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为什么一心想被招安?他就那么想当官吗?
小说《水浒传》里,宋江一心想被招安,与他的想当官有直接联系。
一,小说《水浒传》里,宋江是个很有政治野心的人。从他的政治野心里能看出他一心想招安,与他的想当官有直接联系。
宋江的政治野心,从他杀了阎婆惜,被刺配江州,在江州浔阳楼所题的反诗中可以窥见。那首反诗内容是: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首诗中的“心在山东”,显然不是指思念山东的父老乡亲,而是指心里想的是山东水泊梁山的江湖好汉。
他的“凌云志”是什么,这首诗里做了回答,那就是“敢笑黄巢不丈夫”。
“冲天大将军”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是政治家、军事家。从投身草军,到转战中原,再到自立为王,最后攻陷了唐朝首都长安,在含元殿即皇帝位,建立了“大齐”政权,覆灭了盛极一时的唐朝,导致了藩镇割据。
这首诗告诉我们,宋江的意识里,是有着黄巢一样的颠覆朝廷统治,取而代之的欲望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宋江后来在梁山泊力主招安,是他知道无法像黄巢一样,推翻朝廷统治,只能退而居其次,往在朝廷当官的路子上走。
二,小说《水浒传》里,宋江处心积虑,夺取梁山泊最高统治权,与他的想当官有直接联系。
宋江上了梁山,坐的是第二把交椅。但是每次都以“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为理由,阻拦晁盖带兵出征。而自己在攻城掠地时收容了大批英雄好汉,唯其马首是瞻,不断提高自己在水泊梁山的地位。
后来晁盖和宋江的矛盾愈演愈烈,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余地。
晁盖在意识到宋江的野心和威胁的严重性之后,出征曾头市,莫名其妙地被两个和尚所骗,黑夜里偷袭曾头市:
“撞见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扑的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撞下马来”。
小说中写道:
夜至三更,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著宋江,嘱咐道:“贤弟莫怪我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但第二天梁山泊众将议定山寨之主时,宋江说的是:
“晁天王临死时嘱咐:‘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 ”
宋江直接篡改了晁盖的遗嘱,一口咬定射死晁盖的是史文恭。
宋江说晁盖是史文恭射死,凭的是射死晁盖的那支毒箭上刻有“史文恭”三个字。
初晓兒认为,那三个字恰好是欲盖弥彰,把晁盖的死因栽赃在史文恭身上。史文恭武艺高强,几乎是神功无敌,他要用弓箭射死晁盖,用得上在箭上喂毒?
而史文恭是曾头市武术教头,假如他射死了晁盖,正是他炫耀的资本,为何在曾家五虎面前一直不说?后来史文恭被活捉,他根本就不承认是他射死了晁盖,反而请求宋江留下他为梁山泊效力。假如真的是他射死了梁山泊的大头领,梁山泊有可能要他入伙?史文恭连这点也不明白?
可见,晁盖根本就不是死在史文恭之手,而是死在梁山泊内部人之手,背后指使之人,就是宋江。
如此大的权利欲的宋江,想入朝为官顺理成章。
三,宋江力主招安本身,就是为了入朝为官。
晁盖去世,宋江坐上第一把交椅,立即改“聚义厅”为“忠义堂”,表明他忠于朝廷,忠于赵官家。
一曲“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唱出了他的心声。
找徽宗皇帝的宠妓李师师,所谓“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赤裸裸的巴结、奉承和摇尾乞怜,彻底地暴露了他企图为官做宦、封妻荫子的目的。
当然,宋江力主招安,为朝廷效力,也不仅仅是替自己着想,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也是想“替弟兄们某个出路”,这一点也不能否认。
我是「2019今日头条最具人气创作者」初晓兒。初晓兒谢谢朋友们的光临!恳请您点评我的文章!
北宋末年爆发了两场民众起义,一是梁山泊的起义,一是方腊起义。就后世的知名度而言,因为《水浒传》的原因,梁山泊的起义更为人们熟知。两场起义各代表了我国封建社会民众起义的两种不同的结局,要么被招安,要么被镇压。第三种是改朝换代,如汉王朝、明王朝的建立。
有人说,宋江一心想招安。其实,放在历史长河里,回到他所在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体味他所处的个人境遇,就会对这个事情多一份理解。宋江之所以这么做,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
1、宋江等人有着较明确的忠君爱国思想。宋江以及梁山队伍中的不少人,多系读书人出身,或出身于原有体制,内心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虽然被逼上梁山,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他们的信条,并没有因为上了梁山就丢弃,要“修、齐、治、平”就必须忠于君主忠于朝廷。
2、梁山义军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和切实可行的行动方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梁山众兄弟聚集在一起,究竟要干什么?梁山义军高举的旗帜是“替天行道”。尽管个人遭受了种种不公平的待遇,受到奸人的陷害,但他们认为国君还是好的,只是皇帝的身边有坏人、小人,才导致社会出现不公平。在这种语境下,“替天行道”其实和“清君侧”是同一个意思,至少是差不多。
3、为众弟兄谋个好的出路。梁山众兄弟聚集在一起,落草为寇,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除了报仇以外,就要一辈子打打杀杀、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种状况不可持续下去,必须要谋出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面临一个选择,要么为匪,要么为官。此时,面对朝廷伸出的橄榄枝,宋江选择了接受招安。虽然还有李逵嚷嚷“招安招安,招什么鸟安”,但改变不了大势。
但可悲的是,招安并没有得到宋江希望得到的一切,他们被迫继续打打杀杀,被朝廷派去镇压方腊起义。两支义军殊途同归,都落得了悲惨的下场。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造反是大罪,造反不成,那只有死路一条。《水浒传》中的黑宋江,之所以一心想接受朝廷招安,就在于他的内心太自私,太想当官光宗耀祖了。
被逼上了梁山的宋江,出身官宦地主阶层,其父宋老太公是家乡的庄主,自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望子成龙,光宗耀祖,自然是他对子孙们的时常教导。宋江是郓城县的押司,是刀笔小吏,识文断字,说明宋江也读过书,儒家思想自然在指挥着他的人生目标。脱吏当官是他的梦想,古时候官和吏是有很大差别的,无论是权力、待遇,吏都没法和官相比,而且当吏只能终生为吏,不能像官一样受朝廷任命,得朝廷升迁,吃朝廷俸禄。而且在北宋,当官的待遇是很丰厚的,有名有利,谁不羡慕?宋江身在官场,自然非常渴望有朝一日自己能身份改变,变吏为官。宋三郎科举不行,自己又不甘心一辈子做押司小吏,其雄心壮志让他表现出了不一般的为人处世。他乐于助人,他乐善好施,他恪守本职,在山东为他赢得了“及时雨”的好名声。好名声就像好的商标一样,是很有发展潜力的。果不其然,及时雨宋公明的好名声遍播山东大地,黄河南北,黑白两道都为他开绿灯打雨伞,最终宋江利用自己的名声资源,为自己争得了梁山第一把胶椅,成了梁山泊之主。按照《水浒传》所写,梁山好汉是战无不胜的,朝廷根本打不过梁山好汉,那么宋江为什么还要一力主张招安投降呢?上边说了,宋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忠君报国,光宗耀祖是他终生的追求。在他的意识里,造反为匪是大逆不道的,是反纲常伦理的,是没有出路的,因此接受朝廷招安,为朝廷出力,才是正理,才是梁山唯一的出路。因此他改聚义庭为忠义堂,树起替天行道的大旗,不管朝廷有多黑暗,都动摇不了他接受招安之心。在他的一心经营下,正是有心人,天不负,最终得到了朝廷的招安,实现了自己终生的梦想,但他的自私,也害了梁山众好汉,让大多数的梁山好汉都惨凄而死,就是宋江自己也被奸臣所害,没得善终。
也许吧,施耐庵老先生也很恼恨宋江的投降招安,也没给他一个好的结局。
老施是个文人,古代人把忠孝节义看成人之信仰!而老施写<水浒>是一部造反的书,不忠是第一大罪,老施写书干什么?不就是扬名吗?如杲因写书杀了头,老施傻了吧!宋江一伙强盗在老施笔下成了国家栋梁,护国将军,书才有出路。
1、四书五经读多了
2、并了晁盖心里愧
3、宋实则阳奉阴违
4、梁山无群众基础
5、只有近利无远谋
6、当时大环境使然
官迷心窍!以前,虽在官府谋差,离当官还差一点。在梁山闹腾了这些年,以为有了本钱,拿梁山众兄弟的性命做赌注,想捞个官当,也能有个封妻荫子。结果是招了安,没了命!
还是少骂些宋江吧!宋江所处的北宋封建王朝是奉行三纲五常,忠孝节悌的时代。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受历史的局限性,你不能要求曾经饱读经史的宋江,放弃忠于朝廷的的信念。当然宋江也摆脱不了飞黄腾达,封妻荫子,光耀门庭,千古流芳的个人愿望,但有很大部分宋江是在为梁山众弟兄的前途着想。即然宋江由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又树起替天行道的大旗,也就是选择了以忠、义作为梁山的行为准则和目标。唯一的前途就是受招安,为国家出力,洗刷贼寇的罪名。以梁山的实力推倒宋廷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依仗的仅是区区水泊,附近州县尽在朝廷掌握。韶光易失,日月催人,待众兄弟白发苍颜,无力抵抗官兵入侵时,只能是束手就擒。再说梁山兄弟大多是光棍汉,不出山也难有妻室,怎么繁衍后代?因此,宋江选择招安的路子是对的。因为招安后打方腊损兵折将,使众兄弟死伤大半,招安的结果饱受后人垢病。其实这也是宋江始料未及的。
你对宋江充满偏见。
净说些废话,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嘛。
读书人那个不想当官?不想当官读书人干吗年复一年的上京赶考,从青年一直考到老年?
不想当官,范进中举后至于疯了吗?
宋江也一样,从他进私塾摇着脑袋背颂:“人之初,性本善……”的童生起,便幻想着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大展宏图,匡扶社稷。
只不过学的差劲,没了金榜题名匡扶社稷的机会罢了,也只能在山东郓城县做个小吏,当个押司罢了。
到上了梁山当了梁山泊的大头领,他不想着接受朝庭招安,归顺朝庭,还能想什么?
你以为他真想着推翻大宋自己当皇帝?
他有那个实力吗?
宋江什么时候“一心要招安”了?施耐庵在“引首”故事中说,梁山好汉是洪太尉放出来的妖魔,这些妖魔就是来“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的。宋江是这伙“妖魔”的领头者,肯定是要带着一百单八将,让“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的寨主,宋江根本不可能“一心要招安”。
既然宋江不是“一心要招安”,那么,后面的问题就不成立了,宋江根本就不是为了当官才上的梁山。即便是后来会像朱武投降史进那样,迫不得已招安了,那也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救自家兄弟。
宋江绝不会主动投降招安,但是,梁山上却有人一直想着招安。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被所有读者认为的梁山造反派托塔天王晁盖。
宋江要造反,晁盖要招安,水浒传就是这么写的
我曾经以晁盖借彭玘之口,在劝说凌振投降时说出了招安愿望,证明晁盖才是梁山唯一要招安的人。有位喜爱《水浒传》的朋友说我举的是孤证,以此断言晁天王要招安,有点可笑。
晁天王是梁山主张招安的“孤家寡人”,这可不是“孤证”能够证明得了的,施耐庵从这个人物一出场就设下了伏笔,他与宋江等梁山一百单八将目标一致,但达到目标的方式却不完全一致。晁宋二头领一同替天行道,但宋江要造反,晁盖却要招安。这一点,恐怕谁都没有读出来。
那么,晁盖为何一出场就被写成了一个一心要招安的人物了呢?因为,“托塔天王”是佛门的护法天王,当然不能够以造反的形式去“替天行道”了。说晁天王是佛门的护法天王,有依据吗?
我读书解书从来就不用“孤证”,更不会没有证据地脑补。施耐庵在智取生辰纲的故事中,特别设置了晁盖、白胜这样一对人物,用意就是把晁盖写成了与宋江等一百单八将教派不同的佛门护法天王,也就是毗沙门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此处,施耐庵引据的就是佛典故事——《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
这是大唐不空和尚翻译的佛典,其中有个故事,说的是唐玄宗时期,安西城被番兵围困,形势异常严峻。毗沙门天王忽然现身城北门楼,金光万丈,唐军声威大振,击鼓之声震动三百里,奋勇杀敌。此时,一只金鼠咬断敌军弓弦,相助唐军击败了番兵,解了安西城之围。
如此明确的“证据”,是完全可以证明《水浒传》中晁盖这个托塔天王,就是佛门的护法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
如果说这还是一条“孤证”,那好,我再举一条证据来证明晁盖的真实身份。这条证据出自梁山三十六人的蓝本《宋江三十六人画赞》,其中,写“铁天王晁盖”的四句赞诗是这样讲的:毗沙天人,澄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烘炉。毗沙天人,就是毗沙门天王,与佛教典籍完全一致,龚开也是以《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画了晁盖这个形象。
毗沙门天王的画像或者塑像,左手中就有一只白鼠,在《水浒传》中,就是白日鼠白胜。所以说,晁盖是佛门护法天王不是“孤证”,而是铁证。同样,晁天王不愿意以造反的方式“替天行道”,也是铁证。
晁天王是不愿意上梁山的,因为吴用瞒着晁盖,在石碣村暗中调查梁山情况,设计了生辰纲劫案之后的路线,预设了阻击官兵的战场。所以,当宋江报信后,吴用才告诉晁盖从石碣村上梁山。因而,吴用是故意暴露了晁盖,晁盖是吴用逼上梁山的。
到了梁山,晁盖告诫好汉们,不可伤害一人。刘唐、三阮他们下山劫财,晁盖十分担忧会伤害客商,特别地叮嘱三阮。刘唐等人劫掠回山,晁盖叫过小喽啰询问是否伤了人,小喽啰告诉晁寨主,不曾伤害一人时,晁盖大喜,赏了小喽啰一锭银子,感慨地说,我等只可善取财物,不可伤害一人。不伤人,谈何造反?
因此,攻打朝廷堡寨、州府,斩杀朝廷命官,棒杀宋徽宗的国舅,这些杀人造反的事,都是宋江挑头干下的。
毗沙门天王本来就是一尊财神,手里握着的是一只“吐财鼠”。但是,晁天王不会以杀人的方式劫取财物的。假如他真的杀人放火劫财,那就不是托塔天王了。吴用设计的生辰纲劫案,原来也是为了满足晁盖的愿望,没有杀害杨志等人。
这一段写得太多了,只是为了证明晁天王才是梁山真正要招安的人,而且是“孤家寡人”。宋江及一百单八将肯定是坚决的造反派,哪里会“一心想着招安”呢?
宋江“一心想被招安”,都是续书胡说的
晁天王没有归位之前,或者说借彭玘之口劝说凌振投降之后,到曾头市中箭这段故事中,宋江确实在文本中提到过两次招安。但是,此后,宋江绝对没有再讲过这两个字。即便是在大聚义时,提到过“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也绝对没有涉及“招安”二字。
而且,这一处,也高度疑似续书作者窜入原著,加了这样一句与原著精神完全背离的话。尤其是出现“朝廷”这个符码,就是与施耐庵原著作对的明证。施耐庵设计的梁山好汉,都是霹雳大仙(包括玄武大帝)放出来的妖魔,是要与朝廷对着干的。这一点,我在本回答的导语中已经举证了。
而且,罗真人派公孙胜以五雷天罡正法监军梁山,已经否决了九天玄女“辅国安民”的替天行道主张,梁山好汉是不会去辅佐朝廷的。宋江在大聚义时,进一步否决罗真人“保国安民”的替天行道,号召一百单八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这是北宋灭亡,金兵入侵时,梁山好汉抗击金兵的誓言。朝廷都没有了,宋江还会希望所谓的“朝廷”赦免逆天大罪吗?
出现在梁山上的那只大金盘,其实就是北宋灭亡的暗喻。大金盘出自赵匡胤的《咏日》诗,意味着北宋被金国灭掉。这只大金盘后来落到了梁山正南,也是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隐喻。朝廷都没了,施耐庵还能说这样的话吗?
如果说,这也是孤证,那么,我再举一条证据,来坐实这个观点。
梁山大聚义之后,故事忽然反转,梁山好汉又变成了肆意劫掠的草寇。而且,书中出现了一段与前后故事都不相衔接的“菊花之会”。
我曾经通过《全宋词》判断过这个故事,认为“菊花之会”是《容与堂本》重新刊印时写的,1940年以前,是没有这么一段荒诞的情节的。这段故事说,宋江借菊花之会,极力表达自己的招安愿望,招致武松、李逵、鲁智深的反对。
然而,写这段故事的操刀手却不顾原著文本,忘记了《水浒传》中第一个提出招安的人就是武松。同时,又不顾后面的续书,说如果招安,鲁智深便要“各自寻趁”,散伙了事。鲁智深“各自寻趁”了吗?不仅没有,打得还很欢实,屡屡为朝廷立功。
“菊花之会”之所以会出现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是因为要分出阶层来,武松、李逵、鲁智深怎么能够跟地主出身的宋江一个立场呢?
所以,宋江“一心想被招安”,都是续书为了反转《水浒传》,宣扬忠君思想而瞎说的。“菊花之会”反对招安,反对忠君思想,但却表错了情。
宋江确实想过当官,但千真万确地造反了
浔阳楼题反诗时,宋江就曾经表达过仕途经济的愿望,表露了“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的心愿。这其实也没有错,王伦都还想着科举仕途呢。王寨主难道不也造反了吗?
有观点说,宋江仗义疏财是为了笼络人心,为自己的仕途铺路。之后造反,也是曲线实现自己的仕途抱负。如此之说,还真不知道是宋江傻,还是施耐庵不智,竟然如此折腾去做官,他们两人都没有发烧吧。
书中明确写的是宋江仗义疏财,专门针对的是有苦有难的下层人等。无论谁有疾病困苦,只要找到宋江,都能得到救济。因而,宋江得绰号“及时雨”,施耐庵说他“周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赒人之急,扶人之困”。
难道施耐庵写的不算数?也是“孤证”?
宋江花钱做慈善,施耐庵只字未提他这样做是为了做官。假如宋江真的一心要做官,那就得行贿官府,拿这些钱买个官,一定不是难事吧。犯了事的杨志都能够上下打点,在枢密院得到了官复原职的申告文书呢。
如果说宋江花钱是收买人心,以实现自己的仕途经济,莫非郓城县令,或者是济州府尹是民选的?
以此而言,宋江绝对不是一个官迷,他只是一个怀抱读书人的理想而已。如果这一点也值得指责,那么,咱们大家还读书干嘛?读了书又去求职干什么呢?
实际上,宋江的“仗义疏财”就是《水浒传》中的一道“江湖令”,是用来召集梁山一百单八将聚义的。一百单八将人人都是“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的天罡地煞,宋江召唤英雄,难道自己背叛自己,要去实现自己的仕途愿望吗?
当然,胡说八道的续书《征四寇》就是这么说的。
此处,还要特别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被公认为最坚定的造反派林冲。这个人物被说成了是晁盖派系的,是宋江的对立面。这样说就有点不顾文本了,林冲坚决反对招安没有错,但是,在续书中,林冲为何不杀高俅,而是跟着宋江招安了呢?
电视剧演到这个情节时,纷纷篡改续书中的情节,干脆让林冲死了干净。否则,就无法自圆其说了。
林冲与宋江才是一个阵营的,他们都是来自伏魔之殿的道家星煞。晁盖是佛门的托塔天王,说林冲是晁盖系的,是不是说林教头是一个背叛教门的叛徒?假如说是,那么,林冲不杀高俅,还跟着宋江招安,那就顺理成章了,这样的林冲不就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吗?
续书不仅污蔑了宋江,也污蔑了林冲、武松、鲁智深这样的好汉。同样,也给晁盖的脸上抹了黑。
《水浒传》中有两个托塔天王,一佛一道,这两个托塔天王最终将合二为一。那么,晁盖、宋江就是“佛道合一”,一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英雄豪杰了。
无论是晁盖,还是宋江,以及林冲、武松、鲁智深等,都是抗金英雄。因为,《水浒传》中出现了“岳庙”,也出现了《宋史·岳飞传》中的“尽忠报国”。
如此高的立意,竟然被续书所颠覆,宋江变成了“一心想被招安”的投降派,真实可惜了《水浒传》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了。
宋江拥有:达则弟济天下;
退则独善其身!
宋江虽为小吏,但志向远大,心怀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宋江最大的理想!
宋江有仁爱之心,好善乐施,也有:
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政通人和,官不贪,民不暴,太平盛世,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宋江最大的心愿!
忠君爱国是宋江的核心价值观,报效国家是宋江的根本理念,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宋江上梁山是迫不得已,失手杀惜,是被逼上梁山的,梁山是他暂时的避难所,宋江和朝庭降将,柴进,卢俊义,李应等非富即贵的英雄人物,和宋江有一样的心思!
回归主流社会,是宋江和朝庭降将有共同的目标,招安是最终不二的选择,而门他英雄豪杰没有什么话语权,王英,李逵之辈只是墙头草而矣,就连鲁智深,武松等实力派人士反对招安也无济于事!
也许就是命运的安排,历史上宋江起义也是以失败而告终,施耐庵先生不可能违背历史,就象《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再厉害,也不能成为开国皇帝!
宋江招安是为兄弟们谋出路,是为了避免因国家内战而消耗国力,平辽就是保家卫国,宋江既使是想做官,也是做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好官!
大江东去浪淘尽,
蓼儿洼中见英魂,
痛心自古多奸倿,
义士托梦见帝君!