玉,贾府中众星捧月般的存在,贾母、王熙凤、王夫人都围着贾宝玉转,,屋里还有一大堆的丫鬟伺候他。
而贾环呢?只是因为是妾所生,贾母等人从来没有正眼看过他,屋内没有几个像样的丫鬟,贾府内的丫鬟们有时候甚至还瞧不起他。
也就只有亲生父亲贾政会对贾宝玉和贾环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了!“我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贾政相中两个丫鬟,给宝玉一个,另一个给贾环。如果是贾母相中了两个丫头,我估计都会给宝玉,而不会分一个给贾环。
贾宝玉和贾环待遇上差别这么大,主要还是“嫡庶有别,尊卑有序”的观念在作祟!
嫡庶有别,嫡庶到底有多大的区别呢?
区别一:
如果父亲有爵位,那必然是嫡子继承。若有多个嫡子,则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对于嫡长子而言,其余嫡子和庶子无异。
庶子就算比嫡长子年长,但嫡长子还是排在庶子之前。
区别二:
庶子是不能称呼自己的生母“母亲”,只能称呼“姨娘”。庶子只能认父亲的正妻为“嫡母”,庶子通常都由嫡母抚养。
就算庶子将来有出息了做了大官啥的,这一切都不会改变!就算是庶子死后,墓志铭中若有提及母亲,也只能提及嫡母,而不能提及生母。
区别三:
古代人婚嫁讲究个门当户对,庶子婚嫁之时,通常只能找同为庶出或是门第较低的对象。而且庶女比庶子更难找到好对象,因为在嫡出还是庶出这方面,女性更容易受到歧视。
区别四:
古代讲究的是长幼有序,然而庶子在见到嫡子后,需主动问好,哪怕庶子比嫡子年长很多!
区别五:
庶子的生母过世后,庶子无权料理生母丧事,只能由嫡子操办。
唐朝之时有个叫做丘行恭的大臣,跟随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战功显赫。他的生母过世了,本来应该由他的嫡兄料理丧事,结果丘行恭自行埋葬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就因为这个, 丘行恭遭到了弹劾,丢掉了官职。
区别六:
说得夸张一点,庶子遭到区别对待都算好的了,有的家庭甚至不承认庶子的地位!哪怕嫡子死光了,宁可在墓志上写上“无嗣”二字,也不愿意让庶子来继承香火。
“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封先尽嫡长子孙,其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数量半分。”
到了明清时期,当时的法律对此做了规定了,除了在世袭爵位上嫡子有优先权外,在经济方面,嫡子和庶子享有相同的待遇。
说是这么说,在实际当中,家长们还是偏心于嫡子,而冷落庶子。古代的庶子,往往只能靠自己发愤图强考取功名,或是外出闯荡出一番事业,方才能够改善自己在家中的地位。
公元673年,在礼部尚书家中,二女儿把大女儿打伤了,大女儿被罚去祠堂自省,二女儿被禁足,但二女儿还是气不过,愣是不顾还在受罚,带着丫鬟婆子去祠堂找大女儿麻烦,都以为二女儿要倒霉,可最后二女儿全身而退,大女儿却要被送去慈恩寺,带发修行。
四月初,京城春意盎然,长公主举办了赏花宴,邀请适婚年龄的少女,意在替自己的长子选妻。
礼部尚书府的两位小姐也在邀请之列,大小姐温婉贤淑,二小姐大方得体,各有千秋,可大家还是对二小姐另眼相待,只因她是嫡出的小姐,就注定了她的另眼相待。
早先礼部尚书年轻的时候风流倜傥,在二小姐的母亲没有嫁入的时候,就让通房丫头怀了身孕,本来是把她放到庄子上,让她自生自灭的,还是后来她生的是女儿,二小姐的母亲苏氏在嫁入府中之后,把她接回来的。
按理接回来已经是最大的恩赐了,但苏氏念她一直侍奉尚书,更是给她抬了妾位。
苏氏得到了她的千恩万谢,打从生下长女后,一直就安分守己,不曾再生下子嗣,唯苏氏马首是瞻,更是教的自己的女儿,要尊重嫡母及嫡女。
按说大长公主的宴会,庶出的女儿是没有资格参加的,也就是因为她们母女安分,而大女儿也确实到了适婚的年龄,出去给人相看相看,说不定能给家里找个助力的。
因此,尽管听到了周围的窃窃私语,但是,庶出的大小姐压根就当没听到。
宴会按着流程有序的进行着,终于来到了大家都坐下来用餐的时候了,众人就知道,这才是今天的重头戏,因为中间搭建的台子,就是为了让大家上去表演,展示自己的。
二小姐问:“嗨!你的机会来了,就看你能不能抓住了。”
大小姐说:“什么机会,我自己的身份,我自己知道,根本是没有上去的资格的。”
二小姐回:“算你有自知之明,不过,你想要机会,我可以给你。”
说完后,就浮出一个讥讽的笑容,好像在等着看好戏。
果不其然,这次来参加宴会的,本就是嫡女居多,偶有庶女,也非常的少。
等才艺展示轮到二小姐时,二小姐说:“我就不行了,什么都一窍不通,可是,大姐姐就不一样了,她可是都样样精通的,我身体也有点不适,让大姐姐替我吧。”
见众人没有反对,二小姐一脸甜笑的说:“姐姐,机会来了,就看你能抓住不。”
大小姐知道这个是自己的机会,暗暗的下定决心,要好好表现。
也或许是因为压抑性子的关系,她必须让自己沉静,这样下来,她倒是定下心来练习画技,终算是有所成。
因此,她也就落落大方的上去,要了自己需用的工具,就开始作画,为了应景,也都是以“花”为主题。
只见她下笔如有神助,心中自有丘壑,竟没有半点停顿,一气呵成。
等下人把画卷打开,展示在众人面前的时候,大家夸奖万分,很是引起了大长公主儿子的注意。
大长公主见此,说:“你本不应该参加,既然参加了,不论是代替谁,总是你有才华,这副红宝石的头面就送给你吧。”
这已经是莫大的荣宠,本以为事情到此也就结束了,没想到,大长公主的儿子身边的跟班,送过来他家公子做的一首诗,没具体说送谁,但诗的寓意赞美了赏花宴,虽说没有提半句现场的女子,但是,大家都知道,肯定还是夸礼部尚书家的大小姐居多。
事情本到此也就结束了,但是并没有,回到家中,二小姐就对着大小姐发难了,说:“你就是一个庶出的,说给你机会了,你竟然还上脸了,看我今天不打死你。”
说完就一巴掌打了过去,大小姐白皙的脸上瞬间有了五指印。
二小姐还是气不过,对着大小姐又是拳打脚踢的,大小姐偷偷的握起了拳头,但还是没有还手。
这时,苏氏走了进来,看此情景,训斥丫鬟说:“一堆都是死人呀,不知道把两位小姐拉开吗?”
大小姐听到此言,就知道,自己又要背黑锅了。
等苏氏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根本就没有给大小姐说话的机会,直接说:“大小姐不守庶出规矩,去祠堂罚跪自省,二小姐出手伤人,罚其禁足。”
说完就让嬷嬷们执行了,大小姐被打出印的地方,全然不管。
等人都散了后,苏氏才去看自己的女儿,也就是二小姐。
见到人后,就说:“你呀,可让我省点心吧,你一个嫡出的小姐,要有嫡出小姐的气度,以后嫁人,你是要去给人做正房奶奶的,这可倒好,倒学会打人了,没得小家子气。”
顿了顿,又说:“大姐儿再优秀,还能如何。不过是庶出,之后是找个殷实的人家嫁了,还是送给人拉拢关系,都是她的命,你和她计较什么,好好想想吧。”
苏氏走后,二小姐自己想着琢磨着,这还真是自己母亲说的理,但是还是有些气不过的。
第二天,还是有些气愤的二小姐,直接去了祠堂,找大小姐出气,在拉扯的过程中,碰到了旁边的蜡烛,祠堂着火了。
不管是人为还是其他,祠堂着火,都不是好兆头。
这件事自己惊动了老爷礼部尚书,但是他连见都没见大小姐一面,都吩咐送她去慈恩寺带发修行,什么时候知错了什么时候回来。
没过多久,就传来了大小姐香消玉殒的消息,礼部尚书听到苏氏回禀后,只说了一句:“没了就没了,小四该培养就培养起来了,之后我有大用。”
结语:
1、庶出的女儿不值钱,但是也会得到一定培养,优秀有眼力劲的,会被留下来替自己的父兄拉拢人脉,好点的嫁个有才能的穷家子,不好的,会被直接送去高官家里做妾,有的甚至连妾都算不上。
2、如果是明智的人家,养育庶子女肯定有自己的方法,不可能让子女心生怨恨,对家里不满,不说多在意庶子女,但是也要谨防庶子女一朝冲天,回头报复。
总而言之,庶子女因为身份的问题,出路可以说早就定性了,除非自身确有让人不可忽视的天赋或聪明,这样或许会有其他出路的。
就说古代最近的清朝吧,袁世凯都混到一品了,因为是庶出,葬母都受阻挠。
1902年夏,袁世凯的生母刘老夫人病故了。此时的袁世凯不仅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还又晋升为太子少保,赏双眼花翎。成了朝中的重臣,当然要为生母隆重办葬事。不想,为葬母竟闹了一场大风波。
刘老夫人是三年前被袁世凯从老家河南项城接到山东巡抚任上的,一年前随儿子来到天津。不想便殁在天津了。袁世凯当然要轰轰烈烈地把娘送回原籍河南项城去安葬。于是,这年秋天,长长的灵车便从天津出了发,三天后来到项城。
北洋大臣、太子少保回乡葬母,项城的县官忙活起来:又布置灵堂,又安排驿馆,以便迎接从京城到地方前来悼唁的官员人等。可是,袁世凯的心情却十分荒乱起来。天津动身之前,袁世凯曾派管家袁乃宽来项城袁家与长兄袁世敦商量葬母一事。袁世敦只说了一句“照祖制办事”,便不言语。最后加了一句:“让世凯回家商量。”袁世凯有些气怒:我堂堂朝廷大臣、太子少保,葬母还要与平民家人商量,岂有此理。灵堂在县诚设好之后,他以为大哥世敦会来致悼。谁知三天过去了,大哥影子也不见。袁世凯心急了,他决定回家去看看。
袁家是项城望族,耕读世家。袁世凯兄弟姐妹9人,除了大哥世敦是正出,其余8人全是庶出。袁世凯却当了大官。袁世敦是个看破红尘的人,虽熟读诗书,却不去做官,又对做了大官的这位弟弟冷眼看待。因而,听到要为这位庶母回家安葬时,便决定不能让她入祖莹正穴。
袁世凯虽然对长兄有意见,还是决定回家跟他商量葬事,觉得大哥不会太难为他。
那一天,袁世凯按乡俗穿长衫马褂,坐马车,带两位管家回袁家寨的。44岁的袁世凯己经17年没有回过袁家寨了,他的家和家人以及乡亲,在他心中都淡漠了,何况,他跟这位世敦大哥本来就似水火。若不是葬母,他是不想回这里来的。
袁家寨有300多户人家,寨子是被高高的围墙圈起来的,四面有寨门,门外有吊桥,岁月荒乱时,吊桥便晚上吊起,白天落下。现在岁月平和,吊桥便不吊起了。袁世凯来到寨门外吊桥头下了马车,徒步朝家中走去。
袁家是讲究诗礼的,袁世敦虽固守祖训,不让这位庶母入祖莹正穴,但袁家还是设起灵堂,挂起吊灯、素裹庭院,张起白幡,大办丧事的。听说弟弟世凯要回来了,世敦忙派子侄晚辈,恸哭远迎。世敦也迎至门外,病哭流涕。家仃佣人们更是跪倒院中,悲声恸地。
袁世敦领着弟弟世凯来到灵堂,双双跪倒,痛哭不止。人来劝止之后,袁世敦这才说:“日前你让人来家和我商量出殡的事。其实无须商量,该怎么办,都有祖训。按祖训办就是了,该让亡人早日入土,入土为安么。不要再久仃了。”
袁世敦的话颇含怨意:庶母病逝几个月了,为什么今天才安葬?
这话,袁世凯也听明白。晚安葬是有原因的,只是不好明说——老娘死时,袁世凯刚刚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又领了个“太子少保”的红帽子。这可都是夺目的光环,不知有多少人在盼?如果此时袁世凯按例制辞官丁忧,三年丁忧完了,说不定这些位子早被别人抢占去了。所以,他不想匆匆葬母,他暗示直隶、山东乡绅纷纷报请朝廷,允许袁世凯“夺情应变,移孝作忠”。八国联军之患刚息,朝廷用人在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也就免了袁世凯退职丁忧之事。为办这些事,老娘出殡的事也就拖了下来。袁世凯觉得拖得值。他对大哥世敦说:“国事纷乱,朝廷用人在急,我不得不移孝作忠。故而,葬母的事便拖了下来。”
袁世敦心里明白,什么“朝廷用人在急,移孝作忠”,还不是你怕丢了官。袁世敦只淡淡一笑,把话转入殡事。说、;“灵柩何时到家?来家了,便早早下葬吧。亡人入土为安,越早越好。咱们那片祖莹还是比较宽阔的,随便那个边上都可以,你去选定就是了。”
老大的话说得平平静静,仿佛这事是早己定下的,不必再改动了。袁世凯却大吃一谅:“我一个当朝重臣,怎么只能把生母葬在祖莹的地边上?”他重语问大 哥:“把母亲葬在祖莹地边上?”
“是地边上.”袁世敦说。“世俗、族规都是这样定的。”
袁世凯明白了,生母是庶人,算下人。但他认为自己是官,是朝廷重官,应该例外。便说:“母亲不能入正穴?”
袁世敦说:“不能.”
袁世凯亮官职了。说:“我是朝廷重臣,加爵太子少保。这样葬母,官场岂不大嘲;与咱们祖上也无光。大哥你是不是该多想想这些事?”
“我不谙官场上的事。”袁世敦说:“官场上怎么说,那是你们当官的事。我是平民百姓,只能按祖训办事。至于说到祖上有光无光?我这样做,正是为祖上的光彩。没有别的办法。”
“这么说,大哥是不顾我在官场怎么做人了?”
“连家规,祖训都不顾的人,还谈什官场做人?”老大俨然以封建礼教卫道士自居起来。
刚刚还亲亲热热的兄弟俩,转眼气氛冷了:哥哥把寒脸向左转,弟弟把冷面向右倾;一个要想母以子贵,一个坚持嫡庶分明。互不相让,剑拔弩张!
庶出的袁家8兄弟姐妹原以为当官的世凯可以为生母争个名份,一见大哥如此牛劲,便纷纷退了出去。
袁世凯这些年一直顺风顺水,官运亨通,连慈禧老佛爷都高看二三。不想亲兄弟竟卡住了他。堂堂朝廷重臣,生母竟葬在祖莹的地边上,自己的脸面朝哪里放呢?袁世凯越想越气恼,他想立即返回京城,在老佛爷面前求一道圣旨,把老娘葬在祖莹正穴。那样,大哥就不会再为难了。可是他又想,朝廷会为一个普通的妇女的葬事发布圣旨吗?即便发下圣旨,大哥一个普通百姓不遵,又会怎么样呢?这么想想,袁世凯又感到无可奈何。
对于生母刘氏,袁世凯是怀着深恩大德的。袁世凯出生之后,生母无奶水。是生母恳请婶母牛氏代奍的。此时的牛氏,也生一婴儿,但不幸夭折了。是生毋再三恳求,牛氏才留下奶水的。牛氏深感刘氏盛情,待世凯如己出。牛氏是世凯叔父袁保庆的夫人,袁保庆在山东办团练,便把牛氏和世凯一起带到山东。袁世凯到8岁时,开始读书:读书不长进,开始习武,习武又不长进。十几岁了,还流流荡荡。刘氏知道后,倾其私囊,让他去京城捐官。他拿着母亲的心血,走到京城,竟在赌场输了个净光。刘氏又汗一把、泪一把为他攒钱。直到22岁在山东投奔了庆军吴长庆,袁世凯才开始走正道。可是,生母刘氏己经是心血熬干的人了。遗憾的是,袁世凯直到当了山东巡抚才把老娘接到身边,没享几年福便殁了。袁世凯总觉愧对了老娘。现在,老娘走了,连个正穴也进不去,他更感到不安。
袁世凯还想再在大哥面前求求情,希望大哥通融通融。
“大哥,你还是宽容一些吧,老娘葬在祖莹地边上,实在影响祖上声誉。
袁世敦还是铁青着脸膛说:“不行.我想了,想很久了。只能是这个办法。”
袁世凯绝望了。“这么说来,葬娘这件事只能按照你的意见去办了?”
袁世敦也不让步。他说:“你怎么说是我的意见呢?这不是我独出心裁,是祖训,是家砚,是礼仪!是袁家祖祖辈辈都要遵守的。不能在我们‘世’字辈坏了。我是长子孙,我不敢坏祖训。”
“我要是不按你的意见办呢?”袁世凯紧逼了。
“你自己愿意怎么办你就去怎么办。”袁世敦说:“祖莹正穴是万万不能入的。”
“难道我不是袁家子孙?难道你就不认这个毋亲为长辈?”
“我不敢不认这位长辈。”袁世敦仍不让步。“不认长辈宅院就不设灵堂,我就不穿孝服了。你没看见,全家哪个人不穿孝服。”
“难道我这个朝廷重臣今后死了也要葬在祖莹边上?”
“你以后死了葬在什么地方,我没有说过话。”袁世敦说:“无论你葬何处,都由你的儿孙们作主。”
“你这样做,不觉得太不仁了么?”
“祖训如此。”
“这么说,你也别怪我不义了。”袁世凯说:“那我就另立坟莹。我不相信,堂堂正正的朝廷大臣寻觅不到一片光光彩彩的葬母地!”说罢,便拂袖而去。
袁世凯有身份,位高势重,又有银钱,置地安林,隆重葬母,还不是说出就办到的事。何况又有地方官的尽心奉承。一片风水宝地很快便在项城县内定了下来。墓地有了,请风水先生定了穴位,重制棺椁,再扎纸幡,袁世凯出起了大殡。
出殡那天,从县城到袁家新坟地,道路重修,彩棚高搭,沿途村庄树木披麻戴素,五里有灵棚,三里设祭点,官民人等送葬队伍排成长龙,哀号声震云宵。袁世凯携子侄晚辈披麻戴孝,手持哀杖,在由士兵组成的卫队护送下,轰轰烈烈地把老娘送进南北坑!
刘氏出身卑下,半生垂首度日,归去如此风光,总算没有白白养这个儿子。
袁世凯把老娘送下地之后,仰面对天,痛哭发誓:“我袁世凯从今之后永不进袁家寨,永不见那个不仁不义的兄长,死后决不入祖莹!”
果然,袁世凯在河南北部的彰德(今属河南安阳)洹河边上的洹上村另建住宅,新安墓地。1916年6身,袁世凯82天皇帝梦死了之后,便葬在彰德洹河边上。
袁世凯墓葬豫北洹水边,而不是他的豫南袁家寨祖莹,曾一度成为史家之谜,并作出种种猜测。
嫡出是妻所生,妻子是明媒正娶,在家庭中有着除丈夫以处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子凭母贵,女依母姣。
在皇宫中的正宫娘娘有统率后宫的职权,言行举止皆为后宫佳丽的表率,正宫娘娘生的儿子是封太子,继承皇位的首要人选。正宫娘娘或妻子所生的女儿是公主,是大小姐。可以说是丈夫有志妻有荣,子凭母贵,女依母娇。庶出为妾所生,妾是男人们用金钱买来的,她从进夫家就不属于自己了,她的自由,她的人身安全全部掌握家夫家人手里。妾只是男人的性欲工具,没有地位,没有人权,没白了就是奴隶,奴隶所生的子女当然就是奴隶了。
同父异母所生的兄弟姐妹,只因为嫡出和庶出,却有着天壤之别的人生差距。
嫡子即正宗之意,在家族家庭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皇室中的嫡子有皇位的继承权,名门望族中的嫡子有财产遗产继承权。在古代有立长立嫡的规矩,嫡子女年龄不算最大,可比较庶子女就是最大的。非正妻所生的孩子统属庶出,有名份的妾属则室、偏房或皇室嫔妃,她们的存在被社会认可,但所生子嗣也是庶子,无名无份的姬妾更无地位,所生子嗣属于庶子,家庭地位与奴隶等同。
在古代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下,嫡庶的区别就体现在地位的尊卑和财产的继承权上。
嫡子女的地位永远商于庶子女,庶子女在嫡子女面前永远矮人一一节,低人一等;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嫡子女比庶子女幸运多了。嫡子可以继承父业和财产,庶子没有继承权。嫡女嫁人做大,做皇后做正妻。而古代有权有势的男人是不愿娶庶女为妻的,庶女只能与人做妾。甚至有的庶女嫁入豪门都难,只能与贫穷为伍。这就是古代,这就是男尊女卑不平等的封建社会。
我太爷爷就是地主,我也从爷爷口中也了解到地主家的一些事情。里面就有说到嫡出和庶出的孩子的区别。以为太爷爷为例。
我太爷爷娶了一个大老婆,两个小老婆。自然大老婆生的孩子就是嫡子,我爷爷就属于嫡子。两个小老婆生的孩子就是庶子。
太爷爷是地主,当时老家农村的所有水田,旱地,山林都是太爷爷的财产。但是虽说是地主,可是一年除去各种开销,也没存下什么钱来。加上家族人口庞大,日子其实过得也挺拮据的。相比其他普通人来说,唯一的区别是不用挨饿,能吃上米饭,住砖瓦房,仅此而已。就连肉也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吃上一次。
那么地主对待自己的嫡子和庶子是什么区别呢?以我爷爷口述太爷爷为例。
第一,吃的方面。嫡子吃的要好于庶子吃的。爷爷说太爷爷从县城回来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是优先分给嫡子吃,庶子有时候没得吃或者得很少吃。有时候来了官老爷,朋友,客人吃饭。嫡子可以有机会入席跟着吃顿好的,而庶子是不能够入席吃饭的。平时家里宰猪宰羊宰鸡的话,都将最好的部位分给大老婆和嫡子们吃,小老婆庶子们只能分到些不怎么好的部位吃。
第二,教育方面。嫡子教育更受重视,庶子教育就得看天分了。太爷爷也会请教书先生教自己孩子读书,嫡子和庶子都同等接受教育。可是嫡子会更受到老师的关照和学习上的提点。太爷爷更喜欢关心和辅导嫡子们的学习,至于庶子的学习就不怎么上心了,听其自然。等到年龄可以读中学了,太爷爷也是费尽心力送嫡子去读中学,庶子就算了,读完私塾算毕业了,除非庶子成绩非常优秀,才会也送去读中学。
第三,继承权方面。嫡子中的嫡长子继承家里的所有不动产,其他嫡子会分到些钱财和一些房舍的居住权。庶子基本上啥也没有没得。嫡子凭借有钱可以做些小生意,小买卖,倒弄点物产,改善生活,有本事的也会出外面闯荡一番。比如我三爷爷开了家药材店,四爷爷经营米店。
庶子们怎么生活呢?就帮忙种地干农活呗,就像电视剧《白鹿原》哪样。像是地主家的长工哪样干活,但是身份又不是长工。脑子灵活的庶子也会去外面闯荡的,比如参军,做小生意,出外打工等等。比如我爷爷的那些庶出的兄弟就有三个出外面自己闯荡了。比如我六爷爷年轻就下南洋(马来西亚)去橡胶园割橡胶谋生。八爷爷参加国民党军队,抗战时获得中尉军衔。十二爷爷去做了船工。
这就是嫡子和庶子的区别,总得来说嫡子的待遇比庶子要好处一个等级。嫡子有继承权,而庶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在地主眼中嫡子就是自己的家人,庶子就事自己家的附庸,高级佣人而已。
是什么导致嫡子和庶子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封建社会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子凭母贵”。
以我太爷爷为例,我太奶奶也是出身地主家庭的嫡出女儿,是太爷爷明媒正娶,敲锣打鼓,大红轿子抬回来的正妻大老婆。在哪个年代里这就是经过法律和世俗权威认证的老婆。
而两个小老婆呢,其实就是妾。妾一般出身都不好的,因为出身好的女人是不屑于做别人的妾的。太爷爷的两个妾,一个是地摊小商贩的女儿。另一个妾是佃农的女儿,可能有点姿色,被太爷爷要了。两个妾的过门仪式是根本不能与大老婆比的。妾进门没有风光的婚礼,没有庆典,就是在家穿好漂亮衣服。太爷爷派轿夫和老妈子去接过来进门,一起吃顿饭,洞个房就算完事了。
正是因为正妻和妾的出身不同,婚礼形式不同,因此造成嫡子和庶子的不同待遇。
我国古代实行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正妻与妾侍之间的地位不平等,这种差别就是嫡庶之分。嫡是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嫡庶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正常情况下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位正妻,称为嫡妻,正妻与丈夫地位平等,在礼仪制度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妾室的地位只是比奴仆稍高,甚至有妾奴一说,一般情况下正妻是可以随意处置妾室的,甚至可以将犯了错的妾室直接发卖。不仅是妾室,妾室所生的庶子女与正妻所生的嫡子女的待遇也是差别很大的。
下面就以《知否》里面的三个女儿为例,来看看嫡庶之间的差别待遇。
如兰、明兰、墨兰是盛家的三个女儿,其中如兰是嫡女,明兰、墨兰都是庶女。
墨兰的母亲林小娘虽是妾室,但因为有郎君宠爱,其享受的待遇跟正妻差不多,所以她一向不将正妻王氏放在眼里。但盛纮再宠爱林小娘,也没有办法在礼仪制度方面给予林小娘与正妻同等的待遇,宠妾灭妻这种事情在当时是会受到舆论指责的。
那时候男人娶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尤其是高门大户的嫡子,娶妻也得是门户相当的嫡女,一般不会娶庶女,当然娶妾室就不在此限了。庶女想做正妻,一般得嫁给家世比自己差的人家,这样才不会因为是庶女而被人瞧不起。
墨兰在三个女儿里面是最受宠的,但由于她是庶女,林小娘再要强,盛纮再宠她,她也没办法嫁入豪门为正妻。所以后来林小娘和墨兰才想到用与梁晗私相授受的方式,造成即成现实的局面,迫使盛梁两家接受她为梁晗的正妻。可即便她成了梁晗的正妻,她在梁府也是被人看不起的。
再来说说明兰,她自小的盛老太太身边长大,深得盛老太太的宠爱。可即便是这样,盛老太太也只是想把她嫁给家世稍弱的贺家,保她一世安乐。
当时齐衡喜欢上了明兰,可他的身份与明兰差别太大,一个是国公府的嫡子,一个只是五品官的庶女,齐衡想要娶明兰为正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别说齐衡的母亲反对,即使是盛老太太也不看好他们。
齐衡太年轻,他低估了他们之间的阶层差异,以为只要自己去争取就可以达成心愿。可现实却给了他狠狠的教训,他再喜欢明兰也终究没能和她在一起。
我们再来看看顾廷桦是怎么求娶明兰的。
顾廷桦当时已经是朝廷新贵,如果他直接到盛家提亲,盛家首先考虑要嫁的一定是嫡女如兰,这样的好事不会落到庶女明兰头上,顾廷桦对这种形势有清醒的意识,所以他费尽心思布了一个局。
他明知嫡女如兰已有了心上人,他还是先向如兰提亲,然后再设计让自己与盛家人一起看到如兰与人私会,有了这种丑闻,盛家自然是不能再将如兰嫁与顾廷桦,于是这样的好事才能自然而然地落到明兰的头上。
这样既成全了他自己和明兰,也成全了如兰,否则以盛家的条件也是不可能把嫡女嫁给文炎敬这种寒门举子的。
所以,在我国古代,人是不会生而平等的,嫡庶的身份差别很大,民间如此,更不用说帝王之家了。在唐宋以前嫡庶之分影响很大,明朝之后这种差别就逐渐减弱了。
别说古代,近代的时候嫡庶之分依旧非常明显。民国初年,有个风云人物叫做谭延闿,曾经担任过湖南都督、国民政府主席等职务,他就是一个庶子,因而小时候过得非常憋屈。
谭延闿的生母原本是家里的丫鬟,后来被其父收为小妾,为谭家生了三个孩子。即便如此,她依旧是个伺候人的命。
每当吃饭的时候,谭延闿的生母都要站在饭桌边上给父亲和嫡母夹菜倒酒,伺候他们用餐。所以谭延闿小时候每到吃饭就非常难熬,因为嫡母每次心情不好都会找她生母的茬,非打即骂。
谭延闿后来发愤图强,在会试上考了第一名,成为了湖南二百年间第一位会元,他的父亲非常高兴,这才同意他的生母不用伺候用餐,可以上桌子吃饭。但是他生母的身份依旧是个妾啊,所以去世的时候,棺材不能从正门出去,只能走偏门,最后谭延闿大发雷霆,直接扑到了生母的棺材上哭喊道:“我谭延闿死了!我要从正门出殡!”
介于谭延闿的身份地位,谭家长辈最终同意了。
这件事情发生在民国,像谭延闿这样的人都不能彻底摆脱嫡庶之分,更何况其他人。在古代,这种观念更加地根深蒂固。
要弄懂嫡庶之分,就要先从妻妾的分别开始说起。
平时我们都说古代是一夫多妻制,其实不然,自古以来我们就是一夫一妻制的,只不过是一夫一妻多妾。
娶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必须要三媒六聘、明媒正娶,妻子在后宅之中说一不二,是真正的女主人。并且还要写入族谱,死后要入祠堂,享受后代香火,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家人了。
娶妾则是没有那么多规矩,一般是一个软轿从侧门抬进门即可。妾的地位远远不如妻,只是比奴婢要高一些,娶进来也是伺候人的。
妾几乎是没有人身自由,妻可以惩罚、卖掉、甚至打死小妾。并且妾死后是不能入祖坟和丈夫合葬的。
一家之主的孩子,无论是妻还是妾所生,都要称呼正妻为母亲,若是庶子,则要称呼自己生母为姨娘或者小娘。在这种情况下,妾所生的孩子在家中地位可想而知。
嫡与庶就像云和泥
嫡子在家中的地位和对财产的继承权不容置疑,大到爵位,小到财物,嫡子拥有绝对的继承权。
而庶子能继承多少财产,完全取决于父亲的宠爱程度,并且只要家里的长辈还在,庶子一般是不能够分家的,只能在活在嫡子的阴影之中。
所以很多世家大族的庶子才会选择出去流浪,或者从军,或者成为游侠,总之不想在家里仰人鼻息,想要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而嫡庶之分在女儿的身上更加明显,一个家庭中,嫡女的吃喝用度,金银首饰,身边的丫鬟侍女都要远远优于庶女。嫁人的时候,嫡女是嫁给别人当正妻,嫁妆丰厚,去了就是当家主母。
庶女想要做当家主母就只能底嫁,一般嫁不到门当户对的人家。要么就是嫁给庶子,或者嫁给对方的嫡子做妾,甚至和本家的嫡女一起嫁过去,作为“帮衬”的人,还要以妾的身份伺候嫡女。这种地位,嫁妆自然也不会丰厚了。
为什么会有嫡庶之分呢?
武王伐纣之后,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们众星拱月。家天下的格局确立之后,就要面临着传承的问题。天子后宫之中女人多,儿子也多,那么谁来继承天下呢?于是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应运而生。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制度,嫡子和庶子开始有了区别,嫡长子享有继承权,但是介于古代孩子的夭折率,其他嫡子也有可能继承王位。要等嫡子全部死去才会轮到庶子,这就是小概率事件了。所以此后封建王朝的资源都向嫡子的身上倾斜,这是为了培养下一代的王。而庶子则会被限制资源,以免做大威胁到嫡子的地位,给江山带来动荡。
周朝王室这一套礼法的形成,使得各诸侯,达官贵人,甚至平民有样学样,最后形成了一套普遍适用的礼法。其实从根本上看来,嫡庶之分虽然对庶子有太多的不公平,但是却维持了家族在传承过程中的稳定,这才是世家大族最看重的。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天差地别。
嫡出的孩子是主人,庶出的孩子很多时候接近奴仆,连自己的生命也是被嫡子操控的。
但是历史是曲折向前的,时间越往后,庶子的地位再法律上就越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