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水不淹许昌”的说法,有什么根据吗?
因为禹州归属许昌。大禹建都在禹州。
是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都城。我们都是华夏子孙。所以就有了先有禹州再有中州,有了中州才有中原,有了中原才有中国,有了中国才有了世界灿烂的文明。
大禹的父亲——鯀,治水九年无功,被尧帝所杀。大禹继承父志,改堵为疏,引水归海。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励精图治。最终治水成功。
大禹治水的事迹遍布全国,为啥建都在许昌禹州。大禹开始治水,屡遭挫折。因土克水,一般的土又不能解决问题,后派使者去天帝的花园偷走了宝土息壤,才止住了泛滥的洪水。故土地又叫土壤。因为土好。所以才能烧出独步天下的钧瓷。
茶叶,丝绸,瓷器是中国文明的标志。正因为有了瓷器,人们可以通过煮熟食物,才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开始走向文明。
大禹在禹州,许昌不会淹。
这确实是有说法的,听许昌的老一代人过去说,听起来好象是神话,很早以前有一次水要来淹许昌的时候,老龙王说许昌的地方是绵羊善良的地方,人也是善良的人,水不能淹许昌这个地方,结果水就从许昌的上空飞过去了,听老人说淹许昌的水过去以后,大树的树梢上还挂着河里的杂草,这在我地现在上年纪的人都听说过上一代的老人的传说,但是我相信这是真的。
可是作为现在人们注意到没有,河南出现下雨的天气过程中,天气预报时很少听到许昌有大雨,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老是预报南阳,信阳,驻马店地区有大雨和暴雨的时候比较多,为什么会很少预报许昌有大雨,暴雨的过程,那许昌为什么没有发生过水灾,水不淹华昌呢?
为什么传说中水淹许昌是真的?又没有淹许昌,过后大树梢上挂的有河里面的杂草?象在六七十年代下过大雨以后农村的水沟里,我年轻的时候还去捉过鱼,并且有大鱼也有小鱼,这不是龙卷风把大江大海里面的水卷起来从空中又降下来的吗?
水不淹许昌,主要是与许昌的地势有关,这就和每年有的地方容易下冰雹是一个道理,完全是与当地的地势空气对流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气象科学家用预报天气很少预报许昌有大雨暴雨有着直接的关系,说明许昌的地势高,降雨带的低气压不会在许昌生成的原因,造成大雨降落到许昌,所以水才不会淹许昌。可是许昌的人是善良的人这也是事实。
许昌位于中原中部,地势较高,距黄河等水源较远,历史上经历了几次较大洪水,许昌的官府一般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所以即便洪水来了,也淹不到。
当然有。请打开许昌地图,了解了解许昌等高线,许昌西部高、西北部高禹州市城区东是小丘陵地域、长葛与禹州交界往东是由小丘陵缓慢到平原;河流分布为从北往南依次为双洎河、清淤河、颖河等河流分布基本是排水均衡分布,自然排水表面渗水等可满足暴雨排水,再一是河流上游不太长流域面积不大。所以许是很好的地方暴雨不怕大旱地下雨。当然现在又有了南水北调就更好了。
水不淹许昌,有屁根据,1998年河南特大洪水淹没禹州 许昌 ,这又谁能出来解释 水不淹许昌 问题?
周口才是正儿八经没被淹过,蒋介石炸黄河口,到了我们那都没力了,没淹住
高地建城池,洪水也绕行
北宋洪灾最令人惊心动魂的事件,莫过于元祐四年(1089)洪水破城。
这年五月,大雨连下三天。来自西北具茨山的洪水汇入潩河,蓄集着巨大的能量奔腾而下,抹过许昌城北连片的湖泊,直扑颍昌府城。
接到警报,人们正要用土石填塞长葛门(北门),洪水已经破门而入。
许昌城中有一道横贯东西的高地,引导水流向西而去,岂料又遇到高高的子城(内城,府治所在地)。
洪水几经回旋,更加势不可当,冲破鄢陵门(东门)而去。
经此洗劫,城内东北一带基本被摧毁了。
人们说,自赵宋以来,许昌从未遇到这样的大水。
洪水虽然可怕,我们也不能不佩服先贤的高明——在一带平原中,选择难得的高地修建城池,使得洪水入城后只能掉头而去,最大程度减少了损害。
许州城池图
潩河分流去,坐船到汴京
许昌城紧挨潩水,许昌人自称“居于潩水”,许昌西湖被称为“潩湖”,许州酿的酒,也被冠名为“潩泉”。
“潩流寒且急,岸草已凋摧。”因水源丰富,水势湍急,潩水沿岸修建有不少官营茶磨,成为官府收入的重要来源。
只是每逢发大水,从长葛以下,长社(今建安区)、鄢陵,直至陈州,一路河流漫溢,淹没民田。
治理潩水,也就成了北宋人代代相续的事业。
早在乾德二年(964),右神武统军陈承昭主导了一项大工程——率丁夫数千人开凿水渠,从许昌将潩水引至京师与闵水汇合。
此前,潩水年年泛溢,侵犯民田。这条渠修成后,水患为之减少,也方便了漕运。当时的许州人,能乘船直达汴京。
淳化二年(991年),朝廷又下诏,因潩水泛溢,侵犯许州民田,从长葛县开小河道,分流二十里,合于惠民河。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四月,陈州官员上书称:本州地势洿下,苦于积潦,岁有水患。请自许州长葛县疏导疏浚沟渠,分流入蔡河。
御史中丞王嗣宗则上书称,许州年年积水害民田,原因是分流的惠民河堤防不牢固,经常溃堤。不如将直接从颍河分流。
皇帝闹不明白了:洪水不淹这里,就淹那里。分来分去,受灾的地方不就越来越多了?
折中的结果,是将潩河分流至蔡河,同时加固堤防。
到了大观元年(1102),朝廷再次应从京畿都转运使吴择仁之请,疏浚潩水至蔡河的分流河道。
从以上记载看来,当时人们治理潩水的主要方法是分流。河道淤塞了,就再次动工,不厌其烦。救命于沟壑,方才是大仁
禹州要是淹了,许昌都沉底了,打开你的德邦地图,卫星版,看看地形
许昌以东有句名言,要好收、旱禹州。只要禹州平安就能保全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