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诗眼,文有文眼,书法有书眼,什么是书法作品的“书眼”,在作品中起什么作用?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皆有生命、灵魂、主题。好的作品至所有众人喜爱,流传百世,与其作者、内容、形式、时间、场合是分不开的,真切的感受,富有激情的创作,奔放自如,收放有度,节奏、力量、谋篇布局、自然天成。人们在生活中,总会被优秀的诗词、歌曲、文章、绘画和书法所感动,并学习、吟唱、临习,时常欣赏。言归正传,书法之眼,并不神秘,似有非有,隐陷其中。书法眼,乃是书法巨匠、大师、文人墨客常年积累书写实践中,发现并运用到行书、草书当中的:书写的缓急、轻重、疏密、浓淡,布局的留白、避让,字之大小、变化、如此总总,自然天成的好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只要留意观察,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毛主席的诗词题词等,实为珍贵之瑰宝、中国国粹之精华。
在书法全部过程中,你想追求生动吗?有点看点吗?你想追求神采吗?有点品味吗?那么你就要在,围绕书法空间造型、书法空间分割、书法空间关系上,在继承前人的前提下,下功夫、去探索书法创作的“书眼”。
?一、结字造型要懂得造“字眼”
有“字眼”的字,才有生气,才有看点。“字眼”是什么?是字里边的空间关系,“字眼(留白)”是单字加强疏密的结果。包括收放、大小、长短、宽窄、向背等等,这些关系都是构成“字眼”的要件。
结字是书法元素的没有定式的组合,就是造“字眼”运动。
《圣教序》是结构造型的大师,是“谋略”中的“奇谋”,是“平正”中的“险绝”。它的每一个字,都有“字眼”。就像文章有“文眼”一样,下围棋有“棋眼”一样,是精彩、生死存亡所系。看懂了《圣教序》,再由此来研究历代经典,比如颜真卿(祭侄稿、争坐位帖)、八大山人的行草作品等,你会发现中国书法结构造型的基本原理,掌握了这个原理,汉字结构造型的变化,就会触类旁通,就会以文意、所表达的情志,来造型、造险,无以穷尽。
所以,写字要懂得“造眼”,也就是要制造矛盾,再协调矛盾,这样的字,才有生气,有看点。写字和做人也一样,要会做人,也要会做鬼。就像社会的运转一样,制造需求,再制造供给,最后把二者平衡,才能和谐。
?二、谋篇布局要懂得造“书眼”
有“书眼”的作品,才有神采,才有品味。这部分这么疏,那部分这么密,二者所衬托出来的这个大的空间,就是“书眼”。通篇无“书眼”,全局无大破,全篇无大的留白,全篇平淡无奇、有拥塞的感觉,无神彩。疏密决定了字内、字间以及行间空间的分割,一般都安排在整幅作品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黄金分割”处,疏密及因疏密形成的空间布白,是书法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是处理节奏、章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草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但一般行间的“书眼”,不要安排太多,多了就不成为“书眼”。
有无空间意识,是区分专门研究书法家和非专门研究书法家的重要标志。书法过程,什么最重要,关系最重要,字与字的关系,一定要搞好。“造眼”质量高低与否,是衡量书法作品、品味重要标准之一。
所谓"书眼",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往往是一幅作品出彩的地方,也是一幅作品制造矛盾,造险,顺势而为化解矛盾,甚是利用矛盾化险为美的枢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艳之字。以它那特有的艺术魅力统帅全篇,令人赏心悦目。
《艺概·经义概》说:“多句之中,必有一句为主;多字之中,必定,有一字为主。”
这个"为主的字眼",一般通过"实和虚"两个大的类别来展现,所谓实是指某个字,也有几个字形成"字组",现在流行称"块。面,片"。
所谓虚,多是指某一字与周围的字体欹侧相宜,形成的留白,常说的"计白当黑",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是欲言又止的瞬间。
如被称为"隶中草书"的《石门颂》第三行"高祖受命"的"命"字。
再说行草书章法。有些布局通俗易懂的被称为“雨加雪”,疏密相间,大小相错,几个较大较粗犷的字。让人眼前一亮的醒目之字,可说是画龙点睛的"字眼"
举例来说,怀素草书《藏真律公帖》,第四行笔画较粗,字体最大的"颜尚书"3个字就是全篇的字眼。
这一组几字为主,成为全篇中的亮眼之处,而周围的字句参差错落有如众星捧月,章法整体看有一种相映成趣,如山峦跌宕起伏的整体美。
书法作品中的"书眼"相当于一幅山水画中高耸入云的主峰,突出而夺目,人物头像画中需重点刻画的眼晴,炯炯有神。是一大亮点。一般在行书和草书中较为常见。
现以米芾行书《研山铭》为例作分析说明。
《研山铭》是手卷作品,纸本,高35.8厘米,长136.3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米芾行书研山铭)
上图这一行字中,研字是字眼,把左偏旁分量写的较重,最后长竖笔直挺。
这两行中,潭字是字眼,字形修长,右部中间的笔画密结,最后一笔痛快刷出,十分夸张。似黄庭坚所说的"快剑斫阵。"
上图中的顶字是字眼,古拙而灵动,左部横画圆起圆收,用篆法。竖钩变化成竖撇,用隶法。整个字左正右斜。
这两行中,极字上下移位,造险巧妙,向右的运动感明显,是字眼。底横起收笔不明显,中段几乎一样粗,厚重有力不单薄。
这两行字中道字是字眼,通常我们写成横势,但他拉长变成纵势。最后一平捺很粗重,转笔向右上出锋,似急流而下的一叶扁舟。
上图前字是字眼,这三字中最大,用笔最粗。此字上放下收,对比明显。重心落在悬针竖上。
书法作品中,字眼是主字,其余为次,主次分明,互为衬托,抓住主字,突出重点,夸张主笔。是书法创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下图为笔者所临的《研山铭》。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书眼”一词,并无明确定义,多见于今人书论。但在书法创作实践中,的确有“书眼”的艺术现实存在,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接受了这个词语,包括一些完全不懂书法的人,也知道“书眼”一说。
我个人理解,“书眼”就是一副书法作品中最先映入眼帘的部分,或者是一副书法作品中最出彩的部分,另外,我觉得“书眼”仅限于行草书体,正书体谈不上什么“书眼”,因为每个字都是书眼。
怀素《自叙帖》局部
1、书眼的艺术价值
这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是润物细无声的存在。一幅行草书作品,如果平铺直叙,一支笔杵到底,的确会显得呆板无神,即便字上的功夫再深,也难免会让人觉得是字匠一枚,我本人很多作品就存在这个毛病,也经常为人诟病。如果在作品中偶然出现突兀、破锋、留白、拖笔、涨墨等等特殊处理,整体作品效果的确会被瞬间激活,迸发出艺术光辉,而这些特殊处理就是传说中的“书眼”。这里面蕴含着什么艺术美学理论?很难去解释得清楚,但“书眼”一直就在那里,从未离开过。
我的一幅作品,缺少所谓的“书眼“”
2、书眼的形成
书眼应该是浑然天成的东西,而不应该是刻意为之,甚至是宁缺毋滥。一个书法家在创作书法作品之前,应该对章法布局有所考量,但绝不应该像编程序一样精确设计,而更多地应该依靠书法家艺术修为和艺术灵感的自由发挥,否则,处处心机,甚至可以重复完成,会让人觉得是在制造工艺品而非创作书法作品。
我举一个例子,在西安我看过一个人街头表演书法创作,他在写到第三行的中间部分时,突然留出来大约20厘米的一段空白,正当观众们觉得疑惑的时候,他写到了第四行,其中有一个“也”字,他突然浓墨疾书,把“也”字的竖弯钩变成一条斜线,直插第三行空白,以求实现平衡布局的效果。这样一来,“书眼”有了,但书家的心机也展漏无疑,失去了行草书率真的艺术初心。
徐渭书法作品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评论,说某某人的作品是江湖体,我觉得“书眼”过多、设计痕迹明显,也往往是被人贴上江湖书法标签的主要原因之一。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围棋要两眼才能活棋,书法也要有眼才能生动。
书法的“眼”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一件作品最抓眼球之处。比如下面这件作品:
涨墨处一下子从作品中跳入眼里,让人印象深刻,这就是眼。
眼是书法家制造出来的矛盾,它可以是浓淡枯湿的对比,可以是密不透风与疏可跑马的对比,可以是大片留白与题跋补白的对比。
但一件作品中眼不可过多,一两处足矣,过多则注意力被分散,突出一处反而不突出,所以作品中涨墨不可过多,矛盾不可过多。
要学会制造和使用矛盾,要善于分析经典,从古人法帖中吸收营养。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诗有韵味,文存字迹,书传史记,笔留青丹。“书眼”?书即字迹留痕,眼是看见,展现,存在。现代使用汉语的中国人,好好体会,学习。[祈祷]
一首诗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或一句称其为“诗”眼,一篇文章中最引人起画龙点晴之一两句话为“文眼”,诗因眼而活了起来,文因眼而有了魂。我想任何艺术的,美的都有眼,一个人因为那一个部位或气质或眼神让你无法忘怀,那这一点就是人之眼。书法有没有眼?应该也有。
一幅书法作品,当你在欣赏的时候,什么最吸引你,什么地方让你眼前一亮,我想这应该就是书法之眼。有可能是书法的韵味,有可能是布局,有可能是一个字、亦或是一个留白等。我在欣赏五代杨凝式的韭花qi帖时,深深地被字与字之间的间距,通篇的布局所吸引,每走一个寺庙看到赵朴初的大雄宝殿几个字就被他的韵味所吸引,平和淡雅高贵庄严,如果龙飞凤舞字再好与佛无缘了。有可能一个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但总之起关键作用的是应该相去不大。高手在创作时心中可能心中已有眼,也可能是无意之问的神来之笔,这不是一般的人能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