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最近在看朱光潜先生的《诗论》。期中提到文字的语音和文法有一个\"简单化\"的趋势。汉字书写也有简化的趋势。","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螺旋式地上升的。","看到的现象似乎与理论产生了矛盾,一定是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希望有大神能给出思考的方法或学术界新的看法。不要简单说理论不对之类的空话。","
汉字是一个没有见识,没有文化的称谓。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的时代还没有汉。行书、草书流行于魏晋,楷书盛于隋唐,简体字是现代的规范字。与汉都没关系。汉早就灭亡了,再也不能起死回生了。
说汉字甲骨文感觉是在说关公战秦琼。根本不在一个时代。
我们中国人应该是用的是中文。中文是范式文字。所以是可繁可简的。最初的甲骨文是简的,但因为字义细分,所以增加笔画来区分不同。如“包”就是“胞”的初字。再比如“从”字。最早甲骨文就写作“从”。反“从”为“比”。因为“从”与“比”何为正何为反,很容易搞浑。所以增加“从”的笔画变成“從”。
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就是变成复杂的过程。小篆非常工整,但写起来就非常复杂。所以秦时简化字隶书一岀现就风靡天下。
但是隶书不够庄重,于是楷化。楷化使得笔画又增多。于是又省笔,希望减少笔画。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根据古人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简化字给人带来了便利,就如修了一条近路你走几分钟就能走到的路。那么你还会走以前须要走几十分钟才能走到目的地的路吗?所以简化字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凡是经常书写的人,都知道一个简单的现状:表意的文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简化;表音的文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庞杂。就像表音的英语文字,由几千、几万、十几万,发展到今天的几百万单词,甚至每年还在以近5%的速度递增。原因很简单,一个语音代表一个特定的含义,必须是特定的语音组合,才能表达特定的意思,甚至顺序颠倒一下,含义都又变了。可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表达的内容越来越多,表音的单词,就只能越造越多,这就导致了英文单词的发展现状。又因为新的科技成果和科学发现还在日新月异地呈现,不用新的语音表达又不行,所以,英文每年还在以近5%的速度递增单词,就不足为奇了。反观表意的中文,由于一字(包括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尤其是这种多重含义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越来越被大众认可的情况下,汉字的简化,就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了。拿“意思”这个词来说:“你这是啥意思啊,还给我送礼。说一声不就得了!”“也就是点小意思,不能让你白忙啊!”“哎呀,你这意思也太重了!”“没什么,也就是意思意思!”……中国人能看懂里面的意思,外国人脑袋要么看炸了,要么看不出里面的含义,类似这样的例子,网上还有很多。出于简化需要,我们国家的文字管理部门,还在推行这种趋势。所以,这就导致了我们国家的文字,只能往非复杂化方向发展。表音文字和表意思文字的这种相反的发展趋势,各有优劣。复杂和递增,给记忆带来了难度,但却有了准确保证。只要掌握到了一定的单词,就有可能成了一方面的人才或者多方面的人才,表音文字国家的人,为什么在科学研究方面人才辈出,不能不说和表音文字准确性有关。表意文字简化或非复杂化趋势,给早期学习和掌握提供了便利,但却缺少了准确性。一般的中学毕业生,就能通读表意的报刊和杂志,但要成为一方面人才或综合性的人才,则需要去做专业努力,跟掌握表意文字的多寡,关系已经不是很大了。这或许也说明了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科技人才,却总是寥若晨星的原因。总起来说,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这种不同的发展趋势还将继续。大量的在科技方面有所建树的人才,即使出生成长在表意文字的环境,也免不了同时也掌握了表音文字的现象,短期内,也很难结束。
汉字是一个认识万物了解世界的基础工具,好比工人的锤子农民锄头,越简单越实用最好。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才形成现在统一规范。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国需要面向全世界。外国人也需要学习汉字,了解中华文化。所以现在国家要规范汉字,尽量减少汉字数量。更不能听一些什么专家提议恢复繁体字(当然书法家为了美观要书写繁体字,也无可厚非)。至于港澳台胞使用繁体字由他们去,他们愿意落后一段时间,终究会来到中华大家庭的。
习惯叫汉字,有毛病吗?就你有文化。有些东西就是在专家建议下越改越乱。如果我国人民识字率低,汉字进一步简化汉字或许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在当前基本消灭文盲的情况下,进一步刻意简化汉字,只会造成混乱。就像部分砖家对一些已经沿用多年的多音字进行所谓规范以后,结果是让大家无所适从。
老主宗,给我们,留下的汉字,都是用头脑的思维演变而来的,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汉语,是用了干什么的?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汉字,用来干什么的,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很明显,社会活动中,交流信息肯定比传递信息更加广泛和重要,而交流信息,需要越来越简化;传递记录信息,则越来越复杂。
1,从古到今,汉字一直在简化。这首先是汉语的简化。比如唐诗,平实流畅的,肯定比晦涩难懂的流传更加广泛,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即使在今天,大家都听得懂。据说白居易,写完诗歌,必须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老太太听不懂,就修改。当然,这是牵强附会的传说,事实上不可能,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家都听得懂,但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不要说以前的老太太,就是现在的小娘们也很少听得懂。
2,语言文字的统一,是国家统一的需要,但往往是统治阶级愚民政策的一部分。统治阶级利用汉字汉语,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既有法律法令的规范,又有科举制度的引导。因此,几千年来,试图简化汉语汉字,譬如登天。
3,白话文、简化字,则是中华文化的一场革命。这得益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等革命先驱的呕心沥血的努力和艰苦卓绝的斗争。
现在,简化字和白话文已经成为法定。普通号,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统一的一个标志。
4,科技的发展,和文字没有明确的联系。我感觉,中西方文明差异,根本的原因在于世界观,而不在方法论。
人类文明的第一次大爆炸,是公元前500年左右,中国有孔子孟子墨子;古希腊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古印度有释迦牟尼。公元前200年左右欧亚大陆的这些文明离奇停滞甚至倒退,但这些文明思想影响了几千年。墨家连同自然科学的光辉被剿灭,孔孟之道教人怎样做人做官;古希腊先贤,教人怎样探索世界;释迦牟尼,则是教人怎样逃避现实,于是,在社会治理上,中国一直领先,在自然科学方面,欧美逐渐领先,只有印度,反反复复被奴役和蹂躏。
汉字要是越来越复杂化就完蛋了!古印加人就是这么干的,心思全用在美化文字上了,没个几十年没法完全学会,会的人也很少。中国汉字是以实用为主的,假如不是每隔三百年左右更换朝代而动荡,完全有可能走古印加文化的死胡同。
一、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的需要。
二、文明传承、文化发展的需要。
从低级到高级指的是内容、内涵,而不是形式。别教条主义。
汉字及其记录的文本,开始时只能在贵族之间流通,相当于一套密码系统。
而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到了现代,必然要求解密,做到平民化、普及化。
所以,在保证汉字本质不变的前提下(表音兼表意),字形越简单越好,交流效率越高。
汉字为何不是复杂化的趋势?汉字的发展其实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的一个演变过程。
甲骨文
由简单到复杂
由简单到复杂,是从文字的发展伊始进行理解的。
我们都知道,文字的创造是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为主进行的。
而文字的伊始,则是以象形为主,继而再由其他方法进行。
以象形为主来进行文字的创造,其数量是不多的,因而为了迎合实际的需求,此阶段的发展就朝着由简单到复杂的方向进行。
此阶段不但有着象形还有着其他数种文字创造的方法。
金文鼎
由复杂到简单
由复杂到简单,是从文字到一定规模下的角度进行理解的。
据容庚《金文编》记载,此书收录金文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在此阶段,为了适合时代的发展,文字的演变开始由不规范走向规范,这从秦始皇颁布“书同文”进行统一六国文字开始。
继而,从小篆到汉隶,再到草书、行书、楷书。
从文字书写的角度来看,这个演变的过程就是文字书写简单化的过程。
当然,我说的简单化是从正体字的角度来看的。就如:小篆到汉隶,由点画的婉转变直通,从汉隶到楷书,由波磔到省略。就是如此。
而行书或草书,则是可以视为应急的书写或者是人性的惰性而产生的。
王荟翁尊帖
总而言之
从整体上来看,文字的发展是一个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其又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阶段。
-------------------------------------------------------------------------------------------------------------------------------
我是书法有云,一名书法爱好者,从事软、硬笔书法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扫除文盲。简体字推行时代,中国人文盲太多。在中国古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秀才都是文化人哦,那时候文盲更多。一个民族自己的文字都不懂,怎么发展?所以汉字简化是迅速普及知识,让落后的国家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